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ABC谋杀案

The ABC Murders

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埃蒙·法伦,迈克尔·谢弗,弗雷娅·梅弗,雪莉·亨德森,安亚·查洛特拉,安德鲁·巴肯,塔拉·菲茨杰拉德,布朗温·詹姆斯,克里斯托弗·维利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ABC谋杀案》剧照

ABC谋杀案 剧照 NO.1ABC谋杀案 剧照 NO.2ABC谋杀案 剧照 NO.3ABC谋杀案 剧照 NO.4ABC谋杀案 剧照 NO.5ABC谋杀案 剧照 NO.6ABC谋杀案 剧照 NO.13ABC谋杀案 剧照 NO.14ABC谋杀案 剧照 NO.15ABC谋杀案 剧照 NO.16ABC谋杀案 剧照 NO.17ABC谋杀案 剧照 NO.18ABC谋杀案 剧照 NO.19ABC谋杀案 剧照 NO.20

《ABC谋杀案》剧情介绍

ABC谋杀案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33年的英国,声名远扬的大侦探波洛(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件,寄信者在信件里预言了三场谋杀,并且给出了线索。虽然波洛报了警,但警方并没有太重视这封匿名信。果不其然,凶杀案发生了,名字以“A”和“B”开头的两位被害人均被以信件中所描述的方式杀死。 波洛明白自己必须开始和时间赛跑,去拯救唯一的那一位名字以“C”开头的幸存者。之后,波洛又陆续收到了几封内容相似的匿名信,可是当他着手调查这一切事件背后的真相时,却屡屡遭到阻拦,只有克罗姆警探(鲁伯特·格林特 Rupert Grint 饰)坚定的站在波洛侦探这一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主妇胜!阿雅与魔女跟我回家布兰丁斯城堡第二季代孕帝国津门三少爷维伯斯时报我的野蛮囧妃兄弟的判决萌族酷狗侦探玫瑰公寓厉害了我的叔凯歌与挽歌短信情缘教室的那一间第二季萨满仙师彩虹甜心极速悖论戏剧性谋杀OVA乐丹西亚:魔法王国的传说大耳窿地球上最后的日子敦君与女朋友俏红娘小偷演员萝莉的时间2翠丝奶爸的科技武道馆超声阴阳鉴

《ABC谋杀案》长篇影评

 1 ) ABC谋杀案:暮年波洛遭警队嫌弃,凶手竟用连环杀人致敬?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 阿加莎作品影视改编《ABC谋杀案》在1992年曾有个高分电影版,在2018年推出了3集剧集版,和《悬崖上的谋杀》、《灰马酒店》差不多的评分。

在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波洛当过兵,因为炸弹毁容才选择留胡子。

这部剧里,波洛曾是一名牧师,因为战争没有保住教堂和百姓,于是搭上难民火车来到英国,谎称职业是警察,从此成为了私家侦探。

在案件发生这段时期,波洛被改成暮年,昔日辉煌已经过去,年轻的警督克罗姆初期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不过克罗姆有句话说得没错,在波洛光环照耀下,警队就像个傻子一样,为了保住职能部门在民间的声望,有意对波洛冷处理蛮合情合理的。

不合理的设定是整部剧几乎没有看到波洛的完整推理,而且因为凶手与几名被害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凶手像是案件进入死胡同之后突然间冒出来的,一种莫名其妙之感。

这个ABC谋杀案是一起连环杀人案,凶手事先给波洛发死亡预告,有挑衅和致敬之意。

多么有吸引力的故事啊,硬是东拉西扯故意引导,销售卡斯特明显就是个吸引注意力的假凶手,这种呈现方式太过刻意了,莫非编剧还觉得很高明吗?

第一案线索是A,地点安多弗,死者是烟草店老板阿舍,现场留有一本ABC铁路指南。

可惜当地警局未审先判潦草结案,只要能拒绝波洛,根本不管什么真相。

后期警方推责让波洛背锅的设计也很真实,与故事背景中警方看波洛不爽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案线索是B,地点贝克斯希尔,死者是生活放荡的服务员贝蒂,现场同样有ABC铁路指南。

第三案线索是C,地点彻斯顿,死者是克拉克爵士。

剧中波洛的高光时刻,就是他找到了三个案子的关键线索。

每一位被害人所在的地方他都去过,凶手对他的过往非常了解,如果还有D,那一定是曾去过的地方。

通过死者家属的回忆,波洛还发现凶手的衣着装扮与自己一模一样。

第四案线索是D,地点唐卡斯特,卡斯特明明在门口还见到了杜利,结果死的却是别人,从这也能怀疑卡斯特背锅侠的身份。

第五案线索是E,地点安博西,死者是厄尼,卡斯特终于被警方抓捕。

波洛调查到卡斯特在前面的案件中有不在场证明,凶手利用了他,给他提供信息与指令,卡斯特以为是一条条致富的线索,从未有怀疑过。

通过卡斯特的口供,波洛确信凶手就是卡拉克的弟弟富兰克林。

他惦记哥哥的遗产,这个动机可以理解,杀其他人是为了制造混乱,掩人耳目吗?

这个理由尚且容易接受,那富兰克林杀人是为了成就波洛的思维,说实在的有点鬼扯。

成全波洛的代价很可能是以命偿命,那还惦记啥哥哥的财产,还不一定是钱先来还是命先丢呢,这两个目的很矛盾,想不出两全其美的结果。

 2 ) 丝袜控、强迫症、仪式感……这次的凶手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美剧和电影】 在2018年的最后几天,我们终于等来了每年一部的“BBC阿加莎系列”。

2015年BBC为了纪念阿加莎·克里斯蒂125周年诞辰,推出了迷你推理剧《无人生还》,并且大获成功!

怀着激动的心情,BBC一口气续订了7部阿婆的小说改编合约。

15年的《无人生还》,16年的《控方证人》,17年的《无妄之灾》。

随便揪出一部,都是能让推理迷们尖叫的心头神作。

今年的这部,迎来了阿婆笔下的当家角色——大侦探波洛。

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

按照惯例,BBC的《ABC谋杀案》仍然是“三集片”模式,每集都是60分钟左右。

令人吃惊的是豆瓣评分竟然只有6.5分,简直是系列最

粗略地翻下评论,基本上都是这个调调:

确认过眼神,是改编的锅。

不过分数也说明不了什么,就像下面这位影迷所说:

环环紧扣的节奏,加上演员们的炸裂演技,浓缩为“三集片”的剧情还是值得深挖的。

故事的时间设定在1930年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英国。

ABC既是凶手的代号,也是《ABC铁路指南》的缩写,而且这本书更是成为了凶手挑选被害者的指南。

先是在A城,杀掉名字以A为首字母的被害人;

再在B城,杀掉名字以B为首字母的被害人;

以此类推……

连杀人都这么有仪式感,这个凶手怕不是有强迫症!?

