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抖音最近很火的一句话"我太难了"。
如果没有体系的作品,就很难以被记住,当然了,这里头要排除掉一些伟大作品,因为伟大作品自己成了一个体系,或者因为这个作品的出现,研究者将其命名为了一种系统。
我不知道该说啥。
今天上午突然有极其强烈的表达欲望,这种欲望压倒了我的其他。
是的,这种状态是病态的,是抑郁的,用艺术来治疗自己的抑郁,用艺术来抵抗这虚无的人生,这不仅仅是我做的事情,也是很多很多艺术家/艺术工作者们的事情。
艺术。
艺术。
长篇大论的艺术好不好呢?我自己就自己的感受而言我从来不觉得一个短篇和一个长篇本身就体裁而言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只是有的人擅长或者喜欢长篇大论,有的人就喜欢短小精悍的。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长篇。
我要怎么来完成它呢?我要就社会性来写么,还是就历史来写呢,还是纯粹架空来写呢?
俗话说养儿防老,这句话似乎已经不太适用于现时的中国。
多数家庭只有一位独生子,“四二一”结构式家庭与日俱增。
一旦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不仅要为了自己的生计忙于事业奔波,还需要抚养嗷嗷待哺的孩子长大成人。
再加上照顾日渐衰老的父母?
只有少数人能兼顾于此。
迫切希望为老人寻找一个归宿的中年人们,这时候似乎就剩下了那唯一的选项:养老院。
《萨维奇一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家庭的故事。
温迪是一个中年女人,一位平凡无奇的剧作家。
她尚未结婚,男朋友是有妇之夫。
温迪的哥哥乔恩是一位大学教授,有一个交往三年的东欧女友,而他不愿结婚。
一日,得知父亲雷尼患了老年痴呆,被赶出居住的人家,兄妹二人重聚一堂,商量过后将父亲安顿在疗养院。
在轮番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兄妹二人争吵不断。
而当父亲的死亡临近,二人在困惑中重新思考了生活与家庭的意义... ...与其说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我更愿意将它看做我们生活的纪实片。
父亲突然重病,忙碌的子女慌张地接父亲到身边的养老院。
不仅要担上照顾父亲的责任,同时也面对自己事业、爱情上的问题。
兄妹俩面对的中年危机,正如万千中年人痛苦无奈的缩影。
人到中年,身体状况日益下滑,情绪越发不稳定,可工作、爱情、家庭的问题却接踵而来。
你仿佛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人生。
当温迪与乔恩将父亲送到疗养院,道完第一次再见,温迪转头大哭。
“我们坏透了。
”温迪哽咽着说。
我们不禁为她饱含歉意的泪水心疼、动容,因为我们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原因。
很多人不愿将父母送到养老院,认为将父母送出家门是违反孝道。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与现实问题,越来越多中年人无法经常看望父母尽孝,对老年人来说独守空巢的生活更加辛苦,养老院逐渐成为老人安顿晚年的新趋势。
事实上,不单养老院,从各国不同的养老模式中,我们可以窥见面对人口老化各国所做出的努力... ... 在德国,社区中兴起一股“老年之家”的互助养老风,一些害怕孤独却不愿去养老院的老人们自发组成自己的小天地,互相分担家务,参加社会活动。
在瑞典,政府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主管老人社会福利事务的部门会根据老人需要提供全天候服务。
在日本,政府推广老人们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如茶道、插花。
在美国,人们开创了“以房养老”的先河,意为在退休前10年买好房子,年老后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他人,收取房租维持生活。
可以看出养老也有不同模式选择,它们多注重保障经济来源,充实社交生活。
将老人安顿在哪只是表面问题,重要的是为老人寻得一个精神寄托。
但不论如何,遵从父母的意愿是第一位的。
当温迪想要为父亲换一个更光鲜亮丽的疗养院时,兄妹俩产生了争执。
乔恩毫不客气地指责温迪“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感,而不是父亲的需要,父亲在原本的疗养院过得很好。
”我们习惯用自己心目中的优秀为老人挑选安享晚年的场所,却可能不符他们的年纪与标准,而老人的感觉才是排在第一顺位。
这是一部另类的亲情片,有关家的刻画几乎全部围绕着兄妹的争吵与父亲病重的无理取闹,还有回忆中儿时父亲对他们的毒打。
