又仔细想了想为什么无法共情导演拍得极其有耐心也很细致,老太太眼镜片里映射出来的舞台剧是彩色的(突然串戏better call Saul )。
把一家人离开老家的前因后果和各自内心戏表现得自然又详尽。
但是这个小孩子的视角确实很难共情。
爷爷和他谈如何追求小女孩儿,父母坐下来询问他移居英格兰的想法,还为此推迟做决定的时间。
他说怕过去别人都听不懂他说话,爷爷说“没关系,我和你奶奶结婚50年了她说的话我一句也不懂”“他们听不懂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然后耐心的用自己过去给小孩解释。
小朋友怕离开伙伴失去心爱的新女孩儿不能做月球项目,父母每天担心的是下一个暴乱受害者是自己孩子,但每天爸爸还是会随口问他漫画里演了啥还顺手偷吃孩子的薯条。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具有自己的思维”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但处处都体现了刻在老中基因里的只有一句“小屁孩儿懂什么”可惜导演要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吧(¬_¬)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很迷电影 我曾经以为我可以直接进入屏幕 去看看你看到的那些地方... 贝尔法斯特这一带没有通往香格里拉的路。
""那个小女孩可以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或者是南方浸信会教徒,又或者是反基督的素食主义者,只要她善良又正直,你们两个互相尊重,我们随时都欢迎她和她的家人来我们家。
"因为在利物浦的几年 所以贝尔法斯特的口音、建筑等是有一些亲切感的 影片中好几个音乐响起来的时刻都觉得很有感觉 Van Morrison作为一位贝尔法斯特音乐家几乎贡献了片中大部分的音乐作品 Buddy(Jude Hill)好可爱!! 他那小脸蛋 门牙之间的小缝隙 和那小口音 都很可爱 Jamie Donan前面都表现平平 可是在唱
入围奥斯卡的片子,在综合水平上都不会差到哪去。
碰巧在贝尔法斯特待过一段时间,影片取景画面历历在目,画面从片头的彩色跳跃到正片的黑白,有一种怀旧感,口音也是正宗的北爱式口语。
影片是通过一个孩子视角来讲述战争,老戏骨和熟面孔很多,喜欢朱迪丹奇的表演。
个人觉得分数打底了,很多年后会成为经典。
如果一个(德国)孩子看待大屠杀的视角都能像《乔乔的异想世界》那样荒诞,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样天真,那一个北爱尔兰新教徒家庭里的八岁男孩眼中的宗教冲突民族纠纷国家动荡城市骚乱大概也不会太负面。
作为一部半自传的私人电影,导演兼编剧Kenneth Branagh任性的撒播着乡愁和回忆杀。
对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不以为意,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式的经历和个性化的人物。
爱开玩笑但也不忘教做人的爷爷,沉默寡言藏情于心的奶奶,头上扎着蝴蝶结一起做作业的梦中情人,鼓动人加入帮派头脑简单的大姐姐,连同慷慨激昂的牧师、债务缠身的父母、激进的青年、铁丝网路障、会飞的汽车等,一起组成了记忆深处的童年。
他再也回不去那条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走在路上都会互相打招呼的街区,但他永远不会忘记那年那人那城。
因为那里是故乡。
贝尔法斯特,1888年开始建港,自1920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想必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仅止于网络搜索的这段词条,陌生而遥远,找不到丝毫亲切感。
然而,对另些人而言,它却无比重要。
因为这座城市记录了他们最重要的童年时刻,书写了他们最珍贵的故乡记忆,任时光荏苒、岁月不期,它依然铭刻心间,深深地融入了血液,慢慢地化成了诗篇,它的每字每句都耐人寻味,满是伤怀。
电影《贝尔法斯特》便是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写给自己的一首情诗,这位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导演,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情调,为我们讲述了他故乡的童年往事,里面既有邻里无间的嬉戏,也有城市冲突的纷乱,既有情窦初开的甜蜜,也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但五味杂陈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导演内心对于这段记忆深深的爱:特别的黑白画面,让故事陈述得更加单纯,不沾浮华;悠扬的旋律配乐,营造出孩子心中的童真与无邪;几乎贯穿全片的低机位和仰视角,则更好地展现出一个孩童眼中的主观世界。
