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掌柜临危受命,接管了老掌柜的破摊子,还欠一屁股外债,面临的情况确实不妙,几年下来:1:团结员工,内外一条心2:盖了北京第一个餐饮大楼3:生意座无虚席4:行业内认可请问这样的掌柜的给多少钱合适?
结尾荒凉收尾,北漂十年奋斗,被人挤兑出局,回家赶鸭子去了。
内心其实还是挺不爽的,两个不争气的儿子接盘卢掌柜的心血。
老掌柜的留的坑: 东家和掌柜六四分层,比例分层其实不算低最终否定权在老掌柜,辞退的时候分红一并结清。
结论:1:任何时代,打工从来占不到公司的大股。
无论他的贡献度2:“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是有一个上限的。
一般就12%的数量级。
公司未必没有你不行,天下没有替代不了的人才。
3:承担“风险”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财东才是最终拍板方向的舵手。
玉雏儿是典型的江南女子,船娘出身,小家碧玉,有爱慕者眼中娇滴滴的温柔,也有嫉妒者口中狐狸精一样的媚劲。
总之,在卢孟实眼里,肤白貌美又柔媚动人的玉雏儿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是他见过的北方大妞所比不上的女人。
刘金锭就是北方大妞,说她是北方大妞,我都感觉侮辱了大妞这个词。
我从未见过这样令人生厌的主角,还是一个女主角。
在她的身上,我看不到一点可爱的地方。
她自小被她爹当男的养,像个大老爷们一样活着,关于男人身上的优点没有学到,倒是那些恶臭的毛病学会了不少——也许,男人身上并没有什么优点可以学。
总之,直肠子的她没有将自己活成潇洒热忱的大女人,却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实实在在令人讨厌的“男性”!
她荡妇污名化玉雏儿,造谣玉雏儿的私生活,给玉雏儿贴上了妓女淫娃荡妇的标签。
她不光造谣一张嘴,还付诸于行动,各种小动作小心机制造玉雏儿与卢孟实之间的误会,棒打鸳鸯,只是因为她爱卢孟实,并且想要得到他。
那玉雏儿对刘金锭什么态度呢?
不care。
至于她为什么不care,我们可以看看她与卢孟实、瑞英之间的相处。
卢孟实跟瑞英有过节,这两人对玉雏儿也都有好感。
玉雏儿自己是爱卢孟实的,但是她并不因为自己爱的人是谁,便在这份恩怨面前有所偏颇。
不管是面对卢孟实的抱怨还是瑞英的指责,她不争不辩,不卑不亢,她有自己的态度,也有自己的智慧。
等到最后卢孟实与瑞英在一杯酒里泯恩仇时,他们方才明白玉雏儿的通透。
所以这样的玉雏儿,不care刘金锭,很正常。
多一句嘴,其实卢孟实压根儿是配不上玉雏儿的,他要的不过是一个长得好看温柔可人善解人意能给自己传宗接代的女人罢了,他甚至不如瑞英懂玉雏儿。
倘若刘金锭长得好看一点女人一点,我想卢孟实也肯定觉得她是绝配:卢孟实想要传宗接代,她就是那个好生养的,卢孟实想要知冷知热的,她就是那个端茶倒水的,卢孟实想当大爷,她就甘愿当保姆伺候着人家,卢孟实想盖大楼,让福聚德名满天下,她就能骗走她亲爹的菜谱让她爹发疯,前提就是卢孟实得跟她结婚,娶她当老婆。
这个女人好恶毒好自私好可怕,全天下只有一个卢孟实能让她上心,剩下所有的其他人都可以去利用去伤害反正在那个时代也不用负什么法律责任!
可是卢孟实不爱她啊!
人家一个大直男,怎么可能跟兄弟在一起?
她不管!
她偏要一头栽在卢孟实的屎坑里,最后出不来了,只能被活活恶心死!
她死了我真的是一点都不觉得同情,反而觉得她活该。
玉雏儿,本以为这个小家碧玉会是小娇妻,却发现人家活得通透又智慧,有情义有主意,经历过人世险恶,却依旧心如明月澄澈如初;被众多男人爱慕,她也没有迷失自我,拥有爱情的同时也不忘专心搞事业,后来爱情没有了,也没有自怨自艾,挥一挥衣袖,换了一个更乖的修二,回到家乡继续搞事业,当真是又美又潇洒!
