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部片子。
说实话这个结局是在我意料之外,我一直以为会是个悲剧。
诚然这世上有很多偶然存在并发生,但是即使有一次接着一次的幸运会砸到你的头上,但不幸只需一次就足以将所有摧毁。
这部片子悬疑部分的设置是比较成功的。
开始看片就对不公正待遇的女主角充满同情,但更为揪心的则是男主角的执着。
精心算计其实是将他带上了一条不归路,前路多凶险,从恐惧到无所畏惧,杀了人,抢了钱,化解了焦头烂额的一切障碍,最终冲出重围。
编剧是很老道的,前后照应,铺垫、障碍的设置就好像一盘棋,布局严谨。
然而正因为这种过于精细的布局,反而缺乏了自然感。
整个越狱的艰辛早在男主角伪装采访越狱者的时候就已然明了,或许结局在此时已经透露给细心观众了。
为了她,是爱情的力量付出了这一切代价,但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身份:法语老师,杀的是贩毒者)最终的逃离换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么?
尽管他曾想过要救那位因他而冤死的人。
此一点就可以对整部片子提出质疑。
怎么都不如《肖申克的救赎》让人因自由而震撼,因成功逃离而欣喜,因足智多谋而击节赞赏。
看完这结局,我放下了担忧和心疼,放下了对不公正的怨气,但始终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因为它没能说服我接受这种自由。
感觉比美国的更加粗糙一点,不过更加真实一点。
看来强壮的体魄什么时候都比较重要。
角斗士同学有点发福的厉害了阿
来豆瓣不久,以前看影评都觉得有意外惊喜,有收获,耐人回味,甚至有些电影只看了一小段,再看过影评也觉得精彩至极,如遇仙人指路。
这次看影评,觉得“影评家们”很CD。
本来就是嘛,挖苦、讽刺、贬低才能凸显自身实力。
可我就纳闷儿了,咋就那么多童鞋对别人要求得那么严格,~~为人有点刻薄呦。
这个嘛~有毛病归毛病,题材是俗套,于情于理,现实中的确都很难有这么回事。
可我就奇了,这世界当真妙不可言,就有一些诡异的事情在现实中发生了,而且一直发生着。
真不知道要是这样的事情在那些“影评家”看来会做何感想,会发表怎样的高见。
最好是让这些人蒙在鼓里作答,哎!!
很不错的心理实验素材呦,可以用来测试人类自以为是的程度。
嗨,我不冷静了,我得冷静下来,要不然就是一丘之貉了,要不然就得没完没了地扯皮下去。
还是只想品味导演希望我们看、希望我们品味的东西,如果觉得不喜欢,根本用不着看完。
《六顶帽子思考法》还是不错滴,起码确定了思考和评价的方向,解决了对人不对事的冲突问题,有利于鼓励大伙儿各抒己见。
参与感太强也不好,置身事外倒是乐得清净了。
这该死的影评,以上算是回敬了,爽!!!
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可能会手足无措,男主角将一个男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到最后一切已经不再关乎道德、社会、律法这些庞大的主题,它从中抽离开来,这已经仅仅是一场为了爱的命运嘲讽。
要么脱离,要么将外界那个无形的错误之手从与妻子所构造的世界被捏碎的命运中拯救出来。
这一切本身就是一场感动,本身就像生活中一个片断碎片的放大。
如何用冷静、包容、温柔的心去拯救你爱的人,这就是你生活中的一场越狱。
你面对生活的纷纷扰扰,你如何拯救你身边的人。
他们同样活在一个像这部电影,只是轻重程度无限缩小的日常生活中。
你需要比他们冷静,你需要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对他们说“相信我!
” 这就是一个男人需要具有的品质,无论何时对待自己所爱的人,要用最温柔的声音和最坚强的心成为生活中的拯救者,无论以何种形式,你需要振作。
短评写不下于是搬到这里来。
我把新版(the next three days)列入了我2011的最佳遗忘奖,觉得自己不够厚道——老友百忙中抽出时间约你看电影并在观影过程中不停提示和剧透,你怎么可以什么印象都没了呢?
于是我拿出了这个老版看。
要不是Kruger我不会再把这片看一遍的…我还是认为没有越狱的意义,可能跟我厌恶英雄主义调调泛滥有关系——以前我可能会为主人公因不公受到冤屈并自行主持正义而感到振奋,而现在我更偏向于在“游戏规则”内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这么看来,更准确地说,我老了变犬儒了?
