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打误撞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最近一轮下来还是天台演唱会好看。
(个人看法) let it be 每一首歌都格外好听,可以挑任何一首歌作为买黑胶的冲动。
过于生活化,原来越后面越是经典。
越有分离的前兆,每一首歌都超级好听。
(已疯) 怎么说,再伟大的乐队也逃不过背道相驰,后期和前期创作蜜月期是差别太大。
保罗努力维稳这个团队,掌握控制权。
且不被理解,认为控制欲过多列侬破罐子破摔,有些段落我真的没懂什么意思,和洋子你侬我侬。
乔治确实需要一个发挥空间,被泡侬觉得歌一般般,(I,me,mine真的好听)可是只要一拿起乐器,好似争吵就消失了!
前十分钟还在吵架进度 歌曲调没定,后就三个人像小鸡啄米围坐一圈弹出这首歌,另一个人回来无缝加入。
天台演唱会真的经典中的经典,感谢大大高清4k彩色版,这画质说上个礼拜都不为过。
和警察上门对质过于好笑了吧!
太戏剧性。
这纪录片感受到了什么叫活久见!说今年还有虫团最后一张专辑50年后恩怨也分不清,爱恨也无关了,只是想着这个人。
如果他在这里会怎么样,会不会在奥运会齐声歌唱,会不会一起在回天台唱到警察上门?
窥探最伟大乐队,四个人性格鲜明,一直比较喜欢的Harrison展现出和乐队主线(基友Paul和John主导布鲁斯感)不太一样成熟的更多元独立化音乐审美取向,加上Yoko给John带来性格上的转变
Ringo还是呆萌稳定的鼓手,但团队靠Paul一人还是独木难支,毕竟从开始就不是leader,乐队是时候分开了,但四人每一次共聚仍然是美好回忆,第一集感觉尤为明显,略显生涩的见面被演奏起音乐后的快乐和默契瞬间带走。
John对Yoko的爱溢出屏幕,尽管如此没有对音乐不上心,对乐队不耐烦,活跃气氛,为乐队做贡献,看得出披头士在他心中地位。
成员(可能除了Ringo?
)都多少明白乐队的前景迷茫,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依然享受每分每秒带着怀念不舍尽力让与老友相处的时光和Beatles这个名字变得更加多彩,感受到这种情绪让人更喜欢这支乐队,都是有情有义的好人+音乐天才。
以及虽然主角是披头士但是彼得杰克逊特色的电影工业作品,技术流加自己的热爱,全球目前仅此一家。
Ringo和泡的女儿,幸福的一段
虫团脑残粉看完1集泪洒五星,增强增强班let it be。
奶油泡浪人江英俊乔蠢萌果。
原来泡也不是单纯团霸,完整版看出他也委屈巴巴,还要忍受三人不理解江列侬迟到和乔撂摊子。
此刻已比画中人年长的我在工作室墙上看着巨大投影高清画面的他们年轻的脸,想起了江和乔的离开,想起了二十多年后他们三人拿江的demo最后一次合作,想起了已成白发老奶奶的泡,想起了在打口店买的vcd上看全损同样画面的20年前的我,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也当作自己的一点记录吧,作为一名乐队键盘手,虽然最近没怎么排练,但是看了这7个小时感觉真的学到了很多,有一种观摩前辈的感觉,可能也顺手记一下一些自己乐队排练的经历。
1. 键盘手不配拥有镜头😮💨,billy在最后的演出里镜头的位置都非常刁钻地没拍到他。
2.列侬教给我们的:不会填的词先用“花椰菜”代替,以后想到了再换就好了,毕竟连一个人名他们都可以纠结许久。
3.列侬和保罗两人确实是最佳拍档,beatles乐队的双主唱组合和声是很有难度的,也就是他们在排练过程当中能够即兴地为对方加入和声,影片涉及到这方面乐理交流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需要默契和音乐能力的。
4.虽然beatles各个是人才,但是也不代表他们是精妙的理论家,影片中有一段展示哈里森对钢琴和乐理并不是那么熟悉。
