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论电影,与同名书籍无关。
1、片头7:39到7:44,天台上的垃圾袋一共六个,笔者反复观看了数遍,觉得最左侧的那应该是一个垃圾袋而不是两个。
为什么提出这点?
因为所死房客只有六人,余下的那一位则是作为房东的“接班人”消失了,正如房东从黄四郎那里得到延续。
这人是谁?
老张。
2、12:29房东说他和老张有一样的嗜好。
结尾处,警察道出事实时,只有老张“不同于常人”。
1:45:20处,主角示意老张冲向陈小姐。
3、房东说王先生对自己的女儿有着畸恋,事实则是他自己对女儿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感情,这是他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点。
所以女儿被杀,是导致他之后失常的最重要的因素。
4、房东所说老张和陈小姐的故事要结合起来看,猜得:房东自身被前妻压榨太多,因为做警察没钱。
前妻是普通的上班女郎,比一般人更懂得利用自己的身体,而前妻这些所作所为他还看到了(有对应台词),所以最后因家暴而离婚。。。
从此,他和女儿相依为命,也间接导致他对女儿有了畸恋。
5、郭力与令狐,房东口中那爱与人权的尊重是想反映出他本想通过法律制裁黄四郎,结果黄四郎却进了精神病院,他依然无法得知自己女儿的消息。
6、伯彦,高材生,被房东说成超级大废物。
其实他是在贬低自己。
曾经最为优秀的警员,却在精神病院里受尽百般凌辱。
7、房东甘愿卧底是为查女儿的下落。
黄四郎破灭了房东的幻想还自杀了,于是黄四郎连报仇对象也没了。
最后疯狂。
8、郭有信既令狐的结局不算太清晰。
可能是他和郭力相杀的身份互换了。
片子里有《搏击俱乐部》的影子,有《禁闭岛》的影子,还有《七宗罪》的影子。
但着实虚有其表,所以,也只能看见影子。
导演描写手法很大胆,一部分要归功于原著九把刀,这么大尺度的题材与画面,敢拍,就需三分勇气。
但是导演确实功力不够,前八十分钟左右堪称完美,但后面结尾绝对是烂尾。
反转近乎平铺直述,过于潦草。
必须为任华达的演技点赞,塑造变态很成功。
其他主要演员演技也不错,但不知李康生为何这么去塑造一个形象。
感觉导演想抓的点太多了,导致电影失去了重心,也失去了中心。
就像七宗罪最后去玩儿反转了一样。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自己看了一部好片,至少是良心之作,但是又感觉自己什么都没看到一样,没有一点抓住了我。
2024年2月20日17:49:12拍的有些恶心《楼下的房客》是崔震东导演,九把刀编剧,柴智屏监制的一部都市惊悚电影,由任达华、李康生、庄凯勋、李杏、邵雨薇等人联合演出。
该片改编自九把刀所著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神秘房东与八个房客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悬疑惊悚的变态故事。
该片已于2016年8月12日在中国台湾正式上映 [1]。
2016年10月1日该片入围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女配角奖
故事前半部分都是男主对警察说的证词,后半部分是警察调查出来的真相,男主的女儿当年被黄四郎虐杀,但黄四郎以精神病的诊断逃脱了制裁,男主为了替女儿报仇决定到精神病院做卧底,结果唯一能证明他身份的长官车祸去世,于是男主在精神病院里备受折磨,精神也受到了影响,在精神病院里男主和黄四郎被关在隔壁,被折磨的脆弱的精神再加上黄四郎变。
态的引导,慢慢的形成了另一个自我,黄四郎告诉他自己有一间房子,把钥匙交给了他,然后穿着女装自杀了,黄四郎死后没多久,长官的妻子发现了男主的身份,男主被释放以后就去了黄四郎交给他的房子。
