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导火新闻线

導火新聞線,The Menu

主演:吴孟达,周家怡,杨淇,何珮瑜,姜文杰,唐贝诗,方健仪,庄锶敏,王宗尧,张建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6

《导火新闻线》剧照

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7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8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9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0

《导火新闻线》剧情介绍

导火新闻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版,更加入吴孟达,前主播方健仪等增加新鲜感。 影片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入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人质与寻仇者命悬一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狂野目标我的丈夫工作无能守望者我是霸王龙邪恶电玩帝国毛骨悚然撞鬼经2021特别篇祈祷者我女儿的妈妈第二季米仔睡着了剧院魅影:25周年纪念演出楚曼塔一拳超人OVA1精灵宝可梦太阳&月亮白色相簿记忆碎片午夜豪门新娘社内相亲薄雾狼少年烈火战车第二季东北往事之大时代未来总统日记第一季战争程序员白濑剑风传奇黄金时代篇1:霸王之卵最后的话走尸之谜无人机代号RZ-9暴力之夜放飞

《导火新闻线》长篇影评

 1 )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 WE ARE NOT AFRAID.

嚴格D講,導火新聞線電影版其實都重有少少電視電影FEEL。

要比電影手法,當然重未比得上奧斯卡電影《SPOTLIGHT》(焦點),但係香港呢個娛樂至死既MARKET,都重有少少市場,都重有人寫到出來兼成功拍出來。

好可惜既係,導火電視劇版當初唔係人人都會一開電視機就睇到,只能網上看,所以受眾面唔夠廣。

如果唔係,我覺得呢部劇應該係香港影響力會更大。

香港拍到導火新聞線係因為有傳媒呢個都仲可以叫專業既行業。

當然重有因為反轉係大家都可以隨意去電視台舉板請願啦。

呢D咪就係香港電影拍到既野,其他地方拍唔到既野囉。

咁多年黎香港都總算出到一部講真真正正講新聞既劇集/電影。

其實導火新聞線電影版都係延續以群戲為主的風格,女主角方凝係電影版裡的作用反而沒電視劇整體咁出位。

樂嘉輝反而係呢次人質事件裡擔當一個比較重要既角色。

其實呢個故事核都幾黑鏡,雖然唔關科技事,但同樣都係討論緊媒體對人性/對社會的影響,重有社會上到底有沒公義。

尾片曲好好聽。

《We're not afraid》作曲、填詞陳詩慧。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WE ARE NOT AFRAID.蝦米音樂上可搜到。

小精采位:HAAAAAAAAAA毛記電視原來都有入鏡既咩點解我唔知!!!! 哈哈哈好正。

(1:15:00--毛記電視咪牌,個頭包紮作形象的人是毛記電視的"偽人",他既形象和藝名係影射方東昇)哈哈哈高登巴打齊齊出鏡導火新聞線電影好L勁(高登討論區係香港著名網上論壇)記者「查電話」係要去「交電話費」,從而查到機主名字,好野。

小問題:一、記者向立法會秘書處要立法會會議紀錄好方便喎。。。。。

可以立刻傳真??

(呢個是真的想問,我身為香港人我都唔太清楚,但政府好多紀錄的確是可公眾查閱,應該是可以的,我猜)二、談判專家既戲同佢上司既戲真係好生硬。

三、講普通話的閃報高層點解要企上車頂影相裝腔作勢,同樣的事情係皇阿媽做,編劇起碼會給她加上光環和正當理由啊。

其實電影版無左梁小冰真係差D。。。。。

三、裡面很多配角的演技比較不自然啊,反而是開頭死左既老婆應該戲好好架啊。

四、阿咩既然在醫院看住智叔的老婆已傷重不治,為甚麼這條線不繼續跟下去? 五、囧報除非報社係北區,如果唔係方凝咁快去完深圳又返黎? 起碼都三四個鐘頭啦........時間上太緊。

 2 ) Stay hungry ,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很多人拿这部片子跟韩国的《恐怖直播》甚至《熔炉》去比较,但我觉得不是。

作为一个新闻系科班毕业的人,我对新闻的理解是有自己的偏执的,也是因为保留着信仰,所以选择远离,不抱希望就不会失望,也不会感受到信仰崩塌的绝望。

一、欲说无门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影片里的故事很简单,除了绑架戏码以外,达叔在立法会门口静坐的场面,每一天都在我们每个城市的政府门口和各种上坊地点不断重复上演。

但是如果你偶尔去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根本没有记者去想了解他们的故事,去报道他们的故事。

翻开报纸,你甚至会找到那个小区的下水道堵了相关部门去解决,也不会发现这些上坊的故事。

为什么?

