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百无聊赖,忽然发现自己papa john‘s的积分居然有46分,25分可以换一个large 3 tops pizza。
订好了pizza,去redbox找了这么一张影片。
取pizza的路上差点被一辆下高速闯红灯的车给撞个车毁人亡,于是当影片开头是无尽的隐广告时,从可乐到维多利亚的秘密,我有些后悔了,为什么只租了这一张碟,浪费大号冒着生命危险取来的pizza。
随着时间推进,渐渐进入影片中。
女主角37岁,离婚,人入中年,事业危机,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不满,对自己尤其不满。
当她收到大学恋爱4年的男友告诉大家女儿降临的邮件,无法淡定,决定回到家乡小镇,把ex夺回来。
这一所有人认为荒唐的举动,被她冠上爱的名义而义无反顾。
推己及人的想法和行为,有时也是可笑的。
EX的一举一动,都经过她的思维的过滤,被贴上新的标签,殊不知EX依然沉浸在他小小的幸福中。
影片的名字叫Young Adult,女主角在影片中饰演的脚色,是系列书作家,系列书名也叫Young Adult。
讽刺的是,身为37岁的经历离婚的女主,却似乎从未长大。
男二号问女主角,为什么非EX不可,为什么不能是其他男人。
答案被我猜中,因为"He knew me when I was at my best."看到这里突然很伤感,并联想到女主角在创业初期,也曾为别的名人执笔捉刀,却无法堂堂正正将自己的名字印在出版物上的作者一栏;曾经也怀有baby却不幸流产。
多年的事业颠簸,看似风光的大城市生活,让她变得如此没有安全感,如此不敢去尝试幸福并相信快乐。
可即便这样,在男二号妹妹,这代表小镇大多数平常人的眼中,女主依然是她们曾今羡慕更加嫉妒恨prom queen。
两拨人隔岸相望,距离足够远,使他们看不到彼此的痛苦与艰辛,却又足够近,足够快乐的粉饰在他人的瞩目下闪闪发光,只是自已无法看到。
也许女主其实只是过于关注自己的生活,快乐抑或悲伤,而忘却了大多数人其实也只是平凡的。
生活其实是中立的,自己的行为方式决定生活是快乐还是感伤。
如果能克制不停拔头发的冲动,能够打扫屋子,外出运动而不是xbox,社交而不是抱着电脑写字,喝水而不是可乐或者酒精。。。
如果有时间照顾下爱车,而不是让播放器上沾满酒水痕迹,mini couper其实很美好。
突然覺得如果這套戲不是配那首Teenage Fan Club的「The Concept」,而是王菲的「匆匆那年」,整個感覺會不會太不一樣?
🎵不怪那天太冷泪滴水成冰,春风也一样没吹进凝固的照片。
不怪每一个人没能完整爱一遍,是岁月善意落下残缺的悬念。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
就像那年匆促,刻下永远一起那样美丽的谣言。
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現實中,大概很多人要麼藕斷絲連、要麼躲起來眼紅吧⋯⋯再說,女主酒量驚人,whisky那樣喝,眉頭一皺而已,牛逼。
俗话说:猪有猪的快乐,狗有狗的开心,猫有猫的乐子,驴也有驴的笑点。
其实人生这场旅途的目的,是发现自己到底是什么动物,而不是去模仿猪狗猫驴的生活。
当然,发现自己这一点比较困难。
女主每日酩酊大醉,各种一夜情,住在大城市,有一套房,养一只猫,写着别人的故事,故事署着别人的名字,跟很多人上过床,却没什么朋友。
一般故事进入死角时,总是会有些转折。
女主收到了男主的一封电邮,男主是她前N次方男友,告诉她他有孩子了。
这无异于往一潭死水中扔了一颗巨大的石头。
女主突然发现自己还活着,跟闺蜜巴拉了一通后,驱车前往乡下,单刀赴会。
无奈各种风骚后,正经男一脸不解,关系破裂,屌丝成功上位,女主清醒,回家继续生活。
这部片子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
挺无聊的。
是吧?