房客们都是正常人,白衣女是男主内心的幻想,拥有着女儿的外表和黄四郎的内心,这两个对他影响最深的人被他在脑海里结合了起来,那些箱子里的尸体是男主杀的,是从前在精神病院虐待他的人,房客们的不同常人是他幻想的,然后和脑海里的女子交谈以后,杀了几个房客,房客之间发生的事情也都是他的幻想,他已经在精神病院被折磨和影响成了真正的精神病
看完整部剧,有点懵逼…不过,鉴于这么直辣辣得将人性剖给观众看,也只能用房东疯了这一点来解释(毕竟现实中这种事情不太可能)。
然而,我并不认为房东是个精神病,后面我会讲到为什么。
以下是我看影片以后的推理: 先跟大家串一下我理解的事情经过(没看过电影,不想被剧透的,,请自动撤离):整件事情的导火索呢,是一个叫黄四郎的专杀女高中生,在杀了七个女高中生后,在折磨第八个的时候,被当场抓捕,然而,这个罪大恶极的猥琐老头却被诊断为精神病而脱罪,这根本不能服众对不对…于是,房东(多年前的房东是个警察)的上司想要找出黄四郎没有精神病的证据,于是就派我们可怜的房东去了精神病院(觉得这个上司智商不高,派人去精神病院做调查,那地方能随便进吗,心疼房东警察一秒)。
但是,房东警察不光没有找到证据,而且在精神病院里受尽折磨,像是被男医生bj,被女医生强行灌不知名的白色液体,被人栓了绳子当狗使,之类的,而坐在轮椅上的黄四郎在一旁狰狞的笑就大概能猜到他是知道房东的警察身份的。
这还不算最惨,惨的是房东的上司被车撞死了,由于没人知道房东卧底的身份,直到十几年后上司的老婆看到上司的日记才知道这一事实(难道不应该上司死的时候就收拾这些遗物的吗,我是该吐槽这老婆收拾得太晚了,还是上司藏的太隐蔽了呢),总之呢,房东总算从精神病院出来了。
这期间,也就是在房东警察进去五年后,黄四郎离奇自杀了,并在死前问了房东一句“想知道你女儿在哪儿吗”便将他作案现场的钥匙交给了房东。
那,房东一出来呢,没有回警局,直接来到了那栋房子,也就是整个电影开头的那个房间,最顶层那个有监控画面的房间,也就是监控室,当房东见到那个监控画面时眼中充满了泪水(应该是大概想到了女儿遇害的场景)。
我猜测呢,住在那栋房子里的人都死了,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整个影片大部分人死的过程都是房东臆想出来的(用来糊弄警察的),从房东讲述整个事情经过并没有带手铐,我猜测,警察并未发现房子里的人死了,也就是说,房东不是被捕过来的,而是自首。
房东试图像当年的黄四郎一样把自己说成一个精神病来为自己脱罪,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是希望自己被警察抓去判刑的,因为在他心里自己已是黄四郎的另一个分身(最后,房东的画里是黄四郎),被警察抓起来是他的心愿,也是他为自己选择的归宿。
他在这么多年后,将黄四郎的案件几乎重演,是因为他在等待警察正确的裁决。
再来说说,房东的那个故事。
房东的那个房子里一共是七个住客(没有算穿白衣服的颖如,身份比较特殊),这跟黄四郎遇害案件中的七个女高中生数目相同,然而我实在想不出这两者之间可能有什么联系(除了数目之外,但我觉得应该是有联系的)。
颖如之所以特殊,在于她跟其他住客不一样,她穿一袭白衣,从头白到脚,当然这不是不一样的重点,重点在于,颖如应该是房东幻想中的女儿,从结尾房东警察为女儿给小白皮鞋(就是颖如穿的同款皮鞋)系鞋带,加上警察女儿的一身白裙,可以猜测颖如应该是房东女儿的化身,加上房东女儿死在高中(这也跟黄四郎专杀女高中生挂起钩来),颖如看上去也是那个年龄的。
而且,颖如是煽动房东心中恶的人,其实并不是颖如煽动啦,颖如就是房东的一个分身,是房东幻想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跟自己一样邪恶的人。
而且。
我初步猜测,颖如就死在那个满是红皮箱的房子里,可能就在那些红皮箱中的一个(没有刻意数过有几个红皮箱,有兴趣的可以去影片里数一下)。
每次颖如杀人就会点上白蜡烛,像是某种仪式,我猜测,既然是房东做了颖如做的那些事,那房东应该是在通过杀人向颖如赎罪。
