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只能置身于王权边缘的命运是玛格丽特令人哀叹的桎梏。
同样是为爱情放弃一切,温莎公爵落得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流倜傥,但玛格丽特公主却只是个“漂亮但被宠坏了的孩子”。
且不论男女,温莎公爵的婚姻不被认可只是因为夫妇俩都是德国纳粹的狂热支持者,他的为爱奋不顾身总夹杂着一丝表演的成分。
玛格丽特是纯粹的,她愿为了自由的去生活、去爱而挣脱一切。
悲剧就在于她只能觉醒而无法挣脱。
细究“被宠坏的孩子”,爱是赏赐,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娇惯,是父亲对女儿的溺爱,作为接受如此恩赐的对象,应该听话懂事,应该不骄不傲,应该加倍回报才是。
初恋彼得上校说:“她确实风情万种,有成熟女性的魅力。
然而,真正让玛格丽特公主如此迷人和可爱的,却是掩藏在那骄傲和自大的表象后罕见的柔弱与忠诚——若是你真正了解她的话。
”男人永远是纣王妲己、幽王褒姒,玄宗杨妃,亡美人是清明君子,亡国是深情款款,最好江山美人都万世长存。
很可笑的是,现代人还借以为喻。
他们不肯放弃弱水三千,他们总幻想有更多可能性,事业丰收美女环绕,才是名符其实的成功人士。
此语境下,女人只能是商品、附庸、祸水、狐狸精。
“始终一幅香罗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琼斯,自嘲是母亲“从她不如意的第一次婚姻诞下的傻儿子,没有头衔,还有一双患小儿麻痹的腿。
”他结婚,是为了跨越阶层,是为了让母亲爱他,为此他放弃红颜知己,浪荡不羁,三人同行。
真是个可怜的小男孩。
求婚时,他俨然一副主人姿态,用的是被撕碎的玛格丽特,象征炽热与永恒的红宝石。
隐藏起来的,是被匆忙丢进箱子的拐杖,是他躁动不安的放荡,是他渴望母亲认同的脆弱,是欺骗。
大婚当日,阴雨绵绵,没有给出殿堂里的庄严誓约,而只是貌合神离的母子共乘,为索取母亲爱的little boy,肃穆的像一场葬礼。
镜头给的太妙了,没有夫妇同台,车窗分割了琼斯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保留了玛格丽特的笑靥如花,停顿在黑屏的那句“我愿意”,是预言,亦是惨淡收场。
有没有真的东西存在呢,玛格丽特是所谓“恋爱脑”?
死抓住虚幻的泡影不放,是旁人后人扼腕叹息“女人应该好好搞事业不要恋爱癌”?
什么时候文化环境能不再斥责蔑视纠正个体的追求,平等是永无踪迹的乌托邦。
真存在于双方承诺的一瞬,存在于她身着白纱满脸的笑意。
多美啊。
这爱情本身。
多美啊,这被框在黑暗里的不规则形状的台阶、婚纱、女人。
而婚姻,是妥协、交易、付出,是残忍的搏斗,是颓唐的偃旗息鼓,是不纯粹的情感蛆虫,肮脏恶心视而不见。
是社会产物,家庭机器,是循环不止的求爱,求旁人求孩子,是融为一体的向外求索。
这一季真得不是拍出来黑菲利普的吗……出轨,妻子生娃的时候在打球,对查尔斯简直到了残忍的地步,最后一集终于呼应第一集开始对质发现的芭蕾舞者照片,然后大哥说了那么些屁话,女王还得说I can look the other way?
倒确实是很好地反衬了女王,辛辛苦苦十年,首相干不下去了可以跑路甚至辞职,女王却没有一天不是女王,身边的男人却大多软弱无能自负残忍,这得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干得下去啊……想想再之后的查尔斯卡米拉哈里梅根,从某种意义来说哪一个不是君主制的叛徒。
只有女王,坚守一点点最后的高贵和尊严。
主创的高明在于对于每个历史事件没有明确的结论,王室,政府和平民都能在自己的立场说出心声,我们看到王室更现代化了更亲民了,对王室来说却是丧失了最后的神圣。
女王的作用本就不在于什么立场,而是在政府这一必要的恶之外,保有一点人之为人的尊严底线。
首相作为政客可能追逐政治利益,而女王作为国家元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先。
再次感叹英国人的伟大,能够发展出君主立宪这样的宪政体制。
可是君主立宪发展到2020年,力量似乎也大不如前,看着女王超长待机近百年,还在为保守这个制度而努力,也不得不十分感慨。
再次赞美一下foy女士的演技,这一季比上一季的戏份明显下降,但演技成熟之快肉眼可见。
每次女王听到坏消息时的气到喘息,每次想要告诉菲利普好消息时总找不到人的失望难过,表示自己没有毕业证书的尴尬愧疚,甚至每次强颜欢笑,都拿捏得十分精准恰到好处。
后来发现,foy女士的眼睛十分灵动,所以脸面是一个表情眼睛却是另一种情绪,再了解到她本人其实常觉镜头尴尬,有如此感悟力和感染力实属不易。
喜欢王冠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王权压抑人性这个大的主题下,每集都是一个有单独焦点的完整故事。
1:Misadventure - 菲利普启程远行之际,伊丽莎白发现一件烦心事。
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首相艾登决意反击。
首相瞒着女王跟以色列密谋出兵埃及,菲利普背着女王跟秘书到处寻欢作乐。
一内一外,一小一大。
蒙巴顿献上经验之谈:爱他/她就得包容他/她。
这都能忍,我服啦。
2:A Company of Men - 疲于应对国际压力的艾登健康状况欠佳。
伊丽莎白感到自己与菲利普心生间隙,一段采访又搅起菲利普的痛苦回忆。
这集用Mike的放纵衬托菲利普对女王和家庭还有所牵挂,用Eileen要离婚的决绝衬托女王的挽回和隐忍。
回想女王看芭蕾舞表演那气鼓鼓的样子,真不知道她怎么做到的。
3:Lisbon - 为避免菲利普的公众形象受到波及,白金汉宫内部人士试图阻止一场公关丑闻的发生。
艾登则不得不同时面对来自内阁和媒体的指责。
王权跟人性只能二选一,看着女王跟菲利普谈话的时候真是深感两人没一点感情。
菲利普亲王头衔居然是吃儿子醋得来的,授勋仪式上眼神变化非常到位:从骄傲自得,到心虚,再到失落。
4:Beryl - 伊丽莎白与菲利普举办盛大庆典纪念结婚十周年,而玛格丽特和新任首相则双双经感情危机。
国家层面,这已经背景是英美关系重修于好。
个人层面,讲述了几对人物的不同婚姻关系。
伊丽莎白与菲利普庆祝十周年婚姻,关系重修于好,不过也只是毫无激情的、尽到维系王室婚姻的责任。
首相成功与美国修复关系,自己常年外遇的夫人却依旧不爱他。
玛格丽特与比利订婚的计划失败之后,情绪低谷时遇到摄影师托尼,被撩拨得很快坠入爱河。
结尾是玛格丽特的重生高光时刻,但命运谁又能说得清。
5:Marionettes - 伊丽莎白在捷豹汽车厂发表不合时宜的讲话,一位直言不讳的勋爵就此公开抨击她和故步自封的白金汉宫。
好感人的一集,一位谦逊的勋爵批评君主制实际上是为了让君主制在变幻莫测的现代世界更好存活下来。
虽然能看出王室有点勉强,但的确是拥抱了变化。
听着王母对君主制没落的一番抱怨,我很想说,在很多国家都在推翻君主制的大潮下,你们还存在就很不错了。
6:Vergangenheit - 一份二战秘密文件让伊丽莎白重新了解某位王室成员的本来面目。
温莎公爵为再度谋取公职而四处奔走。
关于过去与原谅的一集。
战时温莎公爵跟纳粹高层来往的信件即将公之于众,此时他正带着报效国家的愿望回到英国谋求一份政府职务。
伊丽莎白作为女王,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纠结于是否原谅温莎公爵。
在从汤米那听到叔叔过去更加出格的支持纳粹的行为之后,她选择了不原谅。
结尾是温莎公爵访问纳粹的真实历史照片,赤裸裸的现实前,观众也很想知道,温莎公爵到底有没有原谅自己的过去?