而且这凶手也不低调,每次杀人之后还会给大侦探波洛写一封充满挑衅意味的信。

不过,在BBC的这部《ABC谋杀案》里,大侦探波洛也颠覆了以往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这位来自比利时,本该头戴巴拿马帽、脸上挂着八字胡、随时随地秀法语的名侦探,却没有了以往的优雅、精致和高傲。

取而代之的是令人陌生的苍老感,甚至可以说是落魄。

头发掉光、身材佝偻,只能靠染发剂制造毛发茂盛的假象。

很明显,波洛老了。

这大概也是众多原著粉不能接受,甚至导致评分低的原因之一。

某天,波洛收到了署名为ABC的书信,信中的语言是满满的嘲讽和挑衅意味。

波洛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对劲,想要到警局找到老友贾普警督探讨信件的用意。

无奈老友已经退休,已经换成由年轻的克罗姆警督接班。

并被告知克罗姆正在外出办案,想要见他只能等。

漫长的等待,并没有让波洛如愿见到克罗姆警官。

可这也无法阻挡ABC继续给波洛寄信的热情,更嚣张的是ABC这回直接给波洛甩了个地址!

不得已,波洛再次去拜访克罗姆警督。

没想到收获却是,来自这位年轻自负的警督的一大波嘲讽。

波洛觉得ABC的信件绝不会止于简单的言语挑衅,于是决定独自前往信件中的地址。

果然,命案已经发生。

是一位名字首字母为A的女性,还发生在A城,死者的身旁就放着一本被打开到A字部分的《ABC铁路指南》。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

波洛再次收到ABC的信件,并且很快B城一位以B为名字首字母的女性就被杀害了。

此时的克罗姆警督也意识到,波洛提交的那封匿名信并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凶手真的是在按照ABC的字母顺序制造连环杀人案!

并且,第三位被害人,C城的C先生已经命丧凶手的铁锹之下。

波洛心想,这凶手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竟敢如此高调?

不仅杀了人,还放出那么明显的线索,告诉自己具体地址和顺序?

有意思的是,除了波洛的信件,《ABC谋杀案》还有另一条线索,一位全身都是奇怪气质的男子——

卡斯特,自称是一名丝袜销售员,巧的是他的行李箱里就放着一本《ABC铁路指南》!

更巧的是,每一个案发现场都有卡斯特的身影。

向第一位受害者A太太推销了丝袜。

第二位受害者B小姐,拿了卡斯特的丝袜却不给钱。

而且第三位受害者C先生的家里,也出现了卡斯特卖的那种丝袜。

我们再来看看卡斯特的英文全名:

缩写就是ABC!

难道就像莉莉说的玩笑话那样,卡斯特就是杀人凶手?

醒醒!

这怎么可能?

虽说是改编,BBC也不可能一上来就把凶手是谁透露的这么明显。

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克罗姆也不得不与波洛合作。

因为这一切都与波洛有关!

被害者身边的人提出,有看到过和波洛戴着一样帽子、穿着一样大衣的神秘人出现。

这一系列的操作,似乎都是在向着改编后年老、落魄的波洛发起挑战,BBC版《ABC谋杀案》的剧情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向我们揭开凶手的面纱,观看的过程难免也会经历剥洋葱时想要痛哭流涕的痛苦和又想继续剥下去的情不自禁。

不少原著粉大呼:我们的精致大侦探波洛去哪儿了?

就算老了,他也不可能如此落魄吧!?

别急,实际上,编剧还是为波洛保留了彬彬有礼绅士风度和精致生活习惯的,只要仔细观看便不难发现。

至于到底是谁狂妄自大,竟用如此手段挑战波洛?

3集短剧更完。

聊天对话框发送 ABC谋杀案 获取真相。

Chin-chin跨 | 年 | 快 | 乐

【更多阅读】BBC三集片: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豆瓣8.7 | 明明是部严肃的历史剧,为什么尺度却如此大!

一口气刷完这部9.1分的新剧,还是觉得打分太低冰与火的史诗对抗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首支预告片强势来袭!

豆瓣9.7,「纪录片狂魔」BBC又出逆天神作!

满满的黄 暴 污!

此剧全程高能,胆小的同学千万不要点开!

 3 ) 这不是阿婆的ABC

三集看完,平心而论比无妄之灾要好那么一点点。

这次至少没有自作聪明地乱改结局,而且推理因素也还算有,最后也基本圆上了问题嘛也很明显,就是除了人物的名字一样之外基本就跟原著没有关系了,最后菠萝的背景故事也是天雷滚滚。

但如果不把这剧当做阿婆的书,而是一部普通的谋杀惊悚片来看的话,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

只是下次一是拜托别再挂羊头卖狗肉;二是少点莫名其妙的人物冲突和毫无意义的sex scene,一个半小时的戏硬拖到三个小时就好了

 4 ) 编剧也把我谋杀了

老实说昨天趁着吃饭时间喜悦的心情看完了三集《无妄之灾》喷了一口老血之后,今天点开三集《ABC谋杀案》时我是战战兢兢犹豫再三的,看完第一集之后我实在想破口大骂,想了一下午,还是本着好奇Sarah这个编剧有多辣鸡的心看完了后两集。

以往太烂的片我都舍不得浪费时间写长评,在短评区简明扼要列举几个大槽点就完了。

但《ABC谋杀案》改编的糟糕程度,我真是如坐针毡。

我一向是不反对改编的,像国内的《西游记》和《大话西游》、《三国演义》和《大话三国》,像国外的《神探夏洛克》和《大侦探福尔摩斯》。

就拿同属侦探类的福尔摩斯来说,《大侦探福尔摩斯》加入了福尔摩斯的老情人,我觉得并无不妥,编剧还写得很出彩,对大侦探的人物形象烘托得更丰满。

原著一向不是圣旨,改编得合情合理即可,甚至彻底推倒所有人物关系、重构整个案件也可以接受,只要它还有推理侦探剧的味道,作案手法及破案手法能够自洽,不借助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力乱神和无头无尾的灵光一闪。

但,即使抛开原著,抛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光环,从一个推理破案故事的基本角度来看这三集迷你剧,它能合格吗?

