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很久的剧,感觉这个剧评分可以到6.5-7,看完整部剧还是觉得蛮好看的,尤其到就藩后期,但看到网上有很多看了一两集就吐槽打低分的帖子,还是觉得为这些好演员可惜。
对这部剧的诟病主要包括:1)上线一两天就有大量说剧中蒙古白月光恋情的问题,就整部剧看下来,感情戏的比重可以说是占到0.1%,尤其是蒙古白月光,几乎为0,也有可能是被剪完了,所以担心这个问题的可以说现在是完全不影响观看;2)与史实不符,剧中可能包含了许多戏说和史实不符的部份,我对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明朝那些事,所以不敢评说,但这毕竟是电视剧,肯定有服务于受众的艺术成分,像之前的历史剧也大都有这些成分,那借这个机会让大家了解一部分明朝历史,并以此为契机去挖掘更专业的历史知识岂不是更好;3)剪辑稀碎,剧情不连贯,这个确实是非常影响观看,尤其在前半部份,如果不往后看,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度也想让我弃剧,但到后面就顺畅了起来。
4)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吐槽王妃,我觉得颖儿这次还是演出了燕王妃的气度的,多关注剧情,少上升演员总体来说,看老戏骨飙戏真的很爽,服化道也很精致,朱家父子间,兄弟间的感情也经常让我落泪,尤其皇太子朱标,令人扼腕叹息,多么好的儿子,多么好的大哥,多么好的储君,历史总是充满着悲剧。
总之,希望想要了解一些明朝故事的人不要错过这部剧,在最近的国剧中真的算很好的了
看到评分是5.5分,觉得有点高了,但是挺对不起我熬夜的黑眼圈。
首先,这部剧前半段导演的大剪子飞起,把剧情剪的稀里糊涂的。
真的感谢弹幕,你可以看到所有人都是蒙逼中,前后内容不连贯,跳戏严重。
听说是80多集剪成目前这45集的,可见之前那些注水的大多是狗血言情,因为本身古装剧就没啥可以编的。
从剧情看来,蒙古公主和朱棣肯定要有点什么的,剧里没有一看就是剪了。
老朱,马皇后,朱标是我想的样子,毕竟都是同袍,不会谁没事做杀同袍的。
动手前老朱也会考虑自己的感情和名声。
其他人的演技还好吧,但是真的有很多看脸的粉丝,什么诚毅走了就不看了如何如何。
这部剧只能靠陈宝国等老戏骨趁着冯绍峰才能拉来投资,其他小鲜肉你再喜欢,也拉不来。
何况那几个人年轻时的样子找谁都行没区别,还有里面女演员长的真没辩识度,除了马皇后,其他女演员换了人也发现不出来。
其次,说点观后感吧。
这部剧里面有一些停棺材的镜头,很多人就说“见棺发财”,咋说呢…看来唯物主义教育真的很有必要,还有反诈宣传。
这种剧引来很多人明吹,辱骂满清,我是很不理解的,明清一路货色居然还有人吹,不过也是清朝还有人反清复明,丝毫忘了明末时为了藩王只能一再剥削百姓。
人啊,就是贱。
明朝好吗?
不好,明从定国开始就已经土地兼并,藩王赋税沉重,拥兵在外的问题。
老朱可以镇的住,老朱死了,建文镇不住,只能还是武力的永乐上。
如果有人说明朝好,可以找找一个叫南辰up的视频,他是专门讲明朝的,里面老朱各藩王做的事只能用非人类来形容。
统治者有好的吗???
老朱让官员们老老实实的不贪污,问题老朱不缺钱啊,他住着最好的房子,用不完的钱。
这剧里有个情节好,功勋们骂老朱的儿子们,无非是投了好胎,没有任何功劳,谁会心服?
没有人会觉得钱少的,这是人性。
文臣误国吗?
建文三个活宝有错吗?
文臣确实误国,三个活宝想法没错,但是事情急了。
任何时候不缺提主意的人,缺的是躬身入局得人,能把事情做完做全。
认死理的人就是这样只考虑对不对,不考虑应不应该,这就是能臣与忠臣的区别。
自古忠臣多,但是能臣少。
还有崇祯帝有句遗言不知道真假,说的很对“文臣武将人人皆可杀”,这体现了崇祯残暴,还有面对利益大多数只有自己,什么忠孝节义就是屁。
从建文角度,他上来必须要搞事,他是晚辈,又是皇帝,他很急需要镇压住朝廷里外的藩王,功勋,老臣。
最后一部24史说的是什么?