7:Matrimonium - 彼得·汤森的来信促使玛格丽特提出大胆建议,然而伊丽莎白的好消息却又给她带来新困局。
这集《婚姻》看得太讽刺恶心。
男的,为了让看不上自己的母亲以自己为傲;女的,因为旧爱找了19岁的女人结婚,赌气要赶紧结婚。
在自己姐姐刚生完孩子就迫不及待要求允许结婚,“他让我成为自由的象征”那番话,太恶心太虚伪了。
8:Dear Mrs. Kennedy - 受杰姬·肯尼迪“启发”,伊丽莎白不顾白金汉宫和中央政府反对,采取非同寻常的方式解决加纳争端。
女性之间本不应该有雌竞,应该有的是相互理解、激励和支持。
真的有被剧里面描述的伊丽莎白和杰姬之间的关系感动到。
9:Paterfamilias - 菲利普坚持让查尔斯王子就读其苏格兰母校,并回忆起自己上学时那些改变人生的逆境。
从回忆看到菲利普真是有不幸的童年,但成年的他可谓是养成了有毒的男子气概。
对于查尔斯的软弱,菲利普恨铁不成钢;对于菲利普偏爱女儿冷落儿子,女王也只能袖手旁观,也没有给查尔斯更多关爱。
剧里面这孩子从自己爹妈那得来的爱,还没有王室工作人员那来的多。
从很不幸,这两人对于查尔斯的教育,感觉还是出了很大问题。
10:Paterfamilias - 一桩由婚外情引发的政治丑闻使伊丽莎白和菲利普深受打击,女王更是因为孕期不适而前往苏格兰休养。
这集焦点是王父与女王的协议。
就像女王父亲告诉他的那样,菲利普真正的工作就是守护伊丽莎白。
但说老实话,并没有觉得他做好了这份工作啊,在老婆怀孕明显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去另外一个国家。
当然等首相辞职的时候,他还是回来了。
现实中不知道怎么样,但婚姻的确是很复杂的,陪伴的重要性有时候超出一切。
在这方面,菲利普比托尼可好太多了。
BTW,真心觉得英国首相应该是世界上最难干的活之一。
但是不想翻译了,直接放链接,看的懂英文的去看啊不光有历史对照还随便八一八出现的珠宝,第一第二季都有http://www.thecourtjeweller.com/2018/01/jewels-on-film-crown-season-2-episode-9.html?m=1下面放一些搜到的相关图片。
Philip在德国参加Cecilie的葬礼
Philip的父母和四个姐姐
中年的Philip和他母亲
Prince Charles and Prince Philip at Gordonstoun in 1962
Philip in Gordonstoun
女王,Antony Armstrong-Jones,Margaret公主
Margaret和Antony Armstrong-Jones
Margaret的婚礼
Margaret的肖像
After Philip’s absence of 124 days on his 1956-57 solo world tour, which had led to headline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royal marriage, the Que
哈哈,发型别想变回去啦
1956年的杂志。
呼吁eden下台的群众
Queen Elizabeth II and Prince Philip, Duke of Edinburgh, pose for a portrait at home in Buckingham Palace, December 1958
. It is known that Stephen Ward, who was a gifted artist, painted a picture of the Prince
保持平均一天一集的速度,刷完了这一季的《王冠》。
2/5讲爱丁堡的公爵各种出轨事件(1-3和10),1/5讲玛格丽特公主的悲剧(4和7,还没讲到离婚),1/5讲捕风捉影,又有一定依据的故事(8杰奎琳肯尼迪出访,9威尔士亲王上学),1/5是我更喜欢的侧重(5第2代Altrincham男爵给女王提议,包括电视直播圣诞演讲;6爱德华八世和希特勒的故事)。
前三集和最后一集讲爱丁堡出轨的故事,也勉强算是有头有尾了[Facepalm]虽然我更喜欢5、6两集,但相对正剧的走向是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反而在狗血的剧情里面当作调味剂,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季类似单元剧的改革,不够彻底,有一点杂乱无章的感觉,10集想讲清楚这么多内容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收视体验也证明了,Peter Morgan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但其中最为烂俗的并非爱丁堡或者玛格丽特,而是杰奎琳和威尔士那两集,虽然PM想尽一切可能扯出各种历史依据,但依旧无法逃脱“瞎编乱造”的嫌疑。
值得欣慰的是,俗套的爱情故事,为该剧迎来了续订。
两季10集,克莱尔福伊在这一季第5集,贡献了她最为“伟大”(marvelous & fantastic)的表演,女王首次电视直播圣诞演讲。
她没有模仿,这一点从布景刻意的不同就可想见,却极为还原了这一段。
但最大的败笔是,因为剧情设计的关系,没有谈到加纳,可在第8集,至少用了1/3讲了这段历史,简直是不可思议地毁掉了这段剧情能带来的最大的效果。
7/10,+1给克莱尔福伊的最后一季=8/10。
ps.强烈建议去看女王1957年的录像,甚至可以看到小女孩的紧张。
ps2.非常期待下周的第60年圣诞演讲>_<
表达的内容清晰令人印象深刻,伴随着真实的历史事件,包括爱丁堡公爵的出海(人性向往自由)出轨的公爵秘书软弱的首相(怂包)幼稚的女王妹妹(没脑子,恋爱脑,攀比心,等着交智商税吧)大义凛然的奥特林厄姆勋爵(很感动,太正能量了)逃跑老国王曾经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过(体现了女王的决心)表面开放包容、实则缺少母爱导致内心幼稚(只为向母亲证明)的摄影师(足够复杂,一开始以为是个好东西)纯i人美国第一夫人(深刻的脆弱的聪明的魅力的,世另我)她和女王带来了一段心灵共鸣的对话,相比之下女王坚强敢作敢为开朗却洞察力不足内向的小查尔斯始终走不上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太真实了,想起了我弟)这集重点是爱丁堡公爵的童年的钢铁炼成最后公爵的出轨,女王为了国家家庭的无奈妥协,我不是想贬低期中一方,首先女王的使命本身就伴随着牺牲一部分正常人的东西包括陪伴和给予,当然伴侣可能不太容易接受这一点,本来摇摇欲坠的婚姻避免不了缝缝补补。
Vanessa Kirby因扮演《王冠》中Margaret公主获2018年英国学术电视奖最佳女配角《王冠》第三季主演大换血,最不舍的就是Vanessa Kirby!
