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朴的复仇三部曲的时候,以前总觉得《我要复仇》太过冷峻,《亲切的金子》太过炫技,《老男孩》刚刚好,右恰巧是我喜欢的黑色电影,混杂着我所喜爱的B级风格,叙事上也非常过瘾,千回百转和一个开放的结局,总让人欲罢不能。
可是,到现在,我重新看的不是《老男孩》,而是《我要复仇》。
其中的原因,也许是我更喜欢安静一些的场景,也更能从沉闷中找出该有的乐趣来,看得多了,也接受了多线程的叙事结构,对幻想保有一丝希望,但人也更接近的生活了。
所以,在天花乱坠的后两部曲中,唯有《我要复仇》,冷酷的隐忍了一切,压迫着了一切、但,也不是说这部电影不够朴赞郁了,该有的都有,深焦广角镜头(变形得类似于虚假透视了)总和平扁的特写相呼应,这可不仅仅是为创造冲突性剪辑风格有关,放在剧情中,这似乎更能昭示着个人的情绪和地域,和空间已经完全脱节了,至少,在看到标志性的楼道里,不会再有主角们的身影,匆匆过客,人去楼空,大概如此。
和人物有联系的,莫过于主角RYU一头绿色的头发,放置在暗绿色布光的工厂,基本没有任何不妥,很融洽的融合在一起,当然,对于RYU来说,的确是这样,聋哑的他,在抄札的工厂,不用忍受普通人之忍受的。
也许,在工厂内,只有他,才能把劣势化成优势。
但当他被开除之时,一切假象被拆穿,工厂不会因为没有他而发生任何改变,而RYU在光芒的照耀下,一头油腻的绿色头发,显得异常的另类。
这不是平等的交流关系,而是主仆关系,RYU也许没意识到,待在不属于他的领地里,总会出事。
这是RYU的自找的么,我说是,将一切寄托于奇迹,总会为自己的无知犯事。
当然,电影的主题描述的应该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老戏码,但剥开这个表象,是这样的么,也许,在我们深究这样这样的剧情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残酷的事情,莫过于弱者与弱者的自相残杀,或者说,原本的罪孽不在于人的本身,而是被赋予的,是被谁赋予的,谁也说不清。
即使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由自己的理由的,每个人似乎都被逼的只剩下一个选择,可是你选择了,勇敢的迈向这一步,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不管是RYU,还是东劲,嗜血的复仇总会反噬自己本身,遭到报应。
所以说,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普通的复仇的过程,而是复仇的动机,朴把观众前置在一个了解所有时间像命运的齿轮开始慢慢转动的境地里,眼睁睁的看到弱者缓缓滚进绞肉机里,有谁胜利了,剩下的都是一片“五马分尸”后的肉末。
如同东晋,第一次观看解剖的震撼照成了第二次观看的麻木,人本如此,又何必费尽苦心的去拯救。
这里不需要任何的英雄,不管是谁,都会心甘情愿的掏空自身,交给虚空。
朴赞郁在本片中有明显的痕迹致敬林奇老爷子的《双峰》,河道杀人,塑料裹尸,心理分析,大特写人物痛苦的表情,怪异的肢体动作,脑瘫病人,这些都是林奇老爷子电影里应有的元素,在《我要复仇》中,让朴玩了一个遍(他也承认自己的偶像就是林奇),但是,朴给这些元素加入了属于自己独有的色彩,起码合情合理。
抽离的镜头和直白的虐待场景,字幕卡的运用来展示RYU的主观性,趋向于剪影的二维镜头在不断的缩小放大中给人以冲击感,还有等等的技法在电影里一展无遗,这些只要仔细挖掘,都能溯本其源,我要说的是,朴在这里不管如何把玩,如何梳理人物和场景的关系,人,依旧是朴所塑造的韩国人,地域,仍旧是韩国不知名的某个城,没有因此发生意思的质变,我想,对比同样进行本土化变形的黑色电影《白日焰火》,差异就在这里。
在《白日焰火》里,简单的说,他把整个框架给扭曲了,从此再也没变回来,上下文的断裂感,让人感到扭曲无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说完,《我要复仇》是不是朴的“杀手三部曲”里所评价最高的,我看是,赢就赢在他风格的冷峻,一位导演稳稳的收着拍电影,总比彰显风格招摇过市的晃动要难,正如暗喻在通常情况下,要比明喻难上许多,意境也高出许多一般。
正如一代宗师里所言:剑不在于杀,而在于藏。
这是我看过一遍后再不想看第二遍的片子之一。
杀戮太直白原始,主题太压抑绝望。
《老男孩》的过程虽然也压抑,结局毕竟没有让女孩知道吴大秀的真实身份,算是手下留情了。
可是这一部呢?
