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该开始有十分诡异之感,可能是主角+导演杨明明的长相太适合演恐怖片了对于亲子关系的探讨,感觉近来多了许多,我们与母亲,与父亲,从来都不是一句母爱无私,父爱如山可以概括的完的。
我们在处理这种极亲密关系时,往往是用,或想用疏远来解决的,不住在一起,浮于表面的问候,柔情史展示了一个极亲密接触下的母女关系,尽管各自忍受,没有解决之道,没有终点,在为母亲照相的瞬间,远行的我,仍旧在思考,没有互相折磨,我是不是会后悔?
大龄文艺女青年的真的如此不可爱吗?
影片中,主角总是喜欢勘破本质那样说话,确乎让人不适,过往的教育,总是让我们找核心思想,本质、背后,但越来越认识到,骨头之外,有血有肉,不是x光一照,就看清世界了。
北漂来京,喜欢逛逛胡同,别有风情不假,但纵使皇城根下,逼仄的生活空间,也会让人恼怒。
有说对这类电影,“喜欢的人会很喜欢”,是没错的。
同张浅啊,私心给五星。
从真实讲起。
“有没有可能,真实比审美更重要?”此问由张宪在片中提出。
就电影本身,其中素颜出镜的杨明明、举着搪瓷杯喝水,像极了所有大爷的大爷、凶巴巴占一点权力就神气十足的守卫,一地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都在展现真实。
小雾评价那些追求者,“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评价母亲的照片,自然才是最好看的。
比起真实来讲,好不好看只是其次。
大量生活化场面演得是我们自己和身边人。
在爷爷住处,母亲百无聊赖乱弹电子琴,我曾经也干过;会担心擦脸油没了,牛奶没有喝干净,修表要花多少钱,要不要焗头发;与好友嚼家长里短,两人坐店里只点一杯奶茶。
甚至,具体到生活中的强迫症,没有拧紧嗞啦作响的保温瓶盖会让人不适,超市购物卡能用到三百整。
我们都是被日常琐事牵绊的人,二十四小时围绕钱进行的战斗令人发笑,更叫人怜悯。
若只是这样,不论电影或生活就都太无趣了,所以这里有好玩的。
离婚、分手成为家常便饭,抱好友哭一顿,对坐喝白酒啃一通羊蝎子就什么都好了。
三次标题都选食物,用意在,大概真的没什么情绪,是美食解决不了的。
况且还有贝拉·塔尔,都灵的小马驹,《斯通纳》。
一对单身母女,停电、漏水、被欺负、被抛弃,一样不落体验过,骨气与自尊成了她们最看重的。
母亲希望有依靠,钱或男人都行,数次受挫后发现,“人,就要靠自己。
”她身上既存有所有单身母亲的共性,时常念叨“金科玉律”,提醒女儿自己做过的牺牲,过着养生、卫生的生活。
却又不同,一旦燃起恋爱的火苗,钱包都夹得不那么紧了,戴各色可爱的围巾,阳光好的时候,笑起来会像个女孩;和女儿经过爽快恶毒的争吵后要哭得死去活来,这些都是生活的调味品,最后一个瓜一通短信的问候,还是母女间的柔情。
大概是小雾写作的缘故,她与一般女人不同,是我小时羡慕的精神独立的人,老年人不值得同情,对看门大爷不必示弱,孤儿寡母无需被怜悯,被甩也要离开得大大方方,“胡同,胡同才是fashion”,才是自由。
她与母亲不同,需要的是能保护她才华的东西,婚姻或许不会是,但胡同是,滑板是,书本是。
男友谈及应酬,小雾最先好奇“他请你吃什么”;不认为女人只有结婚才完整,“早晚都要做个女人的。
”“我本来就是女人。
”不需要你的理解,只做我想做的事,“最可怜的活法就是为了理解”;屋里没电,可以点蜡烛,因为“点蜡烛上帝会高兴。
”男友张宪也与其他结婚对象不同,他虽试图说服小雾去迎合观众写作,去遵循规则,也庇护她去滑滑梯,在塑料浴盆里喂她啃苹果,多少也是个理想主义者。
众生大抵相似,但有人在恰到好处地好玩着。
理想一词最后回到母女,女儿已打算妥协,希望母亲坚持写作,“咱俩总得有一个人坚持理想。
”还是柔情。
一直猜它会如何结束。
念了一首叫《儿童》的诗,开车在路上带观众兜了会风,看了看北京繁华之外的夜景与那些不起眼的商店行人。
我觉得电影很现实,里面的对话都是生活中常有的。
因为我和我母亲的关系和电影中的母女很像,所以就觉得母爱就是一把双刃剑。
和母亲的关系也是,每次和母亲吵架伤害也很深,和好后在一起也很开心。
我母亲跟我说她和我就像两只刺猬,还是保持距离最好。
我有时觉得我和我母亲就像是男女朋友,她是女方我是男方,所以母女之间的爱也是要经营的吧。
从五一回家期间和父亲的争吵,到开始反思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每次回家都会争吵?