答案太多了。

但不是他们的故事没有新闻点不能上热门,而是实在是太多了,麻木了。

没有结果的事情,时间久了就不会就那么高的关注度。

就像现在的雾霾,柴静的《穹顶之下》出来的时候,大街小巷都在谈都在议论,然而现在呢,雾霾俨然成了我们晒微博晒朋友圈的一种调侃,因为迟迟不能推进迟迟没有结果,人都是有耐受性的,时间长了选择性注意消失了,久而久之心里就变成“反正也是没有用的,何必费那个劲,买个空气净化器算了·······”。

这不是别人的事这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尚能如此,对于别人诸如像达叔这样的渺小的陌生人,又怎么会有关注度呢!

二、记者不是商人亦不是政治家影片中《囧报》与《快报》用数字(点击率)对打,主编方凝为激励大家对市场和新闻的关系说了一句话,她说:“市场越是相逼我们去接受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就越应该将我们觉得是正确的那一套传达给他们。

”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阿咩也说“我们应该学凯文·卡特,拍一张这样的照片出来,改变世界。

就是因为这张照片,才令西方国家知道苏丹的饥荒严重到什么程度,结果改变了他们的救援政策。

如果我们现在可以做点什么,让香港人知道今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反败为胜。

”是的,这话说出来很热血很理想,但其实,新闻不是这样的,记者不是这样的。

记者不是商人亦不是政治家,他应该考虑的不应该是迎合市场还是 传达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市场,更不是为了去反败为胜。

市场不应该成为我们贱卖自己的理由,也不是出卖公众知情权的借口。

相同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意志,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但是我们不能利用记者的权利,将我们自以为是的主张,硬塞给我们的受众。

不是有人喊冤,我们就要理所应当的同情弱者,确定强者欺压弱者这样的主题,再让事实迁就于观点。

是的,电影《熔炉》的上映催动韩国立法,但不能盲目的去跟《熔炉》比,熔炉的主人公不是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切身受害者,他们为自己鸣鼓喊冤冤为自己去争取权益,这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我们要做的是竭尽所能的限制我们参与政治的冲动,限制我们利用资源去操纵受众的冲动,而不是放任。

我们要做的重来就不是改变世界这种宏大的命题,我们必须要做的是一定要真实的呈现出来,哪怕血淋淋,哪怕不如人愿,哪怕平淡的完全不会惊起一丝波澜,但真实才是我们的生命,还好《囧报》呈现的事件是真实的。

我不敢想象,如果这件事情真的不是那位高先生的错,而所有人都被舆论误导去天然的同情弱者,成千上万的低头族的关注,成千上万人自发集会游行给政府施压,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最后,引用方凝在结尾的一段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乔布斯的名言,但其实它源自杂志《Whole Eart Catalog》出版人Kevin KElly 在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根据他自己对这句话的阐释: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饿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将饿死的小孩。

我们必须有谦虚的自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Stay hungry,Stay foolish,后面我想还应该加一句就是:Mainta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3 ) 走出周星驰的羁绊

