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雅的婚事。
让我悄悄小哭了两三次的电影。
开头与结尾是一样的镜头。
当最初的困境在结尾重现,图雅只好把自己关起来,在叫喊声之外,在明天到来以前。
许是因为我即将要去那个风沙四起的地方完成调查,马头琴的断音与嘶哑在我听来亦多了一份亲切。
所有热烈的情感都如此含蓄,少时摔遍角场无敌手的男人,头巾将面庞包成一座雕塑的女人,拿着望远镜的,想保护她的儿子,以及那些因她人品前来求婚的男人们。
一如所有的电影,关于森格英俊面庞的第一次特写,就注定其后他的反复出现。
他与图雅浅浅地调情;他与图雅坐在卡车上,说明年回来帮她运草,大漠余晖将他们的眸子与衣饰映照得如此明亮;他在井底引爆,看着下来的图雅,问她还要不要命,而后咬着嘴唇,点头,说老婆能跟他离婚,巴特尔他来养活。
井水有了,允下的婚事也推脱了,森格与图雅在大包内从倒酒,为族人一一奉上。
可是,一饮而尽的巴特尔越喝越多,与劝酒的森格生了口角,扎亚因为“两个爸爸”的奚落打起架来。
图雅把自己关在破旧的小包里,隐忍地流下泪来。
外面分明是森格的呼喊,图雅,图雅,图雅你快来啊!
居然一直想当然认为这是纪录片,看了才知道是电影。
可能对纪录片风格的电影看得太多,对此类电影,好多已经热情不在。
这个故事很简单,倘若写成文字,在中国的很多媒体都可以发表,比如《光明日报》、《知音》、《妇女之友》等,或者可以上电视台,比如《感动中国》、《新闻调查》、《纪事》……说到底,这是个新闻。
蒙古女子图雅原本夫妻恩爱,但丈夫为了打井导致瘫痪。
图雅撑起了家,却因过度劳累患上疾病,从此不能继续当牧民。
为了活下去,图雅与丈夫离婚,再婚的条件有且只有一个:同时要承担自己前夫的抚养。
众多来提亲的人,来来往往,都没有成功。
有一个图雅的老同学,在经历了妻子背叛之后成为富翁,也来求婚,并把图雅前夫送到疗养院。
但这个尝试由于她前夫的自杀未遂而流产。
邻居小伙子森格,是个单纯直率,感情失意的人,他的妻子不仅与别人私奔,还在背叛的时候卷走了森格倾家荡产买的运输车。
森格向图雅求婚,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
二人结婚,森格也承担了养育图雅前夫的责任。
在婚礼上,两个丈夫,两个男人,因为酒与歌曲,最终扭打在了一起。
图雅哭了。
两个丈夫,成为戏剧冲突的核心。
作者并没有给这个故事定性,也没有塑造某种高大的形象。
他只是敞开了故事本身,结尾的眼泪提示观众这绝非一个催人泪下情意绵绵的故事,而是一个悲剧,关乎现实、贫困、草原,以及人应当如何面对一切现实的悲剧。
要生存?
还是要情感的守护?