为什么父亲在我眼里那么不堪?
我在这个家庭中应当承担怎么样的角色和责任?
......带着一连串的疑惑和不解开始去寻找解答。
首先是自己分析父亲的成长经历,父亲在家里的责任,我在家里的责任,在和父母之间已经有了大的代沟时该如何和他们有亲近的关系。
对以上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之后,我开始再去寻找一些书和影视作品,想要更深一层的理解,在回学校的第一天,在返程路上以及到校后断断续续把《柔情史》这部电影看完了。
以下是我的影评🌿🌿🌿🌿大致情况:家庭情况:父亲已经去世,家里有母女二人,女儿已经国外大学毕业几年,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是亲爷爷)。
家庭关系:家在北京,家庭经历过拆迁,爷爷拿钱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家里有三个人),母亲拿拆迁款买了基金,也再没有去工作,基金也没有起色。
女儿毕业后没有工作,写作是在北京租房子,母亲不愿在和老爷子住一起,开始和女儿一起住,两人一起住在一个还算舒适、宽敞的出租房内。
爷爷一人住在较远的房子里,两母女为了拿到遗产会陪伴爷爷,时不时回去爷爷房子里住,每天打电话确认爷爷是否去世,这可能是母女两人为数不多的相同点。
母女俩恋爱状况:母亲:伴侣死后没有找过,但又十分渴望,影片中有一段被骗的经历。
女儿:谈过多个男友,因为他们太好,反而不敢结婚,房租多是靠男友补贴。
母女两人爱好:女儿喜欢写作,片尾是靠写自己并不喜欢的《抗战剧》拿了三万五稿费。
不知道是自己喜欢还是女儿喜欢所以自己也要试试,母亲也写作。
🌿🌿🌿观后感:女儿追求者自己的梦想,母亲虽然在支持着她,但也在折磨着她,母亲喜欢和自己的女儿比较,希望自己的女儿好,但又不希望自己太差,开始了和女儿之间的比较,爱和嫉妒并行。
母亲没有太多朋友,注意力大多在女儿身上,女儿不够自由,开始争吵。
由于单亲和敏感的性格,母亲不接受批评,怕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
同时害怕孤独,要求女儿陪伴着她,精神上支持,年老之后可以物质上满足。
女儿没有目前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暂时看不到以后有这个能力的苗头。
🌿🌿🌿感悟:父母首先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独立,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让其自由发展。
子女要反思和父母之间的争吵,理解父母亲的经历,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反过来寻求解决方案。
在在追求精神上独立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财商,这样才可以有自行其是的权利。
小孩是情绪化的,和人起争执的时候总有些神经质。
小孩很敏感,需要很多很多爱,以及充足的安全感。
小孩易怒,生命力丰沛,但也很好哄。
用美食就可以。
我已经成年好久了。
可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
无措、退缩、多疑,遇到棘手问题的刹那就像幼儿园被老师推到讲台上非要我表演才艺时候的模样。
纵然已经渐渐学会外表上的不动声色,但内心里的那个我,已然如同儿时一样躲在讲台后面,窘迫得哭出声来。
因为小时候的我根本没什么才艺。
我妈说我唱歌跑调,让我学舞蹈,可那我也不喜欢,觉得练功太痛,动作章法我也不愿意记。
每次下课我都第一个冲出练功房。
这是住在我身体的其中一个孩子,还有一个孩子只有面对我妈的时候才会跳脱出来。
她与那些受尽宠爱无法无天的孩子有些相似,但又不是完全等同。
她相信母女连接纽带足够坚不可摧,因此会毫无顾忌地说出一些可怕的言语刺激妈妈;然而她又被更加专制更加敏感更加神经质的母亲所折磨,最大的愿望就是逃离这个家庭。
所以真的是这样吗,所有的母女关系都不过是互相折磨。
我和她,撕裂一切在外体面的伪装,撕裂一切多余的社会身份,以最赤裸最无耻的嘴脸对彼此辱骂,诅咒,挑衅。
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最后在气性的余韵里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你收拾桌子我洗碗,今夜我们还能把爸爸赶出去挤在一个被窝搂着睡觉。
柔情吗,那母女之间的柔情也太少了,至少在片子里没有那么多。
柔情过于美好了,而美的东西显得那么不真实。
争执时对方的脸虽然可憎,但是真实。
真实就是好的。
小雾与母亲的争吵贯穿全片。
小雾想要什么?
