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黑镜第二季

Black Mirror Season 2,黑镜子 第二季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黑镜第二季》剧照

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二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守护者紫色依赖药水活下去!寻找奇迹水人胡桃夹子和魔笛公主亮剑:决战鬼哭谷直插金三角柯莱特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蛇王岛拉美异灵和平之舟汽车旅馆大改造魔鬼联队机甲拳击鬼拳2朋友游戏昨日重现之舍命情缘未来闪影滚动邪神与厨二病少女第三季阳光凶猛一分钱小偷我爸爸的小飞龙极狐动画异类大奖赛蝟岛江南剿匪记之使命召唤奥黛丽·恩肖的诅咒我的危险夫君异色国度:出逃之旅

《黑镜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一部黑色幽默

简要说一下我理解到的每一集中要表达的含义。

S02E01刚开始,觉得女主很可怜,但是看到后面,却觉得有些可恨。

开始看到“人偶”的时候,看得出来女主是很好奇很喜欢的,并且把失去爱人的痛苦几乎都忘掉了。

但后来发现他不会生气不会发怒不会害怕一点也不像爱人的时候,却想要毁掉他,然而悲剧的是,她竟然没有勇气毁掉他。

最后她要上那个阁楼,竟然需要莫大的勇气。

本来是用来忘记痛苦的东西,最后却变成了她不得不面对的“痛苦”。

没有人是可以用任何东西代替的,不想面对的痛苦最终会变为更为痛苦的东西跟随你。

我认为编剧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前面看到的评论中,有人提到此片其实是对科技的抨击。

抨击科学抛弃了道德观的底线。

我十分同意。

这个“科学”其实也只是为了赚钱。

“人偶”最后没有帮助女主,反而徒增了她的痛苦。

S02E02这应该是几集中,看的最伤心最痛心的一个。

不仅仅是痛心于女主的命运,更痛心于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却做着拿人痛苦当开心的勾当。

也许有人要说了,觉得这是她该得的,因为她犯了罪。

无数的群众唾弃她,厌恶她,表演者们说着“这都是为了正义”的话。

但是,当人们在女主体验的无数次痛苦中寻求快乐之时,人们就已经“成为了”女主。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守法公民》,这两部作品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实在无法想象,为何大家都能够以娱乐的态度去看着别人惊慌失措,痛苦无助的样子。

女孩在林中被杀,而表演的场地竟然设在了那个林中。

用这些表演,来博得观众们的笑声。

这无疑是对女孩生命的一种亵渎!

“正义”不一定是在大义凌然中出现,但绝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

女主罪致死,但用她来娱乐自己的大众,也没有什么区别。

S02E03看影评时,有人说这是抨击英国政治的片子。

我想说,我看到的含义其实与政治毫无关系。

一个卡通人物,何以能够去竞选总统,还票数第二?

这都是大众的功劳啊。

只要博得大众的喜欢,你就有立场去说话。

“小熊”无数次地误导了人们,让大家认为他“无立场”就是代表了群众的意图。

其实,这也是对人们心中“娱乐性”的一个放大表现。

“娱乐心态”超过了政治的严肃性,让人们乐在其中,还管他什么选总统,只要让大家开心了大家就选你。

好在最后男主反思后,辞去了这份工作。

但是高潮正好在这里:第二个配音的说谁打男主,就给他500元,结果还真有人跑上去打他。

在我看来,这群人已经丧失了理智,小熊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也麻痹了他们的思想。

我以为,全剧就这样结束了。

结果编剧安排的十分巧妙,在最后男主看的大屏幕上,“小熊”已经流行到了世界各地,作为一种文化传入了其他国家。

男主看着大屏幕又打又骂,却被巡逻的人给电击了。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人们自以为很聪明,却被“小熊”这个虚拟的人物给“奴役”了思想。

最后看着大屏幕上“小熊”旁边的那几个单词,实在是觉得好笑。

真的是一部黑色幽默啊。

 2 ) 非常现实地揭露人性的黑暗。

接着说第二季,用黑暗的色调揭露着社会现实,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的话,更加揭露的是人性的黑暗这点。

第二季依然有个特别亮眼的故事,白熊,这个故事我记得太清楚了,看的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看完觉得谁都不可信,每个人都是黑暗的。

女主角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并且失去了记忆,然后她跑到街道上求救,发现每个人都拿着手机拍自己,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求救,并且,成为了一个面具人的追杀对象,不得已,她只能跑,路上遇到了“好人”,带着她逃亡,渐渐地发现了“好人”也想杀自己,也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好人,女主角快崩溃了,这到底怎么了?!

最后,当她被绑着坐在舞台中央的时候,一切终于明朗了,自己杀了人正在被审判,而拿着手机的人们是游客,这是游客们的一个旅游项目,审判自己!

游客们可以通过给钱达成此次审判。

当夜幕降临,游客们结束了自己的旅程,女主却并不能结束,审判会一直一直下去,因为晚上,主办方将会把女主继续放在同一个位置,并用电击让她失忆,永远重复着逃亡审判,这是对她的惩罚。

这故事看的真的有点沉重,杀人犯法应该由法庭审判,那些说着审判罪犯的人正做着和女主一样的犯罪事实,罪人是不可以审判罪人的!

