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看过这种温情又不矫情的美国大片了。
用剧情饱满来填充每个环节,和血腥场面来构造每个画面,似乎是近期美国片的一贯作风。
美国片向来以强势姿态来拢络全世界的观众,这种悠悠的、缓缓的,不带任何暴力血腥的电影,虽然想要出头很难,但看完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留在人内心的激荡不已,从来不是靠争强斗勇、美国第一的猛烈血性,来挽救一片天的。
这部电影说的是个人认同的问题。
十四岁从巴基斯坦和父母来到了美国,男主角爱他的家人,但经过美国文化的洗礼,他的美国式生活方式,已经摆脱了他的家人所环绕的巴基斯坦式文化,即使家人仍身在美国。
男主角没有咆哮、没有抵抗,他只是静静地融入他所处的美国社会,而后又接受他家人在美国,紧紧地抓住自己家乡的文化不放,进一步太难,退一步太容易。
男主角在剧中,屦屦拒绝家人安排的相亲,相亲对象带着照片过来,他只是顺从地从手中接过了照片,而后攒集了照片,放在一个永远不会关注的盒子中。
我很喜欢男主角处理家人和美国社会的关系,他不抵抗,但也不顺从。
安静地做一切自己身在美国应当做的事。
定期参加单人脱口秀(这是他的理想)、交了一个美国女友,默默地在美国的大浪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他的家人当然是把巴基斯坦文化强烈地加诸在他身上,即使在美国,他们却不认同美国,男主角向父母提出了一个疑问:那你们为什么要把我带到美国来?
整部片是一个人从内心出发,寻找自己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的相异性及相同性,不带任何偏颇的找出自己真正的样子。
许多人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任何文化丢进来,都可以把它变成经过粹炼的一种新的美式文化。
但也有很多人,他们虽然在美国,甚至连英文都说不好。
妈妈有许多朋友住在美国,他们住华人社区、吃中国菜、逛中国超市、看大陆的连续剧,不用说英文,他们的生活也可以一样顺遂。
他们不需要融入美国社会,而住在美国就像从一个城市来到了另一个城市,却抱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不放。
这种人对美国而言,就不叫融(熔)入。
当然,这类型的人以年纪长的居多,年纪轻的,被迫进入美国社会接受教育、交朋友、与环境互动,回到了家,看家中的老人,他们心中总会有相异性和相同性的挣扎吧…
个人认同,其实不只是美国。
每个地方,每一个人都常常萦绕在这个困扰中。
这让我想起了大陆。
大陆富了,可是我却觉得每个人变得更不快乐。
看到周围的人有钱,便想着如何自己能赚更多的钱; 看到每个人读书,便恨不得能一览全书,把所有的想法知识,努力地塞进脑里; 看到每个人都出去旅游了,恨不得全世界的国家走遍; 我们的心应该定,了解自己要什么,而不是一股脑的跟风。
踩着别人的脚印,最后终将找不到自己的足迹。
追求和人们一致的相同性,而看不到自身与别人的相异性,就是痛苦的来源。
每个人都应该找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而后寻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就是个人认同的完成。
我觉得大陆人变得不快乐,实际上是一种迷失。
虽然说的是”恐怖”的巴基斯坦人,在美国的生活。
电影拍出浓浓的美式情怀。
犹豫着要不要看,男主角的长相跟恐怖份子所差无几,女主角长得也不算甜美,一付美国大妞的样子。
可是愈往下看,愈发现这电影的优点。
同一天看了两部美国电影”塔利”和”大病”,我们看到了大病导演的清新和诚恳。
他并没有对身为巴基斯坦人在美国的憋屈,而愤愤不平地描述男主角的生活和环境,而是以身为人的坦荡和尊严,描述了他在”异域”的缓缓向理想前进的过程。
他和女主角的相恋,不是他要摆脱身后巨大的巴基斯坦,而是自然而然的融入了美国文化,终将会和美国女人达成契合。