她有才华,清高、自傲。
有时又幼稚而固执。
比起稳定的生活,她似乎更需要社会对她才华的肯定。
妈妈想要的就更直白功利些,稳定的生活,老爷子善心大发,把房子的产权留给她,如果女儿结婚、自己成为作家能赚钱就更好了。
这样看来,如此迥然不同的母女俩,矛盾必然会一直存在。
片中小雾与妈妈的剑拔弩张也印证了这一点。
他们都要强嘴硬得要死,下雨时,哪怕再关心母亲的情况,在男友帮她发消息问候时,小雾也再三强调,陈述句,说明文,连“妈”都不要加。
而母亲的关心也是传统的中国父母式关心,夹枪带棒,总以为儿女是基督佛祖,能明了并感恩他们隐藏在数落贬损中的爱意。
但人不能一直市侩,同时也很难将高尚贯彻始终。
毕竟是母女俩,母亲也憧憬甜蜜的爱情,失恋的时候会和姐妹坐在酸奶店痛哭流涕。
哪怕再爱钱,也没企图用情感换取物质,那些磁产品都是她自己花钱买的;女儿呢,在房子产权问题上,她和母亲站在统一战线上,在深夜打不通爷爷电话时第一时间想的是遗嘱。
如此相似的母女俩,把彼此折磨得体无完肤之后,面对各自的生活,又完整表现出了对方在自己身上刻下的烙印。
不健康,不美,但是真实。
于是矛盾总会解决。
平日里最常见到的,也是平常人家最容易获得的疏解压力的方式。
似乎满足口欲,那些难以启齿难以纾解的苦楚与忿恨都能随着美食轻而易举吞进肚里。
奶,羊蝎子,瓜,一日三餐的顺序,保证营养,物美价廉,也富有地域特色。
如果《柔情史》让我来拍,估计是豆浆、炖排骨和冰镇西瓜。
道理是一样的,小孩子嘛,用好吃的哄哄就不哭了,记吃不记打也是种不可多得的福气。
片尾,晃晃悠悠的公交车,玻璃上倒映出月亮和黑夜。
画外音缓缓念出小雾写的《小孩》。
具体诗句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小孩,我不会喜欢你”。
因为在我看来,你幸福、快乐、圆满,不像我一样在简单却痛苦的关系中挣扎。
她看我就是个小孩,我看她也是,就这样互相折磨着又有什么用呢?