全部死光光,没有一丝希望,我是硬着头皮看完的。
片子虽然也有一些深意,比如经济萧条下小人物的无奈绝望和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但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种由爱到恨的转变过程,爱的越深,恨得越切,复仇也越疯狂,完全超出了正常的复仇范畴,恐怖得让人头皮发麻。
这种变态的复仇和《老男孩》如出一辙。
申河均对姐姐的挚爱导致了他去卖肾去绑架犯罪,成了全部杀戮的引子,最后残酷杀戮贩卖器官者,他的结局也只有死亡或者进监狱,别无选择。
如果申河均的被杀还有点让人同情的话,那么宋康昊由一个纯粹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疯狂的杀戮者,即使他是爱女心切,但我仍然觉得最终他也是死有余辜。
因为他已经由一个人退化成了一个复仇的野兽。
他如果要复仇,直接杀掉申河均也就够了,可是杀死裴斗娜,虐杀肢解申河均,让我对他的同情荡然无存,只盼着他快点被干掉。
导演的确厉害,几处温馨恰恰反衬出命运的残酷和不可预知。
绑架小女孩后的温馨相处(尤其是得知姐姐自杀前的申河均与小女孩一起看电视的镜头)、宋康昊幻觉中与女儿的拥抱和电梯中申河均与女友尸体的牵手,太震撼心灵了,美好同时也是残酷地让人不忍观看。
很好的反映出了爱之深恨之切哪怕这是表面上的主题。
宋康昊和申河均的表演真是厉害,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出神入化,把人物内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真是佩服。
朴赞旭真狠啊!!
爱,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人入地狱。
但愿多上天堂,少入地狱。
生活真好!
活着真好!
阿门!
朴主席拿着女儿哭的照片对照聋子弟弟的墙纸那个情节,聋子弟弟是先照的照片才给女孩项链的,不过照片里是女孩是戴着项链的。
有点说不通。
即使说后来聋子弟弟在用项链换掉娃娃后可能又补照了一张,但还是有点牵强。
因为这种自愿其说的任务不应该是观众应该承担的吧。
2020-12-24补充:好多年了,居然还有人再回这贴。
duck不必为此费键盘,省下时间去看更多的电影吧。
这么说吧,自问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从希区柯克到昆汀•塔伦蒂诺,从三池崇史到北野武,恐怖残忍血腥暴力的片子看过不知凡几,以为再没什么场面是看不下去的,没想到,还是有被《我要复仇》惊到。
好几个地方看得喉咙发干、脊背抽搐,以至于看完之后多少有些疑心:都说,人心是肉长的,可是朴赞郁这家伙的心,真的是么?
话说朴赞郁大概是从2003年开始赢得世界性关注的,一部《老男孩》据说是“让欧美影迷几乎在一夜之间惊讶地发现了一位比昆汀还酷的导演”,不少影评人甚至称之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导演”,但个人的感觉是,精彩是精彩的,却没至于到那个程度。
后来追着看了《亲切的金子》,同样也看得挺开心。
照理说,按照个人的习惯,既然这两部都对胃口,那么跟这两部并称为“复仇三部曲”的《我要复仇》,怎么着也是要千方百计搞来一睹为快的,可不知咋的,还就真一直没看。
如今想来,或许是因为,上苍顾忌我的神经承受力,所以伸出冥冥之手刻意阻上了那么一阻?
其实,如果仅仅只是画面层面上的血腥、残忍而已,那也没什么大不了,这世上生猛的B级片委实多了去了,只要看多几部,譬如多经受几次类似《杀手阿一》里面那个裂嘴吞拳头镜头的考验之后,再血腥残忍的场面恐怕也就至多能让胃不那么舒服,鲜有真能让人心惊肉跳的。
《我要复仇》真正让人绝望之处在于,所有一步步走向惨烈至极的复仇行为,皆源自本来微不足道、荒诞离奇的小事。
当惨烈以幽默的方式合拍到完美地呈现出来时,朴赞郁提出来的问题似乎是:在这个日渐荒诞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惨烈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果惨烈的程度竟然永无止尽,这个世界还能往什么方向去?
是谁,嘴角带笑地,在看着热锅里的蚂蚁般惶惶不可终日的我们?