当二者看似不能兼得时候,只有最倔强的人才能付出行动。
换句话说,悲剧,都是由倔强的人写成的。
对于森格来说,他不忠的妻子恰好是图雅的反面。
但他重视的忠实,同样将他抛入面对另一个男人的尴尬境地。
一个女人维系两个男人,这对女人是考验,对爱惜脸面与男性生殖尊严的男人更是考验。
别的求婚者无法理解图雅,只有森格可以,因为他妻子的背叛让他懂得这种忠诚。
但即使他能懂得,即使图雅的前夫能理解。
但前夫是因为自己的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与性爱能力这两种男人最基本的标志——才出局的,也是被迫的。
因此,他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现实,但绝不会因此坦然。
更何况这是蒙古族,一个以血和酒闻名的民族。
电影也不断地通过他人之口,来暗示前夫年轻时候是如何勇猛刚强,充满着男性的种种特征。
爱,或者情感,无论在多么高度发达的文明里,无论对男人还是女人。
其最初的吸引,都是从外表而来的。
其次才是所谓的谈吐魅力等“亚外表”,最后才是金钱与权利、身份与地位等。
所以,瘦骨嶙峋,但是还算是个男人的森格,与体格健壮,但是丧失劳动与性能力的前夫,这两个人面对图雅时,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抑或潜在的博弈。
图雅不爱森格,毫无疑问。
但这场博弈,森格赢定了。
但图雅哭了。
因为图雅很清楚,森格是好人,本色好人,好人就意味着他将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物质上与心理上,以及他人的风言风语。
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只有眼泪在飞。
写于2007年
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故事的开始像极了许地山的《春桃》。
记得凌子风导演的同名电影,清晨的薄雾中,长长的巷子,春桃的眼神欲说还休,那一场的意境远胜过小说。
《春桃》中三个人的日子终究难以继续下去,瘫痪的李茂要自杀,深爱着春桃的向高选择出走。
结局究竟会怎样,凌子风没有说,20年后的王全安一样给不出答案。
“嫁夫养夫”,这样的婚姻模式本身并不违背情理或道义,而是极大地挑战参与者的个人尊严。
因此,男人们选择了不同方式的反抗,甚至在婚礼上大打出手。
也许影片正是由于真实地反映人性才得到那么多的奖项和赞美。
然而,影片的结尾让我感觉到残忍,甚至有一点点愤怒。
这并不是因为导演没有安排一个封闭式结局,而是蒙古包里图雅伤心的眼泪让我想起当年春桃复杂的眼神。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注定绝望的故事里,总是由女人来背负无法解决的难题?
在导演们的安排下,女人们具备一切传统美德,漂亮、能干、善良、母性、坚强。
相反,男人们不是身体残疾,就是心理脆弱,要么自私,要么怯懦,甚至自尊心过于强大。
在生活面前,男人们选择逃避,女人却只能舍弃欲望,继续做外人眼里的好女人。
《图雅的婚事》很明显对图雅持赞美态度,但是没有人能帮她摆脱困境。
最可怕的是,电影里的男人和女人并不是导演杜撰的,而是活生生地就在我们周围。
是该为女性的命运哀叹,还是该颠覆几千年来的传统审美?
在豆瓣上第一次写影评,仅仅是因为它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无论是熟悉的羊群,连绵的山峦,蒙古袍,奶茶,挡风沙用的围巾,还有那蹩脚的普通话,都把我带到了儿时。
一切都是如此的亲近又如此遥远,那个我出生的地方,给予了我太多无法忘却的东西。
即使在今天我蹬着各式各样的高跟鞋穿梭在车水马龙中,即使我很久不再喝妈妈熬得奶茶,即使我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回到那个地方,可我曾在梦里梦过她无数回。
小时候每个假期都要回一趟老家,坐车很不方便。
先要坐火车,然后坐班车,再然后坐拖拉机,最后坐毛驴车才能到爷爷奶奶家。
忽然间想说很多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有点失语,我只是写给自己而已 ,一如既往地说给自己听。
对于家乡的思念总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有那么多人都想去拉萨想去草原,不知道你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高尚还是单纯的喜欢而已,没人知道它们有多纯洁。
真的不再幼稚,可还是没到一个可以承担自己的年龄,单方面的努力改变不了另一个人的固有思想。
复杂的情绪有时只能用再简单不过的词语表示,一遍一遍地重复到自己都怀疑它的指称性。
我甚至不相信自己。
只能拥有一些珍贵的片段,和旁观者的感叹。
那些细节性的错误,忘记它好吗?