片中甚少描述家人间应有的关爱与温暖,却让人有更自然的共鸣。
影片借直白干净的画面、坦率自然的对话与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不遗余力地展现着家人间的尴尬与生活的无奈。
他们的故事如此真实,令人唏嘘不已,又默默感动。
一些零星的画面也会在某一瞬撞击到你的内心:与男友亲热时看着身旁宠物狗一脸落寞的妹妹,深夜中独自落泪却佯装没事的哥哥,在兄妹争吵时默默关掉助听器望向窗外的父亲,遇到知音时失控大哭的妹妹,那个在床头亮了一夜的漂亮灯饰... ... 没有过度的做作与大起大落,影片只是在温和地诉说着平淡真实的故事。
所谓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烦恼炽盛,所求不得。
影片不无忧伤地向我们诉说着中年人的困惑,关于亲人,关于工作,关于爱情。
然而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就像生活中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做法与结局。
人人都要经历父母日益衰老的过程,当父母口中多了更多你听不懂的话,迈开的脚步渐渐缺乏方向感,他们的身板变得薄弱,一不留意便染上足以影响生活的疾病... ... 但无论他们多么麻烦,多么令人感到尴尬,血依旧浓于水。
即使父亲变得疯癫累赘,即使多年来感情冷漠疏离,冥冥之中紧系的亲情丝线依旧连着兄妹对父亲的关怀与眷恋。
电影将两代人间的感情与沟壑刻画得复杂而细微,却又无比真实。
这部看似沉重的电影,却在细节中默默展现出人性的温暖。
年幼时母亲的离家与父亲的暴力教育导致兄妹性格上的缺陷。
妹妹无法踏入正常的婚姻生活,还将自己的儿时经历写成了剧本;哥哥也难以为爱情付出一辈子的承诺。
但当得知父亲患病后,他们还是顺着本能赶去看望。
将不幸的童年记忆抛之脑后,只是单纯地尽全力照顾父亲,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温迪时常回忆起父亲对自己和哥哥的毒打,但当发现父亲行李中有他们孩童的照片时,她欣喜若狂。
家的温暖简单地抵掉了一切痛苦的回忆,她心甘情愿照料父亲。
这就是真实、复杂的人性与人生。
很多家庭并不是幸福的、完美的,从小在家庭中失去的安全感、信任感与亲密感需要经历千辛万苦才能找回来。
也许只有在经历生死离别时,才明白生命的脆弱与人生的无奈,才懂得珍惜现在。
在一个与往常无异的早上,兄妹看着静躺着的老父亲。
“就这么走了?
”“嗯。
”随后是隐忍的哭泣,这平静的一幕反而更加攥紧了观众的心。
父亲的离去似乎也使二人宽恕了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段痛苦挣扎、爱恨交织的经历中,兄妹两人用爱与原谅完成了对过去的和解。
半年后,妹妹的戏剧大获成功,哥哥也决心追回女友。
他们明白了借助外力是没有办法改善生活、救赎自己的,只有当自己想通了那一刻就是真的想通了。
终于在最后,故事被温柔地点亮了。
在阳光下努力奔跑的小狗像是在说:即使跛了脚,也要装上轮子,努力地向阳光奔跑。
当问题与矛盾磨平了人们身上的刺,你会发现生活就是这样,无不充满痛苦与纠结,而接受它、正视它、原谅它、拥抱它,并不像想象中困难。
两个理想主义者最终向现实世界妥协,这不是一种无奈的投降,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给谁看,而是单纯地让自己生活得轻松自如些。
只是一点点改变,浑浑噩噩的人生也能添上色彩。
舍弃不堪的关系、坚持运动、欣赏自己... ... 不再要求他人或是生活迎合自己,而是乐观向上,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些电影演得像是生活,让我们阅尽尘俗杂事的纷扰与生命的短暂可贵。
它们可能沉闷繁琐,却令人感动难忘。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总有一些相似的经历,或者孤单、或者痛苦,随时会出现在我们漫长而急迫的生命中。
那些注定会发生的事情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记,轻浅隐蔽却又挥之不去。
当电影里平淡的画面轻抚到这些印记,便会在我们的心湖上掀起深远的涟漪。
这些电影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告诉你什么是正确、应该怎么做。
但当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你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生活原本是什么样子。
在我看来,《萨维奇一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這部片子很壓抑,色調很暗,但這的確是現實生活的真實色彩,灰色的。
那個老父親,那對兄妹,都是可憐人,不是嗎?