然而,并没有人觉得不妥,主办方游客们都觉得理所当然,他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这就很可悲了,沉重的不是做了错事不能改,而是永远也没有机会改。

 3 ) 不同的未来

(有一些剧透)这里想说说关于机器人的方面。

先说点远的。

基于个人有限的经验,西方的科幻和日本的科幻作品里,对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未来设想有着不同的偏好。

像《黑镜》这样,对人工智能保持着一种机器人还是机器的态度,而日本的作品,更多的是在考虑为一种“新人类”的设想。

剧中的"新Ash",也就是后面的机器人Ash,在女主这里明显是不能过图灵测试的(也就是说在Martha这里看来,他还是机器人),编剧Charlie Brooker所设想的应该是近未来,按照剧中所表现的“新Ash”应该是:1.基于过去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加上人脸识别和云技术等等来实现对Ash过去的复制和模仿(高级版的小黄鸡的感觉...),但是学习能力少得可怜(睡觉的时候不会呼吸的细节,不会和女主Martha争执的片段)。

果然是和剧中说的一样,只是一个测试版。

但是如果是学习能力强化的正式版呢?

睡觉和真的睡着了一样,均匀的深呼吸,动作柔和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会学习如何争吵然后回头来哄人,那会怎么样?

(而且如果换成女性机器人,像《Chobits》一样,估计会有很多宅男被其呆萌的属性每天萌到一脸血吧...(¯﹃¯))2.基于网络的数据,也就是电子化的数据而“重生”的男友,最终还是输在了一些不会在社交网络上表现的细节。

那些私密的信息,不管是私下里的习惯,小性子还是某些场景下的下意识反应,这些都无法同步到“新Ash”的记忆中。

最终导致各种微妙的陌生感,自始自终女主感到这些细微的不同,下意识的感到不适(当然在前面已经有说明这个项目是在实验阶段),一开始她想适应,但最后还是被这个重构的“新男友”情感上表达的匮乏所击溃(女性细腻的感觉?

)。

剧中男主的名字叫Ash(灰烬)感觉也有暗示的意味,最终还是和阁楼上的回忆一起成为了过往的云烟。

但是如果我们再往前想象一下,你的人生大部分数据都电子化,甚至像诸多科幻作品中想象的一样,你的人生电子化了,像《最终剪辑》,《攻壳机动队》,《真名实姓》所描述的一样,人的记忆,感觉乃至思想被精确的保存为电子数据,那可否制造出一个完整的你?

日本的相关作品中,探讨的多是上述疑问得到肯定回答之后的故事。

像《夏娃的时间》,一开始字幕已经表明故事背景是人形机器人广泛使用的时代。

当然关注点和《黑镜》不同了,算是《黑镜》里面的机器人Ash成熟化之后的故事了。

距离现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其实也就半个世纪左右,现在我们手上的智能手机的处理能力已经超过当年占据几个房间的ENIAC不知道多少倍。

而现在量子计算机实用化的研发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曙光,而量子计算机意味着什么呢?

一台量子计算机可能就可以超过现有的所有计算机处理能力之和。

如果再过半个世纪,量子计算机成功研制并得到普及,机器人在情感上的拟人肯定也会更加真实。

那么我们现在有些什么了呢?

梳理就我个人所知道的一些信息:在数据挖掘方面,像IBM的智慧地球项目,其中一个案例是,在巴西一座犯罪率高的城市建立模型,最终可以预测到在下一个小时内,在城市的哪些区域很有很可能发生犯罪,而警察可以在预测的区域守株待兔。

而Martha用来做插画的柔性屏,最近的CES电子大展上已经有多家厂商推出了基于柔性屏的原型手机,例如三星。

而其他方面,可弯曲晶圆IBM已经在实验室制造了出来,LG已经展示了可弯曲的电子纸。

现在和将来的趋势是无处不在的小型嵌入设备(各种电子屏)或者可穿戴设备(像Google眼镜),在街上,在家里,在任何地方,各种数据(类似于Google Now现在在做的)如洪流般,远远超过现今数据的量级,最后再由成熟的云技术处理...那么通过图灵测试,也许就是时间问题了。

50年之后,同样的开始,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Ash,可以和她创造新的回忆与可能,Martha最终会把“他”放在阁楼上吗?

========================================PS: 社交网络目前能提供个人信息到何种程度,这有个视频(公益广告),可从中窥探一二,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0NjYwOTQ4.html

 4 ) S0E02 作为公共景观的媒介审判

第二集编剧感觉蛮神的。

这集背后的隐喻主要是围绕媒介审判展开的。

后20分钟直接深度挖到另外一个程度。

前20分钟:Hunters象征媒体,拍照的游客象征着如今媒介环境中所存在的各路看客。

这一段不太难理解。

1. Hunter一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报道对象穷追猛打,尤其是马头女手中的电锯活生生地让我想起来在电视记者手里拿的话筒。

编剧很明显对于这种现象本身是反感的,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是极度畸形甚至变态的。

