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开战日》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开战日》长篇影评

 1 ) “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

“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电影里的为士兵提供临时躲避的老太太这句话其实最为道出本质打来打去,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不管谁来当王,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乎,老百姓只是想过上安全踏实的日子,所以,每场打着正义旗帜的战争,到底是谁的战争?

两军交战,但求有良知的军队,不要捆绑老百姓作为战争的牺牲品

 2 ) “无力感”恐怕是士兵的最大感受

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

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

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

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

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3 ) 为何而战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润声(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9668187/ 影片《开战日》是由丹麦导演罗尼-伊茲拉拍摄的二战电影。

2015年3月与丹麦上映。

熟悉二战的知道,它于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发起。

强大的坦克、摩托化和空军相结合的新战法——闪电战,震惊世界!

所以,德国的北方邻国——丹麦,在1940年4月就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影片描述的是一支自行车连队,它配合着摩托车连队在边境抵抗入侵的摩托化德军。

年轻的士兵们,每人配40发子弹,骑着单车赶赴边界的马路上抵抗侵略者。

整个王国并没有全民动员,只为了不刺激到德国。

计划中的援军迟迟未到,军队高层在等待政府和国王的决策。

带队的少尉军官执行着上级的命令出发了。

路上遇到撤退的摩托车小队,几乎是无减员就往回撤。

只装备一挺机枪的自行车小队,还是完成布防。

结果可想而知,在侵略者强大军队的进攻下,防御者被打散。

少尉只带着六人,退了回去。

躲进民宅的士兵们得到了民妇的帮助。

可民妇所说是另一种态度,她的帮助并不是因为士兵们在保家卫国。

因为,谁来统治这里,又有什么不一样了?

这里介绍一下,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把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当地民众的公投,划给为丹麦,被称为南日德兰郡。

也就是说二十年前,这里属于德国统治。

六人小分队撤回到后方,被分派到去一个城市去布防。

城市里市民们纷纷在街道上围观,小商贩在售卖着牛奶,穿着整齐军装的士兵不忘喝一杯咖啡。

没有见到战防炮,没有高层军官的统一布防,因为对外联络的电话线断了。

德军已开进城市里,街道上却仍有来去的市民。

少尉的队伍加入了布防。

轻武器肯定是被重武器给击败。

在无援军,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举手投降了。

德国军官问已成战俘的少尉,为什么要进行无畏的抵挡,让士兵们增加死亡?

因为你们的政府在四个小时后就投降了!

听完翻译后,少尉脸上透出茫然和震惊,还有对将来的未知。

押着战俘的汽车上,年轻的士兵眼光迷茫的望着窗外。

当汽车驶过一辆靠边停放的德军装甲车上,却见到几个丹麦小孩在装甲车上欢呼着,或者说是在玩耍。

影片便在这个画面中结束了。

真实的历史是,丹麦在德军入侵四个小时后便宣布投降,只牺牲了16名士兵。

然后便是5年的军事战领。

影片凝重而压抑,军官们克制而谨慎,士兵们焦虑而无助,让观众看到了开战仅一天就结束的历史。

2020-07-05晚

 4 ) 无奈,心酸

整部影片没有给我很大的震撼,主体也记了个大概,唯一深刻记得的就一段画面和两个个背景。

一个是老妇人的询问,应该保护年轻的生命,德国或丹麦无所谓,一个是城市里一个窗户里落下纳粹旗,但却是笑着的母子,以及最后少尉和他的士兵被带走时几个丹麦男孩在德军装甲车上欢快地玩耍。

一个国家,当人民失去信仰,失去归属感,不论是大是小,终究不胜。

 5 ) 小国的乏力感

内容总结如下:丹民不知亡国至,闲逛售物看热闹。

军队政府无斗志,寥寥数枪便投降。

或许有人会说这没有激烈冲突,这没有大场面,但正是这样才能体现丹麦在1940年的独特性,在不刻意的叙事中,却让你自然感受到历史的紧张感,在平淡中凸显出小国的乏力感。

入侵丹麦的战争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于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只有一两句话:“在4月9日上午5点15分开始发动对挪威和丹麦的作战”,只是重点叙述挪威情况时附带提一下。

丹麦少尉率领的自行车排前后死了两个士兵,在面对第二个死亡时,他大吼一声:一切都结束了。

宣布投降。

转折似乎有点突兀,但这或许折射了丹麦本来就不坚定的抵抗意志,稍有挫折便放弃。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国人估计难以理解丹麦的选择。

再深入一点,在人权和主权遇到冲突时,你该怎么选择?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护卫生命,那么为什么要为一个虚幻的国家概念牺牲自己的生命?