Kirby身高170cm,拥有完美的身材比例。
她的超凡演技让我们爱上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Margaret公主!
即便是天生丽质的Kirby,要演绎四五十年代最出名的时髦女人,也是不容易的。
Kirby坦言,在《王冠》剧组的两年,对Margaret的深入理解直接影响了她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时尚态度。
Vanessa Kirby:“我从不觉得自己有穿搭的天份,但看在我们在戏服上花费的心思,以及揣测Margaret这个角色——每天早上要花1–2小时决定当天穿着的女人——让我更加认识到服装设计的力量。
”她是英国400年以来第一个和平民结婚的王室,英国100年以来第一个离婚的王室,第一个用电视转播结婚实况、当年全球2亿人收看的传奇公主。
1956年26岁生日照片Margaret公主:“我知道我是谁,以及我代表着什么,”她说到,眼中带着炽热。
“一个拥有自己权利的女人。
一个摩登的女人。
最重要的是,一个自由的女人。
自由生活,自由恋爱,也能自由分手。
”乔治六世国王曾说过:Elizabeth是我的骄傲,Margaret则是我的快乐。
女王与公主如果说头顶王冠的Elizabeth II 是理想的女人范本,那么Margaret公主就代表着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我们。
Elizabeth II 隐忍、自律、有责任感,总带着温和亲切的微笑;Margaret公主任性、叛逆、脆弱、傲慢、刻薄…凡人该有的一切不完美,她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在尘世间兜转的我们似曾经历过她的忧伤、她的彷徨、她的混乱、她的自私…就在Margaret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
上:1940年6月公主照片 下:剧照《王冠》剧中关于公主的情节主要围绕其与空军上校Peter Townsend及摄影师Antony Armstrong-Jones的爱情传奇。
剧中的Peter Townsend与Antony Armstrong-Jones
真实的Peter Townsend和Antony Armstrong—Jones王室向来在着装上有诸多限制,Elizabeth女王只穿英国本土设计师品牌,而特立独行的公主却是法国时尚的极大拥护。
相较于Claire Foy扮演的女王着装的端庄娴静,戏服设计师们为Kirby准备的Margaret造型则更为大胆、奔放,挑战传统。
《王冠》(the Crown)第一季服装设计师 Michelle Clapton
《王冠》(the Crown)第二季设计师 Jane Petrie在遇到Tony Armstrong-Jones之前,五十年代的公主更为时尚和富有魅力。
之后受Antony Armstrong-Jones影响,她穿起了短裙,开始转变为波西米亚风。
Part 1. 舞会礼服五十年代Margaret公主衣橱里数量最多的品牌该属Dior了。
1947年Dior先生的“新风貌”(“New Look”)在战后巴黎闪亮登场。
经历了面料定量配给的艰难时期后,Dior浪漫的大裙摆,充满女性气质的细腰,俘获了17岁年轻公主的芳心。
上图:玛格丽特公主在1954年Dior发布会;左图:1951年,克莉丝汀·迪奥先生与Margaret公主在巴黎;右图:1958年Margaret和时任Dior设计师的Yves Saint Laurent 1947-1957年是Dior时装屋最精彩的十年,也是Margaret公主最美好的十年。
年轻的Margaret穿着Dior花花裙子在贵族酒会中流连,正是Christian Dior先生的“花样仕女,有着柔美的肩膀,上身风韵多姿,腰身如藤条般细腻,裙摆如花冠般丰硕”,是真正的童话公主。
第一季中Kirby的礼服裙特别精彩,有象征甜美浪漫气质的粉色和印花,有极其抢风头的金色和绝美刺绣。
Margaret特别重视裙子的肩部设计:或繁复的装饰,或夸张的领口,一定要露出锁骨,突出肩部线条!
真实Margaret礼裙剧中Kirby的礼裙在传承Margaret爱好的同时,超低抹胸式设计更为大胆性感,衬托出Margaret骨子里更浪漫自由的设定。
剧照Margaret最有名的Dior是她21岁生日时穿的白色礼裙。
白纱堆叠成肩带,绕到胸前打成结;金丝线从腰部仅沿着斜裁的裙边装饰至裙尾,然后再在肩部、右胸前略微点缀做呼应;腰部用同色腰带勒紧。
公主说这是她一生最爱的裙子。
Margaret最爱的舞裙
21岁肖像照由Cecil Beaton拍摄这条美轮美奂的裙子在剧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另外一条Dior在第二部中“Beryl”一集中亮相,场景是Cecil Beaton为公主拍摄28岁生日照片。
薄纱上飞舞着彩蝶,给人制造一种美好的童话公主幻境。
梦幻公主
剧照第二季中,Margaret与Antony Armstrong-Jones相遇。
Tony对公主的造型有很大影响。
第二季设计师Jane Petrie为Kirby制作的礼裙不如第一季中惊艳。
其中,公主预备公布与Billy Wallace订婚时穿的淡绿色礼裙用飘逸的细绒毛装饰了背部,超低的胸部显示着公主的姣好身材。
即便是参加姐姐的结婚纪念派对,也要做最闪耀的那个女人!
剧照Margaret与Peter Townsend的恋情结束于1955年;据传公主与Tony在1958年爆出恋情,并于1960年结婚。
在此阶段,公主还是非常幸福的。
从她的礼服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她的甜蜜。
个人非常喜欢中间这条波点裙
面对第二季中不再穿大裙摆的Margaret,略有些不适应呀。
既然是富裕的王室公主,那么富人标配的皮草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真实的Margaret比剧中的Kirby更爱穿皮草。
剧中Kirby只在女王结婚那天穿过一件白色皮草披肩!
