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关注的是难民问题。
叙利亚难民作为一个整体,人数众多难免有乌合之嫌,但电影着落在一个具体的难民青年身上,一帧帧展现他如何一路逃难、牵挂自己走失的妹妹、向官方求助结果被拒驱逐、被新纳粹分子施暴……令观众没办法不去同情。
影片仍是阿基考里司马基一贯的简陋沉寂的风格,阿基镜头下的芬兰永远都是缺乏阳光的一潭死水,死水中的人们呆板地活着,木然的表情和僵涩的肢体动作,就像是被导演提着线操纵的木偶。
电影开始是两条线并行,一位上了年纪的芬兰土著,小生意人,过得不好不坏;一个辗转逃来芬兰的年轻叙利亚难民,眼神亮得像年轻的狼,意志坚定心怀善意,总是努力保持体面,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年轻的难民被芬兰官方拒绝收留不得不逃出收容所当了黑户之后,他遇到了看似自私实则好心的老土著。
这场戏拍得十分可爱,两人你一拳我一拳打了一架,就把两条故事线打到一块儿了。
老土著和他餐厅里的员工无私地帮助年轻的难民,电影后段相当温情脉脉。
阿基拍这部电影的寓意很明确,难民是人,是人就想好好活下去,而同样身为人的旁观者,理应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大概是这种有说教嫌疑的创作初衷,电影结尾比较无力,被极端分子捅伤后年轻难民不向任何人求救、顽强自助并且依然肩负起照料妹妹的责任,导演用这个结尾给年轻的难民从叙利亚逃难至今的行为做出了一个总结,整部影片终结在男主角含笑凝望河对岸芬兰都市风景的画面中。
影片情感细腻,构图工整,格调清冷却不失美感,氛围疏离却时时暖意暗涌。
哈立德是叙利亚难民,逃离故土,偷渡到芬兰寻求庇护;维克斯通是芬兰本地的中年男人,离开嗜酒的妻子,寻求新生活。
对无法预知的未来,对重新开始的人生,他们都是心怀希望的,尽管看起来一样的面无表情。
哈立德申请避难失败,遣返过程中逃脱,被人殴打,流离失所。
他目光焦灼,沮丧,遇见维克斯通时,已无处躲藏的他一脸的决绝,他要绝地反击。
于是他打了维克斯通一拳。
维克斯通是个商人,清理完自己的存货,走进赌场,用发来的横财盘下了一家餐厅,开始用心经营。
发现哈立德时,他正躺在餐厅的垃圾桶旁,面对暴怒的流浪汉,他把那拳狠狠地还了回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街边酒吧里不时有流浪歌手和乐队的弹唱,越老越疯狂,激情不减。
维克斯通经营餐厅时那一本正经地幽默氛围,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最后,带着伤口躺在河边树下的哈立德,流浪狗偎在身边,暖暖的阳光照在他的白衬衫上,特别地清晰,明朗,嘴角露出笑意。
我听到的最动听的一句话,是哈立德打电话给收留所的朋友,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爱上芬兰了,我要留在这里,......”希望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我想,是对希望一如既往的坚信吧——一切都会过去的。
总会好起来的。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
人们挣扎着存活于降生的世界上。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影片《希望的另一面》用极简、古怪的复古风讲述了一个来自叙利亚阿勒颇的难民哈立德-阿里躲在一个运煤船上逃难到芬兰求生存的故事。
乍一看这部今年才上映的电影,还以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