再加上,影片结尾部分,房东面前的照片中并未有颖如的照片,可以猜测颖如并不存在。
事实上,房东到底是如何杀了那些人,我猜不到,但是呢,房东编的这个故事,却是在讲人们的罪恶、最主要的是欲望,大量少儿不宜的画面和伦理问题是它成为十八禁的理由。
房东是房东故事里的催化剂,并未参与整个杀人事件,但却恰如其分得利用了住客们的欲望和性格缺陷,让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互相残杀。
从这方面来说,影片的层次就升级了,不光有悬疑,还有人性。
不同房间的住客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问题:失去妻子的父亲和女儿---有点偏向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于儿童的关爱问题(我并不认为,这个父亲像房东臆想的那样对自己的女儿有非分之想,但是,让女儿帮忙搓澡这件事确实有点说不清啊);相信超能力的宅男---总是想些有的没的的年轻人,从不干实事,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用房东的话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废物),在整个故事中真的是最废柴的,完全被房东摆布,但却有着惊人的接受能力,比如说时空转移这种事,杀人这种事,分尸的念头也是宅男有的,还喜欢钻研什么变态心理学(书架上一本书的书名)挺可怕的;充满基情的师生恋---这几年的热点吧,感觉年轻的那个死的好不值,那个老师太没有诚意,要有家庭当挡箭牌,就觉得好没责任感,从他打算把年轻的那个偷偷埋起来就知道(房东在这里说了句:一旦说谎,就没法回头。
暗示他猜到老师会把学生“收拾”掉),他很自私,就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两个人对于感情忠诚得容不得一丝背叛也成了房东趁机而入的切口;靠自己的身体养活自己的拜金女---按房东的话说,不是jn,只是比较会利用自己的身体(我就呵呵不说话…);还有一个因家暴离婚的体育老师---不仅家暴,还是个偷窥狂,一碰就怒的性格缺陷当然被房东拿去杀人啦。
颖如说每天过着和别人一样的一天,就是周而复始,就是人生的尽头,就是死亡,比较哲学的说法…其实当今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还有,颖如说的每个人都怕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在镜头前一动也不敢动。
她这两句话,都很有意思,我看的时候好奇为什么是镜头,现在想想,这里的镜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呈现在他人面前的样子吧。
影片除了讲一个杀人故事,还有自我和本我的哲学探讨(房东的故事主要是基于对于住客们的偷窥)。
使得整个影片就变得比较有意思了。
(哦对,忘了一个细节,在房东的故事里,房东对着监控画面里,正在给小女孩喂老鼠的颖如说:我一定不会输给你。
我猜测可能房东对于自己为女儿愤愤不平的仇恨和自己的仇恨分开来了,如果说是人格分裂,那这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人格)
我是先看到电影剪辑,有评论说原著更甚,于是看了书后看了电影。
所以本人是站在看完书后的角度写观影体验的。
影片一开始的氛围是十分到位的,我甚至不是很敢看下去,最终还是看完了。
局内有三个人是比较跳戏的:房东、郭力、男大学生。
可能跟口音有点关系(三个人口音都有点出戏),这个我暂且先放一边。
a:首先房东给我的感觉,过于欢脱了。
他确实是热衷于peep power ,但在电影前半部分感觉就是开开心心计划着“恶作剧”,然后顺利完成,就会给自己快乐的打气,那种“yes 就该这么做”的感觉。