是王侯将相,是刘汉李唐朱明,是各大武将杀伐掳掠,没人会记得靖难死的第一个士兵,没人会记得倒下去蒙古骑兵,他们都只是这些大人物的数字“今斩敌五千人”。
历史上太多苦难了,我们只是被左右的人,为了生活所裹挟,历史是他们这些大人物的,好与坏与我们无关仅此而已。
明朝?
清朝?
呵呸…
《山河月明》至今已播出的剧情给我的观感就是:最大问题即:定位不清根本原因很可能是高希希导演在瞎搞。
无论写文章还是艺术创作,最基础的知识即中心主题是什么?
《山河月明》最大问题就是这个:它没有解释清楚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反映明朝初期洪武-永乐俩朝的军政状态为主题还是以朱棣本人传记为主题?
从目前的剧情来看,高希希导演确实是有野心的,他很明显是既想拍个以朱棣为主人公拍个朱棣历史人物传记片,也想兼顾一下所谓“大格局”,“大视野”,全面反映明朝初期高层政治生态的大型“历史正剧”。
客观承认一下,高希希导演的这个初心是好的,但很显然由于其水准所限,拍成了现在这个“四不像”的“窘状”:一、“历史正剧”不“正”;二、青春偶像剧“偶像”不行;三、戏说剧逻辑不顺;四、言情剧有“情”可言?
就活像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某个自以为是的大学生开了个范围特大,特别吊炸天的题目,教授们还以为是毕业优秀论文待选,结果最后因为作者水准垃圾,在导师帮忙下勉强毕业。。。。
比大学生更惨的是或者说更不好的情况在于,高希希导演压根就不屑于请导师,就更:
所以导致现在的《山河月明》乱七八糟,活该被骂。
《山河月明》的主人公朱棣在高希希导演的乱七八糟的指导思想下,变成了一个“工具人”,强行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一、要反映明朝初期的君臣矛盾关系,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徐达之间的微妙关系,好了,朱棣,你就去当“工具人”,给徐达当女婿吧!
二、要反映明朝初期明朝与蒙古一边开打,一边又“惺惺相惜”,符合当今民族团结宗旨,好了,朱棣,你去上战场以及与王保保女儿认识吧!
三、要反映明朝初期高层政坛的权力斗争,特别是开国功臣与朱元璋的矛盾时候,好了,你朱棣又变成堪比《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的”康熙“,下基层了解情况,然后又成了《大宋提刑官》、《锦衣卫》的”锦衣卫“大佬,直接处理这些事情,为朱元璋惩贪和杀功臣作出历史上不存在的”贡献“;四、练兵打仗之类的,从剧情来看,你朱棣几乎都没有主动自觉意识,都是徐王妃等人的鼓励推动下才做,只是要符合爸爸朱元璋剪除武将思想的顺理成章而已;五、甚至朱棣造反,那都是坏蛋朱允炆和身边造反专家姚广孝的推动下搞的,朱允炆害死朱棣最亲爱的弟弟湘王是最后一颗稻草。。。。
反正,朱棣在剧情里面从头到尾的表现就是个“工具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张,尽管剧情里面有些片段里面朱棣表现有些“强势”,但如果身边的配角话语权强势一点,这哥们马上就怂了。
最典型的剧情即冯绍峰朱棣一脸天真地和徐王妃讨论世子选择问题:冯绍峰朱棣:燕王是打仗的王爷,长子朱高炽身体不行,武力值低,我觉得武力值好的次子朱高煦应该取代朱高炽,继承我的燕王位。
徐王妃的反驳:您的标准是谁能打仗英武,那你咋不抢太子位置了呢?
朱棣就怂了。。。。
这是啥逻辑?
皇太子又不是和燕王一样的必须会打仗,朱棣但凡有点脑子,或者是历史上比较强势的样子,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反驳:燕王是燕王,太子是太子,能一样嘛?
徐王妃真的会反驳的话,应该会这么说:朱高炽是你爸爸朱元璋亲自敕封的燕王世子,我说了不算,你试一试说服你爸爸好了。
这样朱棣怂了倒还能理解,结果剧情为了强硬反映徐王妃是个强势有主见的女性,愣是把朱棣这个“工具人”塑造成了个蠢蛋。
高希希导演,你也真厉害!