我只是太过听凭自己的心,不知悔改。
没有假象,有的只是自然的变化 ,我用的词语有些不是我自己的,是大家的。
如果是自己我从不担心假象,对我而言没有“假象”这个概念。
所以才会出现不计后果的行动。
我用别人的理智表现出坚定,说服了你,然后翻开自己的懦弱。
相信生活会给我们好的回报。
像图雅那么坚强的牧民很多,他们在寒风中烈日下放牧,不惧风霜。
就像我的爷爷奶奶。
而我却没有那样的勇气。
再多的话真的说不出了。。。
想念您们,我的草原我的家。
终于逮到机会看了一场《图雅的婚事》,侥幸侥幸。
以后一定要认识几个在发行公司的朋友,保证看片渠道。
第一次看王全安导演的片子,不知道他的风格以前是怎样的。
都说他热衷女性题材,还以为会是温暖细腻类型,此片却是朴实粗砺,倒是很符合内蒙莽原的特点。
对这部片子的感受,应该说既不惊喜也不失望吧。
或许是因为之前知道故事梗概,对影像风格猜测到大概,而且感觉凭此或金熊确有题材取巧之意,所以即便此片没有什么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地方,也还是能接受的。
丈夫甘心妻子改嫁,还甘心被妻子的第二个丈夫赡养,不知道现实中的内蒙汉子会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至少在我看来,男人不会放下这层面子。
妻子图雅,美丽、能干又倔强,她坚持找一个男人跟她一起照顾前夫,还真就有那么多人自告奋勇。
这个过程里,彰显了许多人性的矛盾,本能的、道义的、现实的、理想的,扭曲在一起互相牵绊,倒是有些意思。
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是可爱的森格,这是此片里最受人喜欢的角色了吧,痴心、善良、真诚,性格简单,但简单到别人都做不来。
有这样的男人做终身依靠,很美好。
余男的表现真的很出色,活脱脱一个有见识有性格的内蒙妇人,不拿最佳女演员有点可惜。
不知道在导演眼中,余男是不是完美到适合他影片的所有角色,呵呵,这个倒可以探究一下。
台词有些生硬,这是我和萤的共识。
因而显得它并不是如此贴近生活,也许上映之后又将是国外飘香国内不买账的情形。
《图雅的婚事》出现在我人生最为迷茫的时刻,这是一部在悲情的底色上点缀感动的片子。
如果对我的人生有何指点,那便是在最后我们一直盼望的那个看似最为完美的结局中,图雅流下的两难的眼泪。
成全所有人——哪怕抱着牺牲自我的态度,这种观点未必能够在现实中获得一个最终的平衡点。
生活的意义在于总有一种伤害和痛苦必须存在。
很原生态的蒙古草原风情,在片子中,故事一直围绕着一口水井,一个残疾的人,一个善良独立的女人展开。
井,在一片干旱的蒙古大地上,在艰涩的人生背景中,成为了幸福的隐喻。
别做太深的解读,就是幸福,整个片子都在寻找那个可以支撑幸福的点。
都在渴望在生命残酷的荒凉的色彩中,钻出一口清泉。
而这一口泉,将无私地流,并将滋养所有的人。
片子里面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很动人,把人们从现代中揪出来,有种重返诗经时代的韵味。
还有很多对白,也是本色地相当精彩。
由于对内蒙的天然的经验积累,本片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提前预支了感情投入,而到结尾的时候我基本已经可以确定,本片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
另两部是李扬的《盲井》和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
虽然由于口音问题和配乐的偏差影响了观感十分可惜。
这部现实主义影片有着自然气质魅力和十分隐忍的感情表达方式及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入迷雾丛林般的伦理困境和社会思考,是一部代表性的王全安作品——保留了第五代导演的民族神话史诗,跟上了第五代忽略的现代性问题,却没有陷入到第六代的集体自恋困境中去。
现代性是本片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这个话题从一开始首尾呼应的“两代人打架”镜头开始,贯穿全片。
