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吉和米塔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中产阶级。
拉吉原先在服装店当帮工,米塔成长的环境看起来也只属于普通家庭,因为她母亲带她去买衣服的店是电影开头所展示的逼仄狭小的私人店铺,这显然只会是普通人去的地方。
两人人是慢慢变成中产阶级的,或者说奋斗。
拉吉比米塔所处的阶级更低,他很可能没有正经上过大学,因为他不会讲英语,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从以下这点就能看出:追到比他更加阶级的米塔,显然需要发挥巨大的情商和毅力,我们可以想象拉吉不可能没有遭受到来自米塔家庭的阻碍,但他克服了;这同样也表现在他手下那位滑稽的导购员与他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拉吉迅速爬上中产阶级,并当上一个服装店的老板;相比之下,米塔接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在这里,英语成为了显示身份阶级的活名片。
当米塔想让自己的家庭变得像是中产阶级——事实上仅从物质资产上来看,她的家庭已经算是了,但由于每个阶级共享着一套文化体系,这是她尚未具备的,因而仍需要努力(这一点再次说明了米塔的出身虽然不算最底层,但也只是比拉吉好一点)——她才搬入富人的豪华社区,并养成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
障碍总是发生在拉吉身上,这是拉吉原先所处身的阶级规训形成的生活习性,如果不严加防范(一种解规训,进而再规训的过程),就会暴露出来。
比如米塔苦心为让自己融入中产阶级的社群举办那场聚会的时候,拉吉随着音乐所跳跃的舞姿打破了米塔在众人心中所塑造的中产家庭形象,遂变为一场“丑闻”。
中产阶级作为处身于夹层中的阶级,承受着来自上下两方的压力。
对于底层人们和上层人们来说,并不需要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矫饰:贫苦养成前者善良、淳朴的习性,而真正的富人根本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反倒热意展开一种清闲的生活来显示自身与中产阶级的区别。
唯有夹身中间的中产阶级,裹缠在对自我形象塑造和维护的焦虑中。
他们不想回到或跌至底层人们的生活,也需要不断向上层阶级或维护本阶级而苦苦奋斗。
中产阶级是生活最为矛盾的一个阶级,除了要让物质资产维持在一定水平,他们还需要养成一套约定的生活规则。
没有哪个阶层像中产阶层那样注重别人的看法,尤其是对拉吉和米塔这样从底层爬上来的家庭更是如此,更得小心谨慎、十刻掩藏好曾经的习性,不让其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来。
2.这种刻苦的努力在女儿的升学事件中像气球一样放大了。
试想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有哪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接受更一般的教育?
恐怕也没有哪个从底层爬上中产的父母愿意孩子再去接受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
这是拉吉和米塔所有举动的唯一出发点:即让女儿皮娅接受条件允许范围内最好的教育:也就是私立学校。
因此,打通各种关系、进行各种培训,在所不惜地令自己变身为货真价实的中产阶级,拉吉和米塔使下了他们所能做到的所有努力。
但仍然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如果每个家长都在使出同样的努力,拉吉和米塔并没有优势,而且他们自身所携带的底层文化(英语不好)使得他们更有可能被踢出赛局。
事实也确实如此,以中产阶级身份竞争入学名额最终宣告失败。
但,部分名额开放给贫困家庭的政策给他们留下来钻空的漏洞。
电影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
因为拉吉和米塔的身份设定为从底层奋斗到中产阶级,因此他们能够在两个阶级之间做些“移动”:他们努力让自己根除底层生活留下的痕迹,积极拥抱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有些根深蒂固的方式可想而知是无法根除的。
因此这给剧情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开发这对一心一意想抛弃原先生活的夫妻为了女儿的入学名额不得不再次回到穷人社区(可能比原先更惨)居住的时候,可能发生的各种古怪而有趣的事情。
笑点就爆发在两个阶层间的悬殊对比中,以及由其各自的规训结果导致的从一方游动向另一方时可能碰触出的火花。
原先是想假装中产阶级,如今却要回头假扮最贫苦的普通人,切切是本色角色更难扮演。
这种反差创造出了十足的笑点,也是整部电影最让人感觉有意思的地方。
但并不是只有笑点而已,还有感动。
即便这种感动因为电影最后的不断反转让人有一种不真实或刻意的感觉,观众还是被感动到了。
首先是邻居为了筹集孩子的入学资金主动撞向那辆开来的汽车,这种无私和无畏的举动让我们掉下了第一点眼泪。
其次,是当这位豁出生命去换入学资格的邻居发现拉吉和米塔只是为了拿到女儿的入学资格才入住贫民区,转而向校长揭发的举动最终软化在了对孩子的爱上,这让我们掉下了第二滴眼泪。
最后,自然是拉吉的良心发现,在撕碎中产阶级道貌岸然的面具、揭穿了校长伪善的谎言后,他自愿在众人面前揭露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第三滴眼泪开始在眼眶中打转。
而且高明的是,剧情不是通过矛盾酝酿导致难以收拾的结果,然后让人物悔悟;而是直接在一种爱的举动下让角色自我觉醒。
3.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有点虚假了,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
比如拉吉和米塔因为自己侵占了穷人孩子的上学机会自愿为公立学校提供资金和物资来改善它们的教学环境,给自己的良心一个安慰。
现实生活中的中产阶级会有这样的道德觉悟吗,还是说这都是因为拉吉和米塔身上残留的底层血液使然?
或者拉吉在电影结尾做出大义凛然的举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我想,我们其实不必太去深究电影中情节倘若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所具有的真实性,如果真要追究起来,很可能电影从头至尾的情节都是不合理的。
既然这个家庭能够话费全力伪装中产阶级的生活格调,私立学校也被揭穿是盈利的商业学校,凭着他们手头积累下的财富难道没有可能通过打通关系跨越升学这道难坎,却愿意亲自去“体验”最贫苦的生活?
这显然是很没有道理的,而且我们按照常理也可以判断,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中产阶级,难道还会愿意再回到以前的生活?
几乎没有可能。
因此,深究没有意义。
我们应该首先相信导演给出的文本以及其中贯通的逻辑合理性,然后以它自身的逻辑为航标寻找问题。
这个剧本显然很少具有现实性,但通过这种戏剧化的设计却涉及并放大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切实的问题:阶级差别、贫富差距、教育分配、家庭教育……电影的目的不是还原现实中的真实情况,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电影呢?