不能!

尽管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波洛没有肯尼斯·布拉纳扮演的自恋型波洛那么戏多,尽管安德鲁·巴肯扮演的凶手形象也还有模有样,尽管本剧所有演员的演技比起国内近几年那些四大名著和金庸古龙等小说的流量小花改编剧,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还是很不满意整个故事架构。

别跟我提制作精良、画质一流、构图完美、服装华丽,你倒是去看不需要讲故事的超清纪录片啊!

美滴很呢!

我再强调一点,我是看过好多本,但我不是非原著不可的书粉。

这部剧、这个编剧的最大硬伤,显而易见,便是强行加戏、无脑杂糅、说多错多。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

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那几个关于战争难民的悲惨经历的小片段,以及那几个逮到机会就强行渲染本土国民对外国移民的抵抗情绪的只言片语和小情节,不管是包租婆对新住客的吐槽,还是门口贴着的反对移民的海报,还是媒体记者直接抛出的关于嫌烦是否英国原住民的拷问,还是检票员或者女邻居对波洛这个外国人的不屑,目的是什么?

除了影射政局现状以博眼球,对案件或者对波洛这个侦探角色的丰满有何推动作用?

Sarah如果想讨论1)战争与和平2)士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3)西方社会与人道主义4)尊重生命5)如何正确对待难民及战争移民,为什么要反复穿插在一个主要视角为杀人与追凶、犯案与破案的故事里头?

还要骑在推理女王的头上撒这么一把野尿?

单独原创个政治或者战争故事,大大方方地讨论,不爽吗?

再举个也很明显的例子。

波洛去了几次教堂,还和牧师讨论了忏悔与宽恕,又特写了几次丝袜推销员床头挂着的那句“上帝无时无刻注视着你”,以及波洛在不断闪现的一战期间比利时难民在教堂被焚烧至死的记忆中寻找救赎,和这个案件有什么关系?

我差点以为要发展成《达芬奇密码》或者《天使与魔鬼》了。

Sarah如果觉得自己想法很多,想问问天问问地,去写个宗教奇幻故事呗,别来糟蹋推理类。

再举几个神奇的特写,出租屋SM?

像极了流脓的荷包蛋?

眼珠子会转动的木偶?

火车脱险记?

小三互撕大战?

这纷繁各异的故事类型,我简直要被四分五裂。

Sarah同学爱好众多,雨露均沾,像极了最近上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花费大量时间描述与案件毫不相关的情节,然而一分钟不舍得给的,就是本剧的最大(唯一)要素,推理过程,抑或叫破案手法。

在哪儿?

在哪儿?

第一集花了一个小时讲了前两起杀人案件;第二集毫无进展;第三集还剩下40分钟,时间快来不及了,赶紧抛出“丝袜”,找到了丝袜售货小弟;第三集还剩下26分钟,要剧终了,赶紧推翻售货小弟的嫌疑,直接祭出凶手???

谈了几句之后,波洛采集了凶手的指纹,匹配!

还在他的衣柜搜到了伪装用的外套,坐实!

下一秒就逮捕入狱了!

这苏格兰场的效率真高!

Sarah同学的脑洞有点大,剩下9分钟不知怎么打发,直接上演腐国经典情节之监狱搞基?

凶手对波洛表达爱慕之情,并祈求得到赏识?

作案动机是对波洛的可怜,希望给这个暮年名侦探搭把手再振雄风?

还慰问波洛的伤疤,并走过去爱抚一下太阳穴?

我好怕美丽的安德鲁·巴肯强吻我心爱的波洛同学……我不知道Sarah对推理小说有什么误解,我希望她没有兴趣读推理小说,就不要糟蹋它们。

如果Sarah想编个破案的剧,那就自己自力更生(自生自灭)想一个吧。

再这么“取其精华、加入糟粕”的“比比谁更辣鸡”式的改编,阿婆的棺材板要按不住的。

翻了一下订了七部,《罗杰疑案》拼了老命都不准动!

俄罗斯改编的5集共250分钟版本已经好得出乎意料了。

 5 ) 一个不符合原著,却可能更为作者喜欢的波洛

其实,波洛的作者阿加莎在生时是非常不喜欢她自己创造出来的波洛的,几次想“杀死”他,但由于波洛太受读者喜爱而作罢。

她曾经说波洛是一个“detestable, bombastic, tiresome, ego-centric little creep”。

早年读阿加莎,最喜欢的当然是波洛,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和娱乐性的侦探,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什么能逃出他的观察和推理,在书中,波洛几乎像上帝那样全能。

作为一个少年,谁又能抵挡这样一个人的魅力 - 一个几乎没有弱点的、专门与邪恶做斗争的正义化身。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在喜欢波洛之余,渐渐地会出现一丝好奇,而这份好奇逐渐让我意识到 - 作为一个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波洛这个人物形象是多么的苍白。

作为一个经历战乱,经历生离死别的难民,只身逃离到异国他乡的他怎么会对过去没有一丝回忆、没有丝毫的感慨、没有些许的挣扎和半点创伤?

他就像一个突然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人,没有过去的生活在当下。

这样单薄的人物,作为娱乐的存在是足够的,但是却无法打动人的内心,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默以为,阿加莎的作品,尽管做到了极致的商业成功,却始终无法挤入“文学”的行列,其实是有原因的。

而单薄苍白的人物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缺陷。

回到正题,说说这部戏带给我的惊喜。

是的,这部戏里的波洛跟原著大不一样,不管是外形还是性格。

他是一个衰老的,孤单的,满身透着苍凉,内心被过去的噩梦所纠缠同时被社会排挤的难民,对法西斯心怀不忿,对人性的残忍好不怀疑,却对自己能力和宗教力量持有深深的怀疑。

但这个人物,却弥补了书中波洛的单薄,这不再是一个战无不胜的神,而是一个有喜怒哀乐、脆弱的人。

就因为这一点,我对电视剧怀有不可否认的好感。

不过,这样改编的作品,虽然在人物更有深度,但论起娱乐性和爽的程度,可能确实要打折扣了。

如果你对书中的波洛有一些遗憾,想看到一个更有故事更有回味的侦探,那这部戏还是适合你观看的。

但如果你喜欢精彩的推理,波荡起伏的情节,而且更忠于原著的话,那么这部戏你可能不会喜欢。

看了这一部不怎么忠于原著的电视改编,我想阿婆可能会对这部戏中失去了昔日光辉的衰老、脆弱、受排挤但仍然试图骄傲的波洛更宽容些吧?