积极向上的生活像个小模板,很多人都在懒惰时鄙视下自己,今天又不积极向上了,然后重复这个照旧的生活。
也有那么一部分人,性格就是为积极向上而造,遇事积极乐观,阳光温暖,人生美满,仿佛天塌下来都能顶着。
但这一定是好的吗?
这个能否学得到?
答案是,有的可以,有的不行。
女主肯定是某个瞬间觉得自己忒颓废了,看着别人孩子家庭一脸的幸福,于是她以猪的身份进入了驴圈,想做猪的狗认为她掉价了,喜欢驴的猫认为她很可怜,其实唯一错的,是猪的想法而已。
人用千百种理论来分析人类自身,你可以用来套在任何人身上分析,但唯一能知道自己是什么动物的,只有靠你的感觉。
猪跟猪在一起玩的时候是最快乐的,而驴子的笑话猪也都听不懂,当然,猪也无法明白为什么狗要去追猫,而这个问题,狗不懂,猫也不明白。
于是,这个世界最终还是猪和猪在一起玩,而不是一类人,最终也永远走不到一块。
你可以羡慕别人的生活,距离产生美,但说实在的,那种生活却不一定适合你;你也可以尝试跟驴打交道,但你得学会欣赏驴的嘶叫,以及驴的笑话,有的时候是必须的,这很无奈,有的时候是你自找的,这叫活该,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让你很累,因为你在说驴话,并装作自己是狗,去追一只猫,而弄着弄着,你可能会忘了你是一只猪,直到别人养着猫抱着狗并用鄙视嫌弃的眼光看着你时,你才会意识到你是一只猪,而猪是有猪的快乐的,猪的快乐只有猪能懂。
猪也是有猪的尊严的,这个世界大家需要沟通,要相互理解,但是切记,如果你是一只猪,千万别放下你猪的身段,去学驴过日子,并以狗的姿态去追求猫,因为到最后,连猪都不会可怜你。
当然,如果你的生活被安排了,让猪活不成猪想活的样子,驴也叫不响讲不了笑话,狗也不被允许追猫了,那么我想,基于猪的尊严,你就应该活得特立独行一点,证明你还是一只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最后摘一段小波的文作为结尾:“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摘自《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在我杂乱的硬盘里,有两部电影好死不死排在了一起,一个是《女魔头》,一个就是这部《青少年》,连着两天我看完这两部对查理兹塞隆来说意义非凡的电影,在查她的个人资料时发现很久前还看过一部《魔力女战士》,算是大致领略了这个南非女人的味道。
《青少年》没能让塞隆拿什么奖,甚至连小金人的提名都没沾上,我起初是质疑的——塞隆的表演用句俗气的形容的确是入木三分,一个外表艳丽内里俗气的虚伪小说家被塑造地极为饱满,可这或许就是她没能入围的原因。
比起重现铁娘子和梦露的经典,年近40的塞隆与角色的距离已经很近了,她们一定有早上起床照镜子感叹的相同经历,感叹皱纹和白发,感叹境遇的起伏。
塞隆,不,麦维斯在感叹过后,继续她的枪手生涯,她笔下的肯德尔同样美丽、自信,还有一点脆弱的坚强,她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早已将自己融了进去,那可是相当风光的一段时期,麦维斯在书中正大光明地怀念着高中时的自己,用虚拟的主人公叙述着真实的感情——“肯德尔和阿什比”,多般配的一对。
查阅邮件时她看到一封老友寄来的照片,是通报新生儿降临的喜讯,老友不是别人正是阿什比,不,是巴迪,前男友巴迪如今还在过去那个破败的水星镇,过着最平庸的生活。
麦维斯把婴儿的照片打印下来,她觉得这个照片是个讯息,当年神武的前男友如今被困在俗世中,婴儿、婴儿,世界上最吵闹的玩意儿不就是婴儿么。
他一定也不愿被困在水星镇,和当初的我一样。
麦维斯想了又想,她决定好好整理自己错乱的人生,她不再是女魔头,她想当一名救世者。
去水星镇的路上麦维斯重新听起了年轻时候的歌儿,遐想巴迪现在会是什么样呢?
