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我不是药神》的话题把我引到这部电影上来的。
看完之后,我只有一个感触,《我不是药神》里的人物,总是在下跪,总是在妥协,总是被道德捆绑着感情,像蝼蚁一样佝偻爬行;可是在这部电影里,闪烁的却是淋漓尽致的人性,挺直了腰板做人,在框架和规则里战斗,互相的扶助很少有道德的枷锁,有的只是人性里的那些闪光。
电影里出现了两次,绝症患者坚决地拒绝医生,走出了医院的回廊;而药神里,两次都是患者在病魔面前憔悴地哭泣,无力而无助;电影里的主角,粗野暴躁,在生命的临界点依然渴望女人,咒骂和伸出拳头;药神里的主角,谨慎懦弱,试图扮演英雄,又被各种枷锁捆绑;电影里社会显得慌乱,同性恋,酒吧、吸毒,枪支,各种社会问题凸显;药神里则是非常规整的社会,创业的老板,老实的工人以及良心发现的警察和片子。
两部电影应该都是写实的吧!
不探讨医药体制的对错,不探讨国情导致的药神结局的阉割,也不探讨两种社会体制的优势劣势。
至少在电影里,我看到的一个是站着的人,一个是跪着的人。
不管医药发展的落后或是其他一些因素,我很羡慕这部电影里不卑微很充沛的站着的人。
马修的表演接地气,这是特别厉害的地方。
小李子这次仍延续以往的表演风格,就是狂风暴雨般的爆发力,以往他的人物都是这般,貌似张狂,虽然这次已经进入了某种浑然天成的化境,但是那个人物仍时有如空中楼阁般的感觉。
而马修的这个普通人,离生活更近。
马修的角色与他相比,老辣得多,他很少吼,往往是直接动手,沉稳中有爆发力,感情不是宣泄,却常常是内敛。
片中唯一的一处哭戏,都是短短数秒,只有无助,没有表现,那是这个成熟男人唯一一次真情流露的瞬间。
其他的时候,他一直都是很刚硬。
即使是个艾滋病患者,一开始就被告知只有三十天好活。
在活了三个月,决定按墨西哥医生的方子自救并开始贩药他救之后,他一直都表现得那么冷静。
不知道是不是作为一个电工,底层生活的磨砺,使他不懂得哭泣,他是JUST DO IT。
这个男人没有中产或知识阶层的矫揉造作。
他只想活着,因为对于达拉斯俱乐部的狂热,他似乎是忘记了自己也是个病人。
总之影片没有着墨于他的痛苦、无助,他一直铁骨铮铮,独自对抗着社会和政府机构,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而这是最奇特的地方。
一个艾滋病人身上,却有着寻常人也难以拥有的生命特质。
或许这也是因为马修的角色的接地气,使得他天然就是那么真实、粗鲁,也男人味十足。
有时候觉得人生是一场修炼,中国古人期许的天下大同,在于通过沟通,消弭分歧,达成和解。
因为不了解,才会敌视,其实大家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是个性想法不同。
一旦深入彼此的内心世界,撕去那层导致误解与隔膜的面纱,当真实的心与心相对,仍拥有可以融化冰雪的可能。
如片中,牛仔硬汉与男同的和解一样。
还是掰不弯,但是当男同那闪亮的心使他认同之后,他们之间真的是一种生死相依的感觉。
而这,他曾经的哥儿们却给不了。
马修的角色就是野蛮生长。
男同说“我不想死”,但一切照旧,吸毒不误。
而马修也不要死,他果断戒毒,并开始了为了生存的一场抗争。
对抗医生,对抗同伴,到对抗FDA,对抗政府,而这个过程他无所不用其极,他撒谎、演戏,扮神父也无所谓,只是为了活着。
只为人的一切权利中,最基本的生存权。
看马修的表演,你常常忘记他是一个演员。
因为角色太朴实无华了,扔人堆里找不见,更别说那么瘦骨嶙峋,只是那双眼睛咄咄逼人,在质问、在呐喊,也在无声的哭泣。
他不像一个被塑造出来的角色,是因为他本不具有太复杂的色彩,太迷幻人的特质,他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工,在曾经的俊男美女的电影里,曾经没有这一类人的位置。
不过他破壳而出了,带着泥土的味道,带着几经拼搏打磨,混合着烟草、酒精与汗水的尘世的味道。
正是这些,让他平凡却决不平淡。
《Dallas buyers club》让我对“电影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记得大学时某次课间,和一个教农业经济学的教授闲聊,他说别看他会六国语言,还真不如一个会拍片儿的导演,电影语言能把你想表达的通通展现,也能帮你发现你心里最不易发现的柔软。
我当时还心底对这个老教授一阵地狂笑:您再过几年也到了退休了年纪,怎么还和文艺青年毛孩子一样,把电影常挂嘴边?