电影其中一个目的是引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我想任何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从中找到了可以与自身的经验参照并比对的内容。
我想,这样已经够了。
当然,我们可以严苛一点。
我所不满意的是整部电影讲教育,却将重心完全放在了父母一方,而忽视了教育的对象——孩子。
电影中的孩子就像工具一样,没有表现出任何自主的意识(而这正是大多数优秀的儿童电影焕发光彩的地方),他们跟随者父母在不同阶级轮转,甚至表现出了完美适应环境的融洽性。
这是我最想指责这部电影的一个地方,尤其是当孩子从富足的生活瞬间跌落到贫苦的生活环境,肯定会有激烈抗拒。
因为皮娅并不像她的父母那样是在底层生活长大的,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
当她面对破败、穷苦的陌异环境,她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没有丝毫的反应。
如果电影能将这处地方细致地表现出来,我想不只是会让观众感到整个故事更加让人信服,同时这也创造了一个新的议题:原生家庭,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如何对我们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他自己的体会。
而且电影最后,拉吉在舞台上发表“演讲”的时候,邻居的孩子像个木偶一样站在他的身后,如果孩子能有些反应,多好啊,如果电影能将笔墨更多挥洒在孩子的形象和心理上,整部电影明显会更加立体、更加好。
看完这部片,跟同伴聊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印度的教育先不说,这跟中国也太像了吧,什么学区房,抽号什么的,甚至比中国更加夸张,这是真实的印度社会现状,还是电影为了效果作了夸大呢。
问题是片子体现出来的印度社会阶层的泾渭分明,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所谓的上层社会人群,公然的鄙视中产阶级,更别说那些社会底层人民了。
对自己本国的语言,竟然认为是低等语言,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说本国的语言,这根本就是忘本好嘛。
也许其实在所有的上层社会都是这样的?
至少也不会这么红果果的作为一个盛行的社会价值观来体现吧。
实在是觉得相当的不可思议,感觉越是落后的国家,这方面的反而会更甚?
因为所谓的文明社会,怎么样都要粉饰一下表面吧,哈哈。
拉吉(左)和希亚姆(右)男主角拉吉本身是一个很质朴的人,他虽然不懂得高大上的英语和上流社会的礼仪,但他懂得为人处世,与人同乐的道理,明明是月光集市的商业大佬却甘愿住在租房里,不是没有钱搬家,只是不想离开住在那里的邻居朋友。
他没有架子,可以在一群不熟的高端人士面前跟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也可以和集市的邻居们一起参演舞台剧,借车给结婚的人。
老婆米塔虽然和他一样出身于公立学校,但她努力学习英语,了解上流社会的礼仪,想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融入他们的圈子,希冀女儿皮娅以后能够成为人上人,这正是现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相比米塔的满腔热忱,略显淡定的拉吉并不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更希望她能够活得开开心心,自由自在。
莫夫(左)和皮娅(右)为了妻子和孩子的未来,他做出了妥协,参加培训、熬夜排队、四处祈祷、找关系和试图贿赂,做了几乎能做的一切,受到顾问的点拨之后决定装穷混名额,但当看到为他的学费拿着生命碰瓷的贫民窟邻居希亚姆失去名额之后,他懊悔地说:“是我们窃取了他儿子的学位”。
上流社会的高端人士摆着架子,戴着虚伪的面具,精神贫瘠。
贫穷家庭出身的校长表面上为了贫民而坚持25%的录取名额,内心深处其实早已忘记了穷苦的过去,只是享受着一手遮天的感觉,所谓贫民教育的口号做做样子,高昂的费用让他们知难而退,最后还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大。
而生活上穷困潦倒的希亚姆一家,精神上却是富有的。
拉吉一家新到贫民窟遭人排挤,他站出来唾骂排挤的人恬不知耻。
拉吉笨手笨脚工资被克扣完,希亚姆分享自己一半的工资给他,米塔得罪粮站的人,家里配给不足,希亚姆的老婆图尔茜也分了一半的配给给她,因为他们知道丈夫不能两手空空回家,知道饿着肚子度过漫漫长夜的滋味。
在保证自己生存的前提下,尽力地去帮助他人,待人真挚、诚恳,贫穷的人们反而迸发出了光芒。
当错失入学名额时,希亚姆只是偷偷地抹了抹眼泪,然后转过身来,向拉吉和米塔贺喜,和妻子凑足几张邹巴巴的钞票,邀请他们去吃他这一生都未曾吃过的昂贵食物庆祝。
在拉吉即将败露的时候,仍然善良的选择相信他,往好的地方想,直到女仆揭示了真相,万念俱灰的他来到学校,准备举报时,看到皮娅纯真善良的模样,却又软了心。
拉吉捐款翻新公立学校,那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捐完后,豪宅照样住,豪车还是照样开,只是账户上少了几个数字,但希亚姆为此却几乎付出了一切。
政客偷窃他们的食物,建筑师偷窃他们的土地,到最后还要偷窃他们受教育的权利,造成希亚姆一穷穷N代的悲剧。
他们不可能像那些富人一样,因为他们不懂得也不会去窃取别人的权利。
他们穷苦,但拥有的是远比起那些衣冠楚楚的人更为强大的力量。
拉吉在听完希亚姆的肺腑之言之后,感到无地自容,才意识到自己所谓善意的捐款只是为了弥补莫夫,以求心安,尚未彻底悔悟,仍占用着属于贫困儿童的学位,是一种伪善。
只能上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自己,不亚于高等学校的精彩表演却只因出身而得不到应有的喝彩,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他们只有一生,可他们有一百个梦想”拉吉曾经认为贫民窟的儿童会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说粗话、偷窃、打架教坏他的女儿,但没想到的是,这些孩子教会了她如何保持真我,如何在没小饰品、小电视、小玩意等等的情况下保持开心,所谓高等教育教育出来的高端人士却反倒是正义凛然的做着下流的事,以说自己的母语为耻,偷窃着底层人的权利。
拉吉对这种沦为商品买卖的教育制度感到失望,他不想让皮娅靠着他偷窃而来的学位学习,也不想让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成为那种曾经嘲讽她父母的人。
他为因择校问题而变得不择手段的自己感到羞愧所以拉吉在最后勇敢的站了出来,对着在场的所有人,大声地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怒斥这畸形的教育制度,虽然除了妻子之外,没有人肯为他站起来鼓掌,但只要有着那些受到触动会在心里默默认同的和在背后支持的家人就好。
被制度化的人们习惯性地做着制度内的事情,穷人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人只能跟着其中的大多数一样挤进高等学校,虽然可能会有着像拉吉那样的人会敢于站出来,但始终是会像那个试图鼓掌、站起来的女人和男人一样被身旁的那一只手劝下。
《起跑线》的结局既理想又现实无奈,但无疑是将本片的立意拔高了一大截。
有的时候,当你逆水行舟,与他人背道而驰,不是你错了,只是大部分人都迷失在了路上,即便改变不了他人的意志,被旁人所不理解,也请保持真我,勿失本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
”做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当然真·杠精除外
不要输在这条线上,加油吧,学而思!