難道你我不是嗎?
一切都是可以努力地不是嗎,即使看起來很絕望的事情。
沒有什麽仇恨是可以延續一輩子的,執著于仇恨的人是很傻瓜。
對於父母,亦是如此,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會犯錯的,沒什麼大不了的,請試著理解。
其實,我就是想說,對於感情,對於愛,請執著一些,縱使是那些你覺得糟透了的關係,能努力一點就一點吧!
生活不可能永遠被烏雲所覆蓋,總有會散去的一天,你的心,也是一樣的。
老了、病了、呆了、死了。
如果你足够幸运到能寿终正寝,那差不多所有人的人生最后阶段都是这么个过程。
那既然都会这样,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Lenny病危的时候,兄妹俩坐在床边,天亮了,他走了。
Wendy上前试探了一下,叫醒了Jon,然后走出去告诉护理人员。
是的,没有大哭大闹,没有撕心裂肺,两人看着永远离开的父亲,甚至没有表情变化。
这时Wendy说出了我想说的话,“That's it?”是呀,就这样吗?
在两人凝视的时候,导演吝啬的连音乐都懒得响起。
寂静如此,让人感觉生命的流逝如此之轻,丝毫没有重量感。
亲人的离去会让你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然后对之前犹豫不决的事情做出决定。
其实如何决定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了决定的勇气。
Jon去了波兰,完成论文的同时当然还有另一个目的。
Wendy结束了自己和Larry病态的关系,开始每天清晨和Marley奔跑在河边小道上。
河的尽头露出朝阳的光芒,它也许会照亮某些人的人生。
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演技不用多说,奥斯卡影帝的水平自然不遑多让,Laura Linney倒是着实让我吃惊,不仅是演技,还有这是我看她这么多部片子以来最漂亮的一次,对于原本不年轻,不美丽的她,还是让我小小惊艳了一下。
兄妹之情,父子之情,父女之情,在这个片子里看得分分明明。
原以为只有东方的家庭观念如此浓厚,没想到在美国这样一个社会里,也有很多人会为了父母如此奔波。
很羡慕片子中的老父,一方面他有如此关心自己的孩子,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关心在社会相应资源的帮助下能够物质化。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老人院实在让人不放心将自己的父母托付。
希望有一个在我们老得不想拖累孩子的时候,晚上会有一个护士很和蔼地对我说,你好,我是来帮你准备睡觉的。
http://www.hbol.net/_CMS_HBOL_IMG_/039/39651/Poster/Ssawqyj_full.jpg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26/0/23/11a2559a39f.jpg这俩海报我都稀罕的不得了这个世界 到底什么化了粮食危机 战后危机 中年危机地球太大也太老了 负荷的太多 走不动了 也减产了你认为一天还是你手表上的24个小时么???????
