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节奏紧凑,那些倒叙、插叙都恰到好处,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又进行着叙事,基本没有无谓重复的情节。
所有复杂关系的转换都有非常自然的铺垫,一部非常不错的类型片,感官上的刺激、人性脆弱的感动都显得真实可信,可能也和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不无关系。
虽然与前一部走的风格相近,但是奥利维埃·马夏尔 Olivier Marchal的控制力更纯熟了,影片将两个同样拥有痛苦记忆的人通过不同年代的两场连环谋杀案联系起来,在不断深入人物内心的同时,也揭示出令人发指的罪行和不可告人的隐情。
好久没看到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塑造一个好角色了,这两三年除了一部不算成功的翻拍《第二次呼吸》外,其他基本就是各类轻松的喜剧角色。
但好演员就是好演员,角色本身的塑造难度反而是次要的,那种存在感对于影片给观众的承认度是更重要的,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印象不错,他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8-12-15
色调过于灰暗,画面过分血腥暴力,不适合在没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观看。。
但就其内容来说,谁又能保证这就不是活生生的现实呢?
眼中的世界就像月球一样,我们有幸看到了(或者是选择看到了)它明亮的一面,但并不表示另外更为黑暗的一面就不存在。
这部电影似乎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大致讲的就是在社会极度不公正的大背景下,个人不得不走向法律的对立面,“代替上帝和法律”去伸张正义。
虽然这部电影很恶心很暴力,但正如它毫不掩饰世间之恶一样,它把所有我们选择忽略的事实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十恶不赦的罪犯最终被傻逼警察释放、伸张正义的警察被杀人狂放狗咬死、杀人狂最终被发现是某领导的儿子所以不能公之于众。。
上帝或许可以在人们死后给出一个公证的宣判,但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子里,凭什么那些恶人可以盖着布道士的幌子逍遥法外?
而理应在有生之年给所有人一个公正交代的暴力机关以及其后的“法律制度”在影片中连想象中的上帝都不如。
于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英雄出现了,他的家庭支离破碎、经常酗酒、不按规矩办事。
正如对“恶”的揭示一样,影片对于这位“英雄”人物的刻画很写实,他的思想、他独处时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在了画面中。
但当上帝和警察都无法提供正义的时候,最终让混蛋们毙命的只能是他——一个除了正义感之外一无所有的人。
“最后”我要说:很遗憾这么一部风格冷峻的优秀影片却不是很被中国观众熟悉。
也很遗憾主演Daniel Auteuil的人气在中国比不上肯塔基的钢弹和比度的卢比。
自我感觉,这是一部很有法国文学气质的剧情片。
弥漫于整部电影的讽刺,挣扎,深刻的气息,让人一路看下来顿觉兴奋,却又倍感冷静。
而且我现在甚至希望,法国电影人能多出一些类似左轮和暗流的“很法国”的作品,当然,法国喜剧也是很招牌的,我也很喜欢。
剧情方面不做评论了,其实也无需评论,因为在下希望各位都能找个时间坐下来,静静地欣赏一下本片。
欣赏欧美电影,尤其是法国电影,要善于思考,只有思考之后才能领会浪漫的法兰西人的情怀。
回想自己看过的法国影片,《老枪》、《虎口脱险》都堪称绝对的经典。
而这部《MR 73》也让我对法国影片的哲学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男主角路易是一个富有正义、秉公执法的好警察,但却遭受了生活(女儿在车祸中丧生、妻子成为植物人)与事业(上司与同僚对其排挤打压)上的双重打击,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的他,最后选择了击毙其同僚、假释杀人犯,亲手开枪打死了病床上的妻子、然后饮弹自尽。
女主角茱丝蒂娜幼年时目睹自己的双亲惨死,而多年后那个嗜血成性的杀人恶魔却被批准假释出狱并进而威胁到她自己,而她的爷爷作为自己唯一的亲人也因突发心脏病而溘然离世。
在前面长达100分钟的铺垫中,血腥的凶杀现场、男主脑海中对家人车祸现场的回忆、女主对家人被害情景的回忆,让人倍感压抑,也活脱脱地提示了男女主角的内心的绝望与悲情。
而这种积累的压抑感全部都在影片最后的20多分钟内得到了释放。
一边是路易用MR73左轮枪痛击恶棍警察、一枪将假释杀犯暴头,一边是产房内茱丝努力分娩。
一边是迫近死亡的义无反顾,一边是迎接新生命的执着渴望。
情感的爆发在那一刻达到了高潮。
婴儿在茱丝双腿间降生的特写画面尤其令人震撼。
影片结尾,病房中,路易躺在妻子冰冷的胸前,面朝一侧,睁大的眼睛里透出的是绝望;产房内,婴儿趴在茱丝温暖的胸脯上,闭着双眼,从哭声中慢慢安静下来,脸蛋上写满可爱与安祥,而茱丝淌满汗水的脸上也满是欣慰。
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完美揭示影片主题的同时,也向所有人诠释了生命的轮回!