非常竞争性的教育,就在亚洲!
把“汉城”改称“首尔”的李明博,曾经颁布了「十点钟之后不得上补习班」的禁令,但是结果导致了所有人都补习到晚上,睡觉到12点,之后补习到凌晨,所以禁令不得不取消。
印度的大学也是通过高考入学,而且中国人有的所有抱怨印度也有,包括应试教育,毁灭创造力,脑力外流,有钱人出国留学。
印度的三级教育入学率(不是毕业率)大约是 18%。
其中男性 21%, 女性 15%。
相比之下,中国是 26%, 男性 25%, 女性27%。
友情提示:此文涉及剧透。
请观影后享用。
睡的太少,上午陪女儿上完课,下午困得精神恍惚,就差咬舌自尽了。
在睡觉和电影测评之间犹豫再三,还是选择干活。
万幸《起跑线》一点没让我失望。
放在包里的星巴克根本没有派上用场。
其实去看之前,我是很纠结的。
为什么呢?
《起跑线》的男主是曾经出演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成年PI的伊尔凡·可汗(Irrfan Khan)
这个大眼袋蜀黍在印度是耳熟能详的演员。
《少年派》当年给我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看完电影以后我把原著重新看了一遍,大病了一场。
原著完全不像电影那么魔幻异华,风仙道骨的李安把残酷到不忍猝读的原著拍的美得令人发指。
当我用十几个小时把原著看完以后,再也没有二刷《少年派》的勇气,当晚莫名高烧,凌晨时大汗漓淋被褥湿透,嘴里直说胡话:别上那艘船,留在印度,哪也别去……梦里我看见PI跪在木船上,举着菜刀机械地重复着砍下厨师头颅的手势……李安是我最喜欢的华人导演,殿堂级的神衹,他拍的电影我至少看两遍起。
《断背山》下在电脑里看了N遍,唯独《少年派》成了我心头的禁忌,再也不敢碰。
《起跑线》的整个故事架构是很丰满的,叙事手法轻松风趣,剧情上没有较大的断层,风格诙谐幽默,背后的深意却很严肃。
今天看完我还在疑惑,这名字怎么会起的这么乖巧,中国家长整天焦虑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译名对中国的市场确实有投其所好之嫌。
我曾在神秘巨星——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的文中说过,印度引进的电影,名字总是起的那么戏虐轻浮, 说到底,还是中国俯视印度的优越感罢了。
后来特地搜了一下,《起跑线》的英文名为《Hindi Medium》,直译是《印度中产》。
影射印度的中产阶层不上不下青黄不接的尴尬——既无法挤进上流社会,也不愿融入下层阶级。
电影的题材是以孩子择校的困境深入挖掘,中译《起跑线》 倒也讨巧和贴合。
这个片子,身为父母都会产生共鸣,感触备深。
每年六月魔鬼月的高考,新闻图片中伫立于考场之外如临大敌的陪考父母都表情凝重。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高考,不仅仅是孩子一生前途的博弈,是决定未来资源分配的激烈角逐,也是对父母为子女教育成本验收的直接考核。
说白了,中国式家庭的核心价值观自古以来都是养儿防患老,儿女顾一生。
父母和孩子不仅仅是血亲,也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
就连我也不例外,妹子出生的次月便给她买好了境外保险——要给孩子更多保障,更多安全感。
说到底,是我的安全感基于孩子的安全感之下。
她(他)好,我也好——不是汇仁肾宝,是普天之下的拳拳爱子之心。
做了母亲以后我才懂,爱成这个样子,有时是卑微又可怜的。
我记得15年妹子出生那年,赵薇和佟大为演的《虎妈猫爸》盛行。
我平时几乎不看国片的,但昼夜交替,三个半小时的吸母乳雷打不动。
凌晨困极,找了这部电视剧来看。
当时初为人母的同理心,让我对剧中的虎妈感同身受。
眼观着别人,品咂着自己。
我曾认真地思索,女儿的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精养还是散养,细养还是粗养。
三年后我发现我多虑了——没什么特定方式,彪悍的妈妈通常随心所欲。
我不很care别人家的孩子身兼多技,多才多艺。
可今天和月月妈妈聊天时她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以后让你女儿去学跳舞和钢琴?
我不假思索地说要的。
将来的女孩子,这不是最基本的技能么?
看完电影我反思,其实我也是一个不能免俗的妈妈。
说到教育体制的弊端,我想万千家长都有太多话要说,太多苦水要倒。
不仅我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短处。
某些体制的存在,延伸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已经形成规律和秩序,劣根性有,合理性亦有,不能一言以蔽之。
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其深远影响和复杂程度远超过我们个体认知的范畴。
每个人立场不同,视角便不同,宏观或微观、内在或表象、整体数据或个体差异都会不同。
教育体制的更改,其实是社会各个阶层的暗流和博弈。
《起跑线》里,开服装店的拉吉夫妇为了女儿进入最好的学校读书,换房摆阔谄媚邻居,说谎乔装行贿未遂,用尽三十六计,看我七十二变。
让谎言不被戳穿的办法只能不断用更多谎言堆砌,拉吉和米塔为了女儿入校的资格审核最终通过,不得不搬到贫民窟,化妆穷人暂住一个月。
一个开得起宝马、住得起豪宅、请得起佣人,穿得起名牌的殷实中产阶层,被体制辖制到焦头烂额,四处钻空子,甚至无所不用其极,窃取贫困孩子进入名校的受教育名额。
从初衷上,他们也许未必想伤害谁。
也不曾预计自己的行为对贫穷的家庭来讲将是怎样的命运颠覆。
他们只是想让女儿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中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苟全以己只知保全自身的父母,很难可怜的起来。
米塔的妈妈形象在电影中多次出现“Please”这句台词。
求你了……求你了……作为妻子,家庭中她俨然是最高女王,一切事务以她为中心。
作为妈妈她高瞻远瞩为女儿的未来未雨绸缪。
作为中产阶层的一份子,她始终处于胶着的精神状态,展现了草根迁徙越级的敏感和自卑。
富人区的邻居们完全不能接纳不会说英语、没去过法国的暴发户,即使你开着宝马穿着Parda,也仍然是个在中层游离的土鳖。
圈子文化会自动过滤和隔离属性不同的人,Parda是一样的,穿在身上的人却有优雅和粗鄙之分。
讲到这里,我想起几年前一个姐们儿对我说起她和朋友在咖啡厅里聚会的尴尬事情。
她还兴高采烈分享着香港购物的经历,她朋友听的腻了,话风一转闲闲地说起从苏富比拍的花瓶怎么和装修风格都不搭,放哪儿都不伦不类的,最后放转角一个不起眼的暗格里了,眼不见心不烦!