他们很快联系到了彼此,过程中还遇到了被同学重伤的马特,这家伙不过是个草包,如他对麦维斯所说“我这种男人的梦想就是有一个你这样的女朋友。
”“我以为”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麦维斯以为前男友巴迪在等待她的出现,完成一个类似救赎的故事,巴迪以为麦维斯重回水星镇只是为了办些房产事务,马特以为麦维斯只把他当做一个发泄苦闷的宅男,至少不会和他上床。
可令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我以为”通通破灭,麦维斯在巴迪的婴儿取名会上遭遇了一记尴尬至死的耳光,巴迪用同情的语气告诉麦维斯“你能来这都是我老婆的主意”,此时麦维斯精心挑选的丝质裙子沾满了难堪的紫色,她站在几乎全镇人面前,结结实实地证明了她是怎样一个失败者。
和《朱诺》一样,《青少年》剧情架构虽不复杂,但细节依旧出彩,时不时响起的插曲(对音乐没啥研究,但能听出是导演用心选取)、麦当劳和肯德基、海报上的kittyT恤,都是十足的少年范儿,而塞隆朝打印机的墨盒吐一口唾沫,塞隆等男友时胡乱按着手机假装发短信掩饰尴尬,塞隆离开宾馆时叼着甜甜圈外加一个轻蔑眼神,这些小动作无时不刻透露着麦维斯的小心情,她一直说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最后她成了除父母以外所有人眼中的一个笑话。
还好,生活再怎么残酷还是会继续,只要这困难没让你死掉。
是的,除了死,除了你的生命被终结,你还是有机会反戈一击,还能在命运的某个阶段华丽地转身回首那些伤你的人和事。
所以,麦维斯,或者是塞隆,这场春梦结束了,而属于你的时代,终究再一次来到了。
看完《在云端》,我就知道自己会看这个导演之后的每一部片子。
估计有同感的人不会少,升级为好莱坞新希望的贾森雷特曼的每一丝动态都被同步到千里之外,拉来《朱诺》黄金搭档的《青少年》更是立项起就被视为颁奖季的热门。
但雷声大雨点小,上映前万众期待,而后却哑了,不但票房上没什么作为,更被“等待冠名剧院”拒之门外。
这是什么缘故呢?
看过之后我还是没有答案。
影片一直弥漫着萧条沮丧和遗憾,荒诞压抑而又忧伤,对于一个不再年轻却还没老到不在意年纪的女生来说,出现在这样一部电影里的确适合她早过了美貌的巅峰却还不甘心向岁月告饶的状态。
美女总是有特权的,再失意也会遇到“生来就是爱她这类女生的男人”;但芳华不再的佳人就像元气大伤的高手,不论当年多么风光,如今也难免平添许多烦恼。
不装高尚,我想相当多人像我一样,没兴趣看别人春风得意,但出乖露丑就另说了。
如果拍过五关斩六将,充其量多一部女版《春天不是读书天》,但失荆州走麦城,就成了《杯酒人生》。
当然本片并不会像《杯》那样讲许多道理,生活本来就没那么容易被一两件事改变。
片名“青少年”表面指主人公捉刀的系列小说,但想必也指重游故地,企图从自己最辉煌的青少年时期夺回羁旅失去的重心的尝试。
美女也难事事顺遂,人生往往劳而无功。
当然了,办蠢事却经常要付出代价;她已经过了容貌拯救一切的年纪,却还没老到学会反躬自省。
故垒萧萧,前路茫茫,她是归人,也是过客。
偶尔地,我会有种错觉,那错觉里有对自己成长路上最深切的怀疑:其实,我还在原地;其实,我并未走出那个学生时代的自己;其实,有时候,我想回去。
回过头去,再来一次,而这一次,我不会让遗憾再次成为遗憾。
这一次,无论多么忙碌,多么抽不出时间,无论身在何处,我都要参加毕业典礼,穿上毕业的礼服,做一次完结。
我想,以一个仪式祭奠,我才算是走出来,才叫继续走下去,才能如身边的大多数一样渐渐的不再发梦渐渐的结婚生子赡养父母过着我这个年龄所应该拥有的平淡而又平凡的日子。
当身边人都在往下一个阶段前行,而我貌似仍然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形影单调时,我必须得承认,偶尔地,我会有这种错觉。
我们常常会被“大多数”而影响,并用“大多数”的观点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制约自己的“梦”想并且硬要拉上自己以企图赶上他们的步伐。
实在无力赶上时,就会返回到曾有的那个时光,来一次回溯。
或许,回头看看,会发现某个遗留的没注意的还能挽回的“过去”,并将它完善成未来。
其实啊,生活,远没有那么多的矫情。
某一阶段,不见得非要以典礼的仪式才能完结,或许某一天夜里,写上几句掏心的话,喝上几口微辣的酒,做一个香甜的梦,再醒来时,仪式已经完成。
那些曾经,不见得非要完美到每一个遗憾都能弥补,或许,正是这些有缺陷的过去才显得它们更难忘怀更珍贵。
我们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种姿态,从心底扬起的,敢于对自己的前方说:Life,here I come的美好姿态.....