【剧透醒目】只适用于已观影片者阅读推荐度:其实我想给3星半……因为它确实好过3星,但要说4星却还差了那么一点。
最后打了3星,是因为影片基调很悲,哈。
(最近比较推荐快乐的片子)推荐人群:不排斥朴素的低沉压抑气氛,且拥有敏锐触觉感受细节的成年人。
但有真实的血腥,且基本不推荐悲观人群观看。
片中景色精致美丽,有些地方甚至美丽得像童话一般。
且镜头渲染下了一番功夫,比如采用淡化色彩和增加雾状黑边来渲染气氛,看得出是用心在做的。
片子满满弥漫着悲伤的空气,不像《发条橙》那样以荒诞喜剧的形式表现犯罪,《MR73》的手法是写实、沉重的。
浅浅的总结了一下,我觉得片子想表现的包括以下两点。
一,“公理”并不一定存在。
这不仅体现在秩序的盲目——警局明明已经掌握了DNA证据却依然决定包庇罪犯,因为罪犯的父亲“正准备出任国家安全部的副部长,他和他的上司们都不希望人们知道他的儿子奸杀了五个女人”。
还至少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一个民间经久流传的观点——动物喜欢的人不会是坏人。
动物不会喜欢坏人吗?
什么又是坏人呢。
动物们都喜欢那杀害它们主人的凶手马赛,而马赛情急之中放出的狗咬死了追捕他的警察。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同时存有善念和恶念,但若要说那强奸、强迫被害者口交、将被害者活活毒打致死又捆绑摆放成同样的丑陋屈辱的姿势慢慢变冷变硬的马赛比一个平庸干活养家的警察“更是好人”,无疑可笑得荒谬。
所以说,动物不是神,其实它们也是盲目的,盲目得就像被人操纵的秩序一样。
二,虽然没有“公理”,但是总有“未来”其实看着《MR73》的时候难免就想到《Dexter》,虽然风格大相径庭,但两片的共同观点都在于——法网恢恢,并非疏而不漏,法律无法制裁的部分,就需要人为来清理。
而MR37的片风不像Dexter那样明快讽刺,于是注定了主角路易必然惨淡收场。
但影片的结尾寓意很明显。
生产过程被以片中拍摄陈尸般一览无余的手法拍出,婴儿的身体与自杀的路易一样鲜血淋淋,无疑在暗示着,血是死,也是生。
在接生的医生问嘉斯婷孩子要取什么名字时,我就知道,她肯定要说——她果然说了:“路易。
”此时,已经没有呼吸的路易大睁着眼睛倒在刚刚杀死的妻子身上,头紧紧贴着她血泊中的胸口,与以相同姿势紧贴在嘉斯婷胸口的新生儿遥相呼应,就像镜子相对的里外两边。
——那是路易。
紧贴在母亲胸口,哭,安静,又哭。
他当然不是警察路易的孩子,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是路易,他出生了。
不仅是他,这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路易,正在哭,在笑,在出生、成长和走向死亡。
他们不会全部都有美满的人生的。
但是,同样也不会全部都以悲剧终结。
那就是未来。
=======================================(本来是放在自己博客的,这里稍微做了删减)
同样是犯罪,纠缠人性和心理之间,力图表现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最深处的动态。
但不可否认,影片导演导演有点臆想过度,第一次看片子,会觉得很多事件可以说是自己意淫出来的,但这部片子偏偏又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那么就是导演表现力上的问题了。
比如隐藏的主角连环杀手跑龙套般的突然出现,又匆匆忙忙的被杀死。
让人很是怀疑正义的警察为了这么一个死跑龙套的忙碌整部影片到底值不值。
然后还有那你死我活的枪战,两个持枪宪警任由一个拎铁桶的坏人一步步退到自己跟前,然后转身把二人纷纷击倒?