很多问题答案似乎很清晰,但又很模糊。

 6 ) 开过枪就是打过仗

有一种感觉叫做:汗!

同样是二战中的一幕,丹麦军队连战壕都没挖过战事就结束了,同时也就创下了被德国用最短时间打败一个国家的纪录:4个小时。

后来历史对这一段的评述是:由于丹麦的及时投降,整个二战中伤亡极少。

看过一些老照片,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这仗也真没法打。

老兵们回忆的一段令人感慨万千,毕竟他们还是开过枪、付出过生命代价的。

 7 ) 小国的悲哀

小国的悲哀说说《开战日 9. April (2015)》和《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

看看丹麦军人的作战,说好听点叫且战且退;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路逃窜。

不过看看丹麦军人每人40发的弹药基数,以及整齐的钢盔、呢大衣;对比共军在抗日战争的弹药基数,以及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师长分到的战利品,就知道丹麦的条件比共军好太多。

更不用说丹麦人手一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了。

在战场上,丹麦群众围观的热情也超出本人的想象;有看热闹的,借机推销的,兜售农副产品的,根本看不出战争的迹象。

最终的结果,进攻的德军伤亡20多人,丹麦只有两人阵亡;损失连现在的黑社会开片都不如。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丹麦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同文同种,所以说战争还不如说是听听枪响,走走过场。

再来看看《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在战前面对苏联的种种无理要求,芬兰国内,从内阁、外交部到各种媒体、舆论直至普通百姓,各个群情激奋。

唯一提出接受苏联无理要求的,叫曼纳海姆。

要是芬兰的“爱国青年”出于义愤,消灭了曼纳海姆,那该有多欢乐。

在后面的战争中,曼纳海姆及其军队,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对比丹麦,芬兰军人的战斗意志、技巧秒杀丹麦军人。

话说回来,小国终究是小国,面对强敌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就算交换比在高,小国还是无法承受损失,苏芬战争的最终结果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两部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国内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分裂;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体量承受一切。

 8 ) 无奈的抵抗

片子拍的比较真实,终篇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寡民面临压倒性优势的敌人的时候,作为国家守卫者军人的无奈。

战斗基本在班排一级,连手榴弹都没用上。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这是在打仗?

平地上连战壕都没有,打机枪就跑了。

城市战在大街上随便对射几分钟就投降了?

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相差太多,尽快结束没有意义的抵抗也是无奈之举。

小国可以如此,大国却不行。

德国侵吞丹麦,对丹麦伤害不大,这样一个小国根本就是可有可无,无战略意义,无重要工业资源,形同鸡肋,最重要的还是想借道丹麦进攻挪威。

大国放两枪就投降,基本就等着亡国灭种吧。

第一体量太大,入侵国一口吃不下,第二资源工业必然属于被掠夺对象,人民属于被奴役对象,不抵抗投降基本就宣布本民族和国家被开除球籍了。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无法如此!

 9 ) 我宁愿听到你投降,而不是你没有战斗过

丹麦在二战与德国的战斗中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不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人民意志上都注定了它的溃败。

电影并没有用过多篇幅交代德军的先进武器,几辆装甲车和摩托车战队,足以与丹麦涣散的军队和紧缺的军资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强大的敌人,自行车排的抵抗显得过于脆弱和无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却在国家早已投降后还坚守命令,顽强抵抗。

即使军队中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恐惧和慌张,他们知道,失败已成定局,即使一路被击退,却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刻。

对他们来说,这场战争是无奈的,稀少的子弹,没有到来的支援,平民面对战争的态度,这一切都在冲击着这支薄弱的队伍。

但少尉严格下达命令,士兵严格执行命令,他们并没有动摇保卫国家的心。

讽刺的是当耗尽一切力气无奈投降后才被敌方告知政府早已经放弃了这个国家。

直到这时少尉才出现动摇的表情,顽强的士兵才开始哭泣。

他们的抵抗是徒劳的吗,他们的牺牲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吗?

