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32分钟处,男主说:I remember studying the Laurent-Schwarz-Dirac curve.Infinite in every point except for one which is zero.The two greatest inventions, infinity and zero.我记得学过的洛朗-施瓦茨-狄拉克曲线——除了在一点的值为零外其他任何点的值都为无穷(大)。
两个伟大的发明:无穷和零。
疙瘩儿你确定你木搞错?
应该是“除了在一点的值为无穷大外其他任何点的值都为零”吧?
狄拉克是英国大理论物理学家,与前辈牛顿和后生霍金一样,都是剑桥卢卡斯教席的教授。
以他名字命名的令所有物理学家拍手称快而令所有数学家抓耳挠腮的所谓δ-函数具有如下简单性质:δ(x)=无穷大,如果x=0;δ(x)=0,如果x不等于0洛朗·施瓦茨是法国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他将之前被数学家拒之门外的这一类病态函数用分布理论给出了严格的定义。
好吧,这是全片俺窥得的唯一有把握说俺知道他在说什么的一块斑(尽管貌似他说错了细节,但无妨他想表达的意思)。
最后给个他自己写的影片大纲吧(imdb用的也是这个,大概别人也写不出来):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7926517/告别语言梗概想法很简单一个已婚女人与一个单身男人相遇他们相爱,他们争吵,拳头相向一条狗游走于城乡之间季节更替男人与女人重逢狗发现自己在他们两者之间彼融于此此融于彼但他们是三个前夫砸碎所有东西第二部电影开始与第一部一样但从我们变成隐喻的人类角度来看它们不同这一部在狗吠和一个婴儿的哭声中结束(看到“有关键情节透露”,俺乐了:您倒是给俺透一个啊!
)
这是戈达尔的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电影和哲学/诗之间是有区别的。
电影的基础维度是不可触碰的、叙述性的空间;而戈达尔的尝试既不能用实验概括,更不能用电影的逻辑理解,可以说戈达尔在“反电影”,他试图用哲学的展现方式展开影像,“再见语言”也是在这一维度下的提示。
这样的尝试很可能是失败的,电影的肢解现场很难达到电影的效果,电影文本的剪辑更像是给观众开了一场哲学研讨会。
作者:David Bordwell (http://www.davidbordwell.net)译者:csh译文首发于《虹膜》戈达尔又开始制造麻烦了。
《再见语言》(2014)在美国市场的表现,要好过他过去三十年来制作的任何一部电影。
它每次放映的平均价格是13500美元,大约是《死亡占卜》(2014)的双倍,这部影片是在上周开始放映的(译者注:本文发表于2014年11月2日)。
不过这个平均值是由两场放映统计出来的,而且它的放映场次很难增加,因为《再见语言》是一部3D电影。
许多艺术影院都很想放映它,不过它们缺乏升级3D设备的资金,毕竟最近几年都在进行重大的数字转型。
即使是在纽约、洛杉矶或芝加哥,那些设备较好的艺术影院都没有安装3D功能。
我们将在(译者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是波德维尔的主要学术阵地,他的几乎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该校任职)麦迪逊的电影中心放映这部影片。
不过,在未来,这部作品的前景可能会更加光明。
在九月份的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上,我重新看了这部电影(两次),关于它的一些想法让我感到很兴奋。
克里斯汀(译者注:此处指波德维尔的妻子克里斯汀·汤普森)和我都会避免写流水账,不过在这篇文章里,我可能会记录一些零散的观察。
其中,有两则杂乱的评论涉及到剧透,但我会事先警告你们的。
后期制作的力量据我所知,戈达尔并没有使用会聚透镜的方式,在拍摄的过程中创造3D影像。
他没有让自己的摄影机「向内倾」,而是让镜头保持完全平行。
他和自己的摄影助理法布里斯·阿拉贡,显然是通过软件生成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令人震惊的3D影像。
这提醒了我,后期制作始终是戈达尔创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当然,他也在拍摄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镜头,但从《精疲力尽》(1960)开始,当他通过摄影机获得想要的画面之后,他总会进行一些额外的后期工作,而不仅仅只是修剪、润色他拍摄的影像。
他会突然楔入那些字幕卡(有时候他会数次插入同一张字幕卡),以此呈现他的中断式美学。
他会打断那些美妙的镜头,随意地、突然地使用音乐,然后在乐曲停止之前就结束它们。