在不削弱民族性的前提下,本片对于现代性的思考丝毫不亚于《人山人海》《站台》这样级别的电影,然而却不放弃现代化进程对群体的总括性影响。
王全安将发生在陕西的故事原型改到内蒙古,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草原牧民文化提供了民族叙事的样本(从这个角度讲,似乎内蒙古较新疆和西藏在拍摄条件、政治风险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内地的样本由于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早已消失殆尽。
于是王全安最近一部作品将时间跳回到日战时期的东北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本片围绕着这样几个矛盾展开:缺水和水井的问题,图雅的婚事和巴特尔的归处问题,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保留与衰亡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以套层的形式出现在画框式的电影镜头里。
(关于前两个问题的象征与暗示,我十分没节操的想到了一代男优加藤鹰宣布息影时某微博媒体账号的评论:他不生产水,他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这三个问题有着共同的内核,那就是草原民族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交锋时的表现。
片中故事的节奏跟随着草原的枯水期而发展,直到冬天暴风雪达到高潮。
这种不言而喻的背景交代表明故事的矛盾将逐渐激烈且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而这个矛盾从数年前巴特尔打井不成落下残疾就已经铺垫下来【通过图雅同学宝力尔的介绍,巴特尔曾经是一个非常牛B的博克(蒙古摔跤)手】,这个象征着阳痿的半身不遂像阴魂一样萦绕在全片,于是我们可以是看到全片所有的男人都有着一种难以逃脱的阉割命运。
图雅第一次遇到森格是森格骑摩托车喝醉摔晕在路上,第二次遇到森格后森格开拖拉机被拖拉机轧断腿,可以说森格是一个典型的心理上被阉割的牧民(怕老婆),而之后森格打井的这个明显的“插入”动作也十分容易让人联想称一种恢复阳性气质的表现,更不要提片尾森格带着的那个黑又硬的长长钻井机了,然而倒霉的森格在片尾居然又出现了车坏半路的情况。
而图雅与同学宝力尔的相遇同样是宝力尔车陷沙地,而更让人生疑的则是宝力尔的自己的故事:老婆跟人跑了,连双筷子(筷子,嗯……)都没留下,还有宝力尔的那两个负责献媚的二椅子跟班。
对于土豪普日图的描写不多,最亮的最在于他唯一一句台词,说他从来不喝一辈子都不喝蒙古人喝的最多的——酒,这已经很难称得上是一个草原人了。
而替宝力尔在提亲和婚礼上喝酒的图雅则是一个标准的蒙古女人,图雅的坚守与男人们阉割的巨大矛盾才是隐藏在图雅的婚事背后的隐秘内核。
而王全安掏出了关于如何安置巴特尔的问题来转移观众的视线,其实如果没有打井、残疾等一系列事故,巴特尔的问题根本就不会出现。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王全安导演所表达的一种草原之美重点在于雄性之美,而现代性问题在这里集中表现为阉割以及阉割带来的选择困难问题。
在本片中,在现代性中出现最多的钱的问题在这里并不突出,仅仅作为故事设定出现,一是因为现实中牧民并不穷,二是因为正如片中的图雅一样,蒙族人对于钱的观念仍旧十分克制,所以本片故事走向受到钱的影响很小,正如图雅所说,“只要带上我丈夫,其他咋样都行”。
此外,本片最突出也是最精彩的表现现代性与民族性冲突的戏在于巴特尔入住养老院当晚,图雅和巴特尔的房间的电视里同时在播放着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翠绿草场马匹奔跑的画面,而电视外却是巴特尔自杀,宝力尔意图硬上图雅,草原美的衰败可见一斑。
