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剧的时候,才发现人类再面对未知的病毒情形下的慌乱和不知所措,剧中很多情形和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发生的如出一辙:政府并不够重视,民众也不够重视,为了不引起群体性恐慌,政府还在努力控制消息的传播,即使专业的医务人员也是如此。
有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很深:在非洲大家共饮一杯酒,在教堂里大家共同亲吻一个圣杯,看来即使是城市,其中的很多生活习惯和西非的原始部落没有差别。
但是,总有那么多人在为此努力着:Nancy为了发现真相努力坚持着,那些当兵的为了完成任务不惜冒着受感染的风险,Carter用一生的时间都在寻求真相,追查病毒的源头,非洲酋长为了自己的族人不受感染自己主动要求安乐死并烧死自己......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着普罗大众,与这些未知的敌人战斗着。
1976年被发现后,时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
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似乎变得无影无踪,但是2019年又大规模的爆发。
这些病毒来源何处呢?
为什么会有呢?
Dr. Nancy Jaax在最后说:As we deforest these viruses' home, wipe out their reservoir hosts, they need a new one to spill over into us. Viruses have been around for billions of years because they're smart. The Ebola virus feeds, and then it retreats back into the shadows, where it learns, mutates. Believe me when I tell you this Monster will be back again. And we need to be ready.当我们砍伐这些病毒的家园,消灭了他们的宿主,他们就需要一个新的宿主来寄生—我们病毒存在了数十亿年,因为他们很聪明,伊波拉病毒捕食后,又退回阴影中,在那里学习,变异,相信我的话,这个怪物还会回来,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小说中也提到: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
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
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
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
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
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
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
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
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
这才发现,搜索了一下才知道自己对病毒(virus)的了解这么少:病毒(virus)是一种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系统进行复制的微小, 无完整细胞结构的亚显微粒子。
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 但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的具有细胞的生命体, 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
它非生非死,可以突变和重组,目标是自我复制。
就像小说《血疫》中描述的一样:有些生物学家将病毒列为“生命体”,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病毒不能算是“活着”。
病毒非生非死,它的“活着”很难定义;病毒存在于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之上。
若是处于细胞外,病毒只是存在而已,什么也不会发生。
它们是死的,甚至能结成晶体。
血液或体液内的病毒粒子或许看起来是死的,但粒子只是在等待机会而已。
它们的表面有黏性。
要是细胞凑巧经过,碰到病毒,病毒的黏性与细胞的黏性能够匹配上,病毒就会附着在细胞上。
细胞感觉到病毒的附着,会包裹住病毒,将它拉人内部。
一旦病毒进人细胞,就变成了特洛伊木马。
它活跃起来,开始复制。
病毒就像寄生虫。
它无法自己生存,只能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利用的是细胞的物质和运行机制。