无论就声音还是图像而言,戈达尔的后期制作都是一种转化的过程,是一种公开的宣言,告诉观众他重写了摄影机拍下来的画面。
他在自己的影片上画满了涂鸦。
我在《虚构电影的叙事》一书中指出,我们对戈达尔电影的感知,对导演「讲述」、叙述之物的接纳,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戈达尔的一种能力,他可以创造出那种「电影皇帝」的印象,他是一位拥有主权的主宰者,他可以在任何时刻,决定我们应该看到、听到的内容。
那种拼贴式的手法告诉我们,有一个人正在幕后将这些碎片拼接到一起。
他的画外评论(曾经是低声的,现在是嘶哑的)、每一次的镜头变化、每一节音乐与噪音、每一张字幕卡、每一次对摄影机的凝视,都让我们目睹了作为上帝的戈达尔。
曾经他剪断一截胶片;如今他转动一个旋钮,或是推动一个滑块。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双幽默的、恼人的手。
戈达尔会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激进地调整画面和声音的性质,这促成了他那种著名的拼贴美学。
这些调整几乎毁掉了他影片的表面。
因此,毫不意外的是,戈达尔的3D电影大胆地展现了这些表面,在他的画面中,远处的飞机有着锐利的边缘,它的体积在我们的眼前不断扩大。
不过,他会压缩事物的体积,将飞机像扑克牌一样折叠起来,与此同时,他还会使用叠印式的字幕卡,有时候这些字幕会在观众们中间徘徊。
2D的标题要离我们更近——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戈达尔开的一个玩笑——而3D的标题被它压在下面。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比最远处的那些模糊的光影更为清晰。
规则与例外好莱坞会为情节、拍摄与剪辑制订规则,同样地,它也已经为「适宜」的3D电影制订了规则。
布莱恩特·弗雷泽的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http://www.studiodaily.com/2014/10/five-ways-jean-luc-godard-breaks-the-3d-rules-in-farewell-to-language/),已经指出了一些戈达尔打破这些规则的方法。
但是,如果仅仅将他称作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听起来就好像他不过是故意要打破这些规则而已。
其实,他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去探索,如果你忽略了这些规则,究竟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戈达尔实验性的那一面:他所考虑的,是那些被传统的「精湛工艺」排除的东西,正如立体主义者认为,视点、光洁度和其他学院派绘画的特征,会阻碍一些表现层面的可能性。
为了对他所做的事情有一个正面的认识,我们需要首先考虑的是,传统规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只需要考虑两个目的。
1、根据传统规则的假定,3D应该发挥与画面、灯光、声音和其他技术相同的作用:引导我们关注那些最重要的故事点。
一个镜头应该是易读的。
当3D不再仅仅只是引起我们对技术的敬畏时,它就获得了一种技术上的义务,那就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
例如,3D影像应该使用选择性的焦点,以此确保只有一个人物是突出的,而其他的一切都要优雅地化作模糊的影像。
然而,3D让戈达尔可以破坏性地呈现镜头中的空间,他也是这样呈现自己的场景(他的场景是省略化的)和叙事(他的叙事曲折而简洁)的。
当我们观看传统的深焦画面时,我们受邀去关注那些主要元素以外的东西。
同样地,戈达尔影像中这些堆叠的飞机,也意味着额外的存在,这些存在邀请我们的眼睛去探索它们。
2、根据惯例,3D应该是相对现实主义的。
传统电影本身就是故事世界的窗口,而3D从业者将3D画面称为「立体窗口」。
人与物体应该温和地从那个窗口的表面,退到空间中的深处。
但是,《再见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漂亮的、板条制成的椅子,戈达尔没有把它完全放到我们的腿上,也没有让它彻底融入虚构的空间中。
它突然出现,并主导了整个构图,部分地阻碍了主要的活动——一位丈夫一心想要冲出车子、施行暴力。
这把椅子——也可能是它的一位同伴——重新出现了,它通常要比人类角色更为强大,这些角色被挤到了它的后面,我们几乎看不清他们。
总而言之,好莱坞的那种视觉现实主义,只不过是电影制作的其中一种模式。
戈达尔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他在追求的是别的东西。
这部影片的第一条字幕指出:「那些缺乏想象力的人,在现实中寻求庇护所。