星爷在最辉煌的时候,从幕前回归幕后,电影产量自然从一年几部到几年一部。

星爷有升格的资本,但其余甘草配角却失去了光环的庇佑,不得不混迹于众多低成本劣质剧组,靠消费往日荣光谋生。

这其中不乏出众者,如田鸡,林子聪,但大多数都只是碌碌无为,如黄一山,苑琼丹等。

不幸的是,吴孟达也是坠入凡尘中的一员。

离开周星驰后,吴孟达拍过很多电影,有经典的港台搞笑电影《笑林寺》《小飞侠》,也有内地新晋喜剧《大片》之流。

达叔的演技毋庸置疑,然而就是少了点味道。

就像方糖之于咖啡,没了周星驰,就缺少了那种化学反应。

看达叔往后的作品,曾经无数次幻想“星爷从天而降就好了”的命题。

这是属于星爷所有金牌配角的光环,它曾经带来辉煌,如今却成为囚牢。

好在达叔沉浸了这么多年,终于在《盗火新闻线》里走出了光环的羁绊。

电影里的达叔,总是凄苦寂寥。

不同于往日里的夹带猥琐市侩,如今的他,沧桑而深沉。

就像一个站在市中心声嘶力竭大喊的冤屈者。

然世风日下,江河不再,任凭达叔如何击鼓鸣冤,舆论只关注明星花边,政客流连,谁愿意去窥探小人物的冤屈。

电影进展到这里,不需要,甚至排斥周星驰的出现,只有达叔的呐喊,只有传媒的反省,才是最好的调味剂。

周星驰昔日配角的转型作品之中,这是第一部我从头到尾没有希冀周星驰出现的电影。

走出周星驰的羁绊,达叔是第一人。

 4 )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那个自杀的记者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深V】

瘦骨嶙峋的女童饿得跪倒在地,丝毫没注意到背后是等着猎食她的秃鹰。

20余年前,这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当时发生在苏丹的饥荒。

按下快门之后,图片作者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他注视着女孩继续蹒跚前行,然后情绪崩溃。

然而,更令他崩溃的是,照片获奖之后,他受到种种谴责,谴责者认为他太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

《饥饿的苏丹》作者凯文·卡特于是,颁奖结束后两个月,凯文•卡特因经受不住非议而自杀。

在这部港片中,《饥饿的苏丹》不但是探讨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定位的重要道具,也是对片中所刻画的媒体生态的比喻。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片中营造的是这样一种媒体生态——媒体为了流量可以编新闻,也可以用各种低俗新闻填满头版位置。

另一家媒体,备感流量压力的代总编被上司的一句话呛得哑口无言。

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吴孟达饰演的谭锐智,因为诉求得不到媒体关注,铤而走险走上了绑架之路。

电影预言了媒体过分争夺受众注意力的下场。

这些预言最后是否会成真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先于这部电影出街的同名剧集所展示的一些情节,如总编当街遇袭、记者越权更改头版等,竟然在之后成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导火新闻线》所预言的传媒生态,与美国19世纪末那场黄色新闻大战非常相似。

当时普利策(没错,就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那位)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为了争夺读者,频发刊登骇人听闻、刺激人的新闻,标题也是怎么色情暴力惊悚就怎么来。

黄色新闻大战终结于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之后。

《世界报》因为在此前鼓吹刺杀麦金莱的言论而被迫停刊。

而我们的传媒生态,似乎正朝着《导火新闻线》的预言一步步走下去……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媒体与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调转,受众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原本代表着权威客观公正的媒体反而泛滥起来。

算法的不断改进,让各个资讯客户端都在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

这是这些所谓的“用户想看”的内容,很可能会绑架媒体,让其丧失权威性、公正性,一味地往猎奇和重口地方向发展。

以前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没救人而备受谴责,而在《导火新闻线》中,无底线的记者却可以为了点击量穷极一切逼迫当事人,让其做出杀人行为。

希望电影的这个预言不会成真。

另外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片的制片方是中国3D数码娱乐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早前出品的电影多为情色片,例如《一路向西》、《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和《把妹达人》等等。

于是,在电影中多以卖弄风骚的性感形象示人的何佩瑜,这次演的是一个广州暨大的实习生。

经常饰演爱夜蒲的阔少角色的王宗尧,这次成了一身正义感的记者。

唯有何华高,依然是继续自己近年来多次扮演的猥琐角色。

不过这也说明了这家2011年成立的公司能够游走在大雅大俗的两端。

当然了,这部电影缺点也不少,比如说结尾部分的生硬翻转,又比如说很多重要观点都是靠演员之口讲出来,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展示。