所以就出现了中年男人拿着电钻要xx女主的镜头。

2.大众媒体、司法体系本身在这一类(虐杀女童)案件中也难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被告人本人的表述无视,而媒体在评价女主的申辩时直接斥为狡辩。

而被告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辩护是合法且合理的3. 各路看客对于新闻报道所涉及对象的感受熟视无睹。

当女主高喊HELP ME HELP ME的时候,依旧在拍摄不帮忙。

而且他们对于事实的真相本身并不关心,而是裹挟着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围观者,激动时用言语作为武器(在这集里女主游街时砸向车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视为其象征)进行攻击。

4. 这种大众传播的麻痹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社会公众表面上言语的参与代替了实质上的社会参与,表面上更为积极参与的背后实质上是更为冷漠的心态。

编剧尤其强调手机,暗里有一种很悲观的心态。

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实际上是让这种麻痹作用更为严重,而本应严肃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

(让我吐槽搜索....搜索花了100多分钟想表达的,黑镜20分钟就表达完了)——————————————————————————————最后20分钟,尤其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出现真心牛13前20分钟所展现的所有情节实际上都只是白熊正义公园的daily routine,媒介审判成为了White Bear的一个公共景观。

在这个公共景观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公园管理者、无聊地演员、苦逼的女主、蛋疼的游客。

审判活动成为一种公共景观这个问题,在福柯《规诫与惩罚》里就已经分析过了(= =所以说福柯是个聪明的男人...),这集碉堡的地方就在于告诉大家:嘿嘿,媒介审判也是一种公共景观,我们不能单纯批评下媒体和受众就了事,而要看到背后的权力关系。

公园管理者象征着现实中掌握社会权力、把控意识形态的一方。

把媒介审判改造成公共景观,以此牟利、把自己塑造成绝对的正确方。

他们还把握着话语权,整个案件的描述、细节实际上都是以他们的为准。

他们还设定了一些规则,要求所有游客遵守。

这种公共景观的操控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比现代媒介环境....呵呵呵苦逼的女主,有没有杀小女孩都不能确定。

但是,她还是如囚犯一样,是完全不存在自由意识的,每天都要被迫上演同样戏码,成为公园管理者的工具。

演员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媒体,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

观众象征着普罗大众,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他们既是参观者又是演员。

他们还是公园管理者真正利益的来源(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还必须遵循公园管理者的规则和控制(最后提到的监视摄像头)。

这四方的互动实际上表现了媒介审判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模式,以及之间的权力关系。

哎,以前都没有反映过来,媒介审判也可以是一种公共景观= =有人觉得和楚门的世界像= =还真蛮像的....不过楚门的世界更关注楚门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制片人两方的互动,楚门和观众(第三方)并不存在直接互动。

如果编剧是意识到媒介审判是公共景观编的还蛮神的,要是是本来想copy下楚门的世界.....祝他们幸福。

嗯半夜三更果然说话没有逻辑

 5 ) How Deep is Your Love(有部分剧透)

W: Jump.M: What? Over there? I never expressed suicidal thoughts or self-harm.W: Yeah, well, you aren't you, are you?M: That's another difficult one, to be honest with you.W: You're just a few ripples of you. There's no history to you. You are just a performance of stuff that he performed without thinking and it's not enough.M: Come on. I aim to please. W: Aim to jump. Just do it.M: Ok. If you're absolutely sure.W: See, Ash would've been scared. He wouldn't have just leapt off, he would have been crying, he would have been...M: Oh...Oh, God, no. Please I don't want to do it. Please don't make me do it. W: No. That's not fair.M: No. I'm...I'm frightened, darling, please... Don't make me.I don't want to die. Oh, God, I don't want to die.W: No, this is not fair.M: I'm frightened, I don't want to die. Don't...W: No!!!!这集是关于爱,关于放弃,关于死亡的故事。

生前的男朋友不是很称职的男朋友。

他专注玩facebook,twitter,连女友的话也不认真听。

他不修边幅,愤世嫉俗,性爱表现也很糟糕。

但他仍然是她的挚爱,因为他那么灵动,那么真实,那么美好。

他说话玩世不恭又带点俏皮,他有着令人唏嘘的悲惨童年,他会和她一起听一首老掉牙的歌,然后动情地合唱。

人们常说的真善美,在我看来,唯有真实,才最珍贵。

反观那个完美的机器人。

他听话乖巧,温柔绅士,技巧一流。

但其实不过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而已,他无法模仿人类细腻的情感,女主甚至连架也没法和他吵起来。

最后女主劝他跳崖时,他也只会一味地顺从。

女主清楚地知道他不是那个她最爱的人,只是他的一个影子,一个过去的投影。

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他的外貌、声音或是语气,但却不是真正的他。

他并不是女主可以创造的存在,他有独立的思想,有独一无二的过去,有可以带给女主幸福的能力。

当看着那张与挚爱一模一样的脸,用他的声音真切恳求自己不要让他跳崖时,女主心软了。

她没办法放手,因为她太爱那个心中的他了。

即使是一个蹩脚的复制品也好,她舍不得永远地失去他。

那声声嘶力竭的“No!!!!” 正是女主得不到又放不下的悲切心情的写照。

她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只能忍痛继续生活下去。

 6 ) 黑镜:科技不承诺美丽

不负责任严重剧透,如在意,赶紧关闭页面!!