肯定是年轻泡妞时常被拒绝!
后来看了央视《华尔街》的纪录片,知道了世界最富盛名的富豪家族——罗斯柴尔德的家族之成功秘诀:1.Always be humble.(永远保持谦逊的姿态)2.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it matters whom you are with.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梦里就老惦念那位教农业经济学的老教授,真觉得自己年少无知,恨不得夜里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年轻的时候,恣意的挥霍别人的真诚,觉得生命真他妈的不是事儿,年岁大了,一定会后悔的。
昨晚看完这部《Dallas buyers club》,越发觉得要想“活着幸福”的道理明明就摆在眼前,人家富豪们并没有把自己成功的秘诀遮着、掩着,却还是有一屁股的人,比如我,折腾自己,觉得时间是大把大把的用不完,无聊挂嘴边,抱怨这个不公平,那个运气差。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被告知,你的时间开始如定时炸弹一样进入倒数,我相信,没有人能够真切地联想那番情景,想不到的人们,就来看这部《Dallas buyers club》,它不是什么励志片,也不会说教般的告诉你——生活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它仅仅用胶片重新追溯了一个人有多么渴望“活着”,他想要的就是活着:呼吸、吃饭、拉屎、睡觉、喝酒、泡妞、看电视,一点也没有我内心里的各种奢侈的渴望,去南美旅行、亲眼见一下吴彦祖、一夜醒来变九头身美少女战士……(其实我这不叫活着,叫折腾)而另一方面,《Dallas buyers club》又讲了很多东西,比如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在精神和身体双重困难来袭时如何保持的顽强意志,比如如何学会包容,让自己的世界观能像阳光一样,尽量照耀自己从来不曾想过到达的地方。
之前我一直给好电影的定义就是一个标准——看了不瞌睡,越看越流泪!
这部影片绝对达到了我对好片的定义,并且让我思考了很多。
1 你讨厌的人必然有你值得钦佩的地方我想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和我一样,被异装同性恋Raymond和对汉子文化迷恋至深的老牛仔Ron woodroof之间的友谊所撼动。
记得以前喜欢看NBA球赛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小牛队的老板库班,够爷们儿,对自己队伍的队员好的没话说,一命换一命,让那个时代的小牛队团结一致,一起向伟大的球队不断进发。
我相信生在达拉斯的骚年们必定都有一颗爷们心,他们万万不能和“娘”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电影主人公Ron Woodroof的心声,他也是那个年代“恐同”的铁杆。
偏偏命运的捉弄,Ron和天生就向往变成美丽女人的小男生Raymond相识并成为了生意上的好伙伴。
Ron实在是搞不明白,明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每天却要在镜子前浓妆艳抹,对V领的深浅斤斤计较;Raymond也不喜欢Ron那套明明都要死了,还装腔作势装铁汉的架势。
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人一唱一和,共同在治疗AIDS的道路上一起努力,大赚一笔。
重要的是,他们彼此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从来不能发现的闪光点,也给了彼此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一直觉得自己很爷们很厉害的Ron其实心里一直都知道自己比Raymond要懦弱好多。
至少Raymond敢于挑战偏见,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走在大街上丝毫不在意这个社会存在的异样眼光;他也足够的善良,自己成为医药公司试验的一员,也愿意把药分给好友一半,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一起活下去。
Raymond更懂得回报和感恩,平时看他吊儿郎当,总是想从生意上小偷小摸一把去HIGH一下,可是关键时刻,他放弃了自己的人身保险,拿钱帮助Ron继续维持公司的运营。
Ron Woodroof在Raymond的影响下,开始重新审视身边这群被自己天天鄙视叫做“faggot”的弱势群体,发现他们比所谓的正常人要更加真挚、更加善良,更加珍视爱与被爱。
相对地,Raymond也从Ron这里获得了“尊重”,在生命最为脆弱的时光里,Woodroof用拳头去捍卫旁人对Raymond应有的尊重,他也一直叮嘱Ray不要吸毒、不要喝酒、不要糟蹋自己,我想,某种程度讲,Raymond从Ron这里获得的是一种“好好把我看做一个人”的最起码的敬意和安全感,这在我们所谓正常人眼里先得多么微不足道,对GAY GROUP而言却尤为珍贵,可见,社会重压下的恶意的恶毒程度足矣抹杀无数灵魂。
2 要知道自己的极限,也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记得看日本电影《入殓师》时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幕是男主人公准备放弃当大提琴手时,告诉妻子,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
我一直在想,知道极限能干嘛?