」《再见语言》就是一场想象力的冒险。
革新与难题戈达尔已经从影很长时间了,以至于他的一些创新——跳切、中断式的字幕卡——已经在主流电影中变得很普遍了。
但是,在他的艺术宝库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难解的核心,要同化这个核心实在是太困难了。
而且,与那些想要拔去他的实验尖牙的人相比,他总要是领先那么几步。
据说毕加索曾经告诉格特鲁德·斯坦:「你做出一些新的东西,然后有一些人就会出现,把它弄得漂亮一点。
」新的视角长期以来,法国思想家一直在思考,语言是否将我们与世界隔离开来。
它降下了一层纱幕,让我们无法看到最质朴、最纯粹的事物。
我在国家公共电台的采访中指出,这部影片的标题告诉我们,戈达尔之所以要使用3D,就是为了让我们脱离既有的概念结构(语言、情节、正常的观点等等)来感知世界。
语言割裂了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原始联系——就我个人而言,这种看法似乎有些难以置信。
但我认为这是整部影片的中心主题。
这部极具说服力的电影利用了一个悖论:我们必须使用语言来告别语言。
学习曲线我认为,批评家们落后于戈达尔,他们的批评观受到太多限制了。
他们似乎认为,自己的电影概念总会是固定的,他们觉得这些概念是每部电影必须衡量的标准。
他们尤其抗拒一个简单的想法:我们可以从电影里学到一些东西。
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有关生活的知识,还可以了解有关电影的知识。
我们确实可以学到某些新的东西——我们此前可能从未意识到电影可以做到这些。
但是,有多少评论家真的想要了解一些关于电影的东西呢?
如果我们只有通过学习的方式才能了解它,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
如果我们必须与一些冲击我们既有观念的、难于理解的事物缠斗呢?
前方有两则剧透!
当我重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发现两段较长的、平行故事线是与彼此呼应的,这使我感到震惊:一大碗鲜花,接着是一个水果;对于「没有原因!
」的重复;每个主要的女性角色,都被赋予了一个诡异的无色(或近乎无色)的画面。
正如影片中许多其他的部分那样,戈达尔设计了一种他独有的、不稳定的平行宇宙情节。
这些风格化的选择,强化了影片整体的形式结构。
在第一个序幕中,上面第一张图中的那个女人,也出现在了彩色的影像中。
似乎彩色与黑白影像之间的划分,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无色影像的出现。
影片中主要男性角色(显而易见)的死亡,是以非常暧昧的方式呈现的,但这显然是故事的情节顺序造成的结果。
这种调整时间顺序的把戏——现代电影的常见技巧——在戈达尔的作品中是相当罕见的,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是如此。
显然,3D是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一开始有些迟疑,但我最终还是决定去思考这个议题。
一些像戈达尔、赫尔佐格和文德斯这样重要的导演,都在进行3D电影方面的工作。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直到现在才能详细地研究3D电影。
1980年代早期,我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看过《非洲历险记》(译者注:历史上第一部彩色3D电影),但如果我停下来观看每一个画面,我无法分辨究竟什么是3D效果。
我在撰写《潘多拉的数字魔盒》一书时,数字投影的胜利,为我带来了未曾预想到的好处。
当蓝光版的《电话谋杀案》在2012年发行的时候,我意识到我需要升级了,于是我们购买了一台便宜的电视机和蓝光播放器。
现在我们的3D收藏进一步扩充,除了一些香港影片之外,还有像《无敌破坏王》、《地心引力》和《猪头逛大街3》这样作品。
3D光盘的成本有时候很低,而且你可能需要一个比我们的显示屏更大的屏幕,以此来体验大银幕观看的效果。
不过,我们至少可以逐帧地研究一位导演对3D材质的使用了。
因此,对于那些无法在影院观看《再见语言》,又拥有3D电视的影迷来说,有一个可能会让人心动的消息:奇诺罗勃公司将会发行3D版《再见语言》的光盘。
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小众独立电影,或许更多人尊崇戈达尔,崇拜的是戈达尔早年的影像学、叙事学的高超技艺,而今天,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还会再在乎用各种功名利禄、利益化、技术化的手段来炫耀自己,还会像我们很多所谓电影“大师”一样以前辈自居于故事,以科班自居于结构、形式,或是以评委自居于价值理念的城府和偏见?