——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不知道用什么表情来藏起我的拙略,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掩盖我的露怯。
因为我真的很想问,苏富比是哪里。
百度已经来不及了。
或许她根本是无意的,但是这个话题逾越了我的阶层,我理解不了她的烦恼。
是啊。
这个世界光怪陆离,有人竞拍一只昂贵的花瓶为无处摆放而烦恼,有人习惯了无家可归食不裹腹。
贫穷和奢靡一样,都能超出人的想象。
当年海天盛筵的新闻一经爆料让全体吃瓜群众哗然——有钱人还能这么个玩儿法?
可底层穷人的生活,也能惊破你的三观。
有次在萧山的餐厅遇到一个破衣烂衫身形佝偻的老人,脏兮兮的手指缝里裹满了黑色的垢。
围着点菜间的炖锅菜品一圈一圈地转,像橱窗外的小孩子盯着甜品。
我们菜还没点完,我注意到老人默默地离开了餐厅。
我追出去,问他是不是没有吃饭。
老人操着貌似江西的方言说,不用了,我今天的饭吃过了。
我又问:那你明天的饭呢?
老人笑着说:明天我再来。
我不知道他指的再来,是不是乞讨。
显而易见的是,他吃了这一餐,就不知道明天的口粮在哪里。
去庐山五老峰,我的强直发作,走路困难。
山下的挑夫恳求我们坐坐人抬轿子,给他们拉拉生意。
路上我和一个挑夫聊天,问他你有五十岁吗?
他说我刚三十五,乡下人干的是体力活,风吹日晒的,显老。
中途山路陡峭,凌木头干脆下来跟着他们走到了上峰。
有人提议帮我在人抬轿上拍张照,我马上回绝了——是。
等级和阶层无数不在,我能接受商务舱的优质服务,却不忍把优越桥建在血肉之躯的头顶上。
你看,我是坐着轿子被人抬上庐山的。
所以呢???
《起跑线》里两个各怀心事的父亲。
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方向,不同的阵营。
做苦力的希亚姆希望儿子也能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有朝一日可以摆脱贫穷的身份,有一份高尚的职业,穿着体面,有双不粗糙也没有指甲开裂的手。
能像中产或富人阶层的孩子一样说着流利的英语,和他们坐在一起喝着咖啡。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任何体制都有漏洞和弊端,掌握话语权的人对利益的态度才是体制的核心导向。
能不能让苦力的儿子上名校,不是希亚姆说了算,也不是拉吉说了算,而是以校长为代表的高层——制度的实际操控者、利益的关联方说了算。
校长真的能只手遮天吗?
一个卒子罢了。
但是,电影里过分渲染的乌托邦式的天真和自欺我也并不完全赞同。
名校的领导者是腐化的,所以教育质量就是差的?
校长的观念并不是教育体系的根本观念。
就像有人说,肮脏的金钱。
金钱有什么错?
脏的是人的念头。
贫民窟里才有人性的光辉和善良?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对资源的争夺。
这才是人类真实的骨性。
对于孩子的教育,多少年来争议不断。
穷养富养都有理有据。
可是又有多少人想过,物质上的不等于精神上的。
孩子在品行上没有正确的引导,高等学府也能教出人渣。
学历越高的人,破坏的能量越大。
我所说的教育,不是量,而质的根本性。
分享就是关爱,不是一句标榜自身的口号和空谈。
作为父母,身体力行地让孩子看到,究竟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关爱,什么是是非对错。
你的人生观会渗透到他的血液中去,每一个孩子都有双洞察人心的眼睛,他们能看到你的慷慨,也会效仿你的自私。
种下一颗善的种子,明天就会得到善的果实,反之亦然。
请先找准你自己道德标准的底线,再考虑把你的孩子培养成社会精英。
因为社会可以没有精英,但不能没有善良的人。
我是凌念颂 谢谢你们来看我。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观注我的文章“无名闲士”,更多好文呈现给您。
看到有朋友提到影片开头的青年男女相识的桥段显得多余,其实我个人的感受恰恰相反。
这部分情节很好地交代了男女主人公的人设特点,为他们在影片中后面的行为表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女生并不是那么传统和保守,喜欢西方时尚。
这也为女主角后来更愿意让女儿学习英语,亲近西方教育的铺垫。
男生小小年纪就很会察言观色,自信,自己很有主意,敢于私下修改裁缝铺老板的设计,给女生做大V露背装。
后来男主角也是勇于跳脱体制的束缚,坚持自己的信仰。
所以个人觉得片头这一段青年男女的情节不仅有趣,而且必要。
另外在影片结尾的时候,女主角不仅让男主角不要叫自己的英文名而叫回了自己的印地语本名,在片尾曲响起之后的前两句是英文歌词,完全是欧美流行范儿。
结果突然在第三句台词的时候毫无征兆的开始印地语歌词,并十分流畅地转为印度民族咖喱范儿。
不仅十分有趣,也和影片“文化自信”的主题十分贴切。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显现出导演的用心良苦!