说句实在的,没那么大的水准就别铺那么大的摊子,容易丢人。
但凡真是有心,特别是真正关注市场情况,就很干脆的模仿日韩大河剧,单纯以朱棣眼光和朱允炆眼光拍俩部得了,您这一部的投资完全可以拍俩部了。。。。。
就以朱棣本人的眼光拍,也许还好些。
我爸不喜欢我,我从小没了真正母亲,我那个大哥只不过是利用我,我侄子害我,我大儿子防我,我二、三儿子坑我,外面还有蒙古人恶心我,我一辈子就是在"战斗“。
我爸不喜欢我,于是我极力表现,当我爸把希望寄托晋王时候,我打出个王炸,让我爸发现我这么牛逼,于是我的“燕王”大名自此响彻大漠;我三个哥哥都猜忌我,太子对我不亲不热,最喜欢维护他的俩亲弟弟,尤其是晋王,我一直怀恨在心,所以就别怪我即位后《奉天靖难记》对皇太子和晋王的“泄愤”式丑化;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就是个十足混蛋,对我百般迫害,于是我“奉天靖难”。。。。
反而能解释地通了“朱棣”这个主人公在道德上补救。。。。
哪像现在高希希这个玩意,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演,但水准又不够,结果演出现在这个玩意。
高希希导演的本意也很显然,将朱棣这么个历史上具有极大黑点的历史人物作为主人公,他是想“洗白”的,但坑爹的是高希希导演不会“洗”,为了塑造朱棣是“白莲花”却把朱棣搞成了“二百五”和"傻逼“,就很尴尬了。
建议高希希包括中国导演们,真的不会“洗白’某个历史人物的话,直接去找”碰瓷“的人问问,就大概率学会怎么”洗“了。
问:您为什么碰瓷?
答:因为我穷,我看到那些有钱人有车人,我就不爽。
问:那你也不能不顾生命危险去碰瓷啊?
再说人家车什么的是人家花自己钱买的,关你啥事?
答:呵呵,你可以保证人家的钱是“清白”来的吗?
我没准碰的是个为富不仁,靠着坑蒙拐骗发财的奸商或者贪官概率大多了,所以我是“为民除害”!
问:。。。。。
那你至少为家人着想吧?
答:我就是我家人着想,我获得的赔偿够我家人吃一阵子的了!!!
你要是导演,以朱棣为主人公,就应该想着办法让“观众”们变成以上对话里的“碰瓷”家属,这才对路嘛,而不是把这个“碰瓷”的塑造成二百五,你又不是被“碰瓷”的“车主”!!!
刚才看了新开播的电视剧山河月明,我也是服了,高希希把正剧总是拍的那么小家子气!
朱元璋演的像隔壁慈祥老大爷,徐达第一集吃了两回烧鹅,而且剧里明确表示了徐达身体不好,不能吃烧鹅,结果徐达还是自己偷摸吃,其中一回还是马皇后亲自给徐达做烧鹅,看的心惊胆战的!
还有蓝玉北伐的时候,一口一个北元,蒙古那边的女人刺杀蓝玉,用燧发枪!
燧发枪这玩意中国明末才有!
其实早就想写这个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吧不吐不快仔细算算我已经有年头不看国产剧了,就是出了什么大热门,会去看看,比如《开端》我觉得就不错,《琅琊榜》相比之下就一般般,但还属于有智商的爽文级别,剩下近些年这些大男子、大女子戏真是爽的脑子都飞出去了。
我真不是怀旧,但以前拍个电视剧40集就算长了,《大宅门》《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都是40集左右就打住了,现在的电视剧绝大多数起步就是五六十集,八九十集的也屡见不鲜,不是我说,哪有那么多倾诉不完的衷肠,都是裹脚布来凑时长....长则注水,不顾雅美。
为了凑足时间这些影视工作者真是不遗余力的把各种N年前韩剧里的桥段都给塞了进去,最后你可能花费了很长时间看剧,但看完之后别人问你“讲的什么呀”“不知道呀”再者,我不知道这些年是不是观影人的年龄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导致的,现在的电视里很少出现“人”我说的这个人就是指普通人,一般我们社会上能够接触到的人,小年轻谈个恋爱,现代剧起步是个总裁的孩子,高端白领;古装剧起步至少是个大臣家的孩子,再者什么皇子皇女,包括皇上本人,地位上不封顶。
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在许多古装剧里主人公留着现代的发型,走着时尚的步伐,用最高端的资源谈最小资的恋爱,美其名曰“自由”不好意思,古代真的没这么多自由,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另外只能让有钱有势的才能得到的自由也根本就不是自由!