爱情可能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但男主角纯粹地爱上一个人,把数个巴基斯坦的相亲女人甩开,这是整个美国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加在他身上的选择,而不是他的家族所认同的”相同性”。
他表演单人的脱口秀,他选择美国女人做为伴侣,实际上已融(熔)化在美国的大熔炉中。
电影在描述爱情,当然还是陈旧老套大团圆的美式爱情故事。
女主角生了一场大病昏迷不醒,事前因女主角发现男主的家庭因素,而迟迟不敢将她带回家,愤而分手。
可是在昏迷的这段期间,男主发现自己是真正深爱着女主,继而照顾着前来帮助女主的父母。
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一定是完全依靠剧情,在女主昏迷时,男主和其父母的点点滴滴的相处,一分一寸的进展,最后女主醒来拒绝他,后来得知他的付出,被感动而交出了真心,都是围绕在男主的脱口秀场及其友人、女主的父母、医院、男主的家庭中慢慢展开。
虽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人类共同的命题,但那种娓娓道来,不惊怵、不矫情,真实情感的全然流露,同样也能打动做为观众的我们。
很久没看过这么温馨的美国片,相较于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至暗时刻等许多今年奥斯卡大放光采的影片,那种主题明确、泾渭分明、大卡司、大制作,倍受评审庝爱的大片; 我却觉得多几部”大病”这种片子吧。
它诉说着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它没有大起伏、大跌荡,却指引了一个方向,让我们每个人直视所要面对人生的课题。
生活可能比理想还要艰辛,是我们过份美化了理想,而忽略了生活,用力活着,或许我们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另一片蓝天。
巴基斯坦裔的脱口秀演员库梅尔和女孩艾米丽相爱,在和艾米丽的父母一起照顾大病中昏迷的艾米丽后,库梅尔终于像自己的传统家庭坦白,做回自己并赢得爱情。
这部电影打动的人的地方就在于人物魅力。
男主靠的是在家庭和社会偏见夹缝中寻求乐观生活的态度,而女主则是塑造了一种很呆萌、简单的可爱形象。
故事简单的来说是男主学会对他人坦诚。
而故事中女主的母亲形象是最成功的。
出场时表现出了对女儿强烈的维护,似乎对男主非常反感。
但在脱口秀表演的现场,又挺身而出对抗种族歧视的人,维护了男主。
人物魅力太强了,情节又很符合母亲当时的心态。
片中有一个情节设计很厉害。
在男主像家庭坦白自己前,女主父亲像男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因为坦诚而在家庭中自寻烦恼,请男主欺骗自己爱的人。
这个情节解释了女主父亲为什么在一开始对男主就很包容,他能够理解男主的欺骗。
同时这个情节也把选择的筹码加重后摆到男主面前,坦诚有时候会很痛苦。
作为真人改编的故事,电影还是有一个瑕疵。
片头的恋爱情节也好,结尾女主病好后两人的纠结也好,单论情节都很有趣,但又总觉得有些拖沓。
这种难以取舍大概也是影片评分只能到七分多的原因吧。
总觉得别扭,逻辑和走向不太对,但竟然是实事改变。
很魔幻,娇小的孩妈气场强大,很sexy。
前面就是所有人stuck在明显不对的规则里。
老家的安排婚姻,对烂透的笑话说好笑,现状交往…沮丧又无力与传统对抗,惶惑地被推着走。
你的住所像猪窝,不利于健康,笑话很冷一点都不好笑,你的智商能力也不大能改行,so…他问爸妈相亲时的电影是什么,他爸妈竟然印象深刻、经常回忆、里面的插曲能马上哼出来,有点说明不应对你困在且无力改变的传统全面抵制,而是真诚地欣赏和利用,爱和美好会发生在一切地方,哪怕是传统的家族安排相亲。
并且两个家庭明显不是一个阶级啊,移民初代,寄托了很大希望,固守传统,老爸在努力完成本科,儿子艰难地适应文化割裂,没考法学院,在底层挣扎。
原生本地家庭,稳定,无任何文化适应问题,医保健全,上研究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爱和追梦。
她爸看不上他,但爸妈都觉得他是个好人。
也欣赏他的上进心和对女儿的付出。
但她看上他哪点呢?