皮草装饰
拍摄女王大婚剧情高级时装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梦境里。
当代女性不仅要兼顾家庭,还得在职场奔波。
Dior先生时代的晚礼服自然不能当作日装来穿。
所以能为我们日常着装提供灵感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Part 2 外套Margaret公主的外套款式非常多样。
我最爱她和Dior先生第一次见面时穿的天鹅绒连衣裙式大衣,特别优雅时髦。
灯芯绒材质的运用另外一件是亮紫色缎面外套,搭配碎花连衣裙和珍珠项链,非常chic。
Kirby在第二季某上层婚礼上遇到Tony时,穿的玫瑰金色、相似材质外套,大翻领设计,也算是致敬这件紫色大衣了。
五十年代公主还喜欢皮草装饰的呢子大衣。
纯皮草外套也是Margaret心头好,在不同年龄阶段都能找到公主穿皮草的照片。
第一季Kirby穿过两件风衣,其中一件是和家人一起野餐时搭配头巾穿着的。
果然风衣和头巾是绝配呀。
另外一件外套是Claire Foy饰演的女王要求妹妹等到25岁以后再和Peter Townsend结婚,两人坐在长椅上时穿着的淡黄色系大衣,内搭同色系印花连衣裙,与穿着深色、低调内敛的女王成鲜明对比。
在女王身上看到英国的传统,在玛格丽特公主身上看到的是有趣的时尚。
剧照第二季最引人瞩目的外套当属这件动物纹样毛料大衣,散发着食物链顶端王者的野性和强大,用来掩饰公主极度脆弱的内心正正好。
第二季最出名的外套Part 3 套装第二季Kirby有两套两件式套装。
第一套使用了比较前卫的面料,第二套是布满刺绣的蓝色,很雍容华贵。
现实中,Margaret公主在这个时期的套装还是比较低调的,包括她和Tony订婚发布的照片里穿的蓝色套装,没有花哨的装饰,高腰短外套搭配A字裙,倒有些乖巧了。
订婚时的官方照片
剧照Part 4 婚纱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纱是皇家设计师Norman Hartnell所设计,白纱礼服、长袖V领,整体简洁大方,由30米长的真丝欧根纱缝制而成,搭配夺目的钻石皇冠。
虽然公主本人一直很抵触按照传统的观念—偏向英国设计论,但是这套婚纱真的美极了。
由于公主身材娇小,所以婚纱精致玲珑,是玛格丽特公主亲自参与做成的。
因为公主的婚礼是通过电视转播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完美复制真实的婚纱。
剧中女王的婚纱有现成的复刻可以租借,而Vanessa·Kirby比真实的玛格丽特公主高很多,怎么缝制这件婚纱成为最大挑战。
要找到一个完美的欧根纱重量,来保证Kirby穿上这条裙子时,蓬松度正正好;另外,缝制技巧和分层处理也是关键因素。
剧照
Margaret公主结婚时
昨天看了《王冠》第二季第二集,真是良心剧,虽然节奏慢了些,但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是立体、鲜活的。
这一集真的让我对饰演菲利浦亲王的演员刮目相看,演出了得意、虚荣、骄傲、纠结、伤感、愤怒,后悔,然后只想骂自己是猪的一系列心理过程,一气呵成,画面感极强。
话说为了安慰老公菲利普烦躁不安的少年之心,女王听从了母亲的建议,菲利普总是必须站在妻子身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照相背景板。
王室繁琐的规定和礼仪对于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男人来说,是有些压抑,而他又是王储的父亲,不能总是无所事事,牢骚满腹,也不利于夫妻关系,所以特意单独为菲利普安排了一次巡游。
可以说这次巡游就是为菲利普私人订制的,几个月的海上航行,充分照顾菲利浦曾是海军军官,喜欢在海上的特点。
漫长的海岸线,经过非洲、大洋洲到达澳大利亚出席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再去南极。
在船上,在无际的大海上,没有那么多约束和规范,记者也追踪不到,可以尽情的享受自由,呼吸、大笑,就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而非洲的从林、草原、热带气侯、再到澳洲的风光,然后是极地的冰川、企鹅,滑雪、科考,这简值是最适合大男孩的探险、放飞自我之旅。
然而,过度放飞自我,就容易玩出边界。
猎艳不成,反成猎物在澳大利亚出席外事活动巡访时,遇到了一位极有魅力的女记者,这位记者一直追随他们在澳大利亚的所有活动,菲利普格外的留意她,并且在演讲时开始放眼风,瞧这相视一笑。
菲利普一向讨厌访问,这次却为她破了例,单独接受她的独家采访。
菲利普看着女记者曼妙的身姿,早已心猿意马。
他没有按照采访的惯例坐在记者的对面,而是坐在了她的身边。
看这轻佻的坐姿,讽剌的是他身后的墙上挂的正是他老婆-英女王的画像。
英俊的菲利普漫不经心的回答着问题,等待美女向他投来钦佩的目光。
然而,作为当地最有影响力报纸的职业记者,这位美女可是有备而来。
沉稳 、老辣、犀利,步步紧逼,才不过三个问题,菲利普已经招架不住了,开始不由自由的扯领带。
女记者:我们先来谈谈您对埃及局势的看法。
菲利普:(有点懵,她看起来不太友好啊)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女记者:因为伦敦的街头有大批的游行民众,艾登迫于国际压力做出妥协宣布停火,您不认为您的国家正处在一种危机时刻吗?
菲利浦:(这和我想的不一样啊?
心烦,开始扯领带)也许的确如此,但我不予置评。
(呼,官方回答总不会出错)女记者:妩媚而意味深长的打量着菲利浦“但你总有自己的考量。
”菲利浦:(妈呀,她是不是看透我了,这也太咄咄逼人了,扯领带)当然,我又不是木头,但是我对于此类事件的想法属于我的私事。
(不上你的当)女记者:我这边的观点是英国被公开羞辱了,持有进步观点的你,一定对此有所顾虑(继续下套)菲利浦:哦(开始下套了?
)我有进步观点??
女记者:电视直播加冕过程,提倡现代化。
被菲利浦直接打断:那不过是常识。
这么说吧,我早就学会了不要将所得一切视作理所当然。
女记者:你是在指你的家人???
(终于抓到机会了,你的家庭背景好复杂的,人家可是做过周密准备的哟)他们在革命中被迫离开希腊,你的祖父被枪决,你的父亲为了避免被杀流亡海外。
人们还有好多不了解你的地方。
菲利浦被戳中了不愿提及的往事,但是他主动答应的采访,再难堪只有硬着头皮扛下去。
站起来倒了杯酒,掩饰自己的心虚。
装作很淡定的说那些传闻不过是被人修饰过的经历,其实很乏味。
精明的记者太清楚哪里是可以撕开的伤口了,马上追击:”乏味?
被装在放桔子的藤条箱里坐船逃出希腊乏味?
然后整个童年都在流亡,四处奔走,那肯定不容易。
你觉得是不是因为流亡期间的打击导致了你母亲的病?
这时菲利浦才惊觉本来想猎艳,可现在他自己才是那头猎物,而且猎人相当狡猾、凶残。
于是流露出警觉、愤怒的眼神。
女记者:我听说后来您母亲精神崩溃了。
然后她被从你的身边带走了,送到了精神病院。
而你的父亲却突然抛下了家人,和他的情妇离开了。
菲利浦开始反击:我不知道你从哪里读到的这些,但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在子女的生活中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女记者不甘示弱:所以你在你父亲在世的最后六年一直不愿与他见面,这些都不是事实?
!菲利浦开始强硬:“如果我们还想保持友好合作的关系,我想可以问下一个问题了。
女记者无奈:好吧。
我可以问你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吗?
菲利浦强调:请称呼我先生。
表情开始严肃,坐姿也开始端正。
轻佻的表情早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凶狠、防卫的姿态。
女记者反手一刀:你在德国上过寄宿学校,你的其中一位姐姐嫁给了希特勒的一位密友,你的背景复杂有趣,我面前这位跟随在世界上最出名女人身边的男人,仪表堂堂,你究竟是谁?