最后说一说我对古装剧的看法,的确,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不是教科书,没有理由不能改编不能戏说,但是借用六老师一句话就是“戏说不是胡说”什么意思,就是你既然要用真实的历史做背景,要用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为主人公,就要让他的行为逻辑大致符合真实人物的属性。
陈宝国先生是拍过《大明王朝1566》的演过嘉靖,那也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嘉靖,但是你看完电视剧就会觉得身临其境,好像那就是历史上的嘉靖,聪明、自私、任性、好面子,所以才导致了剧中的“改稻为桑”你看了就知道,这种人能干出这种事来,这就是我说的剧中逻辑符合历史背景的人物属性。
再说说刘晓庆的演的《武则天》你看完就会明白一个人是怎么从温婉的武媚娘变成心狠手辣、英明睿智的武则天,电视剧完整的展示了这个人的心路历程,但不去刻意洗白。
比如武则天、朱棣你可以说这是好皇帝,但是唯独不该让他们成为圣母和仁君,去掩盖他们作为人的缺点和局限性,这并不是对待一个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现在的编剧,水平真的很差,感觉都是共用的一个模版,大男主/女主,生于皇族贵胄之家,从小放荡不羁,偶遇爬树/骑马的女主,从此一见倾心非她不娶,然后突破千难万险抱得美人归,最后成就了一代伟业....具体干了什么?
不知道!
你就看见一个敢当面悔婚、见皇上不跪、别人杀自己兄弟不行,自己杀别人如麻的家伙居然还没被送进疯人院....最后浪了七八十集,告诉你,这是个好人,所以挡在他道路上的人都该死,套用B站一位UP主的话就是这一类所谓“成长性的主角”拥有“成长的特权”就是无论怎么犯浑,都有人为他一路绿灯,为了体现他的主管正确性必须去牺牲配角的人性。
再拿《大明王朝》举例,里面反面人物也不少,郑必昌、何茂材、杨金水、阁老小阁老,包括嘉靖本人都算不上好人,但是他们每个角色都熠熠生辉,除了演员的精湛演技,最重要的就是编剧把他们当人,去深挖他们做一件事背后的逻辑,没有任何一个被符号化的角色。
反观现在这些放在桌子上都立不起来。
在一个只有贵族才能自由谈恋爱的地方,在一个主角必须正确的地方,你看不见芸芸众生,也看不见人间冷暖,他们演绎的故事,不过是《红楼梦》中贾母所言的那样: 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于是乎编了出来取乐那些也想要才子佳人的年轻人罢了。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部剧的槽点算是很密集,但史实的改编不该成为历史剧创作被攻击的点。
如果说改编出一些不符合史实的情节或者人物就是问题的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包括《大明王朝1566》今天都存在明显硬伤。
然而今天历史知识得以普及的观众依然认同这些剧是国剧的经典之作,足以说明问题不在于改了,是在于没改好。
而且在史实已经可以广泛普及的今天,应该给予历史剧更大的创作空间,因为它们要承担的传达真实历史事实的责任不必承担了,观众可以真的把戏当戏了。
但即使抛开史实的问题,《山河月明》注定只是在大势之下历史剧难以为继的一个注脚。
这个应该毋庸讳言,虽然我们推崇的国剧经典之作里,历史剧占据了相当的数量,但历史剧在影视剧市场中一直是一个边缘的门类,吸引观众的能力不理想。
之所以在过去能出那么多精品的历史剧,很大的原因是过去央视的支持,而央视的开年大戏历史剧的比重很高,给了很多历史剧大热的机会,之后央视的热度下降了,各大卫视对于历史大戏的宣发也是非常到位的。
使得历史剧在电视还“活着”的年代,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那么到了这个年代,显然看电视的寥寥无几,到了各大网络平台,新的历史剧和各个门类拼点击拼流量是注定失败的。
历史剧如何吸引观众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那么现在高希希上来解题,他的解题方式是跟随所谓的“时尚潮流”,迎合年轻口味。
然后我们就看到明明一部历史剧里,文言文几乎绝迹了,对白,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完全现代化,这些元素就是在当初被陈道明老师批判的“审美倒退”的剧里的经常出现的。