 6 ) BBC出品阿加莎必为次品

等了整整四个月。

其实当时看到又是同一个编剧的时候心就凉了一截,但是抱着对原著的热爱还是满怀期待,当然BBC也没有让我失望,继无人生还、控方证人、无妄之灾后又烂出了一个新高度,到现在只想对编剧说一句求放过,看着自己心爱的阿婆的小说被一部又一部毁,我心中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难受。

在海报刚释出的时候,我看到那个简直比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波洛还要不像的波洛,年龄差就不说了,连小翘胡都没有了??

编剧你这样真的好吗?

关于波洛性格的变化,我也不想多说了,原本一个神气的侦探被塑造成阴郁的老头,到底是有多大仇?

当然,原著党也不是完全不讲道理,改编可以接受,我甚至都可以接受波洛被塑造成这样 (真的),我不能接受的是这部剧本身。

抛开原著,如果只纯粹地看这部片子,也是一部毫不冤枉的烂片。

首先还是波洛。

就算不看他性格外貌的改变,就只看这个侦探,从头到尾干了什么?

从第一集打酱油直到最后,硬生生加入的战争背景怒刷存在感,从头到尾不知道回放了多少遍,最后意义是什么?

没有推动剧情的作用,没有帮助破解案情,请问波洛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第二,如果要说波洛存在的意义那恐怕就是凶手对他的某种(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情感)造成了这一切,所以也就引来第二个让我极度不适的点——作案动机的改变。

要说ABC谋杀案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是阿加莎描述了一个用一起案件去掩饰另一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去掩饰自己真正想杀的人,我想看过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也会有所感触,从头到尾凶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自己的哥哥继承财产,怎么就变成变态杀人狂了?

还对波洛有特殊的情怀?

这种改编只让这部剧变得非常无厘头,如果你要说所有的起源是因为凶手对波洛变态的崇拜也好什么情感也好,那也应该把来龙去脉说清楚,至少也要设置一个合理的前因后果吧,毕竟这是你做的一个很大的改动,结果呢就是把一段回忆不断重复,最后十分钟一笔带过,我甚至都没有感觉到凶手对波洛的情感有强烈到能引发他做这一系列的事,改编失败。

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个案件的主角不是波洛好吗,他只是个侦探啊,而编剧不但没让他发挥侦探的作用,还强行把所有的作案动机都往他身上推,好像一切都是由他而起,可怜了我的波洛,什么都没干还背了一脸锅,也可怜了原著党,看最后十分钟的时候内心真的是煎熬,凶手还去用手摸了一下波洛的伤疤,我真的。。。

第三,也是这几部被改编作品的通病,我看悬疑片最讨厌装神弄鬼故作玄虚的剧情,这样的情节会让我觉得编剧十分弱智,就像这部剧里。

请问那几段吐鸡蛋,SM,某纠结的母女关系,包括波洛的背景设定是在做什么?

各种气氛渲染地那叫一个多,可是有任何作用吗?

除此之外,这位编剧好像就只有一个套路,就是设定无数个情节,无限把你往某个人那里引,让你觉得他是凶手,却又始终不拍出作案过程,然后结尾一反转让你觉得被玩弄了智商,无妄之灾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当然ABC谋杀案可以稍微理解,毕竟原著就是这样设定的) 只是编剧做作地太刻意明显,这种把戏玩了一次就够了,玩多了只会让人感到厌烦。

第四也是我真正否认这部剧的原因,为什么说它是部烂片,因为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推理,凶手就这样突然蹦出来了,是因为玻璃杯上的指纹吗?

当然不是,波洛猜出凶手是他有一段很严密的推理,比如说其中第二个受害者贝蒂是被自己的皮带勒死的,那么在那之前她肯定是把皮带系了的,所以她应该是在和别人约会,而那个精神不正常的亚历山大显然没有任何魅力让贝蒂为他解下皮带等等,别说是什么时间限制,说完这些推理十分钟都不用,而编剧连十分钟都不愿意花在这上面,却花几十分钟去装神弄鬼,连警察追推销员的情节都要拍出来,那么多时间却不愿意花一分钟时间讲推理,是的就是连一分钟都没有,编剧是真的有什么怪病吗?

这部片子你告诉我到底讲了个什么好吗?

BBC已经预订了七部阿婆的小说改编,我不会说我再也不会看了,因为明年出新的改编的时候我还是会屁颠屁颠地去找资源,因为强迫症原著党总是会希望看到自己看小说时脑海中导演的情节出现在屏幕上,被真的演出来,而无论我心中是多么希望,也知道基本不可能,会换编剧了,所以我会看到阿婆的作品被一直毁下去,想想是真的有点难受,我还是找时间补补大侦探波洛来抚平一下伤疤吧。。

 7 ) 这不是阿加莎的ABC,但抛开改原著,恐怕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犯罪探案剧

先声明一点,虽然个人很喜欢阿加莎,很喜欢波洛这个角色,但并不是说忠于原著就是圣旨。

在这个时代,合情合理的改编甚至演绎,对推广经典作品是好事。

比如,前几年麦克莱恩老爷子的《福尔摩斯先生》,演绎了一段退休后的老年福尔摩斯边养蜂、边探究旧案、边感悟人生的故事,就还挺棒的吧。

而这部《ABC谋杀案》,作为BBC致敬阿加莎系列的第四部,则带来了另一位知名侦探波洛的晚年生活演绎。

但是,和福尔摩斯在柯南道尔的笔下过了60岁就音讯全无不同的是,波洛可是被阿加莎从初出茅庐写到去世的,所以原著党对他老年后的经历也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波洛当主角的案子,一旦改得不好,就容易被骂。

不幸的是,BBC团队在这个系列的第四部,第一次推出“大主角”波洛后,看来免不了要被骂了。

因为,即便不是得罪原著党,这部《ABC谋杀案》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犯罪探案剧!