是否能够在触线之前,扭转掉头,找到另一个可以呼吸的空间?
知道自己的极限是否就不至于一头撞在南墙上头破血流?
《Dallas buyers club》也许给了我一个答案: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更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
挑战,并不意味着走在钢丝上一路不复返,而是在自己极限的线上思考更多延续的可能性。
Ron一开始被告知只能活30天最后活了2500多天,如果他没有挑战自己极限的勇气,别说活30天了,估计从医院门口出来,就手枪一举,脑门中弹自杀了。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你现在是光棍、是穷光蛋、是坏人、是失败者、是瘾君子……活着不如死了算了,但是,真的死了,连这些起码证明你活着的tag都没有了。
活下去,真的很难。
因为我们要对抗的东西太多,要学会的太多,要忽略的太多,要挣脱的也太多,但是,活着,就能看到晴天、阴天、下雨、下雪、春暖、彩虹,这也是Ron Woodroof拼死也要活下去的原因吧,远走墨西哥、日本、以色列、中国,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活着,活着,就能帮助更多的人活着,体会瞬息万变。
现在想想,好像活着也没什么好怕,好好活着,认真经营自己的人生。
最后以GOOGLE DOODLE今天的Moto作为结束——"The practice of sport is a human right. Every individual must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practicing sport, without discrimination of any kind and in the Olympic spirit, which requires mutual understanding with a spirit of friendship, solidarity and fair play." –Olympic Charter"运动是与生俱来的人权。
每个人都应有机会,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秉承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参与运动。
”(因为俄罗斯有ANTI GAY LAWS, 这句话是献给所有没办法参加冬奥的同性恋运动员们的。
)
看了我不是药神的感觉是完全被商业片的节奏掌控住,哭点笑点,演技爆发点,都是导演掌控好的,要呈现给你看的,这样的方式没有什么不好,也更容易让理解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大众接受,使影片获得好评,鼓励更多这种类型的片子的出现。
这部是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导演发挥了自己的创作喜好,有自己风格的片子,没有震撼的大字,没有众人痛哭,煽人泪下的镜头,痛苦显得很隐忍,也很真实。
看这样的片子更像读书,文字轻轻带过比石头还沉重的东西,可能一下子不会被打动,但是某一个时刻,在自己或者看着他人经历些什么的时候,会猛然想起来。
上一部给我这样感觉的片子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他们俩的相似点是,都给了我一个非常高的期望,然后我按自己的喜好期待着非常紧凑的叙事节奏和精彩的情节,但实际都不是。
想要真正感受到这种隐忍的痛苦可能得再有更多的经历吧。
看看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来托在出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前后的对比照片,你会知道什么叫做用生命在演戏。
笔者在看完整部影片查看演职表时,才惊讶的发现主角罗恩伍德鲁夫的扮演者竟然是自己熟悉的马修麦康纳!