而如今的当代电影,很多创作者,还在以权利、资本、专家对话语权的合谋和篡改自居,每一条价值理念其实已经都积重难返,每一个故事其实都包藏祸心。
而这位80多岁的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仍然还艰难维系着对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深深的责任感和历史感,对当代人类的精神的异化、时代的解体、断裂,阶级的幻灭做着最后的维系。
语言是存在的家,“”中心再难维系“,作品用高超的手法,极度锐利快速又极度旖旎轻盈,在潜意识、前语言、元语言上不经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完成和解,但只是个幻想,一部呓语作品,倾诉的本就是呓语一样的碎片化的时代,对我们的精粹化、民粹化、符号化敲了最后一次警钟
84岁高龄的戈达尔自编自导的最新一部自定义的剧情片,整片70分钟,气质玄妙,正如其所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当然,在这样一部的尖端前沿实验作品面前,你与其试图去寻找它的意义、定义和确凿的指向,还不如放空,单纯面对一种直接观感的体验。
毕竟一方面,此片完完全全的游离于既定的一切影像公式、视听经验之外;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艳丽、凌乱、茫然、刺目和流离失所,又在声画中尽情嘲讽和诗意的呈现。
用虚幻的意向去指代实在的事物,或者相反,虚实交错,另一个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再见语言,更像说是再见人类。
如一段画外音所说:“你放弃了一切,再走一步,放弃自由本身,一切就回归了。
” 如此自由的灵魂当然超越了一切。
也应当保持永恒的敏感和尖锐。
电影语言,语言,规矩,人类常识,行为,于他而言已没有意义,就是这么任性。
正如并不用刻意去解读一种装置艺术,甚至无需评判,如果你无法强烈融入共鸣的观感,只不过说明你和创作者不是一个向度的思维模式,并无更多比较、预设和结论。
《再见语言》中,断裂画面,镜头时而鲜亮、时而乱,刺眼、无关联、极致的错位、无意义语言,一段诗性的漂流,一段镜头的颠倒乱晃,一段躁点和屏闪,颜色千变万化,或一段黑白,毫无规律,只剩节奏,情绪,和理性的幕后编码。
影片的旁白继承了戈达尔70年代的存在主义和左派政论风格,所谓“不是拍一部政治电影,而是带着政治性地去拍电影”。
即使已经触摸一种表象下的本质,说出理念同时,也并未能够彻底告别话语。
突如其来蹦出来的音轨,说极权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机器,资本主义、和平年代的剥削,说马基雅维利,索尔仁尼琴,俾斯麦和希特勒,说核能,转基因生物,纳米技术,广告宣传,恐怖主义,说我们的和平和发动战争并无区别。
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并说去美国,获得一些廉价的垃圾。
而手持iphone的人,说你查google去,说我们被这只怪物抓在手心。
影像层面,是各种片段的组接,如我们日常拿着iphone或其他移动设备随时可以来一段的视频拍摄,类似于朋友圈的实时短视频。
肆无忌惮地把电影语言的规则打个支离破碎。
又一一表现了科技、数码、网络、移动设备对肉体和精神的刺激体验。
而最醒目和宁和的片段总是关乎一只狗,其以最自在的姿态,不断的穿插在镜头内外——在雪地里打滚,草地里奔跑,顺着河水漂流而下,仿佛达到了另一个自由的彼岸。
比一般的作者电影更为彻头彻尾的作者化,也更为的自由纵横,无所顾忌。
这一切,依旧是戈大师的终生特质,而其对时代及媒体近况的反讽,更是延续了近几年《电影史》、《社会主义》老辣的表达。
其对电影语言无休止的创新、舍弃和摧枯拉朽的改造,同时,也是集成了他一贯对观众刺激、折磨和从不在乎的态度。
他甚至还常对观众说:“你们人来的太多了。
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的?