但总体而言,本片还是瑕不掩瑜,属于近年来少有的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相比那些大而空泛的所谓商业大片,已经给足了诚意。

更多本片精彩情节的GIF,可以戳这里

 5 ) 用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导火新闻线》电影在豆瓣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刚刚及格,比起《导火新闻线》电视剧来说,它差强人意的地方在于起承转合得过于直白,不如电视剧那样丰满。

但还是应该给这部电影一个不错的评分。

吴孟达饰演的智叔,是片中片的灵魂人物。

七年前,17岁的女儿在平安夜遭富二代高建仁奸杀,证人在法庭临时改变证词,疑犯被当庭无罪释放。

老两口四处奔波,意图还女儿一个公道。

一年后,良心不安的证人找到智叔,告诉他实情,并愿意出庭作证。

重新燃起希望的智叔夫妇却被香港一罪两审挡在寻求法律途径的门外,绝望地说:“同一条罪时不可以告同一个人两次,律师说就算那个杀人凶手亲口认罪,法庭都不可以判他有罪,为什么香港会有这么愚蠢的法例。

”智叔仍旧不依不挠,绝食抗议,请求立法会修改条例。

7年来,因为他夫妇不放弃寻找惩治疑犯的途径,屡遭来自疑犯的恐吓与威胁。

最终,智叔走向了劫持人质要求对话立法会主席卢靖的道路。

尽管到了此刻,智叔仍旧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惩治罪犯。

告诉被胁持的同事,只要卢靖肯和他对话,就会放了大家,不会伤害他们。

这是为小人物立传,法律始终是他们解决问题的首选,其次才是犯罪。

杨改兰案也好,聂树斌案也好,通过时间的拉锯与当事人的坚持,最终获得公义,但生活已变,生命已逝,迟来的正义对他们徒有心灵安慰。

当然,这中间少不了法律人士的援助与媒体的推动。

然而事实是,现在的媒体还有多少是在真正关注这个社会的痛疾?

心灵鸡汤与八卦炒作才是这个时代博人眼球的手段。

为什么说智叔是这部电影的片中片灵魂人物,是因为这部电影主线虽多,但真正落脚的地方却是新闻媒体的操守。

囧报和闪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当智叔发讯息给妻子,告知行动时,妻子精神失控紧接着身体失控,开着的小巴车失控导致车祸,媒体记者纷纷拿起可以拍照的工具一路跟着小巴车跑,直到小巴车撞上一辆货车停下,所有人的脸上都是挖掘到大新闻的表情,恨不得将摄像机和手机穿过小巴车的玻璃紧贴着出事的人拍摄。

当围观人群过于关注车祸,忽略自己的孩子跑道道路上捡拾车祸现场的小玩具并玩耍的情景,在孩子的头上正悬着即将倒下的脚手架。

闪报的记者阿峰捕捉到这一幕,端好相机,对准孩子,默默等待脚手架的倒下吞噬孩子的生命。

幸而囧报的记者乐嘉辉发现,及时在脚手架倒下之际救出孩子。

愤怒的乐嘉辉大吼闪报的记者:“你还拍。

”这时,在电视台工作的智叔劫持了正在电视台接受采访、刚拿得十大青年实业家奖的高建仁与工作人员,声称在大楼里埋下了炸药,要求对话卢靖。

炸药一开始仅仅是智叔作为手段,并非目的。

乐嘉辉在车祸现场捡到智叔妻子的手机,明白所发生的事,翻墙进入被封锁的电视台大楼,与智叔取得联系,直播采访,挟持的前因后果便一一道出来。

几年前,政府是想要修例的,但几番周折整理出来的报告交到立法会后却音信全无。

这时的囧报记者开始查一罪两审的资料,查为什么“音信全无”。

被警察逮着的乐嘉辉,中断了采访智叔的直播,然而闪报立马接过了这项现场采访。

阿峰在采访中,并没有接着梳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是从八卦的角度出发,告诉智叔,有称是他女儿的同学说他女儿曾经的名声有多差,这与高建仁“自愿发生关系”的说法一拍即合,这大大激怒了智叔。

尽管谈判专员一直在强调让智叔不理会,“可以关掉对讲机”,但闪报的记者显然不放过,继续刺激智叔,导致智叔将高建仁的头一遍一遍磕在地上。

为了点击率,囧报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开始以“挖掘高建仁的丑事”作为策略反击。

乐嘉辉问:“现在为了点击率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做?