所有生物的细胞内都携带有病毒,甚至真菌和细菌也不例外,有时候还会被病毒摧毁。
简而言之,疾病也有自己的疾病。
病毒在细胞体内自我复制,直到细胞被病毒塞满和撑破,于是病毒涌出破裂的细胞。
病毒也会穿透细胞壁出芽,就像龙头渗出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复制、复制、复制、复制——艾滋病病毒就是这么复制的。
水龙头不停漏水,直到细胞被耗尽物质,最终毁灭。
宿主的细胞死到一定数量,宿主就会死去。
病毒并不“想”杀死宿主,这不符合病毒的最大利益,因为病毒会和宿主一同死去,除非它能以足够快的速度从濒死宿主传播到新宿主身上。
病毒在繁殖时看起来是活着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它们又显然是死的——只是机器而已,小归小,但完全是机械式的,不比手提钻更有生机。
病毒是分子大小的鲨鱼,是没有思想的行动。
紧凑,冷酷,理性,只考虑自己,病毒全心全意自我复制:速度有时候非常惊人。
它的首要目标就是复制。
人类面对各种未知的病毒,就像深处黑暗森林,不知何时就会全军覆没,Fear is fear,或许我们真的要庆幸活着的每一天。
之前看一帖子强推此剧,称不输给《切尔诺贝利》,这两天自己刷了一遍,发现差距还挺大,顶多算是个科普剧,让人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特性与恐怖之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SARS和艾滋病毒为3级。
从1976年发现至今,仍无解药),同时教育玩世不恭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未知病毒要保持敬畏之心。
不太喜欢的是那种老套的美式浮夸,煽情煽过了就显得做作了。
总得来说,这部影片中规中矩,但是这片子值得讨论的还是政府的应对反应能力我觉得有点水,看完没什么感觉,但出来个疑问,政府部门在发现地区有这种疫情的时候是及时封锁公布好,还是和剧里疾控中心领导说的未免民众恐慌先十分确定之后再公布好,其实我是喜欢前者,如果是后者,一旦拖延的时间中疫情更严重并在民众中爆发消息,政府公信力是受到很大损坏的,如果及时封锁和发布疫情消息,我会觉得政府有行动力,很有安全感,第一次可能会慌,下一次更相信政府。
这个只有6集的mini美剧,来的确实是时候,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肯定不会触碰这类题材,更不会对所述的什么防控、实验室、隔离啥啥啥的感兴趣。
影片讲的是80年代埃博拉病毒曾登录美国的事儿,结果是,通过军方和疾控部门联手,终于有惊无险,把疫情扼杀在了摇篮里的故事,故事有真实来源。
此剧展现的是在疫情面前,美国政府、军队、普通百姓的不同状态,其中第一集有比较相近的P4实验室的描述(在美国,P4实验室军方所属);还有就是美国疾控部门和军方面对疫情,如何各有分歧,又如何同仇敌忾的协作方式,都值得一看。
不过,商业片终归是商业片,电视剧也只能是电视剧,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推进就那么回事儿了,要求不能太高,能看。
埃博拉最先在非洲刚果爆发,主要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非常幸运的是它不通过空气传播!
对于我们来说,埃博拉十分罕见。
与此相比,SARS,流感倒是我们最应重视的急性传染病。
他们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当流感病毒肆虐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首先, 氯漂白剂能够杀菌消毒,最常见的就是84消毒液。
它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不能与其他消毒液混用,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不能触碰到眼睛,不能吸入和食用。
在运送病死猴子的时候,垃圾袋破裂,血液洒在了公路上。
然后,军医使用漂白剂清洗公路。
一般物体表面→→1份“84消毒液”与24份“水”相溶合。
有效氯含量:500mg/L。
消毒时间:30分钟。
消毒方法:擦拭、喷洒、拖洗消毒后用清水洗净。
医院污染物品→→1份“84消毒液”与2-4份“水”相溶合。
有效氯含量:5000mg/L。
消毒时间:60分钟。
消毒方法:浸泡、喷洒消毒后用清水洗净。
其他消毒液还有,蓝月亮,滴露,威露士。
第二,在感染区不要用手触摸眼睛和口鼻在埃博拉病毒感染区,医生警告说:“不要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
”
我们知道就算不是埃博拉,平时也不能用手随便揉眼睛。
因为会引发感染性角膜炎,急性结膜炎(红眼),沙眼。
平时要养成固定的洗手习惯,这能够预防多种疾病。
淋湿双手擦上肥皂,双手交叉互相摩擦,揉搓手掌手背,拉手姿势擦洗指尖,一共要20秒用清水将双手冲洗干净第三,一些简单的防护措施在SARS时期,医疗人员普遍使用美国杜邦公司的胶条防护服。
大概和《血疫》中差不多。
注意这种防护服是一次性的。
卡特医生第二次进入猴舍的时候,更换了第二套服装。
在《浩劫求生》中,在接触患者前,建议穿上一次性雨衣,戴好浴帽,使用手套和口罩。
其中,常见的N95型口罩,意思是能够阻隔95%病菌入侵。
