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苍井优并非难事,只要多看两部她的电影。
最初的邂逅当然是《花与爱丽丝》,那个总是闷着头走路的,无可无不可配合着好友将小小谎言滚成一个雪球的爱丽丝,一开始总给人略嫌迟钝的印象,可是在与努力寻找第二春的母亲及其男友的不期而遇时,眼中掠过的那一抹了然,叫人顿悟,呵,原来这孩子胸中自有丘壑。
从此便再不能漠视。
再次相遇,是在《扶桑花女孩》里,可是那时,我已经不记得她的样子。
也正因此,影片一开始时,便误将那个心醉神驰地做着成为夏威夷舞娘的梦的女孩误认为是苍井优,记忆力衰退的脑袋不知反省自身老迈,却只知嘀咕“苍井优原来长这个样,怎么好象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至于以前怎么样,哪里不一样了,却压根没想得出来。
好在没几分钟镜头就转到了旁边另一个穿着校服的少女。
依然是海藻般浓密的长发,以及虽然微皱眉头,却神思无垢的表情。
记忆瞬间苏醒,一颗心突然就放宽了下来,似乎是觉得,好在她才是苍井优,苍井优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竟浑不管之前的莫名失落,全因自己眼力不好所致。
对于饰演心无杂念,安于天命的女孩子,她似乎特别拿手。
扶桑花女孩里的纪美子依然如此。
不太说话,总是静静地倾听,乖巧、顺从,却突然会执拗起来,比谁都固执。
这种无法言喻的气质,或许只能命名之“孩子气”。
或者,“女孩子气”。
她真的是个孩子,爱撒娇,会赌气,不太关心身边以外的世界,对未知的事物却又抱有好奇,偶尔蹙眉凝思,看在外人眼中却只是一副状况外的迷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懵懂的女孩子,明明晓事得比所有人都晚,可当有人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最后拥有窗外风景的,却总是她。
恼吗?
终究是不恼的,看着她那明净无伪的笑脸,便知道了,该是她的,便合该是她的。
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无为而治吧。
令人见之忘俗的女孩子虽然不多,却也不能算少,单说灵气迫人的,最叫我印象深刻的前三名,苍井优似乎还排不上号。
可是,这孩子的灵气却另有一层独特的韵味在,气质灵动的少女们都是清泉,澄澈清冽,只有她,更多一分悠长绵甜。
难得的是那灵气之外的纯良敦厚,时至今日,当下女星,竟似只在她一人身上得见。
于是,那些充满灵气的女孩子,让人希望时间在她们身上停顿,成为记忆中永远的少女。
可是苍井优,看着她今日如潺潺流泉,会令人期待她汇成江河,汇成湖海的时日。
题外话:虽然没有倾城倾国之姿,但这份气质,却最贴合我心中那个女子。
和大多数日本电影一样,属于慢热型。
故事的最大好处是虽然有些荒诞,却是基于一个真实的事件。
虽然开头很慢,也很闷,却被好奇心驱使,禁不住看下去。
影片最终,出现了人物原型的照片,不免大大的感动了一把。
看这部片之前,不知道它是如此鼎鼎大名(属于2006年《电影旬报》十佳日本电影、横扫当年日本影坛多项主要奖项) 、出演阵容是如此强大,也还不知道苍井优。
只觉得松雪泰子演技出众,气场太强大了。
苍井优长相平平,演得还不错。
女孩们欢快地跳着草裙舞的场面,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评分:8 out of 10
电影中的泪点很多,值得一看。
当老师教他们跳舞,四个人一起站在器材前不知所措,开始了我第一次的泪目。
站在陌生的场所,要去学习自己没有接受过的舞蹈,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会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次,女主妈妈知道了女主逃课去看学舞蹈,找到女主并把她拉回家,女主哥哥在旁劝解希并望可以女主可以主动认错,女主没有被妥协,向妈妈大声的说出了,并不想像妈妈一样生活,要活出自己的自由。
接着踮着跪麻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出了家。
她很勇敢,勇敢的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第三次,之后闺蜜被父亲打,被迫放弃舞蹈,被打的满脸伤痕。
但是面向女主依然笑着说着让人心痛的话。
之后女主因闺蜜离去,没有办法露出笑容,老师说你是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你必须再舞蹈上露出笑容,她不解大声的反驳着老师的痛处,老师打了她一巴掌。
