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多瓦的电影从来没有在欧洲三大影展上获过奖,2019年,威尼斯“提前”颁给70岁的导演终身成就奖,像是为了自证,2024年以金狮奖又“追认”他的这部新片。
说回正片。
除了保持着对色彩和构图的穷奢极欲,算为电影盖上了这位地表最极端恋物癖的封印,但却是最不阿莫多瓦的一部电影,放弃了他的活力、复杂性和性感,最重要的,放弃了他绵密紧实的高密度,这部摆着严肃臭脸思考死亡的电影实则空洞。
这是阿莫多瓦的首部英文长片,却暴露了他的英文不调,特别像翻译坏了,英语对白单调说教,敷衍得让人错以为当今世上最杰出的两位女演员在客串一段英语情景对话教学片段。
而作为两位女主角共享的情人这么重要的角色,只是令人汗颜地开了段关于气候变化的黄腔,像阿莫多瓦随手从TED里抽来的一篇演讲,效果无异于国内某些流量明星念123123的对口型表演。
与《痛苦与荣耀》中半自传的濒死体验不同,在这部电影里,死亡被自我隔绝了,就像他并不愿意面对死亡,朱丽安·摩尔和蒂尔达·斯文顿也许是这位75岁老者向死的脑海中浮现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她们租来的房子里,死亡被升华成一系列舒适的摆姿式,即使她们蜷缩在一起看乔伊斯的《死者》,阿莫多瓦用温暖的言情和甜腻的美学覆盖了自己。
片中的健身教练告诉摩尔,虽然他很想给她一个拥抱,可健身房有规定,不得与顾客发生接触。
摩尔巧笑倩兮:我已经被你的暖话抱住了。
《隔壁房间》作为阿莫多瓦的首部英文长片,其革新意义是不可忽视、不可否定的,与其以往作品相比,革新的绝不仅仅是语言。
这位自登场世界电影舞台以来,便以叛逆的姿态不断挑战传统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如今反叛曾经的自己,却又保留了其独树一帜的波普艺术技法,在颠覆和守旧间寻得平衡。
在《隔壁房间》里阿莫多瓦摒弃他拍了近半个世纪的奇情元素,转而投向舒缓的情感基调。
回望阿莫多瓦近年的作品,这种转变的明显尝试似乎是从《胡丽叶塔》开始的。
无论是自我的突破也好,暮年的妥协也罢,尝试解析阿莫多瓦风格的转变,就绕不开《胡丽叶塔》这个他“从良”的开端。
我在《痛苦与荣耀》的长评中曾结合阿莫多瓦的人生经历和过往作品详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波普艺术在他的电影中的符号表征。
《痛苦与荣耀》——阿莫多瓦的人生情书因此该部分不再展开论述,仅简单概述一下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最早是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二战”后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用来指称现代和西方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自建筑领域的成功后在20世纪70年代被广泛传播到艺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解构着现代主义,质疑过往的经验并嘲弄权威,试图打破既定的规则,揭示每一种理论的时代性和停滞性,是对形而上学的反对。
后现代主义强调尊重多元化和差异性,消除歧视和壁垒,它并非完全调换中心和边缘的位置,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接纳边缘文化。
而后现代主义电影亦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突破传统线性叙事的逻辑与规则,通过碎片的拼接和戏仿对经典元素进行重构,以模棱两可的评价标准脱离传统的二元对立,模糊美与丑、善与恶、实与虚的界限,关注人本质的朴素和美好。
一、怀旧的激情与新潮的抒情阿莫多瓦热衷于用非线性叙事打破传统时间线,通过回忆碎片穿插于正文,虚幻与现实相交织,悬念与情感渐次递进。
如《不良教育》里层层嵌套的戏中戏中戏,即使纵观阿莫多瓦乃至整个马德里新浪潮下的所有长片电影,其剧本的精妙性也能名列前茅。
但相比于杜撰的剧本伪装成回忆实现的具有欺骗性质的罗生门,《隔壁房间》一开始便强调了玛莎的纪实性,虽然同为文字工作者,英格丽更贴近感性,玛莎则更贴近理性,战地记者的身份让她的叙述始终基于事实。
她唯一一次杜撰是通过脑补写下了战争中一对同性爱人的故事,且并未发表。
在英格丽和玛莎驱车前往树林别墅前,尤其是玛莎讲述她与女儿的父亲相爱、离别、阴阳两隔的前半段的叙事节奏与《胡丽叶塔》比较相似。
而在电影的后半段,本片的叙事节奏则更像《痛苦与荣耀》——一部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几乎抛却他钟意的西班牙式热情,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的半自传。
蒂尔达·斯文顿曾在采访中说,《隔壁房间》是《痛苦与荣耀》的精神续作。
《隔壁房间》比《痛苦与荣耀》更近距离地凝视死亡。
从玛莎和英格丽住进树林别墅起,死亡的便成为一个必将抵达的目标。
在她们驱车前往别墅的路上,配乐显得悠扬而梦幻;而当玛莎发现自己遗忘安乐死药物时,配乐显示出的是丢失死亡的危机感。
赴死的是玛莎,但英格丽才更像那个被宣判了死刑却不知道死期的人,相比与死亡本身,等待死亡的过程才真正折磨意志。
玛莎或许在治疗方案失败前,就已经想好了结局,化疗的失败只是启动了那个不会逆转的进程,身为战地记者,死亡对她既熟悉又陌生。
而对英格丽而言,死亡奇异而危险,她比将死之人更恐惧死亡,她无法接受有生必有死,却又通过写作和陪伴玛莎来让自己更了解死亡,在这里她成为了玛莎的战地记者。
我最喜欢的是英格丽试探玛莎三次上楼的片段。
第一次上楼是轻松的,也许是她笃定玛莎不会在第一天就了结自己的生命。
第二次上楼前,英格丽辗转难眠,她的步伐中带着急促,眼神中透露着担忧,阿莫多瓦在充满悬疑感的配乐中呈现了英格丽站在紧闭的门前的特写,她即使进度条早已告诉我这大概率是一次欺诈性的演绎,仍然不可避免地被英格丽的视角带入到这次假死的紧张情绪中。
第三次上楼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玛莎的房门如同薛定谔的猫,在夜晚是生与死重叠的状态,每一次上楼,英格丽都是在打开这个盲盒。
只有英格丽注视着玛莎的那一刻,她才能确定这只猫的存活。
而玛莎则是以理性和坚定的姿态奔赴死亡。
我不得不感叹阿莫多瓦和蒂尔达·斯文顿找到了彼此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她拥有着异类的美感,给这部电影带来冷峻的忧伤。
她理智地布置安乐死的计划和死后的事宜,略带惋惜地陈述自己身体的变化,判断力和读写能力的丧失呈现出她枯萎的过程。
她并非是要绽放得多美,而是在将自己的灵魂剖析给世人。
玛莎的果敢,英格丽的胆怯,是这部电影让人动容的原因。
相比其他积极面对死亡为议题的电影,阿莫多瓦并不规劝人笑对人生,而是以现实和理智的姿态,用将死之人和陪同者的双重视角感受生命力流逝的哀伤之美。
对于一名暮年的导演来说,拍摄一部回顾人生和一部凝视死亡的电影似乎并不稀奇。
放弃奔放和猎奇的叙事方式,是否意味着阿莫多瓦叙事野心的消退?