废话少说,到此为止。
声明,我是中立的。
新版与旧版的区别:被捕前。
该版由两夫妇家庭生活展开;新版由饭局争论展开:女部下应不应该为女上司工作,埋伏笔。
探监。
该版重视亲情描写,儿子不亲妈妈;新版:由细节入手,夫妇俩讨论重要证据(被真正嫌犯勾掉的包包纽扣)去向。
医院探视。
该版被禁止探视后,男主抢过护士记录本逼护士达成自己心愿;新版,冲卡后被阻拦,与医生对视后得到怜悯。
监视。
该版的条子显得较为懒惰没有对重刑犯家属进行监视;新版的已经注意到他要卖房了。
终于给北美条子挣回点面子了。
(价格。
该版2500欧,新版3700美金。
唔,几年下来物价涨得还不是那么离谱。
)警局牛刀小试。
该版在条子眼皮底下都很老实;新版竟然敢动手了,救妻心切。
女主角对长期牢狱之灾的反应。
该版试图在消沉中结束生命;新版在绝望前做“最后挣扎”(第二次探监)。
同一个脚本,但核心人物的性格是不一样的,这对剧情发展应该有不小影响。
毒贩。
该版毒贩被消灭,新版顺便捣了个毒窝。
(新版想要的太多了吧)派对。
该版受到邀请但没有参加;新版“弥补”了老版的“漏洞”,参加,使情结显得更具连贯性。
劫病房。
该版,和平演变,直接离开病房。
新版,打伤了一个条子,拖时间。
嗯?
为了防止观众睡着么?
拖时间真是可恶,很主流的钓观众注意力的做法,非要等到条子来齐了才肯跑是吧?
我对此深恶痛绝。
出医院。
该版进酒店,准备离境;新版一直被追,直到换车。
节外生枝动物园(仅新版)。
forget it! 雪佛兰广告。
收费卡,改动较大。
该版先告知原因,在观众心中种下希望然后替他们捏一把汗;新版先告知结果,使观众疑惑然后长吁一口气。
后者显得有小聪明,前者更为有张力(从表演上的处理说也是)。
这个改动很显眼,各有千秋。
目的地。
该版为,san salvador, 新版为venezuela, 跑到了一个更为“红色”的国家。
案情回放、追查。
仅新版添加。
不知道是为了说造化弄人还是要让观众留下一声叹息还是把刚刚给北美条子脸上贴的金再给他一巴掴下来。
新版更青睐对罪案的刻画,对时间的把握更加精确化,节奏随之也更加剧烈。
由此可见该版更像紧绷的弦。
特此献给小宝:)
男主人公是一个文学老师,因为妻子的误判,计划并帮助她实施了一次成功的越狱。
那个听话的小男孩儿,眼神让人心生怜悯。
这部片子情节不复杂也并不像其他法国片子,些许小资文艺。
平白的铺叙,但是我在看的时候还是为他们担心,暂停了几次。
害怕结局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重新入狱,只剩下那个小男孩儿。
不希望是那个结果。
是天意,是必然,是自由,或许是公平。
一家三口成功的到了新的国家,开始另一段未知的生活,很欣慰。
尽管男主人公杀害了无辜的人,可诬陷他妻子的凶手不一样逍遥法外吗!
爱,就要一切为了她?
也许在理智上不是,可我们都控制不住为了他付出一切。
不是吗?
简单的情节,却能紧扣观众的视线,唯一的主题:越狱。
唯一的动机:爱情。
所有的电影都负有教化大众的责任,因此著名如《越狱》,编剧和导演也必须让男主角死亡。
法国人很大胆,在人性和法律面前,毫不犹豫地考量每个观众的承受尺度:是屈服还是超越。
在速食和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爱情已经成为圣坛上古老而沉重的历史。
每个人都期盼爱神的降临,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为爱情奉献所有?
这里没有对法律的质问,当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所要考虑到只是人类最初、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
其实,只要有爱,人类的天空就会 干净很多,因为,最恐怖的恰恰是人类失去信仰,失去纯真,失去坚守。。。。
然后,企图用制度和法令代替情感和思考。
将爱还原,谢谢导演的勇敢,谢谢包容这份勇敢的观众。
这部影片看了有一段时间了,初看的惊喜直到现在还在回味,总想说点什么,但觉得一下笔就俗了。
作为一个油腻中年,我们对婚姻对爱情其实都持保留态度,我们只承认婚姻有限责任公司是正义的存在。
至于爱情,那太羞耻了。
看多了《消失的爱人》《我的恐怖妻子》《昼颜》这种夫妻互相折磨,背叛出轨的剧集,甚至就连《爱在日落黄昏时》这种浪漫的法国纯爱三部曲,到了最后一部都是讲婚姻的琐碎对爱情的消磨。
仿佛所有人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爱情终会消逝,爱人终会变得平庸,而我们必须承认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必须接受生活的千疮百孔,还要从这种庸常的生活里面努力提炼出平淡是真,失去是常,这样的领悟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
可是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喝:当然不止如此,爱情可以永不消逝,哪怕我已经不再年轻。
如果司法不能给她公正,我还是愿意做踩着五彩祥云来拯救她的盖世英雄,哪怕付出道德、信念和生命的代价。
从此,救她是我唯一的道德,让她自由是我唯一的信念,她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
为了这,男主从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走上了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罪恶之路,办假证,抢劫,杀人,越狱,潜逃。
为了这条路走的顺利,他咨询了资深越狱人士,对方告诉他,越狱说难也不难,总有漏洞让你可以钻,但最难的是保持自由,因为你从此再也不能用普通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
男主于是慢慢的强迫自己换掉自己作为普通人的大脑操作系统,启动犯罪分子的操作系统,不再信任别人,随时保持警惕,任何人都只不过是计划达成的工具,随时可以从地球上抹去。
所以最后成功逃脱的他还是他吗?