”最终,高建仁父亲承认威胁恐吓智叔夫妇的视频并未从囧报流出,而是带到了立法会去,期望立法会能出面与智叔对话化解事件。

最终,在立法会的出面下,谈判员的从中协调下,乐嘉辉从胁持现场救出4名人质。

因为这时,智叔还有一件事情始终不想放弃,他想让法庭重审高建仁。

但闪报却在这时,将智叔妻子车祸身亡的照片上传网络,看到妻子身亡的照片,智叔再次失控,加上有人想从现场逃跑,智叔引爆了一颗炸药。

看到这里,我心里恨呀,恨不守操守的闪报,一再刺激智叔,使得事情刚刚出现的转机没了。

但智叔正是因为对法律还报有一线希望,尽管中断了与谈判员的对话,仍没有引爆大楼的炸药,而是限定午夜十二点前见到卢靖,还要问一问他为什么没通过修例。

囧报在这时查证到因为高建仁舅舅在立法会的关系,修列未通过的新闻,制作上传网络。

最终激起网友前往电视台声援智叔。

当谈判员与智叔再次取得联系,告诉他电视台门口来了几千人,他们都是他的同路人时,智叔那颗在绝境中奋斗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当年他绝食抗议希望修例时,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

问乐嘉辉,能不能帮他写篇稿子,乐嘉辉告诉他:“我肯写也没人看啊。

”看着别人抱团抗议时获得新闻媒体的关注,他羡慕,说:“如果我可以像他们一样很多人在一起,互相支持一下,你说多好。

”互相支持,正是这一点让智叔这个小人物找到自己的希望。

影片的最后,立法会虽然通过了修例,却表示,这并不是因为单个案列。

承认我们的失误带给别人的伤害,永远是困难的,谁也不愿意低下他高昂的头颅。

囧报最终并没有在点击量上赢过闪报,接下来面临的会不会是结束?

不得而知了。

但闪报代总编方凝在事情结束又再提到的那句“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与《秃鹰和非洲儿童》那张著名的照片,值得我们再次审视。

想起今天看到@LifeTime针对中美关系写下的评论:媒体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无论中美哪一方的。

川普与蔡英文通话之后,美国、中国的主流媒体都是火上浇油,夸大事实,攻击川普。

川普也是个“一点就着”的个性,越闹越大。

事实上,川蔡通话之后,川普最贴心的竞选经理有一个正式声明,竟然被全世界媒体屏蔽了:这是一个错误,但我们不会公开说它是个错误。

中美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激怒中国官方和川普,都等着看大戏。

保持饥饿,不是毫无节操地方大新闻,它的后面还跟着“保持愚蠢”,正如这句话的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所阐释的那样: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有希望人心才会软。

 6 ) 小新闻就炒成大新闻,没新闻就编新闻

片中反派闪报主编的一句“小新闻就炒成大新闻,没新闻就编新闻”道出了,现如今传媒行业的潜规则,记者早已不是揭露真相的代名词,而成了某些不良记者获利的“摇钱树”和炒做自己名声的工具!

就象片中的一样,各家媒体为了争夺点击量和曝光率,早已屡屡突破良知底线...不管遇难的家属如何难受,像苍蝇一样围上去提问各种让其难受的问题,不故其感受;不管事件的真假,只要有爆炸性,就第一时间刊出,结果屡屡被反转打脸;将自己位于法官的地位,去主观的审判事件中的弱者,结果导致了更多的“我弱我有理”的事件发生,任何一个行业的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良知底线,记者也不例外!