作为创作者,他们有着对手头掌握的简单音乐素材进行创意地修饰与改造的能力,即使同样熟知蓝调音乐的我们,也不一定能像他们那样做到向外延展的探索5.get back无疑是一次返璞之作,他们也像普通乐队一样,要为怎么样才能凑够歌数而担忧(俺们队也一样),但是他们的恐怖创作力,是能在短短20天内凑出一张专辑的,确实是有所积累,随手都能翻出不少半成品歌曲。
6. 我能感觉到列侬和保罗在影片里都是很温柔的人,剩下两位老好人更别提了,这样的人都能吵起来,我只能说他们太认真了(褒义)。
7.看完结尾的演出觉得“披头士”这个名字翻译的真好8.我自己的“露天演出”经历,以后补上将来慢慢加一些,现在好像没有什么真正的干货内容,都是一些我的感慨罢了,我对beatles也不是那么了解,其实我是平克弗洛伊德的粉丝(嘘)。
整整八个小时,花了三天看完,我人生最爱的乐队陪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时光。
这真的是一部非真爱粉看不下来的纪录片啊,琐碎的排练、开玩笑、互相吐槽、开会、争执,也是第一次对四个人的性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
还是最爱Paul。
John, George和Paul三个人都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但Paul身上社会的属性最强,在乐队上放的心力最多,其他两个更加像是艺术家了,而且可以看出John在这个阶段心思已经在很多别的事情上面了,包括他不时提到的平权、马丁路德金,而Paul才是那个带着整个乐队往前走的人。
最后的天台音乐会看哭了,虽然并没有唱几首歌,穿插着警察上门和路人采访的剪辑神了,没有一个童话不会落幕,但Beatles给了好几代人的感动永远会持续。
不懂剪辑,所以不清楚后期制作会对事实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过话说PJ真是做到了顶级粉丝啊,八个小时披头士加六部中土,羡慕死。
把所有了解到的虫学资料在这里写一通也没必要,姑且记一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点:首先不评价洋子,只是欣赏不来她的叫声……后边希瑟学她太有趣了。
列侬的艺术家个性在片子里体现很好,不仅包括各种神奇整活行为,还包括一本正经给队友推荐那个后来把他们坑惨的经纪人的时候——不过苹果公司倒闭那件事太复杂了,唉。
其次,哈里森夫妇俩没考虑做过时尚节目吗?
太会穿了。
佩蒂一个镜头,好漂亮。
小乔那把琴上画的嬉皮风格花纹也很好看。
不过小乔态度一直阴沉,后边吉米键盘手来的时候才肉眼可见变好了。
小乔的个性和位置已经不适合待在团队里了。
麦卡真是顶级天才啊,等迟到队友的空档里写歌那段把人看傻了,有些人生来就是做艺术的。
其实泡爷是真正把人事看得清楚的那一个,性格如此。
林果性格真的好棒啊。
真的,队里有这样一个人太棒了。
天台那段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街头采访,行人对披头士毁誉参半的态度。
现在隔五十多年来看显得更真实——片子里提到的,当时的那些报纸报道和事实形成的反差可笑而可怖。
还有,录节目的时候给人家餐桌上的花束里藏个录音机,这行为……然后是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警察接到一堆投诉说太吵了,在公司门口和天台扎堆喊关扩音器,于是经理Mal上天台把主扩音器关了。
列侬和小乔先愣了一下:"关了?"紧接着小乔一个反手又把扩音器打开,做了个类似翻白眼的表情,几个人当没事一样又接着唱下去。
可以,这很有趣,这很摇滚。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像那些警察和路人一样的普通人。
披头士的名誉和财富能让他们去做很很摇滚很酷的事情,并且这一切会流传下去,而某些"现实"则不会被写入历史;然而这是他们自己赢得的也是应得的能力——这是艺术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