以此而论,“世界上最危险的导演”这个称号,朴赞郁或者真的当之无愧。
题外话,片子里那个顶着一头绿发的男主角,让我忽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件小事。
是这样的,那年我还在大学里念书,负责编辑一份叫做《凝眸》的校园文学杂志来着,某日的来稿里有首叫做《我是一只绿毛水怪》的诗,不赖;可杂志排版的时候,字库里排不出诗中的一个生僻字,于是信手给改了一个自认为意思差不多的;杂志出来之后,女诗人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抗议,声称这个字的改动降低了整首诗的格调,乃至于拒绝“认领”其为自己的作品。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把这事儿、这姑娘的较真,当成笑话来传说。
现下我觉着,人家小姑娘是对的,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委实不够敬畏,是该有些东西,哪怕再细小再纤毫也动不得,否则绿毛就可以变成水怪,一口囫囵了你。
对于很多观众疑惑最后被插死的纸条写的到底是什么,我做了下翻译。
(能看到的),“判决文 ,车英美被杀事件,……同盟的一员……依据……裁决部全员讨论……通过……名字的名义判决死刑。
2001年1月23日。
公章虽然是中文,(革命无政府主义*同盟会)但被血染了一大块,也懒得去仔细分辨。
”很明显这个同盟是存在的。
我太太猜测,这些人应该都是聋哑人吧。
因为都不说话,同时英美是特意去学习了手语的。
过了几天再看的时候,再次证实了,之前英美在房间的电脑里面打字的内容就是这个东西,原来这个东西是范本,他们的组织看来一直在做暗杀或者惩罚某某的事情。
并不像警察所说,只有英美一个人。
导演对细节的把握,真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伏笔实在是重要的一环。
这个阵容在2002年怎么样不清楚,在今天来看是很强的,并且都是演技派,宋康昊(송강호)不用说了,撑起韩国影业的半边天。
从《生死谍变》开始,就坐稳了实力派的交椅。
近些年好像越来越不怎么样,不怪他,怪的是韩国影视作品开始了变态的走向,类似于我国当年的浮夸风,总想大跃进,总想着立足于世界,总想着突出自己的民族氛围,结果越来越不知所谓。
大制作之下,很多名导都开始走向江郎才尽。
回头看我国,更是如此。
这点来说,泰国,日本,印度要做的更好,认识自己,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精品已经越来越多。
申河均(신하균)目前已经是一线的演技派艺人,他的作品我都很喜欢,就算有的作品不好看,他在里面表现也是很不错的。
近期作品《高地战》,不尽人意,没觉得好。
裴斗娜(배두나)是个很特别的女演员。
演技很好,之前还去日本主演了《空气人偶》。
这三位主演,在本片中,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演技高度,化学反应犹如核武器爆炸,给观众的冲击波是一浪接一浪。
导演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部,《老男孩》也很好,曾经带给我巨大的冲击,但不适合重温,第二次看就没任何感觉,剔除了最后一幕真相的冲击,留下的感觉只是变态和恶心。
《亲切的金子》也过于梦幻,所以到头来,只有更加贴近生活的本片看着依然津津有味,因为本片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所以会觉得可信度高。
另外还说一个事情,发现好的导演,都有拍恐怖片的潜力,比如本片的几个画面,令人不寒而栗,小女孩浮在水中的时候等等。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有恐怖片的元素。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也有恐怖片的元素,梁朝伟的老婆和张曼玉的老公,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的脸。
在画面上,镜头用的非常好,色彩非常艳丽,画面特别美,很多定格分镜画面都可以拿来做壁纸了。
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一個暴烈血腥的復仇故事,起因不外是善意,不外是天真,一旦開始了,根本超越了當事人的控制,只有憤怒仇恨的連鎖累積。
電影中,除販賣器官集團的人外,餘下的都是常人,甚至是好人。
因著錐心蝕骨的傷害,他們成了復仇者,不為什麼,只因不如此,仇恨憤怒傷痛難以平息。
他們的生命不得不如此,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
其中一幕強烈撼動人心靈,失去了女兒的男人殺害綁架者前,他說:「我知道你是好人。
」接著,他下了毒手。
他的舉動無關道德的判斷。
他失去了心愛的女兒,他憤恨難平。
電影呈現的復仇世界,勝與敗都要付上慘烈的代價,血流成河,觸目驚心。
復仇,因為情感受了傷害,復仇的種子是以情感為養分的,一旦萌芽生長,道德倫理的判斷失去了力量。
復仇是悲劇。
復仇者不復仇,活在痛苦難耐的悲劇中,復了仇,也親手製造另外的悲劇。
悲劇始終要上演,要緊的是內心的仇恨得著歸宿。
仇恨這股力量,是要得著安歇的歸宿的,我得著了結論。