枯槁变形的身躯让原本健硕的马修麦康纳已然面目全非,同样杰瑞德在此片中的变化也让人吃惊,不过他与杰瑞德对此片的牺牲,最终没有白费,他们俩自我摧残式的高超演技,撑起了一部优秀电影的脊梁。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群徘徊在生死线的AIDS患者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争取对自身更大治疗权所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影片从80年代中后期AIDS逐渐开始在美国蔓延讲起,以较为粗粝硬派、充分发挥演员主动性的叙事精神讲诉了一个人在求生过程中与命运、社会抗争所产生的巨大转变与生存状态。
影片精神中最为出色的地方便是在处理这个痛苦的故事时,用较为收敛与硬派的姿态赋予了整部影片不一样的人文关怀,它没有以局外人同情怜悯的姿态来看待苦难、渲染痛苦,而是以平常、潇洒自如的融入姿态来讲述这个不那么平常的故事,这虽然导致了影片的剧情较为稀松,但是故事中几位主要角色极高素质的表演却大大弥补了这点,麦康纳与来托自我毁灭式的高超演技让这部影片真正成为了关注于人本身的故事,用潇洒自如的态度面对绝症,也让这个故事更为举重若轻,在于生存抗争的时候能保持这种姿态,什么都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配角来托的表演丝毫不逊于麦康纳,他所演绎的异装癖角色在一定层面上会比罗恩这个角色更加的复杂,罗恩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牛仔的一种粗粝与硬派,比较粗线条,而罗恩则更加“妩媚”,多重身份的覆盖和自身身份的挣扎会使得其性格更复杂一点,来托的演技即使在高手如云的入围男配中,也能算得上是翘楚。
罗恩的变化也是影片中的非常显著的一点,从最初纵欲不羁的牛仔混混,到最后的人quan斗士,罗恩最大的转变不仅仅是社会身份上的转变,更让人感怀的是偏见的消失,从最初对同性恋的排斥,对AIDS的偏见,到最后的尊重与理解,罗恩为Rayon的大打出手表现了这一点,他自身的经历和与特殊群体的长期相处,让他看到这些他之前排斥的群体也只是和他一样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而已,而在与绝症抗争的路上,他们都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弱势群体,而牛仔天生的硬派和不愿屈服,让他站在了这群人的最前面,成为了一名不屈的斗士。
从罗恩最初的心迹上来看,从事药贩子生意最初无非是为了牟利,而在广泛接触这个群体与药品制度后,看到不合理制度对此群体求生的阻碍,罗恩天生的不屈劲头让他成为了为人quan抗争的一名斗士,Rayon的死加剧了罗恩的斗争,从最初与医院的抗争,到最后与GOV、制度的抗争,罗恩拯救的不仅仅是更多的患者,拯救的也是他自己。
这种被求生所逼迫出来的意志与群体给他的责任感,拯救了这个曾经苍白的灵魂。
制度总是慢于现实情况的,当制度与生命在赛跑的时候,孰轻孰重让我想起了一个伊索寓言:一只猎犬追捕一只兔子失败,人问猎犬为什么追不上兔子,猎犬说兔子是为了生命在奔跑,而我追它只是为了饱餐一顿。
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影片中制度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罗恩就是那只使劲奔跑的兔子,生命的坚韧与不屈的抗争,最终罗恩为自己争取了近7年,他因为有了他们的抗争,未来的这个群体获得到了更长久的生命,片头片尾的两段斗牛戏的照映,是头尾的结构照映,同时是一种质上的不同,片头的斗牛戏,罗恩在斗牛场的角落纵欲,与这危险充满荷尔蒙的斗牛画面产生的蒙太奇,象征的是一种原始本能的放任与肉欲血腥感官对麻木灵魂的刺激,这是当初的罗恩,一个纵欲的苍白灵魂。
而片尾的斗牛,却完全拥有不一样的含义,它给出的意味是一种坚韧与不屈,颠簸的牛背随时可以把你甩下摔得粉碎,就像罗恩那脆弱的生命一样,而在如牛背上颠簸不堪的生命轨迹中,谁坚持得更久,谁抗争的越不屈,谁就是真正的斗士,这是最后的罗恩,一个为生命不断抗争的斗士。
两端斗牛戏意义的截然不同,正是罗恩的巨大转变过程,此番深意,不禁让人感怀。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来托充满生命力的表演,足以赢得所有人的敬意,正是他们可敬的表演和无畏的付出,让我们知道在这颠簸不堪的生命中,始终会有不屈者紧紧的握住生命的缰绳,直到最后一刻。
时间大概是这世间称得上最公平的存在,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落魄流浪汉,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总量都是一定的。
在我们年少的时候,对时间并没有准确的感知,自信地认为时间多的花不完。
面对繁重的功课学业,大部分人总会觉得以后会有大把的时间读想看的书、去想去的地方、与命中注定的那个人相遇,甚至不会觉得“时间有限”是个问题。
我们的人生体验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显得局促狭隘。
演员常被认为是可以经历多种人生的职业,那看电影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体验迥异的人生呢?