刘金锭,本以为那个北方大妞会是大女人,可是她却活得磕碜又拧巴。
她自私又恶毒,为了一个卢孟实,连自己的亲爹都能逼疯,身为女性,却满脑子恶臭的屌男思想,造黄谣生是非,招男人喜欢的女人就是荡妇,自己才是居家过日子的贤妻良母,她被“厌女”的爹当男人养大,自己也成了“厌女”群体里典型的一员!
她原本也有一份事业,过得也算光鲜亮丽,后来经历了皇权的倾覆,树倒猢狲散后,她没有重振旗鼓,而是带着一种奇怪的优越感,眼高手低,坐吃山空,被卢孟实收留以后也不专心搞事业,只想着怎么得到卢孟实,成为他的小娇妻!
真是白瞎了一身好手艺!
这个故事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自古以来,男人都是不如女人的。
不管是真男人卢孟实,还是被当成男人养大的女人刘金锭。
很久以前就看过此剧。
最近看唐鲁孙的谈吃系列,看到烧鸭子那部分,突然就想起来这剧来。
重温了一遍,谁知温故而知新,倒叫我看出许多新的东西来了。
许多人都的把剧中福聚德等同于现实中的全聚德,其实除了都是卖鸭子,福聚德和全聚德也没其它共同之处,就不必对号入座啦。
看这种有点年头的片子,也会给人一些惊喜,比如说演瑞大爷的张嘉译后来因出演宋思明而红的一塌糊涂,而那个有点二百五的唐二少爷后来就成了让无数女人心疼牵挂的伍六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戏之外的人世变化,又有谁能料得到呢!
怀疑编剧们至少把唐鲁孙谈吃看了3遍以上,剧中细节好多都出自他的大作中,很多典故像是战场大宴,宫人自制面酱、鲥鱼的故事,还有剧中出现的各种场景——戏园子、正阳楼、大酒缸,还有各种梨园逸事,仿佛就是从唐鲁孙的笔下走出来一样,不紧不慢,带着老北京人的亲热劲,给您娓娓道来。
说到唐鲁孙,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旗人作家老舍和他的大作《茶馆》了,巍子演的演的卢孟实,总是揣着一只手,让我不由地想起了电影版《茶馆》里的王利发,这种小动作不知道算不算抄袭,但至少挺讨巧的,让傲气的巍子看起来更像一个掌柜的,没那么咄咄逼人了。
只是不论是剧中的跑堂王子西,还是茶馆的王利发,老北京生意人那亲切热乎又不低三下四的殷勤劲儿如今早已绝迹,现在的北京服务员不是趾高气扬耐心极差,就是呆头呆脑不知所谓,真不知道他们哪儿来的这种怪毛病。
一向都很喜欢民国的散文,从梁实秋到郁达夫,从小英子到祥子,无比迷恋那个古老又亲切的老北京和城中各色普通又生动的人物,只是一次北京之行,彻底凉了我着向往之心,如今的北京城早已不是旧日的北京,我还执着地想要一寻旧梦,那不是太天真了嘛!
突然就想起剧中那段,刘金锭重回紫禁城,对着旧日宫殿放声大哭,洋医生的那句话“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不喜欢古老的东西,还要拼命的把他们忘掉!