你们在干什么?
”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经由大众传媒无休止的洗脑,重塑观影经验已经不可能了。
正如人类在习得语言和经验之后,已没有可能再获得真正自由的灵魂。
在不可遏制的以好莱坞为主的电影叙事语言一边倒情况下,再接受戈达尔这种另类表达的土壤也逐渐消弭,终将消失殆尽。
而片中却仿佛宣言一般的说着:“我们必须要走到最后,在那之前我们必须要活着”。
可能值得欣慰的是,实验精神不老,一个时代或许还并不算彻底结束。
完
失声 卡带 重复 滤镜 模糊 清晰 摇晃 做梦 彩色 黑白 戈达尔称为实验电影的原因是在精神病院拍摄了一群冷静的天才的缘故吗?
哦不是,导演才是不小心从重症监护室跑出来的那个人。
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和这部戈达尔的再见语言都拓宽了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最初的想象边界。
这部戈达尔感觉更像自白派的卡拉克斯。
把诗用最直接的方式用摄影机呈现。
也就是“拍诗”。
没有任何诗意的诗,就是哲学。
本片就是如此,没有任何诗意,用cult的镜头充当哲学性的符号。
凝炼了无数命题和思想的结晶,只是不断抛出问题,让我完全来不及接住而去吸收。
画面与台词的莫名无联,不断放大割裂感,加大伪和谐力度,更像是一种没有声带的呐喊。
内心却充斥满足。
缺乏想象的人们,于现实中避难,文学探索实验。
描绘非洲的概念,镜头转向的是充满滤镜的鲜花丛。
法律,如果否认自身暴力,则是欺人。
法律如果否认把自身变为国家机器的事物。
则是欺人。
法律如果视自己有理可依则是欺人更甚。
战争不过是社会与国家之争。
捡了一个破烂,它是哲学,它的心,是其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的目光一旦被他人锁定,他便无法思考,我们俩便不再是我们俩。
两个伟大的发明,无限和零,不,是性和死。
零点是无限,其他全是零。
戈达尔的电影真是太难看懂了。
本身能看完电影本身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即使看完了也不知道想说什么。
真就是一脸懵逼。
下面是我的猜测。
从狗子的视角来说,人类的语言听起来可能就像我们听到电影里人物的台词一样,没有"意义"。
这里的没有"意义"指的是在当前语境下的无意义。
在《再见语言》中,就是影像呈现的语境和台词与字幕是对不上的。
台词和字幕在此作为单独的存在,而不是影像的附属,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可能将其单拎出来,查询他的引用,补充上语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吧。
要追究无法理解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语言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产生偏差的根源。
我们不懂作者的引用,不懂作者所经历的事、阅读的书,这样观众或者说"读者",又怎么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呢?