《我要复仇》:从cult之路走往大众 □ 文/火神纪 贫困交迫,很多时候显得如此无奈。
而我们想要的,也许,仅仅只是一种平等而公平的对待罢了。
索之不得。
悲悯的绝望;继续绝望。
最后这一切也许都将成了一场华丽的暗地行动。
——火神纪。
题记。
《残酷的迷离色调》
雨夜,适合写缠绵的情诗,适合看浪漫唯美的爱情电影,也适合看绯侧凄凉的悲情电影。
或许,是不是也适合看朴赞郁的复仇切割呢。
朴赞郁是一个太残酷的导演,在看完他的那部《cut》之后我就一直这样认为。
无妄地屠杀,密室,无人,没有前行的道路和回望的身后,在那部《cut》里所挣扎着的是人性本身最无奈的扭动,以及对一切美好的破坏欲望。
之后,所有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似乎都体无完肤地被剖离了现实,我们所能知晓的一切,都在他的镜头里泛发着阴秽的恶臭。
除了残酷的朴赞郁之外,谁能狠得起心来破坏这一切呢。
当我们还揣怀着美好的希冀,当我们还揣怀着天真的渴望。
朴赞郁善于用一种出人意表的角度来观摩这个世界,然后用镜头把他的视角放大到我们的银幕里。
看他的电影,很多时候我们会跟着他一起绝望,失魂落魄地一起对那些美好的东西失望。
这部电影是我仰望了太久之后才开始想到去记录下来的一部电影。
连续地看了他的几部电影之后,我们会突然很容易接受他的这种连贯而流畅的镜头语言,也会很容易迷失在他那充满黑色寓言的童话里。
构建。
在他的电影里总会用那种很夺目的色调反差来告诉我们:其实鲜血的颜色很鲜艳,其实有些道理很粗糙却能说服人,其实有些事情的真相很可怕,其实有些人们的欲望很强烈,其实有些忍耐力到了极限之后会发生质变。
等等。
鲜红。
刻意的鲜红和周围的暗淡色调会形成很强烈地反差,继而更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视觉神经。
我对他的这种镜头印象深刻,很触目惊心,却不至于感觉到残暴。
《朴赞郁和三池崇史》 看他的电影和三池崇史的电影有种很明显的差异。
他的电影在对血腥的渲染用的是一种极力的美化,而三池崇史对血腥的渲染用的却是一种极力的写实。
同样的都是关于血腥的镜头,在三池崇史的镜头里,一切鲜红,一切的色调暗淡,三池崇史总是很随意地营造着一个支离破碎却古怪诡异的迷离世界;而朴赞郁对于镜头的描绘却用了韩国人特有的细腻和圆滑去描绘,色调节器的反差很强,而不像三池崇史那样统一,于是,因为极度的反差而让镜头变得极具杀伤力的视觉冲突之后,我反而变得平和而且不再那么暴躁易怒了。
三池崇史的血腥有种让人糜烂的阴暗,而朴赞郁的血腥却更容易让人坠入。
并非朴赞郁的血腥不阴暗,而更多的时候,他的血腥带有种疲惫而懦弱的声调,高喊着的却是一种高亢的悲凉。
没有杀伤力的阿一,总会变得比所有的人更可怕。
没有爆口的垣原,可以把嘴巴张开得更大。
三池崇史的血腥至少在他的范围之内必须那样一直糜烂下去,无须道理。
可是朴赞郁的血腥,似乎更多的时候在人的内心深处,用一种被压制后的反弹力来证明,那些所谓的残酷存在的正当理由。
《cult的大众之路》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切其实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不可能被人理解,不可能看得清晰,不可能存在。
或者说,在朴赞郁的说理中这一切的存在,似乎必须都是有理有据的。
寻找一切可能而且都存在的依据,朴赞郁总是在如此徒劳地反复证实。
用他的黑色镜头来证明这一切的所有缘由,试图让人们相信残暴的真实存在,也许,这就是他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是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一部。
如果与之后来的作品《cut》相比,也许就显得有点直白了,然而这并不能使他的这部电影变得肤浅。
这部电影所存在的理性梳理以及在人性上的种种骤变的探寻让这部电影区别于其它的B级片而显得更具悲情色彩。
与其说这是一部带有个人色彩的cult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人性悲剧电影。
剧情上的饱满和人性转折上的合理性,给了这部电影区别于其它cult电影的最精美的诠释。
这也许也是朴赞郁的电影总能创造票房神话并且总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的原因吧。
cult。
也许应该少一些淋漓尽致的个性表达而多一些理性上的思索。
朴赞郁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cult的小众人群和大众品味的距离。
如何让血腥味更容易让人接受,在cult路途上的朴赞郁的试验性扎挣显然是颇有成效的。
《贫困民众的悲悯之声》 朴赞郁的确很残忍。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会有些不忍和隐痛,可是因为无力去反抗他那灌输式地表达,于是,那种不忍和隐痛就显得越发明显了。
一个又聋又哑染着一头绿色头发的男青年,在一家工厂里极其吵杂的车间里做着繁重的体力工作。
与他相依为命的姐姐病重,而他们的家庭环境并不好,住在一个破旧但收拾得整洁的房子里。
偶尔他会给电台写信,然后和姐姐相依偎在一起听着电台女播音员读着他写给姐姐的信。
他听不到,于是他的脸上会有腼腆而羞涩的笑;她听得到,于是她总会因为自己作为一个病怏怏的累赘而落泪,为一个不肯放弃自己的弟弟感动而落泪。