很烂的笑话,勤恳无助被动的性格?
她说你原来那样,我昏迷了下,醒来你就变了。
并且她也不过做把他从家庭分离的人。
他变的是,开始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跟家庭断绝,后来觉得自由恋爱和美国式生活方式和家庭断绝不是必然,这是旧传统定的规矩,他喜欢她的父母,他不会和家庭断绝,但他还是要追自己的梦,所以他赖回家去声明立场,他爸妈也略折衷了下,从不说话到去送行,虽然仍不说话,但给他做爱吃的,旧传统的缓慢瓦解。
大病,女孩的大病让她审视生活价值和意义。
通过大病这件事,他艰难从传统中突破,不配合安排相亲也不想被家庭抛弃,到我又要追梦又要家庭,父母也从决绝到通融,旧传统束缚旧观念信仰文化习惯的慢慢消融。
相亲,他说他抵制相亲,因而接触的所有人都不会有结果的。
而她也厌透了,只是希望找个还不错的赶紧结束exhausting相亲历程。
看惯了英雄拯救世界,把人类从末日深渊拉回来的电影观众。
这段时间算是有一部小清新,小视角,大格局的电影推荐了。
电影名字叫《大病》。
看过的人,都说疗效好。
影片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位美籍巴基斯坦人,和一位美国白人姑娘相爱了。
可想而知,文化的鸿沟,种族的隔阂,家庭的矛盾,再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一场爱情戏码,注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冲突。
爱情戏观众看的是什么,看的往往不是男女主人公如何爱得死去活来,而是男女主人公自身背景文化的对撞。
熟知韩剧的观众应该懂得大聪说什么,不是“王子”爱上灰姑娘,就是霸道总裁爱上实习生,要么直接是外星人爱上我!
说一千到一万,本质观众看的就是男女主人公各自价值观的摩擦摩擦。
《大病》按照前面男女主人公的背景知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冲突都是近乎残酷严肃的,甚至可以引发宗教文化对撞大讨论。
影片在这种设定下,本来应该呈现给观众是一部苦情戏,但影片却逆行其道,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剧情发展行云流水,轻喜剧结构叙事,让人在观影时没有太大压迫,但又让人在某一时刻进入深层思考。
这种久违的轻松观影感受,让人很舒服。
大家看影片的开头,就能定调整部影片的诙谐格调。
电影一开始,我们的男主角,巴基斯坦裔的库米尔,一位脱口秀演员上台表演。
表演的节目是自黑自己的家乡巴基斯坦,库米尔说:我们家乡巴基斯坦和美国没什么两样,当然我指的是棒球,不过我们的棒球加了香料(观众笑)。
我们家乡需要祷告,不多,一天就五次而已(观众笑)。
我们也看《霹雳游戏》(爆红美剧),只是比美国人晚一点,我现在也就看到第二集(观众笑)。
开头短短几句话,就奠定了影片富有弹性的基调。
之后男女主人公邂逅,相恋,看起来都是那么平淡自然,他们当然也知道互相之间有着在宗教文化家庭的差异,但对于思想开放的两位小年轻来说,显然他们想得太简单。
而影片的转折点也从女主患上一种奇怪的大病,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拉回到一种超脱宗教文化的状态,进入到生死的审视。
虽然影片从两位普通男女视角着手,但男女主角之间背负着却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实,以及生死之间的考验。
所以呀,二流电影拍爱情,一流电影拍爱和情。
看过电影的很多人会好奇,到底女主角患上了一种什么病,要死要活,看上去很危险,但到了影片最后,其实屁事没有。
这当然一来是讽刺美国现今的医疗体系,二来也是暗喻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
女主这个大病是因为脚踝扭到,而间接开启了身体机能的抵御,然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大病。
脚踝受伤,在古希腊的故事中,本来寓意就不简单。
看过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特洛伊》都知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在最后被敌人射中脚踝死掉。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英雄人物,他一出生就被海神母亲,抓住脚踝放到冥河去浸泡,于是拥有刀枪不入的身体,但由于母亲抓住的脚踝没有得到冥河水的浸泡,所以脚踝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点。