纵然痛快地将你刺伤——“我没有舒心,只是不再在乎你。
”
很多场景我和我妈都有发生过,很多对话也一样,可是要说起来,我从童年到现在快30岁的年纪,其实从来不觉得我们相处的有多愉快,在妈妈那里得到的基本语式基本都是,你穿这件衣服真难看,你咋越来越不会收拾自己了,你要抓紧多存钱,要不是因为找了你爸我早过上好日子了你老公是不是出轨了,看紧点 等等之类的语言,不得不说我经历的母女关系和这部剧如出一辙,于是我选择一毕业就结婚逃离她逃离家,可是又发现自己由于种种能力和性格的缺失,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相处模式我越来越怕我变成她,有时候想想其实人更需要的自洽的过程,自己接纳自己就好了。
导演用极大的耐心向我们展现了这对母女的日常生活,从事无巨细的衣食住行到各自的工作与爱情,在看似闲散的叙事节奏里,以充满生活气息的三种食物为章节,勾勒出一幅当代都市中低层女性的生活肖像。
《柔情史》试图通过一些讨巧的视听手段(声画对位、快速横摇、环境声混响)摆脱同类型题材的电视感,但为了表现这对“文青”母女的姿态,在人物对话中加入了很多非日常的台词,在这种纠结和矛盾中,同时讨论着文艺创作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
《柔情史》海报这部片子的中文名字叫做《柔情史》,英文名字叫做《Girls always happy》。
可影片却描写了一段让人极度不适的畸形的母女关系。
一边是自我模糊但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另一边是抗拒但不曾真正意义上主动改变的女儿,我第一次这么讨厌两个主演角色。
这种矛盾感也延伸贯穿整个影片。
这对母女的人物性格,一边有着极致的浪漫,一边被浓重的市井气紧紧缠住。
母亲尽管迈入老年,依然向往文学创作,还会陷入恋爱后,露出小女生一般娇嗔的笑容。
但另一边,两人每次的聊天话题都绕不开「年迈爷爷的遗嘱」。
她们不停算计着,惦念着那套爷爷的老房子。
但行动言语里,充满了对老人的嫌弃。
小市民的神情和语气都让人生厌。
这种复杂或许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真实生活的一体两面。
杨明明饰演的女儿,导演专业毕业,转行做编剧,但却始终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
每一次恋爱都失败。
最接近婚姻的一次爱情,也以分手告终。
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太好了。
她在影片后半程和母亲的谈话中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呢?
你看,她的潜意识里,世界是不会这么美好的,疼痛才是真实的。
唯有疼痛,她们才可以始终作出攻击的姿态。
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让我最最不舒服的地方是,我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了一段畸形共生的亲子关系。
有人会堂而皇之地冠上「中国式母女」关系。
我举双手双脚反对!!
亲子关系从不应该一概而论。
不是所有的亲子关系都充满了伤害,也不是都充满了无条件的爱。
前者是不幸的,但不是没有机会改变。
后者是幸运的,但也不应被过分赞扬。
亲子关系就是在彼此不断自我完善/互动中,渐渐探索成立的。
孩子是父母的选择,但不应成为父母的延续。
我眼中真正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独立而互相支持。
最后聊一聊总体感受,故事立意很好,一个脱胎于北京胡同的故事,充斥着一种粗粝的美感。
但中间过渡的一些镜头和故事本身联系不大, 使观看体验有割裂感。
人物对白不够口语化。
“家庭”变成了一个令人无法喘息的黑洞,在这里,“爱”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呈现,城市中的景观成为居住在其中的两个女人上演相爱相杀大戏的小剧场。
这是一部“挑观众”的电影,因为它将一种并不被中国观众所习惯的残忍直接抛上了大银幕。
在主流影像中,很少看见如此苦涩又生猛的情绪表达。
当“母爱”被文学作品反复称颂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人人必须顶礼膜拜的时候,《柔情史》仿佛则似一篇出自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影像檄文,提请观众另一种形态的亲子关系的存在。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代际传递下的女性贫困纪实青年导演杨明明的处女长片《柔情史》在去年游历过各大电影节之后,终于来到院线银幕跟国内观众见面。
新作延续了她对青年女性生活的关注,从友情层面向亲情进阶,将一对母女复杂的爱恨关系放置在一个窄狭空间中行进着演化着,让观众如照镜般直面最真实却又令人啼笑皆非的代际关系问题。
影片选定的独特空间——北京二环内胡同里一间雨天会漏水的廉租平房——成为了这种“中式女性贫困”故事发生的最佳场所。
房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和餐厅,一包牛奶要喝得一滴不剩,一锅羊蝎子要留着分成两顿,洗衣机放在廊院里甩干时摇晃得需要一个人全力摁住,住在这里的人们还在使用夜壶。
导演用极大的耐心向我们展现了这对母女的日常生活,从事无巨细的衣食住行到各自的工作与爱情,在看似闲散的叙事节奏里,以充满生活气息的三种食物为章节,勾勒出一幅当代都市中低层女性的生活肖像。
《柔情史》试图通过一些讨巧的视听手段(声画对位、快速横摇、环境声混响)摆脱同类型题材的电视感,但为了表现这对“文青”母女的姿态,在人物对话中加入了很多非日常的台词,在这种纠结和矛盾中,同时讨论着文艺创作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
所以,在影像的创作意图上,导演一方面想让影像看上去没那么乏味、低级,一方面又倾向于保留、还原生活的纪实感。
这使得成片时观众与影片的距离被拉近,它的切入点极其细微,姿态也很低,人们就像在看自己的家庭日常实录一样(有映后的观众笑言:导演在自己家装了监控摄像头)。
而影片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除了所呈现的生活细节和母女感情羁绊以外,它还展现了很多国产同类型电影里,没有正面涉及到的“女性贫困”问题,尤其是城市中的年轻女性贫困。
何为“女性贫困”?