闲来无事,终于把黑镜第二季看了。

去年第一季刚出时火透半边天,还记得当时一边看一边高赞牛逼,一边吃炒粉,一边剪指甲。

那是一个美好的晚上,就像这些个春天里的每一个夜晚。

那个月的观影记里我写道:英国三集迷你剧。

第一集讲的是英国首相被迫在网络直播与一头猪性交。

第二集在未来的科幻背景内展示了消费文化几乎能消解一切的终极可怕。

第三集讲的则是高科技记忆工具在未来家庭生活中的一场风波。

每集都精彩,令人叫绝,极具震撼力。

什么是黑镜?

即你眼前的这电脑、电视机、摄像机…… 嗯哼,我还是这么认为的,黑镜,科技的镜子,人类的未来,也许是黑的。

第一集。

故事很简单,一对情侣,和所有的情侣一样,有甜蜜有问题,恩爱生活。

但是有一天,男生被车撞死。

女主悲痛欲绝,茶不思饭不想,每日以泪洗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这样的意外并非人人都曾亲历,但大概每个人都听说过突然的死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说的频率也在上升。

然而时间会冲淡一切,旧人会在记忆的湖泊里越沉越深,会有新的人,新的生活,新的人生。

这是我们知道的事情。

但是剧集中,这位女主获得了科技的帮助,因为他的男朋友是个重度网络依赖症,不论声音视频还是文字聊天记录,他留下了太多痕迹。

于是有了这么一种产品,一种软件,虽然他死了,但你还是可以跟他打电话,跟他视频,跟他聊天。

他会反应,有记忆,会学习。

她开始了独自,但并不孤独的生活,一个人去野游,去散步,随时和他通话,但实际上,对面和她说话的只是一个软件。

甚至,不止是软件。

在这一集的中段,一个可以在浴缸里泡发的生化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长着死去男友的样子,知道他所有的事,除了不会呼吸,不会进食之外,几乎完美。

所以,女主是在和谁生活呢,他的男友?

显然不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他已经死了。

他的记忆?

也不尽然,这个软件或曰生化人是有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也就是说他有智能。

所以,其实,她和另一个人开始了新生活。

一个拥有他死去男友的身体和记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且可以随时勃起和她做爱的生化人。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一集到此结束。

科技在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改变所有一切,甚至人本身。

第二集相对第一集更严肃更实验。

一个名为白熊正义公园的旅游景点里有一项特殊项目,前来参观的游客要扮演“看客”,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参与游戏并用手机拍照摄像但不和主要人物发生关系。

主人公是一个女人,她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记忆,没有过去,莫名其妙的被带着面具的人追杀,逃跑,嚎哭,恐惧,绝望,在一天终于结束,她的逃难之旅的终点,她和我们发现,原来这就是一场真人秀,除了她,所有人都是观众,并且深度参与进这个游戏中。

原因?

因为她是一个杀人犯,杀了一个小女孩,所以经正义判决,她每日受此刑法。

每日醒来,每日恐惧,每日逃难,每日绝望,每日重新发现自己的罪恶,每日在这痛苦中忘记今天。

这甚至像是一个神话故事,做了错事的人受到天神的惩罚,反复的做着无力的工作,冥冥中有网牢着,冲不出去命运。

但,那是天神。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因为正义的名义发生如此变异,那么未来果真不是好的,科技也不定都是美丽的。

这个故事除了对正义的思考之外,群众、围观者在事件中的帮凶性质表露无疑,这其实已经被很多作品表现和处理过,但这个剧集还有一个元素,让这一切更为复杂和哑然,即这些群众同时还是消费者,正义在消费时代里,人人如蝼蚁,如围观者,也可能是受难者。

而且,再也没有摩西。

第三集,聚焦政治。

一个叫沃多的卡通蓝色熊形象在电视节目中走红,于是制片人突发奇想,要收视率,要红,要关注度,既然有人喜欢,就做大一些。

于是,这只屏幕中的蓝熊开始开始参与国会竞选。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就是现在的政治,不是吗?

政客互相泼污水,谩骂争吵,暗箱操作,人们其实也不关心政策,娱乐,娱乐至死。

这就是未来,或许。

这集最令我觉得感触的反而不在政治,而是蓝熊备受欢迎的事实。

虽然这个卡通人物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每次辩论都是爆粗口,骂人,一副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惧我无所谓的态度,但恰恰正是这种态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态,于是人人都喜欢他。

因为他帮他们骂他们骂不到的人,骂他们骂不出的话。

但,这个卡通熊真的能为他们做什么吗?

没人在乎了。

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认真已经是错误,而撒泼吐槽才是王道。

我们太累,所以需要娱乐,还是我们太蠢了,所以只懂这些?