为什么得罪原著党仅就本剧来说,得罪原著党的最大原因,毫无疑问,主要在于侦探波洛的人设。

在阿加莎笔下,波洛接手”ABC谋杀案“,可以说是在他私家侦探生涯的黄金年代。

这一案前两三年,他坐了东方快车,坐了普罗米修斯号航班(云中命案),后两三年又坐了尼罗河上的游轮和地中海上的邮轮(海上迷案)。

一会儿火车一会儿航班一会儿游船,从生命力上,当时的波洛是很强的,从破案难度上,他的灰色脑细胞也是很活跃的。

如今,突然整出来了个老年的波洛,是会让人接受不了。

那再退一步讲,真要像《福尔摩斯先生》一样,安排一个老年侦探呢,恐怕这个波洛又和原著里的侦探从气质上有完全的不同。

原著里,在帷幕一案之前,波洛从外型到语言到性格上,除了侦探应有的机智和敏锐外,是带有一点自嘲式的幽默,以及相应的一点点自负的。

身边的贾普、黑斯廷斯、奥利弗太太甚至女仆都衬托出了他的这些特质。

而在最后的帷幕一案里,身体不行了的波洛,没有了轻松幽默但绝对少不了侦探的自负和掌控力。

大家从他的死法能看出他极强的个性,强到自己来了一出“无人生还“式的犯罪。

这样的波洛,会有本剧中的老年不得志和郁郁寡欢吗?

再往深了说,英国从天气到环境的灰暗是让人印象深刻,但在阿加莎以波洛为主角的作品里,除了个别几案,多数是不太体现这一点。

因为阿加莎自己的经历,波洛不是在阳光明媚的乡间见证谋杀,就是在全世界的旅途中帮人破案,表面上是不太看到不列颠岛上的雾霾的,更多的阴暗来自犯罪的内里。

那么,这个波洛是怎么来的?

如果是一个听惯了人间忏悔的教堂牧师,他又是怎么做到侦探的?

剧里没交代,恐怕也说不通吧。

为什么抛开原著也不是一个合格作品?

如果说一个莫名其妙的侦探形象让原著党不满意,那一个失败的罪犯设定,就决定了抛开原著它都不是一个合作的剧。

在《ABC谋杀案》原作里,罪犯的初心是阿加莎最常用的套路:杀人夺取财产。

为此,他借刀杀人炮制了前两个案子和后一个案子——并没有E——伪装成连环杀人案。

其实,阿加莎的原作就是有一点过于强调犯罪手法的诡异而有点漏洞的,比如现实中真要达到这个目的,找个人做幌子去按字母杀人,不如自己无差别的连续杀人来得保险。

那到了本剧里呢,凶手的犯罪动机似乎都改了,改成了从波洛身上找到了灵感而去变态连环杀人从而挑战波洛,甚至最后有点成就波洛复出的意思……你俩跟我这儿扯犊子呢,还是搞基呢?

真要为了这个,干啥找个人当幌子,那岂不是出错概率更大,更不如自己去无差别杀人呢。

而且,剧里好像对于怎么查出凶手的,是不是似乎也没说太清楚?

是不是在结束前20分钟就一笔带过了?

搞得原著党看不下去,非原著党一脸懵逼啊……所以啊,这三年来,从无人生还到控方证人到无妄之灾到abc谋杀案,口碑越来越堪忧,bbc可能真得记住那句话: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否则你们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最后,为明年的《死亡终局》捏一把汗,并期待下明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要排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8 ) 我真心觉得一般

和之前的翻拍的《控方证人》一样的问题,在原基础上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设定……《控方证人》的律师在老电影中自带吐槽和傲娇属性被改成一个感觉精神不正常的人,这次的《ABC谋杀案》把阿婆的波洛改成一个晚年被人嫌弃还处处被排挤的形象?????

太烦人了,老老实实的拍悬疑剧不行吗。

之前看BBC《无人生还》还觉得很惊喜,果然毁原著不分国界嘛

 9 ) BBC版波洛大侦探,从睿智可亲的胖子,到暗黑丧气的瘦子

如果要评选英国BBC最爱的女作家,那一定是简·奥斯汀和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感觉隔段时间,BBC觉得自己没什么像样的作品了,就把这两位的小说拿出来拍一拍,总能吸引观众眼球。

就像TVB也总要隔段时间就拍一下金庸小说来引发观众热情一样。

2015年圣诞节,BBC推出了阿加莎最经典的小说《无人生还》的三集同名迷你剧,大获成功。

虽然,很多阿加莎书迷对BBC这一次的改编并不满意。

但显然,BBC对自己的改编也是有自己坚持的态度和风格。

它当时就宣布,将要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7部经典作品,并于每一年的圣诞期间推出。

2016年,短篇《控方证人》被BBC改编为两集迷你剧。

2017年,BBC拍摄《无妄之灾》的时候遭遇了“无妄之灾”,原定饰演米奇·阿盖尔的爱德·维斯特维克(代表作《绯闻女孩》)被指控涉嫌性侵,BBC发表声明称:“即使爱德·维斯特维克极力否认,强奸也是很严重的指控。

英国广播公司不会做出任何裁决,但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我们也不会将《无妄之灾》的上映列入时间表……”

爱德·维斯特维克最终爱德·维斯特维克的戏份由克里斯蒂安·库克全部重拍。

三集迷你剧《无妄之灾》拖到2018年4月才终于播出。

《无妄之灾》剧照,后排右一就是克里斯蒂安·库克,左一是马修·古迪2018年圣诞,三集迷你剧《ABC谋杀案》播出,BBC终于改编了“ABC”。

我先从最新的《ABC谋杀案》说起。

作为阿加莎的书迷,觉得她的书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改编为影视剧。

虽然有些情节曲折,人物动人,故事涉及到金钱、情色、权谋、鲜血、悬案……总是夺人眼球。

但很多时候阿加莎的文字迷宫根本无法用影像展现,或者用影像展现出来之后,魅力就大打折扣。

比如被称作最难改编的《罗杰疑案》,阿加莎在小说中算是玩了一把“文字游戏”,读者看的时候都被她成功“骗”过,于是猜不到真凶,可这怎么影像化呢?

但即便如此,之前将《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为日本版的著名编剧三谷幸喜(我当年为此写过《从十二怒汉,到十二嫌犯》)还是在去年将《罗杰疑案》改编成了《黑井户疑案》,依旧由野村万斋饰演日本版波洛探长胜吕武尊——看来他是要把阿加莎在日本一直本土化下去啊,真的是人人都爱阿加莎!