日本的NHK电视台早在2014年就做过一档名为《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的社会调查节目,在节目中,记者采访了日本各地区年龄在18-45周岁的年轻女性,她们由于家庭等各方面原因导致自身经济状况窘困,生活艰辛。
有的人因为出身贫困一边身兼数职一边函授学位,有的人正值青春却因为背负巨额助学贷款不想结婚,有的人与伴侣离异或伴侣意外身亡后独立抚养孩子,在精神与金钱上孤立无援,有的人由于意外妊娠被夺走了生活的一切最终只能投身色情行业。
在这类贫困的年轻女性群体中,有一大部分人来自单亲家庭,而有另一大部分人,正在成为单亲家庭。
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尽管经济拮据,却十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外形,在服装和发型上颇下功夫,乍看上去跟普通女性相差无几。
她们尽力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追求一定意义上的“体面”,但往往需要寻求心理咨询与援助,通过少量药物稳定精神状况。
在长期的跟踪调查中,记者发现,作为今后社会的支柱、未来孩子们的母亲——年轻女性这个群体在男性优先的企业文化里,成为了普遍贫困的社会族群。
而这种现象,则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因为不同原因成为单身妈妈的女性,在得不到足够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将贫困传递给下一代。
为此,节目组进行了后续报道《女性贫困——代际传递效应的冲击》。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踏入社会,大部分工作稳定的高学历女性也要面临着“如何工作和生孩子两不误”的问题。
当今社会,女性通过婚姻与生育实现生存物质交换已不再是主流,但“嫁个好男人保障一生”与“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支撑一个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生存下去的社会构造发育不良,而年轻女性的贫困问题又在逐渐扩大。
总有一天,女性贫困会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体制内一个肉眼可见的囊肿。
虽然中国和日本的具体国情不同,但可以比对的是,在当下全民热议“996”工作制的大环境中,城市年轻女性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经济状况,以及同样会在单亲家庭里进行代际传递的贫困问题。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丁克,抑或无恋爱欲望、忙于工作而导致无时间社交结识新的人从而长期保持单身状态。
这与国家的某些政策或许有相悖之处,但重点是,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大支柱,广大年轻女性的生活状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乐观。
较于男性普遍更少的就业方向、岗位数量和薪资水平,大多数的城市女“白领”过得并不如表面那样光鲜亮丽,“年轻女性贫困”问题在中国同样严重。
因此, 杨明明导演的《柔情史》的出现,多少有一点为中国当代“女性贫困”著书立传的意味。
至少在目前的华语电影范畴里,还鲜少有这类个性突出、重点分明地描写女性日常生活的作品。
影片让观众不仅看到了一出母女之间的疯狂Drama,它还让观众(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女性群体)深切地感受到近在咫尺的窘迫生存状况。
从事业晋升到恋爱婚姻再到赡养老人、福利保障,《柔情史》一一地向观众抛出这些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影片对于年轻女性自我价值认定的启发意义,或许远比只将其作为一部中式家庭伦理情节剧,要来得大且多。
