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是没看过德国的DAS BOOT的,美国人真行 就这么赤裸裸的抄袭,简直就是DAS BOOT的阉割版……
该片是各类二战潜艇片中,拍摄时间较新的影片。
因此从拍摄手法和道具布景上都叫之前的影片更加细腻。
是难得的潜艇大片,但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是剧情的关键性反转,不是依赖严密的设计。
而是小概率事件。
比如:敌人靠近,身份被识破时,神炮手一炮命中敌人通讯塔。
极速下潜,深度刚好蹭过敌舰龙骨。
敌舰放出深水炸弹,几轮过去,潜艇除了晃晃,完好无损。
敌人再发起新一轮深水炸弹攻势,这次炸得水花四射,扭扭阀门就修好了。
另外,在德国人手里潜艇电不够,但盟军接手以后电就始终没断过。
如何做到的没有细节上的交待。
本片的故事有些粗糙,不可与从海底出击和拯救大兵相比。
情节节奏和故事细节都还有不足之处。
不过本片优良的制作使得电影场景耐看,即便描写不突出的镜头也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些故事细节的不足。
作为军迷,期待更多更好的潜艇片出现。
讲述美国潜艇海军伪装成德国维修人员,登陆到德国潜艇去获取德国潜艇密码,同时也穿插了副舰长成长为舰长的故事。
战争很残酷,你死我活,对待敌人,对待自己的队友不可有仁慈之心,如果有犹豫不决可能就会害了整个队伍。
希望能和平,希望国家能强大富裕起来。
工业强,国家才强,一艘德国潜艇损坏严重,依然能支撑着下潜到接近200米才漏水,而美国的潜艇,完好无损,却刚下潜就有些漏水。
当然也可能是老爷机的问题。
潜艇的鱼雷是不是比较容易瞄准呢?
而其他的舰艇的主炮却很难计算炮弹的落点?
深水炸弹同样难以命中潜艇。
话说密码本就这么随船携带,不能记在脑袋里吗?
遭遇敌军时也不第一时间烧毁,反而拿去泡水,密码机也不砸掉,或者过段时间就更换密码,这样是不是更好地保护机密呢?
也许是二战时期密码的保密工作还没完善吧,人们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经验教训。
当年(2000年)是在影院看的这部片子。
但不影响我日后回看了40/50次的DVD和网络平台。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无可替代。
几乎无关于演员是谁,只在乎情境和情节。
潜艇部队电影拍得这么好的,堪称第一。
K19,红色十月,都不错。
但都不如此片。
丹泽尔华盛顿也拍过一部,差不多级别。
但情况两样。
好莱坞的意识形态就是美国最大,这是基础。
也确实,第一超级帝国,我们认可。
如果其被打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报复。
这个道理全世界都懂。
就如911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
噤若寒蝉的世间人类跪地臣服。
回到影片的追杀宗旨是潜艇的密码机。
这是真实的历史。
可歌可泣的一群英雄夺得了密码机,剪短了战争的历程,减轻了人间的灾难。
付诸于影片,真实且壮观。
但是,无差别的换位一下,你是否觉得可怕?
正义与非正义颠倒过来呢?
毫无疑问,影片里出现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对我们华夏民族有过伤害,在我们没有任何敌意的时候。
种花家何等委屈的历史!
那种全球都满意的正义就是击沉敌舰,保全战友守护家人。
U571的猎杀不是阴谋吗?
穿敌军衣服还被认为是间谍呢。
好吧,战争期间化妆成敌舰这种事也可以做。
不是水面舰艇换个旗那么简单,潜艇竟然把徽标喷涂在舰岛上!
这是铁了心一去不回或者功成名就的赌博。
U571团队对待需要紧急救援落难水手的态度是机枪扫射。
理由是元首的命令。
这不奇怪,任何人都能理解法西斯的暴行。
但是,如果他们不是法西斯的舰艇呢?
会不会让遇难的小船得救?
军法是如何规定的?
把敌人整成野蛮人不是天朝抗日神剧的特质。
好莱坞也无痕应用了许久。
该喷就喷别留存量。
丹泽尔华盛顿系列/杰森斯坦森系列,哪部电影不像我们的手撕鬼子?
拍得引人入胜,观者正义感凛然。
在标榜法制立国的美利坚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故事无数次发生?
当然,大家也就图个乐呵。
犯了罪但为了正义的人还会有续集。
永生是大家的快乐!