那是一种非常安静的生活写照。
远景里的夕阳会喧染着美好和希望,一切似乎都很美。
因为不管怎么样,两个人不离不弃,他也曾经说过,对他来说,这些财产已经让他很满足了。
我曾想,如果他够努力,其实他也一直在努力。
上天总会悲悯那些贫困而努力的世人,他会赚到他应得的钱,他会等到一个适合他姐姐的肾脏,然后陪着姐姐去做手术,之后两个人就可以过上纵然贫困但却幸福而安静的生活了。
只是,这样的假设在朴赞郁的这部电影里永远不可能实现。
一切残酷却现实,让我们无力反驳的事情接二连三地降临在这个并不安逸的家庭里。
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剧情和人物的设置里,我除了给他们同情、祈盼之外,也许,我并没有其它的任何去伤害他们的欲望。
就算也许这些都将会发生,可是因为祈盼,朴赞郁的镜头就显得非常冷酷而且刻毒了。
被骗。
绑架。
死去。
一切,也许仅仅只是不得已的现实罢了。
就算他在挣扎,可是他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想过着安静生活的贫困民众罢了。
他想好好地活着,也想他所爱的人也一样好好地活着。
在无计可施的时候,他走上了极端。
是贫困的现实和无情的社会氛围把他逼上了绝路的。
我当然知道,现实的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并不如我们想像中那么美好。
可是,我宁愿妄耗着我美好的愿望而抱着祈盼地看着这个社会和无情的现实,因为那样我们至少不至于去绝望。
可是,在朴赞郁的镜头里,这一切都被他用一种最残酷的写实给彻底打碎了。
更残酷的是,他所做的这一切,仅仅只是最残酷的现实。
于是,我们根本无力去挽回我们已经破灭的希望。
当然,在这部电影里我可以看到的是那种黑暗风格的写实背后对贫困大众的悲悯之心。
也许可以说,这部电影所做出来的效果越残酷,朴赞郁的那种同情的悲悯之心也越明显。
可是,贫困大众的悲悯之声就这样被淹没在现实阴暗的冷色调里,这也许是我所不能接受了。
也许。
仅仅只是因为,我还抱着虚妄而美好的梦想。
而这一切,在朴赞郁的黑色镜头里,一切零碎。
《不起眼但我迷恋的一个段落镜头》 这部电影上人心寒的也许并非是那些血腥而残酷的镜头。
而是镜头背后散发着寒颤的理性哲理思索和那些我们根本无力反对的现实说教。
撕心裂肺的疼痛以及悲号式的哭喊,在别人听起来却很像是性事中发出来的高亢的叫床声。
一墙之隔。
这边是四个男人趴在墙上听着隔壁女人淫秽的叫床声,手上不停地套弄着自己的性器自慰。
一墙之隔。
那边是一个因为病痛而满地上打滚哭喊着的女人。
还有一个在前景里吃着面条的安静的男人。
对电影里的人来说,这一切似乎无可厚非并无半点不妥。
对他们来说;声音的高亢以及他们朝气蓬勃的身体和年青暧昧的想像力,这仅仅只是一场华丽性事的偷窥罢了。
对她来说;病痛,哭喊,满地上打滚,仅仅只是她弱不禁风的身体最正常的生理反应罢了。
对他来说;除了选择麻木的淡漠之外,他还能做点别的什么吗。
然而对我们这些坐在屏幕前的人们来说,跟着镜头来看这一切,有种无比的嘲讽味道。
当我们看到那四个年青的孩子趴在墙上自慰,以及听着他们所听到的那些“性感”的女声呻吟和他们隔壁那些打翻东西睥声音,那些身体和木板碰撞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心里所看到的一切其实跟他们别无二致。
我们会很武断地判定那,就是一场华丽的性事。
我们会跟着他们一起意淫,一起想入非非地浮想连翩。
然而镜头向左。
我们开始无地自容地浇灭我们所有的欲望,然后不安地开始在镜头前扭动。
那是一种愧疚。
朴赞郁似乎非常擅长用类似的反差给我们制造窘镜。
那种悲凉的理性思维基本上把我们压抑得透不过气。
于是我们就只能跟着他的高低起伏一起,感受他的那种冰凉的黑暗哲理。
我们根本无力反抗他带给我们的种种,于是,从残酷到悲凉。
有人说,朴赞郁懂的东西太多,这正是他的长处也恰恰正是他的短处。
他对屏幕前的人们心理的拿捏绝对是高人一等的,可是正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被在镜头后的他给看穿了,我们会有种被剥光了的感觉。
那种感觉,在迷恋他的电影之余,有时候,我会开始憎恨他。
《经典的黑色电影》 爱并恨着。
对于朴赞郁的复杂感知,是不是也代表着我对这个世界无奈而悲怆的感知呢。
爱是因为这个世界存在着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存在着我们所期盼的一切;存在着我们,以及一切。
恨是因为这个世界存在着的还有那所有我们不想要的甚至憎恨却确切存在的阴秽的一切。
朴赞郁在寻找的是一个他所能认同的平衡。
我呢,在看完他的电影之后,原有的那个平衡的标准已经被他彻底地颠覆了。
我是应该去迷信,或者应该去舍弃。
这部电影里一共缠绕着三个复仇故事、一个亲情故事、一个爱情故事以及一个有关绑架的故事。
这是一部看起来似乎有点错综复杂的电影,然而,朴赞郁用他那特有的细腻和残酷,以及他那冰凉而阴暗的方式讲述着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总能清楚地知道,这一切,其实都将发生。
黑色电影似乎总是一个被我所追捧的符号。
然而,甚少有黑色电影能拍得像这部电影这样让我信服,从理性上让人信服,就算在感性上我半点也不想去认同,可是,这部电影至少走到了黑色电影的某个高度。
不是来迎合像我这样的黑色电影爱好者,反而用它特有的方式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而且迫使我们去接受它。