一直以来,女性角色无论戏份大小,其形象定位和发展塑造都是依傍在某个故事类型或者其他的强社会话题之下的,影片在结构故事和宣传的时候,也注重于影片所依傍的那个更加引人注目的社会话题,而不是人物本身。
即使是一个大女主的戏,她们也并不成为一个完全的独立个体活跃于银幕上,因为她们身上承担着过重的叙事功能。
比如《宝贝儿》中关注“无肛女孩”这样的医疗事件,《淡蓝琥珀》借用一个丧夫女性的遭遇来探讨社会阶级贫富差距,《嘉年华》聚焦女童性侵案和流浪未成年人问题,《亲爱的》主要呈现拐卖儿童对不同家庭造成的伤害与影响,而《过春天》则是在融合青春与犯罪类型的架构中完成对跨境学童和“走水客”现象的社会话题讨论。
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不少的女性主人公,也能看到不少的“贫困女性”形象,但那往往是一些出于叙事上的戏剧性目的而量身定制的角色,更多的是为了整体故事的发展而特意设计的人物出场背景,影片中所表现的她们的贫穷状态和其所处的底层周遭社会关系也是一种合理推演后的结果。
以往的电影创作者们都意在创造一个可供观众想象且用以同情的贫困女性形象,并希望引导观众走向影片既定的故事情感氛围里去,完成共情已经是他们能做的最大努力,留给观众对单个角色形象背后的思考空间便几乎不存在了。
这其中难免带有着创作者创作时和观众观影时,一种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式关怀。
并不是说,这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是失败或者糟糕的,里面依然有十分动人、出彩的部分,只是在这些文本中,女性的存在感来源于创作者的“我需要”,而这个“需要”多是出于叙事目的。
所以关于“女人们的故事”基本只停留在“设定”阶段,观众都有一套严密智能的心理补全机制,创作者在这样的预设下,只要让观众接受“她是这样的一个人”,就可以展开后续的故事发展了。
角色与其在各自环境中的真实互动,和由这些互动所产生的发展变化是很少被提及的,往往人们看到的都是一往而深的苦难,一往无前的“圣母”,和义无反顾地挣扎。
所以,到了《柔情史》这里,一切变得不再温柔,也不再刻板。
所有能让你会心一笑的瞬间,都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你觉得银幕上正在发生的故事就是你与母亲的日常,你觉得影片里的母女怎么拥有这么多缺点,这么不招人喜欢,影片在挑逗和玩弄的,正是观影关系里的仿真性和冒犯感。
点睛之处或者说尤其造作之处,就来自于片中人物谈论“真实”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姿态,小雾认为,真实比美有力量,所以她并不信任任何一种太过美好的东西。
生活对她来说,必须时刻充满着危机感,而这个危机感的最主要来源,便是一种身处底层的贫困。
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有钱。
母女俩作为北京土著,没有因为拆迁占到便宜而反被房市浪潮吞没,暂时蜗居在二环内的某个胡同小院里,每天谨慎地打量着邻里关系和警惕地审视着院里院外的来人。
早亡的父亲留下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但因为惦记着他名下的那套房产,母亲多年来亲身照顾着老人的饮食起居。
不是所有的文艺女青年都只知道风花雪月。
女作家与女编剧,她不愿意自己的诗作在交流会上被朗读,生怕被人偷去什么,她不愿意站在观众的立场去创作剧本,企图坚持着作品的自觉。
但当维持生活的第一笔稿费下来,还是会立马激动到相拥而泣,大声高喊着抗日剧里的念白。
生活中最振奋人心的,永远是实打实的金钱,不论你是能通读《斯通纳》,还是喜欢阿布拉莫维奇。
《柔情史》让两个小市民脾性的女人迎面相撞,毫无顾忌地相互憎恶、损耗、撕扯,又不可避免地相互怜惜、理解、扶持。
这个由女儿小雾与母亲一同组成的低收入阶层的单亲家庭,其实始终维持着一个极其稳定的相互依赖关系,她们之间的关系看似每日都在经受着各种考验,但这对母女情感上的需要程度和粘合程度要远大于一般双亲健全的三口、四口之家。