 7 ) 久违的达叔,宝刀未老

吴孟达达叔宝刀未老,技压群雄,或悲或怒或叹,声声断肠。

时而怒从心起,时而悲从中来。

看到动情之处不禁热泪盈眶,泣不可抑。

似乎已久未在大银幕上看到他的身影了。

自从14年他心脏病发作紧急入院以来,这几年的曝光率大减,人也消瘦了一大截。

不知不觉之中,伴随着我们青春年华长大的那批演员们都老了,周星驰电影里面好多甘草演员都开始相继去世。

龙方,成奎安,午马,郑祖…希望还有机会看他俩这对黄金搭档再搭档一次,哪怕客串也好。

只是按照现在的形式来说,恐怕也是奢望了。

电视剧改编。

安设炸弹,绑架人质,要求会见特首。

这一套开头的格局有点像韩国电影《恐怖直播》。

关于新闻媒体的道德和操守的讨论,《夜行者》和《良辰杀人记》里已广为讨论过。

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新闻资讯的的“stay hungry”已经无分种族民族,放眼世界皆同。

如何在点击率与良知之间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在有句俗话,叫做“看热闹的不嫌事大”。

在无数键盘侠的指尖里流动着的文字,透过网络汇成了一幅幅冰冷又无情的脸。

如同罗马斗兽场里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是对暴力血腥的招魂。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咸色辛辣的媒体格调影响着网民的思路,要求更刺激更深扒更冷血的消息又成了他们对媒体的新的诉求。

爱下流的东西,有下流的憧憬,那就是庸俗的人。

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看似越陷越深永无止境,但剧中也说了一句话,“常人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疯子是觉得有了努力才会看到希望”。

而如今的我们,都是那个“stay foolish”。

即使不被当下俗媚的风气所接受,也要坚定勇敢的去走下那一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8 ) 人道主义是新闻人的理想国

讨论的死循环讨论新闻道德和新闻价值的时候常常容易陷入困境,因为没有设置一个特定的前提,那就是新闻到底为谁服务?

若对象不确定,讨论则无意义。

举例来说,如果新闻选择为资本服务,资本的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那么新闻价值就会相对高于新闻道德;如果新闻选择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那么新闻道德就会相对高于新闻价值。

人道主义与新闻真实新闻的宿命不是钱权主义,而应该是人道主义。

所谓人道主义,是指将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概念。

体现为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

新闻报道中体现人道主义,就需要站在人自身的角度,贴近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无疑是理想状况,因为一旦人的意识与活动介入新闻,人的主观思维往往会使得新闻违背真实性,从而改变新闻的报道性质,变成宣传性质。

然而所有国家的新闻都是经过人为筛选后的报道传播,只不过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宣传意义明显大于报道。

无可避免地会提到新闻自由度,然后无可避免地开始质疑,挣扎,妥协。

人道主义即使当下很难与新闻真实作出平等的结合,但越是因为难,才越显得珍贵。

挣扎后沉默我相信新闻价值是新闻人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的目的地。

我更相信人道主义是新闻人的出生地,更是他们理想国。

我本该庆幸自己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但在这片土地上,更多的时候我是充满憎恨又无能为力。

 9 ) 我们还得向前走

法律的初衷是为了惩防罪犯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当法律错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机制保证双方的公正性,而媒体应该起到的是监督责任,却不是一场只有买卖新闻的报道,为了收视率而违背了“人大过于一切”的准则。

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一个幸福美满的三人家庭,在17岁女儿在平安夜在外被人强奸后暴力致死,由于证人做假证词而导致罪犯无法坐牢为由,但证人良心过意不去而同被害人父亲讲明了情况,但由于香港法律不允许“一罪不二审”的法条而不能再次起诉罪犯。

直到7年后在电视节目的时候,当时的“罪犯”来参加访问,然后就挟持了他,以炸弹威胁要求见立法主席,最后在网络舆论的帮助下,选择了释放人质,最后结果也是好的,伤亡减少到了最小。

 10 ) 吃快餐的人

4星给故事背后引发的沉思。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电影中的普通市民需要的是浮夸的标题、没有底线的新闻,但这个社会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传达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给大众。