本以为很文艺,可是我那鄙视文艺的老公也都看进去了。
本以为要警醒谁,要可怜谁,要批判那个谁,本以为要赞扬谁,要烘托谁,要捧出幸福的真谛。。。
都做好了被教育一次,再好好反省一下我这抑郁城市生活人了,却在最后的五分钟,被导演带回了生活这条阴沟里呵,挺好生命从来都是一条单行道。
生活从来没有章法可循。
幸福,时隐时现,不在乡村,不在城市,不在离婚,也不在初恋,不在孩子,也不在独身。。。
幸福,只是生命的影子当你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幸福,答案也许很简单,你在过去徘徊太久,忘了你还有出发的权利p.s.塞隆张力依旧,喜欢:)
很喜欢Jason Reitman的电影,所以对这部电影期待了差不多有一年一大概在去年十一月份的时候,看到了电影的海报和预告片,里面有一句话:everyone gets old, not everyone grows up. 感觉突然就被击中了。
到了大学,拖延症症状越发明显,病入膏肓,不时自言自语“老了老了”。
但转念想想,这种软弱无力,逃避责任,倒更像是不成熟,于是自我评价为“不是老了,而是还未长大”。
看到这句话突然明白,原来getting old 和growing up是两回是。
所以,不是我没长大就不老了。
看看电影里的Mavis,顶着重重的黑眼圈,穿着hello kitty的衣服,做着幼稚的事情,万一是多年后的自己呢?
呵呵二据说这个片子很受美国70后的欢迎,那中国的90后呢,也许只是十几年岁月的痕迹吧。
片子开头的片段就能找到好几条自己身上的痕迹:看到Mavis敲了几行字后打开了邮箱,我想到了码程序中间打开校内的自己;看到Mavis费劲用早就该换的墨盒打印出一张惨不忍睹的邮件时,我看到了把纸篓塞得满满的,却懒得去倒的自己。
尽管跟剧中人物有年龄差距,但如果细心看的话,国内的90后们还是能从片中找到很多共鸣的。
三在Jason Reitman的四部长片中,几乎每部都有类似的主题呈现。
Juno中,Juno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坚强反衬出收养家庭男人的玩世不恭,和责任突然来临的躲避和软弱。
Up in the Air里的Ryan Bingham更是这样的人,沉浸在自己背包理论的生活哲学中,逃避真是的情感和责任。
片中Natalie的那句“I'm too young. You are twelve years old"更是暗合了”everyone gets old, not everyone grows up 这句话。
四说说电影的结尾。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结尾和Up in the Air类似,都是引人思索,令人伤感的。
与其说导演最后宣扬了一种“做自己”的人生态度,倒不如说导演给出了一个最有群众基础的意见。
如果有朋友向我们倾诉他的迷茫,我们往往会用类似“坚持自己的路”,“做自己”这样的话去劝朋友。
但有时,亦或往往,这种所谓的“坚持”更像是一种害怕改变的软弱,这种软弱正是心理衰老的特质。