我们沉浸在漆黑一片的电影院中,将自己的感官、经验、情绪完全忘记,不设防地进入另一个奇异的世界,像是一个丛林探险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份看似完全不同于自己,却又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的另一种生活。
在这种或虚构或真实的生活中,在这些人物及其冲突的深处,我们宣泄着自己的情感,跟着剧中的人物或悲或喜,去学习、去欣赏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优秀的影片甚至能让我们发现自己,像是重获新生一样,带着电影赋予的勇气和力量,重新走进自己千疮百孔的生活。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这部电影根据罗恩·伍德鲁夫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影片的主角,罗恩·伍德鲁夫是一名电工,崇尚极致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
他吸毒、酗酒、赌钱,过着混乱的性生活,甚至会戏谑“人总有一死”,过着一种随心所欲醉生梦死的生活。
影片的开篇,罗恩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异样,电钻般的声响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他甚至经常莫名其妙地晕倒,即使如此,罗恩也没有去医院检查过身体。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因为工伤进了医院,却被告知感染了HIV病毒,只剩下三十天的生命。
罗恩由开始的愤怒和拒绝接受,试着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艾滋病,到慢慢开始接受这一事实。
岁月静好风平浪静的时候,人很难看清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
直到遭遇生命的重击,才会看清人性和真相。
罗恩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
实际上,罗恩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豁达,面对同伴们的嫌弃、鄙夷和嘲笑,药物的匮乏和紧缺,他开始明白人性的复杂和丑陋。
时间一天天无情地流逝,罗恩从未如此强烈地渴望活着,绝望至极的他决定冒险尝试实验性的毒性药物——AZT,甚至是铤而走险去往墨西哥寻求一线希望。
生命之钟一刻不停地前进,前往墨西哥的那一天,距离医生的诊断日刚好29天。
罗恩望着手边的短枪,拿起又放下,终于,积攒了一个月的悲伤在这空无一人的马路上爆发了,罗恩这样一个纯爷们,嚎啕大哭起来。
他是美国典型的西部牛仔,果敢、善良、刚毅,怎么能轻易就这么放弃呢?
影片多次出现了小丑这一幻象,第一次是罗恩在牛仔竞技赛场中,与牛仔对话之时,彼时的他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伪自由主义人士;第二次是在空无一人的竞技场,那时的罗恩自以为AZT能够续命,殊不知AZT却连他的健康细胞也一起杀死了;
第三次是在遭受税务局、药管局等权利机构轮番调查以及深陷诉讼之时,俱乐部陷入了经营危机,罗恩为了能够继续帮助绝望的艾滋病患者,变卖掉自己的汽车,那一刻的他无奈却又充满力量。
纵使之前的人生如同一场闹剧,华丽唯美的幕布终将落下,徒留苦涩给自己,但这场生命浩劫却也带给罗恩新生的力量。
罗恩的扮演者马修·麦康纳,以其细腻的表演真实立体地演绎了一个绝症患者的生活,从愤怒、绝望到平静、无所畏惧。
人性的复杂也让剧中的罗恩有了性情的转变,他从原来的恐同,开始变得懂得尊重身边的人,哪怕他有异装癖,哪怕他有不同的性取向。
马修因此片也获得了第71届金球奖剧情片最佳男主角。
另一个可圈可点的演员杰瑞德·莱托,饰演异装癖的Rayon,将女性的柔美和妩媚表演的入木三分,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那一幕,他端坐在镜子前化妆,声音沙哑:上帝,等我见你的时候,我要打扮得美美的,假如这是我生命的最后一件事情,我要做个美丽的天使。
不动声色中,却让人瞬间泪目。
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也没有伤害过谁,他只不过是个想要做自己的孩子,跟大多数人有着不一样的兴趣,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却忍受着旁人的嘲笑、辱骂,被亲人放弃……当然,罗恩也不是完美的英雄,拯救万千人于苦难中,他也有自己的缺点:有一点恐同,收着高昂的会员费,不会因为同情而随便接纳病人。