这是这部电影最过人的地方。
在看电影的时候不管我如何去扯心扯肺地悲哀,可是,我没有办法去反驳它所展现给我的一切。
光怪陆离的一切,其实在人性和社会氛围下很自然地发生,也许,也就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承认它所讲述的所有。
这是一部很经典的黑色电影。
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把黑色电影做到了极致,而是因为,这部电影所用的表达方式让人折服,而就算我并不想让它折服,我依旧没有办法去反驳它有关于黑色哲理的表述。
阴秽的一切真实存在。
这是我们所无力否认的。
于是,与其欲盖弥张地掩埋;不如让它翻晒到阳光下,让我们对那所有的一切看得更清晰些吧。
这也许也是黑色电影的意义所在。
有人曾说过,为什么要把电影拍得那么阴暗呢,多一些积极的题材,多一些明亮色调的美好,其实不也挺好。
于是我被责备成那种审美扭曲的孩子,有人曾说,因为我这样的影评人存在而感觉到悲哀。
这里面除了个人的喜好问题之外,也许,还有关于阴秽一切的认知。
阴秽的一切既然存在,为什么我们没有勇气去承认它们的存在,为什么我们没有勇气地观摩它们,而非得把它们掩埋在阳光的暗角处呢。
对我来说,那些虚妄的明媚也许并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有选择的能力,我们有喜好的权力,我们可以从那些阴秽的一切里剖离出阴暗的人性以及闪光的人性,这也许就足够了。
对于黑色调的恶臭味道,我也许迷恋,可是这不该是作为一个影评人的悲哀,只是我对极致的迷恋罢了。
明媚至极致,我也会喜欢;而所谓的阴秽,既然做,为什么不做得更极致些呢。
黑色电影所告诉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明媚处的阴暗角落,这有何不可呢。
经典的黑色电影让我们认知,让我们逃离,让我们最终回归于明媚,这才是真正的黑色电影。
作为一个个体,我可以去迷恋我所有想迷恋的一切。
而作为一个影评的个体,我所要做的,是表明了所有的我的自我认知,这也就足够了。
如果说,所有的人们都在表述着同样的东西,所有的人们都在喜欢同样的东西以及逃避同样的东西,那么,作为影评的个体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部电影在这方面恰如其分地完成了它所要完成的东西。
很多的东西都很阴秽,而这所有的阴秽,都存在。
我们无力反驳,这就是一切,以及这个肮脏的世界。
认识它。
以及试图去改变它。
或者我们根本无力去改变它。
那至少必须承认它。
这就够了。
期盼里,我们的世界是否依旧美好,这只在于自我的定力和选择罢了。
《末》
这是一部挺老的电影了。
可是至今看来,那种汹涌而来的猛扑依旧让我只能束手就擒。
那些黑色的剧情我不想再去赘述了。
且行且祈盼吧。
无妄。
也就无求。
无求。
也就无欲。
无欲则刚。
当所有我们迷恋的一切都在逝去了之后,我们所能做的,是不是就抛开了所有的欲望而开始变得刚强。
也许,仅仅只是一念之差而已。
2007-04-06;丁亥年甲辰月庚午日。
观音诞。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 ■译名:《我要复仇》 ■导演:朴赞郁(Chan-wook Park) ■主演:宋康昊(Song Kang ho) / 申河均(Ha-kyun Shin) / 裴斗娜(Du-na Bae) ■类型:动作 / 剧情 ■片长:导演剪接版121 min ■国家:韩国 ■语言:韩语 / 韩国手语 ■发行:Bright Angel Distribution ■上映:2002年3月29日
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甚至已经开始让普通观众感到困惑。
既然是姐弟俩中的弟弟的自述,为什么画外音是女声呢?
导演抛出悬念领着我们走,很快我们就发现,噢,原来弟弟是聋哑人(申河均饰演),这是写给电台的信。
本身这个镜头设计感也很强,运动向下的镜头,仿佛把姐弟相携眺望远方的美好画面淹没于水中。
本身颇具美感。
既可解释为这一切要烟消云散,逐水而逝,也预示了姐弟殒命于水的宿命。
也与学美术的弟弟将此景画下来的蜡笔画,也牵引出罪案现场的那幅画,场景串联,形成闭合。
在表现聋哑男如何接触到黑市器官一伙人时,展示了女清洁工常规进男厕,刚除完小广告转身又被贴这些我们东亚常见的现象下的冷幽默,蛮有趣的。
接下来是一些为人物性格刻画和剧情推动的常规操作,略过不讲。
只说一点,好电影和普通电影的区别就在这。
后者会为了表达、推动剧情而大量的写一些罗里吧嗦的台词,前者就不会。
你看展示聋哑男工作内容的辛苦,环境的糟糕一段就交代完毕。
被辞退时给的是略微仰拍的镜头,笔、手、画押大特写。
时代下小人物的任人摆布,阶级压制立马呼之欲出,压迫感极强,一点废话没有。
第26分钟,朴社长(宋康昊饰演)出场后一直没给正脸。
直到急刹车,接着给了一个上下倒转,仰拍镜头,镜框选取下车查看的人物和背后蓝天,这是朴社长(宋康昊)第一个正式镜头。
让主要人物以吸引人的方式出场很重要,这个镜头是新鲜而有趣的。
但电影如果为了新鲜而新鲜,生硬地给出一些异于常规的镜头,就会很突兀,破坏电影整体质感甚至打断浸入式的体验和节奏。
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是要有逻辑上的通顺的。
所以这里是怎么解释的呢?
