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了解音乐节文化,就是简单的当做电影来看。
这也不是影评,更像是观后日记。
如果有一辆小巴,我也会找一个我爱的人去环球旅行。
关掉所有的电子设备,准备好干粮,酒,飞行物,然后就上路。
要去好多有趣的地方,偏远的地方。
遇到气场相合的人,就叫他加入我们,分享我们的食物,分享我们的地盘,分享我们的精神。
最后还可以弄一个二次造访,途中给想念的朋友寄明信片或者写信。
见到保安,要真诚微笑的对他说,PEACE,MAN!所有的人都和平相处,赤裸面对,随时可以拉起陌生人的手,跟着音乐就跳舞。
没有负担,没有烦恼,心中只一片和平和爱。
电影那一段我不禁流泪了,就和影片里的人一样,看着绽放出花朵的舞台,看着人潮涌动成河流,大家都只为了一个目的相聚在一起,这就是大爱啊,这就是自由啊,这就是和平啊。
李安这个超级文艺青年,再一次用胶片证明了他的实力,也再一次用它细腻的影像、独特的视角、全新的阵容给我们带来惊喜。
不知是回归还是突破,自始至终没感觉到这出自于一个中国人的手笔,也许该说这仅仅是一个会说中文的“人”而已。
一个平淡无奇的小镇正在酝酿一场音乐巨变,正是这场巨变让我们看到青春的力量、音乐的力量和对梦想执着的力量。
片尾的温情桥段无非是为影片画上希望的句号,略显艰涩;金刚狼他哥俨然成为美国版的“如花”,十分惊艳,个人认为这位男演员得火;群裸的镜头很具“李氏”风格;除男主以外,其他演员一水的很到位......总之,值得细细品味,特别先恶补一下woodstock的背景。
文/onestar(http://onestar1967.com/2009/12/takingwoodstock/)原本以为李安导演会还原音乐节宏大的盛况,绚烂的舞台,激情昂扬忘情放纵的乐队表演,以及年轻的人们为音乐而痴迷欢乐,结果,还是猜错了,这本来就是“制造”,而不是“表演”。
电影前半部分为音乐节的举办设好铺垫,有点儿沉闷和冗长。
但是仍然将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交代个清清楚楚。
于是,经过万般的曲折,人们迎来了这个在夏日里最为盛大的狂欢的节日。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美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叫白湖的小镇,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有关和平与爱的饕餮盛宴。
关于音乐节音乐,艺术,爱与和平,再加上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被反复强调的词语无疑是“自由/FREE”,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
地光表演者剧团在迎来麦克郎的直升飞机时的那段即兴舞蹈,还有他们高呼的“要做爱不要作战”。
嬉皮士们的长头发,长胡须,宽松随意的波西米亚风格的衣服,迷幻药和大麻,所有的束缚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甚至随处可见的裸体青年人,低矮的灌木丛是他们纵情的乌托邦。
这里没有歧视和嘲笑,没有战争和压迫。
我想艾略特最后通过那片奇异的药终于到达了自由的巅峰,这段神秘多彩的幻觉绝对是李安在电影中画上的一道绚烂的神来之笔。
车顶层叠流动的斑驳色彩,白湖山坡上如波涛般汹涌波荡的人群,我想,如果是我,也会如此泪流满面。
幻觉终究是幻觉,一道白光劈开黑夜,现实的如同毫不留情的现实。
关于成长不管多么热闹的音乐节终究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而这时电影就又转回到“成长”这个在李安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主题。
从一开始艾略特和父母的矛盾与争吵,到最后父母的谅解和支持,都贯穿于整个制造伍德斯托克的激情中。
虽然母亲的一些所作所为伤害和欺骗了艾略特,可是她想将儿子留在活一年就少一年的自己身边的想法,无论如何都让我不忍心去责怪这样天真倔强又有些傻呼呼的母亲。
还有最后父亲简单的回答依旧能刺痛你内心最柔软和最容易动情之处。
艾略特必定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他和好友比利在脏兮兮的泥潭中玩耍的不亦乐乎,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比利说他爱这个山丘,其实他更爱这样的放纵和自由。
最后,艾略特选择了离开这个小镇,开始自己的旅途。
关于同性我也来八一八李安的同性情结。