褪去艺术,他们也只不过是普通人。
艺术是解药。
第一部珍贵的片段 如数家珍我好像洋子一样 像个小迷妹安静坐在旁边当然洋子就是个疯女人 眼里只有john但两人恋爱状让人羡慕 在现场随性跳舞 有点小浪漫有部分剪辑看的有点累 把话剪的太密了 列侬是个不守规矩的怪才 疯疯癫癫的搞怪他那一段话看的我好感动 用歌曲来与观众交流 传递着爱与快乐保罗到后期才是团队核心 带领者 工作者才华横溢的paul爷 自弹自唱 越唱越清晰明了太牛了 对歌曲的整体把控 灵感与创意都是最棒的 与john真的很合适 一起创作的兄弟俩乔治的 all things must past 看得我好感动 好深情 是乔治特有的魅力 乔治一直没什么发言权 处于游离的状态 感觉对自己也没太有自信 老提eric 人eric是纯搞布鲁斯的 和虫团不搭啊 你个傻孩 只是单纯的配合 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 还有乔治的魅力solo 呜呜呜当然ringo 存在感最弱hhh 干好分内事的老好人经纪人的离开 乐队的疲软 大家都不在状态解散是大势所趋 乔治离开大家都开始发疯可还行hhh他们的即兴 真的很牛了 短短几天 高强度疯狂输出金曲第二部每个人整理情绪 重新投入创作换了个地方 一切都好起来了 每个人都在状态真的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看的超级开心还有神奇键盘手billy的加入 帮助虫团起飞他好帅啊 打扮的也很体面 我喜欢他弹琴的状态 像个傻弟弟一样 在一旁傻笑还有神经兮兮的列侬 好搞怪啊 换了个地方直接放飞自我 天马行空 好自我一男的ringo总是那个最踏实的老好人 任劳任怨 虽然一直默默无闻 感觉他爱虫团最深沉泡弹钢琴的样子最迷人 感觉后期他才是团队的领头羊 和列侬的合作简直绝配 也是因为洋子的介入 两人关系之间疏远乔治一如既往的迷人 靠不管穿什么你真的好帅啊救 大家一激动 站起来蹦蹦跳跳 手舞足蹈永远在随性开心的唱歌解散是必然 但还能有这样迷人愉快的合作最后的演出为我的虫团画上圆满句号get back!
my boys!
第三部呜呜呜呜看得我好难过一切都变了 物是人非了 各种因素聚在一起经典落下帷幕小乔向镜头打招呼好戳我 小乔的衣服好艳丽好少女啊 喜欢美乔穿貂每个人冻的手指僵硬 脑壳被风吹透表演还是很精彩 披头士需要观众的 各种小细节 大家都很可爱列侬忘词 乔治在旁边低头邪魅一笑泡眼勾勾的看着john 心想有事吗哈哈笑死了泡最可爱 一看到警察好像戳到g点了一样 越唱越嗨 所有人不约而同的 全力完成最后的演出各种解散谣言不攻自破把素材真实客观的呈现 也是给歌迷宝贵的资料 谢谢导演 虫团永远迷人 四个利物浦小伙永远迷人为伦敦 为全世界 注入活力谁不爱披头士呢
那个年代清晰的摄像,以及清晰的录音“Every body had a hard on, except me and my monkey ”,哈哈,没想到《don’t let me down》歌词原来的版本是这么诙谐的,还照应了白专中John的一首曲子Paul 是乐队的核心,是他带领着整个乐队前进,John明显心思不全在乐队上了,而George与Paul的分歧也越来越大,Ringo则太聪明了,他像个隐形人,没有意见披头士和Dylan同时代,John很喜欢Dylan的歌曲Paul早就有露天演出的打算了《two of us》原型在“采石工人”时期就写好了,一首迟到了10多年的曲子,他们竟然能记得10多年前写的歌Paul以及John都有无与伦比的幽默感,George则更为严肃深沉一些沙滩男孩是披头士在美国的竞争对手,可能也是唯一有可能与披头士匹敌的乐队原来《oba la di,oba la da》还有一个歌词魔改版,在没有确定最终的歌词之前,他们会用好玩的歌词作为替代John唱不了高音,Paul可以,Paul的嗓音是完美的《all things must pass》后来出现在了乔治的个人专辑中George说自己不善于即兴发挥,非常崇拜Eric爱泼斯坦承担者管理乐队的职责,这位经纪人操办着披头士的种种事务,他的去世对乐队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也是后来乐队无以为继的重要原因《get