这就要就事论事了,在我国,还算重要,在印度,非常重要。
印度电影在这方面是很有意思,也是令人惊喜的。
他们总是把相对现实、甚至比较沉重的题材拍得很有趣。
以前的咱不太了解,就说从《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教育问题开始,期间《我的神啊》的宗教问题,《脑残粉》中的偶像过度崇拜问题,再到前不久《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印巴问题,更不要说阿米尔·汗近期两部关注女权的电影了。
这些作品要么是喜剧片、要么是带有相关的幽默色彩,但故事所反映的主题,却是极为现实的。
在幽默诙谐的格调中,会更加生动的明确故事主题和内涵,也会让观众在笑过之后,对故事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说白了,这就是不说教,跟我们的讽刺相声一样,生动形象的抨击丑恶、“藿香正气”。
这是很值得借鉴的。
言归正传,这部《起跑线》也是如此,而且这是一部纯正的喜剧片。
比起之前女权、宗教、印巴等印度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作品,本片将目光投向了教育,电影中呈现的现实问题,中国观众和印度人民还是能产生共鸣的。
孩子入学、学区房、受教育水平、公立和私立学校,甚至还有圈子文化,电影中呈现的内容,我们是很熟悉的,也是很关注的,尤其是家长们。
相信中国观众对《起跑线》的代入感是很强的。
那么除了这些感同身受的地方,该片所描写的内容,对于印度电影和印度现状来说,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比起《神秘巨星》的中产阶级,《摔跤吧!
爸爸》中的乡村旧习俗,这次告诉你印度富人与穷人是什么样。
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去最好的学校?
只要家里有钱,当个富二代也没什么不好。
但这是中国,印度可不是这样。
这里我们不妨结合《神秘巨星》就能找到答案。
《神秘巨星》主要反映了男权和家暴问题,在印度男尊女卑是很严重的,但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电影中的父亲,也是印度中产阶级的家庭的典型,一方面有着传统的男权思维,非常强势;另一方面,他还希望女儿接受教育,这是新思想, 女儿成绩不好,把他气成那样,把女儿吉他弦全部给挑了。
因为他也明白,女子在印度社会中如果没有接受好的教育的话,女儿未来也够呛。
记得电影中的台词就是“让女儿好好学习是为了嫁得好。
”这就是《起跑线》中这对夫妇为什么绞尽脑汁让孩子去贵族学校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孩子是女儿,为女儿的将来,他们必须这样做。
PS,关于《神秘巨星》的文章,请参考俺的旧文→五大关键词解读!
男权与罩袍:女性权利的反击中产阶级暴发户主人公夫妇是一对暴发户,相当于我们的土豪,在他们暴富之前,电影中明确表示他们来自于“月光集市”。
这个地方大家应该相对比较熟悉,早已成了印度景点之一。
月光集市位于旧德里的核心区域,是最古老繁华的市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说因月光倒映在水渠中而得名。
作为印度最忙碌的市场之一,商品种类十分丰富,食品、服饰、电子产品等应有尽有,但缺点就是非常混乱,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月光集市到中国》,想必大家还有印象。
所以,这个信息也就决定了电影的所展示的阶层,并不像《摔跤吧!
爸爸》那样,发生在传统“种姓制度”影响深远的村落,而是思想相对开明的大城市。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动机,因为他们是从代表相对中产甚至底层的“月光集市”而来的,更能感受到在印度这个国家,孩子尤其是女儿,如果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将会面临怎样境遇。
所以这也是该片为什么开场要展示土豪夫妇年轻时候的场景。
他们是从底层走出的暴发户。
这个观点,与他们装扮成穷人之后,遇到的“穷三代”大叔一家的观点是一样的,电影后半段在诙谐幽默的笔锋下,也描述了穷人家庭为什么拼了命想让孩子去贵族学校,那条件实在太苦逼了。
就像大叔说的那样,关于“穷”是一门艺术,我很有经验。
相比之下,大叔比“装穷”的土豪夫妇更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走出这里。
但话又说回来,接受好的教育就能够出人头地吗?
既然主角夫妇已经很很有钱了,但为什么还是进不了名牌学校呢?
这里就需要联系印度社会本身的现状了。
PS,关于《摔跤吧!
爸爸》的文章,请参考俺的旧文→印度为什么会歧视女性?
贵族学校首先,我们中国与印度不同,我们有高考,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考上不错的大学,大学毕业之后,虽然不管分配,但名牌大学、211、985的就业面还是很广泛的。
只是我们也有着地域之分,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同,不同学区的学校录取率不同等等,也是我们这里存在的问题。
印度跟我们还是不一样。
首先,土豪夫妇拼了命想要去的学校叫做“贵族学校”,这是英联邦国家的特征之一,如今在英国贵族学校的特权,要比一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高不少,接受的教育往往决定了未来的方向和圈子。
而且就算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想要去贵族也并不容易,这跟有钱没钱没太大关系。
比如威斯敏斯特中学、七橡树中学,这里的牛津剑桥的录取率常年在50%以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去,这要考虑到圈子,父亲来自哪个阶层。
我曾经看过一则街拍,就是英国市民各种吐槽贵族学校,称其将公民分成了三六九等(其实这种现象,我国也有。
学区房就是这样来的)。
而印度作为曾经英国的殖民地,在这方面是继承了英国的特色,电影前半段,土豪夫妇接受如审问一般的考核,就是为了在调查父母的阶层。
而且印度更加严重的是,他们的“阶层”传统。
这里我们抛开“种姓制度”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实电影明明就是在讽刺种姓制度),单单说电影中表现的“阶层”。
精英阶层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富人区中的家庭,代表着精英文化,他们是贵族学校的招生目标。
但有意思的是,这帮精英阶层,竟然瞧不起本土语言,他们以说英语为荣。
这个问题源自哪里其实很明显,就是因为当年印度被英国那么长时间所造成的。
虽然这里有着“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改变印度落后的种姓制度”这样的优势内核在里面,但殖民文化却代表精英文化,这是《起跑线》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说英语、平时要表现出来的“涵养”、甚至穿着打扮,一点也不能“印度”,在这方面,土豪夫妇闹了好几次笑话,非常有趣。
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家庭聚会,父亲带着孩子又唱又跳,完成印度电影常见的“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桥段,反倒被在场的精英家庭所鄙视。
因为他们放的是印度地域色彩的歌,跳的是印度舞。
这与有钱没钱关系不大,而是出身、文化和习俗决定的。
就算在中国,管他去什么学校,只要有钱就行,将来都差不多,我们这里也有精英和土豪之分,但绝对不像印度这个如此差异化的鲜明。
因为在印度,精英阶层都是有钱人,但有钱人并不一定是精英,甚至连语言和习俗都不同。
片中土豪夫妇各种“霸王硬上弓”,装作自己是精英。
所以这里就是该片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讽刺人种论,其实就是“种姓制度”,也讽刺了精英文化。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也是土豪夫妇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去贵族学校,因为女儿去了贵族学校,就能进入精英阶层,接受西方思想,而不受到印度传统陋习男尊女卑的影响。
而且,这也是穷大叔为了孩子敢去街上碰瓷的原因,因为只要进入了贵族学校,不但意味着可以走出穷乡僻壤,也代表着孩子能够接受精英教育。
一边拒绝接受这样的文化,另一边却绞尽脑汁进入这个阶层,这才是全片最讽刺的地方。
所以,《起跑线》虽然关注了教育问题,我们也有很强的代入感。
但终究与我们所面对的教育问题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结尾,伊尔凡·可汗一段慷慨陈词和最后所为(有钱人的孩子去了公立学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更像是一种“粉饰”,因为这是励志电影的唯一解决方式,只能是这样的结局,否则本片就不是励志电影,而是现实电影了。
最起码,老爸慷慨陈词之后,除了自己的老婆叫好之外,台下还有一位代表着精英阶层的妹子鼓掌了。
更何况,电影是真的有趣,歌也好听!