我认为阿莫多瓦在《痛苦与荣耀》中已经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主角在自己第一部电影的回顾展上这样说到,三十多年前他认为,男主演吸毒几乎毁掉了这部电影的拍摄;而现如今他认为,正是那份瘾君子的颓丧感成就了这部经典。
这位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导演接纳着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的技法和元素,与曾经反叛的事物达成和解,赋予自己的作品新的生命力,这不就是野心的体现。
二、红与黑色彩是阿莫多瓦电影里的重要意象,据说片场里的阿莫多瓦会甚至会对一把钥匙的颜色作出要求。
因此,考究画面中的色彩,或许有助于理解阿莫多瓦镜头下人物的情感状态。
红是阿莫多瓦电影里最常见的颜色,鲜艳的红总能在画面中最先引起观众的注意。
阿莫多瓦往往会将红色赋予他镜头下那些具有强大精神内核的女性,彰显她们人格中的坚韧与乐观,昭示其在悲剧和磨难中保有生命力和热情。
而在某些情况下,红色是欲望的符号,惹眼的艳红是热烈的情欲,收敛的暗红是激情退却后的淡然。
黑和绿貌似是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出现最少的色彩。
阿莫多瓦出生于西班牙拉曼恰地区的小村庄,树林的碧绿和土地的昏黄是随处可见的色彩。
而缄默之黑,源自女性在家中有人去世时必着的丧服,黑色对他来说既是女性的枷锁,也是死亡的象征。
因此在逃离故乡后,这位以反叛和前卫闻名的导演向往醒目、刺眼、性感的色彩。
而在《胡丽叶塔》中,我第一次看到了阿莫多瓦在画面中使用大面积的绿色。
红色的汽车在山道上穿行,被郁郁葱葱的绿包裹。
宗教在阿莫多瓦电影里的形象从来都称不上讨喜,因此他把同样厌恶的绿色给了胡丽叶塔女儿的修行之地——也是母女分离的开始。
而胡丽叶塔作为无信仰者,身着红衣与之对抗。
《隔壁房间》中同样有红与绿的分割,但相较于《胡丽叶塔》中的对立,此处的构图和光影让这两种色彩呈现和谐的局面,仿佛绿色是归宿。
在《胡丽叶塔》中,胡丽叶塔为丈夫认尸时已经身着过黑色的丧服,但在《隔壁房间》中阿莫多瓦才第一次为日常的服饰用黑色赋予其死亡的含义。
来到树林别墅的玛莎,即使身着暖色的外套,其内核仍是黑色,面容显露出化疗病人的憔悴与疲惫,难掩死亡的冷峻。
反观英格丽,她身上总是携带一抹红色,或是毛衣,或是提包,或是口红,彰显作为健康之人的生命力。
此外,本片中阿莫多瓦明确使用“红色的门”作为关联生死的意象。
敞开的门代表对红色的“接纳”、玛莎的存活;紧闭的门代表对生的驱逐、对死的拥抱。
而与玛莎同住的首夜过后,英格丽战战兢兢地试探门的状态,此时她以一身蓝黑登场,仿佛做好了为玛莎收尸的准备。
玛莎去世后,英格丽不再穿上带有暖色的服饰,连提包都换成了黑色,显示悼念亡者的含义。
而同样由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玛莎的女儿,蜜雪儿,则以红色的内衬出场,她是玛莎生命的延续。
此时两个演员完成了人物职能的互换,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
——红酒与谋杀三、女与男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向来是阿莫多瓦电影中最坚固的关系,这或许是源自阿莫多瓦本人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但在自《胡丽叶塔》起,阿莫多瓦镜头下的母亲形象不再坚不可摧,她们在保有独立意志的同时,也展现出脆弱、崩溃的一面。
《胡丽叶塔》中的女主作为第三者获得了自己的婚姻,面对父亲出轨管家,她选择回避这段关系;面对又一次出轨的丈夫,她再次选择沉默,并间接导致其死亡。
在丈夫去世后,胡丽叶塔的失语状态达到巅峰,巨大的愧疚感在无声中如病毒般传染给女儿,而女儿选择了逃离的方式跳出这个轮回,逃到胡丽叶塔找不到的世界一隅,把心灵的屏障具象化为地理的距离。
《痛苦与荣耀》中陷入失语的是儿子。
面对母亲同住的心愿,他用“我有自己的生活”作为挡箭牌建立起隔阂,阻断故土的联系。
而当时光走到了尽头不得不回首,才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年岁。
《隔壁房间》中的母女关系同样紧张。
青少年时期偷偿禁果怀孕后,她没有将男友挽留下来承担责任,而是独自诞下蜜雪儿。
之后她沉迷于战地记者的工作,当她离家,亲子关系便每况愈下,也不愿告诉女儿她的身世,当女儿得知父亲的行踪时,也得到了他的死讯。
蜜雪儿和胡丽叶塔的女儿一样,将缺失的父爱怪罪于失语的母亲,她在写给父亲后来的妻子的信中说,“我在那间着火的房子里,他是想救我,他是为我而死。
”如同胡丽叶塔的女儿致电父亲的情人,将罪恶感主动吸收到自身。
这两种行径并非是刻意的疯狂,而是在母女关系的失语和父女关系的缺失中萌生的自我意志,产生了“我对他的死亡负责”的信念感。
但无论是否陷入有毒的家庭关系,阿莫多瓦创作出的孩子,都最终选择了逃离母亲--如同叛逆的阿莫多瓦自己。
而男性在阿莫多瓦的故事里常常处于迷失的状态,尤其是父亲的角色。
《回归》中的父亲企图侵犯女儿,却遭到反杀,于是母亲帮助女儿收拾现场,同时也做好了替女儿担责的准备。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的父亲从未承担抚养的责任,在影片结尾首次登场时,已是一位跨性别者。
《胡丽叶塔》中的父亲因出轨建立起家庭,又最终因另一次出轨在失语中丧生。
在阿莫多瓦的电影里,亲代中的一方往往处于的缺失和迷失的状态,并对剩下来的亲子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或是加强,或是摧毁,而这个缺失的角色往往是父亲(除了《吾栖之肤》中缺失的是母亲),本片中的父亲亦是如此。
这种男性角色的迷失实现了在传统父权社会中话语权向女性的移交。
而本片中另一位有重要戏份的男性角色达米安曾先后成为过玛莎和英格丽的恋人,他是后两者在情欲上的连接点,但同时也是一个争夺话语权的“大男子主义”者,试图突出自我的重要性。
积极的方面体现在他会主动给予英格丽法律上的援助,而另一方面他也难以抑制住对他人的过度规劝和管教,干涉自己儿子的生育计划,对着英格丽大谈特谈世界环境危机,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他的存在体现着阿莫多瓦对传统性别形象的构建。
最后,关于本片为什么叫做隔壁房间,@Morning说:因为我觉得叫做“上下楼房间”不好听。
期待阿莫多瓦的下一次惊喜,75岁正是打拼的年纪。
本次牛班周限定一共有11位牛牛参与,平均分7.5/10。
@raymexic 9 喜欢极了,一旦阿莫多瓦摒弃了《平行母亲》结尾那种他完全不擅长的过分宏大的历史主题而转入那种对于细微情感的描绘之后一切就都对了,那浓烈的色彩、精美的布置、平实的话语和动人的情感是那么让人感同身受。
原来当我们的人生步入终点之后再次回望过去,才发现原来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和不能丢弃的,年少轻狂式的疯狂性爱和动荡不堪的生活境遇早就让我们与所谓的可惜划清了界限,而那些我们曾认为是遗憾和无法解开的谜团也许到了最后也由不得我们来重新打开,所以就这样安静地走向最后一站吧,为自己打理好能打理好的一切,再让树林中鸟儿的歌声和穿透树叶的阳光带着我们走向“隔壁房间”,那里充满了涅槃而生的希望,被大雪静静保护、等待着新一个春天的破茧重生。
@Gordon 9 见本文@ 𝓙𝓸𝓴𝓮𝓻 𝓐𝓲𝓻𝓭.🌈 8.5 细腻温柔的阿莫多瓦,从《人类的呼声》到《隔壁房间》,和蒂尔达两次的合作都很喜欢,面对生死的话题,不是激烈的,而是一点点地化开,去直面@MinamiFans 8 始终相信思念的逝者都会像蒂尔达斯文顿附身的幽灵,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和我们凝望着同一场雪。
@几点奔马 8 不是…这拍的多好啊!
这可不是什么阿莫多瓦生涯最差。
竟然没有以往的情绪浓烈和狗血离奇,反倒是一片平静和安详,感觉和原著文本的散文气质有关系。
总之看得我太舒服了,尤其是大块的红蓝黄色彩,太美了。
还有就是两位老戏骨演的太好了!
金狮奖就该给阿莫多瓦。
他拍出了对人类的希望、理解、共情和爱!