电影正片在整支被俘队伍的沉默中结束。

然而电影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更加深刻。

政府的不作为是与人民意志割裂,历史上丹麦地下组织在政府投降后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在瑞典组织军队“丹麦营”,继续抵抗。

事实上,面对战争,就像电影展现给我们的一样,丹麦虽没有经历过多的伤亡和惨痛,虽然拥有身为小国的无奈和心酸,却也有很多人坚守着民族意志,维护着国家主权。

正如影片最后的采访所说,我宁愿听到你投降,而不是你没有战斗过。

面对侵略,再无力的战斗和反抗都是泥潭中盛开的鲜花,值得称颂。

 10 ) 他们骑着自行车,要去和德军装甲部队对干

二战期间,丹麦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

当天破晓时分,许多丹麦人民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家园已经在几个小时前被纳粹德国占领。

面对法西斯德国,捷克人不战而降,波兰人惨烈抵抗,而丹麦这个童话之国抵抗了一天,或者更确切地说,抵抗了4个小时。

4月9日,丹麦的开战日,即是投降日。

这片子的英文片名是:《 9. April 》,除了《开战日》这个译名外,它还有另一个译名为《四月九日》。

不管哪个译名,指的就是丹麦历史上的那一天。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既定的,即:从“领导,要怎么做?

”—“出发”一直到“领导,要怎么做?

”—“跟着我投降!

”的过程。

这片子并不是喜剧,反而观众在知道历史结局的情况下,我觉得看着这电影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片中的这些士兵真的就是骑着自行车,加上一些步枪要去和德国装甲车对干了。

因为,彼时的丹麦军别说重型武器了,连常规军都很少。

所以这部电影中,您看不到什么以少胜多的奇兵妙招,只会看到武力弱的可怜的丹麦军不断地节节败退。

因为从客观角度来讲,对于丹麦来说,这是场很有把握的仗,因为丹麦必输。

电影中,两军交战,连手榴弹也没有扔,因为德军根本用不到这样的武器就能灭了丹麦。

但是,片中丹麦军与德军的三场对抗战,镜头快速剪辑及交火的过程,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拍得很有质感。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片子比那部我没看过的《百团大战》好的原因是:它并不并不做作地去鼓吹什么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牺牲自我这种高大上的调调,而是:在战场上,做为军人,该服从命令就该服从;但是做为人,该投降时就投降。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时那么弱小的丹麦,只有投降,损失才能降低到最小。

因为,纳粹当时已向丹麦下了限时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投降,就会轰炸包括哥本哈根内的区域。

所以,在片子的最后,那些丹麦老兵出现在荧幕上,谈到他们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我觉得远比某类红色电影的最后,一定要盖上国旗,然后在坟墓上献花的场景来的真实且值得尊重。

事实上,历史的结局虽然已知,但是看到电影的结局,我个人还是多少有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在此,就不透露了。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电影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

搜索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或微信ID:joker-movie即可。

《开战日》短评

这样也可以记载?这也是一种方式。

5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打丹麦只是顺道,挪威才是重点!小国的抵抗如同儿戏!但我们曾经抵抗过才是重点!

9分钟前
  • dibowa
  • 还行

这个色调的战争片深得我心,第一次看丹麦视角的二战题材

13分钟前
  • s
  • 推荐

说起丹麦投降经常会招致一片嘲笑,但我一直认为需要理解小国在战争中的无力感。当败局已经注定,避免以卵击石、最大程度减少牺牲已经是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保护了。

17分钟前
  • 艾娅
  • 推荐

不明白但微微敬个礼

20分钟前
  • Lcy
  • 推荐

这个题材拍成电影真是尴尬。故事没有太大起伏,也实在没得起伏,毕竟实际战斗时间还没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长。德国丹麦同文同种的,并没有看出太多战争的反思,也算是拍个献礼片安慰下自己,毕竟也算放了两枪。作为电影,只有上尉最后率队投降那段有点意思。