《希望的另一面》是一部用35mm胶片拍摄的电影,保住了导演考里斯马基电影一贯高纯灰度、低明度的美术特点,朴素而诗意,也让他的那些呆呆的空镜看上去更亲切。
最棒的是他的极简主义叙事镜头。
老式的房屋、餐厅,老式的汽车,昏黄的色彩加上一群面无表情,甚至木讷的人群,构成了人物的总基调。
整个影片文艺范十足,空镜头不少,时间进程缓慢,保持了一贯的欧洲文艺片的范儿。
这是一部用喜剧外壳装一个难民悲情故事的影片。
本来几个主人公的人生是没有交集的,但由于有了一家叫“金色品脱”地下餐厅的存在,让他们产生交集,并彼此碰撞,有了故事。
“金色品脱”地下餐厅老板维克斯特伦原来是一个服装推销员,由于遭受与老伴的感情危机,不苟言笑的一言不发地把家门钥匙扔给女人,又脱下婚戒丢在桌上,离家出走。
在卖掉3000件衬衣后,维克斯特伦用这钱参加了一场私密的地下赌博,赌计高超的他大获全胜。
于是他用赢来的钱买下了这家售卖沙丁鱼,只有光秃秃的墙壁、几张桌椅,和一张摇滚音乐史中最伟大的电吉他演奏吉米-亨德里克斯肖像画的餐厅。
这是一个芬兰普通老年人的生活。
这一边维克斯特伦正在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另一边叙利亚难民哈立德-阿里正在逃离战乱的家乡阿勒颇来到了芬兰。
哈立德除了一个妹妹,其他亲人都在战乱中被打死了。
于是,作为汽车工程师的他向汽修厂老板(也是他的岳父)借了6000美元,带着妹妹逃离叙利亚。
可是,在穿过众多国家边境时,他和妹妹走失了。
他一直在各国边境难民营辗转寻找自己的唯一的亲人妹妹,可是他遭受了所在国极右分子的殴打,情急之下逃到一艘运煤的货轮,而这首货轮开往芬兰。
哈立德是一个眼神坚毅的孤独男人。
他来到警察局要求政治避难。
当然等待他的就是辗转各处收容站和面临很多次面对面的资格审查,之后等待审查结果。
不久就等来最终不得申诉的结果:遣返。
审查官宣布了外交部等部门意见就是叙利亚阿勒颇地区虽然在打仗,可是不能成为居民逃难的理由!
当即,哈立德被拷回收容所,不得离开,等待第二天早上遣返。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晚电视新闻就在播叙利亚阿勒颇居民被屠杀的画面。
其实,哈立德知道,他要被遣返回国,就是送死。
第二天哈立德在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女护士的帮助下,通过一扇小门,砸破一扇门窗,逃在了大街上。
后来他和一条流浪狗躲在一家餐厅的厕所里。
这家餐厅就是维克斯特伦的“金色品脱”地下餐厅。
外表冷漠,内心善良的维克斯特伦收留了他,让他在餐厅打工。
维克斯特伦还找关系帮哈立德办了一张假身份证。
事情好像有点完美了。
这不太可能的。
哈立德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妹妹,一有机会他就会离开寻找唯一的亲人。
在躲过无数次警察及其他执法人员盘查后,哈立德终于得来了妹妹还活着的消息。
这时,哈立德马上要给维克斯特伦辞行。
可是,维克斯特伦认为哈立德还要重新穿越几个国家边境找妹妹太危险,于是找到一个长期跑这条线的司机,让哈立德写封信给妹妹,妹妹确认后就让货车司机把妹妹带到芬兰。
不久的一天晚上,货车司机真把妹妹带到了芬兰。
兄妹相见,没有泪水,只有拥抱。
哈立德告诉妹妹,第二天她就去警察局自首,申请庇护,而他目前的身份不能送她到警察局。
他把妹妹交给同在餐厅打工的芬兰当地的实习生,让她把妹妹送到警察局。
兄妹重逢,这应该是圆满结束了。
可是,还没有!
但哈立德回到维克斯特伦以前的衬衣仓库,现在是他临时住所的大门时,又遇到长期欺负殴打他的极右排外的光头党成员,这一次他被光头党捅了一刀。
第二天,维克斯特伦来到仓库叫哈立德时,发现地上有血迹,哈立德不见了。
哈立德到哪去了呢?