@一级特工 7.5 演员完美撑起这部电影,三场雪的戏刻画了朱丽安•摩尔的角色从拒绝理解到接受事实再到将这份已经内化的生命体验传递出去的心路历程,而蒂尔达•斯文顿的形象气质又非常契合这类处在生与死之间的人物。
色彩也是一大优点,“度假居所”的室内场景的各种红配绿竟然如此好看。
@野凡 7 像是世界级顶尖名厨用精湛的厨艺与技巧进行烹饪大赏,选用的食材也是颇为珍贵的。
将成品端到食客的面前,看得到的精致、细腻与审美,但就是细品起来发现着实寡淡,并不能令人意犹未尽或者激发人们想要再次品尝的欲望。
是一次愉快、具备品质的用餐体验,但并不是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
@Fairy 7 熟悉的色彩运用,却不再是奇情的故事。
格外温柔的叙述,两位女性的联结。
喜欢最后一幕两人躺在一起突然下雪的场景,如此安静祥和地等待最后的时光,慢慢结束,慢慢凋零。
@小歹 6.5 前半段不断被闪回打断节奏,一半多直接睡过去,半睡半醒之际看到Tilda躺在一边看雪,第二天重新看才知道这时已经到结尾。
重看时还是会被高饱和颜色吸引,鲜艳热烈的颜色与死亡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死亡不是终点,而是farewell。
面对死亡阿莫多瓦依旧是温情的,没有一个镜头直接展示病痛的折磨,只在细节中透露出她的疲惫不堪,而她的那张脸,本身就是行之将死的最好表现。
至于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这里延续前作中的鬼魂理论,一模一样的女儿躺在原处之时,好像她的灵魂依旧在屋子中徘徊。
阿莫多瓦也是到岁数了,一部回顾人生,一部前瞻死亡,总感觉未来会步戈达尔的后尘。
双女主的演技是很到位,但主视角的摩尔更像一个配件,tilda不断回溯的前史没有落到实际用处,摩尔的态度转变更是摸不到头脑。
看了隔壁房间才知道死亡乐章有多好。
@小植野 6.5@理易峰 6 关于安乐死的讨论,阿莫多瓦温情了两部,看来人上了年纪就会对那些情啊爱啊性啊暴力啊产生厌倦,仍然抓住了后疫情时代对万事万物的懈怠。
前一半频繁闪回节奏不太好,俩阿姨像在演话剧,进入小屋子后观感明显变好,阿莫多瓦的红黄蓝绿还是美的,这次还有粉色的雪,配乐很有悬疑感
那个拍了《莽荒故事》的导演,拍了一部如此宁静的电影。
尽管电影的主线涉及生死抉择,然而比起癌症、死亡和死亡带来的悲伤,《隔壁房间》更让观众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色彩斑斓的生命环境中,以及人物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很喜欢电影用颠覆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尽管并不算新——去描述个体与病痛的关系。
在现代医疗似乎可以永无止境的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到底是获得了更多对生命的控制权,还是在一种控制的假象中逐渐失控、迷茫?
怎样才算抗癌道路的好结局?
选择安宁一定要和屈服的耻辱感挂钩吗?
这些都值得人们好好思考。
其次,电影刻意淡化死亡阴影的影响、突出日常的表达,则很好地平衡了玛莎看似冷酷和自私的决定。
玛莎与英格丽的这段再续友情,如果考虑玛莎的决定的确会显得强人所难,但如果我们从发展深度关系就是邀请人们见证自己的人生,就是邀请人们守护未知的死亡的本质来看,其实死亡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在,但并不影响我们与他人构建关系。
毋宁说,正是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以及见证人本质的存在,关系的选择和攀绕着关系的生活的继续,是比死亡更深刻和宏大的议题。
《隔壁房间》像一个没有灰尘和指纹的世界。
在这巨大的无菌室里,一切装潢、家具、织物的颜色都经过精心搭配,摆放的角度也被设计,连呕吐和癌症治疗而产生的痛楚和呼喊都如此降噪、洁净,这个被过度控制的世界带给观众的体验是失真的,以至于对话里提到疫情、新自由主义和极右让我愣怔一秒。
影片想致敬的爱德华·霍珀尽管也聚焦于城市和中产的生活场景,但他画中的人物在城市中,心却飘浮于喧哗的景色之外,因而人能够感知城市对人的异化。
阿莫多瓦虽然也想制造人物的幽灵气质,但他的幽灵不是曾经有过生命的幽灵,而是无限接近于无机物,人和室内设计融为一体,成为装置的一部分,鲜有露出鲜活表情的时刻。
蒂尔达斯文顿的身份是战地记者,朱利安摩尔是作家,她们的身份使她们能在对话里自然地讨论文学和艺术,但她们的“装置化”,会让你难以对她们的职业身份产生信任感,而只是作者为了更轻松地书写所谓的高阶语汇而强行粘贴的标签,而放弃对两个女性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在这样的电影里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带给人的感受很奇特,因为死亡不是一种装置艺术,也不仅仅是个哲学概念。
不知道阿莫多瓦是不是想通过这样的设置去消解死亡的意义,但他这么做的时候,似乎也同时消解了活着的意义。
活着是呼吸,是心脏跳动,死亡是不再呼吸,是心脏停止跳动。
死亡不会带来人生的顿悟,不会带来生活的转向。
生前的雪是雪,死后的雪仍然是雪。
人在老了之后难免会想讲述关于老人的故事,思考死亡。
什么是“暮气”?
我觉得“暮气”不应当包含贬义。
对事物的兴趣衰减,“性”变成只能停留在口头的调侃,行动力不再,语言是所剩无几的武器,我们终究要走向这样的世界。
暮气是一种气候,一种自然时令,并不因为离死亡更近而失去意义。
这是我对于一些评论的反对。
雪花微微飘落,仿佛进入最终尾声,落在所有生者与死者的身上。
1 Flowers and the Vass很显然,明快的色彩搭配,现代感强烈的几何结构,从预告片到海报都一直强调这肯定是一部“养眼”的电影。
而这也符合阿莫多瓦一直以来的色彩风格,他总是喜欢首先在影像形式的最表层冲击我们。
可以说他对于西班牙意大利式的色彩美学以及装潢风格抱有长久的激情,而这部影片也“有点”出人意料地首先变成了一部时装片。
Julianne Moore几乎变成了行走的Bottega与vintage Celine by Pheobe的展示架,而Tilda Swinton则游走于各种大胆的撞色与廓形之间,她们的衣服穿搭精细到每一层都有色彩和材质管理,大衣穿上和脱下,室内与室外同样精彩。
毕竟影片涉及了一位作家与一位战地记者从60/70年代的纽约一直到今时今日post-pandemic时代的生活,而在不管是过去的年轻形象与现在的两位事业有成的知识分子/艺术家,都把自己的品味恰如其分地穿在了身上。
据《WWD》报道,服装师Diageler在此方面花了不少心思,而阿莫多瓦甚至直接给Tilda买了一个Gucci的Jackie bag。
Obviously, it's not emphasizing luxury, it's about fashion and style.
Julianne Moore with the iconic Bottega Venata bag
Tilda Swinton in candy-colored patient suit
the costumes even match the fruits here
见过这么一丝不苟地出门的病号吗?