back》是在Paul等待迟到的John的间隙写出来的冠军单曲,等John来了的时候,曲调已经成型,Paul旺盛的创作力展现得淋漓尽致George创作的《i me mine》遭到了John的嘲笑,这首歌名字就体现出George自我意识的增长,这也成为了日后乐队分崩离析的导火索他们在设计舞台的时候提到了库布里克,这里应该指的是库布里克在《奇爱博士》以及《2001》中的室内设计,作为伟大的音乐家,披头士也会向其他艺术家汲取养分当John被问到和Paul的关系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John有些尴尬地掩饰,此刻Paul还在欢快地演奏《let it be》中的钢琴曲,真是太伤感了George是唯一一个对财务状况感兴趣的披头士成员,Ringo总是置身事外彼得·塞勒斯来到录音棚,Lennon在疯言疯语,彼得问,我们是在讨论什么Lennon公然说昨天晚上磕嗨了,Paul提醒到,有必要在公共场合说这个吗,Lennon这一段的独白简直太精彩了George绝对是唯一一个会检查车子锁没锁的披头士键盘手Billy的加入让歌曲大为增色披头士一起排练的时候才会有那种亲密无间的氛围,这时候他们才是最快乐的,也是最有感染力的当披头士和马丁讨论录音的种种细节时,Lennon说,我们从来就没注意到Ringo的鼓声换了录音室,键盘手的加入,让乐队的音乐制作进展飞速披头士歌曲的灵感来源于非常广泛的材料,甚至是一场著名的演讲Yoko 和Lennon还真是形影不离啊Lennon的旧布鞋,在天台上手冻得要命,还忘词了,甚至要让工作人员拿着手动提词器Paul看到警察的时候小小地惊讶了一下,看到这么多人在观看乐队的演出,警察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压力给到了警察这边Ringo作为年龄最大的披头士,鬓角已经有白头发了,而且好像还染了发当看到这是披头士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出的时候,还真让人伤感啊,同时这也是整部记录片的高潮
七个小时的真情流露远胜于所有二手传记的千言万语,七个多小时的时长门槛意味着这个作品是一个十足粉丝向的作品,无论是对于制作人还是观众而言。
2014-2021,听披头士已经七年,现在不会每天都听,听也最多听1965之后的作品,但每一首都能跟着唱完,想一想对披头士的热爱远没有狂热,但足够深爱。
粉丝滤镜放大了我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情感捕捉,迷茫,苦恼,埋怨,关怀,愉悦,兴奋,又归于平淡,1969的披头士已经走到尽头,但四个人的人生似乎才刚刚起飞——如果继续作为披头士只能为自己带来苦恼,那么让自己的才华彻底释放才是最好的选择,不敢想象如果四个人继续妥协,会不会就听不到乔治的《All things must pass》了。
Rooftop Concert看了无数遍,这次前面六个多小时的铺垫让这次的演出带来难以言说的情感宣泄:披头士等这一场演出实在是太久了,录音室里的版本已经足够好了,但气氛始终沉闷,天台上的演出条件不能算好,但他们四个人都无比享受这次演出,想来保罗一开始的想法是对的,演出是把四个人联系在一起最好的方法,一时间时光交错,变了很多,但有些不变的东西留下来了,披头士还是披头士。
在披头士的最后时光,他们还是抢了同时代乐队摇滚人所有的风头,无论是空前绝后的Rooftop Concert,还是芳华绝代的《Abbey Road》。
不知道下一次这四个名字一起出现是什么时候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真的是万众瞩目了,之前还期待可以影院见面,可是因为疫情变成网络上映。
(这或许是为什么有三级吧) 刚上映的时候我为了学习,忍了一周才看。
第一集的前十分钟大混剪让我又兴奋又飙泪,直呼:奥斯卡,就你了!