第二天在警察局门前,哈立德见到了准备自首的妹妹。
他简单嘱咐了几句离开了。
镜头一转,哈立德躺在一颗大树下,包扎伤口纱布已经被血染红,那一只曾经和他在一起流浪狗也在他身边。
他面带微笑,抽着一支即将燃尽的烟。
这就是一个难民希望的另一面。
面对前路,唯有那只流浪狗陪着他在不断躲避中,寻找另一面的希望。
就像妹妹见到哥哥时说的那句话:死多容易,但我想活着。
刘著民,媒体人。
评论员。
更多原创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民言民语(ID:liuzm8888_2014)
世界很大 属于你的地方却不多
最近网络上的新闻热点,都是一些令人沮丧的消息。
网上七嘴八舌的声音,大多都是逞一时之口舌,光顾宣泄个人私愤。
民众的情绪就像一股巨大的洪流,裹挟着无数人,四处冲撞后,忽然转眼就溃散了,销声匿迹。
面对生活的阴影,一味的愤怒,似乎变成了最无力的。
过多的情绪让人迷失,遮盖了事情本身,甚至制造假象。
面对生活的不幸,我们总是习惯先看见不幸,而忘记了还有生活。
如何在不幸的生活里活着?
这其实是每个人,甚至是每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电影《希望在世界的另一端》讲述的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故事,但是它并没有仅仅止步于不幸,而是回到生活来展开探寻,如何在不幸的生活里自处?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很多,理由也各有不同,我欣赏的则是它的克制,模糊的情绪,清晰的故事,深刻的悲悯。
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都在寻找一个答案,如何获得幸福?
电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芬兰,北欧,这块几乎可以被认作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一个叙利亚难民哈勒德穿越生死来到这里,却发现世界的另一端并没有天堂在等他。
电影中哈勒德和来自伊拉克的朋友在天台上有一段对话,对方说“要假装快乐,悲伤的人会首当其冲地被送回去,但不要在大街上笑嘻嘻,也会惹上麻烦。
”哈勒德困惑不已,反问道:“那我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
”“以后你会知道的。
”笑不一定是开心,眼泪背后也不全都是难过。
在生死面前,为了活着,哭和笑都只是配合演出。
电影后半段哈德勒说自己喜欢芬兰,但是现在他想离开。
一个异国的没有身份的人,在这个国家只能活在暗处,见不得光亮。
芬兰人经历过战争,拥有过自己的难民,他们对这些不会忘记,可是叙利亚的战火和死亡,对于他们也只是电视里平面化的图像和数字,隔着屏幕而没有温度,援手也只能化作一个远远的摆手。
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是哈德勒谈起自己流亡的路费8千美元是汽修老板的资助,他是自己的准岳父,女儿却在战争初期就死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两个同样经历惨痛的人,因为同为不幸者,而有了同情之心。
只有拥有共同的情感,才能建立真正的同情。
没有硝烟的天堂也能充满陷阱和敌意,而战火中废墟里同样也有令人怀念的问候。
战争与和平有绝对的界限,一线之隔就是生死的差别。
而善与恶,从个人到国家却没有绝对的区隔。
哈德勒可以从叙利亚逃往芬兰,从死逃向生,却没有办法从不幸逃往幸福,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条边界,可以如此明确地划分。
这才是不幸的人生。
我喜欢这部电影中对音乐的安插方式,总是在音乐响起不久之后,你就会看到那个演唱的人。
当音乐起,人物随着歌声到达下一个转场,就像是冥冥之中的某段人生指引,唱着你此时的心绪,带着你前往未知的他方,不知何时音乐会再落下,你会在哪儿停下。