反正泪点多,但是不虐,都是慢慢的感动。
开头,影片较为平淡,没有让人有想看下去的想法。
后来开始逐步步入正题,纪美子因好友参加了跳舞,学习跳舞,但没想到中途因好友离开,自己也承载着好友的希望,终于成为一名舞者。
事情的开始,不管别人有多么反对,如果坚持下来,最终他们也会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来帮助你就像全文我为两次所哭,一次是因为纪美子的母亲在看完纪美子一个人为了跳舞而努力着,不希望女儿的努力白费,最终到处收集暖炉一次是老师要走,学生们站在站台上对着老师比着当时老师曾教过她们的手语只要还存有梦想,为之努力,那么你最终会有所收获,你的努力不会白费
《扶桑花女孩》是一枚包裹在糖衣外表下的催淚炸彈。
溫馨喜劇的包裝之下,深埋著日本不同世代價值觀的沖突,在地文化與工業化、都市化、美國化(以草裙舞為象征)的沖突,以及現今日本人對“good old day”的無限眷戀。
影片取材於真實事件。
昭和40年(1965年),石油逐漸取代煤礦成為主要燃料能源,昔日的煤礦相繼關閉,無數的人失去了工作。
以采礦為生的日本福島縣磐城市也面臨產業沒落、礦坑關門的危機,煤礦工人面臨集體失業。
故事正是圍繞著礦山人為擺脫這一困境的努力展開的。
實際上,早在1956年鳩山一郎執政時期,日本即制定了“電力五年計劃”,進行以電力工業為中心的建設,並以石油取代煤炭發電。
經營了一百多年,培育了一代代礦工和礦工文化的磐城的日漸雕敝,幾乎是這股大潮的必然結果。
但是,成千上萬長於斯、賴於斯的煤礦工人,卻不得不為這股浪潮埋單。
同樣在90年代末經歷了以“抓大放小”為口號的國企改制、幾千萬下崗職工的中國人,應不難理解這一轉型過程的痛苦。
電影中亦有這方面的展示,但畢竟是溫馨小品,對於當年工會鬥爭的酷烈,不能盡萬一。
電影在這裏作為記憶再書寫的機制,是要盡量縫合歷史的傷口,而為了縫合這傷口,影片把礦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尋找生機中體現的堅韌、頑強、陽光作為表現的重點,也就不難理解了。
片中蒼井優的母親,是老一代礦山人的最集中體現。
她的丈夫獻身於無底的礦洞中,她的青春胴體也被一生的粗重勞動消磨得死氣沈沈。
但她毫無怨言,因為她深愛著這個礦山,深愛著丈夫獻身的事業,她認為女人的本分就是任勞任怨、幫襯丈夫、撫養子女。
當面對這“衣不蔽體”的草裙舞時,她深以為恥,並蠻橫地阻撓女兒學習。
而蒼井優飾演的紀美子,雖囿於視野和家庭教育,也有保守的一面,但隱隱約約的自主意識已經在心底萌生,因此當遭遇母親的強硬阻撓時,她沒有順從,而是喊出了“我不要像你一樣過一輩子”的聲音。
對於舞蹈,她最初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度,真正撼動她心靈的,是平山老師那一段舞蹈(導演選用逆光拍攝,襯托出了舞蹈的唯美,很有《花與愛麗絲》裏面的感覺)。
可以說,她是為純粹的美吸引過來的,而最後,當她在磐城父老面前solo她靈動的舞姿,展現她熱情而又羞澀的笑容時,她自己也成就了一種純粹的美。
如果說蒼井優的美是小荷初露的美,那麽早苗的美則是紅藕香殘的美,美得那麽酸楚、那麽惹人憐愛。
她是個有夢想的女孩,當機遇來臨時,她比別人都更主動。
猶記得盛裝合影時她的激動,叨念著要把雜誌當寶貝一樣收藏起來,猶記得她在弟弟妹妹前展示自己的裙裝,甜蜜地像一只來回穿梭的小燕子,而夢想就在最高處猝然隕落,破碎的裙衣下是觸目的傷痕和一雙驚恐萬狀的眼睛。
如果說電影的高潮部分——車站留師——的催淚效果多少被我的提前預料破解了,那麽,早苗與平山老師的道別卻是我猝不及防的:當早苗遠遠地對平山说出,感謝你給我最快樂的時光時,我的淚突然就下來了。
我可以想象平山到來前礦山單調沈悶的生活,那種沈悶扼殺任何一種對浪漫、悸動、美的想入非非,而當這些東西突然不期而至時,哪怕是瞬間擁有,哪怕是宛如春夢一場,此生亦值。
平山老師象征著一種外來力量,來自都市的風。
她的過去神秘不可知(電影略去了她的歷史,我以為是處理地很妙的),她的笑裏藏有幾分滄桑,她對礦山起初的態度也滿含著不屑和抗拒。
但她的心最後還是被這群“礦工之女”的純樸與執著融化了。
已經進入後工業社會的日本人,在觀影時完全可以把認同點落在她的身上,同她一樣,深況都市人的孤單寂寞與人情涼薄,而對知冷知熱的鄉野社會展開無限向往。
而我更感興趣的,其實是磐城人對平山的態度。
在他們眼中,這樣的女人註定是無法融入“我們”的,永遠是“他者”,只要有什麽異動,她的動機是首先被懷疑的。
這種在地文化的排外性,也見之於《海角七號》。
作為對全球化的反動,我期待文藝作品中更多的在地意識或者說社群意識,但一個問題是,超越排外性的、開放包容的在地意識是否是可能的?