写到这里,我必须说一下关于本片真实性的问题和诗性的问题。
可以说,从我的经验来讲,编剧芦苇(同样也是《霸王别姬》的编剧)对于游牧文化的把捏是相当到位的,这应该归功自编剧体验生活的细腻与真诚。
正是由于真实性程度之高,本片的情节发展很难吸引我,因为我已经十分熟悉图雅的气质,以至于她所有的选择我都能预判到。
本片牧民的真实性主要体现性格中的粗粝(而非强硬,事实上蒙族人是北方民族中性格最温和的民族之一),办事直接(集中体现在平时忍着惹急了跟你玩命的情况),冷幽默(这种幽默的最突出的是喜欢吹牛,还有遇事很淡定),还有很多说话的特有方式,比如巴特尔说恨不得站起来去沙漠死了算球,他姐姐说你要是能站起来我到高兴死了,还有服装,尤其是森格出场的护目镜和媒人带的墨镜和皮夹克,真的是牧民居家旅行装逼必备之品。
关于诗性,本片主要是依靠画框镜头(人物入画出画),长调马头琴配乐和羊群的移动取景来表现,但是个人认为长调的选择并不合适,而没有用呼麦也是见仁见智的看法吧。
德国摄影师十分淡定的运镜方式对本片贡献很大,草原美在马、羊、骆驼的缓慢移动中奔涌溢出。
关键的线索:井:由于缺水而打井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剧(打井还真是……形象),宝力尔打石油井所带来巨额财富也十分类似。
笛:巴特尔吹的笛子每次都在提亲的时候不合时宜地响起来,简直就是巴特尔默默的反抗,而巴特尔优美的笛声在养老院的演奏怪怪的,也同样暗示了什么酒:喝不喝酒属于原则问题奶茶:后半有一句利用奶茶和奶子谐意的荤笑话,奶茶始终作为哺乳性质的饮料出现在后半段而本片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余男十分明显的口音问题,这个真应该另找人配音才对,此外还有就是大量的念错念坏台词的情况,完全是赶工省钱的恶果。
音乐也不是很搭,但都是细节问题,不影响大局。
奇特的是,本片在大概一半的位置安排了一句类似于中心主旨的台词: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自杀。
这就像某种文学精神的白话版。
内蒙古的草原现在还有多少是肥美的,还有多少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呢?
这正如人性中的真善美一般,正在逐渐的被不知道什么样的黑暗之心渐渐的吞噬和腐蚀。
图雅是一个性情执著刚烈的女子,在茫茫的已经有些干枯的大草原上,抬水,放牧,照顾残疾的丈夫。
当丈夫要离婚的时候,当图雅和一个男人在宾馆里度过一个相安无事的夜晚时,故事开始向本来就没有结局的结局走去。
丈夫在疗养院自杀,格森到处找马,图雅在终于结婚的时候,两个生命中的男人却殴打了起来。
一个即将要睡陪伴自己好多年的妻子,一个是已经睡了新婚妻子好几年的前夫,图雅站在地上,泪水缓缓地流淌,谁也没有为了图雅停下拳头。
谁都没有为了内蒙古的已经逐渐灰暗的蓝天买单。
即使是金熊,却也不觉得该把《图雅的婚事》拔高到哪里去,什么2006年最好的电影这种说法更是嗤之以鼻——尽管拿奖是件好事。
且不说柏林电影节掉价与否,譬如某一年丢给了一部习惯性在三大节被剃光头的非洲电影——南非的《卡雅利沙的卡门》,胃口大倒。
然而看一部片子总是有目的,就像会为阿佳妮去看《玛戈皇后》,之所以会关注《图雅的婚事》也全是因为余男,结果余男没拿着柏林影后,王全安倒是抱熊而归。
春风得意马蹄疾,迫不及待的说要拍《白鹿原》了,然而只比下十多年前的张艺谋和他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坚强的农村妇女形象乃至形式上都像到极点的“张巩配”与“王余配”,该差距是明显的。
至今还没有为自己摘掉谋黑帽子,可不需要所心理偏袒,便是比起已成六代核心人物的贾樟柯,王全安还应该多多锻炼。
不好听的说,王全安的《月蚀》到《图雅的婚事》都有相当致命、非常显眼的硬伤(我只看过这两部,相信看过《惊蛰》不会改变多少看法)。
《月蚀》的形式至上显得做作,又透着一股初生牛犊的表现欲,这边已经略去了里头怪怪的男主角恶劣印象。
在《图雅的婚事》里第一个问题来自对白,先不考究余男某一段落里的口音问题以及为何用普通话不采用蒙古语,我对她在影片中的表现不想挑剔。