菲利浦:我只是个普通人,虽然生活方式看起来很奇怪,但是真的和别人没什么两样。
女记者微微一笑,继续捅刀:我不认为你和别人有一样的地方,你从小就孤身一人,你最爱的姐姐塞西尔 一名纳粹死在了飞机事故中,那会对一个男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种会影响到你自己的孩子,和英国未来国王成长的创伤。
菲利浦痛苦的脸都变了形,往事历历在目,却意外的被人揭起伤疤,他咬着牙沉声说:往事就别再提了吧!
女记者一脸镇静中还带着挑畔和轻蔑:国民有权利了解他们的领导人,不是吗?
尤其是那种无法通过自由公平投票赶走的。
菲利浦情绪几乎崩溃,愤怒的起身离开。
走出门外,对他的助理兼好友迈克帕克痛苦的摆手说道:以后别再让我的虚荣心控制我了!
说的好!
菲利普,但愿你能学会反思。
你虽然有些才干,却没有毅力和恒心,空有抱负,却更喜爱享乐。
一边享受着王室成员所带来的光环和种种便利,一边却不断报怨着这场婚姻让你失去了工作、自由和尊重。
对比女王的成长,你简值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是夜,海上颠簸,在剧烈摇晃的船身上,菲利普紧紧握着一张照片,一张他孩童时代的照片。
他的童年没有得到多少温暖,他拼尽全力,和女王结婚后,才真正有了一个家。
野性难驯的丈夫,在经过一次难忘的采访和失败的猎艳后,开始思索家的意义。
《王冠》剧本的精致之处在于,无处不体现着对人性的思考。
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一样会遇到和菲利普同样的问题,如果生活不如我愿怎么办?
如果改变,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怎么办?
是和菲利普一样,他以王室的束缚为借口为自己不断开脱责任,还是象女王那样,虽然才智和容貌都不是最好的,但不断的补足自己的短板,不逃避,努力踏实的践行自己的责任,一点点去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我们会对亲人发火,会对子女发火,很多时候是无法面对自己的无能,痛苦都来自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我喜欢《王冠》,因为在这部历史正剧中,能看到我们自己。
下集解析再见。
在本剧的第二季中,如网友热评:“在各大政治事件上笔墨太少颇为遗憾,注重家庭内部的矛盾,女王的政治身份有所淡化,凸显其身份普通人的特征;幸而女王角色相当讨喜,桩桩件件破事儿袭来,曾被诟平庸被轻视的她,在漫长的忍辱负重和高贵的坚毅中,成长为真正的「王」”想来这部剧其实既非常合适男性观看,又非常不讨男性观众欢喜。
《王冠》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故事,并且都有自己的分集名称,精致的文本结构让它像是十个独幕剧合集。
主要便是家庭生活。
假如非要把家庭戏看做历史剧的“尿点”,《王冠》几乎没法看。
说他适合男性观看是因为,其实能把家庭处理好的男人,往往更成功。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句格言在剧中并非指的是江山社稷之重,更像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自我牺牲。
作为英国社会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王室成员有着严格的戒律,这使得他们无法享受普通人一样的自由和情爱。
由于本身代表英国国教,女王既具备人性又具有神性。
“人性和神性的冲突”是《王冠》一个重要的戏剧内核。
又如网友热评:“如菲利普所言:表面看来我们是一群过着奇怪生活的特殊的人,其实我们的内在和普通人毫无区别。
影视作品着重刻画人性,不管你是女王、公主、亲王,都逃不开每个人必须回答的人生问题:我是怎样的人?
我要怎么度过我的一生?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许多的矛盾,比如我想要的我做不到怎么办?
世界和我期望的不一样怎么办?
玛格丽特公主的矛盾是,她既想要反叛和自由,又深深迷恋公主身份带来的特权、关注、优越感(女王的话),所以她在不快乐中走向破碎。
菲利普亲王的矛盾是,他有野心却并没多少才干和毅力,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以皇室的束缚为借口,为自己的无能和不负责任开脱。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本季虽然结尾强行拉回正面价值观,但是菲利普亲王的形象真是在我心中一落千丈(强行把自己的伤痛重复到儿子身上简直不能忍)。
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错,但是要么像女王那样踏实努力,一步一步自己赢得尊重(别忘了刚登基的时候大家如何轻视她);要么像那个攻击女王的报纸编辑那样,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的不公正,靠理性和真诚瓦解世界的敌意。
而菲利普亲王争取尊重的方式,在我看来基本只有孩子气的无理取闹而已。
”但我想谈谈婚姻。
我在看这个剧的时候,其实我还是会非常不解的,女王到底是怎么爱上菲利普亲王的。
我想想,可能是,孩子气与率真,骨子里的反叛精神,真挚……想到什么说什么吧。
有一集中,女王理了个新发型,觉得还挺开心,自己挺满意,挺精神的,可是亲王却说,大意是你不是想再生个小孩,你不考虑诱惑下我?
可是我比较喜欢某某女演员的发型。
我总以为,如果一个人很爱另一个人,会带着滤镜,放大对方的优点,看到的都是对方的好。
而大约一个人不够爱自己,就总也是看到不满意的地方,言语中都掩盖不住嫌弃。
当发现自己陷于无回报的爱,我们的内心可能会有很多焦虑和无措。
不明白为什么对方忽然冷淡了,也不知道怎样才让对方爱自己多一点。
为了争取对方的爱意,我们可能会做出很多努力,包括频繁向对方示好、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对方身上、改变自身形象来取悦对方……但事实上,以改变对方心意为目的做出努力,其结果可能只会让自己更为受伤。
为了争取对方的爱意,我们可能会做出很多努力,包括频繁向对方示好、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对方身上、改变自身形象来取悦对方……但事实上,以改变对方心意为目的做出努力,其结果可能只会让自己更为受伤。
然而更深层的,是亲王的自卑,因为自卑所以贬低女王,抓着女王的缺点,唯一可以说的“年龄,外貌,发型”,来凸显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优越。
包括亲王出轨的事情。
那集真的是感同身受。
女王很开心的写了信,想给亲王一个小惊喜,放进他的包里,却发现,他随身的包里,放着他出轨对象的相片。
女王还去看了那个出轨对象的演出,女演员止不住得意地,像胜利一般的朝女王笑。
这些长期的自我怀疑、被欺骗、被背叛的感受,会让我们对自身、对亲密关系失去信心。
其实亲王潜意识里可能是自卑的,他除了苛责贬低女王,没有其他更好的证明自己价值的方法,用一种嫌弃,来对抗可能会被抛弃,这样肆意挥霍着爱。
我其实感觉女王某种意义上是在苦苦支撑这段关系的,只因为她的那句“离婚不是一个选择”。
我所接触的女性被出轨的案例,在开始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无一例外地会听到这些女性的自我反思。
她们沉浸在对过去的梳理中,反复思考自己对于今天的局面应当负有哪些责任,然后感到自己的后悔——假如当初做的更好,今天的结果也许就不是这样。
我通常会这样告诉她们:what you did wrong doesn’t make him right. 你做错的事,不代表他就是对了。
虽然没有实证研究可以说明,但我的确认为女性是更具反思力的。
社会通过环环相扣的策略,把女性塑造成了一种更愿意承担责任,更关注自身的问题,更容易对自己而不是他人感到不满的存在。