”。
也罢,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什么叫可惜,心中有惜才能叫可惜,饮食如此,文化也是如此。
借此来缅怀我那个只有在书里才能找回的老北京。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
横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修鼎新关于鲥鱼的说法,说鲥鱼只要一片鳞片被挂住就不动了,宁愿被抓也不愿意损坏一片鱼鳞。
卢孟实、瑞英都为着鳞片而愿意放弃自己一生的幸福。
玉雏儿跟瑞英说:你们什么时候都不再跟自己较劲了,你们就可以在一起喝酒了。
瑞英当时的回答是:那我先抽自己一个大嘴巴。
瑞英没有自己抽自己的嘴巴,但是生活的真实狠狠地抽了他一嘴巴,而卢孟实也被真实的生活抽了一个大嘴巴。
于是他们终于番然醒悟,坐在一起喝起了酒。
看似悲剧的结尾,其实对两个好斗的男人,包括选择做回船娘的玉雏儿,和贵为皇胃的修二爷这几个剧中的“好人”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甚至包括克五这样有了钱就天天吃鸭子的主来说,都不算是悲剧。
而对王子西、唐家两个东家、花鼻子等得了志、得了钱、得了手的几个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全片只有一个主题:格格不入。
看到17集才相信,常贵原来在话剧里也是并列的男一。
摘录如下:以前啊,人家称您一声修先生,那是冲着克家老少爷们的面子。
奉承您,是想您在他们面前多说几句好话,捞点好处。
怕的不是您,怕的是您的主家,并没有把您放在眼里。
现而今您不靠他们,靠自己的本事挣饭吃,开头您可能不惯。
您反过来想想,您虽然没以前气派,可您比以前硬气,这口饭您吃着顺溜。
您不再看人家的脸色活着。
我常贵是个粗人,干了四十年的堂子,人都说臭跑堂的,连我儿子都看不起他爸,可我自己看得起。
自己先得看得起,别人就不敢看不起。
堂子也是人,凡是靠自己本事挣饭吃的,都是响当当的人。
除了道具简陋(时代客观原因)基本无可挑剔,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吃人的畸形时代,你死我活的算计,不择手段的斗争,淋漓尽致,如果上升到政治历史角度,就是以卢孟实为代表的小农阶层在现代商业市场冲击下的命运,其对卢孟实的塑造立体,黑白交互,失败暗线铺陈推进合理。
从文化角度看,卢孟实和瑞英坐下来一杯泯恩仇与曹公笔下的钗黛合一相似,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合 ”的终极思想。
大东家想下海,跟着几位梅园大老板鞍前马后,到头来被指着鼻子骂祖师爷不赏饭,好笑的是他还真弄了对钹在家里练了半天。
二东家羡慕江湖豪侠,结果找了个来路不正的小汤包,人财两空。
常贵心心念念的就是儿子的出人头地,最终儿子学也没上成,瑞福祥也没去成,穿着青衫小帽跟着福顺接了爹的班,成了一个迎来送往的门童。
卢孟实没坐上他的八抬大轿,瑞英也没出的了胸中愤懑。
刘金锭出嫁不成,到死还是不男不女不明不白。
刘小辫折腾半辈子什么都没捞到,抱着本掉了包的书疯疯癫癫。
玉雏儿逃避了大半辈子,终于决绝的抗争了一回。
修二卖了家传宝贝,还清克五人情,才有勇气承认自己是一个一无所长的废物。
编剧笔下最后的温柔留给了成顺和小翠,让两人相伴离开这冰冷刺骨的北京城。
活着都不容易。
跟自己和解更是千难万难。
《天下第一楼》是2004年夏钢导演执导的一部民国题材电视剧,改编自同名话剧《天下第一楼》,演员有巍子,王姬,张嘉译,李光复,周莉,濮存昕,韩善续,修宗迪,张炬,邢佳栋,张永强,陈宝国等。
电视剧《天下第一楼》以话剧为基础,讲述了主人公卢孟实个人奋斗直至楼起人空的命运,展现了旧社会平民百姓自我奋斗但最终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我很喜欢老舍先生作品那样的风格,天下第一楼,人文特色丰富。
那些嘎嘣利落脆的介绍各种菜品的台词。
为什么,因为这是文化,因为编剧懂,不懂,能写得这么嘎嘣利落脆吗?这戏里,充满了这种文化的味道。
其二我又喜欢作品的人物描写,老舍先生的人物画框里普通的市民描写尤为吸引人,这些形象也与京味文化相辅相成。
电视剧场景更丰富,人物线索更庞杂,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感情描写,人物命运也更加扣人心弦。
这部剧称得上演技担当汇聚的戏了,编导十分重视再现那个时代的故事与人物关系,并把它表现得活灵活现。
中间穿插老北京的建筑、吃穿等等,更让观众跟着戏走,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啊。
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结尾很仓促。
不明不白把刘金定父女坑死了。
瑞金从头到尾一直破败,但是还有钱能出国。
卢梦实干了那么多年应该攒了很多钱,但是一直没有野心自己开个馆子,带着后厨班底单干。
一直被这俩败家子坑,不是要钱就是惹祸,他还有心思给他们卖命起楼,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最后是好人没得到应有的回报,可能是当时军阀混战的时代造就了每个小人物的悲哀命运吧。
从小不喜欢看名人传记,对名人那些枯燥刻板的伟大故事毫不感兴趣。
最近这些年,娱乐之风盛行,开始了对名人的解构与深挖,一时之间,名人们似乎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情感丰富起来。
一直高高在上的伟人们也有人性的弱点,臭名昭著多年的大恶人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大忠臣!