留几手在微博上爆红,实际上他就像那只蓝熊,吐槽,吐槽,吐槽,我们欢笑,鼓掌,关注。

这就是未来,美好新时代。

欢迎。

 7 ) 爱若是模拟的景观

完美诠释Guy Debord的书《景观社会》里面的一句预言:只有当人们被分离时(这里被推向极端案例——爱人的死亡),技术制造的景观幻象才被用来将人们重新联结。

而这种联结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一种模拟,因为无法取代真正的联结(人类的爱),却恶化了真正的人际关系纽带,比如女主得到人偶之后不再需要联系她的闺蜜。

影片的最后给了一个积极的结局,逻辑上其实是寄希望于人类意志上对上瘾的控制。

其实整个影片中人偶就是一个极端化的上瘾机制——无法再带来快乐的满足却无法戒掉。

最后所谓的每周末可以团聚“过瘾”一次,其实就像是我小时候那种节制儿童打电子游戏的逻辑。

我觉得整个剧情之所以要安排怀孕这个内容也是为了让小孩成为新的可能的寄托,从而让女主角最后“解毒”变得略微合理。

可是大家想一下,那些没有小孩寄托的人,还有别的希望么,恐怕除了一直依赖人偶脱离整个真正的人际关系没有别的机会了。

反观现实社会,非极端案例,所有针对大都市宅男宅女开发的产品——游戏,肥皂剧,真人秀,在线娱乐,通过成为他们的公共话题的爱好,联结他们,然而代价是将真正人际间的社交活动挤压为零。

同样是虚拟的沟通取代真正的沟通。

最后,如果我们将剧中的极端案例推向更加极端:如果女主Martha的不适只是因为人偶技术不成熟,无法做到和人类一模一样。

那么,若如Guy Debord在书中的预言,景观的制造最终目的是制造更炫目的景观,也许有一天人偶的真实度能够无限逼近Martha死去的爱人,甚至继续随着之后的相处继续进化发展出性格和样貌随时光的成熟变化。

是不是完美了呢?

然而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真实人类的人际关系呢,你还会珍惜你和真正爱人的关系么?

如果你离开我了,我只要花钱再造一个你不就可以了?

景观真正无法取代的是真实的不完美性。

 8 ) 黑镜S02E01细节补充,及个人猜测

首先是关于@skylocker 写的这篇《黑镜 Be Right Back:一些有趣的地方》的个人看法:(原文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75864/)4, “不知道是假笑才更糟糕”:  一,A的妈妈唯独留了一张假笑的照片,只在意表面的笑容,却连亲生儿子真实的情绪都分不清;  二,暗示分不清真假、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才更糟糕,对应后面M纠结于直面惨淡的现实还是沉溺于虚拟。

  5, 丢到阁楼上而不是直接扔掉,既舍不得放不下又不够勇敢面对,眼不见为净。

7, 如果真是这个那么应该是暗示神的意愿是让自然延续,而不是人为地改变自然轨迹,这种复制人的技术就是像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神医那样违背神意--自然规律的。

个人不欣赏这种行为所以支持该技术支持公司被法办。

9, M不是抓飞蛾,更像是在把飞蛾赶向窗户接口处的缝隙让它离开。

对于任何飞虫(甚至可以说是任何生物)来说,玻璃都是一种奇葩并且恐怖的产物,飞蛾无法分辨玻璃的隔离作用,只能无数次往上面撞(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们永远出不去,就像首尾相连求食至死的毛毛虫实验),相比较来说人类的智商更高,懂得吸取错误经验改进行动。

也是因为人类智商更高,所以发明了玻璃,这种实质上隔离了自然的产物。

  A的身高记录:A、M的女儿都有身高记录,我想这应该是象征生命成长的印迹,与之对应的是复制人数十年不曾改变的外貌(胡渣都不长的)。

人可以成长和衰老是基于生命本身的规律,复制人只是一个印象的综合体,并不具备生命力。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人,死了就是死了。

但是我们只是不敢面对。

  另,M重整房屋的时候只有A的身高记录,说明A妈妈在另一个孩子死掉之后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抹掉他存在过的痕迹之类的。

    所以,我想这一集BM的主题应该是“逃避”。

  逃避痛苦是一种自然属性,现实本就惨淡苦痛,逃避现实即是一种天性,而网络以及智能技术扮演的角色就是虎作伥助纣为虐。

  --正文始  1, 开场加油站M淋雨买咖啡,A只是坐在车里玩手机,貌似是在刷社交网络之类的东西,以至于没听到M说话,象征人类痴迷网络虚拟社会从而对现实生活各种“无视”。

例:A一个男人不开车不买水不整理东西各种吃白饭行为,虽然西方世界确实男女平等比较严重,情侣都要AA制之类的,但是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是流传在骨髓里的,所以这个甚至有可能是在暗示如果人们埋头网络世界只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包揽一切事务的M就没那么迷恋智能终端)。

例:回家后A坐在沙发上继续埋头手机中,M开玩笑说让他用鞋子喝汤他也只是随便应了一声,非要M扔个东西过来才能把他拉回现实世界。

2, 要M强制要求手机放入杂货箱A才能专心陪开车的M聊天以免出车祸之类的。

3, 开车严重依赖导航仪,人类生活严重依赖技术。

说不定就是导航仪害死的A,也许是google地图造成的车祸,也许是Doctor Who里异化为坏(外星)人所用的车载智能技术。

4, be right back(难道这是这一集的名字?