这个社会要求女性不以人性要求自己,反以神性要求自己。
社会说,一个完美的女人,应该维持着不老的美貌和足够体现自制力的好身材,同时照顾好家庭,又有自己的事业追求。
这就导致有太多的女性,发自内心都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存在”。
在这样的标准下,每个女性都看到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因此影响着她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
但是我却觉得真正的接纳自己,可能是胖了也很美,老了也很美。
胖瘦的审美本来就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都以胖为美。
但是有时候我也能感到她为什么爱菲利普,比如出席聚会菲利普看到女王的拉链没拉满,让其他人转过去,然后调皮的亲了女王一下。
比如他带领海军去北极(还是南极),还会想着家里人录了一个视频,又搞笑又温馨。
所以面对评论区有点近乎一边倒的说他不好,我也是要给他洗白的。
当他说肯尼迪是“one lucky man”的时候,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lucky man”,能娶到女王这样的老婆,可能是三世修来的福分。
这是一种“任性”,但是也充满了生命力。
反观女王,倒是有两件事让我摸不着头脑,比如,为何攻占苏伊士运河的决策是非正义的,她却不第一时间反对。
我不禁感到,某种意义上,人性和政体是背道而驰的。
某种功利主义与个人追求的矛盾冲突。
厌女症 男女两性的位置是不对称的:社会秩序的权力主体是男性。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通过男人的认同来“成为”自己的性别身份。
也就是说,男人需要得到同性集体的认可“成为男人”,而通过一致化地将女性作为性的客体,是性的主体者(男人)相互认可和团结的基础。
这个过程中,“女人”被当作(性的)客体予以认可。
(KY:这与我们所看到的其他形式的压迫、歧视都是相似的,譬如白人曾通过奴役黑人而“成为白人”、譬如通过“团结一致”霸凌转校生的校园小团体。
)而来自女人的认可,是男人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之后,伴随得到的“奖励”。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理论:很多时候我发觉自己在扮演“拯救者”,拯救关系,过度付出,然后变成受害者。
最后变成迫害者,去迫害关系。
进入了这样的模式,还怎么会遇到,比我还爱对方的来爱我的人呢?
没有了,但是我原本也很好呀,甚至非常好,比对象还要好。
心理学的方法,都特别的慢,首先你就是要停止去拯救关系,要分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我不该做的。
这本来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很难分清。
就比较形象地说,你手里拿着一些苹果,他手里也有一些苹果,地上还有一些苹果,地上的苹果,他可以去捡,他也可以不捡,你也可以捡,但应该是在你可以负担,你愿意的前提下,有的苹果掉地上了就掉地上了,烂了其实也没什么的。
但是我们就是那种,吗的根本拿不下了累的要死也要把地上的苹果全捡起来的人,而且还是不假思索地去捡,因为不捡我们更难受。
有些人认为夫妻间应该一起做些有兴趣的事情。
剧中似乎不这么认为,十周年那集也是蛮有意思的。
包括亲王去了北极女王的发言。
其实夫妻间还是有情感流动的。
生命力的检验指标——Productivity生命力Creativity创造力Combativity战斗力Longevity持久力检验一个信仰/“神”,看上述指标是否增加。
凡信仰,必有神。
神是被凡夫俗子硬封上去的。
例,释迦摩尼——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孔子——汉武帝,耶稣——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马克思——gcd。
佛教和道教是农业文化最伟大的智慧。
基督教是战争文化最伟大的智慧。
但在P4文明中,这三者的神都过时了,只有比较弱的、低阶层的人还在用。
P4文明的“神”:科学的神,智慧,逻辑。
God = Genome Operating Device,基因染色体的运作机制。
Experiential:induction,归纳。
Experimental:deduction,演绎。
经验不可靠。
经验不是自己的,会误传。
演绎才可靠。
经验最宝贵的地方是会得出一个归纳,最危险的地方是没有逻辑的力量。
因为经验是每个人的感受,而每个人的感受会发生变化,传播时并不可靠。
但是,经过试验之后,发现经验背后有其自身的逻辑,从经验中把这个逻辑抽象出来,人类的智慧就建立起来了。
简而言之,智慧是经验和试验互相积累,互相交叉,互相加成而得的。
信仰如果真地合乎智慧,怎么会有宗教改革呢?
例,马丁路德金,改革基督教;禅,改革佛教。
我们对古圣先贤的态度不是否定,是了解,了解当年他们伟大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然后,让他们的优点继续增加,缺点渐渐剔除。
这才是智慧成长应有的态度。
国家出现的第一个阶段——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是伟大的信仰,但也带来了后遗症。
它协助了社会的安定繁荣,但最后也削弱和摧毁了这个社会。
它带来了个体的安全感,也带来了个体的退化(体型缩小,脑容量缩小)。
农业文化: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埃及太阳教。
以佛教为代表。
佛思维逻辑(梵语):1.anatman:egoless,selfless;无我。
食物富足→食物的取得不再完全依赖于个体能力,安全感产生了→个体衰退(体力衰退,思考力衰退)→个体的骄傲不见了,自卑出现了;归功于天,天的概念出现了。
(人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成果是重叠的。
)2.anitya:transient,short-lived;无常。
3.sunyata:empty,illusion;空,幻觉。
4.karma:reincarnation of illusive life;业,羯摩。
今世的生命是上世轮回的结果;今世的表现是下世的造因。
5.nirvana:ultimate joy,nothingness;涅槃,极乐。
对比基督教——佛教给出的最终目标太过缥缈,不若基督教的目标具体。
先用1-3(无我、无常、空)打击你,让你生出自卑感;再通过4给一个出口;最后得出5,提供一个天堂。
古代统治者没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没有能力维持秩序,没有能力分配资源,却还要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这违反基本人性。
而这个理论的好处是教人不妄动,不想去struggle,乖乖服从于统治者之下;后遗症是让人们缺乏正向思考,不再积极争取。
它对佛教徒的生命力摧毁作用大,建设作用小。
宗教(神话)为什么在农业文化中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
农业文化使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在国家的架构下稳定地相处,共守一个秩序,但个体生命力的发挥和使用程度不同。
为了维持这种状况(稳定与差异共存),谎言就在宗教中诞生了——用神话来行骗。
以神话为根据来制造法律,用法律来执行神话。
神话是最伟大的政治麻醉品,它不能摧毁人性,但能麻醉人性,扼杀人身为人应有的创造力。
那些被统治者,并不是服从统治者,而是信仰统治者所利用的神话。
例:秦始皇为什么会垮?