噢,我们很快发现,原来车底下是有个员工在闹事,这里是他的主观镜头。
47分三十七秒,从捅声法剪辑开始,整段的设计真是精彩。
从申河均绑票成功的开心嬉闹,到抱着姐姐尸体离开。
人物的情绪反应、真人和电视里的卡通反射、故事走向的变化、节拍的掌握...太精彩了。
要想砸的狠,先得举的高。
营造的如此温馨一刻,画面刚开始力道消尽,啪!
一个新节拍,小姑娘掏出一封信,读信时去环境音,内容一下让你全身冰凉!
啧啧。
55分钟湖边认尸一场戏,更显名导气度,不落俗套。
大全景交代环境,接着仅仅给了53帧一晃而过的宋康昊抱着女儿尸身哭喊的镜头。
立刻又切回去。
这种方式既避免了一般俗套剧“卧槽,各位观众注意,我要开始了”的所谓演员施展演技的高光时刻,配上的煽情音乐,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地——儿——呀”,也防止观众在此刻过度移情,否则不利于后面的主题表达。
接着,
大景深+画中画框构图,交代剧情。
此刻宋康昊声音已变得非常沙哑,对失去女儿的痛苦就更干净利落了,领先观众的反应。
65分钟,一段非常漂亮的超现实镜头,溺死的女儿仿佛从相片中走了出来,拥抱了已生无可恋浑噩度日的父亲。
而家里的地板都真的变得湿答答了。
我发现有些观众很纠结于,女儿都死了,这些只是他痛苦的臆想,怎么能让地板真的湿了呢。
原教旨主义者是没办法做出有灵性的电影的,因为思想过于僵化。
类比于政治,就是王明那种教条主义。
这样,在某些时刻,神之一手就把匠才和天才区分了开。
79分钟开始,一段非常漂亮的交叉蒙太奇。
平稳、快速、信息量大。
导演强势秀了一波。
至此,我们完整知道了《我要复仇》四字片名的完整指向:宋康昊因为女孩向申河均复仇,申河均向黑市团伙复仇。
他们的目的都是:
最后,以一段宋康昊投球申河均挥棒的完美动作匹配剪辑结束这一场,严丝合缝。
两位复仇者最后对决戏码以宋康昊获胜结束,向清澈的湖水投入污浊的涟漪。
预示着接下来的场景除了如此精彩的镜头设计之外,剧作设计上也充分保持了犯罪片的悬念感。
故事设计悬疑十足,不是出乎意料的触发事件就是故事进行中与此同时又有新的内容在景深处悄悄发生,又遥相呼应、合情合理。
思想性方面,除了大环境经济不景气下底层人民诉诸无门引发犯罪事件的少量的社会表达(严格来讲民企资本家裁员,且按合同赔偿,有错吗?
好像你不能说什么)更多还是导演思考的个人表达。
儒家思想的东亚文明下,有着“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朴素复仇观。
本身复仇这一主题在世界观层面上,本是过得去的。
只是在复仇过程中除了没有尊重法律静待执法机关处理这种老掉牙的问题之外,有没有道德上的缺失,比如过量死亡伤及无辜呢?
外卖小哥的死亡镜头揭示了这一本片重要的思考。
除此之外,一方向一方行私刑,由于度量全在自己,一旦过量必然招自对方的反扑,再加上意外的如外卖小哥这样的第三方,反复攻杀。
而且本片的侧重点更在于,一旦复仇诉诸于暴力,血腥的快感会激发人的动物性,按西方心理学上讲就是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
这是朴赞郁这位哲学系出身的大导演一贯的偏好(也是他很被西方评审体系接纳的原因),像本片中申河均生吃仇人的肾,《老男孩》里结束囚禁的崔岷植生吃大章鱼等都是这种原始冲动在被压抑后集中释放的具体表现。
学哲学的都很重口吗?
不知道朴赞郁的个人风格里总有这么多cult片元素。
割肾、血腥娃娃、溺死小女孩半张脸、割脚筋等等,甚至还有点娈童和乱伦的擦边,观影的时候真的让我产生极大的生理不适。
比看恐怖片血浆片对我还说吓人多了。
真的有点恶心,而且我确信他绝对有。
看过《小姐》就知道了,既压榨了女性肉体表现力本身片子还踩着女权解放女权对抗胜利的道德制高点,真是让你还还不了嘴的小聪明呀。
well done。
还有就是以自杀恐吓的工厂老员工一段,有导演的黑色幽默所在,是讽刺吗?
我觉得他这样一个可怜人,没必要吧。
慷慨激昂地喊完,接着掏不出刀来,原来落外套里了,翻的时候又被不知从哪飘来的气球砸了头,实在是有点恶趣味。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处理。
最后的无政府主义自由联盟那伙人,找的也太有社会边缘人的气质了吧!
哈哈,突然就是一刀的冷血、漠视生命、带点小交流障碍的怯懦。
漂亮!