和《从海底出击》同类型的题材,不过视角不同。
《从海底出击》里,德国人想说的是:即使你有了具备了成功的所有条件但你所在的队伍错了那也没用;《U571》里美国人说的是:不论敌人多么强大,我也能将你打扮,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
所以《从海底出击》是没有强调单个的个人命运的,而这在《U571》里是一条主线。
最后的结局也可以拿来比较:《从海底出击》最后以被历尽坎坷最终回港却被盟军飞机轻易就炸沉收场,而《U571》的结尾确是虽然潜艇早沉了,但在被太阳照得金灿灿的海面上仍有飞机来救你。
虽然《U571》被第十放映室评为与《从海底出击》同样的重量级潜艇战影片,但《从海底出击》明显更有深度。
超出我的期待。
导演对于节奏和氛围的把握特别好,高潮迭起,有静有动。
其中有几个段落看得我都紧张不已。
最后一船人在潜艇上都超小声说话有一点点夸张,但是也确实很好的营造了那种在深海的无助与恐惧之感。
剧本相当优秀,所有的线索都有呼应,没有废笔。
没有感情戏,干脆利落,也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至于符不符合史实,我个人认为既然这是一部电影,那就接受它的设定好了,在它的框架之下评价)。
不过确实也有好莱坞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问题,过度美化美军而贬低德国人(事实上关键时刻还是德国人的潜艇管用)。
最后,马修实在是太帅了吧!!!
既保留着早期的鲜嫩,又在角色的加持下显得有后期的成熟之感。
这样的帅哥演技还好,能有谁不爱上他?!
他从来不是花瓶。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淋漓尽致,扣人心弦。
第二次在电视上看,普普通通,沉闷无比。
幸好第一次是在电影院看的。
看了有一段时间了,有一些情节已经模糊了。
但是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仍存于我心。
战争就是这个样子,必须需要有人去以自己的生命换回些东西来。
指挥官的果断和决绝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绝处逢生,获得生存的机会。
情节跌宕,画面真实,声效震撼,值得一看!
看过太多的电影,而关于潜水艇的影片还是只此一部,感觉太震撼了。
深海,二战,联军,潜艇,鱼雷,。。。
诸多元素叠加在一起,就像影片开头时所说:这就造就了那些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年代成为不平凡的人!
战争本就没有激情岁月,都是无情。
电影都是对历史美化了,给观众合适的点去理解这段历史事件,远远没有现实残酷无情,战争底下无冤魂,人性是贪婪的,都是为了生存。
这个电影也就一般吧,只不过是知道马修麦康纳,所以来看的。
铭记历史,和平才是明媚阳光。
不过还是老电影好看啊,这类题材事实事件改编,没有高潮迭起,估计看的人就更少了吧
剧情一般,除了男主的美貌外get不到别的;典型的美式二战欧战片;思想深度和细节表现上跟Das Boot差了一大截
当年买的VCD,我爹说超好看,但我不喜欢这类片啊……
除了老以外一无是处,留着个俘虏等着被反杀。想骗敌人,结果敌人不上当。潜到200米深自残。不用无线电怕暴露自己,结果遇上敌人,敌人一回去不就真相大白了?最后靠敌人躲不开鱼雷被反杀。
这电影7.9分真的不值。lmdb只有5分多。在豆瓣文艺青年这里竟然可以打的那么高。6分左右的水准
本片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奖,并获最佳音响提名。比较经典的一部战争片,虽然有违史实,但是其所营造的惊险、紧张、绝处逢春的气氛还是很吸引人的。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容不得观众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德国货就是皮实,深水炸弹得炸死多少鱼宝宝.
早年跟着老爸看过VCD,然后学校居然组织在电影院看了一遍这个。再之后学校的物理老师很喜欢这部,每次讲解浮力什么的都举例这个舰艇,以至于现在我完全不记得片子讲了什么,但我记得自己绝对看过两遍。
真实事件改编改到妈都不认得
乔纳森·莫斯托真是喜欢海洋与军人的故事。潜艇能拍出什么呢?如此致密的空间,以偷袭和潜伏为主的功能,在缺乏3D逼真技术的年代……可这部带着许多主角光环的电影,做到引人入胜,甚至文戏超越武斗。那些上浮下潜、修轮机堵漏水的片段,那些听声呐躲深水炸弹的场景,明明都发生在极致密有限的场景,却真让人提心吊胆。要是专业细节再多些真实感就更好了。
当年风靡全球的男人片,居然一个女演员都没有。。。
电影演到接近一半,假扮敌军的美潜被德鱼雷突然击沉算是震撼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代价如此惨烈,既体现了战争残酷,又反映着左派的理念:不存在一切尽在我控的完美胜利。可等到幸存者退回U571之后,剧情剧烈右转为麦康纳的个人秀,己方的运气与德军的战力也都配合着此消彼长?……不是说剧情不能因时而变,主题不能左右异动,而是前后两部分的落差过大,从绝对意外代价惨烈到尽在我控玩弄股掌,为了拱衬主人公后起之秀后浪狂猛的叙事强加感让人不太受用。
Jon Bon Jovi... = =|
要买还是德国货
U-571风暴,很小的时候看的,只记得潜艇和面部线条非常硬朗的男主~
太闷了
没有一个女性角色出现,一样喘不过气。
这种海上的看的真的让人不太感冒 😷 感觉还不如棒子的鸣梁海战! 看看兵临城下 钢琴家 真的是小乌见大乌了!想到小马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让我支撑看完了 像一坨没有味道的屎💩
合同类型的潜艇片子比较之后太逊色了
话说船长死的时候我乱感动的~~
被战争片耽误的科幻片,凡是扯淡的,篡改历史的,都是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