三谷幸喜在改编《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成功加入了很多自己新编的情节,但《黑井户疑案》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看得出他也是处处制肘,三谷幸喜这次没能给我惊喜。

阿加莎另一部难改编的作品应该就是《ABC谋杀案》了。

因为你真凶出场早了,观众可能很容易就猜到了;但若是出场太晚,太过刻意,观众也很容易就猜到了。

《无人生还》为什么被改编那么多次?

因为人人互为凶手,无人生还……

1989年开播的英剧《大侦探波洛》第四季也改编了《ABC谋杀案》既然是改编,又是改的人人都爱的阿加莎,要不要改动?

怎样改?

该不该加入新的东西?

加的算不算好?

这些都是编剧要面对的问题。

BBC这几部阿加莎的编剧都是同一个人:莎拉·菲尔普斯,她挺擅长改编的,之前改编过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J·K·罗琳的《偶发空缺》,菲利帕·格里高利的《白公主》……

BBC版《雾都孤儿》连续看下来,基本可以总结莎拉·菲尔普斯改编阿加莎的规律:增加暗黑的氛围。

丰富人物细节以强调人性化。

只要能说得通,把凶手改了也不是不可以的。

并且一点也不追求揭露凶手的快意,没有快意,哪怕成功破案都是丧气十足。

把阿加莎的几部作品都改得丧气十足。

《无妄之灾》剧照先说氛围暗黑——BBC新版的阿加莎几乎是我看过最暗黑的阿加莎。

《无人生还》因为是密室杀人无人生还,氛围暗黑我也认了,后面居然一部比一部更暗黑,到了《ABC谋杀案》,这种暗黑风格简直达到了高潮。

明明是以波洛为主角拍摄的,但这个波洛一点也没有喜感,反而很是愁人。

饰演波洛的居然是约翰·马尔科维奇——卡司也是强大,但约翰·马尔科维奇有一双凶狠的眼睛,之前在《空中监狱》里演反派,以及《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海报上无数张他的脸,都是许多人深深的噩梦(我有个朋友说他是“美国版冯远征”,请自行代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感受一下)。

《ABC谋杀案》剧照他和波洛唯一相似的地方就只有头发稀疏吧……以前银幕上的波洛,总是胖胖的,有两撇上翘的胡子,爱吃,爱笑,爱出汗,不爱运动,睿智但同时又有着可爱的喜感。

《ABC谋杀案》中的波洛却苦得要命,他被深深的创伤回忆所困扰无法自拔总是噩梦连连,现实中又已经过气不受警察待见,还因为是比利时人遭到了英国人的歧视……这个波洛角色的塑造本身就挺暗黑的。

影视剧中比较成功的波洛是彼得·乌斯蒂诺夫,他在电影《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饰演了胖胖的、爱吃冰淇淋的可爱又睿智的波洛。

BBC增加暗黑氛围的法宝之一是:加入战争戏。

战争总是残酷的,留给人内心极大的创伤,久久无法平复。

在阿加莎小说中,战争最多是遥远的背景。

但BBC迷你剧中,战争与故事息息相关。

《控方证人》一开场即是战争,男女主角是从硝烟中携手走出来的,两个人之后的彼此守护,简直让你想到东野圭吾的《白夜行》。

律师愿意帮助男主打官司,也因为自己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于是看到从战争中生还的男主产生了共情之心。

BBC增加暗黑氛围的法宝之二是:那些莫名有着精神疾病的角色或自残,或疯癫……搅乱身边的空气。

我记得阿加莎小说中没有这么多精神有问题的人啊,大家都是头脑明晰的,于是才会高智商犯罪以及破解疑案嘛。

但在迷你剧《无妄之灾》中,编剧将杰克的不在场证人亚瑟写成了一个精神病人,他之所以没能及时为杰克作证,因为被精神病院抓进去了……阿加莎的小说中明明是车祸造成的短暂失忆啊。

至于亚瑟为什么有精神病呢?

因为他写的代码被用于战争……又是战争的错。

再说人性化——看得出BBC这次改编阿加莎的野心并不是拍侦探小说,而是想要借着侦探剧讲述人性的复杂。

于是阿加莎小说中破案的部分变弱了,关于案件中涉及人性的部分被放大,放大,再放大。

《无人生还》不惜一次次破坏悬疑氛围,也要不断闪回十个人的往事人生。

不过这样也有好处,确实会让一些角色被大家记住,比如原著中并不突出的隆巴德,因为坦诚(和帅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无妄之灾》这样的家族大群戏更是BBC擅长的,几个养子女,每人的故事都要讲到,每个人都不是单纯的好人或者坏人,背后都涉及到复杂的人性。

甚至那些残酷之举,一转身都能找到合理的人性动机。

演着演着,仿佛命案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看的不是阿加莎,而是《唐顿庄园》。

《无妄之灾》的宣传照也很《唐顿庄园》,这时候中间站着的还是爱德·维斯特维克。

《控方证人》中律师发现真相后质问男女主,女主反问他:“你在拿到证据后,曾答应要在第二天回去见给你证据的女人,将不足的钱补给她,但你回去了吗?

你没有。

你还发誓你会回去呢,以你的妻子起誓,以你已故的儿子起誓,先生……”真是一个人性的大拷问啊。

《控方证人》除了结尾部分,前面都是这样烟雾笼罩的黑漆漆的伦敦。

而《ABC谋杀案》中波洛形象被扩充到有了前情后事前因后果,根本已经不是一个破案的工具性人物,俨然就拍成一部《波洛传》了。

然后说关键情节改动——对于耳熟能详的侦探故事,改编的时候能不能改动关键情节,比如换凶手?

对此我的态度是:只要能够保持人物和情节的合理性,我们还是应该鼓励改编的。

就是有金刚钻,自然能揽瓷器活。

因为有时候,看过书后知道了凶手再看剧集,是会少了一些乐趣的嘛。

不过换凶手确实很难就是了。

BBC目前改编的四部阿加莎作品中,只有《无妄之灾》成功改了凶手。

别的三部最多也就改了凶手的动机什么的,以给凶手注入更多的人性。

最后说说丧——大家为什么喜欢看侦探小说?

是不是都是为了最后侦探能够找出真凶,惩恶扬善?

大家看柯南是不是就等着他说那句台词:“真相只有一个!