在这9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仿佛也成了片中的男孩,跟随着他的脚步与眼眸,一起体验那段难以磨灭的故乡之情和童年之忆:虽然父亲为谋生计被迫经常离乡,但母亲仍给予了他挚爱的陪伴和向善的教导,爷爷则成了他解惑爱情、感知成人世故的开导者,安静的奶奶无时无刻在细节处流露出对他的关爱,她是身边温暖的依赖和坚强的榜样,寡言少语更显爱得深沉。
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他们对一生所爱的真诚与专注,都让男孩建立了相信爱情的执念,也拥有了明辨真、善、美的心灵......虽然相比如今世界的缤纷多彩,童年的街道与房屋自然是单调而黑白的,但当父母带他走进梦的影院和戏院,他依然能够去感知未知世界的精彩(《公元前一万年》《飞天万能车》),去体悟面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双虎屠龙》),去发现丑恶面貌下心灵的善良(《圣诞颂歌》》)......这份对故乡的爱是弥足珍贵的,当时空变换、青春渐逝,童年的点滴碎成了回忆的断章,对故乡的追忆与留恋也就不自觉地化作了难掩的缕缕伤怀,情到深处,导演便将伤怀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句句亲切的对白,一曲曲浓情的旋律.....用诗意的艺术方式,向我们吟唱着他内心的快乐和伤感,也以此献给留在故乡、离开故乡,回到故乡,迷失故乡的每一个人。
《贝尔法斯特》,一首导演写给自己的情诗,若要为它起一个题目,我想就叫:有一种伤怀叫故乡。
这部电影的片名BELFAST(贝尔法斯特),是北爱尔兰的首都。
贝尔法斯特,曾经是因为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频频冲突的地方。
这部电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切片,薄薄的一个切片。
电影,也是解乡愁的一杯雪莉酒,一杯波特酒,一杯威士忌: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the ones who were lost。
电影的色彩。
一部黑白的电影。
虽然片头片尾有转瞬的色彩。
摄影让我惊叹,简直心醉神迷。
许多画面,我来回看好几遍,每一个画面都如此经典,甚至让我感觉,太过匠心的构图和用光。
许多的低机位,虽然不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那么多,我想琢磨出导演的意图。
电影的配乐。
片中大量使用我喜爱的音乐界的传奇爱尔兰音乐人Van Morrison的歌曲。
原因之一吧,范·莫里森就是贝尔法斯特人。
And the Healing Has Begun、Stranded、Days Like This、Warm Love……这些旋律的流淌,让电影成为一首诗,意犹未尽。
Buddy的祖父去世了。
死亡总是会让活着的人得到类似神谕的醍醐。
在墓地,牧师说:不要悲痛地说你对他的离去感到遗憾。
接下来,是我认为的电影高潮:还没有脱去丧服的人们去酒吧狂欢,去歌唱去舞蹈,去一杯接着一杯,去大笑。
生命,不是戛然而止,生命是生生不息。
我很喜欢这样电影,有隐忍,有克制,温情脉脉,看得见善良的光,看得见被生活磨砺出来的智慧。
台词也是精心的,每句话都恰到好处,如同刚刚开启的一瓶陈年美酒,洋溢不可言说的美妙。
当我第一眼看见电影的海报,看见演员里有Judi Dench,我就知道这部电影必看。
她是和Maggie Smith一样,是我喜欢的英国老戏骨。
饰演祖父的Ciaran Hinds也是贝尔法斯特人。
而片中的Pap的饰演者我第一时间没有认出来,是Jamie Dornan,那个出演「五十度灰」系列的让人看了流鼻血的性感小生。
今年40的他,还是英俊逼人,可是,已经是演爸爸了。
最后,说说最后的一幕:Buddy一家离开了贝尔法斯特去往伦敦定居。
饰演祖母的朱迪望着他们坐在离去的汽车上。
远远地凝视着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她喃喃: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近镜头,是朱迪衰老而刚毅的面庞。
对于儿女一场,我也持跟她相同的观点。
无需陪伴,各自安好,以爱让彼此自由,以爱成全。
昨天首映看的,讲的是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上世纪60年代的归属问题。
社会动荡席卷着整个小城,居民对来势汹汹的“抗议者”提心吊胆却又束手无策。
面对混乱的时局,有人想离开贝城去新世界的悉尼,有人却留恋故土坚守此地。
影片以复古黑白为基本色调,运镜平缓舒适,配乐恰到好处。
小男孩一家的生活经历是故事主线,爱情,亲情和宗教线索穿插其中,刻画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并解释了伴生的社会问题。
贝尔法斯特,到底属于爱尔兰🇮🇪还是英国🇬🇧?