资料来自百度:84消毒液角膜炎,急性结膜炎标准洗手的方法SARS防护手册《浩劫求生:毒气袭击》里面模拟了两种情况,毒气和流感病毒的肆虐
一天一集,连着看完了。
这部剧,在此刻,尤其是新冠疫情流行的当下,显得十分贴合时宜。
对最后一集中对病毒的描述印象十分深刻,一是批判了人类侵占了动物的领地,导致原先在动物身上进化的病毒,逐渐转移到人类身上,二是病毒自身也会不断的进化,人类不知道它何时会再卷土重来,人类需要完善自身的医疗卫生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三是在病毒在人类身上进化时,总有人会存活下来。
文章采用双线展开,一是回忆了卡特当年前往非洲初次接触病毒时的经历,二是当下病毒在猴舍爆发,南希上校率领的美国兽医研究所对病毒的发现,预警,消杀。
由于是双线展开,在观看本剧时,对于了解见识非洲部落的民风民俗也大有裨益。
在南希上校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也牵扯出几个经典的议题:一个是为了保护子女,杰瑞决定将子女们送去亲戚家,二是南希上校在执行关键的消杀任务时,南希的父亲已然病危,她必须做出做出抉择。
在南希上校企图推进病毒的预警工作室,遭到了时任CDC主任的阻拦,同时也牵扯出卡特博士与罗兹的恩怨,二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罗兹看到了当年病毒在非洲蔓延时,恐惧在人们心中弥漫造成的恐慌与混乱,并且不想因为一些尚且不明的病毒而造成社会的混乱。
这就不由得想到,很多时候,杀死我们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我们心中的恐慌。
不知道在最后卡特博士前往非洲寻找病毒源头的剧情也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若真是如此,那么对于卡特博士与病毒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当然,还有那些处在一些与病毒抗争的医护工作者们。
受到武汉疫情的影响,最近看了一些有关传染病之类的影片,这个片子之前看了一部分,但觉得剧情进展缓慢,便放弃了,现在重新找出来看完,心里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觉得很真实,而且观影的过程中,始终觉得病毒无处不在,将有很多人为此丧生。
这就是病毒带来的恐慌吧,现实中武汉疫情就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但我相信,在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战胜疫情。
影片最后说,病毒存在了几十亿年,是一个聪明的敌人。
病毒从体型上来说,是最小的生物,但从现实来看,人类在病毒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病毒更多的封印在大自然中,正是人类不知死活的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自己亲手把病毒放了出来,品尝到了恶果,2003年的非典和这次的武汉疫情都是这样。
影片中的病毒更像是来和人类开个玩笑,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防疫工作者也意识到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看不见的敌人。
对照这次武汉的事,明显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合种措施都相当滞后,所以造成那么多的人员感染,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待这次疫情过去之后,这个看不见的敌人依旧需要我们重视,建立健全的防疫机制,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
天佑中华,愿疫情早日过去。
在这世上,有一种剧,我们没有资格评价,因为能拍出来就是成功。
比如9.6分的《切尔诺贝利》。
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的核事故,这个最恐怖的人间炼狱,就这样被剥开碾碎呈现在我们面前。
看完什么感受?
说的文艺一点,就像是一只手,把我拽进了噩梦一般的现场。
说的通俗一点,就像是你明知道快跑就能逃离危险区,可你偏偏没有腿,这时唯一的方法就是旁边的人抱着你跑,可他偏偏没有胳膊。
是不是绝望到无法呼吸?
不得不说,HBO真的牛逼。
再比如,它。
这边《切尔诺贝利》还没完结,那边又来一部。
每一分钟,都让人窒息。
它就是——《血疫》。
电视剧改编自理查德·普雷斯顿的同名小说《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同样,是真实事件。
连以恐怖小说著称的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都说——“《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
”
剧名直入主题。
聚焦史上最危险的病毒——埃博拉病毒。
它不只是病毒,还是怪兽。
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一旦惹上就再也甩不开的魔鬼。
埃博拉病毒到底是什么?