所以《再见语言》可以看做是与传统语言的再见,转而用视听语言、用影像来表达自身的想法(但说实话,更难懂了,可能以后的人在经受过大量影像的洗礼后能够用这种方式交流吧)。
不过呢,抛开更多作者思想方面的探讨,单从影片本身还是能学到一点儿东西的。
作为先锋电影,《再见语言》对声音和画面都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突然的声音消失,失真的画面,3d等作为新视听语言的尝试。
拿剪辑举例,当中有一个片段(25分钟左右)对狗子和火车进行了交叉剪辑。
首先大的是狗子和火车进站两个元素交叉,狗子中又有白天的狗子与夜晚的狗子交叉,在夜晚的狗子中又有转头与不转头的交叉。
火车进站中则对画面使用重复、失真、跳跃、卡顿等不同处理。
最后进行狗子和火车的画面合成。
短短1分钟的片段包含了新的画面效果、新的声音处理方式、多重交叉剪辑。
如果将其内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恰当的使用,也是一份不小的收获。
"人类是什么?
""故事是什么?
""战争是什么?
"我很遗憾我的 3D 眼镜丢了,所以我看的是 2D 版,我可能会再来看 3D 版。
虽然我不知道真正的 3D 版讲的是什么,但我确实认为这次 3D 的使用是通往让-吕克迷宫的必经之路。
整部影片充斥着这些磕了药的影像模式和戈达尔的各种元素--性、战争、政治、哲学和非传统的电影技巧。
这是最狂野的一部电影,你必须以成熟的让-吕克-戈达尔的方式接受它,你不需要在其中抓住任何东西,它是一种潜入感知的方式。
很反战,也很反电影语言。
其他的,我需要看两遍
这部电影从2014年一直拖到今天才看,觉得看得晚了,不过我会二刷、三刷,四刷、五刷.....刷刷刷刷,无穷匮也!
首先,觉得《刺客聂隐娘》是无聊电影甚至是垃圾的朋友,就不要来看这部电影了,因为你看了同样会觉得这部电影很无聊、垃圾,所以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了。
其次,这部电影不是因为导演戈达尔的“大师光环”才备受戛纳电影节那帮评委奉承与推崇的,它确实是一部非常棒,且值得反复观看与用心思考的电影。
最后,希望不把电影当作娱乐,而是真心热爱电影艺术的人看这部电影,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与思考。
《圣经》第11章宣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这便是试图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提供解释的“巴别塔困境”。
人类不仅因为种族的不同,而言语不通,也因为语言符号本身有其缺陷性,导致大家沟通起来像是鸡同鸭讲。
任何一种语言或者文字在表达效果上都会打折,甚至直接失效,以至于很多时候语言都不能精确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
比如:如果你不指着蓝色的东西,你能告诉我什么是“蓝色”吗?
不能。
再比如:你能向没有吃过苹果的人解释清楚苹果到底是什么味道,也不能吧!
而且,很多生活在一起的人会渐渐对生活的单调、彼此的无趣感到厌倦,致使双方往往在沟通时不在一个频道上,相互龃龉与厌恶。
有些人,甚至因为一两句话就撕起逼来,甚至大打出手。
人们沟通心态的遗失与言语上的错位,需要一个第三方媒介,来传达彼此的“话”,正如台词里所说的那样:“不久每个人都需要靠翻译来明白彼此的话”。
戈达尔所想表达的即是如此:语言,一种无用的东西,再见吧!
当你觉得看不懂《再见语言》里一帧帧乱七八糟、凌乱琐碎的“非叙事图像”时,你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也许是他(戈达尔)故意让你看不懂他的表达,唯有如此,他才能表达人类语言的“不能表达”。
《再见语言》这部实验主义电影拍得很随意(至少表现出来如此),像是导演外出买菜时随手的街拍,然后他回家回放时觉得影像不错,就找了个热爱电影的修鞋匠帮着剪辑了一下。
虽然拍摄上随意,但“彩色部分光线的捕捉和过度饱和颜色的搭配,当真赏心悦目”,而且带有哲学性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意识流台词,很能带给人启发与思考。
“新浪潮”大师拍电影就是这么一反常态,他们用漫不经心的态度对抗主流电影的“庸常规则”,不过说实话,这才是你国圈钱导演需要学习的。
《再见语言》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的神片,神到看完电影所有人都一边发愣一边鼓掌,一边绞尽脑汁地打着影评的腹稿,却怎么也想不出该如何评价这部姑且可以被称之为“电影”的作品。
想来想去,徒劳无获,只得从嘴边气若游丝般地吐出几个字:大师就是大师。
从严格意义上说,《再见语言》是一部实验影像,无奈戈达尔档次太高,随便拍一个短片就是戛纳级别的。
这位83岁的老导演在先锋的道路上狂奔了数十载,以至于近几年他的每一个新动作都会成为现象级的事件。
对于媒体们来说,还能有什么比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戈达尔的新作更能提升逼格的?