)两个猜测:  一,就像电视台插播广告那句“不要走开马上回来”,对于M的一生来说,从A死亡到被注册加入参与此项技术活动的这个时间长度,确实只能算是电视剧里插播的广告(或者广告里插播的电视剧?

);  二,如果right理解成“刚刚好”之类的意思,A的虚拟邮件、虚拟语音、复制人都是让M“刚刚好”回到了A死前的世界,精神上。

5, A一个人开车就翘辫子了,两个猜测:  一,暗示现代人寂寞到没有“人”陪伴就不能存活。

开头M开车回家那一段A的存在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充其量算是坐在旁边帮忙排解无聊,以免M困驾。

  二,暗示沉溺网络必死无疑?

A一个人开车没有人强迫他手机扔杂货箱,有可能因为分散精力到智能终端上不小心车祸了,或者过度依赖导航仪。

  6, M跟姐姐打电话时,后者在家带孩子,而她老公只是坐在沙发上麻木地看电视,收到老婆的求救信号后也只是把孩子报上沙发一起看电视。

  妈妈带着男孩玩玩具,而女孩早就已经加入爸爸看电视的行列,按照女孩成熟较早或者这里本来就是姐姐弟弟的设定,现代社会中人越成长越远离自然,现代科技捆绑了人类并极大程度上稀释了天性。

现在的家长都喜欢让各种pad成为保姆,除了对孩子视力的伤害,更大程度上是在剥夺他们的童年,他们在自然属性中或者人类社会前期的自然行为被篡改;而这又仅仅只是为了家长的方便,源于人类的本质属性--惰性--还是逃避。

7, M让警察吃闭门羹,这显然就是拒绝面对现实。

  Revenge里某段独白貌似是说面对失去有五个步骤,一开始我们否认逃避拒绝面对,然后我们愤怒,balabala,最终我们接受。

  A的死、虚拟邮件、云端对话、复制人,M对待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从拒绝到接受,但是整体上看来,M选择了复制人而不是直面现实,这本身就相当于回归到了第一步骤,还是逃避。

8, S推荐M加入虚拟技术的时候用的是过去式,两个猜测:  一,她说谎,她不光是当时得到了治愈,更是从此之后就沉溺于虚拟世界。

  二,她比较坚强挺过去了走出来了,虚拟技术只是一个过渡期。

  个人倾向于前者,首先我不相信人的自制力,其次人如果真正进入到纯粹臆想的世界,根本走不出来,这个世界要有变化才有发展,就像物种要有变异才有进化,如果沉溺于过去式,那就只能成为过去式,走不出来的。

9, 关于S的推荐和后续发展:一,S像是在传销,是不是这种东西上下线有提成神马的,纯猜测;二,虚拟A像是病毒营销。

后者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发展一方面让宣传回归到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另一方面更是对这种病毒营销效果效率的近无限放大。

10,垃圾邮件的读书推荐两个猜测:  一,讽刺亚马逊的智能猜测(类似于豆瓣的猜你喜欢之类的?

)以及谷歌的智能搜索。

一切信息都会被记录然后根据数据推测,但是也只是数据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让人觉得毫无秘密可言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模拟复杂的人脑。

  二,讽刺人们心口不一。

M删除该垃圾邮件,以及后面抱怨复制人不该那么听话,我只想说女人真是复杂的生物...  11,M打给姐姐的未接来电。

一,男孩当时在玩类似于平板的游戏终端,同6;二,男孩女孩没做事也没提醒妈妈有电话,同1。

12,M从“只说一件事”到买下一个昂贵的复制人,好比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血拼的战果可能是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一样,营销手段只是手段,最终是人的贪婪成就了销售业绩。

13,用影像数据模拟电话以及生成复制人,除了说明仿真以及智能技术之牛叉,反过来看也是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数据可以用来生成拟态。

14,M说“不是法国人”...这应该是个笑话吧?

调戏法国佬貌似是英国人的看家本领啊,就连BBC“建国大业”的《亨利五世》里面的法国公主都是公认的丑得坑爹,摆明了不放过任何黑法国的机会...15,手机摔坏M急哭了,A安慰说他在云里,两种理解:  一,在云端,数据云存储,免丢失神马的奇葩高端技术。

说白了就是把所有数据都集中到某一方或者少数方手中节约仓库租金,个人认为这是极为危险的,安全和隐私都超难保障。

  二,在天上,提醒M他已经死了。

一切看似听似真实的虚拟都只是数据的智能排列组合。

  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A马上就提出了销售新产品的要求,提醒A就相当于一个销售告诉顾客“我即将卖给你的这个东西不能给你的人生或者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也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纯精神满足”,尼玛又不是贩·毒。

  16,复制人回答M的问题现场搜索答案,之前在草坪上对话那个应该也可以算在内,那就两次。

人们果然已经依赖搜索引擎到脑子不想动的地步了么...17,复制人说无毒就可以吃,讽刺转基因食物?