《大病》的女主由于脚踝受伤引发的大病,虽然不知道是否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大聪胡思乱想,但无独有偶造成的联想,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暗喻了女主坚韧不拔,即使之前遭遇一场离婚,也能重新乐观向上,但对于这次的恋爱,女主在和男主分手后,脚踝的伤引发了一场大病,暗示着男主其实就是女主唯一的弱点,也是女主唯一的真爱。
作为一部美国电影,特别是作为一部小众的,小投资的美国电影。
《大病》的冲突点是新颖的,剧本是扎实的,表演是认可的。
值得推荐大家一看。
但是,大聪又要转折了。
眼尖的观众都能看出,大聪一直在强调,这是一部美国电影。
这里并不是指影片是由好莱坞出品,美国人出演,美国人投资的表层美国电影。
而是指影片是从纯正美国普世价值观视角出发的美国片。
换句话解释吧,看《大病》的时候,让大聪想起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其中的《推手》和《喜宴》。
《大病》虽然是今年不可多得的黑马电影,但是比起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大聪认为,还有一些距离。
《大病》虽然能看到导演见缝插针去阐述一些价值观,宗教不同产生的矛盾,以及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
但都蜻蜓点水,不去深挖,这是导演的用意,并无好坏之分。
这里只是想阐述视角,导演用一种美国正视的价值观,去看待所有世间的不同。
这一点,大聪不太认可。
认真审视这部电影的话,确实,影片在告诉我们,你融入了美国,你加入了美国国籍,你就应该做一个free country(自由国家)要做的事情。
比如解放自己,比如不用祷告你不想祷告的宗教,比如不用担忧自己的身世,不用顾忌自己的肤色,不用忌讳自己家庭的枷锁。
但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
这些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很多人说,你有看到结尾吗,现实中的他们结婚了呢。
没错,正因为他们的特殊的爱情,所以拍成了电影,这种爱情故事能拍成电影,说明这个是特例不是吗。
当然,大聪是从大格局来看待宗教文化的差异,那就是: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要向着美国那套价值观看齐,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沉淀已久的文化传统。
当这种文化传统遇到美式文化传统的时候,真正遭遇了什么,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如果影片能从中映射,这才是高明的做法。
正如李安的《喜宴》最后,父亲对着安检高举双手,这不正暗示着文化观念的冲突,在现实中只能一声叹息吗?!
美国视角下的《大病》,觉得全世界都病得不轻,但是殊不知,这不是病的问题,是角度问题。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患难见真情”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当男主面临着即将失去艾米丽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这个女孩对自己的重要性,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脱口秀的舞台上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爱了就是爱了,欺骗不了自己,也再也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跟自己的父母摊牌,那种感觉让他痛苦。
Terry有一句话也挺有道理的,虽然他说完自己也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他告诉Kanmail自己出轨的经历,告诉他自己高潮完之后多么痛恨自己做了这么愚蠢的事情。
他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女人对你的重要性,出一次轨就知道了。
(这里不是鼓励男士们去出轨)爱不容易,所以那才是爱。
爱要经受住很多考验,要度过很多难关,要克服很多客观存在的事实困难。
这个电影的结局是好的,艾米丽去了纽约看他的演出,艾米丽的父母也重归于好。
可能现实生活中就没这么完美了吧,现代人没那么勇敢了,可以重新去爱,可以放弃机会,现代人都更加脆弱了,为了不再受伤害,把自己包裹起来,而失去了爱和被爱的机会。
也许,我们应该更勇敢一点,勇敢走过那一步,也许就是晴天。
早在几个月前,我就听说今年又出了一部爱情片爆款,北美上映后好评如潮,心痒难耐也只能坐等。
还好近日出了资源,赶紧找来看,才发现不仅和自己预想中的完全不一样,故事还更加地精彩和明快。