他用法律和枪杆子来维持国家的统一,但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信仰。
类比——刘邦当了八年皇帝,很不快乐,因为其中有六年在打仗。
最后,箭伤旧疮复发,他拒绝医治,去世。
刘邦辛苦,同样因为没有找到合理化的信仰来维持统治。
对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来行骗。
他将孔子神化,编织神话。
中国真正的创立,从汉武帝开始。
例:阿育王用政治力介入,将释迦牟尼升格成为神。
因此,我们不能攻击释迦牟尼为liar,阿育王才是。
上述的“佛”的架构不全然是释迦牟尼构建的,而是在阿育王朝由佛教徒完成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被定为国教。
到唐朝,唐太宗利用唐三藏,将佛教发扬光大,贞观之治出现。
例:阿育王用政治力介入,将释迦牟尼升格成为神。
因此,我们不能攻击释迦牟尼为liar,阿育王才是。
上述的“佛”的架构不全然是释迦牟尼构建的,而是在阿育王朝由佛教徒完成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被定为国教。
到唐朝,唐太宗利用唐三藏,将佛教发扬光大,贞观之治出现。
《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到底为什么会发生。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
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
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的农民恰恰是这些国家中境况最好的,受到的压迫也是最轻的,这几乎颠覆了史学家的观点。
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的地方,人民反而最无法忍受。
以法国的近邻德意志为例,那时候的农民等同于农奴,农奴不得离开领主的庄园,如若敢私自离开,就要被通缉,抓回来之后还要受到惩罚。
农奴的地位终身无法改变,职业也不得更改,能否结婚还要看主人的喜好,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服劳役。
农奴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土地上种什么还要领主说了算,死后土地也不能全给儿子继承。
可是类似的情况在法国早就不存在了,农民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土地,农奴制早已经绝迹,农民不仅不是奴隶,而是自己土地的主人。
农民拥有自己土地的比例几乎是全欧洲最高的。
有一位法国评论家写过这么一段话:“土地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出售,原因在于所有人都热衷于成为地产主。
在法国,下层百姓的所有积蓄,不论是放贷给别人还是投入公积金,都是为了购置土地。
” 看到这里你再想一想中国,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热衷于购买住房,住房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出售,目前中国的住房自有率已经是全球最高,调查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
在中国,下层老百姓的所有积蓄,基本上都是为了购买住房。
虽然中国已经有了这么高的住房自有率,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在喊“买不起房子”。
法国这边是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德意志那一边是没有土地的农奴,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人这边会激发起更强烈的仇恨呢?
作者给出了两个解释,第一是法国农民已经变成了土地所有人;第二是法国农民已经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
试想,如果土地本就不是农民自己的,那么强加在土地上的各种负担同他又有何干?
德意志那边的农奴认为世界本就是如此,虽然他也痛恨领主,但更多的是害怕。
农奴从没想过要推翻整个体制,来个大革命,有这种大胆想法的只可能是自由民。
更加自由的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力,但最终却变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路易十六(当时的法国国王)的财政总监说道:“原本可以用来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土地被平均分给5-6个孩子,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此后完全无法依靠土地生存。
”这又变成了经典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自由的土地政策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更多的粮食也孕育了更多的人口,可是土地却没有增加,大量没饭吃的年轻人最终要走上街头。
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恰恰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六也绝非人们印象中的残暴统治者。
例如,国王的猎物在狩猎区边缘毁坏了农民的庄稼,国王还表示应该予以赔偿。
并非是国王自己损毁了农田,而是国王在狩猎区饲养的野兽干的。
路易十六虽然是一国之主,但公众舆论对国王的影响非常大,据说他自己实际上服从于公众舆论,不断地向舆论咨询,对其表示敬畏。
大多数外国人很难想象公众舆论在法国的权威地位,很难理解这股甚至能对国王发号施令的无形力量到底是什么,但它确实存在。
后来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飞速的改革,农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受到更好的保护。
有趣的是,在这位开明、民主的国王统治下,社会的不满情绪正在加剧,民众的仇恨情绪并非只针对国王,而是针对一切旧的制度。
以至于有人说:法国人的处境越好就越觉得无法忍受。
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差,更有可能是:一向毫无怨言,忍受着难以忍受的法律压迫的人民,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其猛力的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政权更好。
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名言:朕即国家)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社会最有爆发革命的时刻不在于压迫最为惨烈之时,而在于压迫渐退、由专制走向变革之时(即使这种变革不是自上而下的主动,而是迫于民众的压力)。
政治中的人从来就不是理性的,更何况一旦卷入革命之洪流,原本的氓众逐渐演变为勒庞语下的乌合之众。
有一点,为什么当首相提出要用不正义的方式开启一场战争时,女王没有制止,此时的无为,是否是错误的?
监管者需要的是否是制定游戏规则,当发现规则有问题时就去完善,而且同时不断的去发现规则问题,探索规则的漏洞。
为观众铺就剧中人的情绪的路径是好演员的一个标准。
这季要表扬Claire Foy,然鹅下一季就要换Olivia Colman,内心是崩溃的……CF在这季的进步真是非常棒,开场5分钟跟菲利普谈论他们的婚姻要怎么继续下去的戏,隐忍伤心自尊以及坚强有层次地展现给观众,又一气呵成,没有第一季(有时的)造作感。
然后你跟我说要换演员了!
玛格丽特也要换!
菲利普也要换!
……这季整体依然是水准之上了,但是剧集的关注点更多的从国家转变到家庭。
一方面大约是这段时间的历史没有第一季那么波澜状况(really?
)。
另一方面,这个剧不是一个plot driven的剧集,更多的是relationship driven,所以,发展人物成了第二季的编剧着力在做的。
主要是给了在第一季里一直放置play的菲利普秦王一个完整的人物线,在第一集就提出了他童年的创伤,在第九集,借着查尔斯的教育有了一个整理回顾和爆发。
第九集也是我觉得写得比较充分的一集。
女王认为查尔斯应该上伊顿,因为一个有童年创伤的孩子将来继承王位就会成为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国王;菲利普认为,一个男子汉应该具有在挫折甚至苦难中变得更强的能力,而不是像观赏植物一样漂亮温顺。
在这两种同样有道理的作用力的角斗中,这一集完成了对菲利普在一整季的行为的解释(在健身上的自律,在出身上的自卑以及愤愤不平,对自己在皇室中的地位的迷失),也为第三季的查尔斯打下了伏笔。
但是,编剧可能是菲利普的脑残粉,每次出轨出着出着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然出轨对于人物关系有变动,但是作为一个导火索,挖的实在是太不够了,并不是说希望plot变得更加狗血(这编剧写狗血也是很会写了) ,而是在女王和亲王各自的轨迹写清楚,关系进入一种中年危机的时候,就停止了,然后就是不停来回来车轱辘拍……虽然得承认,到第十集菲利普对女王的表白还是挺甜哒:你是我一辈子的工作,这点你爸爸老早就说清楚了,我不会离开你哒。
在人物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剧集也就更好看了。
第六集,温莎公爵希望能够得到女王的批准去外国任职,为自己辩解在希特勒当政时自己与纳粹的交好,对peace的见解,简直让人快要相信他了!
但是对Margaret这个人物的发展就比较有问题。
一个是因为她个人的love affairs跟主线没有太多的互动,所以看着很多余,另一方面,Margaret还是那个失恋文艺女青年Margaret呀,既没有深挖也没有发展,新谈个男票也就这样了。。
看他们的戏真是,好心烦。
知道第三季要写他们的丑陋的离婚官司,但是伏笔打这么长,这么多太奢侈了好吗!