不敢代表大众,但是我个人认为,当历史正剧在可以与观众拉近现实距离的时候,就彻底失去了代入感。
(PS:本人对古装剧中完全使用现代白话文的对白深恶痛绝)不过迎合市场造成的恶果远不止此,更大的问题在于创作理念的倒退。
不知大家有没有共鸣,在以往几乎所有的历史剧中,不管是正面反面人物的塑造是非常复调的。
举例,《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可以把自己的爱妃直接从贵妃贬到扫厕所去,十几岁就知道监视自己的发小兄弟;《雍正王朝》里雍正好大喜功的一面非常的突出。
听说山西的欠银还清了直接给贪官诺敏提一个“天下第一巡抚”,包括对老功臣魏东亭毫不留情。
甚至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他都能接受。
如果从文学性上来讲,历史剧达到过极高的高度。
这一点高希希也曾经做到过,比如刘备极其想实现个人抱负,曹操满腹心机却天天嬉皮笑脸,包括选择的主题曲是《还我一个太平天下》,虽然整体不尽善尽美,但看得出来导演编剧是有自己想法的。
但是从咱们豆瓣的简介上来看,《山河月明》完全变成了简单塑造,女主就不提了,既然已经要做成现代大女主了,那目前就不可能塑造出完整复杂的人物。
重点在朱棣的塑造,如果真的要按照简介里说的,塑造成一个杰出的盛世之主的正面形象。
上纲上线的说讲叫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他做了那么多畸形皇权的事情,还要塑造成高大全吗?
不好听的说从朱棣站在树上说漠北,这剧就没办法期待了。
(这属于历史素养的缺失,至少在明代的认知里,长城以外就不是中国了,胸怀大志不该是这么展示的)知识的普及到了今天,史实的改编已经不再会误导观众了,但是史观的错误传达是更大的毒瘤,今天我们的历史剧如果还在宣扬有一个完美的皇帝,或者一个正义的官员,就可以搞出太平盛世,就要对他舞蹈再拜,那是文化的倒退。
如果有人在引导这种价值观,那就是文明的罪人。
电视剧《山河月明》今晚就要大结局了。
该剧标榜是历史正剧,但开播以后,却未免让大家有些失望。
好在,从第16集开始,剧情变得好看了。
若是去掉该剧中后宫部分的戏码,还有那些家常戏说的成分,把海别的戏份彻底删干净,该剧的口碑还能更好一些。
不管怎样,这部剧我是从头认真追到尾的。
虽然称不上是历史正剧,但在近期播出的电视剧中,该剧的演员阵容和内容质量还是可圈可点的。
通过该剧,我又重温了一遍明朝初年的历史,也写下了若干篇剧评文字,和喜欢该剧的网友一起讨论剧情和人物,感觉甚好。
在追剧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剧中很多的历史bug,遂陆陆续续盘点了,剧中的细节和人物与历史史实不符的地方,今天一并整理成一篇文字,供爱好该剧的朋友对比鉴赏。
一秦王朱樉的正妃,是扩廓帖木儿的妹妹,历史上的名字叫观音奴,剧中名为敏敏帖木儿,汉名王月悯。
在剧中,秦王对这位王氏百般爱护,即使最后朱元璋逼他们和离,他也不肯,直到病死离世前还在牵挂着王氏。
但在历史中,秦王其实一点都不喜欢这位蒙古公主王氏。
他真正喜欢和宠爱的是侧妃邓氏。
二剧中,朱雄英和朱允炆年岁差不多大,一起读书玩耍,但在历史上,朱雄英比朱允炆大整整三岁。
三历史上的蓝玉,并不是死于朱允炆的算计,而是死于自己的狂妄骄矜,不守法纪,拉帮结派,以及朱元璋为了朱允炆能坐稳皇位,而采取的清理功臣的行动。
四在历史中,太子妃常氏早已于洪武十一年就薨逝了。
那一年十一月,她刚刚生下次子朱允熥,当月就死了。
很可能是死于产后病。
而该剧中,时间已经到了洪武二十年了,常氏居然还活着。
五历史上,劝服朱元璋立朱允炆的,不是铁铉,而是刘三吾。
在历史上,劝谏朱元璋立皇太孙的,不是铁铉,而是一个叫刘三吾的老大臣。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死后,朱元璋召群臣商议立储事宜。
朱元璋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百官多不敢言。
只有刘三吾挺身而出劝谏道“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
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朱元璋听后不答,大哭而入。
过后遂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六朱雄英病死于1382年6月(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而这时他的母亲太子妃常氏,已经于四年前(洪武十一年)薨逝。