官方描述是这样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伊波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是不是无法完全感受到?
那就让我们走近它。
高能预警!
高能预警!
高能预警!
别在吃饭的时候看,如果怕恶心,直接往下翻即可。
开头,也就是书上的第一章,就是一个人体病毒炸弹的死去。
1980年,肯尼亚。
一只乌鸦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后,落在了一栋大房子中。
乌鸦,在古代巫婆的记载中,通常是死亡与恐惧的代名词。
这栋大房子的主人叫夏尔·莫内,似乎正在经历着什么痛苦的事情。
是的,他头晕目眩,大汗淋漓,好像已经失去了平衡感。
他的保姆赶紧打电话让出租车来接他,乘坐飞机去往内毕罗医院。
在飞机上,他的眼睛开始变得通红,脸变得蜡黄,并且已经满是脓包。
跌跌撞撞回到座位上后,情况更是恶劣,俯下身便开始找寻袋子,随着一声痉挛般的呻吟,开始呕吐。
虽然已经出现昏迷状态,但还是在不停的呕出血液和黑色物质。
他被送到了医院后,也没有人知道他得的是什么新型疾病。
莫内已经崩溃,鲜血正在流尽。
看到这,剧主浑身一颤。
什么叫七窍流血,什么叫吐出了肺。
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什么东西正急忙想要冲破血管,不管从什么地方,只要能出去,能找到一个新的宿主就好。
这个东西找到了。
莫内的嗓子中喷出最后一股血后,他死了,而这股血正好喷向了为他治疗的医生谢姆·穆索凯的身上,嘴角,眼睛中。
医生一脸懵逼。
随后镜头一转。
故事告诉我们,他也死了。
并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种新的病毒“穆索克 马堡尔病毒”。
没错,这就是马堡尔病毒,一种和埃博拉病毒最为相似的病毒。
它们一样,都是危险等级为4级的丝状病毒。
一种像毒蛇一样缠绕在你的身上。
虽然书中描述这次的感染事件并没造成病毒大规模爆发,但这开头5分钟,我们就已经看完毛骨悚然。
如果说马堡尔病毒只是丝状病毒的一次小小试探,那埃博拉病毒可就没这么仁慈了。
提起埃博拉病毒,大家可能并不陌生。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爆发。
这次埃博拉疫情中西非、美国以及欧洲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和疑似病例17290例,其中有6128人死亡。
这是人类第一次清楚的感受到埃博拉的恐怖。
用肉体凡胎,跟看不见的子弹搏斗,怎么搏斗?
有人形容染上埃博拉病毒的人是在你面前慢慢融化掉。
而这种致命病毒也并不是2014年才被发现,其实早在1976年,就已经被发现。
《血疫》正是通过两条时间线,带我们了解了这种“怪兽”。
1989年,美国军方实验室。
南希是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一名上校,负责研究各种新型病毒。
这天,她收到了一个来自黑泽尔顿市的包裹,里面装的是053号猴子的血块。
原以为只是猴出血热病毒,没想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确是一种丝状体。
南希的神经一下子就绷紧了,这不是小事,要想弄清楚其中掺入了什么鬼东西,必须要拿到BL4做检测。
BL4,生物危险级别——最高级。
说几个大家了解的病毒,就能知道4级是多么致命。
HIV病毒(艾滋)是2级,SARS病毒一般是3级,埃博拉、马堡尔才是4级。
于是,南希决定带着自己的下属进入。
有关资料上说——国际上典型的P4实验室,在通往核心区域的途径中,至少会设置10道安全门,其中7道门要求互锁,如果一道门没关上,另一道门一定打不开,这是为了防止空气串联流通。
P4实验室中往往要设置内外更衣区、过滤区、缓冲区、消毒区等等准备区域。
南希他们也确实是这样。
要先一丝不挂,再一层一层的穿上。
先换上贴身的消毒内衣,再进入负压高温区域,在紫外杀毒灯的照射下穿上消毒的袜子,并用胶带把袜子和裤子之间的缝隙缠紧。
最后再穿上完全封闭的防护服,就像是被埋在棺材里。
紧接着就是进入P4防护区了.....不过,我们都知道,在医学中,争论是必不可少的。
南希是一派,那么一定会有和她观点相反的。
刚发现这个不明生物时,她的同事彼得就是那个人。
彼得认为这不可能是埃博拉病毒,那么恐怖的病毒怎么会突然进入美国呢?