她的毛衣领子和袖口是那么恰如其分地露出,美丽的撞色是对癌症的暂时藐视。
Iconic baby blue cardigan and beige blouse with the style of 70s' intellectuals
In the wildest dreams of any lesbian. How can you imagine walking out of a store with the smell of books and viynl, and even dressing like t看这两个大美女在荧幕上行走坐卧,已经是美不胜收了。
更何况还有几乎无处不在的阿莫多瓦对摄影细节近乎偏执的要求,只能让人连连发出赞叹。
这不是什么肤浅的中产阶级无聊肥皂泡,而是你可以从她们的穿着谈吐以及对装饰的选择中感受到这是两个浸淫在文化与艺术之中的人,她们more than“勇敢正直有阅读量”。
将这样鲜明而跳跃的色彩堆叠到bearing a fatal death的Martha Hunt身上,自然地体现出她对于“仪式感”的执拗追求,expressing the strong will to harness and manage herself during the process of losing control, and this is her armor as a warrior against death. 而这当然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房间里的家具与花束,阳台上茁壮生长的植物,松林里的鸟叫,一切都是鲜活而明快的,but Martha Hunt is inevitably perishing slowly in thpse surroundings. In coherence, this war, this battle is happening at almost every second, so that the minimum frontier is between her body and her clothes.影片中的时装是内涵性的,是人的精神的外延,是真正的时装。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将成为和《蒂芙尼的早晨》《白日美人》处在同一序列之中的经典时装片。
2 Lights and Shadows影片的主轴是Martha Hunt步入死亡的过程及其aftermath,在经历抗癌的反复折磨之后她为自己精心导演了一出“终幕剧”:在一个陌生但舒适的地方,让一个人在隔壁房间见证她的死亡。
当然世界不会随便如她的意,正如她略带嘲讽地说自己对于死亡“干净利落、保留一点尊严”的是奢望的时候那样,实在意义上的死从来无法预期无法设计,而符号意义上的死甚至要经历社会系统的质询才能盖棺定谳。
而Martha需要面对的是不仅自己作为一个肉身凡胎所内嵌的不一致性,比如不论是药物作用还是机能衰退亦或是心理作用之下的记忆紊乱,以及医生早就提醒过的情绪的剧烈波动(between depression and euphoria),还有一整个围绕她所运转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展开:她所经历的历史跨度,从“纽约的一切精彩发生在夜晚”到“嬉皮士变成博物馆里的恐龙”;也在空间上展开,从巴格达到纽约,从曼哈顿的工作室到乡下别墅,以及去过的书店,漫步过的松林;更明显地在周遭的人之间展开,比如从未与自己亲近的女儿,比如在自己“亲友”列表之中的人物(Ingrid仅仅处于第四号)。
所有这一切,她需要亲自向它们一一道别,即便有的"goodbye"从未真正说出口。
也就是说,这个电影展示的不仅是死亡的“内部性”,比如不可经验、无法穿透、无法被真正符号化这类的属性,比如由此导致的我们面对死亡之时的终极的孤独;还有死亡的“外部性”,比如“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比如“拉住我们不让我们去死的人事物”,甚至死亡本身的合理合法性都要经历检定。
死亡仿佛被展示为此世与彼世两股力量的牵扯较量,Martha如同被这两股引力牵拉角力之下的作用物,and we can see the dynamics of these push and pulls in this movie。
当然最为基础的一点是这部电影没有呆板到只展现其中一面,而是成功将这些对立的元素有机整合在一起,甚至落到实处,以电影独有的语言进行表述。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对于玻璃镜面的运用。
阿莫多瓦通过这种特殊的“画布”做了很有艺术气息的影像化,这种双重曝光一般的效果同时具有attachment与detachment的功能,将处在离世过程中的Martha印在花草、高楼,树荫(世界)之上,也同时提示着二者之间的距离感。
Ingrid的回应是:too soon to say that you are a ghost,然而此时的“双重曝光”效果之下她已如脚不沾地的鬼魅她“制造”了一场自己的假死,或许作为预演提供给Ingrid作为心理准备,或许只是巧合使然。
她穿着白衬衣幽幽从画面右侧走入的时刻,双面玻璃的效果使得她的身影由淡转浓,而后再度转淡,她在窗前站定如同恶作剧顽童一般欣慰地看着在躺椅上为她伤心痛苦的Ingrid。
在这里push and pulls再度上演,我们看到了Martha在死亡面前略显“病态”的渴望关注与被爱以确定自己“存在性”的真实一面,也看到了Ingrid本来作为一个半推半就将信将疑的进入了“假戏真做”的时刻。
她真的在看到房门紧闭之后恐慌发作,甚至按照要求吃下了镇定剂,一切都如同“导演”预设的一般,另一位演员已然真情入戏。
我们当然需要有人在我们将死之时为我们伤心,或者我们终将有那么一刻不免贪求这件事。
她的身影放佛在两个世界之间游移阿莫多瓦还使用镜头的变焦实现了一个自然的“交叉淡化”效果,暮色四合之时,Martha睡在户外,她的身体曲线与远处的山脉融为一体,即她整个人融入大地。
而后她的身体轮廓清晰起来,我们知道是她在熟睡。
她的身影再度经历这种牵拉的张力在最后的时刻她装点了自己的妆面以及服饰(也许是躯壳的躯壳),her body turned cold bathing the sunlight, and she died in the color of the rising sun, in the color of the daffodils in her room. And the only company was her shade, sunken in a long sleep as she did. 我们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那些符号,除此之外什么都抓不住,而Martha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掌控它们。
即使她她见证过无数的死亡,但是自己的死对她来说依旧是个谜。
She made it beautiful. What a picture.在下一个镜头,阿莫多瓦用一个擦去的特效将她从长椅上抹去了,没有任何搬动尸体的镜头,电影语言让她真正得逞,不仅dry and clean,而且优雅得不留痕迹。
甚至我们在Martha死后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跟Martha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儿穿着她的衣服再度以同样的方式走入画面。
而这如同“回魂”一般的场面其实是属于Ingrid的主观视点,她的强烈心理投射同时也是我们的。
仿佛此刻我们重新把Martha的身影“拉”回到这个镜子上。
她身处彼世凝视着我们,而她的模样仿佛从未离开。
由tilda本人扮演的“女儿”穿着她的衣服来到窗前,此时我们分享了Ingrid的视点3 Snow on the pool电影里总共下了三场雪:第一场在病房外,城市中的雪因为光污染和空气污染显得略带粉色,Martha开玩笑说这是环境破坏带来的唯一好处。
而后她开始吟诵乔伊斯《死者》结尾处的诗句,开启了“步入死亡”的初章。
而第二场在她们观看电影《死者》之时,Martha以同样侧躺的姿势在观看屏幕中的雪景并且跟读念白,正是同一主题的复沓。
这同样是一个“艺术照进人生”的时刻,艺术不以被发现的姿态而以降临的姿态出现。
她在流泪之后被Ingrid提醒"and you are alive",她感受到love and care,于是她重新获得面对死亡的勇气。
第三场雪下在影片的结尾,Ingrid与Martha女儿在躺椅上看着雪飘进池塘。
而拉远的俯瞰镜头让我们处于如同上帝一般的视角,很容易我们可以联想到《好了歌》的主题,想到许多在终慕落下的雪花。
这不是一个“与死亡和解”的时刻,这仅仅是一个相对平静地接受死亡见证死亡的时刻。
阿莫多瓦与死亡对抗的方式是采用诗意的手段,他重新召唤起符号的强大力量,他并没有在“物哀”之中美化死亡,而是在与死亡对抗的战场上描摹诗意。
我们永远不可能与死亡和解,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影片中如繁星点缀的其他“故事”,皆是与死亡有关的故事。
比如在战场上逃过一劫但终究因为trauma发作而投身火场的“孩子爸爸”;比如在巴格达炮火连天的城市废墟中坚持布道的天主教同性恋,以强烈的性来对抗近在身侧的死;甚至例如Darian,那个她们share过的男人,如末日预言者一般强调全球变暖的严重性,仿佛他要发出一个信息:maybe this world is also mortal not only our humans. 人类如同地球之癌,肆意扩张并且榨取营养,造成的污染不计其数,而治疗方案至今并未大规模实行。
Martha与Ingrid都不喜欢他这种过于悲观的论调,她们并不是不承认,而只是更关注how to live with it, to live in this perishing world, or die within it.而这个世界是如此地meta,正在这部电影上映之际,琼瑶的遗书公开了。
在荧幕之外下起了第四场雪,琼瑶选择以极富仪式感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她同样以影像的魔法修饰自己的死亡。
同样是经受病痛折磨,同样是呼喊尊严死,同样留下诗篇,这是真正的“艺术照进现实”。
在荧幕内当Ingrid面对Darian的顾虑与警察的盘问之时,当Martha需要从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安乐死制剂之时,琼瑶本人在屏幕外考虑着类似的问题,并且历经多年困扰。
正如电影中反复出现的诗篇的最后一句,雪花“飘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
琼瑶的告别信同样以雪为主题Martha之所以需要设置一个“隔壁房间”,是因为她需要一个“战地记者”。
她明确向死亡宣战,并且邀请到“四号位”Ingrid做了自己的职业。
如同堂吉诃德一般,Martha开始大战风车,而Ingrid是那个写书的人。
只是Ingrid不免深受触动,甚至在她这场以indulgence为名的felony之中成为她的同谋。
而谁又能说这种临时建立的、超越性的同谋关系不伟大呢?