《大病》The Big Sick
一开始看到剧情简介的时候,因为涉及到“病”所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些生离死别的场景,毕竟前半部分轻松温情后半部分催人泪下的影片我们看了太多,虽说这一套路屡试不爽,但看得多了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没想到《大病》一反套路这部电影并没有把视角聚焦到“大病”本身上面,而是借由这一场病,延伸到了由着这场病相关的许许多多的人性上的摩擦与碰撞,这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能够成为年度爆款。
今年7月,该片在北美上映,上映之后,好评如潮。
各大评分网站,都给出了不错的评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
在《大病》里,库梅尔·南贾尼是一个网约车司机,也是单口喜剧演员。
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带入表演中,真正的做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像这部电影。
库梅尔在一次演出中认识了白人女孩艾米莉,一夜情之后相谈甚欢的的两人顺利发展成为恋人关系。
然而库梅尔虽然已经全家移民美国,其家庭依旧遵循包办婚姻的传统,库梅尔的父母要求库梅尔能够娶一个巴基斯坦女孩,否则将会被逐出家族。
库梅尔的母亲甚至说:“我对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娶个巴基斯坦姑娘”。
另一边的艾米丽已经把库梅尔视为自己今后的伴侣,希望能去见库梅尔的父母,在库梅尔的数次闪烁其词之后,艾米丽发现了库梅尔一个装有所有相亲对象的盒子,也发现了库梅尔家族包办婚姻的传统,伤心的艾米丽与库梅尔大吵一架后绝望离去。
在争吵的过程中,库梅尔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这是让我和一个1400年的文化做抗争。
分手之后没多久,由于肺部感染,艾米丽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
守候在医院的库梅尔,跟艾米丽的父母特里和贝丝撞了个正着。
特里和贝丝对库梅尔这个“渣男”早有耳闻,看他的眼神都是这样的:
随着不断的接触,库梅尔用自己的真诚,慢慢换得了艾米丽父母的信任。
与此同时,面对病床上生命垂危的前女友,库梅尔审视自己内心,最终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与父母摊牌。
可惜,摊牌的结果并不如人意。
母亲当场,就要与库梅尔恩断义绝。
最后女主醒来,但依然不变对男主的敌视态度,这一剧情也是将观众从以往爱情片中皆大欢喜的结局中一把拉出。
甚至后来女主出院回家,男主将女主住院期间自己的医院访客通行证做成展示板,还把所有的相亲女嘉宾的照片烧成灰装在瓶子里向女主“表忠心”,然而这些举动依然没有打动女主。
失去女友和家庭的男主决定和朋友一起去纽约发展自己的喜剧相声事业。
到这里,我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一场没有happy ending的爱情故事。
然而,我错了。
要是真的这么简单,我也可以做编剧了。
和影片开头用男主的单口相声开场一致,结尾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收场。
和影片开头男女主人公相遇的方式一致,男女主人公在纽约以同样的方式再次相遇。
爱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必很多人都曾感同身受,像电影中这样能够因为一场大病而最后相互谅解相互包容的其实还是在少数,大多数的人最后都是因为家庭观念等等的误会而选择了分道扬镳,所经受的痛苦其实一点也不少,但只能坦然接受。
《大病》传达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信念:每个人的爱情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面对重重的考验,但若是没有坚持下来,纵使可以登上全世界最大的舞台,那也会有终身的遗憾,所以在有些时候,为了心中所爱,为了梦想,就要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别人觉得你的脑子有“大病”,但殊不知,你才是战胜传统观念中“大病”的英雄
(文/杨时旸)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一次痛彻心扉的决心,一段有关文化冲突和自由选择的拷问,从叙事结构和设定上讲,作为一部喜剧,《大病》似乎并没有什么新鲜,人们都能想到的桥段,悬念,冲突和团圆的结尾,但是它凭借着密集,俏皮,时而满是尖刺时而充满自嘲的台词,把一段爱情喜剧拓展了维度。