同样,第八集其实是比较立不住的。
一方面是编剧本身对于JFK夫妇没有皇室众人这么拿手,写得非常浮皮潦草,另外一方面,女王的中年危机用来跟Jackie比较,甚至因为一两句宴会上聊天的闲话而大动干戈这个冲突也造得非常苍白造作,所以导致这集除了女王津津有味吃scone其他都很作。
最后呢,这季的剪辑比第一季要fancy很多了,多线索,打破线性的刻板叙事,都是蛮不错哒。
最后的最后,我跟你们港,美国观众的品味在某些程度上跟中国观众非常像,热爱鸡毛蒜皮撕逼(尬聊),如果开场五分钟内没有一个露两点的女的骑在男/女人身上吭哧吭哧就换台(which is HBO),对于历史,是非常不感兴趣了。
darkest hour在中小城市的待遇连伯德小姐/三块板这种小文艺片都没有的。
王冠呢,虽然坊间叫好,不过在2016年netflix top25播放榜上 王冠只有排名16,(http://www.newsweek.com/netflix-ratings-revealed-these-are-top-25-original-streaming-shows-2016-538877)所以,可能编剧为了给剧集增加符合观众口味的香料,在这一季里放了很多狗血香料。
希望未来,不要再这么多狗血了,要不然就成了2.0唐家屯了。
s2e4那集好棒 公主探寻自我后的快乐和女王按部就班的婚姻生活切换对比
不小心很容易表现为流水账,总体来说情节的编织还是不错的,能看到人物是一个立体化的形象。
第二季每一集都独立成篇,每一篇却更具深度。第一季是女王的成长,第二季则是女王、菲利普亲王、玛格丽特公主、查尔斯、肯尼迪夫人的成长。相比第一季,这一季去掉了更多政治色彩,转向人性的挖掘。
英国故事,美国讲述,普通人思想感情的苦恼放在王侯贵族身上,非但不觉得“有血有肉”,只觉得平庸,虚弱得莫名其妙,从小见惯世面的人怎么就跟家庭妇女一样?见世面不是搞科研,跟IQ无关,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普通人要行路才能见世面,贵族坐家里日常见的就是世面。英国人爱嘲笑美国人浅薄平庸,不是嘲笑没知识,是嘲笑没文化:神不会因为纵欲狂欢暴戾残忍被凡人唾弃,只会因为思想变成凡人而被拉下神坛。这剧描写人物情感总像拍错的马屁,哭笑不得,不过总算借到温莎堡拍内景了。
就是说,希望菲利普这个软饭硬吃的凤凰男色鬼老瓢虫米虫下贱东西一辈子遭受性病折磨,死后下地狱不得超生。
可能第一季太惊艳太难以超越,这一季很多剧集都太散,倒是最后一集卸掉了所有横纵走向,直白坦诚的对话还把颜面拉回来了一些。
A confederacy of quitters!六星!最棒是王宫向平民公开那一集,时代和传统的碰撞仿佛就在眼前
新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又急于摆脱丘吉尔的阴影,频出昏招。开始亲王偷亲女王颈部,到后面两人感情破裂,双方都有过错。面对丈夫的背叛,除了写上“always remember you have a family”之外,拥有高贵王权的女王也只能选择隐忍。对丈夫产生陌生感到破镜重圆,天底下没有完全的婚姻。
女王总是抬着下巴,用僵硬的语调说话,看了几集后就严重审美疲劳了。还是第一季好太多。
打五星是因为我敬佩剧作不吝于揭开王室的面纱,看到本季结尾我已经对菲利普亲王彻底失望了,他拥有大男子主义一切的糟糠品质并且深以为傲,空有野心但一事无成,无论是作为丈夫还是父亲都非常之糟糕,软饭男该有软饭男的自觉。
制作层面依然无可挑剔,第二季的剧情比较多的关注在女王身边的人和女王的感情线上,少了些女王个人的成长故事,不过还是非常精彩~
更精彩了。尤其最后两集,仿佛有电影的质感,葬礼那段,漫天飞雪,富有灵气的小演员,有一种奇异的美感。父与子,勇敢与懦弱,家庭教育的矛盾;信任与背叛,真相与谎言,爱情与婚姻,君主之家与平常百姓又有何异。好想知道真相。
感觉没有第一季好。这一季感受到了女王这个身份的无奈,她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改变不了,对于一个有点责任感的人来说,处在这样一个职位,是很煎熬的。这一季把女王刻画的没什么主见和智慧,反倒是爱丁堡公爵,虽然出轨乱搞,但还是一个睿智坚毅的形象。不知道是编剧偏心,还是事实如此
这一季,两天看完。不像上一季基本都耳熟能详,这一季很多史实不甚了解,所以需要再看解说评论辅助理解。大事主要讲了两件,苏伊士运河战争or危机、肯尼迪夫妇访英。开头讲菲利普出轨、结尾还讲菲利普出轨,中间穿插玛格丽特情事。对菲利普和玛格丽特的八卦,真是没啥兴趣。关于菲利普,除了本人既要又要还要,他身边的跟班女王和政府都不把把关吗?每次都有身边人蛊惑带动。他天天不见人影,女王都不好奇他究竟去了哪里,和什么人见面?情报局都是吃干饭的?每次都是出了篓子才着急忙慌擦屁股。
虽然只是对历史的一瞥,但却生动地犹如身临其境。所谓的成长或许是不得不尽职尽责。
妈的真是犯贱还要看第二季!!看的好生气!!菲利普亲王就是个辣鸡!!辣鸡!!!辣鸡人渣!!不接受反驳!!!!气!!!王室的每一位都还是那么不遗余力的惹人讨厌!!!都太讨厌了!! 玛格丽特公主演的太用力了吧尴尬…………还是要肯定一下女主的演技真的非常好很有说服力
本以为最大吸睛点的皇室八卦狗血戏码近乎鸡肋,而本以为无趣过场的政治历史方面却感动不已,可知反对声里往往藏着最深沉最为深切的爱与敬意,如同被人扇耳光的勋爵,可知“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比如带血的肯尼迪杰奎琳,Never Never judge people,不是当事人永远不会真正的“设身处地”
亲王太不让人省心了,从头到尾都在给女王惹事== 肥皂剧拍到这个水平值得一切赞赏。第六集最好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来形容爱德华八世最恰当。上季是女王成长记,这季是family drama,让观众对每个角色又有了新的认识。皮特摩根是真厉害,更厉害的是Claire Foy……
She has to be extraordinary while being ordinary. She has to be ordinary while being extraordinary. Margaret真是出彩。另:女王同意拍这部片子是想告诉全世界她老公有多渣的吧?
菲利普真就绝世巨婴,浑身上下没有一点魅力,没担当还瞎捣乱,脸皮厚度堪比城墙,标榜自己表面complex difficult但非常dependable。还有Tony,他对Margaret真是一场精心计划的狩猎。本剧的男性看了就让人倒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