如果没有许鞍华的女人四十 我会觉得这个片很nb我们一辈子都做了什么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 然后我们结婚 照顾自己的儿女 慢慢的我们一边照看步履蹒跚的父母 一边教育青春期容易变坏的孩子再然后 慢慢等死一个没有短期记忆的帕金森老人 颤抖的拿不准一个茶杯 对不上一个纽扣 满身的臊臭 一屁股的溃烂 满眼的疑惑 黏在胡须上的饭粒 嘴角流不完的液体 和一头疯狂的白发被儿女推来搡去 居住在周围一片死寂的 地狱 养老院附上对白妹妹为父亲选了一所自己认为不错的养老院妹妹一直想为父亲营造一切所谓干净 整洁 舒服的环境 这同政客们没什么两样 粉饰太平结果是 父亲不认得这个女儿 以为是雇来的保姆哥哥想让一切来的 平淡 这对白 就是兄妹之间的争执兄 那就是这个地方要掠夺的东西妹 我认为这里很好兄 你当然会这么想 因为你就是他们想要的目标顾客 你就是那个充满罪恶的人口统计景观美化 还有关爱的邻里 那不是为常住者准备的 那是为来访者准备的 就像你和我这样的 不愿意承认事实的妹 那事实是什么兄 他们在等死 就在这所漂亮的房子里 这是场该死的表演 所有的这些美好的宣传还有美化景观 全都是在掩盖人们在悲惨中死去的事实 死亡是无形的 是令人厌恶的 它充满的肮脏与不堪 发出腐烂的恶臭……片中 妹妹给父亲买了很多实用 好看的东西 其中有两个最引人注目一个是妹妹认为可以帮助爸爸 起身的red big pillow 却被父亲送给一个不认识的邻居老太太一个是红色的装饰灯 里面有几个浸泡在红色液体的球状物质 不断的缓慢的下沉 然后上升父亲貌似很喜欢这个 让护理整晚开着它 我认为 老头相信生命是轮回的 最后倔老头死了妹妹对哥哥说 就这样结束了么对 我们就会这样脱掉鞋和袜子 在你们熟睡的时候 离开 什么都不带走哪怕是遗憾
温迪是个剧作家 在纽约谋生 事业不得自己志气 惧怕组成家庭 宁愿选择维系一段一对一的干净固定的性关系 对象是个养着可爱大狗的谢顶有妇之夫 该男对肉欲的急切和无情调让温迪不可动摇的认同了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乔恩在水牛城落座 相比下春风得意 工作体面如大学教授 著作能出版至妹妹所在的纽约 乔恩的烦恼带着社会属性 先是工作的某个项目浅尝辄止毫无进展 再来是波兰籍女友签证到期需要离开 乔恩惧怕组成家庭 百般纠结却不敢与女友成婚 愣是默默逃避面对面对逃避女友即将遣返波兰的事实他们揣着各自的不安和恐惧 他们住的地方距离并不遥远 他们全都惧怕家庭 他们带着说不清楚产生于何处何时的积怨不相往来 就在这时 父亲罹患老年痴呆 这两个惧怕家庭的兄妹 或是我们本身的两面 温迪代表更多的感性 无信任感安全感 偷情之后会被伦理道德自我谴责几分钟 在社会里企图独立生存却又需要安抚的有幻想的女人 她有很多困顿并定期自省 尝试克制生活时而敏感细腻 乔恩趋向理性 自大自我为中心 塑造强大外在掩盖脆弱心灵 理智冷漠的对事对人 影片并未给我们的生活以答案 它所说的 是我们该感受自己的内心 并追随真实的想法 即使心怀恐惧却也该勇敢向前的寻找 两兄妹因着生病的父亲相聚 父亲的痴呆让他们陷入混乱与争吵 而在此过程中 他们竟从未有过的尝试去了解了彼此 至少温迪知道父亲并不喜欢垫高高的垫子 父亲也在车里捂着耳朵的时候仿佛懂了冰窖般的家庭如何伤害了这两个他的孩子 最终父亲离去了 如同看到过的白被单下慢慢蜷缩下去的脚趾头一样 父亲的离去也是如此的不能阻止和改变 他的离去并没让两兄妹的生活安然产生起色 但他们心怀希望微笑着走了下去 曾经他们的真实生活如父亲的病房一样苍白而空洞 现在至少乔恩敢于跑到波兰与女友完婚 温迪在跑步锻炼时微笑 身后还跟着做了手术的大狗给了影片之前的消极之后 导演在结尾给了阳光 问的不必太清楚 只是just move on当我们的生活成了一种迎合 如同温迪 迎合自己的创作迎合肉体满足迎合成为大龄女青年的现实 说不出哪儿不好 也说不出幸福快乐 更说不粗痛苦不堪 维持成了唯一的态度时 生活便是出了问题当我们的生活不敢稳定 如同乔恩 痛苦的看着即将回到波兰的女友 几乎是哀嚎的吃她做的早餐 却抗拒婚姻抗拒责任时 生活便是出了问题独独他们父亲的样子 让我流了眼泪 他虽是痴呆了 却接受了兄妹两人的自私 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他送进养老院 他接受了他的孩子们年入中旬却不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他原谅了他们的一塌糊涂 他对所造成的童年阴影愧疚 他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无奈牢骚和无助 影片结束时 更像是结束了日常生活 免去戏剧性的解读 我相信每个人挣扎完了都会向前走 就像面对了停暖气的初春家里阴森寒冷 可那段不舒适的日子总是会过去的 总不能一只踌躇压抑 对生活乐观 拿得起放的下