然而,这就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呀,他兼具善良与残酷,脆弱与坚强,正直与狡黠。
罗恩像是有一点光就要努力振翅高飞的飞蛾,在罹患艾滋病的7年里,克己自律,戒掉了毒品和酒精,过着健康的生活,与药管局、制药商等权力机构进行顽强的斗争,赢得了身边人的赞赏和尊重,绽放出璀璨的生命力,活出了生命的价值。
影片的结尾,与开篇的罗恩放荡自己在隐蔽的角落寻欢作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经历了生命浩劫的罗恩终于达成了自己的愿望:再骑一次公牛。
虽然此时的他电钻般的刺耳声依然在脑海中回荡,但他心中无所畏惧。
也许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回答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的那一古老的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
热爱生命,尊重自己,按自己的心愿,快乐地、用力地活着,因为你只有一次机会。
而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END
电影里出现了两个有意境的事物,一个是牛仔竞技,一个是Ron Woodroof母亲留下的亲笔野花画作,牛仔代表抗争,野花象征温情。
换句话说,男主角Ron是牛仔,表达不屈服精神,男配角Rayon是野花,体现电影的温情一面。
当昔日朋友得知Ron得了AIDS之后的冷漠,Ron离开家时,除了钱之外带走的唯一一件东西就是那幅画作,后来Ron与女医生Eve Sakes发展到不一样情愫之后,他将画作赠送了她,Eve将画作挂在墙上,温情瞬间蔓延。
影片以牛仔竞技开头,也以牛仔竞技结尾,开头时淫靡的Ron结尾时仿佛焕然一新,他骑上牛背,接受撞击,那一刻一个抗争的英雄形象诞生。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背景是80年代的德州达拉斯,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关于社会对同性恋的排斥,《断背山》《米尔克》《天佑鲍比》等作品中都得到了反映,所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普通民众的恐同情节不难理解。
另外当时美国只研究了一种抗AIDS药物,影片中Ron所服用的药剂AZT是当时FDA唯一合法批准上市的一种艾滋病治疗药物,美国对于抗AIDS药物的研制特别保守,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抗AIDS药物在美国算作违禁品的原因。
影片通过Ron得AIDS前后的强烈反差,升华了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力这一主题。
Ron酗酒、吸毒、赌博、荒淫无度,由于当时的社会认知,以及对牛仔文化的认同,Ron也对同性恋深恶痛绝,这一点在他谈论好莱坞演员Rock Hudson是同性恋的戏谑,还有当异装癖Rayon接近时他厌恶的行为可以看出。
Ron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余生会和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共同走过。
过度的纵欲,徘徊在声色犬马之间,HIV在不经意之间就潜入了这个不可一世的牛仔身上。
直到那一天的跌倒,才让他知道自己也有被命运打倒的时候,这种只发生在同性恋者身上的恶疾怎么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
他忍耐不住,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最终确信只能是撕心裂肺。
本能的驱使,Ron可是寻求治疗方法,他找到了医院的医生,却被告知实验性的药物AZT只能提供给极少数的患者,觉得被医院舍弃的Ron开始与地下药物交易药品,最后一次交易中,Ron得知了一个被美国吊销执照的医生在墨西哥有研制抗AIDS药物,辗转到墨西哥后,他得到了治疗,身体也较之前有了恢复,于是他做起了走私抗AIDS药物的生意,由于美国当时治疗AIDS药物的匮乏,Ron的药品交易生意日益壮大,很多患者都到Ron 处买药品,“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应运而生,当然,期间少不了Rayon的帮助。
作为贩卖违禁药物,“买家俱乐部”面临的阻力自然不小。
Ron的办公室受到了警察的搜查,Ron还要面对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指控。