但以下这句对白却在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影片着实粗糙了点吧,即森格对图雅说“你嫁给巴特尔,他是你的男人;你嫁给别人,他不就是别人的男人么”,打出的字幕却是“你嫁给巴特尔,他是你的男人;你嫁给别人,别人不就是你的男人么”。
这是自己第一次游移了影片情绪,它的重要性甚至决定了之后森格的“爱在心里口难开”。
现在兴看DVD和RIP了,人们都对字幕要求越来越高,不想这拍电影的也如此含糊,还来拿给全世界,真以为世界人民都说中国话看得出这其中的区别与不同。
还有后面炸井说的引线太短,什么逻辑,炸药都买了还差这个几厘米玩意。
仔细考究《图雅的婚事》里的类似缺陷太多,这不是一个没钱或者赶工可以解释,因为后期完全可以克服、完全可以修改。
第二个问题来自“缺陷”本身的缺陷,我们又得痛心疾首的回顾着曾经的“暴露题材”得奖与中国观众之间的水火不容。
我不只一次想起米哈尔科夫的《URGA》,一样是草原,为什么诗意在人家的摄像机里油然而出,原声带都可以成为经典,为什么两种不同风格反应的问题是如此反差强烈。
而《图雅》里的音乐我全然不知道其含义和作用,几个人在唱欢快的歌,远远见着翻掉的车,居然停隔了那么就才有所反应,而之后就是图雅的脊椎突出发作倒地,更怪异的来自结尾巴特尔的伤心歌声(这里已经不说表演生硬的非职业演员,他们都是辛苦的),怎么个伤心内容,很遗憾,我们不知道,之前的笛声不也够凄惨。
毕竟十几年过去,面对的确实是一片被破坏得几乎不适合牧民生活居住的草原,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力和现实意义么,总觉得古怪的论调,当然还不至于真承认王全安有如报道丑化中的谄媚举动,但这背后的目的与动机很值得思索。
影片一大线索是缺水,于是巴特尔也跟着残缺了。
水的意象可以无穷尽,作为女性化身的图雅;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便是打井的行为;再是最正常的日常需要,作为维持生存的源泉。
然而,《图雅的婚事》真是好不到哪里去,就跟图雅哭出声来的结局一样。
现实震撼就一定要叫好?
《东京审判》就不严肃了?
为什么拍得跟三流电视剧一样。
之前又看到香港观众说小孩学江总讲话,还以为不会是发飙那段吧,想不到只是“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的阅兵口号。
苦难从张艺谋开始,到王全安这里还在持续。
想想是可怜的,《图雅的婚事》借柏林金熊的票房期望自然流产。
王全安自从今年碰到那个倒霉的事情后才被很多非电影迷人知道,这里是一点他们的故事。
摘自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0/03/03/1426413.html“认识余男之前,我就是一个混蛋”北京时间2月21日凌晨,精通法、英、中三国语言的评委之一余男,站在台上讲了一段煽情的中文致词:“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分开,我们又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
”接着,她便为王全安的《团圆》颁发了最佳编剧银熊奖。
这番话中,一语多关的寓意不言而喻。
余男是王全安最近10年的御用女主角,两人也一度相恋,默契程度媲美当年的张艺谋与巩俐。
3年前,他们还在这里共同举起了金熊奖。
而今,两人劳燕各自飞。
“认识余男之前,我就是个混蛋。
”王全安说道。
为处女作《月蚀》选演员时,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找到了颇有个性的余男。
“我的人生还从来没有那么宁静、深刻过,过去我一直处于一种混乱中。
和余男一起后,我变了一个人,开始踏踏实实做事情,能够集中精力去驾驭、掌控自己。
” 在这10年里,两人共同进步。
王安全想明白了电影观的问题,而余男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成长为一名实力派女演员。
“我对人生做过计算。