亚利桑那的美景令人陶醉啊,阳光灿烂,沙漠之上低垂的房屋,有些焉耷的棕榈树。
老人的照顾问题在各个国家都是一样啊,总是过了效力之年后为社会所抛弃,也许只是我们还未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理想社会。
片中充满了温情如对小动物的关爱照顾,也充满了生活的纠结无奈,兄妹间的争吵。
独独打动人心的也是这份兄妹之情,共同抚慰老人余生之年,一起回顾幼年的成长,父母教育留下的多年阴影,共同追寻戏剧与写作之梦。
又是一部处处透露纽约当下人文风情的电影,喜欢以纽约为背景,喜欢讲述现代美国人思考的一切电影。
影片中的一处细节,养老院的男护士所说,濒死的老人前天晚上脚指会蜷曲是这样吗?
那样也好,老人会好好卸去一生疲倦吧
朋友推荐说这是一部讲中年危机的影片。
原来又是一个broken family的故事,两个从一个BF里成长起来的兄妹,到了中年,送他们执拗暴虐、曾经残酷对待他们而今却年老体衰的父亲进疗养中心,直至送终。
亲情有时候是那么脆弱,有时候却又那么温馨动人。
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影像来提醒自己:时间真是无情的。
它带走我们的明眸、皓齿,把岁月的痕迹刻画在我们的眉眼之间。
如同《圣经·传道书12章》中所言:“…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银炼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但是“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道者总结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圣经·诗篇90篇》里也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人的肉体都会衰残,但我们是有灵的活人。
惟有敬畏耶和华,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方向,才是智慧和知识的开端。
The Savages (2007).野蛮人一家,有人说不喜欢这译名。
我觉得这片名有点反讽的意思在吧,正如Windy曾经说的,We are horrible horrible horrible people. (i.e. savage)。
但实际上呢?
个人认为他们并不horrible,也绝非野蛮,绝非没有亲情。
They are just ordinary people, in doubts, in pain, in guilt, trying so hard to live their lives.兄妹俩从小就缺乏幸福,缺乏来自父亲的肯定。
对父亲的感情也许是爱恨各半。
中年的兄妹俩过着多少有些疏离的人生:Windy的男朋友是个比她大13岁的已婚男人;试着申请各种grant以资助她的戏剧,屡屡遭到拒绝。
电影开头的细节:Windy在工作单位偷偷发邮件以寻求资助,看到同事过来就赶紧把网页最小化;她下班回家之前到公司的储藏室里拿走很多办公用的文具装回家去。
这些给了一个她性格的大概描述。
Jon,大学老师,教戏剧。
有个波兰女朋友,相处甚久,她签证到期要回国了,眼见就这么散了,Jon居然就这样任其发生。
那个演波兰女朋友的女演员在Adaptation里演Charlie Kaufman梦幻中的小提琴家Amelia,我很喜欢她的样子。
:)很爱这个电影里的那些小细节,让人生感触。
比如Windy买给父亲的那个有悬浮球的玫瑰色的灯的特写,比如Jon早晨吃波兰女朋友做给他的煎蛋会哭的细节。
比如Windy在走廊里怒气冲冲的从一个老太太手里抢走她买给父亲的红色抱枕的情节。
还有,Windy和Jon在Green House Manor停车场处歇斯底里的吵架,原因是:Windy觉得这里环境好,想让父亲住在这里,然父亲的精神状态其实并不好,这个nursing home只接受正常的老人,Windy为了让父亲能进去,在interview前给父亲吃了一片兴奋剂。
并企图在interview的时候给父亲提词作假。
Jon很不赞成,出了门兄妹俩大吵一架。
Jon说,这里就算环境再好,也掩盖不了死亡的事实!