我不禁想起Scent of a Woman最后的演讲“I was on the crossroad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ich the right path was. But I never took it, Because it is too damn hard"-扯点无关主题的-Jason Reitman恐怕不知道在中国有一个D8,里面有群屌丝,但是影片里那个胖子把屌丝的形象表达得太到位了,矮矬穷丑撸胖宅。
当看到他说那句,Guys like me are born love women like you,我趴在桌上笑了好大一会,脑子里全是屌丝们一口一个女神的样子。
屌丝们常常引以为豪的是所谓知识水平,也就是不管自己生活有多混乱,扯起什么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头头是道。
片中的胖子正是这样,干着搬砖一样的工作,劝百富美时却口若悬河。
当屌丝们看到片子里女神脱光衣服站在胖子面前时,一定会说大块人心,并yy着早晚有一天要逆袭。
当仔细想想,也许才明白过来,md,逆袭了也是备胎。
片子里面的歌太好听了说说J.K. Simmons这个长得很幽默的大叔在Jason Reitman之前的三部长片中均有出现。
在Thanks for Smoking里面,他作为男主的上司,算是片中重要角色。
Juno里,他演Juno的爸爸,戏份比上一不有所减少。
Up in the Air里面,基本上沦为了有台词的群众演员。
而看完这部Young Adult,他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
然而,Mavis老板却是他配的音。
果然是jason Reitman的老基友
很多人看完不适。
这不是这个让你舒适的故事。
女主,人生低谷,带着狂妄、对往昔的追忆、对生活的恨意回到家乡。
表面是一场追爱之旅,其实是:不服输、凭什么?
是过往的强行纠错。
她就像一头困兽,冲冲冲,置若罔闻自说自话,到了也没和解。
说几个细节。
1,小镇与最近流行的XX女子图鉴一样,也是小镇女子勇闯大都市。
离开的人多少对那个闭塞、困顿的家乡有不满,但很少人是带着巨大的恨易。
但女主是。
2,恨意从入住酒店那刻,就是恨意的。
对待女前台的眼光,分分秒就是“you are bitch”。
是什么激发了她的恨意,具体的,可能是女前台一字字的拼出她的名字。
她的反抗系统立马起来了。
(一个情绪压抑期、生活低谷的佐证)。
在前男友家派对。
恨意达到了顶点。
不仅是对男友妻子、也是对整个小镇。
“全镇与我为敌。
我恨你们。
你们这群垃圾”这是她的潜台词。
也是这场戏的妙处。
3,狂妄全镇唯一出去闯荡的人。
但并不是全镇的希望。
每次都用力过猛,去前男友的场子。
打扮格局是按大城市来的,无论是朋克还是职场精英。
这就尴尬了。
打扮的要义不在出众,在“合乎时宜”;不合时宜,就是失败。
没有在乎你吊带Hook up 裙;也没人在乎你精心调试过的狂野朋克;真丝套装,come on,这个镇子没人穿。
本来是带着巨大的骄傲的,带着地域Gap的优越感,像春节返乡的安妮,本想惊艳全场,轻松取胜的,但落败了。
4,落败。
皇皇如丧家之犬。
说的就是失意的人,人生跌倒谷底的人。
丧家犬需要什么?