但原著房东可能更加阴森,像是住在下水道(虽然他实际住在顶层)却有上帝视角,对于所要达成的目的似乎都是计划周全且小心翼翼,有时甚至还要“表演一番”,并且在顺利实施后更多的是“窃喜”,而不是欢呼。
b:然后说男大学生,人物塑造还是比较贴切,有点呆头呆脑的,但跟上面房东一起后就显的十分搞笑。
与上联系,房东的行动或许有些“随意”了,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次房东拖着光腚的男大学生上下楼之类的,总是充满喜感,当然每次都是有目的性的,可这几个画面间隔很短(或者说电影节奏很快),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男大学生总是晕啊,然后被拖着走,又晕,又被拖着走,真的是非常具有喜感…… c:再说郭力,男同性恋之一,大学物理学教授,过于浓重的口音导致他一开口让人想笑(无恶意,仅针对人物塑造),以及他们发现男大学生在床上后,前期他的表现是相当符合原著的(一言不发,沉默中带着震惊),但当他跟令狐争吵则显得有些“幼稚”了,去除口音因素,台词设计也差了些。
d:最后谈一谈颖如吧,首先,演员很米,但她全场就是面带微笑,然后噶人,过于单一了。
引用前面有豆友所述:“她像一个死神只是带人走,却没有复杂的人物形象。
”我发表这篇影评无意引起类似原著党翻拍党(虽然我严重怀疑会存在这些)争吵事件,因为我并没有站哪一“党”,接下来我就分别讲述一下两者类似和差别之处。
1.书的话是房东先生噶了前房东霸占房子5年之久,做出了一切,颖如这个人物存在与否并未说明。
结尾则是一个警察审讯完房东后,最终也拿到一串“钥匙”,有了一栋自己的房子,也许也将成为下一个“偷窥者”。
有点凝视深渊成为深渊那种意味。
然后整本书内容是完整的,细节是有铺垫的,人物心理是描绘的比较到位的。
可以说,不考虑书内相对重口的细节描绘,整本书是可以打7-8分的。
2.电影则是用一个警察身份替代了,一切都是他作为房东先生做了一切,因为他曾做卧底,却又在精神病院被虐待,于是进行报复。
同时电影引入了黄四郎一角,为房东先生(即这个警察)如何患了精神病然后做了一切有了个交代,而颖如也不过是一个幻想人格(屡见不鲜了)。
仅电影内容而言,他也是完整的,但就这个题材,其实很常见,且完全可以剔除重口情节,而且颖如这一形象完全不具备任何深意了,片中最重点的关于房东和颖如对于“生命尽头”的交谈也变成了警察和房东(也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了。
且影片在结构上,处理得相当粗糙,房东像是赶着趟一直忙啊忙,如上所述,人物形象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人物动机,且最后的反转太草率了,身份一查出来,就明白原来是这样变成了那样。
我是打算打6.5分左右的。
3.整体结局和故事框架上面已经说过了,接下来说一下两者在内容细节上的差别。
首先是王氏父女的死法,这可能是两者故事里差别最大之处了,不过影片处理简化挺好的,原著过于……接着还是颖如,原著颖如的存在太奇怪了,她似乎是“不听指挥的演员”,也就是铺垫许久之后,她与房东的对话才会显得有些突兀,但又十分合理。
而影片前面说了颖如只是一个幻想形象,塑造也比较单薄,这就导致对话出现时显得很突兀也让人不明所以,最后出现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时候就显的有些搞笑(我知道导演是想塑造一个人偏头说话,然后另一个自己回应对话的那种感觉,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幕看着确实比较搞笑)。
最后讲一下电影的几个反转的亮点,几个画面片段吧。
一是回想“人肉宴”,都是房东(警察)自己在操办,且几个人的身份也有转变。
二是他画的关于颖如的肖像画,是黄四郎自杀时的模样。