原来善良沉默的大学老师变成了一个歹毒又心思缜密的罪犯。
可他还是他吧,那望向她时那忧郁的眼神和对她不顾一切的爱,从来未曾改变。
男女主和孩子最后甩给我们一个自由的背影:不管你们怎么看,深爱就是能创造奇迹,我们赢了,爱情万岁。
从此遁去。
《为了她》讲述了一个家庭教师朱利安·奥克莱尔(文森特·林顿饰)生活发生剧变的故事。
他深爱的妻子丽莎(黛安·克鲁格饰)因被指控谋杀上司而被捕入狱。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朱利安独自抚养儿子奥斯卡(兰斯洛特·罗赫饰)并不断上诉,然而证据对丽莎不利:她和上司发生过争执;她的指纹出现在凶器灭火器上;她的外套上有血迹;还有目击者称看到她离开停车场。
丽莎的律师穷尽了所有法律途径,但都无法翻案。
朱利安始终相信妻子的清白,为了帮助丽莎越狱,他找到前逃犯亨利·帕斯奎特(奥利维尔·马沙尔饰)学习越狱技巧,并开始策划一个逃脱计划,打算带着丽莎和儿子奥斯卡一起逃往国外。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需要筹备全家人的身份文件、详细的逃跑路线,以及大量的资金。
当朱利安得知丽莎将在三天内被转移到另一所监狱时,他不得不加紧筹集资金,加快实施计划。
《为了她》是一部极具吸引力且充满戏剧性的法国惊悚片。
文森特·林顿出色地诠释了一个为了营救妻子而甘愿冒险的男人形象,他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几天前,我看了美国版的爆米花电影《三日危情》。
才知道这部美国电影其实是《为了她》的翻拍版,于是我赶紧去看了原作。
令人惊叹的是,美国电影工业近年来缺乏原创性,甚至一直依赖翻拍这些优秀的电影。
相比之下,《为了她》更真实,没有《三日危情》中的夸张成分,对我来说,它更胜一筹。
我的评分是8分。
点击下面链接观看影片 看见影视 为了她
1,看了《逃离德黑兰》想到去重看《三日危情》影评发现原来还有老版本。
2,也许是先入为主。
更主要是年龄增长,更喜欢新版本《三日危情》,因为老版本相对来说更简洁并单刀直入,有点港台片的节奏,那是年轻时的喜好,《三日》来说更加厚积薄发,情感铺垫更多,而且设计的包袱更多点相对更紧张。
机场看照片那情节印象尤其深刻。
其他细节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日》男主人公并没有告诉父亲要逃亡,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感觉这样处理比较好。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毕竟新版本可以在检验旧版的得手后做出更多的思考取舍。
3题外话:也许是习惯了美国的整个电影制作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许多电影的新旧翻拍都比较倾向好莱坞的制作,不管先看哪个版本。
例如《龙纹身的女孩》(先看了欧洲版本),《迷情公寓》(先看了好莱坞版本)。
就我看来如果题材涉及追跑打斗并夹杂点爱恨情仇等等主流商业片,欧洲以及其他地方都不是好莱坞这个巨无霸的对手,说到底原因依然是资本的力量。
4,就好作品来说,欧洲片味道给人感觉象精装彩页限量版收藏书,相对时常翻阅,供奉起来的时间较长;日韩的东西味道怪怪的;其他国家的电影涉猎少良莠不齐,无法说出完整印象;我们自己的优秀作品相对较少且难以说服世界(说服世界的没有说服自己)。
好莱坞的一些作品倒是一代宗师范,雅俗共赏,广为流传。
5,我们慢慢追赶吧,现阶段在题材方面入手,其他方面吗就犯不着正面交锋浪费银子啦,但是除了喜剧片,我们的方向在哪里???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