以磐城為代表的煤礦,在如今的日本已基本歇業,轉化為與夏威夷度假中心類似的旅遊景點,供日本人憑吊。
以影片反映的1965年為起點,日本先後經歷了伊奘諾景氣、80年代的“安定成長期”和泡沫破滅後“失去的十年”。
當如今為下流社會、禦宅族、電車男煩擾的日本人再回頭看這部充滿懷舊氣息的電影時,他們懷念的,也許不僅是朝氣蓬勃的60年代: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新幹線、東京奧運會,還有那雖保守,但也知冷知熱的傳統社會、人情社會——該片橫掃日本國內各大獎項即是明證。
而這份鄉愁的徹切,對於現今正處在“昭和日本”時代的中國,恐怕是要若幹年後才能體味的到的。
——《扶桑花女孩》或当下金融危机搞得人心惶惶,看电影似乎也没了心情。
就像汶川地震时,每天守在电视机旁,任何电影都失去了吸引。
如果有谁说自己可以不受干扰看电影,我肯定会怀疑他的生活态度。
也会有人争辩,至少我可以躲在电影里过春秋,纵情光影,沉迷艺术,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派。
只是一时的麻醉,好比黄粱一梦,醒来后只会更加揪心。
毕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人情浮躁,世情动荡,无从逃避,也无从解脱。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自从狄更斯这么说过,很多人也跟着这么说。
看过《扶桑花女孩》后,在它程式化、但恰到好处的感动和励志背后,我得到了一点异样的感受,否则我不会想要为它写点什么。
在我探究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时,当下的境况自然而然地与电影中的情境连接起来。
近几年日本电影热衷于表现昭和时代,尤其是二战后的一段时间日本人艰苦度日、走向复苏的生活,抛开其中隐约规避战争罪恶这一点不谈,其追忆、怀念甚至是向往的意味非常明显。
像《永远的三丁木的夕阳》《母亲》这样的轰动作大概都是这样。
为何如今生活优渥的日本人会向往他们之中年长者直接经历过的最艰难的时代?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当下生活时是否也会拥有一份这样的情怀?