就算真的是某种细菌侵入培养皿,也不会是埃博拉病毒。
两种意见,便会有两种处理方法,可没想到的是都出问题了。
进入P4后,南希在取埃博拉病毒时不小心防护服被门挤压,导致手腕处破裂,伤口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而另一边,彼得,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竟然选择直接用鼻子闻病毒,不仅自己闻了,还让同事也闻了。
如果真的是埃博拉病毒,这种行为无疑等于自杀。
就这样,所有人都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南希只能求助于他——自己的导师,病毒专家卡特。
因为他,曾去过埃博拉病毒的首次爆发地点,有着永远也忘不掉的恐怖回忆。
所以,有了第二条时间线,1976年,卡特还在国际疾病控制中心工作。
有一天,他们收到了在非洲工作的埃旺达医生的信,信中说发现了一个新型病毒,这东西移动速度很快,经过的地方到处都是死伤。
本以为只是普通的病毒,卡特和一名翻译决定去去就回。
没想到,一去就傻眼了,当地村民是这么形容发病村庄的——“这片森林在流血”
一个毛骨悚然的形容。
当他们走到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旁后,才真正懂得到底什么叫森林在流血?
一片荒野,这哪里像个村庄,明明就是坟尸场。
军方只要发现得病的人就会立马把他们打死再焚烧,只为了把这个病毒留在这片森林。
看似粗暴蛮横,其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他们已经见识过这个病毒的力量,就连医生也无法幸免。
当他们返回时路过来时已经拜访过的杨布库的村庄,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几天前还在给大家打针的莫妮卡修女,也因为沾上了病毒,口吐鲜血而亡。
剩下的几位修女,也都死了,还有一位,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后,也像神灵般自杀。
她没有疯,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阻止病毒的蔓延。
痛苦又真实。
在这部剧中,最震撼剧主的,也正是像卡特,像南希,甚至是像修女这样的人,在为人所不知的地方,以生命做代价,换取民众的安全。
剧主不禁想到了他们。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病毒考验,这些病毒几乎每次都要把人类一波带走。
在1348年到1352年期间,欧洲的公敌叫做黑死病。
这个残暴的杀手断送了欧洲1/3的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在中国,叫鼠疫。
还有天花病毒,被称为赫赫有名的冷血杀人魔,在新大陆被发现后,又被殖民者带到了美洲。
有人曾经提出:有80%-90%的美洲原住民死于天花,而这个悲剧又在澳大利亚重演——殖民者带去的天花病毒,导致了澳大利亚50%的原住民死亡。
(太过恶心,就不放图了)还有狂犬病,在以前,一旦发病死亡率都是100%的。
幸好,有这么一批人,用毕生心血和病毒作斗争。
比如发明了狂犬病毒的路易·巴斯德。
他是微生物学的鼻祖,最熟悉的巴氏消毒法就是由他提出的,世界上第一直狂犬疫苗也是出自他手。
虽然不是一名医生,但他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拯救苍生。
再比如,发明了“糖丸”,消灭了中国小儿麻痹症的顾方舟。
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儿童急性病毒传染病的战斗中。
虽然顾方舟已经去世,但网友都说,糖丸的味道,一辈子也忘不了。
除了他们,还有一位我们不应该忘记,就是她,2015年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她发现的青蒿素,对于疟疾的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因为有了他们,地狱才逐渐变成天堂。
只希望那些古老又神秘的病毒永远都不要苏醒。
这个只有6集的mini美剧,来的确实是时候,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肯定不会触碰这类题材,更不会对所述的什么防控、实验室、隔离啥啥啥的感兴趣。
影片讲的是80年代埃博拉病毒曾登录美国的事儿,结果是,通过军方和疾控部门联手,终于有惊无险,把疫情扼杀在了摇篮里的故事,故事有真实来源。