这两点确实有点小震撼的感觉,但一样跟前面所展示的形象有些割裂开了。
上面有豆友认为警察身份说明影片是在书结尾处的续作,我觉得这个角度挺有意思的,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成立的。
因为如果导演是拍警察掌控后的后续,那里面的租客名字和发生的事件也应该有所更改,毕竟原著也有出现那个不叫“颖如”却像“颖如”的人(名字我忘了)。
以上,一下子看完书和电影的冲击还是不小,毕竟内容有不少重口。
所以决定换换口味刷几个视频睡觉咯,嘿嘿。
对于华语悬疑电影来説其实还不错啦,愿意給四星支持一下。
任达华演技出色,演员们也献出大尺度演出,配乐也不错,有一部优秀悬疑电影的框架在,先是大篇幅讲一个离奇的故事,之后再反转,展现更接近真相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充满了黑色犯罪电影的味道,房东利用便利把各有秘密的房客们的生活全部打乱,最后走向了不可挽回的黑色结局。
而第二个故事则更接近真相,由客观的第三方(警察)給出线索。
房东曾经是一名优秀警察,因为女儿可能被连环杀人犯绑架,自愿卧底进入精神病院接近犯人。
结果上司发生意外,卧底身份没人知道,真的就被当成了精神病人而且饱受折磨。
而连环杀人犯以警察女儿下落为诱饵,給了警察一串房屋钥匙,然后以他女儿的形象自杀(这个应该是警察的想象,精神病院里哪去弄高中制服),警察身心本已备受摧残,终于在这个诱因下彻底成为了变态杀手,这也是连环杀人犯的目的,制造另一个自己继续作恶。
此时卧底身份被证实,警察出院当起了房东。
他先后把虐待自己的精神病院工作人员杀死(想象中是和女儿长的一样的颖如杀的两个人),复仇之后,就此彻底打开了他内心杀戮的欲望(想象中是看到颖如杀了两个人后颖如启发他)开始杀害其它房客,有时还会把他在精神病院受到的折磨加給房客,这些房客都已经失踪,具体细节不清楚,但是通过警察房东第一个个故事的描述里面能了解到不少细节。
虽然房客们的形象和他第一个故事里給出的大相径庭,但是很多细节都显示他第一个故事里的描述有很多应该都是真的,只不过对应的人物有一些差异。
而唯一对不上的,当然就是他臆想出来的颖如。
总的框架也还不错,很多细节也都前后呼应(比如警察房东在第一个故事里一直穿睡衣,其实是寓意精神病人的衣服,炒菜的是颖如但是端出来的是房东意味着颖如本就不存在)但结尾的处理比较杂乱,似乎想留白,又怕説不清楚,影响了反转的冲击力,不少寓意不明的微笑镜头特写也有些刻意。
两段故事转接的脱节也很容易让观众更多的关注第一个故事,从而认为这是一部猎奇博眼球的作品
一部电影,揭露了性、暴力和偷窥、色欲、碎尸、同性、恋童等种种人性罪恶。
楼上的房东继承了一套公寓,六间房,八个人以及房东自己,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咋舌的故事。
所有故事都是一个人内心中黑暗面的真实展现,他们不是独立的形象,他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陈小姐放纵的生活代表了人的性欲,人心中淫乱的念头;老张代表着人的偷窥欲与好奇心;令狐两人代表着人的一种变态心理;王先生和王小妹则是人心打破伦理道德的底线,乱伦的欲望;颖如就是房东杀人欲望的投影,也可以说是人实施暴力与毁坏的快感。
佛说,人生到头即是体验。
把人生尽头打开了,后面往往未必能达到什么境界。
可能取而代之的是因果轮回的报复,你终将在一阵阵欢愉过后迎来低落,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过错买单。
所以电影里的所有人,最终都没有好的结果。
他们为自己人性的不克制付出了代价。
通看全片,最后莫名一点转折,原来所有故事只是房东自己的臆想,也揭露了房东原来的真实身份,优秀干警,潜伏卧底,为了替自己女儿讨回公道,无奈上司车祸,自己最终被当做精神病患者,一个正常人被当成精神病,还接受不常规的虐待,可想而知,能平衡吗?