18,复制人说人们总是留着好看的照片,恭维自己,所以复制人保持的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这个还是逃避现实,因为现实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好,现实因为变化莫测所以美好。

19,复制人行动范围受限,大抵象征科技再如何发达也是有限的,智能技术再发达也只是一堆0和1的排列组合,永远不可能超越人脑。

相较之下,人的行动范围则是无限的,但是也可以说正因为这种看上去的无限让人类的欲望成为黑洞。

  复制人须得管理员陪同才能离开离开原点,象征科技再发达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像人类永远无法超远神明(或曰自然),科技也永远无法超越人类,就像盖上了“所有权”的邮戳一样?

  20,最终,M也没能彻底脱离复制人和有A的过去,没能走出阴影发展一段新的人生。

她保留着复制人(藏在阁楼远离外人和自己、只在周末让女儿与之交流这些就不说了),时光荏苒,她会变老女儿会长大,但是复制人永远保持那个样子,这说明复制人只是一种技术,只是一堆数据,甚至比克隆人还要低级。

  虽然按照多利羊的例子推断,初期克隆人的生命应该也比较短暂,但是那好歹是人得意忘形到妄图cosplay造物主所培育出来的生命,那是从受精卵借由实体子宫生长出来的生命,也会成长也会衰老也会死亡,但是数据只能排列组合,复制人只能停留在有记录的那个世界里。

  当然,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只有遗传没有变异,所以人在怎么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胆大包天,到底不是神。

  这里的神不是指的宗教神。

  但是现在的所谓的科学,尤指教科书营造和灌输出来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离经叛道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个人认为,这也是人类对面对这种“能力有限”的事实的一种逃避。

    欢迎捉虫和补充。

 9 ) 从白熊正义公园看当今的网络暴力

关于网络暴力这个话题,我应该有点发言权,因为我曾经被人在论坛上劈头盖脸的骂过,这种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的个中滋味,来一遍就能让人深恶痛绝。

你想要反击,他们有着匿名做保护伞,有若干看热闹心态做粉丝,驳斥他们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更有甚者,反过来劝说你不要斤斤计较,给你一种腹背受敌的挫败感。

平时和你插科打诨的一大堆,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帮你说话的屈指可数。

大家都很爱惜自己的羽翼,我很理解,理解的同时还是略带失望。

总之这种体验除了能启发你思考之外,别无好处。

肉体凡胎,总是很难对别人的恶意置之一笑。

因为这种直指人身的攻击和观点之争完全是两种性质,后者是为了以理服人,前者只是想以德整人。

人们会说,网络的出现,言论更自由。

我看未必。

不可否认,网络的普及拓展了言论自由的外延,却也催生了披着马甲现身的网络恶霸,他们躲在网络匿名化的背后,出语刻毒,全盘抹黑,一个人就能在网上对另一个人挑起一场文化大革命,对于大多数事不关己的网民而言,一场人斗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娱乐事件,或者有人会伪善的致以同情,或者表现出一种貌似公允,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态度,或者也如同打了鸡血般投入攻击方,大大得到痛打落水狗的快感。

人类文明再进步,都抵不住无需代价作恶给人的诱惑。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况且对于道德问题的讨论,从来都是充满诡辩空间。

从道德上施以抨击,是搞垮一个人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道德是内心自由心证,对于这种私人性的问题,很难进行证明。

但对于多数看客而言,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且进行道德上的批判能迅速使人获得优越感,这种便宜摆在面前,很多人很难不去占。

所以说,集体总是一个具有威慑力的概念,因为你一旦被集体孤立出来,你就应该立刻对正义、公平死心。

集体并非仅仅指向集体主义的制度概念,而是在发生一件事情时,人们迅速站队,集合在某种观点态度之下,就像片中参观白熊正义公园的游客,在踏进公园之前,他们还是毫无交集的一个个个体,进门之后,他们就通过预定的角色扮演,成为一个欺凌个体的集体。

他们恫吓、惊吓、漠视,自以为道德上正确,扮演着惩治恶人的道德法官。

就像网络上的你、我、他。

我们表演着跳梁小丑的角色,还自以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批判别人的腹黑很容易,看清自己的恶意却很难。

这种内心的恶意往往经过潜意识的过滤,带上了正义的光环,可能批判的动机是嫉妒,是仇恨,甚至是在别处受气的情绪发泄,而不是自以为的正义感。

而对于动机的追问,我们又再一次陷入追问他人容易追问自己很难的境地。

这就好比前段时间婚纱主持事件,焦点集中到追问女记者的动机之上。

一旦涉及推算别人的动机,阴谋论就开始泛滥了。

大家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不过这个中国人独独就把自己排除在外,仿佛道德世界里,自己永远是先验的正确。

我们的自尊、自由仅仅有制度的保护是不够的,它更依赖于一种成熟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富于理性,善于反躬自省,对自己有要求。

这点我们的老祖宗看的很透,孔孟之道里的君子文化,大概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将周孔文化中强调理性与西方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相结合,中西相长,也许是通往高度文明之路。

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激进一些就对了。

但这样的高度文明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也许花上一百年还未能实现。

对于活在现世中的我们,就是要去努力抵制道德审判他人的诱惑,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完善自身上,读更多的书,明更多的理,挣更多的钱,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不忙着站队表态,不逼别人行高尚之事,不致于变成一个粗鄙荒唐的人,这其实就是人道主义。

 10 ) 聊聊第二集:Come on!只是一场show!

