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124min# 侯孝贤-阿彼察邦的脉络,四部戈麦斯下来,应说喜欢他的轻松、无压力,但这也容易成为无聊和莫名其妙... 每部都有喜欢的点,但都离一部好作品差一些什么(且都要忍受一半的不好看的段落,干脆不要做二分结构了)... 可能永远在他的影片中不会寻求到想看到的完整性?当然这部几乎是没救了...
这tm不就是个大vlog么?合着我们几个人来电影院里是来做翻译练习来了。Western outsiders’ perspective of East Asia的典型反面教材。既不愿意花时间精力重现当年景观,也不真正了解东亚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更别提人文关怀。拍出来这么个人模狗样yy式的roadtrip哥们估计觉得自己可酷了,可事实上展现出来的只有一地鸡毛。整个电影本身就像女主那令人作呕的笑声一般糟糕。加上看完这混帐东西害我偏头痛一下午,再扣一星。
1/5 怎么会如此难看,拼贴风,远不如前作好看。殖民扩张就像一个绒球一样越绕越近,感觉和《风流一代》没啥区别,这奖不如空缺……
当末尾跟随升腾的烟雾来到棚顶,摄制组现身,电影的层级结构清晰地实现了完整的闭环,并以此解释了正片中大量木偶戏的排演以及当代景观嵌入到历史的叙述的原由,一场灵巧组织的叙事游戏。旅程中导演设置的交通延宕让两组游览恰如其分地隔开距离并顺畅地沿站停靠,在空间上保持距离,于是倚赖通灵的秘法靠近,用透底的占术与致幻的烟雾,攥住所有时间定点相会。戈麦斯的《正午显影》。
本片拿了最佳导演奖,哎,叹出一口西方中心主义依旧盛行的凉气。本片采用黑白加旁白的形式(主角每到一个不同的东方国度都用当地语言作旁白),用一种故作文艺的方式拍摄了西方人爱看的“东方美学”。看不懂的人要么羞愧于自己怎么睡过去了,要么不明觉厉,表达喜爱来标榜自己的“文艺”。我说这片就是无聊得要命(且自以为是),我旁边睡过去的大爷和姐就是证明。女主演技也,可能导演让她这么演得吧。导演真的很喜欢这位女士,散场一直搂她,旁边的越南姐就默默看着。#GRAND THÉÂTRE LUMIÈRE 首映场
当然能看到一种更细微的影像肌理编排,甚至包括那些螺旋跳动着的历史微尘,但这种绝非无意识的无目的性实在难以称得上一次「成功」的文化漫游。哪怕Molly的爆笑为人物的运动注入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性,哪怕在集体式观影中我们能体察到更为本土的眼神和面容,跳跃于传统封建与某种现代性之间的交汇却横亘在这短暂的数秒内,随着逃亡视角的转移逐渐散去。或许我们该疑惑,对话真的促成了吗?时间真的驻留了吗?
“当你踏上旅途时,你必须抛下的那个人就是自己。”
4.0,实在难以下咽,不能相信这是戛纳系电影会有的画面,如同一个刚拿到相机的人拍了一堆破片然后加个黑白滤镜就说自己是艺术。缅甸街头、上海街头、三峡船上等一系列镜头彻底让我失去了对这部电影的忍耐力,影像呆板毫无生机,对话更是空若无物,东亚刻板印象的集中展现令人发笑。前有《直到世界尽头》完成了对世界的一次横切面,并完成了一个命题,又有《旅行》实现了一个国家纵向历史的展现,你《壮游》做到了什么?一种跨时空的求索?真的很无趣。更觉得这又是一部《悲情三角》或是《方形》,先射箭再画靶。
#Cannes2024#
cineville 560 @EyeFilmmuseum 英字 原本看品相像我会喜欢的,实际体验有些不适。彩色片段眼睛要舒服得多。尤其到了中国,翻译腔旁白前后鼻不分,川渝部分汉语台词语音又?我知道一切都可以解释为戏仿,包括类型与时间的错乱,凝视与凝视凝视,但一些东西已然成为噱头,导演究竟停留在何处(西方)观众又究竟看到了什么,最后灯光亮起又是一种托辞。如果全部采用非虚构影像,protagonist只在旁白中出现,也许反而少些问责。Is that all you can say about the far east? 我很好奇其他国家的人,包括英国人,到底是什么感觉?
第一次看戈麥斯,口頭敘述+當代人文記錄+臨境再現的形式去寫一個百年前的傳說故事,在彩色和黑白之間找到某種通往英法殖民時代歷史的入口,還蠻有韻味的,也可以說是另一種讓人興奮的散步電影。就意外地不沉悶,也不讓人覺得129分鐘的時間很漫長,聽到電影院裡的鼾聲,也在散場時聽到朋友們的一致差評,但又有一種在看到結尾當女主角在棚拍打燈鏡頭後睜開眼時,故事真正融入生活的某種奇異感受。而我是哪一邊的呢?好像現在又變得並沒有那麼分明起來,只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所認知的文化更重要一點吧,某種程度也是覺得註定沒辦法100%抵達的原因。
米格尔戈麦斯的电影是这样的,喜欢的人视如珍宝,讨厌的人无法看完,他把古典文本还原到最朴实的文字本身,将文字背后附加的意义与语境全部祛除,只留下最单纯的描写,再用与文字内容无关、只与叙述有关的画面来填充“附加的意义”,让电影成为一场“文字游戏”。本片将两个时空拼接在一起,文字里的故事是一段你追我逃的爱情溃散;电影里的故事,是导演本身行走了一趟“壮游”,文字里爱德华逃离婚姻与信任,电影里的导演又在寻找些什么呢?也许是曾经殖民主义的脚步,也许是疫情时代流动性的一次实验,也许是不同语言串起的旁白讲述一个故事这种形式本身。戈麦斯还特别热衷拍摄每个地方的民俗戏,这些戏本身表现的都是两人关系的拉扯,甚至包括那段少林,他的电影是美术馆里静待知音的观念影像,注定不适合所有人,但对于电影的意义而言却不可或缺。
2025/2/13 Syd NewTown Dendy 悉尼第一天上片,有幸认遇到全悉尼最文艺的其他九位同志
不明所以且感到冒犯,很景观式的影像。
重庆最美
要不先别游了,无法欣赏,没看出才华,还不如看邱炯炯的椒麻堂会呢。
壮游的改编把乔治和梅波的故事从道听途说的想象拉入了虚构与真实的边际,纪实影像与虚构故事的交织还有点像李珞,百年前的人物和殖民地背景与当下空间在电影的舞台上中交叠,一种东方主义异域的再建构(现代游客视角)。除了真实拍摄的素材,大部分表演的部分则脱离了真实环境而回归了剧场舞美,这一出他逃她追,他再逃她命丧旅途的演出,也同化成了一则剪纸戏、一出禽戏、一场手提人偶的冒险,虚构坦诚脆弱地倒在真实世界的凝视之下。
概念片,画面很像舞台剧布景,旁白和画面两套叙事,角色对话很少,但演的一点默片感觉都没有非常无趣。两星半
一种天真的组织方式,近乎是没有目的地在展开。
他逃,她追,命运插翅难飞,史上最强的声画分离旅行vlog。明明是1917年的木偶戏故事,却不断植入现代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像,沧海桑田扭曲时空。不得不说中国那段太exotic了,好像在看毛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