下面想说一说整部纪录片改变了我对虫团后期的一些看法:1. 泡并不是讨厌洋子才要闹解散,如泡所说,这个原因实在是太荒唐了。
(不过洋子真的像那种坐在别人宿舍打游戏的讨厌人...)但是泡的性格比较要强,喜欢秩序和调理(泡泡你是INTJ吗?
)他一直试图在侬无心统筹乐队事物时扮演领导角色,试图保证乐队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他的好心确没人买账,大家总是觉得泡的控制欲强,但是泡为了乐队正常运转又很着急,所以出现了乐队内部冲突。
泡的完美主义还会要求大家不停录制。
其实这不是谁的错,只是到了一定阶段,每位成员的方向有所改变,大家已经不在乎做最好的披头士成员了,所以人心难聚。
(突然觉得我在团队里就是泡泡这种性格,我能理解泡泡的着急,也被其他人讨厌...)2. 之前看电影Let it be,因为年代久远,整体色调偏暗,给人一种压抑、沉闷感,恨不得空气中都飘着“要解散”“要解散”的低语。
看了修复后的剧版后,不仅色调明快了,而且加入的新片段里很多都是大家一起做音乐的欣喜和快乐。
原来音乐真的可以治愈一切!
看着那些片段,真的都会忘记这是一个马上要解散的乐队...3.俏芝显然是一直受到JP两人的“压制”后终于爆发,不仅在与队友关系上,还在创作上。
不可否认,俏芝一直被视为虫团中安静沉默的那一个,以至于受到忽视。
事实上,他的确拥有独立制作优秀专辑的才华,虽然不及mclennon,但足以撑起All things must pass这样的专辑。
所以Let it be 时期和大家闹翻,也是不可避免。
4. 果子虽然没有其余三人的才华,却是虫团里不可或缺的粘合剂。
果子温和开朗,和其他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反而是看似沉静的俏芝爆发了。
5. 有人说虫团解散也有(未完明天继续)
画面很清晰,记录历史,太珍贵了!
34:50 one two three don't let me down 和 2:08:17 john对paul口型 值得无限循环观看
大满足,一集接近三个小时,平平淡淡,很喜欢他们长长排练的过程,很有生气,看着看着就像跟他们一起生活过一样。
泡儿都说了,50年后,要是人们还认为披头士解散是因为Yoko坐在音箱上,那也太可笑了。然而50年过去了,这样思考的“粉丝”还大有人在。
时隔多年追完,英伦风,永远我爱…能体会到阿Sam,大AL这些港乐开山祖对他们的崇拜之情。
7个多小时超长素材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传奇就此谢幕
日常排练实录,音乐人,铁粉才有兴趣了解他们的日常创作,路人我直接拉进度条
白天工作,晚上瘫在枕头上看披头士工作。
Pj真就一如既往的不节制,八个小时的全篇,天台演唱会只占了很小的部分,虫粉浓度检测器属于是了。
一部粉丝福利电影,但我不是。只觉得六十年代的妆容服饰有一种同于任何年代的摩登味。
一集就足够满分了。See, I'd watch an hour of him just play the piano. 'Cause he's so great.从来没有觉得屋顶如此感动。
跳着看的
看不下去,粉得还不够吧……
始终不觉得披头士对我有多大魅力,如果不是真粉8小时纪录片很难不加倍速看完。有点印象的是小野洋子在排练室中无所适从的尴尬模样。
【A】素材,素材,巨量素材,呈现出一部“对所描述事件和所涉及人物精准刻画”的超长纪录片。但剪辑是不会说谎的,眼神的始与终,人物前后剪辑中的关系对比,以及画面与语言的割裂,却又能生成全新意义。一种高明的,被经过重重包装的恶趣味表达。至于某个短评“还需要导演做什么”的观点,我想最后四十分钟的分屏演唱已经足够把你的脸打肿千百次了。
前面太长了只看了最后的天台
被热评笑死
最后四十分钟激动得手舞足蹈
喂奶时的精神食粮🤍
第一集就太难过了。看着镜头聚焦打打闹闹自得其乐的列侬和保罗,然后转到话筒后面完全被无视仿佛局外人的落寞的乔治。''排练到午餐时间,离开披头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