”看阿加莎是不是都等着波洛最后将所有人集中起来娓娓道来推理过程?

每当此时,这总是小说或者之前改编的影视剧的高潮环节。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每当此刻我都觉得波洛一定特别有成就感!

但BBC这一部分简直欠奉,它的改编完全不追求这样的一幕戏剧性。

比如那么多坏人阴谋被揭穿好人得好报的小说它都不选,偏偏选了坏人最后成功逃脱的《控方证人》。

而且当年比利·怀德的电影版,最后为了恶有恶报,还让女主杀了男主。

BBC的结局可不是哦,简直要让老律师在悔恨中度过余生,再也过不好余生。

比利·怀德版《控方证人》,有银幕女神玛琳·黛德丽,豆瓣评分高达9.6《无妄之灾》《ABC谋杀案》原著中都有大家排座座听分析案情且最终揪出真凶的情节,但迷你剧里基本上都没有。

迷你剧看到最后没有快意恩仇,只有如丧人生。

看BBC选《无人生还》作为改编第一弹就知道了:人都死光了,哪有赢家?

赢家也死了。

就算真凶找到,被杀者也不能回来,许多人的人生还是被改变了,没有赢家。

BBC版《ABC谋杀案》简直是另一个版本的《无人生还》……所以如果看宫斗,一定要看《延禧攻略》那样的宫斗剧,就不要看BBC改编的这几部阿加莎了,可能会让你很不能够爽到。

但如果你更喜欢《如懿传》那样的……也许可以看一下的。

BBC版《ABC谋杀案》的结尾,真凶归案,镜头扫过涉案的每一个人,那些被杀者的家人,杀人者,杀人者的家人,被错认为犯人的人……每个人都过得很糟糕,并没有因为案件成功侦破就此扬眉吐气了。

侦破快感只是一时的,惨案留下的伤害却是永久的。

简直就是一幕众生皆苦的悲惨世界。

而BBC今年真的改编了雨果的著作《悲惨世界》。

鉴于对它之前改编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信任,我决定养肥之后还是要看一下的。

最后,说了这么多BBC改编的阿加莎,我要说另一部英国另一电视台Channel 5拍的关于阿加莎的92分钟剧集《阿加莎与谋杀的真谛》,让大家轻松一下。

喜欢阿加莎的人都知道,她在1926年时遭遇老公出轨,曾经突然“失踪”11天。

关于这段失踪经历,阿加莎本人一直守口如瓶,于是也给后来人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阿加莎与谋杀的真谛》拍的就是这11天的故事,虚构出写作和生活都遭遇瓶颈的阿加莎决定利用这段“失踪”去帮人破案。

破的案子可远不如她小说中的精彩哦!

为什么呢?

因为故弄玄虚云山雾罩才是小说啊,而现实中谋杀的真谛往往就是那个最有条件谋杀的人。

剧集字幕是这样写的:本片未获得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公司的许可、批准及授权。

哈哈!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10 ) 失望,又一部失望

The ABC Murders(ABC谋杀案)【2018 BBC圣诞特辑01-03(完结)】因为是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没有跟17年那部一样换了凶手,就直说了。

【剧透分界线】ABC君视角……收到衣服、打字机、待推销的丝袜,于是依据《ABC铁路》去推销。

结果,他去到哪儿哪儿死人。

买了他丝袜的小卖铺太太AA,偷溜出去做夜场交际花的BB,被“误杀”的富豪CC,和被误杀的马戏团滑稽戏演员(不是DD)。

偏偏ABC君有癫痫,经常把自己弄一身伤,也经常记忆断层,于是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

波罗在探访中发现凶手不是ABC而是CC的弟弟——小叔子君(CC死时狗没有叫就指明了)。

【这里把年代从五几年改成三几年,相应的背景换了下,主要剧情都没怎么改,也就懒得再说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了。

】一个小问题,之前波罗判断信是“女士假装的男性口吻”写的……就用生日会上的游戏盖过了????

秘书到底无辜不无辜?

总觉得秘书才是小叔子背后的人啊,美貌有心机,会装,剪个头就跟换了人一样(虽然被她之后被没收了衣服就跳脚的行为拉回来了,但是这个行为也很做作很假……)。

这个系列很喜欢探讨一些案件之外的东西,比如人性是多变的,比如救赎,比如性与日常行为能力等等。

AA太太死了,嫌疑犯是号称要把AA的头拧下来的家暴酒鬼丈夫(中毒酒精成瘾,不会把钱花在除了买酒之外);BB看起来是个很乖很好看的服务生,家里都说她是家里完美的女孩是天使,却只有和她住在一起的妹妹知道她的真面目;CC家和波罗是老相识,病入膏肓歇斯底里的女主人怀疑丈夫和小叔子都和秘书有奸情,而女主人和小叔子本身也是波罗的粉丝;DD则是木偶戏演员,和死者有矛盾,却是死者在“整”DD的木偶时当了替死鬼;至于ABC君,爱上了包租婆的女儿,性意识觉醒后发现女儿是楼凤,然后卖了东西后花钱让楼凤……踩他的伤口(他只是为了缓解头疼,我却生生看出性虐待的感觉……)。

构图,色彩,语言……全程压抑。

就…………很明显和16年的控方证人是一家兄弟!

不过也比之前三部探讨了更多:他们之后会怎样?

AA的丈夫被释放,可他以后能做什么呢;要和BB分手的未婚夫深得想要个儿子的老岳母喜爱,两人决定让一直爱着未婚夫的妹妹嫁给未婚夫,但是妹妹看清楚了他们的嘴脸(她在厨房削土豆片为姐妹难过,未婚夫和母亲却在好地方吃蛋糕),半夜爬墙走了;CC家秘书色诱小叔子,小叔子决定求婚,而即将病逝的女主人快被呕死了;ABC浑身是伤,昏迷住院,唯一愿意相信他并给他通风报信的楼凤看护着他(ABC:I don't want to be a monster);楼凤的母亲,包租婆,也是酗酒之人,酒醉后发出悲伤的句号声找着女儿……以及小叔子和波罗。

因为波罗和CC家是朋友,几年前女主人生日邀请了她喜爱的波罗来,波罗玩了个谋杀游戏,于是激活了小叔子的反人格——假如杀DD时没杀错人,EE之后他也不会停的。

小叔子对波罗充满兴趣和喜爱,去调察他——间接导致贾普警督退休,研究他,设计出能够让波罗“振奋起来”的谋杀案。

还特意设计了小叔子入狱后波罗去看他这段戏来说明……我觉得挺鸡肋的……这种被激活了另一个属性的戏码我更喜欢15版无人生还的改编。

至于波罗,开场真的是气得我跳脚!