最终,Ron将FDA告上了法庭,法院裁决Ron有权利为了生存获取用于治疗自己的药物,虽然称不上完胜,但至少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这一过程中,必须提到三个转变。
一个是Ron对Rayon的态度转变,另外是女医生Eve对Ron贩卖药品的态度转变,再者就是Ron人生态度的转变。
在医院,Ron对第一次见到的易装癖者Rayon十分抗拒,然后却抵不住寂寞和Rayon玩牌,由此产生交集。
在Ron开始走私药物时,Rayon主动入股,一起经营,相处过程中,Ron逐渐了解了同志这一群体,并且也开始关心Rayon的生活,比如提醒他放弃吸毒,在Rayon遭受白眼时挺身而出,人生最后的这段友谊可遇而不可求。
女医生Eve首先也是不同意Ron走私药物,Eve在得知的医学权威和FDA的不作为后,也毅然转身支持Ron的“买家俱乐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Ron自己态度的转变,从一开始放浪的牛仔到一位为AIDS群体争取权益的社会活动家,他在自己最后的日子里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对于这样一部靠演技取胜的作品,绕开演技而谈显然不科学。
男配角Rayon的扮演者杰瑞德•莱托的光芒甚至盖过男主角Ron的扮演者马修•麦康纳,作为好莱坞的性格演员,麦康纳最近几年演技全开,步上了方法派演员的康庄大道,在《杀手乔》《报童》《污泥》中都有上佳表现。
杰瑞德•莱托则继续他独特的选片模式,非毒品、AIDS、神经病题材不选,对于这位视唱歌为主业演戏为副业6年未接片演员来说,今年的这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无疑会在他的演艺生涯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形神兼备的易装癖者注定会成为影史里难忘的角色。
两位演员在影片里拼瘦拼演技,看着他俩枯瘦如材的身体,我再次确信不是任何人都能当演员的。
在俩位演员的夹击下,女演员詹尼佛•加纳的不俗演技表现也彻底沦为陪衬。
这部影片一个特点是,幕布报时。
Ron晕倒被确诊为AIDS患者后,被告知只剩下30天的生命。
绝望笼罩着他,他开始了看着日历度日的绝望生活,在第30天,他却在墨西哥找到了续命良药,从此开始了贩卖药品的生活,从一开始的纯粹谋取私人利益,到后来为同志、AIDS群体争取医疗权益而奔走。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都在与病魔与FDA抗争,在确诊得了AIDS 2557天后后死亡。
影片主旨并不是将Ron塑造为一个改头换面高大全,后半段依然有他为了释放性欲与AIDS女患者交媾,看着墙上照片自慰的情节。
光这一点就足以佩服导演,走出了一条不是那么主旋律的道路。
故事的主角RON着实的破败不堪,终日以跑马竞技为生,他终日饮酒寻欢,毒瘾缠身从而感染了艾滋病,这样一个角色,确实肮脏到叫人深恶痛绝,而在他治疗时认识的有着异装癖的同性恋RAYON,更为糟糕。
然而便是这样两个生活在黑暗中,在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却依然为我们展示了人在濒临死亡前的那种珍稀,坚持和信念。
德州电工伍德鲁夫喝最烈的酒(可卡因、冰毒…),骑最烈的马(牛)、还有一句。
简而言之,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不能。
直到昔日被他骗得头头转的损友也会以戏谑的口吻让他去做一个陪酒的酒娘。
他的生命断裂了。
于是他变成想撕裂天空的树枝,他在被告知还有30天的生命里花了2557天里不断戳这戳那,尘归尘,土归土。
船沉了,很多人变成尸体,有人变成英雄;奄奄一息,有的人行将就木,有人开始万里行疆。
很难说那些自救,甚至形成产业链就是积极的人生。
所谓让更多的人因此获益,让最后的生命发出璀璨的光芒。
那是扯淡。
他一如既往地没有把世俗放在眼里,虽然开始戒毒戒嫖,因为那和生意有关。
由于他的躯体日益残破,禁锢才智的壁垒就此消失。
他单枪匹马为自己而战,他形影单只被国家击败,这一切啤酒给不了,毒品给不了,第三句话也给不了。
他应该说就像被米开朗基罗从大理石里凿出了真正的自己,当然,凿子是艾滋病,是买不到合适的药物,是各种生活的绝望。
他带着母亲画的花去和心爱的女人说说心事,他以掰断旧友脖子的方式逼着和同性恋好友握手。
他比过去更为肆意妄为,他在倒计时的世界里勇往直前。
一切将会发生的事情陆续发生,虽然早就冲破了一个月的医生预测,健康愈加凋敝。
各种疏漏也逐渐堵上漏洞。
宿命的獠牙重见锋芒,世界的规则开始重复正常,一切意外不过就是兜了一个更久的圈子。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成了几个微小的窟窿,】他不是英雄,那么英雄是什么?
英雄应该奋不顾身,英雄该是先人后己。
他并没有拯救谁,那么拯救是什么?