在小雾和母亲之间,存在着一种旁人无法参与和融入的绝对磁场,无论是其他外围的男性家庭成员,还是企图进入她们生活的男性,两人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排他性”,他们最后以不同方式被母女俩排除在这个家庭单元的情感体认之外。
无论她们在发生矛盾争执和各自进入一段感情后,如何去试图离开对方,她们的生活到最后能够拥有的,依然只有彼此。
你可以说这是命运遭遇使然,也可以认为是外部环境促使,但你倒不如承认,这是她们潜意识之下的内向需求和自主选择。
家庭成员间发生的战争多起于生活小事,但这些小事皆源自生活的贫困。
经济状况的拮据加剧了母女俩在生活各种细节处的紧张程度和对抗心态。
如果她们不是住在如此狭窄的四合院里,如果她们不需要为房租发愁,如果她们拥有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经济能力,那么,小雾和母亲就不会因为“先洗碗还是先洗锅”“一个碗要洗多久”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一场恼人的争吵了。
贫困给生活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无聊的战役,她们就在这样的日常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同时,电影像我们展现了那种NHK电视台节目报道所说的能传递的代际贫困。
确切地说,小雾和母亲,其实是一种人,她们贫穷,却无力改变现状;母亲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经济能力悉数传递给了女儿,即使她的下一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女儿依然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摆脱经济束缚,完成阶级上升。
在母亲控制欲极强的严格教诲下,她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达给女儿,虽然女儿时常有反抗和质疑,但大方向上的东西,几乎是毫无保留地被女儿继承,甚至是发扬光大。
或许母女俩生活的变数在于男人,女儿通过与教授的婚姻来“拯救”自己和家庭,至少可以让目前的生活得到一些改善,但她性格中的孤傲又促使其放弃了这条捷径。
于是母女俩在各自经历了一段不太愉快的感情后,再次重归家庭,继续守望着对方。
两个人还是一样的磕绊,一样的穷,一起在胡同里迷路,一同踏上旅途未知的公交夜车。
贫穷,势必会在这个家庭里继续延续下去,这多少带有着一丝宿命的意味。
所以,小雾与母亲的对抗,其实并不来自于价值观念的对立,她们性格中矫情、脆弱、尖酸、自卑的特质是一样的,对待异性的交往态度也是一样的,对家中老人的赡养问题和财产继承是处于同一阵营的,甚至连喝奶、吃瓜、啃羊蝎子的动作都一模一样,一幅越进食越饥饿,越贪婪就越空虚的模样。
这对母女是太过相像导致了水火不容,影片里表现母女冲突的段落,多少带有些生涩感,彷佛人物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成为引爆点,这便成为了追求不做作之下的做作了,而人物间一味的争执也会使故事本身陷入一种重复叙事和审美疲劳,导致结尾的难以收束。
这一点,成为了《柔情史》的减分项。
《柔情史》诠释了亲子关系中一种另类的“血浓于水”和“青出于蓝”,这种凸显小市民习性的精明算计和锱铢必较,是对中国底层女性形象的生动描摹,也是对这些女性的贫瘠生活的切肤之感。
影片既不对人物的姿态作道德评价,也不施加所谓的外界压力来促成某些戏剧性的转变。
它只是将一家女人的事摊开来说,满足了角色的口腹之欲,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也满足了创作者追求的文本与生活的互文性。
上一部拥有如此复杂的女性形象的电影,可能要追溯到王竞的《万箭穿心》,颜丙燕饰演的武汉嫂子李宝莉是我们母辈集体血泪史的缩影,它关于性别权利失衡的夫妻关系,关于控制欲尺度的亲子关系,更关于广大中低层的贫困女性群体。
我们什么时候能发现她们——贫困的女性人口,从电影开始吧。
陈好康2019.05.13
鼓励一下女导演@FIRST