看到女主角手腕上的纱布,我以为这是苦情戏;再看到她狂奔在一个人人举止怪异的大街上被追杀,我以为这是恐怖片;再看到身穿小迷彩的女2带着女主去捣毁发射器,我以为这是科幻片;最后大幕揭开人人都是演员并以此戏弄犯罪的女主,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真人秀的剧情片!

这个诡谲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知情者,唯独主角毫不知情——这是《楚门的世界》的旧脚本。

只是相比15年前的那部电影,这集《白熊》里的围观者并未一起坐在酒吧里望着电视,而是人人手捧一部手机自媒体,进行自己独家的实况转播。

围观演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谨小慎微的路人变成了近距离的恐惧施加者,但无一例外的是,这群人都让主角成功做到了崩溃。

相比最后楚门的出走,这集最残忍之处在于,女主角掉入了酷肖的循环。

今天刚刚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篇便探讨了生命的永恒轮回。

如果说生命只有一次不再反复,似影子一般,那么它就了无分量。

如果女主角在谋杀了婴儿之后像她的未婚夫一样干脆地了断自己,责任就在轻忽的死亡中终结。

但是人们却用高超的科技将她拴在轮回的轨道上,植入恐惧,消除记忆,再继续植入,那么女主角便在一遍遍负罪的重复中被最沉重的负担压垮(好吧,卤煮听到她杀猪一般的吼叫真是吓尿了)。

是消费主义把女主角推入循环漩涡的吗?

可是没有人因此牟利。

是娱乐主义干的吗?

可是没有群体狂欢。

所有充当围观者的演员们都抱着诚挚的心理,他们质朴的笑容都只是为了“惩恶扬善”。

我想,恰恰是“善”造就了酷刑,而科技充其量只是刑具。

突然间我意识到,黑镜只是人类人性异化的一个帮凶。

从第一季开始,黑镜是众人围观首相与猪ML而娱乐至死的帮凶、是少女成为艳星而消费至死的帮凶、是夫妻情感破裂而质疑至死的帮凶、是少女失去男友聊以自慰而智能至死的帮凶。

始终不变的都是我们的劣性——猎奇。

每个人卑劣的初衷如稻草一般,最终压垮了自己。

刚开始,人人都只是想“看一眼”“听一下”“感受一下”,在科技的推波助澜下,终于自食其果。

也许《白熊》的一开始,人人都只是想体验一下惩罚的快感,而他们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也掉入了另一种循环的圈套。

演员们一遍遍走回高处的房屋、踏进汽车、穿上小迷彩,他们自己的生命之轻便也流失掉了,一遍遍用黑镜窥伺着自己残酷无趣的生活。

《黑镜第二季》短评

creepy

7分钟前
  • ice
  • 还行

全然没有第一季的第一集出色

9分钟前
  • 韦达柯
  • 还行

和第一季相比,差距甚远。

12分钟前
  • Samantha
  • 较差

Jesus fucking christ !!!!! 第二季怎么会这么无聊!!!! SHit !!!

14分钟前
  • 伤心小号曲
  • 较差

根据口碑 倒着看的..果然 越看越没意思了呢= =。但是 觉得这些片子都可以取一个相同的名字呢 毁灭之路....

19分钟前
  • doherty
  • 还行

比起第一季来说,少了当初的那份惊艳~

22分钟前
  • 逆风青年点叉叉
  • 推荐

去世的人的“东西”都放在阁楼上……不知道呆在阁楼上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寂寞(☍﹏⁰)

23分钟前
  • 早日退休瑾朵朵
  • 力荐

若批判性的情绪过强,立场就不免偏颇。人之恶往往隐藏在善意之中,孤单同理,喧闹才是它最好的生长之地。

2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没有第一季惊艳 第三集更是差强人意。。。

27分钟前
  • 乱.
  • 还行

没有第一季好看

29分钟前
  • Charlene
  • 还行

每个故事都是浮光掠影的一个概念,即没有深度也不丰满

30分钟前
  • sadmov
  • 较差

第二集把一个犯罪的人重复循环的折磨?看不明白,这种东西能得那么高分?

32分钟前
  • BruceLiang
  • 较差

第三集还不错......

37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神剧,笑死人了,哈哈哈哈

42分钟前
  • 侯玉榆
  • 很差

比第一季稍逊

47分钟前
  • 爹 我亲爹
  • 推荐

丧失第一集的惊艳,浮于表象的平庸之作;第一集穿了一个爱情外套,稍好些;第三集欲言又止,摆出一副公知脸,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尤其讨厌第二集女主大喘气的声音,长得又那么寒碜,实在看不下去!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为啥两季第三集都有一个叫liam的人。。。

54分钟前
  • justhehe
  • 还行

确实写实,对杀人者一死了之,对旁观者恨之入骨

57分钟前
  • April夏
  • 很差

感觉实在是不如第一季。。。三个故事都算不上喜欢

58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还行

比第一季差远了。

1小时前
  • TheFlash振魏泽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