时代最终会给出答案。
和罗马,上帝之手前后脚看的,被罗马碾压的渣渣了,最好的乡愁电影是日本电影。
北爱尔兰虽然在爱尔兰岛上却是英国的,与不列颠隔爱尔兰海相望,北爱尔兰内亲英的新教徒&亲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共处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1969年北爱尔兰的天主教教徒&忠于英国的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
英国军队进入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军也随即成立并宣称保护天主教团体。
直到1998年冲突双方签订了《耶稣受难日协议》(也称贝尔法斯特协议)宣布停止暴力组建联合自治政府,爱尔兰也删去了宪法中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达成了表面上大体的和平。
英国最终只留得住半个爱尔兰,祖上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里断送/火花生物洗衣粉/女主一直说的“go over the water”,一切都会不一样了,这个water只是窄窄一个海峡爱尔兰海而已;海峡那面也是同宗同族/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好温情啊。
爷爷经常引用爱尔兰的诗人叶芝的诗,真美好/街头冲突中Buddy巴迪因为被邻居女生带入了骚乱还顺手从被砸的店里拿走了一盒洗衣粉妈妈知道后大怒带他回店里归还却差点遭遇不幸。
一家人在胆战心惊的一天劫难过后Buddy的手中依然紧紧抱着那盒洗衣粉,也最终选择背井离乡。
年仅9岁的Buddy不关心父母的争吵、妈妈紧盯着的税单、街道外的冲突,只关心能不能娶到心爱的女孩凯瑟琳和当足球运动员。
以孩子视角讲述故事,使用大量低机位摄影,有一些角度过分仰视。
动荡的社会中每个人仍尽力追求美好和平静,孩子眼中的世界独特、可爱、生动,又自然普通地运转着。
其中夹杂着宗教对立、家庭矛盾、老年温情和一些北爱尔兰冷笑话。
孩童的世界是简单和理想化的,虽然局势非常紧张(这点从爸爸说有小孩被杀了可以看出),影片也没有刻意展现大面积激烈的冲突,没有任何真正的流血枪击场面,buddy就算抢劫也只抢了电视广告播报的含有biological的洗衣粉;buddy每天在信仰天主教的小女孩凯瑟琳家外见面,凯瑟琳的家也没有被袭击,他们的关系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这就是buddy眼中的世界。
很多固定镜头,涉及到两人或多人对话,更偏向于使用固定镜头,比如爷爷奶奶在窗前的对话。
在直接表达冲突和矛盾的气氛时,直接使用正反打且全是近景镜头,人物处在画面正中间直视镜头,营造出逼仄、剑拔弩张的氛围,比如影片开头爸爸和一位激烈的新教徒的对峙。
buddy和pop在医院的对话也是正反打,画面构图却截然不同。
本片
贝尔法斯特 (2021)6.92021 / 英国 / 剧情 / 肯尼思·布拉纳 / 裘德·希尔 凯特芮娜·巴尔夫彩色镜头出现了四次,开头和结尾贝尔法斯特的现代街景与夜景,buddy一家人在影院和剧院的观影,无论是过去一家人快乐幸福的回忆,还是现代这座城市的平静与魅力,都是温情美好且充满希望的。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问题,影片中一些关于宗教、税务的细节我没有看懂,会觉得有些松散,难以共鸣。
电影不断强调搬家前这家人的矛盾冲突和心理斗争,以至于我隐约有一丝期待,搬家后的他们生活会变成怎样。
最后以奶奶目送一家人坐上公共汽车为结尾,并没有交代这家人搬家后在新城市的任何生活和故事,比如小孩提到的口音会不会被嘲笑、妈妈担心会不会被接纳等等,诚然未来的事不是导演想表达的重点,影片中爷爷已经给出了答案: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变成什么样,你都是贝尔法斯特十五区的巴迪。
结尾“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是导演对故乡、回忆、童年难以割舍的情感。
这是一部关于童年和故乡的温情电影多数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色彩都会有所丢失。
但那时所看的电视、电影却是十分鲜艳的,就像它们被涂抹在了大脑中,多久都不会褪色。
本片正是用这种方式展示了50多年前,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普通社区里,小男孩巴迪平凡又波折的生活虽然巴迪身处分歧和冲突的中心,社区里的天主教家庭遭受到了极端新教徒的大清洗,但他显然更关心怎样跟学校里心仪的姑娘搭上话。
巴迪的父亲在英格兰工作,几周才能回家一次,家庭也深陷税务危机,但巴迪也只关心父母带自己去看的电影和话剧电影很巧妙的将小男孩的快乐与大人的烦恼分割开,用了大量温情复古的歌曲充当了粘合剂。
观众既能重拾童年的记忆,又能体会成年的不易最终爷爷病逝,巴迪一家为了躲避混乱以及父亲的工作离开了家乡,奶奶则独自留下。
电影在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中落下了帷幕,画面上出现了如下文字For the ones who stayedFor the ones who left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
动荡年代的完美一家人:母亲靓父亲帅儿子可爱聪明爷爷奶奶慈爱全家三观正——既是对贝尔法斯特这个城市一封温柔的情书,也是用亲情和人情冷暖对历史伤痕的一次疗愈。只要有爱,不论离开还是留下,都是可以承受的选择。
3.4分。
导演本人真是本色出演洛哈特教授。。
一部好的时代片的要求是,即使你对那段历史不了解,也能产生共情,此片无疑是没有做到,说到底是导演能力问题,只有他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What works还是1969年北爱尔兰这个历史性的背景,把影片的深度和维度都拔高了,(thanks to当年写过Derry Girls 3000字essay 还算有了解)。Kenneth Branagh再次证明是个mediocre导演;摄影方面的deep focus, 构图有点公民凯恩的风格,但挺不适合这种家庭回忆的drama... still, rooting for Caitriona Balfe to get that Oscar!