可在剧中,朱雄英死时,他母亲常氏还活着。
而马皇后是于洪武十五年八月病逝,比朱雄英晚了三个月。
可在剧中,马皇后是因为照顾出天花的雄英而染病的,雄英去后没几天,她也去了。
历史上,马皇后享年51岁,常氏享年24岁,而朱雄英早夭于8岁。
七空印案和胡惟庸案不是一个案子,而是明朝初年的两大案。
胡惟庸案主要是为打击淮西朋党集团和收回丞相权,而空印案属于经济案子。
《山河月明》为了省事,对于空印案并没有进行具体表述,而是直接就把这俩案子捏合到一块了。
所谓空印,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
朱元璋认为官吏可以利用空白文书簿册作弊贪污,所以要严惩使用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簿册者,此案牵连人数众多,史称“空印案”。
八朱棣居然成了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
明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是毛骧,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就是他的杰作,后来案子结了,他也被朱元璋干掉了,以平息众怒。
第二任指挥使蒋瓛,蓝玉谋反的罪证就是他搜罗的,蓝玉案后被朱元璋赐死。
九该剧第一集,蓝玉带兵征漠北,算算时间,应该是明初第二次北征。
历史上,一直就是徐达任大将军。
而剧中,改为蓝玉领兵,他和李文忠失败以后,皇帝才派徐达去的。
十剧中的李景隆,打仗勇猛,指挥得当,没有妒忌部下,也没有故意放水。
而历史上的李景隆,嫉贤妒能,指挥失误,怕被部下瞿能抢功。
历史上李景隆在瞿能快要攻进城去时,紧急下令瞿能撤退,致使贻误战机。
而剧中却改为是燕王妃亲自带人守城,击退了瞿能的进击,关闭了城门。
历史上燕王妃确实曾上城带军民丫鬟亲自守城,但并不是瞿能撤退的原因。
十一朱棣夺取宁王之骑兵精锐,历史上用的是智谋,而剧中改为硬打。
历史上,朱棣假装可怜,去投奔十七弟宁王。
宁王看在兄弟情分,好酒好菜招待他。
朱棣的手下,却已暗中贿赂劝服了宁王手下的那些将领,最后朱棣摊牌,逼着宁王带兵和他一起谋反,还允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但朱棣当上皇帝就不认账了,不但不想和宁王平分天下,甚至连一块好封地都不想给宁王。
宁王想改封南方富庶之地,朱棣不肯,最后改封宁王到南昌。
剧中却改为朱棣带十万精兵去硬打,把宁王打败投降。
这无非就是突出朱棣的神勇罢了。
十二历史上,铁铉和朱棣并无私交,剧中却把他们描绘成一对知己好友。
十三剧中,姚广孝和铁铉竟然成了师徒关系。
而在历史上,两人根本没有交集。
十四剧中,姚广孝和刘伯温居然也是好友,而在历史上,他们可能并不认识,更没有成为好友的可能。
十五历史上,铁铉拒不投降朱棣,还痛骂朱棣是乱臣贼子,谋权篡位,朱棣恨得要死,把铁铉凌迟处死,还下了油锅。
铁铉的父母被流放到海南,大儿子充军,二儿子做了官奴,妻子和女儿被发配到教坊司为官妓。
而在剧中,为了突出朱棣的重感情和仁慈,即使铁铉不降,朱棣也不舍得杀铁铉,只想将他和家人流放,但铁铉自己铁了心求死,朱棣才勉为其难下旨赐死,以成全他的忠义。
历史上,硬骨头铁铉见了朱棣,誓死不跪,但在剧中,铁铉一被带到朱棣面前,就主动跪下了。
十六历史上的徐达,为人谦虚谨慎,从不多言,在军队中军纪严明,令出如山倒,威信极高,但在朱元璋面前,徐达却一直都是恭敬小心的,从不以朱元璋发小自居。
但在《山河月明》第一集中,徐达就和朱元璋称兄道弟,直呼其名的,还在马皇后面前揭露朱元璋小时候的丑事,还在朱元璋面前,公然贬低燕王朱棣,声称自己看不上这样的女婿。
不得不说,该剧一开始的风格,过于家常化了。
导演可能是想表现朱元璋虽为天子,但也重视亲情友情,有日常生活化的一面。
但戏说成分过浓,损害了该剧的正剧氛围。
对于该剧的历史bug分析,就到这里。
虽然存在一些史实瑕疵以及其它bug,但该剧仍不失为一部好剧。
该剧豆瓣评分只有5.4分,实在是有些低了。
我觉得至少可以给一个及格分。
而我给它打的是四星。
可能许多网友,只看了《山河月明》的一两集,就匆匆给打了一星二星的评价,我觉得,不看完全剧就去给出低分评价,是既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对该剧也有失公平。
大家都去打了低分,可别吓得导演们都不敢再拍历史剧了。
那我们这些历史剧爱好者,岂不是要失去看好剧的机会了?