这里的人最终都会死的!
而死亡是腐烂的,恶心的!
正嚷着,突然静了,镜头拉远,一个护工推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慢慢走过。
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矛盾,挣扎,痛苦,愧疚,愤怒。
他们都是充满弱点的小人物,然而他们是善良的。
这就是感人的元素之所在。
父亲最终去世了。
他们的生活似乎也各自有所改变,向更积极的轨道上发展:Windy的戏剧在排演;Jon的文章很有进展,并且要去波兰开会。
电影结束了。
片尾音乐很迷人。
然而我并不觉得满足,心里的转变从来没有那么简单。
不知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在经历了这样难以名状的复杂的人生苦痛和尴尬之后还能否像他们那样笑容甜美。
也许我们能。
电影比人生简单,比人生理想,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李安如是说。
我一直喜欢Laura Linney的气质,柔软,脆弱,甜美,并不十分清醒,小人物。
然而她是温暖而善良的。
这就足以让人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制作人:Alexander Payne,也是2004的Sideways(杯酒人生)的制作人。
很擅长小人物的故事,呵呵。
突然觉得,有兄弟姐妹还是好的,独生子女才是可怜。
我爱劳拉·琳妮,可被这什么都想说上两句的导演倒了胃口。
哭了
蛮伤感呃搞笑电影。
2008/11/25
最后一幕,很不错!少有的题材:临终关怀,看来在中国这样物质条件落后地区的老年人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强于西方,是因为从前我们根本没有把临终关怀计入家庭责任,从前在农村老人们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度过余生
我还是低调了。
三星半
这可能是菲利普电影里我会看的最后一部了。(oh还有不羁夜)料理从未当过一天父亲的的父亲的迟暮之年,这本来很好拍。配乐用得好重,而且感觉总是缺了点什么,就是那种眼泪迸发的一两句话。前后阴阴扬扬的味道也比较突兀。可是有他在的地方就有现实,就有张力。总觉得安心,总觉得可看。而且我太喜欢他的洋娃娃发色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这句无心双关语They don't have a smell. They're from the deli.Guess you have to go to a real florist and pay extra if you want the nice smell
这是一部写实的生活电影,故事情节一般,不过演员表演的不错。6.9
6/10。霍夫曼的内在化表演不注重大幅度的肢体动作,相反很在意细微的表情对外部环境的吸收,他出场时,乔恩半夜被吵醒,妹妹打电话过来为父亲在墙上用粪写字而发狂,乔恩只是镇定地嘲笑妹妹的焦虑,急着挂断电话以远离麻烦,在另一通深夜电话中,镜头紧贴着温迪的脸,她转身透过一扇敞开的门,看到深焦画面中乔恩坐在马桶上,声音低沉地聊起分手,所处的环境(避免打扰妹妹,父亲疾病的持续压力)压制乔恩的情感冲动,这种无法表达的渴望和悲伤,延续到乔恩看着姐姐把父亲从机场推到他车上,他终于有了特写,松弛的脸上满是伤感。影片后半段作为戏剧课老师的乔恩,在黑板写下戏剧元素,戏剧(情感)和布莱希特(思考)分别对应着温迪和乔恩的生活,温迪虽欺骗补助金、偷办公用品和楼上的已婚男子鬼魂,但明显更有人情味,她的混乱是激励乔恩的一个因素。
养老是个问题。
感同深切. 感同深切.
还是生活本身最让人难过了
有点喜欢这个女导演的风格了
难以置信这么好的电影看过的人不到4K……
淡淡的,烦恼与会心一笑.
没有过于做作的戏剧化和煽情处理,却让人有更自然的感动
It kept me crying for a long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