流亡的旅途,漂泊的人生,电影最后,哈德勒负伤躺在树下,没有结局,你却知道故事已经结束。
赫尔辛基总是阴沉沉的。
像酒馆歌手唱的那样,“这是块坚硬多石的土地,也是块灰云常郁的土地”,行走其中的人们收敛了脸上的笑。
来自阿勒颇的哈立德冷静地叙述逃难史,那么多的辗转,那样痛的分离,他字句清晰,眼眶不湿。
即便如此他也没能被这片坚硬国土收留,警察们执行着遣返程序,该决定不容许上诉,政府的面目冷漠死板,人的滚烫软弱对它毫无用处。
哈立德马上就要离开他待过的第四个收容所,叙事色彩至此冷得像纪录片。
然而灰云阴郁的另一面也涌动着,构成它的是鲜活的人们,电影的这半面与纪录片风格完全相反,温暖调皮,像天真孩子会相信的童话。
童话里老爷爷一夜能在牌桌上赢来足够盘店的钱,威胁哈立德的坏人会被突然冒出来的正义流浪汉们吓跑,全店员工穿上和服做寿司一本正经地卖蠢,被捡来的哈立德和流浪狗都被温柔留下,流浪狗还学会了阿拉伯语,明天就去占领布达佩斯。
这一面被韦斯·安德森式的对称、色调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填满,让人相信正义终要战胜邪恶,离散兄妹定会团圆,但是事实往往就是偏差了一点点,不算最坏,却也笑不出来。
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
与之一脉相承的画面构图风格哈立德另一个留在此处的朋友说,悲伤的人会首当其冲的被送回去,因此他只能装作自己很快乐。
所以单单冷静是不够的,当你在收容所的床上听人弹故乡的乐器,把眼泪咽回去的同时,还需得露出没心没肺的笑,这才真符合政府对于合格的“无害难民”的要求。
哈立德的故乡在电视机里变得越来越残破,西方的媒体说着他们的谴责,在圣彼得堡大学时每周二讨论新闻,俄罗斯老师也要用上两个小时解释俄罗斯的善意初衷和不被理解。
彼时我同情着俄罗斯,希望新闻中滚动的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коридор(用以疏散无辜群众的人道通道)能畅通。
然而当我同哈立德一起看他的家乡,才深切感到两边争执的野蛮与荒谬,重要的从来不是哪方输赢,重要的只有停下来,然后对这个国度深深道歉。
哈立德的妹妹回来了,她说“死多容易,我想活着”,于是他用眼神和生命祝福她的活着。
夺走哈立德生命的仇恨者也不是最大的恶人,顺着链条攀上去,推动他们相杀的另有其人,可怕的是那些人是不愿看见这些恶果的,他们还有“更紧要”的利益要去争。
所以哈立德躺在树下笑了,他对这场荒谬无能为力,艰难地活着完成了找到妹妹的任务,现在终于可以去容易的死亡里休息了。
他的流浪狗来接他了,他们现在就去占领布达佩斯。
歌很好听,轻快里带点沧桑,芬兰人们显然也很喜欢,可跳舞的时候依旧面无表情。
有始有终的面瘫和情景剧似的干脆的镜头切换,让这部电影呈现出略显怪异但非常有趣的气氛。
全片最神秘的人物大概是“好心人”,好心人无处不在,总能适时出场带领主角柳暗花明。
然而导演并不是一个天真乐观的理想主义者。
不然,在主角客观克制地讲述了自己的难民逃亡经历并不卑不亢地夸了芬兰一番后,庇护申请总该通过吧?
更何况,他在片尾还被捅了一刀呢。
担心观众因温情的剧情而弱化了难民问题的严重性,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指望“好心人帮助”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度过难关,而非稳定健全的难民保护机制,这听起来不是很妙。
Too good to be true的情节设置,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丧丧的。
那些理想化的“天无绝人之路”,更像一个看透世事者的自我安慰:倒霉时别太难过,想要生活过得去,总是有好也有坏。
不过幽默的人总不会过得太糟——当然,芬兰人开玩笑的时候也是面瘫。
寿司那段恐怕没人不喜欢,恨不得扑进屏幕拯救无辜的芥末;被咸鱼寿司荼毒的客人们离开餐厅,失败的老板让员工回家,自己孤独地坐在店里,一旁的点歌机(?