从事这个职业,什么时候开始起跑,我需要带什么装备,需要中间加什么燃料,就像准备长跑一样。
这些决定了我能跑多远。
”王全安告诉记者。
他显然是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
比起同龄人,王全安更有耐心,甚至从没有为找资金焦虑过。
他走的每一步都深思熟虑,包括在拿到金熊奖后,他并没有迅速投身商业电影,而是选择继续拍摄低成本的文艺片《纺织姑娘》与《团圆》。
“人生需要一些智慧和偶然” 王全安的父亲是延安党校校长。
他却从小性格顽劣,非常叛逆。
他小时候学过画画,11岁进入延安歌舞团。
据王全安自己透露,16岁时他搞到一张毛片,给他爸看:“你一定很惊讶,不要太紧张。
我想你需要了解一下,现在我出去,你一个人看。
” 他也大方向记者承认,在电影学院读表演系时,的确和蒋雯丽谈过恋爱。
那时候他27岁,蒋雯丽26岁。
1989年,蒋雯丽出演银幕处女作《离离原上草》,饰演一位山区姑娘水秀,而王全安扮演一个有点智障的家族少爷,两人因戏生情,成为当时电影学院郎才女貌的一对。
“蒋雯丽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人,”王全安透露,当时蒋雯丽是所有老师都喜欢的好学生,“我希望能够跟她学得规矩一点,但事实上,没能成功。
” 蒋雯丽最近刚完成了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
王全安看过这部电影的剧本,原名叫《初潮》,他认为这个名字很好,但蒋雯丽担心通不过电影局审查,最后改了名。
“我一直劝她,不要担心审查,要坚持自己。
”提起这事,王安全就着急。
他作品的题材其实都挺敏感,《团圆》的背景是台湾与内地的对峙状态,《图雅的婚事》则关于一女嫁二夫的故事,但每一次他都能顺利地过审查关。
“很多人以为我有什么背景,其实我什么背景都没有。
”王全安说道。
他一般会风风火火跑到电影局,急吼吼地催着审片,“人家都以为你疯了。
其实他们以前是虐待狂,突然来了一个人,他们就变成了受虐狂。
被你催着、赶着,也就让你过了。
” 这种在体制下生存的狡黠,被王全安称为“智慧”。
在生命中几次重大转折中,他的“智慧”都成为扭转命运的灵药。
中国之前这些文艺电影,总是要打上地域标签,这真的很难看下去。那里的人们或是有骨气,或是有趣,或是纯朴(红高粱17岁单车和这部),这种东西真是没有丝毫的想象空间和出乎意料。你所期待的是某一个情感会不经过设置而爆发的点,可是电影里都没有。它们都是一潭死水,任务更多是变成了纪录。讽刺的是,这有时候甚至成了加分点,笑死
人生多艰,喁喁前行。
对于大悲进行了极度克制的影片....很棒。
這樣的電影還是只適合開放式結尾 演員演的都很真實
余男是个好演员。
大地之下,苟延残喘也比轰轰烈烈强
到后面精彩些,总觉得台词不自然。
故事完整干练 收驰有力度 女人那不尽言的抉择与流离下的悲天悯命 余男演的好 中国难得的好演员
没有刻意的故作姿态,只是平实的娓娓道来中国的这种真实的边缘地区的边缘故事,才是最大程度的折射出全民族的共同情感和背后的成因。荒凉且美丽,贫穷但亲切,苦逼却为爱无悔,朴实无华才最见真。4.5
明显我不适合体验这种生活
是芦苇自己的个人满足。带上一个没主意没风格没认识的小弟。没尊严。其实是审美和方法的倒退,自己这个时代但要继续满足和延续第五代的世界观和方法。王全安名利心加上芦苇那代对于民族异域文化的某种想象某种情结,各取所需。诠释权是另一个问题了。余男的表演口音上可以更好。剧本对生死对人的复杂还是…太一般了点。所有变化都…太一般了。
红色
这个封面乍一看好像帽子上挂了流苏的唐长老...
三星半,猴子又名为:带着前夫去结婚,同感!
蒙古的气息,淳朴的感情,倔强的图雅。看这部电影原是老师的作业,但实在属于不能打动我的风格里。剧情节奏缓慢,等有时间重新看一遍!
套马竿番外篇 可你妈屄跟政策有什么关系呢
挣扎的人生,光辉的人性
确实,余男的可塑性真的好强
老师上课放的。。其实我没有认真看。。
《苦命的她带着丈夫改嫁,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旷世畸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