不过是另一轮的跟风而已,不说也罢。
对我来讲,那些名人们即使变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仍然抹不掉骨子里的傲慢自负,再加上为了成功经常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往往看得我胸闷。
由于这个原因,几次看“天下第一楼”都没有追着看完。
然而这始终是一部好戏,因为有话剧的好底子和饱满的细节再创作。
老北京本身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其中的御膳美食和京味方言更是别有特色,再加上民国军阀等特殊历史时期下剧变的人物命运,自然十分好看。
剧本中丰厚的老北京素材让该剧看起来色香味俱全,情节的设置和推进也引人入胜,关键是人艺的老戏骨们撑起了整部戏,把福聚德饭庄里的人生百态和苦辣酸甜演绎得入木三分。
可惜了,老北京那么考究的美食文化,在新中国的变革中消失殆尽,如今的京城老百姓,只知道抡圆膀子大吃涮羊肉大喝二锅头了。
巍子这位演员一脸傲气,演起戏来却像模像样,十分内敛并贴合人物。
主人公卢孟实是个极有头脑和眼光的生意人,却最终以失败告终,非常耐人寻味。
从大方面讲,人生如一场盛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风光过后总有满目萧条。
从细节上分析,卢孟实虽然精明能干魄力有加,但在管理方面终有欠缺,尤其是用人方面,没有处理好饭庄内部的很多人事矛盾,导致最后失意收场。
同时在处理竞争对手的问题上过于强硬自负,因此结怨太深。
关键的还是,人在风头无两的时候难免忘乎所以刚愎自用,事情做得太足太不留地步,早晚是要自食其果的。
这是一部男人的戏,而且没有年轻帅哥,所以招式对白都韵味十足。
仅有的几个女人原本是很好的点缀,但犯了如今电视剧女演员的通病——只顾美艳动人,不顾时代剧情。
饰演玉雏儿的女演员过于娇艳清秀,那些精明能干看起来就让人难以信服。
她贴身小丫头的扮相和谈吐,更是明显的新生代俏丫头腔调。
王姬那个从小女扮男装的角色是新添的人物,果然总给人硬加上去的感觉。
然而这部戏那种万事皆空的悲剧基调,仍能给人很多触动。
正如最后片中的那幅对联所说: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话剧版的“天下第一楼”
这部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克五
每一个角色都好鲜活啊,京味十足!
很久前看的了~
垃圾爛尾剧,好人没好下场,坏人一个个的都越混越好,看完之后感觉很恶心,浪费时间看了这么一出狗屎剧
卸磨杀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烤鸭!
演员太强大了!每个角色都异彩纷呈!巍子,王姬,陈宝国,还有那时候不出名的张嘉译!还有那个玉雏~
鸭子可太香了相比于话剧增加了王姬的角色,太飒了
和《茶馆》云泥之别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对中国式职业经理人的最好诠释~ 也是对生活态度的另一种诠释~
老北京的老地道片儿,这是全聚没有德投资拍的片儿吧?还天下第1楼,宁也配?
女主男扮女装是个手艺高超的烤鸭师傅,男主一门心思要起高楼,各种人物熙熙攘攘却不纷杂,浮世绘
挺好看的,有那个年代的感觉,生活气
2004.03.24-04.11
这结局有点儿仓促啊…
还行
卢孟实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黯然收场,巍子的气势真压人;修二是世态看尽早身退抱得美人归,第一次看濮存昕的电视剧(?);瑞英是浪子回头心存一丝善念傻人得善终,看张嘉译那一口牙;全场最佳堂子常贵,矜矜业业本本分分,全剧最好的人就是他了;王姬的刘金锭演的太好了... ...全剧每个人的命运似乎都从开始时有了伏笔。
节奏快,看完恍如一场戛然而止的梦,只有唏嘘,且是那种人生如此的悲凉。
我做作業那會兒 姥經常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