有这样改编的吗!

他居然还在得知AA死后祈祷!

这不波罗!!

看到后面才知道这里把波罗人设改了,他不是比利时的前警察,他曾是教父,但是没有在德军的铁蹄下保护住无辜的人。

除了他,全部被烧死(看到这里我哭了呜呜呜呜呜心疼波罗)。

中间有段和神父(居然是棕色皮肤!

太扯了,193x年的设定唉!

非洲裔当神父怎么也六十年代后的事吧?

)的对话,是这样:P:我们应该感受痛苦。

F:那就是你要的?

痛苦?

P:感受怀疑和恐惧。

F:怀疑什么?

恐怖什么?

P:失败。

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怀疑和恐惧。

F:你不可能知道自己将面临失败。

P:不,我能。

我已经失败了,惨败,一败涂地。

我的能力不够,他(指神)也一样。

我不相信他。

刚看这里被挫败的波罗虐,知道新人设和以前的故事后哭瞎。

前神父,这个身份的改编还挺有意思的。

但是看他开头的老态龙钟和随着案件展开的精神抖擞,就……蜜汁让我想到了16年控方证人的约翰律师(。

)看下来探讨的也是16年的延伸…………起码比16年好看啊……😂😂😂😂😂😂😂😂😂阿婆的作品怕是找不出比那部改得更崴💩的了[拜拜][拜拜][拜拜]最后吐槽一下让我气得要死的开头!!!

胡子一点都不“波罗”的老态龙钟甩奶大爹波罗,还要被人嘲笑、被人寄信辱骂/怜悯(怜悯还是来自于凶手的宣战信的前奏)……天哪这是波罗唉!

别玩新出的老年版福尔摩斯电影这个调调了好吧!

黑斯廷斯消失不见(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存在过),贾普警监退休不说还死在波罗面前?????

新警监是个不喜欢波罗的年轻人,揶揄讥讽波罗以前经手的案子,还玩记恨波罗才华衬得苏格兰场无能这套?????

……这是波罗唉!

和富豪权贵交好,苏格兰场也服他的波罗唉!!

波罗还能走到这种地步????

没有黑斯廷斯没有贾普就不行了???????

嚷嚷着“要去把导演和编剧打成烂羊头”,差点弃剧……幸好放假了我也挺无聊的,咬牙看了也还行吧。

《ABC谋杀案》短评

期待地搓爪爪看过之后:emmmm,搓个屁的爪爪……ABC应该是BBC这几部阿加莎拍的最差的一部了

5分钟前
  • 💭
  • 还行

推销员本操纵成这样自己居然一点没有反应?

10分钟前
  • 苏莫
  • 还行

20181200这个故事里的波洛好脆弱,所以显得人性更足。

11分钟前
  • bulletqiao
  • 力荐

强行给罪犯加心理戏的感觉,故事失去了其悬疑+推理的魅力。

16分钟前
  • junejasmine
  • 较差

I Love This Show !!!! Disgusting And Great!!!

20分钟前
  • enel
  • 推荐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看,但剧情设计也真的是做作到不行。波洛演的很好啊,口音好可爱,最帅的波洛,只是设定很尴尬,整个案件也没起到什么关键作用。BBC改编阿婆的作品,一向力不从心!

21分钟前
  • 柏舟
  • 还行

第一次猜对了凶手,如果是看书的话,估计就未必了。感觉是拍成波洛的个人小传了。演员和breaking bad里的麦克好像啊,和我脑海中波洛的形象完全不一致 19.01

26分钟前
  • 雨青
  • 推荐

其实案件部分很不错,但是回忆杀太拖沓了

28分钟前
  • 幽云十六州
  • 还行

值得一看

32分钟前
  • gtxyxyz
  • 推荐

好看诶!不要看解说音轨的那版,太毁气氛了,还是无妄之灾的拍法,但其实不适合 因为这部是双视角,而且还有回忆线,显得很乱,节奏也比较慢,看到b死了就猜到“把尸体藏于尸山”的手法也猜到了犯人,不过没想到salesman不是诡叙而是被人利用,更没想到深层原因原来是因为对菠萝的爱😂惊了

34分钟前
  • 咸鱼王腐loli
  • 推荐

求求bbc别来丢人现眼了

36分钟前
  • Angry River
  • 较差

没有看过阿婆的原著,也没有看过以前的电影版,但是还是感觉这个版本不是特别好,总有种编剧和导演开启了上帝视角的感觉···

37分钟前
  • 阮公子
  • 推荐

剧本改得像屎,不是原著党光看剧情还是很震撼的,凶手就明晃晃在你眼前你却全然不知。此外,最惊讶的是罗恩了,我甚至看完都不知道他演了啥,一看演员表才发现他在你眼前晃了三个小时,你都没意识到....

42分钟前
  • 太常寺协律郎
  • 还行

lol

43分钟前
  • 知交剪影
  • 较差

非原著党,所以第一第二集骂声一片的时候我觉得还可以呀。我可是马尔科维奇黑哦但这剧我觉得真的可以。结果第三集掉链子。。。。。

48分钟前
  • 农历腥臭牛年拜
  • 还行

这不是poirot

49分钟前
  • 紫色腚片儿
  • 较差

我就问问辣鸡编剧到底什么时候原地爆炸!!!

51分钟前
  • Lycidas
  • 很差

一坨屎,把原本波罗的形象改了也就算了。又不敢大幅度改动案子,梅根在书中一个极其聪明的女性搞成这个样子。本是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被彻底毁了

55分钟前
  • 范范宽宽
  • 很差

剧情还可以,就是画面有些暗淡,看起来会很压抑。

60分钟前
  • maggie_ma
  • 推荐

再见BBC,编剧司马,从哪里找来这么自作聪明的编剧的...把秃头黑斯廷斯删了没事,把一票有特点的女性角色改成碧池我也原谅你,波洛的身份是你想编就可以编的吗?你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比阿婆聪明?而且作为一部正常的推理剧也不合格,滚蛋(* ̄m ̄)

1小时前
  • FJNUGM2B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