已经连杀数人的罪犯明明已经胜券在握,却莫名其妙的丢下两个被打倒在地的警察转身就跑,(他是到底是普通小贼还是变态杀人狂)追赶时乔治明明离他顶多五米,却依旧不开枪,直至罪犯将恶犬放出把自己咬死,这些都是影片的硬伤。
还有一些作为中国观众难以理解的情节,部长的公子竟然只是被安排到宠物中心工作,在宠物中心工作还用部长安排吗?
丑闻暴露后部长只是威胁坚持正义的小警察来掩盖黑幕,而他理论上应该存在的政敌却老老实实的无所作为,而不是借此丑闻一举将对手踩到脚下?
尽管媒体已经铺天盖地的把部长之子被警察杀死的消息散发出去,但结果就是都不追究责任,法国群众真的那么傻?
任由这样一件奇怪的事发生?
二号反派科瓦斯基到影片最后干脆不出场,既没有升官发财,也没有罪有应得。
他出来干嘛?
还有那个神秘女巫一般的女警,同样在片中不知所云。
导演本想力求真实,但这些明显和影片风格不合拍的情节将影片质量大大降低,唯一可取之处就是对心理的描写还算可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本片可以算是犯罪经典《老无所依》的高仿产品。
看之前需要确认下理解力。
片子不属于太常规,在理解上需要更用心;某些部分过于拖拽。
用插叙的方式同步进行,很多时候切的并不完美,连续上稍差。
很多常理细节没有把握好是片子很大的败笔,如来拿枪的两个警察让罪犯打了还跑了、怀孕好多个月季节没变化、枪里没子弹等等。
片子里面尽力塑造一种接近社会的真实性,在情节把握上还是做到了,但是最后的分娩镜头切的还是显得太脱离,不论是皮肤、状态还是其他都不能结合在一起。
拍的也太想当然了, 女孩子给罪犯写信告诉他:你要出来了呀我还记得你的哟你可别忘了我哦然后杀人犯醒悟:哦原来20多年前还有余孽的啊那我出去后找她叙叙旧呗 牢房杀人那里明显的脚可以碰到地还特意勾起来; 女孩子去找警察,警察说我很忙然后又特意跑出来说对不起,陌生人啊你Y那种心情下还这么好心; 牢房里那么简单的杀人都能认定为自杀,两个警察拿枪背后指着人家都能让人跑掉,警察也没这么个弱法的; 莫名其妙的太阳雨水管淋的痕迹太明显了,一下斜着淋一下直着淋; 男主落寞也就算了,那女警一边一脸苦大深仇的,一边和手下“消遣”,一边和人家ML一边作对是啥个意思; 所有警察做事情都没在动脑子,反正就是让人看着是所有人,连老天都在和男主作对,然后又不能把他真的怎么地,然后男主一次次的被打,被坑,被出卖,转个身继续做自己想做的。
好莱坞拍这种真事改编的案件一般要么是大张旗鼓,激扬澎湃,要么是平平淡淡,贴近人物,可看你弄的,拍的这么沉闷又这么不合理,谁会觉得你是在讲真实的故事。
最后的最后还来个这厢杀人那厢生崽, 生孩子跟你前面大篇幅的剧情有半毛钱关系啊, 不玩这套你会死啊!!!