所以最后,所有待他不好的人都融入了他的臆想,实际生活里也遭到了报复。
我能想象,其实,房东在这个点,他已经是一个精神病了,一个从头到脚就想着报复的双重人格患者。
原谅我又一次无耻的ying了,真不是我吹牛,你们信不信我可以对着这电影来一发?
还有,黄四郎:我是不是走错片场了?
请问这里是让子弹飞么?
张家俊: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也n部电影里也当过警察啊。
最后来点正经的,很少有一个变态杀人狂让人看了不让人心生厌恶的,但那女孩做到了,甚至看他折磨人有一种莫名的美感。
电影编剧真的不错,每个人刻画的也很都有特点,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也许它离经典真的只差一步。
这可能是我今年看过的最不适的一部电影——《楼下的房客》。
正如海报上的警告所说:“窥尽人性7宗原罪。
”这部电影表现了人性丑陋的方方面面,总有一款适合你,作为一部潜意识攻击性电影,看完这部电影内心的郁结多少会得到些宣泄。
《楼下的房客》改编自九把刀的同名小说,剧本改编工作也是由九把刀本人亲自操刀。
原著小说是一个拥有惊悚、悬疑、情色、血腥、人性、讽剌等多面向集合而成的故事,也是台湾电影这几年来鲜少碰触的题材。
电影开头采用了倒叙法,由被抓起来审问的表面邋遢、不修边幅的房东(任达华饰)口头叙述,将这段耸人听闻的故事娓娓道来。
确如他所说,这个故事太过于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很诡异。
友情提示:本片不适于在吃饭时和公共场所观看(小编坐地铁看的时候被人当做在看小黄片了,裸体战斗戏那么多怪我咯?
)从房东口中,我们得知,他从远房叔叔手中拿到一串公寓钥匙,当他踏进这间公寓时起,他便继承了叔叔的一切,此处奉上叔叔死前耐人寻味的微笑。
当他走进公寓,看到房间内的监控时,他想要的便是操控人性,仔细想想,自己租的房间内被安装了针孔摄像头,你的一举一动皆在房东的掌握之中,哪怕你放个屁拉个屎,房东在显示器另一端都能闻到味看到形。
反正我晚上回家是要仔细检查下房间的,你们呢?
在他招租到8名房客之后,故事开始上演,除了小女孩以外的7名成年人,分别代表了七宗原罪。
影片开始只是房东在观察房客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只能把他当做普通的偷窥狂,但是随着他对颖如的好奇心增强,在他选择调查她的同时,也见证了她杀人的一系列过程。
用胶封住嘴,
血管注入酱油和牛奶,
用刀将被折磨的半死不活的男人凿碎,
房东因为颖如的这句话,也决定加入其中,凿碎每一名房客的人生尽头;
两个人一起,将碎片化的人体炒成美味佳肴,邀请房客们同吃,
被扫荡一空的人肉,
呕小编一个月不想吃肉了;不得不说,任达华把变态的表情细节诠释的很到位啊,这一个小眼神就知道他在谋划坏事。
所以,他操控了公寓的人性阴谋,利用人性的弱点使公寓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发而不可收拾,让这几名房客自行走向毁灭。
他买了春药和安眠药,将安眠药放入伯彦的可乐中,沉他昏睡时伪造他瞬间移动的假象;
将王先生家里的蚊香用春药浸泡,诱导王先生性侵自己的女儿;
故意将备用钥匙扔在老张门口,让他有机会钻进陈小姐房间,老张就在陈小姐房间带陈小姐内衣,闻陈小姐内裤,舔陈小姐马桶,他伸出舌头的一瞬间我都觉得他很不容易,真的是很敬业的男演员了!