)啪的一声灭了,真是惨淡哈哈哈。
很多好玩的小细节,导演镜头里面冷心热的芬兰人太可爱了。
熟悉考里斯马基的影迷都知道,《希望的另一面》既是他的新作,也像是我们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擅长扎根于社会底层,以平民立场和同情的态度展现都市中小人物的挫败生活,塑造了一系列的成功形象。
其中,复古的色调和怀旧旋律,象征性的固定化场景,以及不变的乐队风情,是阿基电影里最特别的点缀。
《勒阿弗尔》延续了前作《勒阿弗尔》的难民题材,《希望的另一面》将故事带回了芬兰的赫尔辛基,主角也由上一部的偷渡黑孩变成了中东小哥。
不变的是双线并行的故事结构,一边是叙利亚难民哈立德在芬兰寻求政治庇护时的遭遇,一边是当地餐馆老板在与妻子分开后的营业经历。
影片以一种耐人寻味的讲述方法,让两条故事主线缓慢推进,又在不知不觉中交汇。
人物碰撞后,所有的事件开始有了转机。
这个转机,便是影片名称中的“希望”。
看到《希望的另一面》这个名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阿基导演“当代芬兰三部曲”的第三部《薄暮之光》中的一个画面:保安男被蛇蝎女利用而坐了牢,出狱后也只有一直暗恋着保安男的小卖部女人肯去看望他。
看到他受伤至此仍然口若悬河的规划未来时,小卖部女人对他说:“很高兴你没失去希望。
”
《薄暮之光》阿基电影的主角们一个个深处绝境,面容愁苦,缩在街角抽着烟寒暄。
却都有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对希望的执着。
不论生活带给他们多少无情打击,只要有一丝重建的机会,他们就会拼命抓住,不愿轻易放弃人生曙光。
就如《希望的另一面》中的难民哈立德,他从叙利亚逃往赫尔辛基渴望得到政治庇护,却没有通过芬兰移民局的检查,即将被驱逐出境。
走投无路的哈立德,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了移民局,开始在当地餐馆老板手下工作。
失去了他来此追求的庇护权利后,哈立德阴差阳错得到了更多:新的身份、隐蔽的住处、吃喝不愁的工作,以及餐厅里的全部伙伴。
哈立德逃亡的原因,是要寻找自己走失在避难途中的妹妹。
唯一至亲的生存状况,是支持他在异乡孤独前行的希望之光。
所以他一开始就选择到警察局登记,所以他后来不能接受被遣返,所以他在餐馆努力工作和生活着,随时打听着妹妹的音信。
这无疑又是一个在追逐希望之中发生的故事。
没失去希望的人,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坚定信念和近乎固执的乐观态度,得到所求的吗?