就算睡七十分钟又何妨,电影结束睡醒了,照样能赶上鼓掌口哨的致意时间。
于是,《再见语言》的戛纳首映变成了一场争位抢座的酣战,导致开场前半小时,能容纳2300人的卢米埃尔影厅就坐得满满当当。
在影片宣传手册上,戈达尔倒是相当认真地手写了电影梗概:想法很简单,一位已婚妇女和一位单身男人相遇。
他们恋爱,争吵,流泪。
一只在小镇与城市间游荡的狗。
四季轮回,男人和女人再度相遇,狗也出现在他们身边。
它者合一,一又化为它者,他们是三个人。
前夫砸碎了所有,第二部电影开始了,和第一部一样,却又不尽然。
我们从人类的故事过度到隐喻,并由狗的吠叫和婴儿的啼哭结束。
不过,并不要指望这个意识流梗概能帮助你读懂电影,《再见语言》玩的还是戈达尔最擅长的抽象游戏,这位一向拒观众于千里之外的导演再一次彻底决绝地打破了电影语言的规则,在3D技术的帮助下,影像愈加光怪陆离:倾斜颠倒的镜头、过度曝光和失焦、多次出现的画面重叠、不稳定的音量、字幕的有意缺失……几乎所有损害观影体验的招数,《再见语言》都用了一遍。
全裸的男女、街边的座椅、奔走的狗(这只出镜率极高的狗真的是戈达尔自己的宠物)、远洋游轮、浴缸里的血……不关联的意向相互拼接,“像外太空的编码”一样令人费解。
毫无感情的画外音勾勒出冷峻与漠然,在死亡来临前的氛围中,一种对政治与现实的厌恶感缓慢地升腾起来。
《再见语言》的游戏性中,沉淀着晦涩绝望的哲学思考,用电影中的话来说,这本身就是一次“充满文学性的探寻”。
电影像一部章节小说,被分为“自然”和“隐喻”两个部分,主要的画外音对白也都是来自戈达尔私人藏书中“名人名言”。
或许是尼古拉•德•斯塔埃色彩浓烈的抽象画给予了戈达尔灵感;或许是雨中朦胧的玻璃窗让他发现了莫奈般的瞬间;又或许是被小说家莫里斯•布朗肖的反叙事理论所吸引,电影用掷地有声的“Adieu”和破碎图像向结构主义所限定的语言概念告别,转而投身用不同的图像实验打造出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
电影中“自由的男人”和“已婚的妇女”让人想起戈达尔拍摄于1966年的《男性、女性》。
经过五十多年的时间,对马克思可口可乐时代的具象讨论变成了形而上的哲学探求,戈达尔的语气也变得愈发女性主义。
早先被问起如何看到3D技术的时候,戈达尔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
但在《再见语言》中,成就他的却是这项“白痴的技术”。
两部佳能5D2使他能够在银幕上实现文字的叠加,亦能用自带的重映展现女性周旋的纠结。
视觉奇效打造的戈达尔式迷梦,更是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3D必是大片”的认知。
原载于2014.6月刊《电影世界》
碎片化的哲学更像是卖弄,讲了很多疯话。一个引用还出现了明显错误。总之,艺术品来说,放展上,说得过去;做成电影,倚老卖老卖名气,实在不厚道。
他媽的,裝逼過頭....