片尾曲大赞,名字叫做《Ek Jindar》教育方式问题然而,在有趣的故事和反应教育问题的背后,还是有个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内涵反映。
电影中夫妇带着孩子游走上流社会,又假扮穷人博得指标,这对孩子来说,可是耳濡目染的。
联系起我们的典故“孟母三迁”的故事,只不过本片是“反向”的。
本片实际上是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描述一个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是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更重要,还是言传身教让他们成为一个好人更重要呢?
”其实本片不单单反映了一个教育现状的问题,其背后的意义超越电影本身择校、教育的范畴,那就是对孩子的人格教育,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反而到了终点却丢失了节操,这样更可悲,不是吗?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
貧民窟的善良可以直戳人性的軟肋1.窮而有義這一點算不上戳淚點,但是帶有貧窮本質的淳樸,印象較深。
為了帶男主徹底適應貧窮生活,希亞姆帶男主排隊擠公交準備去工廠上班,在男主沒有成功擠入公交的情況下,希亞姆急若火燒,直接下車陪著男主等下一班公車。
面對男主工資被扣光的情況下,把自己的一半工資毫無猶豫地分給了男主,因為他切身感受過兩手空空回家的失落,面對妻子和兒子期待眼神的愧疚。
擠公交的男主
下車的希亞姆2.節而有舍這裡的節即是氣節,希亞姆深知貧不是犯罪的緣由,以為男主要為了女兒的學費去搶銀行,強行將他拉回並進行說教,取而有道。
男主“搶銀行”有舍,在擔心男主為了兩萬四盧比走上犯罪道路的緊迫下,希亞姆故意碰瓷,以生命為代價,獲得了兩萬三的報酬,全部都給了男主,在那一瞬間,再大的惡都會崩潰瓦解。
男主偽飾窮人的愧疚,也在這一刻湧上心頭。
碰瓷的錢
犧牲自己的希亞姆3.恨而有度在揭穿男主裝窮和窮人搶奪優質教育資源的時候,希亞姆懷著恨意準備向學校舉報,但是一看到穿著質量上乘的校服,笑的純潔像天使一樣的皮婭,他立馬心就軟了下來,即使為兒子感到莫大的不公平與自己無能的壓抑,也深知 對男主再大的仇恨,都是不能嫁接到孩子身上。
令人心酸,一位貧窮父親的無奈與遺憾也許,他的貧窮就是這樣,因為老實的性情,永遠也學不會投機取巧,學不會偽善客套,祇有勞動力才是他維持生計的唯一方式。
但是,人性的最大化善意,往往就隱藏其間,同時,也能最輕易感受到人間的最大惡意---來自富人與政客的無情剝削、掠奪与壓榨。
看了《起跑线》不可不谓激动。
这部影片反映了当下印度国内父母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赢在起跑线上,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近名校的社会现实。
这样的现实在我国每天也都在上演,但是让我惊讶的是,国内同样题材的影视剧电影,后都因为剧情的拖沓和琐碎,由本应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变为狗血剧,而失去拍摄的初衷。
总的来说,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就我自身的观影体验来说,都没有让我失望。
去年五月份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主题涵盖了父爱、妇女解放、民族崛起等几个方面,这样一个多主题的电影并没有因为多角度而导致每个方面都泛泛而谈,失去焦点,反而是每个角度都围绕剧情紧凑展开,让一部161分钟的电影丰富而完整。
在国内不仅收获了12.95亿的高票房,同时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年初同样由阿米尔•汗主演的《神秘巨星》主打母爱牌,其中穿插展现了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在国内的票房纪录逊于《摔跤吧,爸爸》7.58亿,引起的关注度也没有前者高。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就主题表现来说比较单一,着重表现母爱,少了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正是激发我国国人热情的灵丹妙药,屡试不爽,战无不胜。
《战狼2》在国内的巨大成功和票房奇迹可以作为例证。
《起跑线》最触动我心弦的是男主人公拉吉为了孩子近名校而费尽心思装穷并最终如愿以偿之后,被自己在贫民窟的穷人朋友感动,在舞台上面对家长坦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和揭露德里文法学校校长的腐败,他的演讲真诚而深情,台下有的观众似乎被他的坦率而打动,报以掌声和支持,但最终这些人都被身边的人以眼色或者言语制止了。
拉吉说完一切,尴尬的走下舞台,德里文法学校的校长此时站起来掩饰一切,只有拉吉的妻子米图站起来为丈夫鼓掌喝彩。
而在此前妻子米图是一门心思让孩子进名校的始作俑者。
这个片段让我激动的原因就在于,导演并没有以所有人对现实的觉醒和反抗而结束影片。
主人公拉吉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可是其他人仍旧破于现实的无奈无法对抗社会的不公,而沉默的坐着。
可能这样的处理更贴近于现实,没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即便有“救世主”那样的盖世英雄也还是换不醒沉睡的灵魂。
片中最大的反派应该就是德里文法学校的校长,她出身贫寒,因为进入名校而改变了命运,在公众面前她是刚正不阿的校长,在背后她收受贿赂,剥夺穷人读书的权利和机会。
可是,不得不说她既是反派又是制度的牺牲品。
在她进入名校的那一刻也就注定了她被另一个阶级所排挤,就只能接受替其他小朋友做作业的命运,因为不这样做将没人和她做朋友。
为此,她只能接受这个环境的规则,并且努力适应它,甚至比其他人适应的更好。
就在拉吉准备揭开这一切真相的时候,校长嘲讽地说,“你去找公安、司法部门吗?