她的love & care与日俱增,以至于在到达最高点之时Martha狡猾而英勇地离开了她。
如果说Martha是一支逐渐凋零的鲜艳百合,那么Ingrid就是一朵温暖动人的大丽花。
她在影片结尾不经意落下的一滴泪如同雪片融化在脸上,她仿佛在替我流泪。
deeply touched by Julianne Moore, she's great
本片由Almodóvar、Tilda Swinton、Julianne Moore制作出品,由El Deseo发行。
影片改编自美国华裔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的小说《你在经历些什么》。
影片开始,纽约的里佐利Rizzoli书店,门外排了一队顾客等着买书签名;店内,女作家英格丽德Ingrid(茱莉安·摩尔Julianne Moore 饰演)在签名售书,她的新书以死亡为主题;女顾客拿书上前,英格丽德Ingrid问她签什么名字,女顾客说:“签'芭比',——你说写这本书是为了更了解和接受死亡”……旁边的女助理安Anh(Anh Duong 饰演)提醒英格丽德Ingrid:“签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其实已超过时间了。
”英格丽德Ingrid:“但还有很多人在等。
”……看来,女主的书很畅销…… 这时,女主的熟人史黛拉Stella(Sarah Demeestere 饰演)上前要签名,英格丽德Ingrid赶紧站起拥抱她;史黛拉Stella称自己住在波士顿,来这里是来看儿子并顺便到医院探望玛莎Martha(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 饰演);正在签字的英格丽德Ingrid一听玛莎Martha的名字,惊讶抬起头,史黛拉Stella:“你知道她患了癌症吧?
很严重。
”英格丽德Ingrid:“玛莎·杭特Martha Hunt?
”史黛拉Stella点头,称玛莎Martha在曼哈顿纪念癌症中心,而英格丽德Ingrid几年都没见到玛莎Martha了…… 随后,英格丽德Ingrid步行沿河来到曼哈顿纪念癌症中心,来到1614房间,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好友玛莎Martha,抱歉说不知她生病;玛莎Martha说我们彼此都很忙,听说你一直在巴黎写作,我也读了你的很多作品……玛莎Martha患的是子宫颈癌第3期,无法手术,她风趣说自己是医生实验治疗的小白鼠,但效果比医生预期的要好;英格丽德Ingrid也保证今后一直来看她,直到她看腻自己…… 二人对话中,可知玛莎Martha有个做古典音乐经纪人的女儿米歇尔Michelle,但母女关系不好;在80年代,玛莎Martha与英格丽德Ingrid一同在纽约的《纸杂志Paper Magazine》社工作;后来,玛莎Martha做了战地记者,经常旅行,她与女儿的关系更不融洽了,她承认自己不是称职的母亲;她女儿米歇尔Michelle不加掩饰地表达怨恨,更无法接受没有父亲;当米歇尔Michelle问起她父亲是谁时,玛莎Martha压根儿不知道是谁…… 影片闪回,年轻的玛莎Young Martha(Esther McGregor 饰演)和弗瑞德Fred(Alex Høgh Andersen 饰演)在保龄球馆打球……玛莎Martha旁白:“我当然知道女儿的父亲是谁,就是弗瑞德;他被征召前,我们交往了几个月,然后他上了战场,直到越战结束”…… 一年后,弗瑞德Fred从战场归来,但他性情变了,患上了战后创伤综合症、每天都有幻觉,只能靠嗑药度日;为此,弗瑞德Fred选择离开她,但离开前,二人做了爱……就这样,玛莎Martha的女儿米歇尔Michelle从一出生,就没父亲…… 闪回结束,病房中,玛莎Martha告诉英格丽德Ingrid,称女儿米歇尔Michelle一到青春期就和她形同陌路了;但那时,玛莎Martha与英格丽德Ingrid在纽约的杂志社工作…… 影片闪回,餐馆内,年轻的玛莎Young Martha和弗瑞德Fred会面;弗瑞德Fred称自己作为退伍军人,选择上急救课,圣地亚哥的医院愿意接收他;Young Martha则告诉他,称自己怀孕了……在米歇尔Michelle出生前,弗瑞德Fred就离开、去了圣地亚哥…… 闪回结束,病房中,玛莎Martha告诉英格丽德Ingrid,在女儿米歇尔Michelle12岁时,她告诉了女儿说弗瑞德Fred是她父亲,米歇尔Michelle就极欲去找父亲;但玛莎Martha根本不知弗瑞德Fred住在什么地方,就联系了弗瑞德Fred的战友,战友说弗瑞德Fred已结婚,并在前一阵子去世了;所以,她要了弗瑞德Fred妻子的电话,并打给了她…… 影片闪回,弗瑞德Fred和妻子Fred's Wife(Victoria Luengo 饰演)旅行回来,开着红色皮卡车行驶在路上……这时,二人发现前边一栋二层木楼发生火灾,弗瑞德Fred不顾妻子阻拦,声称听到楼内呼救声,不容分说就进楼内救人……消防车过来,Fred's Wife赶紧告诉消防队长Fire Chief(Shane Woodward 饰演)自己的丈夫困在楼内,消防队长Fire Chief赶紧组织队员扑灭了火,但弗瑞德Fred已去世;消防队长Fire Chief称,这个木楼是废弃木楼,里面根本没有住人,弗瑞德Fred也根本没能上到二楼,估计在一楼就被浓烟呛晕了,楼里只有弗瑞德Fred一人…… 闪回结束,病房中,玛莎Martha告诉英格丽德Ingrid,弗瑞德的妻子Fred's Wife向她要了地址,称有东西寄给她;不久,她收到邮件,发现里面有一封信,这封信是她女儿米歇尔Michelle寄给弗瑞德的妻子Fred's Wife的,米歇尔Michelle在信里说就是她在那个着火的木楼里呼救,弗瑞德Fred当时想救的就是米歇尔Michelle!
弗瑞德Fred就是为米歇尔Michelle而死的!
英格丽德Ingrid听了,不禁说:“这太疯狂了”…… 家中,英格丽德Ingrid正在整理书籍,玛莎Martha打来电话,称医生让她在家休息几天,希望英格丽德Ingrid能来家做客…… 随后,英格丽德Ingrid乘出租车过来,抱着一束鲜花、几本新书来探望老友;玛莎Martha为好友沏了一壶花茶,英格丽德Ingrid称自己想将画家朵拉·卡灵顿Dora Carrington的男友Lytton Strachey搞基的事写成小说,玛莎Martha则讲起自己在伊拉克巴格达做《纽约时报》战地记者的往事…… 影片闪回,玛莎Martha在离开巴格达的前一天,驾车带着摄影师Photographer马丁Martin(Juan Diego Botto 饰演),由马丁Martin指引、来到一处秘密的庇护所传教室,来采访"圣衣会士Carmelite"的贝尔纳多Bernardo(Raúl Arévalo 饰演)、帕克Paco(Paolo Luka Noé 饰演),贝尔纳多Bernardo、帕克Paco二人是"西班牙牧师Spanish Priest",冒险来伊拉克传教;但言谈中,摄影师马丁Martin与贝尔纳多Bernardo很暧昧,似乎是基友…… 乘机返回美国途中,玛莎Martha问马丁Martin他是如何知道"圣衣会士Carmelite"的事的;马丁Martin坦诚相告,称他在狮子山与贝尔纳多Bernardo相识并相爱;玛莎Martha问:“你们做爱吗?
”马丁Martin:“Well, of course, yeah.贝尔纳多抗拒不了肉体愉悦,而且另一人也是他的性伴侣。
”玛莎Martha又问:“他们没有罪恶感吗?
毕竟他们是天主教徒。
”马丁Martin:“不知道,他从未提及。
战争会让人看到恐怖景象,做爱有没有罪恶感变得无足轻重”…… 闪回结束,玛莎Martha与英格丽德Ingrid走出公寓楼,坐在花园相聊,称她写了马丁Martin、贝尔纳多Bernardo的故事,但只存在她的电脑里;英格丽德Ingrid则称赞画家朵拉·卡灵顿Dora Carrington的男友Lytton Strachey的奔放情感感到惊讶,还说Strachey遇到朵拉Dora18年后死于胃癌,而朵拉Dora不到两个月也死了,她朝自己的胃开枪死的…… 这一周,玛莎Martha又进行了新的实验性免疫疗法;当英格丽德Ingrid再来探望她,发现她悲观失落,——原来,此次实验性免疫疗法失败了,癌细胞转移至肝脏和骨头了,她出现腹泻、呕吐、疲劳,她只能再活几个月了,也许一年,医生希望她继续治疗……这时,黑女护士Nurse(Nya Bowman 饰演)过来,称玛莎Martha不该下床;玛莎Martha躺在床上,黑女护士Nurse给她静脉注射…… 等玛莎Martha醒来,发现英格丽德Ingrid还在床边守候,她问:“我该和几个挚友道别吗?