此剧展现的是在疫情面前,美国政府、军队、普通百姓的不同状态,其中第一集有比较相近的P4实验室的描述(在美国,P4实验室军方所属,女主主管P4);还有就是美国疾控部门和军方面对疫情,如何各有分歧,又如何同仇敌忾的协作方式,都值得一看。
不过,商业片终归是商业片,电视剧也只能是电视剧,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推进就那么回事儿了,要求不能太高,能看。
As we deforest these viruses' home, wipe out their reservoir hosts, they need a new one to spill over into us. Viruses have been around for billions of years because they're smart. The Ebola virus feeds, and then it retreats back into the shadows, where it learns, mutates. Believe me when I tell you this Monster will be back again. And we need to be ready.——Dr. Nancy Jaax 《The Hot Zone》
快进看完,因为进展速度根本比不上当下的新冠,惊悚程度还不如微博各种辟谣汇总。美国人知道制度的恶,但是有多恶,他们一无所知。
前三集很棒,后面逐渐流俗,不过改编自真实事件,确实也很难有突破。
它一定会再来!
只有恐惧才会让人拼尽全力
这节奏也太慢了点……
人类的善良,牺牲,并不能弥补因傲慢和自私犯下的罪,我们缺乏坦然,去面对自己是地球的病原体,而埃博拉只是白细胞的事实。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的重灾区湖北,看这部剧再应景不过了,但剧情比较拖沓无趣,相当于科普吧。
节奏很慢,跟想象的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闭关期打卡。
结尾引人思考: 每一次致命性病毒的爆发,都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启动免疫系统在杀"病毒"——人类是病毒,大自然是在保护自己。
科学家真的是不得了 我要是到level four 我的腿绝对发抖
非常美剧的美剧了~紧凑好看,结局匆匆收场也是相当美剧了~不过,真实事件值得所有人铭记,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past?
*看完了,感觉意犹未尽*每次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冲到前线的人,这时候更加是时势造英雄了*military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组织,很多我们知道与不知道的mission,都是这些人最先冲到最前面去抵挡了,哪怕仅仅是基于命令的服从,这些作出贡献的人也配得上流芳百世*与人类战斗到最后的是自然与病毒,平时随便感冒发烧都会感觉自己的身体在慢慢腐烂,但人体真的是个神奇的构造,面对这些普通病通常又能自愈,有自己的防御系统,只是我们看不到*如果过于执着会感觉活着真的好危险,随便一个什么都能把你杀死,而如果能活到老死得是有多幸运,逃过了那么多本可以将你杀死的危机*国家地理的出品,感觉还OK,而且感觉国家地理拍电视剧有点新鲜和罕见*还有,确实好像有些细节没讲出啊,比如jerry他弟到底怎么了嘛
封城第21天,补完此剧。政治之外,总有那么一群人在保卫着我们,感谢,感恩。我们需要对生命敬畏,对自然保有敬畏。人类并没有战胜它,它只是退回丛林,等待进化,准备随时再次反攻人类。
fix字幕组
7分。最大的bug就是主角们各种不带口罩、手套接触病毒、病患,真是牛逼坏了!主角光环太强大!片子中牺牲太少,完全看不出病毒恐怖性。
后面的节奏有点乱
原型差口气(缺戏剧性,高开低走)。削减圣母和废话段落,着重在神秘未知病毒的探索本身,亦即拍得更硬核和精简,才有希望挽救。
病毒已经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了很久很久,因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断蚕食,病毒脱离了原来的宿主来到了人类身上。
把猴场直接烧掉不就行了,或者直接开枪击毙烧掉,有那么蠢吗??
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