引申到我日常生活工作中,许多甲方要一些“行货”,乙方迁就他们交出一些“行货”,最后我们抱怨,为什么只会遇见这样的甲方没有追求,殊不知,正是我们把他们培养成这样:一群只会吃快餐的人。

《导火新闻线》短评

故事应该是个好故事,但是没讲好。

6分钟前
  • 系铃人
  • 较差

剧情紧凑,情绪点精准,唯一不足就是老头应该炸但敌对势力强大既不让老头炸还污蔑老头最后把老头杀死这个悲剧结尾没拍。

7分钟前
  • liudae
  • 推荐

民粹这一套香港人玩的越来越得心应手啊。

10分钟前
  • 横丫肠
  • 还行

要追求新闻媒体的价格还是价值?希望理想婊们能好好想想再写尼玛逼的自媒体

1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在追求眼球的网络时代仍坚守新闻伦理,仍坚信新闻改变世界的理念,对于学新闻出身的人来说,很难得很亲切,多加一星。

14分钟前
  • 慕鸥
  • 推荐

没有电视剧那些狗血的爱情线好多了。看得出来,电影野心很大,然而到后面并没有那个能力圆上这个故事,只能来一个生硬的不能再生硬的大转折。电影态度是好的,奈何能力不足啊

19分钟前
  • 小林
  • 较差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23分钟前
  • 李洛克の下忍
  • 推荐

導演跳不出電視劇佈局的框框,因此比電視跌watt太多也屬合理。兩條故事線的處理太割裂,為吳孟達寫的獨角戲很單薄,有點糟蹋;想帶出紙媒與新媒體之間的惡鬥,但寫得又過於表面。

28分钟前
  • Issac Poon
  • 很差

新闻记者的良心问题,娱乐至死无底限。达叔老了,黄金配角啊,龚慈恩也老了。女主可爱不漂亮,男主有点装模作样。

29分钟前
  • 龙皇
  • 还行

1 先给达叔点个赞吧,,,。2 归根结底还是监管问题 一开始 被害人和嫌疑人都是标签人物 案子本身情节恶劣 然证人翻供 嫌疑人无罪释到故事放 被害人父母被威胁7年 那么问题来了 结案以后到故事开始的这段时间 香港记者没有一个人跟踪深挖的?民众也都失忆了,,电影肯定故意夸张了 但是为什么呢。

34分钟前
  • 边说边学的小涛
  • 推荐

题材不错 可是怎么拍的像90年代的港片......

39分钟前
  • 厚被子领取
  • 较差

應該是電視劇衍生的劇場版。

42分钟前
  • 把持
  • 还行

周家怡演技在线,女2巨丑

43分钟前
  • 看万部电影
  • 较差

我得说剧本还挺有社会意义的,而且新闻人的职业操守问题也做得很尖锐。吴孟达的表演几乎满分。

48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所有人沒有任何演技,劇情超誇張,往死了黑大陸人和台灣人,像一集粗製濫造的電視劇

53分钟前
  • 好大一张饼
  • 很差

不合格的電影就是不合格,新聞專業從來不是為英雄而生,記者不應該捲進事件,旁觀才是記者真正的天職。這部電影到底有多認識新聞?有沒有尊重過新聞?這樣想做英雄的記者不如轉行吧,由第一天就知道新聞是沒有理想主義的,電影的二元對立也實在低手。

57分钟前
  • Dorothy
  • 较差

剧情 演技都好干好干

58分钟前
  • Edison Tam
  • 较差

心有余力不足的代表。

1小时前
  • aaron
  • 还行

对港台媒体黑得漂亮_(:з」∠)_探讨的内容是极富建设性意义的,可惜制作太粗糙,电视剧质感甩不掉,从摄影、表演、人物塑造到故事发展都问题多多,作为院线电影而言实在不及格。能把一个好题材生生糟蹋成这样,活该你HKTV拿不到牌照 :)

1小时前
  • AAA二流观众
  • 较差

作为一个记者,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太羞耻了。。。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