”英格丽德Ingrid:“我觉得你应该随心所欲。
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安享余生?
”玛莎Martha让她看向窗外,只见窗外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玛莎Martha提起乔伊斯《死者The Dead》结尾的经典语句…… 其后,玛莎Martha与英格丽德Ingrid相约一起看电影;开场半小时前,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
玛莎Martha告诉好友,她不想痛苦离世,她弄到了安乐死的药;英格丽德Ingrid听了,说:“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
”玛莎Martha:“过去我面对死亡时,我不想孤单一人,英格丽。
我请求你……在隔壁房间陪我。
”英格丽德Ingrid站起身说:“我觉得我们该入场找位置了。
”玛莎Martha:“但我愿意继续谈下去。
”英格丽德Ingrid:“OK,你决定何时要安乐死?
”玛莎Martha:“不太确定,……1个月内?
在我开始恶化,你认不出我之前吧。
” 英格丽德Ingrid就问在什么地方安乐死,需要为她找地方吗?
玛莎Martha说不需要,她自己会解决,她只需要有人陪就行,在隔壁房间陪她。
英格丽德Ingrid有些疑问,问玛莎Martha为何不找至亲的人相陪;玛莎Martha反问:“我们不是至亲吗?
”英格丽德Ingrid:“哦,对,我们是至亲,非常至亲,一连几年都没见面了。
为何不是史黛拉Stella?
或者玛姬Maggie、凡妮莎?
你们从小就是朋友。
”玛莎Martha:“我承认我想到过她们三人,我问了她们三个,她们都吓坏了,也都拒绝了。
她们不愿帮我结束生命。
”当然,玛莎Martha更不愿女儿陪她,因为她未尽到母亲职责,不能让女儿陪她送终…… 镜头一转,英格丽德Ingrid陪玛莎Martha坐在家中;玛莎Martha打开阳台门透气,阳台种满了花草。
玛莎Martha称癌症互助团体出现很多糟糕观念,有些人居然认为癌症是礼物、是精神成长的机会;她认为应该见识自己的奋战方式,——先战胜自己,癌症就战胜不了自己…… 深夜,英格丽德Ingrid离开,在出租车上打电话给玛莎Martha,称自己答应在隔壁房间陪她…… 翌日,英格丽德Ingrid和达米安Damian(John Turturro 饰演)走进自己的出租屋;达米安Damian是英格丽德Ingrid、玛莎Martha一同在杂志社工作时的共享男友,确切的说是共享炮友;用达米安Damian自己的话说,英格丽德Ingrid、玛莎Martha与他每次做爱时时间都很紧迫,就像跟恐怖分子上床,总会感觉是最后一回……英格丽德Ingrid提起玛莎Martha安乐死的事,称她不敢面对死亡;达米安Damian反问:“你不是新出了一部书,那本书有让你克服死亡吗?
”英格丽德Ingrid:“No!
” 这时,英格丽德Ingrid的手机响起,是玛莎Martha打来的;玛莎Martha戴着蓝牙,站在阳台浇花,称自从英格丽德Ingrid答应后、她心情格外地好;英格丽德Ingrid问她选好地方了没,玛莎Martha称选在了胡士托Woodstock附近,离市区2小时,租了一个月,感觉绰绰有余了,因为现在她血细胞计数过低。
通话后,达米安Damian称他两周后要去胡士托Woodstock附近的巴德演讲,与英格丽德Ingrid还能见面;英格丽德Ingrid则称这不是好主意,她会一直跟玛莎Martha在一起;达米安Damian提议她应该找个律师…… 随后,英格丽德Ingrid开车带着玛莎Martha,来到胡士托Woodstock附近的一栋别墅楼……这栋楼依山而建,二楼窗外就是山,阳台有躺椅,可欣赏山林、听鸟鸣,楼外还有泳池……英格丽德Ingrid选择住在楼下,正在整理自己的行李,听到楼上的玛莎Martha抱怨连连,——原来,玛莎Martha忘记带安乐死的药了,需要回去取药…… 于是,英格丽德Ingrid开车带着玛莎Martha,返回取药……途中,玛莎Martha称若药丢了再买,会很麻烦,这药是通过暗网买的……回到家,二人开始分头在屋里找,玛莎Martha只记得把药装进了一个信封里……在书房,英格丽德Ingrid找到了一封写着永别的信封…… 深夜,二人返回胡士托Woodstock附近的别墅楼…… 影片的结尾,当雪花飘落,米歇尔Michelle(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 饰演)坐在母亲离世的躺椅上,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交织在一起……
1、小镇、高压、穷文青阿莫多瓦的新片《隔壁房间》拿下了2024年威尼斯金狮奖。
这位出生于1949年的西班牙导演,一生都在颠覆传统。
阿莫多瓦出生于小镇,恰逢西班牙内战后十年,经济复苏无力,独裁政治高压,民众胆怯顺从。
阿莫多瓦被母亲带大,当男人们外出工作之时,女人扛下了所有。
母亲经常给不识字的邻里乡亲读信,在读信的时候,即兴发挥一些善意的谎言,人们听后很高兴,这种谎言令阿莫多瓦意识到,虚构故事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父母自然希望阿莫多瓦在教会寄宿学校好好念书,成为一名牧师。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宗教作为强化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渗透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
“电影教给我的,远远超过任何一位牧师。
”阿莫多瓦如是说。
小镇夜幕降临,电影将建筑的墙壁打亮,而在其余时刻,男孩们却在墙角撒尿。
阿莫多瓦搬着凳子,观看了大量的意大利西部片与欧洲艺术电影。
那年他十七岁,狂热于电影,怎么办?
去马德里!
那里有一所国家电影学校!
可是天不遂人愿,独裁者弗朗哥,就在1967年,恰巧关闭了电影学校。
弗朗哥害怕电影。
无处可去的阿莫多瓦,做过很多工作,在底层挣扎,同时他也真正看清了世界。
再多的现实困难,挡不住对电影的爱。
业余时间创作小说漫画,组织剧团表演,自学电影理论和拍摄方法。
“现实需要虚构,才变得能够承受。
”白天工作,晚上写本,平日攒钱,周末拍片!
终于,他的短片和长片,得到了私立电影班和影展、艺术展的关注。
1975年,弗朗哥去世,西班牙也与西方世界的反抗文化接了轨。
阿莫多瓦开启了自己的新浪潮。
《烈女传》1979年,《激情的迷宫》1982年,《黑暗的习惯》1983年,《我为什么命该如此?
》1984年,《斗牛士》1986年,《欲望法则》1987年,《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年。
仿佛对西班牙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进程的回应,阿莫多瓦的作品极尽夸张地展现着赤裸裸的欲望和奇情。
2、情欲、女性、边缘异类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阿莫多瓦的电影,那就是:欲望。
阿莫多瓦与兄弟一起成立的电影公司,名为:欲望无限。
阿莫多瓦作为性少数群体,更加关注女性内心。
让电影成为作者的!
坚持一直将个人自传融入创作,电影就是自来水笔。
一方面主角大部分与阿莫多瓦自己息息相关,是导演、作家、抑或同性恋者,另一方面,童年时神父的侵犯、身体的病痛,作为性少数者的情感经历与内心创伤,亲人关系与父子感情,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阿莫多瓦的电影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母亲、情人、女儿、修女、女律师、女科学家、家庭主妇、女芭蕾舞者、女剑士、被强奸的女性、色情女明星,妓女等女性角色。
他的电影,一方面寻求女性形象的突破和解放,及时享乐,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性别二元,关注更多的边缘人,通过女性的坚强和勇气,诠释女性的成长。
例如在《欲望的法则》《斗牛士》等作品中,男性形象也被放在“被看”的位置,女性也可以成为窥视者,女人也可以凝视男人。
例如在《情迷高跟鞋》《回归》《胡丽叶塔》《平行母亲》中,女人成为秩序的建构者。
通过女性情欲的释放,弑父的行动,男权的反抗,展现了女性的觉醒 。
阿莫多瓦的故事中还不乏宗教、暴力、变性人、杀人犯、瘾君子等边缘人角色。
正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与《吾栖之肤》中展现的,混乱的身份和情感关系与传统道德割裂背离,爱欲的压抑与爆发、暧昧与混沌,身体疾病所带来的精神焦虑与抑郁,激情无处宣泄后沉溺于嗜酒成瘾的病态生活,这些内容贯穿于阿莫多瓦的创作表达。
很多评论者觉得阿莫多瓦创作的故事过于狗血、离奇、通俗!