24分钟前
  • 夸张到底
  • 还行

如同过家家

29分钟前
  • 笑笑
  • 较差

德国军官问他为什么坚持抵抗这么久 难道不知道国家已经投降的事情么? 直接把大哥问蒙圈了 大哥心里瞬间那些个酱油白醋各种调料直接都溢满了斯勘的纳维亚海峡

32分钟前
  • Recalculation
  • 推荐

7.6太伟大了,牢丹

33分钟前
  • 名号已被移除
  • 还行

“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童话小国极其短暂又“漫长”的二战回忆……没有无畏的抵抗,全都是无谓的牺牲,“丹麦版兄弟连”展现的是别样的震撼………8.4/10。(村里通电真的太重要了。。

36分钟前
  • 星尘
  • 推荐

😅😅😅😅战争电影,我现在看出来了,不管怎么拍都是从填线宝宝,前线士兵、低级军官等等,换汤不换药,最后来一句献给xxxx年阵亡的所有xx战役/战争就行了;我认为战争片其实是战史,所以不如去看专业历史书籍,更有营养

39分钟前
  • 最原終一
  • 很差

毫无波澜的抵抗,儿戏一般的边打边撤毫无重火力哪怕一颗手雷一罐炸药,连子弹都纸包像粉笔盒一般,有一定机械化能力的部队留下守城还把机枪这种火力留了下来,最终德国上尉说你们抵抗的这么坚决,然后礼貌彬彬的把他们送上车,最终还是安然享受在德国铁翼下过着北欧安生日子当着仆从军。对于国土广袤人民众多的中国,战俘女人儿童老人,亡国奴的结局恐怕连牲畜都不如。至于什么展现心里拍摄手法纯是自我迷惑,这要是拍的国军,最终争议要叫破天,要是拍的共军已经骂出翔了,沉闷的气氛没有宏大场面和煽情对话,对于上个世纪出生的国人来说根本欣赏不来,评论一下说看睡着了讲了个啥,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再来煽情,无脑反华之人必被历史冲的稀烂

44分钟前
  • helloworld
  • 较差

再也不是维京人了

49分钟前
  • ( ̄o ̄) . z Z
  • 较差

北欧,连战争都是清冷的

53分钟前
  • 回望长安已苍老
  • 推荐

小国寡民,四小时就投降了,拍了一部两小时的抵抗电影。

57分钟前
  • 芥子小世界
  • 还行

边角二战,拍得冷静克制,有真实感。细节不错,尤其是小屋农妇和卖牛奶男孩的部分设计自然又出彩。唯一想吐槽的就是丹麦人民多爱自行车啊!另外就是观感憋屈,配合火焰与柠檬一起看应该感觉还不错吧。

1小时前
  • 清水茶沫
  • 还行

平叙了所谓“开战日”那天,丹麦没放几枪就投降的事情。这一段并不光彩的片段被提取出来,而且几个热血大兵还在为国王卖命时却已经稀里糊涂被国王出卖了。看不出影片的观点,也无法让人为之总结……

1小时前
  • 半逗
  • 还行

入侵,我打,打不过,我跑,跑不了,我投降。??政府几个小时前就投降了?。艹!没有工事,没有迫击炮,甚至没有手榴弹。路障被装甲车轻轻就推开了。再说你在空旷的野外公路,设路障是几个意思?。可亲的人民对德意志的到来想久未出闺的大姑娘等待未谋面的远方大表哥。帅不帅呢,要不就从了吧

1小时前
  • 豆瓣酱
  • 还行

让这些丹麦士兵感到憋屈的是,同胞们不仅仅是站在马路边上迎了一次王师。后来还有略少于十万的丹麦人参加了德国商船队、维京人师和诺德兰师。

1小时前
  • Die Katze
  • 力荐

果然是丹麦自己拍的。德国人对同血统的人果然是高看一眼,最后那个德国军官对着降兵不但好声好气,还行了一个军礼。

1小时前
  • 猫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