这或许是我所看过的中国电影中,对母女关系描写得这么尖刻的。中途会反复地停下来。因为一些尖刻实在难以承受。这种尖刻部分来自于不尝试去迎合母女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市井生活的苟且感,不造作,不矫饰。如果说袋装牛奶,分成两顿的羊蝎子是生活气息,偷吃超市龙眼的老人,拆迁后不会理财一心等老人死后拿遗产,母女因为没钱带来的安全感缺失,而是生活气息这个听上去很美好的词儿底下真正的气味,又酸又臭。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痛苦地思考与母亲的关系。杨明明太好看了,每次她说话的时候都忍不住盯着她的眼睛看。
可以的,
我觉得主角很作,但是也从一些地方看到了自己。故事表达的感情是我认知到的真实,就像线雾的那首诗,除了母亲再无人爱她,母亲束缚着你又是你唯一的牵绊。剧中第三次母亲的哭泣,也是这个电影的高潮,前面绵延起伏的母女战争之后也还会有,但是确实如此,这个世界我不想和谁做朋友,你是我唯一的关系。
整部片子没有一处吸引到我的地方,大头贴式正反打呈现出一股廉价的电视泡沫剧感,毫无电影感可言。母女作家的身份设定与鸡贼刻薄的行事和性格格格不入,让人出戏;间或乱入的电视抗战画面、城市监控和特色主义标语则显得刁钻、刻奇。而且,恰巧我认为电影的美感应该大于真实性。总之,不及格。
既文艺又小市民的女孩在社会胡同/胡同社会里的反抗,台词太书面但是表现太激烈,中国元素又打包使用,此时得套用一下宋丹丹老师的话,这太激烈了,没有审美,没法演。
台词尴尬做作。溢出屏幕的矫情和自恋,导演都多大了,还演个小女生。你像吗?
京味电影十足。絮絮叨叨的母女在胡同中穿行,从争吵到互相依靠,生活化的场景,近距离观看。女性主义电影。里面的男性都相对来说很弱。片子最大的亮点是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耐安的演技出众。 张献民的演技不显山不漏水,但把中年知识分子那种劲儿表现的恰当好处。从《女导演》到《柔情史》,杨导不可限量。
母女是世上最好的共犯与最大的敌人。我猜这是一部拥有“女儿”身份的人的观影体验与没有“女儿”身份的完全不同的电影,我和我朋友笑到癫狂,我旁边两位大叔一次都没笑过。它就是我Lady Bird,那些鸟小姐没戳到我的部分这部都做到了,甚至母亲的台词至少有一半我妈都跟我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母女题材是很值得关注的
把中国的劣根性风气都浓缩在日常拌嘴当中,两个女性角色都不讨喜,就是为了真实比美学更重要的理论,也让整体变得更加荒诞。耐安演的超出预期。
表演方式上,妈妈和闺蜜在一个频道,女主一个频道,群演们又不在频道上。可惜。
我与母亲,尖酸刻薄,别扭做作,自私暴躁,狂妄潦倒,但,相依为命。
不美化粉饰自己,能把糟心龌龊都表现出来挺难得的,看得出导演对“美”的唾弃,真实就是力量
【2.5】和国内大多数新人导演拍的片子一样,充斥着浓浓的学生作业味,摄制这块需要回炉。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母女关系没有放开地写,争执贫嘴和偶尔的温情都有,逗趣也挺逗趣,但其实讲了跟没讲没两样。女文青男友的朋友圈拍得挺尬,充斥着对文艺圈的刻板印象,不知道导演是嘲讽意图多一些,还是这就是她接触到的真实的圈子生态。
5.5/10⭐️“不美”并不等于“真实”,还可能是一种做作的丑。
女性版老炮儿,折射出另一种北京人,电影同样是个别时候各色,但总体有点儿意思。母亲想当诗人,拆迁占便宜不成反被房市浪潮吞噬了人生,刻薄,迷信,伶牙俐齿,有时吃相难看;女儿写剧本,享受安逸生活却又无法心安理得,生出一身文艺矫情病。导演、耐安、张献民三个幕后人主演,上镜撕扯同样精彩。
明白导演想呈现那种母女之间在一个特定时段的拉锯和亲密,但是表现方式上有很多欠缺。母女俩人物情感的爆发和转折过于迅猛缺乏过渡,母亲设定中的坚持写作非常怪异,在胡同里拿着智能手机找不到路比较做作,几个小标题其实没什么用处。非常好奇为什么要顶着脸去拍那么多巨大的特写,有什么必要么?
#🍋观影# 拍的不错,就是太写实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耐安演技可以!
张献民那句话点题:真实比美重要。丑陋的真实比虚伪的假象更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