如同桃色恐怖小报上的古今传奇,或是粗制滥造的奇情故事会。
3、色彩、波普、后现代阿莫多瓦的色彩总是绚烂、高饱和、亮眼、浓烈、跳跃、刺眼。
色彩!
也是一种反抗现实的武器!
红!
就红得彻底!
鲜红的衣服、鲜红的墙壁、红色的公交车、红色的鲜血、红色的辣椒、红色的火焰、红色的烈唇。
白!
就白得无暇!
白色的被单、白色的肥皂鱼、白色的洞穴墙壁,白色的石灰画像。
蓝也是,蓝得高饱和!
不安、迷茫、疏离、冰冷…蓝色毛衣、蓝色信封、蓝色海洋、蓝色墙纸。
不管如何,阿莫多瓦的颜色是刺眼的。
这种刺眼和决绝,我们在他人的电影中很少见到。
色彩的纯粹,并非技术上的浓与淡,而是创作者的性情。
浓烈的色彩,配上波普艺术风格,讲述离奇通俗的故事,这些元素混搭在一起,往往会让普通观众初次尝鲜,就难以下咽。
阿莫多瓦创作成熟时期,西班牙正赶上了后现代主义,主流被破坏,经典被拼贴,中心被解构。
亚文化,拿过来,边缘,拿过来,虚无,无意义,碎裂,不信任,可疑,模糊,通通拿过来。
那时的后现代文化有一股劲儿——破坏,离散,拒绝。
阿莫多瓦正是在这样一个潮流中,将电影摄影机面向青少年亚文化,面向性少数群体,女性话语,通俗读物,波普艺术。
4、舞台、戏剧、元电影阿莫多瓦的亲身经历,悉数融入其电影作品之中。
在别人那里,电影是一种娱乐商品,在阿莫多瓦这里,电影是他精神的裸体。
坦白、打开、释放、剖析、沉思、困扰......电影其实可以无关票房,无关评分,无关誉毁,而仅仅是一段简简单单的心路历程。
——可这样的创作观,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去坚持不懈的执行一生呢?
阿莫多瓦从不隐瞒自己的爱欲和激情,他直接将自己点燃,他的作品,注定成为他燃尽生命的证明。
因为阿莫多瓦坚信电影是书写生命体验的自来水笔,所以他故事中的角色会多为演员、导演、编剧、作家、艺术家、色情明星……例如《对她说》《不良教育》《破碎的拥抱》《痛苦与荣耀》……他不介意在电影中聚焦舞台、排练话剧、拍摄戏中戏、创作元电影。
无论评论家如何言说,阿莫多瓦坚持走在自己的艺术道理上。
他说:“我一直对自己的使命坚信不疑,如果没能做电影,肯定会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人。
”“如今,除了拍电影之外,在生活中,我形单影只,踽踽独行,只有我的猫、灵魂、电影与我为伴。
——吾之所求,仅此而已。
”只因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阿莫多瓦的电影,也在通向无限的路上。
全片用高对比度和饱和度的美术风格,尝试构建出爱德华霍普式的审美体验,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通过增加光照,在还原现实的基础上,为场景注入了难以言明的孤独和悲伤,Martha选择的屋子非常具有Rooms by the sea的感觉,而把当修长的斯文顿放置在这个场景中,立刻有了Morning Sun的感觉。
这是阿莫多瓦的第一部英语长片,七旬老汉突破舒适圈,勇气可嘉。
但在文本层面我会有一点不适感,根源可能在于创作者在使用非母语写作。
一是在进入准备自杀的别墅前情节基本仅靠长对话推动(想象一下锡兰写一个纯英语的剧本可能也会是这样);二是影片中对沃尔夫、乔伊斯、约翰休斯顿、基顿的致敬,有一些非母语者掉书袋的意味(非贬义)。
然而,对乔伊斯《死者》结尾的三段化用十分精妙,尤其是结尾处对主体的变更极其自然,点到即止。
这是一部充满暮气的电影,Martha和Ingrid会不会只是一个75岁老人脑海中的两种想法呢?
“我”可以坦然面对注定到来的肉体死亡;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以及每个人)在面对注定的悲剧(个体的死亡、无止境的战争、对环境的破坏)时究竟该如何自处。
我觉得阿莫多瓦的态度是尝试乐观但悲观的。
险些忘记赞美两位演员的表演了,尽管并没有被赋予足够丰富的空间,两位伟大的演员依旧贡献了极其出色的表演。
赞美给到让斯文顿穿上那些拼接颜色毛衣的任何人,她像把蒙德里安穿在了身上又走进了霍普的画中。
如何面对死亡,这大概是个永恒的命题。
毕竟,死后的世界,我们一无所知。
老外面对死亡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这个问题,大概也是越来越被“拿上台面”来说了,欧洲已经有了类似的先河。
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依然会“下不为例”。
面对死亡的,是蒂尔达斯文顿。
但,“面对死亡”的,也是朱利安摩尔。
一个是雷厉风行的战地记者,一个是多愁善感的作家,在对待问题的看法上,有着很大的分歧。
最重要的,蒂尔达斯文顿和朱利安摩尔,并不是“闺蜜”。
她们俩人之间……嗯,是曾经拥有共同的“男友”关系。
当然,这里没有什么狗血的三角恋爱,只是蒂尔达斯文顿的前男友成了朱利安摩尔的“现男友”。
一般老人生病,第一反应,当然是“孩子”。
蒂尔达斯文顿也是有孩子的,朱利安摩尔探病时,也问到了这个问题。
在很多“常规意识”里头,老外几乎没有“家庭”的概念,父母和子女一向“随缘”。
蒂尔达斯文顿的女儿,也是如此。
于是,故事轻描淡写的牵扯出了蒂尔达斯文顿的“当年”。
原本美好的一对,因为男友去过一次“越战”,回来之后彻底创伤后遗症。
老外的“反战”,向来也是主旋律。
男友最终还是嘎了,沉重的战后创伤要了他的命。
出生后的女儿,一直追问老爸的消息。
或许,蒂尔达斯文顿也不太会做妈妈,从此母女形同陌路。
身为战地记者的蒂尔达斯文顿,大概有很多“机会”和死亡面对面。
除了越战,还有伊拉克。
在那里,蒂尔达斯文顿接触过太多的“前线”。
那里的“领导”,不会“先走”,他们坚定的“不能让人民失望”,而不是空喊口号。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场“无望且愚蠢”的坚持。
然而,事实证明,当年伊拉克被打得那么惨,依然没被打断脊梁。
事后,蒂尔达斯文顿曾和自己的线人讨论过此事。
不得不说,故事虽然在说“死亡”,但涉及的“争议话题”不是一般的多。
关于往事的回忆,基本到此为止。
其实,相信蒂尔达斯文顿的人生,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精彩的瞬间”,但故事都没有交待,唯独,把这两段“战争”的伤痛拿出来重点推介,大概也有点“老外饺子”的嫌疑。
蒂尔达斯文顿的病,没救了。
医生能做的,无非是延长生命,但是这种延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病人的“痛苦”作为代价。
但是,世间就是这样,有病不治那是怯懦,忍痛抗癌那是英雄。
强韧如蒂尔达斯文顿,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此时,她有了一个决定。
当然,朱利安摩尔不是她的“首选”,但是,蒂尔达斯文顿找了很多的“好友”,对于蒂尔达斯文顿的“无理要求”,都选择了拒绝。
这个“隔壁房间”,最终还是朱利安摩尔答应了。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共同”的男友,也终于现身。
当俩人谈起蒂尔达斯文顿,貌似也没有太多的“伤感”,听到这样的消息,没有表现出惊讶的,相信这“男友”,也是很有想法的一位。
后面的故事,也有交待。
刚到别墅,就搞了乌龙。
蒂尔达斯文顿忘记“带药”了。
俩人着急忙慌的回去拿。
此时,朱利安摩尔找到了“药”,如果是你,你是选择悄悄藏起来,还是给呢?