阿基的回答是带有戏谑意味的。
他喜欢把受害者的角色提升到一个非常正面人物式的高度,再赐予周遭群众式小人物的温情冷暖,加以甚至夸张了的施暴者的残酷,然后当所有观众持着与他一样的同情视角时,故事开始迅速反转,整个过程带有极高的童话色彩。
就好比《浮云世事》里,经历了一系列坎坷的落难夫妇,在新的希望(得到资助经营餐厅)出现后,苦等客人不来。
故事进行到这里,观众们觉得太苦太难了,看得真是心里冷啊。
结果影片快结束时,导演给来了个大逆转,餐厅由门可罗雀到高朋满座,好像就在一瞬间。
《浮云世事》导演这样的“玩笑”可不止开过一次。
刚才提到的《薄暮之光》里,身心受伤的保安男受尽苦楚后,最终与爱他的女人依偎在了一起;《勒阿弗尔》中,我们都在为男人的老伴即将去世而难过,结果他的老伴神奇般的痊愈了;《我聘请了职业杀手》中,早已放弃自杀念头的男人被之前雇佣的杀手抓住,危难之时,杀手对着自己开了枪,男人最终得以逃脱。
死而复生般的痊愈,从天而降的光明。
失意的人最终在突来的爱情和幸运中寻得栖居之所。
这般神奇,这般突如其来、让人欣喜若狂的希望,出现在阿基电影里,就像是他跟我们开的温情玩笑。
结尾的画面,往往是依偎的温暖,春意的樱花,仰望天空的微笑,不变的期许和希望。
《勒阿弗尔》所以,在观看《希望的另一面》时,观众早已不会再上导演的当,毕竟再难再苦,不到最后一刻,是等不到那面最佳温情的。
只是,这部电影里,阿基的温情似乎又暖了许多。
刀子嘴豆腐心的餐厅老板,口口声声说着:“还是扔下他吧。
”镜头一转,老板带着哈立德入住了新居,给他安排工作,还要给他一些随身带着的现金。
一直关注着哈立德的移民局工作人员,在其准备躲避遣返开始逃亡的时候,面不改色的给开了门。
在移民局认识的难民小伙伴,大方地帮助哈立德关注妹妹音信,教他习惯在赫尔辛基的避难生活。
遇到反难民恶棍的欺凌时,周围会有不相识的正义之士前来救助。
到最后,哈立德顺利找到了妹妹,餐厅老板也和妻子冰释前嫌。
除了这种善意温情的玩笑,阿基的冷笑话这次也没让人失望。
在一次检查中,餐厅小团伙将哈立德藏了起来。
瞒天过海之后,伙计问老板:“能让他(哈立德)出来了吗?
”老板面无表情的看着手中的烟:“当然,我都把这人给忘了。
”
阿基的冷幽默都是淡淡的,配合着电影极少的对白,给观众一种耿直正经、严肃可爱的感觉。
比如《火柴厂女工》中的“我要大杯酒。
”和“给我老鼠药。
”当然,如果你看过这部“无产阶级三部曲”之一的阿基电影,你会发现导演风格的极大变化。
同样面无表情的人民,是在从冷酷到温暖、由严肃到幽默中不断变化的。
《火柴厂女工》作为底层普通人的一个社会展现,在表现好人与坏人时,阿基没有将好坏标准特别明确,只是赋予他所同情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所以在《希望的另一面》里,难民们是品格高尚、坚定理想的好人,帮助他们的人则是最善良的芬兰市民。
而政府、移民局甚至反对难民的那一方,自然是“坏人”。
阿基剔除其他影响人本质的因素,只使得善良的人遭遇不幸,然后在不幸中取得逆转,获得光明。
以平民立场创作故事的阿基,喜欢将无情的社会制度和公共体制与北欧的萧肃景色和当地人民的冷峻面孔比对打趣。
在《希望的另一面》里,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
怀旧绿皮车,色彩硬冷的餐厅咖啡厅,爱喝酒的芬兰人民,及他们酒吧里、街角边,无处不在的乐队演奏。
餐厅和咖啡厅可以说是阿基电影里最重要的场景了。
《薄暮之光》里,保安男出狱后在餐厅的孤独剪影成为影片的经典画面;《勒阿弗尔》里,主人公的妻子在家里的餐桌前静静看着丈夫吃下晚饭,心中忧郁于自己的病情,思绪万千;《火柴厂女工》里的女工,受够了压抑生活的日子,最终在餐桌上给家人下毒;还有具有餐厅电影性质的《浮云世事》,以及数不清的,独自到酒吧、咖啡厅里小酌小坐的电影情节。
《薄暮之光》《希望的另一面》中的餐厅老板,在决定改行开餐厅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说起来,我一直挺喜欢餐饮业的。
”我想,这大概算是导演的自白吧。
有趣的是,与《浮云世事》一样,这次的餐厅经营也不顺利,或者,我们早也该习惯了导演“打击人”的惯性做法。
传统生意不好做,那就什么流行做什么。
于是,合计之下,大伙开始做日料生意,毕竟“寿司最流行”。
这让我想起《没有过去的男人》结尾处,主角在归来的列车上听着音乐吃寿司的场景。
导演由大体风格到细碎之处的一脉相承,做得严丝合缝。
还有那万年不变的乐队情怀。
从早期《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里走出来的飞机头乐队,带着由墨镜遮住看不到表情的面容,努力生活、尽情歌唱着;《往日时光》里带着“想当年”得意之感的摇滚青年,毫无保留地肆意狂想、全力奏鸣着。
《往日时光》面无表情的乐手,暖潮涌动般迷人的旋律,已经成为阿基电影里的特定符号,与那些组合般的演出现场,共同定格了电影中无数个串场画面。
当然,阿基的电影少不了一针见血的金句。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里,男人对女人说:“你想抛弃祖国吗?