视觉效果超棒,内容没太明白
再见戈达尔……#DUFANG 3D展2024/4/13
一种意识流vlog
评价是“力荐” 不是“五星”//相比《影像之书》这部就好理解得多 但可惜看不到3D版本 看友邻的描述我可太有兴趣了//与其说是晦涩 不如说是一场意识流的具体呈现 碎片的颠倒的跳脱的混乱的音画对位的甚至本身是无意义的//人类创造语言以赋予自我权力 越是靠近现代产生的事物越顺而自然地附着某种“语法逻辑”//激进的暴露//打碎原有结构再重组这件事充满了力量
这片还好是跟一群人看的,不然我真的看不完。 电视中放着大都会混乱语言包括但不限于:对话语言、电影语言、音乐语言、历史语言、色彩语言解构话语权
电影院重看,戈达尔拿 3D 和人眼玩物理叠化,两处运镜都惊呆了。
极不舒服的观影体验!疙瘩是把电影当作诗来表达了,但看起来太痛苦了!
观感不如《影像之书》,当我期待它关于无意义时,它却尝试去显得有意义。
84岁的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新片,即便看不懂睡大觉也要授予戛纳评审团大奖的高逼格神作。本片穷尽了让观众不适的视听手段:不关联的意象拼接,歪斜颠倒过曝失焦变色重叠摇晃多帧率混搭的影像,不同声道音量不稳风格迥异的声音,故意留白的字幕...内容方面,解构主义存在主义左派思想明显。(9.0/10)
鄙人粗浅...
戈达尔是把镜头当作意像来使用,这正是孤独的Ezra Pound 半个世纪前在《诗章》中进行的尝试啊!高浓度的滤镜效果,猛烈到会让人受到惊吓的剪切,对颜色变异效果的痴迷,对声调波动的实验,以及所有这些探索所立足的——冷静的理性精神,企图通过符号直接呈现事物,取消主观性,取消连词,打破传统句法的专制,注重转喻而非隐喻,对经典的引用癖,充满分析力但又相信直觉、灵感和即兴发挥。对于政治、文化、诗歌、性别等问题的复杂涉及和略显诡异的知识谱系~掘井式的创作和漫长的创作周期,一切都太像了。
理解不能
需要沉下心,冷板凳才能坐得住
什么鬼
2D看了一遍,调成3D看了一遍,关掉声音再看,我不清楚哪样最好。电影的一切叙事手段都具有欺骗性,戈达尔将声音、影像和叙事分离开来,拆解电影,让你看到它们各自的功能,重新思考电影的本质,看到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像电影,是因为它的数字感,它是犀利的富有诗意的实验影像。★★★★
hello,你国乙烷,一个狗说,戈达尔也会严肃文学了,一边喷一边徐徐的打开弹幕
老头84整了这么一出挂羊头卖狗肉的迷离影像。他明知道语言有多重要(参照此片)。当然他也知道语言能表达的又多么微乎其微,语言一旦形成,就不可避免地被误解(正如人的性格标签)。我们唯一能看清世界的方式,是通过狗的眼睛……?听戈达尔瞎扯。他真实的意思是,人类(乃至世界)都需要一个中间物来为我们进行翻译。这个中间物,哪怕是神也不行。神不能让我们谦卑,只会引起我们的羞耻。这个中间物是什么?男人与女人间的性?孩子?还是两人养的一条狗?你必须做点什么,我才能说话,女人说。于是,我们做爱。于是,做完爱,我们说话。正因为我们彼此是自由的,所以我们分离,只有自由的生物才能彼此陌生。男人说两个伟大的发明是无限和零,女人说是性与死。有一段对男人痛苦忧虑的来源描述很有意思,是个温柔又有洞见并不轻视女性的老头。还活着呵
3D实验电影,艳丽的数字技术看着很不舒服,讨厌这个new时代。拍,狗的凝视。asmr音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