相信此刻的朱利安摩尔,应该是天人交战。
有一句古话,逝者已矣。
是的,在我们的世界里,逝者已矣,那边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都无法知晓。
悲伤的,只不过是活着的人。
大概有很多被痛苦折磨得不像样子的病人,都在用这个信念坚持。
病人的家属,痛不痛苦呢,大概也是痛苦的。
但是,谁也不愿意说出来。
这,或许就是“死亡”的困境,当然,那些想着“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家伙,不在讨论范围。
和健身教练的一番交流,最后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
朱利安摩尔或许是有感而发,健身教练大概也会“有感而听”。
这个世界的困顿,就是这样冷漠的存在,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转移。
在“陪伴”阶段,朱利安摩尔还是抽空和“男友”见了一面。
和孩子的关系,永远是个世纪难题吧。
男友也有这方面的困扰,即便没有面对死亡。
字里行间,老头也是个倔老头,或者是个变老的愤青。
他整天操心的“环境问题”,压根没人理会。
或许,有这样的背景,老头才会对“死亡”如此看淡吧。
人的一生,在争取这样那样的权利,但,“死”的权利,却没有。
听起来相当的荒唐可笑,谁会愿意自己“求死”呢。
只是,有时候,体面的死去,可能是人“最后的尊严”。
老头其实看问题很准的。
这个怪圈,或许要等到“摇摇欲坠的医疗系统完全崩溃”的那一天,才能彻底解决。
只是……,这或许也是一种“奢望”。
总会有人,有这样的欲望——别这么快死,等榨干了你最后一分钱再说。
故事最后,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的身份回归,还是很别出心裁的。
在整个“回归”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不能挖掘出女儿对妈妈离世的伤心。
亲情,或许只是一条若有若无的丝线,它可能会偶尔缠绕,但终究会一扯就断。
说到底,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都很痛苦。
珍惜眼前人。
用“死亡”换取柔软,那只剩遗憾。
我最爱的导演永远第一名,第一次来到英语世界,但我眼里仍是一部欧洲电影。
这次感觉他真的老了,开始直面衰老和死亡主题,依旧是女性作为主角,一位得了绝症在暗网买了安乐死的药准备自杀,另一位作为陪伴者,借由他不同的角色说出来他在这个年纪对生命的感受,尤其是在前期作品里总是被作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性已然只剩力不从心的只字片语,那个在女主们口中年轻时代天生的情人是由一个只喜欢谈论气候变化政治主张保守的糟老头代表,还有那个被告知不被允许触碰客人身体的健身教练,这些有点恶搞的安排只有他的粉丝才能一眼看到会心一笑吧。
故事在其依然艳丽的色彩运用和镜头流转中,得了癌症的战地记者和作家,一位体验过极端经历,一位擅长倾听充满共情力,曾经的生和未来的死被当下的每分每秒连结起来,娓娓道来。
每个角色与两位女主的冲突代表了今日西方世界各方势力的碰撞,但导演显然是站在两位女主这边的——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丧失精神的力量才令人绝望,主动终结一个已无法避免死亡的生命在他看来是对自己最高的负责,最后也得到误解了女主一辈子的女儿的原谅,降伏生之苦死之痛,终获得真正自由。
ps 女主选得真棒 好喜欢那个律师小姐姐看到还在用碟片放电影好复古好有爱 也只有老导演才能拍这种ost还是几十年不变的风格太美了太美了 想哭
阿莫多瓦美学永存。
julianne moore演的真好。演员常常努力的演,念台词。情感并不是很流畅。音乐过于饱满,前半段节奏问题太多。这片最大的问题大概是发生在us,很多都显的假,欧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太过于浓郁。导演不忘用男演员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也可以吧!母女情不似母子情,女人之间情感也不似兄弟情,男人似乎很难懂这一点,能拍好的男导演极少。从另外一个层面,如果全部看台词/字幕,可能会觉得好,这片适合在北欧德系或者日本这样的地方放,情感上符合,会有好票房。
阿莫多瓦、金狮。
女儿出来前我对大红色的门念念不忘,女儿出来后穿越回来一模一样的国剧设定。Too low to be true。非常没意思。
对于阿莫多瓦这种具有标志性美学风格的导演来说,此作怎么看都无疑是牢骚、流水账之作啊。对于主题表达的力度过于强硬与直白,对白中大量对于当代种种社会议题的导演个人意识形态的输出那是没完没了(犹如“老人言”),心口不一的现象使得影片看起来很扭捏。这部金熊奖电影反而让我看出阿莫多瓦对于国际上认可自己表达风格却毫无大奖表现后所作出的让步性妥协,去真正的迎合了一回主流市场。
好诗意的临终电影,两个好朋友聊死亡,我想知道在Woodstock的这个房子在哪,好想住!
台词写的好尴尬😭
白女无病呻吟片。两个Karen鸣翠柳,两行黑线上青天。
死亡这件事,说小也小 说大也大。可惜拍法、演法还有写法都实在是太无聊,充满一遍又一遍毫无意义的解释性台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前半段加上几处莫名其妙的闪回。好在没有过多抓马和撕逼
色彩很鲜艳,生命很脆弱。昨天大S的事感觉很唏嘘。如果真的能有尊严的死去也是幸福的。女主一生很值得也很勇敢!全片两个男的出现的太不合时宜了,完全没必要,可以更美好,但现实往往都是充斥着不如意。我想好好地生活,不停止思考的过每一天。
确实很像小品,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偷懒了……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导致的偷懒,还是就是单纯的随便拍拍……导致的结果就是局部看每个画面都很美,整体看这个故事没什么记忆点。
昨天在互联网上沉浸地“观看”了沙白之死,再次陷入了对死亡的沉思。死亡是经不得细想的。能够借助于驱散恐惧和孤独的事物,随着变老,越来越少。今天我整个人都是抑郁的,“被降低到了最小值”的状态。所以我临时起兴去看这部电影 - 除去人物背景,几乎是一丝不差地对应了沙白之死,包括癌症的“斗争”论。还有,martha用看电影来度过死前的最后一夜,就如同今晚我为了驱散死亡的阴云,突然来到电影院的决定。因为我真心相信,电影,即使仅从它的物质层面来说,都是我最熟悉的生死媒介。另外,阿莫多瓦不仅制造melodrama奇观,也永远把视线移向历史维度,以及“现实”,我是说银幕这一边的那一个。
色香味俱全的一道小菜,没有曲折离奇的剧情,也并非宏大叙事,吃到嘴里却颇具回味死,每一帧镜头亦是享受。当你还能品尝生之乐趣的时候,应当尽情去尝,不必对生不耐烦,不必对死急不可待,死亡是一扇迟早要打开的门。
7.7 A film with dignity,but still not courageous enough,阿莫多瓦心中也许一直有一个美国电影梦吧。
相较于导演之前的作品而言,这部整体看下来还是有些平淡了,少了冲突,多了哲思,关于生存和死亡的思考,通过对话和讲述呈现家庭和爱情和难题,以及也探讨了安乐死和协助自杀等这一类社会议题的矛盾。吊诡的是在这么一个主题下,导演中间插入了一些悬疑的元素,比如那个突然关闭的房门加以氛围音乐的营造,吊足观众胃口,但揭开谜底却是一场误会。当然,抛却以上问题不说,电影依然不失为一部中等偏上的佳作。7.5分
通片宛如一场室内软装广告杂志,人物塑造薄如硫酸纸。美术真的应该这样凌驾于故事之上吗?感觉吃了一块视觉好利来……
和几年没联系的老同学联系上,告诉他我最近抑郁想寻死,他给我推荐了这部电影。当Ingrid第一次误以为她已经死了的时候心痛的痛苦,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痛彻心扉,让我放弃了寻死的念头,我不想我闺蜜经历同样的痛苦。
这部仿佛西班牙郭敬明水准 画面不错但剧情实在突兀 BMG故弄玄虚 穿插了战争创伤和环境议题 但表现地很神金 还有一些导演自己的性幻想(gay子视角) 丝毫没有女性视角 可惜了两个女主演的精彩演技
各种水土不服的感受,不断想象如果这是传统阿莫多瓦式的西语舒适区抓马剧情该多么的舒畅。建议阿莫多瓦及时停止勇闯英语区的癫公行为,重回西班牙吧。
情节很单薄,人物也不是特别有趣,她走得这么无牵无挂,观众又何必自作多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