”女人答道:“劳动者没有祖国。
”《希望的另一面》里,哥哥对妹妹说:“我希望你能挺过来。
”妹妹答:“死多容易,我想活着。
”以及服装商所说:“人们时运不济的时候很爱喝酒,日子好过的时候更爱喝。
”
《我聘请了职业杀手》他们少言而多将话语转移到眼神表情的传达里, 所以话既出口,字字珠玑。
象征性的熟悉场景,个性化极强的熟脸面孔,精湛巧妙,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件转机。
好运气的人们外表冷漠少言,内心柔软坚强。
导演用短暂的悲凉和缓慢悠长的温情,使冰冷的北欧,上演着积雪融化般的悲喜故事。
虽不跌宕起伏,却是清凉动人。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阿基的电影:灾难时时有,好人常出现;嘴上沉默心里苦,冷眼平静时,光明从天降。
那些及时反转,从天而降的幸福和光明,其实是导演幻想美好的一种方式,是他对希望的强烈渴望。
回到文章开头,转机带来“希望”,那么“希望的另一面”就是没有转机,是绝望的状态。
放置于本片中,“希望的另一面”便是哈立德绝处逢生的执念,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过程。
换句话说,“希望的另一面”是寻找转机,哪怕在最黑暗的地方寻到一丝光明,那便是薄暮之光。
《薄暮之光》阿基用电影告诉我们,即便生活在高福利的芬兰,也有很多不完美、不如意的人和事。
对于寄居在社会边缘,在都市底层的弱势人群,阿基以一种不变的视角,审视希望对于他们的意义。
希望是奢侈品,却在电影里容易得。
不过是从“这一面”爬到“另一面”,如此这般。
就像影片的最后一幕:哈立德带着被刺伤的身躯躺在树下,面对眼前隔河相望的大城市,他或许想着自己与妹妹的未来,嘴角慢慢上扬起来。
这时候,一只小狗蹿到他身上,亲密地表达着自己的热情。
伴随着这个画面的,是那首温暖、上扬着的乐队情歌。
在电影里,哈立德最终找回了妹妹,也赢得了都市的接纳。
很高兴他没失去希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欢迎关注。
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
这位芬兰电影大师将镜头聚焦在难民题材上,用两条故事线讲述了叙利亚难民偷渡到芬兰后与当地人结识的故事。
影片再续黑色幽默的喜剧方式,用极简美学的电影语言带领观众进入难民与芬兰本地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导演对个体的悲悯之心以及对芬兰法律和当地政府的深沉反思与哀愁。
在冷峻疏离的影像中,人文关怀不再仅是一句空洞乏力的口号,而是邻里慷慨伸出的援手,是足以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情感力量。
前不久,终于五五六六,迷迷糊糊的啃完“风筝”。
好的是,还能为哈桑和阿米尔各自的“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唏嘘感慨…!