捡尸的人。
胖子就是。
特别残忍。
青春期就那么骄傲的女生,一路骄傲下去。
可是跟自己最瞧不上的人做爱了。
(爱奇艺版减去了,看剧照,脱衣那刻多狼狈)。
胖子说,你上学时看镜子时间可看我还多。
这是傲慢。
胖子的腿被打断了。
打断的那伙人,恰好应该是女主会混的那帮人。
所谓校园精英。
床戏。
这是残忍的,对于女主(也是悲悯的,对待胖子。
我们该平等的善良的对待任何人。
因为你更本不知道你未来会成为什么。
或许是条丧家犬。
整部影片的节奏刚开始的时候很缓慢,不过对于我来说,并不显得无聊,女主一个人的独演,为剧情往下的继续发展,和反映出女主的内心做了极大的铺垫。
女主的个人的独特魅力贯穿了整个电影,一气呵成,通过细腻的表演,把女主刚开始的孤独、迷茫和压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一直到最后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女主彻底的、放肆的发泄集聚在内心的巨大黑洞,屏幕前的我也不禁手足无措起来。
有的人,对自身平淡生活感到反感和厌倦,有的人,对于自身所处的繁华压力感到疲惫和痛恨,还有的人,甘愿在平凡中享受点点滴滴,所有的人都在剧中纠缠相对。
这就是钱钟书的《围城》里面描述的吧,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但是又有谁真的能放弃自己的生活,也只是对相对的生活的一种类似于叶公好龙一样的憧憬罢了,但是憧憬毕竟不是现实,你想过的生活,适合你的生活,其实就是你现在所过的,这是你一步一步的选择。
生活从来不是一幅画,如你想象般美好.女主一直沉迷于自己想象中的青春之中,对周围的声音充耳不闻,她任性、焦躁、反叛,虽然有成年人的外表,却无法有成熟的人生。
人生不能重来,你总是要学会成长,没有人会等你长大。
是时候该面对未来了。
记得一次跟朋友聊天,聊到什么时候是我们最好的时光,朋友说,她想回到童年,那个时候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是最好的时光。
我说,我不想回到过去,现在就是我最好的时光,我比过去聪明,比过去经济独立,比过去更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所以现在就是我最好的时光。
成长的烦恼并不一定只是青春期的时候才存在的,任何时候都会有因成长和成熟所带来的阵痛,between young and adult,在这之间,你该如何面对,成长是一瞬间的,在电影里,女主一直坚持着的高中时期的回忆,只是对青春逝去的恐惧,和对成长成熟的抗拒。
她不喜欢自己的生活,羡慕别人的生活,想要重新选择,不过人生不能重新选择,最后的对话她明白了,她要面对的是自己,她应该道歉,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任性给别人的伤害,也是因为对自我的伤害。
她不该始终躲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从过去吸取养分。
影片的节奏和篇幅没有给影片的观看带来压力,通过一个人的一段时间的镜头的记述,让我们能更多的体会到成年人的成长和反思自己的人生。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未来还在远方,珍惜现在,珍惜生活,选择合适的额人生。
这明显不是喜剧 查理兹•塞隆的确献上了不错的表演 可是不是我的菜
女人总是这样,想不清楚自己要啥,还总是觉得不幸福,真是永恒的悖论
自讨没趣啊....明明那个男的已经不爱你的还要做各种事来让自己难堪...为嘛呢?该放手就放手啊...
life, here I come
塞隆总是演烂片,浪费了。她的表演还是用力过猛。
没有预想中的毒辣,总觉得影片想要特立独行,可还是有那么点欲言又止。活在自己的过去,不曾留意那个最在意自己的人,以为重夺旧爱结果是笑话一场,生活表面光鲜自己却很难快乐,这样一堆问题就被一个仰慕者近乎于拍马屁的话解决了?很难说服观众啊……P.S.看塞隆开mini cooper很有穿越感哪~
不痛不痒的
小三儿终于和好基友滚床单了,屌丝的逆袭啊
每个人都一样,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广告太多,瞎了我的眼
女主角很討厭,從頭到尾都很討厭。但是這樣的設定完全沒有毀了這不電影。覺得女主角可恨又可悲的同時,還是能看到自己也有的類似的黑暗角落。
从未成长,延续脑残刻薄的处事之道,反省不过是将过错推诿给落后萧颓的家乡,逃回到依旧loser的嚣攘城市中。模棱两可似贬实褒,在价值观上实在不敢恭维。
除了认识了一首好听的歌,the concept,没有别的收获。。
因为觉得自己失败才看的,不过没太多共鸣感,也没准是因为没共鸣才更失败也说不定。女主给我的感觉很厌恶,不过这种厌恶说明她演的到位。所以多一颗星
冲迪奥香水去的,失望
小镇故事,Jason Reitman最近两部(这部+劳动节)格局都不大,坚定地在独立制片的路上越走越远,作为二代大概也就体现在能用大牌上了。故事很心酸,也不无恶毒,中国拿来翻拍都不用怎么改的……“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长大。”
我爱Jason reitman,也爱塞隆,但这就是低配版《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吧
任何不以长大为目的的变老都是悲喜剧,getting old 和growing up可是两回事儿啊!
无聊
女神老了依然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