一个巴基斯坦移民男孩库梅尔爱上了一个美国姑娘艾米丽,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是灵魂伴侣,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障碍并不是男孩儿窘迫的经济处境,而是男孩原生家庭的压力和独特的族群文化。
巴基斯坦的文化中仍然严格执行着包办婚姻。
男孩不得不一次次在家庭聚餐的饭桌上应付妈妈介绍而来的女孩。
他已经美国化了,但是他的家庭没有,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公民,但却不想以和家庭断绝关系作为代价。
女孩发现了一切,哭闹着分手。
原本应该就此分道扬镳,但女孩的突然入院意外把男孩儿拉回了身边。
这个故事有趣之处在于,库梅尔的职业以及女孩的昏迷状态本身既是情节本身的安排,又同时担任着某种象征意象的作用。
更有趣的是,这个故事改编自男主角本人的真实经历。
这个因为美剧《硅谷》被人们熟识的演员把自己的真实名字和经历一起搬上了银幕。
作为一个脱口秀演员,库梅尔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与家人对他的期盼截然相悖,“我父母心中是有一个排名,医生,工程师,律师,省略上百个职业,恐怖分子,以及最后才是喜剧演员。
”,他在台上这样自嘲——在那样一个移民家庭的价值观中,他们期盼的是稳定和体面,但他依靠逗人发笑赖以谋生,而且竟然还要自由恋爱,这几乎算得上忤逆。
男孩的自我选择意味着动荡,自由,探索,以及放松和快乐——这一切都是标准的美国式的象征。
这已经奠定了一层悬念,一个已经彻底美国化的第二代移民,和他的仍然抱持着原生文化和习俗的父母之间,注定会爆发不可调和的矛盾。
只不过,长久以来,爆发被男孩用柔和的方式一次次延后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大病》写的是个人化的故事,但却已经足以延展成为更广阔的,整体意义上的一个人群对文化隔阂和自由选择困境的描摹。
而女孩的昏迷,不只是病理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暂时“下线”,给库梅尔造成了一个短暂的极端环境,让他思索对于未来的选择,伴随着女孩的康复和醒来,库梅尔本身也经历了一次觉醒。
显然,这个故事有关爱情,勇敢和决断,更多的还涉及了隔阂,冲突和跨越障碍,有人简单粗暴地归纳,库梅尔是个渣男,因为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未想过如何认真对待一段感情,而是一次次和喜欢的女孩发生肉体关系,继而得过且过,在原生家庭的压力和对真正自由生活的向往之间首鼠两端。
但这种道德性的批评是肤浅的,一边是血亲和家人一边是寻求自我的本能,他两次崩溃时的呐喊其实更有力量,一次他对女孩说,“我是和1400多年的传统斗争”,另一次,他质问父母,“如果你们不想让我过上美国的生活,那为什么要带我移民到这里。
为什么明明生活在美国,却假装自己还在巴基斯坦?
”这不只是这一个男孩的困惑,也是众多移民的心声,他们抵达了自由之地,却依然困在自己执拗的文化里。
那或许是面对陌生,纷繁,多元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越可以自由选择却越想缩回熟悉的躯壳,寻求熟稔带来的独特安全感。
他无法割断原生家庭,更无法放弃自己的未来。
这种困境,相较于粗暴的批评,更需要同情和悲悯。
这故事中的文化冲突,不只这一个,还有很多都犹如小小的暗礁般存在着,女孩的母亲对他打开心扉说起自己年轻时恋爱史,她出身军人家庭,而如今的丈夫曾经的男友却连汽车都不会修。
对于她来说,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隔阂同样需要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911造成的心理芥蒂,饭桌上偶尔的谈起以及舞台下的起哄和冒犯,所以说,无论任何一个时代,环境之下,隔阂永远不会自然消失,它需要被正视和化解,懦弱的等待和搁置不解决任何问题。
其实,到了女孩的妈妈在舞台下为库梅尔拔刀相助的时候,一切就都明了了。
与其说,男孩在默默陪伴着昏迷中的女孩,不如说,库梅尔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在给自己诊疗。
他目睹了女孩一场身体上的大病,却治愈了自己心理层面的大病。
颠簸之后的平顺,敌对之后的拥抱,爱情超越了曾经的争吵,亲情战胜了传统和文化的桎梏,结尾的小小团圆都来之不易,一切隔阂都来自于人性之中的暗礁,解决这一切的方法也都潜藏在人性深处。
只看你是否愿意付出代价,坚韧、执着、不逃避地处理那一切。
这部电影观影过程中从五星变为四星变为三星,依靠结尾的五分钟又上升为四星,其中有一星是给现实中的happy ending。
You up. Period. Send.