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
”也许,腐败从来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事情,从来都是自上而下联合起来的共谋。
除此之外,这部影片给印度的“贫民窟”很多镜头,再现了在印度很多地方曾经存在和仍旧存在的贫穷,当然除了被隔离的贫穷,还有几英里外的富裕和奢侈。
张维为曾在《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中提到印度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制度,“印度教衍生出来的种姓制度包括了婆罗门(负责宗教祭祀)、刹帝利(负责国家行政管理)、吠含(从事工、农、商等)和首陀罗(从事所谓污秽职业的人)四大种姓。
在此之外还有地位最低的‘贱民’。
”《起跑线》这部影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勇敢的展现了印度存在着的严重的贫富差距和腐败。
一个电影并不能包含所有东西也并不能解决任何事情,但我想这部影片难得的地方就在于敢于向全世界展示其丑陋和不光彩的一面。
这样的文化输出只会让人对印度、对印度的电影人报以一份敬意。
这样的文化输出也昭示出印度电影产业的成熟和与国际的接轨,因为民族的也终将是世界的,共同的人性关怀也将感动其他民族。
作为人口大国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的我国,文化输出的多是出口转内销,在国内好评如潮在国外遭遇滑铁卢,并不为国际市场所承认。
我想一个光拍“手撕鬼子”,一味宣扬“英雄主义”的国内电影电视产业是无法和拍出《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战争题材的欧美的传媒产业相抗衡的。
如果不拍出尊重历史,符合史实符合常识的影片,是无法和国际对话也无法引起共鸣的。
最后,借用熊培云先生的在《爱国如何主义》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中国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英雄’集团,而是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够人尽其才,能够在他们拥抱世界时不被‘英雄集团’的推崇者们动辄列上‘汉奸排行榜’。
更何况,如果只靠着‘英雄集团’来为中华文明延续香火,万一遇到张贤亮小说《一亿六》那种‘有精英,无精子’的尴尬,中国将如何是好?
”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还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
阶级固化首先是阶级固化的问题,让我让我想起了科幻小说《赡养人类》和《北京折叠》。
《北京折叠》中,通过讲述主角老刀穿越于贫、中、富三个空间的故事,侧面展现了三个阶级的面貌。
《起跑线》中,拉吉一家人同样是穿越于三个阶级。
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社会上层、社会中层、社会底层。
印度社会的阶级固化问题非常严重,社会上层的孩子将来也是社会上层。
正如富太太所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
”社会中层的孩子将来也是社会中层。
正如顾问所说:“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社会底层的孩子将来也是社会底层。
正如邻居所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我经验丰富。
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
”为了融入社会上层,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学校,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定思维。
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学校只收住在附近3公里的学生,于是拉吉立即豪掷千金买了学区房。
但是他们发现自己与社会上层完全是格格不入,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地语的皮雅玩耍。
因为,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阶级。
为了拿到招生表格,拉吉这样的普通人需要一大早就来排队,有的5点就来了,有的4点就来了,还有的凌晨12点就来了,而和学校有关系的社会上层就可以走后门。
这一系列现象都说明,拉吉一家和社会上层的差距不仅仅在于财富,而是宛如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当他们又试图融入社会底层的时候,同样面临了巨大的困难。
拉吉冒着坐牢的风险找到黄牛党,帮他伪造贫困证明。
为了应付学校的工作人员来调查,他们特意搬到了贫民窟,与下水道、垃圾、老鼠为伴。
由于拉吉的双手很柔嫩,一点不像穷人,邻居就带着拉吉挤公交去打工。
说夸张点,他要和450人一起挤公交车。
拉吉根本无法胜任工厂的体力活,而且一天只能上两次卫生间,上第三次就要罚款。
另一边,米塔打水要被欺负,买米要讨好工作人员。
事实证明,他们学不会做富人,也学不会做穷人。
事实证明,印度的社会底层、社会中层、社会上层这三个阶级之间的差距是无比之大,而且不仅仅是贫富差距,还包括社交、地位、权利、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
改变阶级的途径是什么?
不是像拉吉这样强行融入社会上层或社会底层,而是教育。
然而,教育制度又有太多问题了。
教育制度一、出身论电影中,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社会上层,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社会上层,但不成为社会上层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这完全就是个怪圈和悖论。
二、校长把招生当成生意校长宁可录取有钱人的孩子,也不录取贫困生,哪怕前者是作弊才通过的。
校长的理由是:如果我把这个学位给一个贫困孩子,那我怎么从中受益?
三、乱收费 虽然德里文法学校对贫困生免取学费,但强制要求缴纳24000用于课外活动。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贫困生知难而退,从而变相地录取更多的富家子弟。
四、招生门槛太高皮雅要学习数学、游泳、英语、礼仪、艺术、音乐等众多课程,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没了。
这些课程难道不应该上学后才教的吗,怎么变成了入学测试?
五、是招学生还是招家长?
除了对学生考试之外,学校还会对家长面试。
为此,拉吉和米塔请了一个顾问来帮助自己。
拉吉和米塔也要接受培训,要为女儿写全英文的入学申请表,要参加学校的面试,还要打扮成上流人物的样子……这到底是招学生还是招家长?
当皮雅落选后,问题不是出在皮雅身上,竟然是出在拉吉和米塔身上。
顾问表示:“你们的孩子没问题,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学校认为,如果孩子的父母没受过良好教育,那他们就不会过多关注他们的孩子的教育。
”
事实证明,这不是在招学生,这是在招家长啊。
总结《起跑线》是一部探讨教育制度的佳作,很有深度,尽管剧情有点套路,但是瑕不掩瑜。
皮雅挤掉了邻居儿子的名额、邻居识破拉吉装穷、拉吉幡然醒悟等一系列剧情都过于巧合。
虽然满满都是套路,但台词还是非常感人肺腑,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邻居的台词:“我们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机会没了,你们把那机会给偷走了,为什么?