今晚,这部“希望的另一面”剧情如此对仗,让我再次回到两兄弟经历的那一面。
阿米尔和父亲从阿富汗逃难到美国,男主和妹妹流落到欧洲,途中男主和妹妹失散。
男主在芬兰得到了好心人外冷内热的温暖关怀,就像芬兰寒冷的天气和火热的桑拿。
男主通过司机帮助找回了妹妹,恰如阿米尔通过司机找回自己侄儿。
“风筝”看过感觉沉重感伤,“希望”则更显轻松温暖。
这种性冷淡的风格的电影却到处都是满满的温情。
失去了家园,回不去的故乡,从叙利亚一路逃难来到芬兰,一年的流离失所,漂泊不定,最终还是遭遇遣送回去哈立德,芬兰应该有很多个哈立德,他们没有了家园,他们只能通过电视新闻回望故乡,和家人离散。
可是啊,这个世界上,还是充满了爱,收容所的女工作人员,会悄悄的放你走,朋友会在危难时教会你如何度过难过的岁月,不如唱歌不如跳舞不如开心,开餐馆的大叔尽管古板却满是爱心,收留流浪狗,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浪人,甚至给他一个在芬兰生存的希望和勇气爱呀,让我们在平凡又难熬的岁月里,像音乐一样,治愈我们!
我知道,死很容易,可是我想活着。
面无表情的温情片啊
Tommy Wiseau: If a lot of people love each other, the world would be a better place to live
芬兰宣传片?
音乐很好听,电影看不出你们说的那么好,该是我的问题吧
我们看的是同一个电影吗?
极简主义的阿基,标志性的通篇冷色调,但骨子里是一部非常暖心的片子。难民题材还是第一次看,但能切身体会其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的无奈,任何情况下,寄人篱下都是非常束手难堪的。沉重好拍,悲情易讲,但拍点这样温暖的故事却能更加引起观众的共鸣!还是那句话,愿世界和平,所有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3.5 苦涩的温情与幽默。最后一刀没处理好,不如直接死掉。
死太简单,我想活着。
熟悉的布景,熟悉的布光,熟悉的表情,熟悉的演员,总之,就是熟悉的阿基。但是,把远东移民对欧洲造成的社会困扰,提炼到过于理想化,这个热心到能给观众产生幻觉的老板,只应天上有。
三星半。再次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最后的部分可以与哥哥在移民局接受问话的回答相呼应,但导演也许不想直接用一个这么伤感的结尾,于是保留了一定的开放性;影像风格上比上一部勒阿弗尔淡化了很多;除了男一,其他演员基本都成了活体背景板
可知道,有的餐厅并不发放菜单,因为厨师只做一道菜——就算有菜单你也没得选。“作者导演”圈里,阿基·考里斯马基就是一位这样个性厨师,他不像其他有些大导演,想办法从技术或题材上实现突破和对艺术生命的延续——而是恰恰相反,把对自己已有风格的坚持作为“突破”和“延续”本身。参加2017年柏林影展(并最终荣获最佳导演奖)的新作《希望的另一面》,依然是阿基对底层阶级,社会福利机制,移民等敏感问题谱写的另一部变奏曲。
不太适合看这种
我实在是欣赏不来这部电影,故事背景是在21世纪,布景,故事细节,人物刻画都仿佛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各个角色的表演怎么那么别扭,极其不生活化,节奏缓慢,情节无聊,开餐厅的细节到底想表达啥?!不过,片里的音乐是真好听,也就这一个优点了。
生活充满希望,依然温暖。ps,男主活脱脱熊猫山田孝之
#2017欧盟影展# 第一次大银幕看了阿基的片 对得起远子老师的日记了
好温暖又治愈的片子,导演的一贯风格。但是餐馆老板的部分和情节觉得比较薄弱和缺乏说服力,难民的部分过于理想化了,美好的像乌托邦,近看悲,远看喜。
没有情感的大爆发和宣泄,人物刻画过于单薄。只有我一个人看的版本是后半段全程无声音的吗。
我是真看不下去啊……喜剧在哪里
这效果感觉是几十年前的
日,全场是不是就老子看不懂打牌,笑屁!掀桌!(男人老了真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