好片子一开始肯定就能用一些事件勾起观众紧张感,切入的视角让观众想跟着主创展现的故事时代去观看体验,山河月明倒好,明明大战之中,各种少年男女不符合心境的装X场景,合不合理不说,就非常突兀,剪辑的就很乱的感觉,几分钟大战,几分钟小年轻装,很割裂。
(战争场面特效非常假,尤其骑兵大规模冲锋,CG视觉很拉闸,不主要说)。
第一集演到最后几分钟了,陈宝国、张丰毅等老戏骨有分量能看演技的人才出来,老实说,第一集就让我完全兴奋不起来,后面二三集也是,竟是一些胡编乱造的桥段,搞得明军像侵略者,元军像抗战的,导演编剧真的牛(脑瘫)!
其实演绎皇帝一生的好剧有的啊,比如汉武大帝,就给人厚重的历史感和热血的民族感。
前期汉武帝小,戏份也就很少(本来就没什么好看的),焦晃等一众老演员,不是很好的把汉武帝成年前的十几集给演绎的超级棒嘛。
山河月明朱棣成年前,其实没必要非要突出他和女主,因为本来就没什么需要特别光环的,结果弄那么多装逼装老成的桥段,真的是减分操作。
陈宝国张丰毅那么多好演员,完全可以把朱棣成年前的剧情撑的满满当当,而且不会那么割裂,就感觉,为了演男女主光环,就要给他们多多的戏份和剧情,但又没啥好说的,就是感情,装X,三角白月光,无语了!!
搞不懂是现在观众变得给主创的印象是不会欣赏,不会看电视剧了吗?
年年都有爆款的剧,还有那么多百看不厌的老剧,不能学习下,抄作业也不会吗?
剧情不同,人家怎么抓住观众的,不能用心学学吗?
就一直把观众当猪,弄点偶像流量明星就想让观众买单?
多弄点脑残白月光爱情桥段就能吸引观众吗?
其实个人感觉,现在满屏幕偶像剧,瞎编乱造的宫斗剧,再不挑的观众都看腻了吧,真的有历史正剧,严谨好好用心拍,必然是爆款。
可惜了现在的导演编剧和投资方,竟是毁好的IP,历史题材。
唉,不说了,难受,看看后面几集能不能把观感提升上来把
本来只想打一星,看在冯绍峰的面子上,我再加一星,可是准备发出去的时候,还是把那一星抹掉了,真的,冯绍峰那么烂的戏份,我都要疯了;我真是受不了这一大堆的欢瑞大礼包,明明可以从太子驾崩开始拍,非要拍前面那么多一大堆又臭又长又没有用的东西,那些东西跟大家想要看的朱棣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想看的是,朱棣如何上位打仗征服天下帝后情深相互扶持的不是来看你太子怎么样,皇帝怎么样,你的兄弟姐妹怎么样,还有他跟那个魔改的蒙古白月光怎么样好吗?
你妈的,前面那么多又臭又长的东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似的,还一大堆的人在那吹太子,那个角色演的好,大哥,他是主角吗?
花那么多的篇幅来塑造这个角色,真的很多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主角;而且里面欢瑞公司人也太多了吧,我去,隔壁长安诺直接打包过来的吧。
有我觉得有些角色,他甚至只需只需要用一句话都能带过了,非要让他出来说几句话,非要让他占几集的戏份。
说的难听一点,前面40多集,我觉得全都是浪费篇幅,当时同时追完的,现在想起来还是气的我头疼。
大家最想看的东西,你倒好,几句话,几个场景跳来跳去,这就算完了,跟赶着去投胎似的,气的我血压都高了。
高希希,我劝你,如果实在是拍不出好东西了能不能退休啊?