还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过往在经历时间的淬沥后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伤痛永远是伤痛,比如战争,比如文革。
我看到的《扶桑花女孩》,在描述曾经的“激情岁月”时,没有一味地缅怀和美化,怀旧虽不可避免,但电影关注的还是昭和四十年的“当下”,公元1966年,日本经济腾飞的前一刻。
新旧经济的更迭,必然导致优胜劣汰,电影中的采煤小镇濒临倒闭,对于镇上的居民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毁掉生活的出路。
这真是一个不能再坏的时代。
然而电影中的女孩们,却以敢于担当的态度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段最好的时光。
是的,在电影程式化的情节设置之外,这个,更让我感动。
这不是单纯的煽情和励志可以达到的。
女孩们为了养家糊口去跳草裙舞,获得了艺术与成功的快感,这都不重要。
透过这些苦难中的执着,或是对命运的抗争,我忽然发现,人在当下,其实是很难与命运角力的,甚至无从认清生活的真相,我们唯有随波逐流。
这逐流又分两种,一种是逆势逐流,这种人服从命运的支配,甘愿滑向生活的谷底,然后抱怨或是隐忍;一种是顺势逐流,这种人顺应命运的法则,但有胆接受未知的变化,反正也不会再坏到哪里,虽然也并不做反抗,但总归承载着一股向上的劲头。
这劲头有时是天赋,有时是天命,学不得,一学便是抗争了,前景便会难测。
似乎这成了一种生存的艺术,在随波逐流的生命里,顺势或逆势便成了分野普通人生命轨迹的潜在原则。
所以与其抱怨生活,做改变的反对派,不如试着亲热生活,找到与生活同调后欲罢不能的感觉。
这感觉落实到《扶桑花女孩》或当下,其实标题的一句话足以表达:在最坏的时代找最好的时光。
写到这有点汗颜,要聊电影的,却完全成了自话自说。
还好想要表达的就这些了,不妨再说说电影。
《扶桑花女孩》是那种从电影语言上看精致到无以复加的片子,每一个笑点、煽情点、催泪点都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不造作、很纯粹。
任何人看了都会跟着感动、欣慰,然后慢慢了然于无。
这看似一份精明的算计,但我觉得需要很大的智慧,就好比高度程式化的京剧,唱念做打分毫无差,故事也都是老生常谈,但懂戏的听来依然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和心情。
当商业电影,尤其是温情、感动、励志类小品成为一种精准的套路以后,能在其中适度跳脱、彰显不俗,才见导演的功力。
从这一点上看,由日籍韩裔导演李相日推出的《扶桑花女孩》是近年来日本电影难得的精品之作,它在2006年获奖无数,并成为旬报年选的第一名。
它一点都不俗气,程式里透着风度,让人在温情之外感受到新意。
不能免俗要说一下苍井优。
一个看似清淡平庸的女孩,内在里却有着强大的气场。
长相一点都不重要,在漂亮到一定程度的所有女优中;气质似乎也不重要,不管你是清纯少女还是百变女郎。
看苍井优,其实要看她的品质感。
她是轻盈的,单纯的,在很多女优那里,这很容易导向肤浅;她是从容的,有气度的,在有的女优那里,这难免成为沉重。
她中和了这两种走向,成就一种完美。
有人把她视为原节子、高峰秀子、田中娟代、吉永小百合等“国民级”女优的接班人,至少从潜质上看是有道理的。
在《花与爱丽丝》中她还无法跳脱岩井俊二营造的恍惚气氛,在《虫师》中则干脆沦为应景的花瓶,但她的气场没有变,依然让人无法忽视。
虽然前景无从预测,但从她身上散发出的品质感来看,多少更能让人放心。
#影# 2006《扶桑花女孩》《フラガール》7/1070年代日本北部,受到改用石油供暖的衝擊,國營煤礦場效益每況愈下,下崗女工和失業女青年頂著世俗壓力,齊心協力無中生有創建北方夏威夷溫泉浴場,成功彌補煤礦產業轉型帶來的職業虧空,創造佳話!
在中國常見的下崗女工淪落足浴按摩中心的人生慘劇,在霓虹國卻是正能量工人家屬如何自我救贖的催淚雞湯,不得不佩服編劇!
但最後劇終打出“真人真事改編,溫泉浴場依然存在”的字幕,不得不鼓掌,內心佩服這群不向生活屈服的人們!