拯救应该分文不取,拯救应该舍身饲鹰。
所以他只是再次骑上牛背,残破之躯,撒手而去。
有无数人因他的壮举起死回生,有无数人因为他知道在无法坚持的时候重新开始坚韧不拔。
他的确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告诉别人,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可以做到这样的人。
他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1968年9月顾城)凡人只能看见窟窿,有的人可以看见星辰。
-END-◆ 往期精彩文章:(点击蓝字直接阅读)☛再近一些—0619《我不是药神》上海电影节点映☛人生天地间—我不是药神
在当时社会只有一种被批准面市的抗艾滋药品—AZY。
且这种药品有很大的毒性,为了求生罗尼尝试各种药物,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罗尼遇到一位墨西哥医生,他为罗尼推销了一种可以抑制艾滋的药。
罗尼就此开始贩卖这种抗艾滋的药品并通过其他国家走私非法抗艾滋的药品。
在医生和异装癖同性恋瑞波的帮助下建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地下组织,帮助同性恋对抗艾滋病。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主人公从只为了赚钱贩卖药品到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摆脱艾滋。
这之中的转变就是罗尼的情感升华。
到最后,瑞波死时的悲伤,都是他心境变化的原因。
万恶的米帝自由电影人借同性恋合法化的西风竟然妄图给吸毒跟AIDS洗白?一个AIDS病患者居然可以招摇大摆的满世界的找药?整个电影的优点就是没有刻意的说教,厌恶者不会看到好感,受众也会体会性情,作为普通的屁民,看得浑身不自在
2016/2/4(四)19:00高雄電影館
这就是一个好莱坞商业片,可取之处只在于边缘化的选题。
我不是药圣(自己得病版本
只看马修迈康纳的演技就已经值得了,更何况剧本也还算出色。一个人的斗争和一群人的斗争。片子积极向上。美国这类电影有一个本事,可以把一切道德高地转化为一个个合理的细节。为自己活着、为了赚更多的钱、然后客观上拯救了一群人。只为私欲却成为了公德。除了女医生那条线索有些煽情,其他都还好。
也就两位男演员表演值得一看,主题可嘉,剧情什么的略显平淡。3星半。
我也曾认真地想过Adderall的药物进口……
久病成良医,法律体系有时候太完备了也会延缓改革的步伐
睡着三次,绝不因为得奖给同情星。11.08.2015又睡着一次,想为了马修加一星。
药神后被很多人疯狂拿出来装逼的一部电影,2014年看过一遍给了两星。几乎忘光了剧情再看一遍,给个三星吧,主要是觉得奥康纳真的厉害。其他方面,很平淡,不如药神。
just so so,我不懂演技,抱歉!豆瓣的这些专业评委真的都好牛逼啊,佩服死了!
绝症不可怕,绝望才可怕。绝育不算难,绝欲才叫难。
看演职员表才发现男配是谁,太妖饶了,直奔奥斯卡啊
无聊,
【B】演技是极好的,但是感觉将戏剧冲突淡化的有些太过了。
前边的耐心铺陈,会让你沉浸到主角的人生当中,继而理解或同情他的所有选择。好故事常常这么讲。送画的那段,导演和主角都极沉得住气,知道出自他妈妈之手的一刻,玩世不恭的温柔很吸引人。不动声色的惊人演技可能会影响你对剧情、节奏的客观判断,但即便加成褪去,这两小时也非常值得。
今年似乎特别流行真实事件改编 金人一大半最佳影片全是这路子 这片儿跟船长比 故事性和桥段都胜很多 但是节奏上却没有船长那么紧凑 同样不看好 很流畅 但是有疲惫感
为男主和男配的表演叫好。为社会不能还快一点进步,比如包容和平等对待同性恋以及更多样的存在方式感到焦虑。为人在生存危机中寻求一切生存机会而动容,对于必死的人类来说,求生真是一种悲壮的理想主义。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活着才是一切,把30天活成7年,绝处求生的欲望,倔强让人勇于怀疑这个世界的规则。奥斯卡实至名归。★★★★
跟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医患题材的《我不是药神》对比,一个是把力度使在道德感化上,一个则是炮火猛烈的尖锐批判,《药神》是用良知战胜了体系的阴暗,而《达拉斯》是对抗不公后求生意志的励志感。只是观感上《药神》嵌入生活的悲悯以及朴素的正义感更容易得到共情,而《达拉斯》演员的出彩要远胜过叙事的平淡,暴瘦30多斤的烂人牛仔与蜡脱毛发的异装gay佬惊艳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