不过,安排这一段,电影本身是要讽刺裴斗娜代表着的自由左派的话,那就显得很矛盾啊。
导演很善于把矛盾冲突隐藏在平静安稳的画面之下——最大的功劳,也是编剧设计得最为巧妙的地方,在于男主是聋哑人的设置。
因为男主是聋哑人,所以大量的画面都缺失了一半以上的声音,跟他一起出现的正常人也无法顺畅地表达自我。
电影反复出现的男主呆滞的眼神,给观众一种很强烈的无助感。
他行动缓慢、反应迟钝。
有人说影片开场的画面很温馨?
其实不然。
“电台主播念着聋哑人弟弟写给姐姐的信”,这本身就带着强烈的讽刺意义和“隐患”——为什么聋哑人弟弟不给姐姐直接看信?
他们的爸爸妈妈呢?
这样的姐弟俩之间的亲情故事,电台每天都要转述很多个,但是,真的有人在听吗?
有人在乎吗?
全片令我感到最为恐惧的情节并不在别处,而在于被绑架的小女孩落水前的几分钟——通过情节和画面给出的足够的线索,观众是能提前判断出女孩是会溺水的。
但是,聋哑人弟弟不知道!
他痛苦地埋葬自己的姐姐,却不知另一个无辜的可怜的生命却即将因为自己而死——溺水之后的呐喊、扑腾的水花,他全看不见。
这里,有一个大家可能会忽视的问题——小女孩溺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失足?
还是谋杀?
我的答案是:谋杀。
但是谋杀小女孩的不是聋哑人弟弟,而是河边的那个弱智。
关于小女孩的死,有这么几个连续的画面。
1、弱智在河边丢石头(特写)。
2、已经死去的姐姐脸部特写
3、空荡的桥
4、女孩落水,两个白影,一个是岸边的弱智,一个是水中的女孩
从导演给的线索来看,应该是弱智用石头砸到女孩导致她落水的可能性比较高。
而且,极有可能是故意谋杀,而且弱智动手的原因可能非常地微不足道——弱智看上了女孩脖子上的那条项链。
完整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开始,女孩在车里面睡觉,弱智从旁经过看到项链就想上去拿走。
女孩醒过来,一番挣扎,弱智没有得逞。
然后,弱智去河边扔石头(可能是为了泄愤),碰巧女孩走上桥去找聋哑人弟弟,结果弱智砸到了女孩(我倾向于是故意砸),女孩溺水死亡。
最后,弱智游过去叼走了女孩脖子上的项链。
所以,这么看来,杀死女孩的应该是这个看上去最手无缚鸡之力、微不足道的配角。
但是,凶手背后还有凶手——如果没有聋哑人弟弟的绑架,小女孩也不至于此。
而要不是有生病的姐姐,聋哑人弟弟也不至于铤而走险。
而如果不是贩卖器官的人,聋哑人弟弟也不至于需要去绑架……似乎每一桩罪恶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唏嘘的原因。
那女孩的爸爸呢?
女孩的爸爸是无辜的吗?
有一个很隐蔽的细节,我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有意为之。
女孩的爸爸开办工厂,有一天,一个疑似下岗职工的人出现在他家门口,跪倒在地,说自己需要钱,说自己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工厂,但是女孩的父亲的反应很冷漠。
然后这个底层的工人直接掏出刀,隔开了自己的肚皮。
影片中还有好几次隔开肚皮的地方,聋哑人弟弟被割肾就是一次。
所以你可以把这个当做一个隐喻,无论是器官贩卖团伙还是女孩的父亲,其实都是通过压榨别人而给自己盈利之人。
当然,我指的并非是资本主义。
而是人性。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所以故事里才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
“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我要复仇。
”同理,你可能善良的人,但是你也会行凶作恶。
罪恶,从来都是不带声响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杀害别人的凶手。
原来韩国这位导演是位名导哦,除了有名的复仇三部曲外,还有蝙蝠,和今年的雪国列车也是他拍的,久仰久仰了。
还是佩服这部导演的编剧能力,虽然说整体上比第二部《老男孩》要差一点,但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复仇故事都能拍出那么震撼人心的效果,确实是要比中国的导演强上几条街。
因为不存在悬念,故事大纲还是可以说一说。
整个故事是这样的:姐姐为了聋哑的弟弟累死累活,最后累出肾有问题,需要洗肾换肾。
为了活命,没有钱的弟弟先是私下卖肾,却被别人骗了,肾没有了,钱也没得。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跟女朋友一起策划了一个绑架小孩的案件。
在钱到手的时候,姐姐却在得知弟弟做出这样的事而割脉自杀了。
弟弟在葬姐姐的时候,小孩意外落水身亡。
小孩她爸为了报复变卖家业。
弟弟在开始寻找当初骗自己肾的组织,并最终把该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做掉。
而小孩她爸也发现了弟弟他们,先把弟弟的女朋友电死,再把弟弟弄到水里淹死。
而当初杀弟弟女朋友时,女朋友曾说她自己是恐怖组织的成员,最后恐怖组织找到了小孩他爸,判了死刑。
这确实是一个复报的故事,一个杀一杀。
却也是一个悲剧的故事。
只是因为没钱,恶生了这系列的悲剧。
钱真是万恶之源首。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