故事梳理簡單,戲劇衝突在預料之中,催淚點完成度很好,沒有過於煽情,畫面一直貼近灰蒙蒙了無生息的沒落煤礦,導演和編劇盡量讓影片還原生活真實度。
但電影畢竟不是生活,無法24小時不間斷,剪接的技巧和說故事的能力就是功夫所在,而能否超越生活激發深層次的思考,才是成為佳片的鑰匙。
從這一角度來說,這電影太流於表面,幾次欲用力去突出新舊時代觀念的鬥爭或男女社會角色的轉變,都隔靴撓癢不了了之,可惜了。
但它依然超越一般娛樂片,有笑有淚,有振奮人心的正能量,就像大冬日裡泡在夏威夷溫泉裡,即使知道外面冰天雪地,生活還是要艱難前行,但此刻,心暖暖……
碰巧为了小优,看了06年获奖无数的扶桑花女孩,看完才知道获奖无数的。。。。
总觉得日本人的感动点很低,可是我更低,边看着就哭了。。。
看见优酱独舞的时候,不经想着,这个女孩,果然注定是要做一线演技派女星的,85年出生的她,竟有如此的领悟力和表现力,多少让我这个从小被灌输影后必从某戏剧学院某电影学院毕业理念的中国乡土娃惊讶。。。
正面题材的电影,看完会有暖暖的快感,仿佛一剂麻痹针,好像生活真的因为一个执着的想法和顽固的坚持而往美好的方向而去~~~~
故事、劇情、主角甚麼的都不太想說。
只是忽然想起,日本東北大地震後,百呎的巨浪,核輻射的洩漏,都令那城市全毀了,夏威夷中心也休館了,事物都消失了。
就只有這麼一部電影,為曾經的那時那地留下了一個挺感人的故事。
或者影片當中一眾角色用手語比過的Aloha,能為當地帶來一點希望和幸福。
因為Aloha在夏威夷語就是愛、希望等等的意思。
這片忽然而來的歷史價值足夠五星。
昨天在豆瓣小组上看到关于优新片《扶桑花女孩》又或者是《Hula Gril》的介绍。
于是马上在迅雷上搜索资源,果然是有人发布了,立马down下来。
晚上去到碟店,不经意的翻看,突然就看到一张很俗气的封面,大头的女人照,充满了粉红乡土气息,这样的碟是无论如何会一翻而过的。
但是似乎很熟悉,哪里看到过。
《呼啦圈女孩》,我拿起来,不就是下午在迅雷上看到的《Hula Gril》吗?
天,我记起来,上次淘碟时还被我鄙视过的封面,竟然就是这部优主演并且在2006年拿了一大堆奖的我正在奋力down的《扶桑花女孩》!
好险,差点,我就错过了优。
这个,会被很多人称为“莉莉周的女孩”;这个,会被更多人称为“岩井的女孩”的女生。
实在是,很喜欢她。
认识她,当然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那个还圆嘟嘟脸有些婴儿肥的小女孩,可爱,灿烂,忧郁,困扰,很多,如同她的那只大熊。
然后就是“爱丽丝”,清瘦了,高了,笑起来弯着眼睛,干净,清爽,倔强,坚强。
少了很多日本女孩子的故作可爱,也没有如流星稍纵即逝,更加庆幸的是没有被烂片毁掉。
所以,沉淀下来,担负起日本年轻一代女星的实力名号。
昭和40年,也就是1966年,当时的中国正是全民动员文化大革的时代。
对日本是有情结的,所以并不了解60年代的日本。
只知道,这个封闭的小镇是一步一步接受外来的人或事物。
经历何其相似,历史总在重复。
故事其实很简单,桥段也确实很老套。
我想,这应该是一部励志片,煽情的片段一个也没落下。
比如说为了一棵树而跪下去求人要煤炉的两个男人,又或者是优的母亲忽然想通明白而与负责人力争的言语。
转变之快,表情之夸张,再配上日语特有发音以及面部特写,真是看得我很纠结。
但是,好的东西是不会被忽视的。
当看到优化了妆穿了草裙在寒风中等待照相的笑容,是何其惊艳。
这部片子,号称集合了日本众多实力影星。
丰川悦司,这个男人,总是以实力的面貌出现,但是我实在不敢恭维他的长相,所以一度怀疑,他也只能用演技号称吧。
如果没有优,我想我是怎么都不会看的,市面上有关优的影片实在太少。
最后的那一段舞,华丽而优美,释放而激情。
优的舞蹈,在《花与爱丽丝》中已经领教,真是淋漓尽致。
而这个应该更是酣畅痛快。
作为一个演员,我以为,优的舞蹈已经很出色。
就像弹钢琴,技术大家都有,但感情的盛放却是难得。
有人所具有的是天赋,而有人却只是在表演。
这些为了保住大家生活的女孩子,这些矿工的女儿们,努力着站在了舞台上。
对于那个年代的日本,也是一种激励吧。
就像秀兰·邓波儿曾经振奋了战争中的美国。
我不得不说,能够跳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看到松雪泰子站在女孩子的中间,用手语告诉她们舞蹈的感情,修长的手臂,柔美的动作,温暖优雅。
还是要说一点,对于我这种会因为封面而买下一张陌生CD和DVD的人,能不能把影片的宣传照拍得好一点,封面做得精致一点,让人有购买的冲动,差点就错过了。
总之,昨天运气真好,随便去看看便有收获。
这只是个真实的故事,不要太复杂。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