这片子看起来好像哪都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就莫名有一种特别偷工减料的感觉。
三星半。运动镜头很流畅。Van Morrison快要承包BGM了
非常私人的回忆,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视角依然是简单快乐的,导演给这些残酷的宗教冲突包裹了糖衣,投射的全是美好的童年回忆和淡淡的乡愁,这也是我抵抗不了的那种情感表达,黑白摄影,怀旧金曲和演员生活化的表演都看的很舒服,特别是朱迪丹奇结尾的那场送别戏,很打动我。我也同意很多友邻对本片的批评,片子确实是情节编排散乱,人物塑造薄弱,从坚守故土到背井离乡的过程也只是潦草交代,只感觉导演太想把所有的童年往事一股脑塞进去了,有些遗憾。(7.5/10)
私人视角的——或是过于私人视角的——高级包装下的平价货;电影与戏剧出现时的彩色画面能看出布拉纳心底的温暖。
无法忍受。这样的黑白影像,这样的自传性质的文本故事,很难不碰瓷到《罗马》,但与其相提并论起来完全不能比。同样选取社会动荡大背景下与家庭往事的融合,但本片真的做到了假模假式、工业又刻意。大环境夹杂到家庭中去,但一味通过人物台词过分强调动荡不安,就像糖衣炮弹一样。片子呈现出的不是往日生活而像是流水过程,整体太过割裂,就连冲突与平复都如此儿戏,大环境-小环境没有更好融合。过分强调小男孩作为第一客体视角,将他塞入其他客体的镜头中去。摆出太多没有意义的独特机位,塞了太多不合时宜的往日金曲,就连自传性质的迷影属性也是如此苍白无力。
看不出一点水平的电影。明显更像是戴维斯电影的仿作,居然一堆人看成了落马
从小孩的视角出发感染力太强了,虽然电影历史背景离我很遥远,但不妨碍在情感上有共鸣之处,尤其是最后的生离和死别,叫人感慨。好喜欢朱迪·丹奇演的奶奶啊!
题材内容确实让人想起《罗马》,但格局和诗意差太多,不是精巧的构图设计可以填补的
有种不合时宜且非常刻意的文艺感,落不到实地,演员的状态也是飘忽不定,有时候像在背课文,手法太多感情不足,真的非常难看……浪费时间
那些再糟糕不过的苦日子,却能熬出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味道。而时间大师又擅自添油加醋,把一切不堪回首的,都烹饪成了令人怀旧的。蚌中含沙,才能孕育珍珠,也许每一位创作虚构故事的电影人们,兜兜转转半载,最后都绕不开去讲一次「自己」。对于看热闹的观众来说,会觉得这是一种敝帚自珍;而对于创作者本人,他付出了集大成的灵魂。瑕疵有不少,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坦诚的、流露出真情的电影。
无疑又是偏私人回忆那一挂的,用黑白影像来做旧,儿童视角强调成人世界的残酷,整个执行都毫无意外,本来这个宗教冲突主题我以为会像肯·洛奇一样走写实风,没想到关键的场次规避掉了对抗性,结尾对峙一段过于儿戏了,最后奶奶被留下有点儿唏嘘,当家园不再提供安居的氛围,就要舍弃很多东西。
在只有1%的人想要离开故乡的地方迫切地离开了她,又用99%的迫切回归故乡。“GO. Go Now. And don't look back”,丹奇奶奶和曼斯爷爷挑起乡愁的大梁,貌合神离的父母,兄长,特意安插的同桌的她,都没法在感情上说服观众。黑白儿童视角片就叫《罗马》?
贝尔法斯特没有通往香格里拉的路,看电影那段爆哭,就是那么纯粹地爱着电影,因为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改变了我的世界,一直引导影响着我。我怎么能不爱你呢,
3.0。
其实还不错,肯定算不上糟糕,奥斯卡级别的开局,结果导演并没有能抓住更优秀的故事脉络,虽然有一家三代的生活史,但却有点轻佻并没有那么厚重,模特出身的女主演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