看见男主和女主妈妈边吃pizza,边往嘴里挤奶油的画面,突然就让我想起在美国的时候,那次我那么那么难过那么那么饿,就从冰箱里拿出本来是想做cupcake的奶油,往嘴里灌,边灌边哭,最后抱着浴缸呕吐。
就像《鬼魅浮生》里的女主太悲伤,一次吃了一盘pie的样子。
男主送给女主的长颈鹿气球好萌好萌。
仅仅是因为这是礼品店里最大的东西。
关于长颈鹿Highballs on me的笑话(长颈鹿走进酒吧,对酒保说,highballs on me。
笑点是,highballs是一款酒,但由长颈鹿说出来,好像是在让别人打他的高高的balls。。。
)。
女主爸爸给男主的忠告真是一言难尽。
当真深爱一个人,唯一爱一个人,也会不确定吗?
男主在医院时说的话,很丧很伤很真心。
“如果你想走,你可以走。
不过如果你决定留下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是我们在面对不可控之事时,最虔诚最谦卑最口是心非的态度吧。
其实想说的是,留下来吧,为了我。
临尾,女主爸爸说她自己剥开一个clementine橘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在美国和Danny辩论,我说橘子和橙子真的是totally different,他说一样啊,都是orange。
在法国的时候,大家就认为两样东西确实不一样。
我想这个可能是我更喜欢法国的原因吧哈哈哈。
还因为每次我在法国超市买clementine的时候,都会想起clement。
他像clementine一样Q。
我到现在还能想起我在法国的公寓里,晚上9点多,剥clementine橘子时,空气中弥漫的香甜,和阳台地砖上,反射出的霞光。
像《亲爱的甜橙树》的封面那般的温暖。
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再,一起不在了。
男主说的那个关于要给孩子起名void的笑话。
今天就在douban上看到一个叫void的人回答了我《鬼魅浮生》一个巨重要的问题。
哈哈哈哈所以这个void真是笑死我了。
一部电影让人想起很多,就像big sick让男女主想起很多。
我们也许都差一个契机,遇到一些决定。
还有一个惊人发现,就是我觉得男主好像宋承宪啊!
最动人的话竟然是那句if you want to go,you can go,but it would be really great if you stay...看似一个🍿️剧,讲的真的不简单,看到男主对父母的言说,好心酸。
也很喜欢这部片子描述的“family”的感觉。
才知道这竟然就是编剧自己的故事,而且男主就是故事现实版,哟西,难怪,真心是一个简单的暖人的故事。
很喜欢,对Kumail的好感上升(鉴于硅谷里不怎么讨喜的角色)。
😂😂😂
来,戳这里,看原文(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黑girlTVshow”,等你添加哟)如果让我推荐【一杯红酒配电影,舒服窝在沙发里】这个环境下最适合看的电影我绝对毫不迟疑首推《大病》一暖到底的清醒脱俗爱情喜剧脱口秀演员男主(库梅尔)来自巴基斯坦随全家移民美国违背家族传统爱上白人女孩(艾米丽)这是男主的真实故事
两个有趣的灵魂相遇从【相遇】到【相恋】再到【互相伤害】超凡脱俗的清新感比【浪漫满屋】还浪漫
【笑点很多】每个梗都很自然抖出比如女主在男主家里发现了一盒子的相亲对象照片时说:【你是在选巴基斯坦下一任顶尖模特?