是因为如果我们的孩子受教育了,他们会说英文了,那就没人伺候你们了,是吧?
你不是同情我的孩子吗?
你为什么剥夺了他的权利?
现在你却在做慈善,我们不想被施舍,我想要我孩子的权利,他的权利被你夺走了,给了你女儿。
”拉吉在开学典礼上当众展开的演讲也很具有感染力,批判了人们的思想,批判了校长、学校、教育制度。
美中不足在于电影的人物形象有点脸谱化。
上流人士是虚伪的,人们听了拉吉的演讲无动于衷,即便有所触动也选择沉默;而贫民窟的穷人是热心肠的,邻居为帮助拉吉凑钱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
这样的人设未免显得太刻意和有偏见。
但如果电影中的社会高层有好人和坏人,社会底层也有好人和坏人,冲突和矛盾又不够深刻了,电影很难做到各方面完美。
除此之外,结局也存在争议。
故事的最后,拉吉离开这里,决定把女儿送进公立学校。
这样的结局有点政治正确的意味,不过这里所说的“政治正确”并不是贬义词。
不少网友表示《起跑线》最后十分钟烂尾了,我个人的理解是,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好学校,好学校已经不亚于五星级酒店,有空调教室、欧式食堂和恒温泳池,而公立学校的资源和设施变得越来越差,这样下去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只会更加严重。
而解决办法就是更多的人愿意去公立学校,愿意对公立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
拉吉送女儿去公立学校,是想起一个表率作用,他希望也有人愿意跟着他这么做。
这就好比挤公交车,人人都觉得排队就吃亏了,但要想让人们变得有素质,总要有第一个人排队,才有第二个、第三个人愿意排队。
如果人人都只想着自己,那么人们的素质永远不会提升。
上学也是如此,正因为电影中人人都想读好学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如果读公立学校就吃亏了,所以拉吉愿意做第一个人。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高考。
和印度相比,我们想进入国内的大学就必须参加高考,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公平的。
先进国家的素质教育可能并不适用于我们,否则,说不定就会像电影那样产生严重的阶层固化和恶性循环。
虽然备战高考非常辛苦,但至少给贫困孩子提供了凭借实力打败富家子弟机会。
也许,我们该庆幸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没有电影中那么可怕吧。
但我仍然想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拍出这样一部探讨教育的电影?
政治正确,皆大欢喜自欺欺人,自我陶醉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表现形式,故事完整,整体基调向上,结局有点理想化。
这呈现方式,未免太矫情了。
浮夸的电视剧“笑果”,直白的价值观传递,结尾的道德圣人演讲更是令人作呕。除了题材优势,其他各项完成度都不尽人意。
这个国家,任何一部题材都能穿透社会,直面惨淡的现实,又不乏人性之光,他们充满希望。
比什么神秘巨星好看多了
8.0/10 分。如果能停在女校长的那句 “如果我把这个学位交给一个贫困生,那我们怎么盈利了。。。” ,就能打满分了。。。
理想主义印度,一言不合沮丧吸毒。。。
三星半吧。揭露现实可以给满分,但人性和心理描绘上有缺失,比如女儿一直被折腾来去毫无反应?也应有更双赢的解决方法,有的时候“我必须要做个‘’好人‘’”和“我一定要力争上层”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都是对自我的绝对苛责。不过这样的结局对于让他的妻子重新爱慕他确实是有效的。
结局很无力。七分吧。男主女主的女儿是个牵线木偶,父母也没询问女儿对学校的感受。
就毀在了最後的十分鐘那個正能量演講裡面了 簡直就是你朝教育的範本記錄 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教育的套路式呈現 片子是很套路 但在懂得套路玩得溜以後 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別說韓國能拍你不能拍了 現在印度也能拍了 請問你們在拍啥
这些糟心事,我们真的暂时弄不出合适的内容来。学习了。
最讽刺的有两个点,一是拉吉跟校长举报自己后满以为自己会受到惩罚,结果校长轻描淡写地说出实情。二是拉吉慷慨激昂地演讲完,有家长想鼓掌又放弃。很讽刺,但又很现实。喜欢每次印度电影探讨的深度以及用喜剧包裹的形式,挺有启发
介绍两人相识完全没必要,出现在派对上的前男友(疑似)也没交代清楚,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还是仇富,富人就一定是虚伪的吗?穷人就一定是朴实的吗?我的想法也许不现实,但这部电影也太绝对了。结尾的自我感动吓到我了,全程没有在意一丁点孩子的意愿,女儿就一直被家长摆布。揭开阶级教育的丑陋面是辛辣,但故事的着重点是错的,到头来一直展现的都是家长的手段,这是孩子们的“起跑线”吗?我想是父母的吧。
强推,真的很逗很感人。男主装穷碰到的那家人真是太让人心酸和感动了。女主挺漂亮的,年轻的小演员也好好看!最后女主的态度转变有那么点儿生硬。总而言之,非常值得看的一部电影,有笑声有心酸!那场孩子们登台表演的戏很动人,歌词也很戳了。还有取钱那段真是爆笑了!!!!!!!
1.最可恶的莫过于,大家都在做不道德的事,但大家都有自己不得已的理由。2.逼死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最难做人,靠实力没实力,靠福利没福利。3.最后10分钟是败笔,不现实。反正我是不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良心,搭上孩子的前途的。
跟我们不同,印度起点就开始不公平,阶层规则适用终身,我们绝大部分人还是可以接受准精英教育,可以在读书阶段付出有收获,只不过读完书进入社会以后要删档。
不喜欢价值观和结局,不论是进贵族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其实是父母在把孩子当成玩物而已。就算你进行游说进行说教,改变的也只有剧中人且只有主人公。生活里还是往好学校挤,而且公立学校和穷人也不见得会有这么人情味。
整个套路从找学校到伪证装穷人到发人深省的演讲 这么简单的剧情 这么没难度的演技你跟我说我们大天朝拍不出来?别开玩笑了 是不想拍吧。就想电影里的教育境况 你跟我说没办法改进?别开玩笑了 是不想改进吧。
你用尽全力奔跑,你跑到终点,发现你的终点不过是别人的起跑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