利用令狐和郭力之间的猜疑制造矛盾,将伯彦扒光扔在俩人的房间,用黄瓜捅烂伯彦的菊花,引发矛盾的正面冲突,造成令狐的死亡。
另一方面,老张睡了陈小姐之后,俩人矛盾也爆发,借此机会房东将王先生的女儿绑了塞进了老张房间的衣柜里,王先生寻找女儿时,陈小姐生气的说出:“你去问老张啊,他捡了咱们所有人的钥匙。
”当王先生在老张房间看到自己被绑着的女儿时,情绪失控扑向老张,却被老张拿棍子活活打死。
两边同时处理尸体,在准备出门跑尸时相遇,引发矛盾,被碎尸的令狐脑袋从黑色垃圾袋里滚了出来,滚到伯彦脚下,
伯彦一脚踢开,脑袋像个球一样,撞在楼梯上反弹回来。
房东讲述的故事到此为止,现实部分是,警方根据配对,找到了房东的真实身份——卧底张家俊,剧情此时开始反转,虽然力度不够,却也耐人寻味。
房东原本是个正义的卧底警员,后因真实身份无法漂白,由一个假精神病人变成真精神病患者,为此受尽折磨,片中描述的这个魔鬼之所以恶到极端,令人发指,其实就是在有意报复,他要让别人尝他受过的苦。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里面的场面描述,对于还未分级的大陆观众有着不小的冲击。
赤裸裸的分尸镜头、人肉盛宴、头颅漫天、以及毫无保留的裸体镜头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荒诞的不真实感。
所以内心不够强大的或者没做好准备的朋友千万别看这部电影。
从你的婚姻追过来看李杏,真是完美的存在…任达华拿手的变态…悬疑惊悚挺日剧…
3.5。谁都想住在她的隔壁,看不到,至少听得到。最后的反转太扣分了,无意义又无聊。恶魔之手,窥视之眼,变态合战,印象中好像比九把刀的原作还要变态。李康生离开了蔡明亮,表演总是带着一些喜剧色彩。
我测试你的码
2532。想看恐怖片而好不容易挑了部超过6分的结果这是什么屁玩意。先说没看过小说不知道原作是怎样的,就电影来讲导演就是私人趣味吧拍了很多包括男女、男男、女女的各种啪啪或者是裸露的画面演员也没什么演戏的机会(一个整得跟啥似的一个呆得跟啥似的)只负责露,说实在不拍这些就讲不了故事了拍了这么多谁还管你讲啥故事呢,到最后抖包袱也真是没啥感觉就这?
深深地讨厌九把刀,看那些年的时候就感觉到猥琐,这部就简直了。整蛊同志桥段看得人作呕。
感覺像台灣版的shutter island,看到最後太難受了
久违的生猛台片feel,经典堪比台北朝九晚五
让北野武翻拍一个日版的楼下的客房,自己来演房东,我估计能在戛纳在风光一次...
颖如真白的吓人,皮肤够好
放纵各种欲望的地狱 | 根据九把刀同名小说改编
这种CULT片我喜欢 哈哈 全部都是变态啊!!!
少了点深思,故事全在猎奇
当年看书不寒而栗,如今观影如鲠在喉。 暗黑的片子还是不要看太多的好。
最后的大反转不能自圆其说,房东杀的人有一些害过他是死有余辜,可那些房客并没有害过他,也都不是他口中所描述的有各种人性弱点和可怕欲望的人,却都被他杀了。另外,黄四郎为什么要自杀,都没有交待。最后,邵雨薇并没有演出天使与魔鬼同体的感觉,从头到尾迷之微笑,既不天使,更不魔鬼。
尺度很大。
一顿乱砍的九把刀,让剧情飞的黄四郎……隐约觉得:九把刀之所以会将特定角色命名为黄四郎是打算对让子弹在飞的某种理念进行颠覆。
所以这下你明白当上帝是有多爽了吧。6.7
大概认为多点演员不穿衣服就是艺术吧
台湾口音扣一星。
故事有真有假 但是人性总是真的。尺度颇大,剧情猎奇,所有的恶趣味都在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