说他是烂片。
杀手每次的杀人都很有创意。
被杀着的姿势,身上的血印都有很强烈的冲击力。
可最后,逮到的罪犯,是个什么家伙呢?
实在有够扯的。
小混混的样子,看见警察就跑,没有厌世的恶魔感,只会放狗咬人,最可笑的,居然还是高官的儿子。
拜托,要刻画一个酷警察,一个法律外道德执行者,也要找个罪恶的、合格的、有点气势的罪犯做陪衬阿那个重生的镜头,我除了感到恶心,还有些许的好笑。
不知道吧女性下体放出来,脐带放出来,真的能给人崇高的感觉吗?
(从观感上说)唉,有些失望!
自从《seven》以后,张学友那首《分手总要在雨天》就不如杀人总要在雨天响亮了。
阴沉的雨天,暴力的命案,酗酒革职的警察,车祸造成的破碎的家庭,被自己累死的同事,睡了自己的上司死对头,……有路走吗?
导演奥利维埃·马夏尔 Olivier Marchal因为04年那部《36 Quai des Orfèvres》(36警局/警界双雄 / 犯罪河岸/二捕曲)声名大振,那里面就是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和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双龙会互飙演技,真是过瘾,这回时隔四年的新作依旧让人赞叹,黑色,压抑,绝望中,在影片的最后惨烈结尾里,很主旋律的,把希望和美好的世界留给观众:一切都会重新开始,一切都将过去。
另,看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演戏很过瘾。
佳作,直白的还原了真实的故事。片尾的释放很彻底,新生儿的镜头也超级优秀,如果没有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冰雪暴,该片我给5星。
结局有些惨烈,故事却很感人
法国黑色犯罪电影。可是一门心思往压抑里靠,忽略了剧情本身的严密和合理。要知道悲剧能打动人的前提是认同感。如果由于情节的诸多漏洞而导致观众出戏,再悲惨的故事也无法产生共鸣。另外作为犯罪电影节奏太慢了。
如果正义只能以这样的姿态出现,我们还能去奢求什么公平?
悲情。无奈。丑陋。罪孽。以暴制暴
我想有把左轮枪
只留下最后二十分钟算是一部电影!
究竟是恶有恶报,还是恶的轮回,虐心的真实事件,整片在叙述人性本恶,结尾新生命诞生时血淋淋的,但却是全片唯一的希望。
看法国电影,急不得,要慢慢体会沉默中的精彩。
节奏太慢。。。
能把阳光明媚的马赛拍得这么冰冷也算是一项成就,马夏尔一贯的冷酷剧本风格和雨夜超亮的打光。确实不如前作36 Quai. P.S.可以打tag猫猫狗狗和宠物城堡。
按捺不住的紧张猝然挣脱,干脆了然的结局。
如何让恶人永远不再作恶?用枪打爆他们的头。“上帝是个混蛋,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他。”
“上帝是个混蛋,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他。”对以暴制暴没有抵抗力
很酷的主角在压抑了一个多小时后用那支象征荣誉的左轮手枪惩罚了那些该惩罚和不该惩罚的人,做出了对他人和自己最直接最妥当的事情...
第一个纪念日。。我和徐先生就看这片子过了。。。。
前面一个多俩小时的无聊铺垫只为结尾几分钟的高潮,每个人都活得如此的憋屈
法国电影拍的怎么如此扭扭捏捏 双线展开的如此鸡肋 悲情这样拍很难产生共鸣
怪不得我看男主那么眼熟,原来我看过36
我承认,我怎么大条的智商,是看不懂这种片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