】
男主解释巴基斯坦包办婚姻的传统,换来了两人激烈争执。
库梅尔、艾米丽的爸爸妈妈在医院焦灼等着昏迷的艾米丽醒来时,爸爸问库梅尔对911的看法、立场(来自穆斯林的笑点)
还有,库梅尔为了躲避回家相亲,一直不接家人电话回到家妈妈责备库梅尔
成功的喜剧【是笑中有泪且笑完有思考的故事】 大病做到了泪点很多比如 艾米丽妈妈在库梅尔表演脱口秀被观众挑衅时,气急败坏的替库梅尔出气
其实妈妈明知女儿因为这段感情伤透了心,但看到男主受到哪怕一点言语上的欺负,也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妈妈那种【这是我的人,你敢动他试试】的奋力保护,让人感动还有库梅尔和艾米丽妈妈共同度过最难熬的一个夜晚 焦灼的等待,煎熬的内心努力做出轻松样子的回忆着艾米丽小时候的糗事
爸爸妈妈对待女儿病魔的勇气 对待事情乐观的态度对人真诚友善的微笑就好像和煦的阳光☀️还有艾米丽爸爸对爱的诠释 很特别的鸡汤感
很多泪点我都强忍着一直不哭 直到最后一幕没得到艾米丽原谅的库梅尔在没有艾米丽的城市里像往常一样表演脱口秀 艾米丽突然出现在观众席 笑嘻嘻说着第一次认识的玩笑 两人相视一笑
我简直想要在镜头前干一杯cheerio 大病打动人的不仅是温暖相依又真诚相待的家庭氛围还有对梦想坚持不懈的追求包括对爱情的追求来,戳这里,看原文
改编自真人真事,但总觉得像是发生在美国的日式纯爱故事。对比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力,男主对于情感的控制力让人羡慕。幽默正是片子的最大魅力所在,幽默但又并不冷漠,这让故事总是处于既积极又消极的状态。如果电影也像人一样有性格,那这部电影一定是温柔的,非常棒的观影体验。A-
典型的美国生活面面观题材。总之憋了一周多的负能量被释放了,哭了个痛快
很舒服的爱情喜剧,一场大病见真心。充满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幽默风趣的小段子,神奇的是女主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下线状态。谢天谢地主角颜值不咋滴,不然我一定高喊“烧死异性恋”!Amazon studios很会挑剧本了~
喜欢女主麻麻~希望以后也可以变成这样的麻麻~
无聊到吐血
许多小趣味 相亲的段落可借鉴
啊,被胡子眼镜遮住脸的爸爸是雷蒙德。
巴基斯坦脱口秀演员的双重文化背景,再加男主本人演绎,讲述移民二代身上的巴美文化的冲突。前半小时略闷,女主的父亲母亲大人驾到之后精彩纷呈。霍莉亨特还是那么有个性。
其实很多时候,我不认为一些事情能够改变一些事情
表演让人好出戏,还有就是过长
十分可爱有趣!男主亲身经历的故事啊,文化冲突相关的部分,真的是刚从印度小哥那里听过一样的。几处台词写得很棒,笑得哭出来! 喜欢Zoe Kazan啊啊!
就是不喜欢被人强迫看这种电影 还硬要我说他好看 而且我就是讨厌这个巴基斯坦男主角没啥理由
2018.01.07真正平凡小人物的生活。这部电影让我深切意识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巨大差异。生活中觉得好好笑的内容真的被搬上银幕,大概就是这么一种尴尬的感觉吧。Zoe Kazan在《恋恋书中人》里挺好看的呀,现在怎么成这样了?男主的感情很真挚,但演技的确令人捉鸡。
琐碎不堪,除了女主病情加重的时候男主的表演令人略感伤,其他都只是矫情爱情片,披上了种族外衣也没有增色多少。
喜欢男主爸爸以及会变魔术的相亲姑娘
典型的美式幽默 粗线条浮夸 加上些狗血桥段
D / 真的对Metacritic失去信任......
快进片。
温吞水电影,感觉还不如看一集豪斯医生。6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