我真的服了,毁了冯叔一个这么好的机会。
转发自知乎用户,狐狸晨曦:「对你来说,这是大明朝的北京(注1);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大元颍川王察罕帖木儿开府驻节之所。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王与母妃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而身为大明四皇子的朱棣,听到这种奇葩言论,居然颇以为然,而不立时严辞反驳?
——这里在三百年前,本是我们汉人的京师:宋朝的汴京城!
注1:朱元璋时代,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以开封府为北京;朱棣登基后,才改以燕王封地北平为北京。
———————————————————————替换一下关键词:对你来说,这是中华民国的沈阳;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驻节之所。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亲与母亲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对你来说,这是印度共和国的孟买;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英属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驻节之所(注)。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亲与母亲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亲与母亲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蒙巴顿是印巴分治的推手)对你来说,这是韩国的汉城;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日属朝鲜总督小矶国昭驻节之所。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亲与母亲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毫无违和感呢!
强烈要求删除蒙古白月光的戏份 并且增加朱标李善长胡惟庸刘基的戏份
哈哈哈朱棣得胜归来没想到被老婆一顿扎,这个爱也是太猛烈了,感觉朱棣和徐妙云这对越来越有一种老夫老妻的和谐感了。看到这里也没看到和海别和啥事,应该是剪光了。
虽说删减了很多,节奏很快,但看起来也还是挺不错的。明初的这几位皇帝(除了那个只会瞪眼的朱允炆)是真的个个了得。朱重八高皇后,朱棣徐皇后,这两对的爱情也真的是慕了。也愿我祖国永世繁盛!2022.05.01
三星半,演员都挺好的,尤其家庭戏冲淡了历史的疏远感。可惜剧本走偏,导致剪辑稀碎。
剧情整体上看是连贯的,据说删减了很多,完整的80集戏份应该人物更饱满。陈宝国、冯绍峰演的父子二代帝王都挺好的。
真的好意思说这玩意儿是历史剧吗?别祸祸大明了
那个蒙古白月光有点多余,其他还真的算可以
我对老朱家的儿子们就一个要求,演员通通要帅,冯绍峰太丑了,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怎么面相越来越坏了,不行就去看看甲亢吧。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朱允炆当了这么多年影视剧白莲花,终于有个剧给他又蠢又腹黑的本来面目一个清白了。
第一集,剧作平淡。一开场就是战争大全景,这种开头很容易踩雷的。小女主立人设的事件是阻止父亲吃烤鸭(好像是烤鸭)。你不让吃就不让吃吧,干嘛要扔掉啊?太浪费了。事件选择非常不成功。还有就是,知道想突出帝王之“家”的感觉,但觉得烘托得有点过了。或者说,太突出帝王作为一个普通人,而非生杀予夺之人的身份了。没有平衡好,让人看着感觉整体氛围有点奇怪。————第二集,夜景外景打光色调有点奇怪,人物脸色青黑……朱棣被打40军棍那里,成毅演得一般(有一说一)。这部应该是在《长安诺》《琉璃》之前拍的吧?和《长安诺》里萧承煦被打棍、《琉璃》里情人咒发作差很多。有点好奇成毅是怎么练演技的了,进步速度好快
编剧该打八十军棍。
本片应该叫《戏说永乐》,开篇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不可能”。刘基跟和尚之间高深莫测,剪得前言不搭后语,看得某豚一头雾水,也想问一句“你们究竟在干什么”……
戏说朱棣
被删减得完全看得云里雾绕乱七八糟的,不想看了
只看了八集突然给我换人,精分了,剪辑拉!
剪辑扣一分。喜欢。
PPT?
80集剪了大半,很多剧情不连贯,但主线还是拍的不错
因为成毅只看了前面九集,也只给前九集五星。看见制作人高新杰,就知道肯定哪里有不对劲,这人剪的片子都很神金。成毅的演绎比较惊喜,很真实的状态,很自然的表演方式,把小朱棣这个角色的性格立住了,就很想看他的部分。
改编可以,但不要胡编。徐达这样行事说话,100张免死铁券都不够用。一个皇子逃婚,一个大臣说要皇子做上门女婿。这不仅仅是不尊重历史了,而是不尊重基本逻辑和智商。白瞎了一众老戏骨。
删减太多不连贯真的影响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