同性这样的主题,在李安的电影中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的东西,从《喜宴》到《断背山》再到《制造伍德斯托克》,虽然在这部电影中有关艾略特的同性问题只是点到为止,但是那个名叫薇儿玛的毛遂自荐的保安同志可在后面的戏份中穿插不断,甚至我个人认为他还是将艾略特和父母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的一个引导性角色,也是父子关系由相互拒绝到相互理解和包容的一条纽带。
估计,也许还是他游说父亲,使他接受了自己儿子是同志的“残酷” 现实。
不然,老爷子只是白湖这个乡下老保守,怎么会在最后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呢。
网络上还有人戏说李安一生错过了重要的男人,甚至大呼叫他出柜。
不过,这一切都是喜欢他的影迷的YY而已。
最后还是非常佩服李安导演,他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向恢弘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舞台,而是将这样一个美好的幻想留给人们,这个美丽的爱与和平的幻想。
十年前,我刚工作,是一个小小的程序员,是个新人,每天大部分时间读成千上万行的代码,Debug,偶尔写点新的代码,老员工小孟有天对我说,别的公司程序员都是在音乐中写代码的,据说程序员开着暖气穿短裤喜欢巨大的音箱播着《SUper Star》写代码。
而我们办公室,大家穿的中规中矩,闷的像台风到来前的阴天。
后来谈起音乐,我说我喜欢摇滚乐,小孟语重心长的说,据说喜欢摇滚乐是不成熟的标志,人越成熟会越喜欢轻音乐。
Light music,blues什么的。
十年过去,不知道我是不是成熟了,我现在仍然爱听摇滚,而在我看来,许巍已经算我听过的最轻的音乐了。
年轻时摇滚乐像一道闪电劈进我的生活,直到现在都没有离开,听见崔健的声音我还是会激动不已,《快让我在雪地里撒点儿野》那漫长的前奏现在还是让我着迷。
所以,2006年,《读库》试刊号上袁越的那篇写伍德斯托克的长文,我几乎是颤抖着读完的,电影《昨天》看得我彻夜难眠。
热爱摇滚乐的人自会明白。
李安每部作品都让人意外,耗时数年拍《色戒》后,李安导演了一部小品式的《Taking Woodstock》。
李安的电影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对于压抑和释放压抑感的探索,这大概是他身上最强烈的东方特点了。
和以往我看过的woodstock不同,这部电影从承办人的故事出发,Elliot一家的生活和woodstock音乐节两条线索是平衡的,甚至看完第一感觉,不再是Woodstock多么令人震撼,反而是这一家的亲情与释放压抑的经历更深入人心。
在对伍德斯托克的表达中,家庭伦理第一次压倒摇滚乐和嬉皮士。
Elliot的家庭简直就是个东方家庭(电影中只说是从苏联逃到美国的犹太家庭),儿子规矩孝顺,处处顺从父母,并努力维持家庭的平静,父亲沉默寡言,母亲絮絮叨叨贪婪,爱占小便宜,但对家庭充满爱心。
整个woodstock那漫山遍野的肉体与狂欢,LSD,嬉皮士,要做爱不要作战,对美国,对世界音乐史,都是件大事,而很少会有人像李安这样,将目光投向这个大运动中具体的一家人,一个人(变性人,易装癖退伍军人)。
这部电影缓缓道来,在woodstock音乐节的影响下,Elliot发现了自己,他的父母也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心灵释放之旅,在这场狂欢中,彼此重新认识了家人。
虽然嘉年华结束后,盛筵散场,大家都回复自己的角色,继续过普通的生活,但这经历足以令他们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最后Elliot父亲静悄悄的离开,转头回答儿子的疑问:你是怎么和母亲(这个脾气暴躁,目光短浅且贪婪无比的家伙)生活了四十年的,他缓缓的转身答道:因为我爱她。
这一幕和《饮食男女》里父亲尝了女儿煮的汤后味觉恢复几乎一模一样,代表着家庭关系中紧绷张力的瓦解,两代人的和解。
令人感动不已。
说起woodstock和嬉皮士,我挺欣赏且羡慕的,那个年代里,他们的事迹,在克林顿乔布斯的传记里都能看到。
在阿甘正传里也能看到。
这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年轻人,有不少后来穿好衣服,剪去长发和胡须,做了总统,公司CEO,时代的领航人。
这部电影对于嬉皮士的表现也是比较准确的,演员表情的纯真无邪,那种乌托邦式的热情和无所谓看上去像纪录片。
在大家都不穿衣服时,穿衣服的人就成了怪人。
在此情此景下,露体是得体的,一点儿也不觉得肮脏猥琐。
艺术也在LSD的催化下变得虚幻、神秘,这种经历难能可贵。
影片中那漫山遍野的人潮,在high了LSD后仿佛波浪一样起伏涌动,堪称经典。
据我所知,同一时期,一路歌唱一路搭顺风车流浪这事儿在中国也小规模的发生过,结果是被抓进监狱劳改。
张广天即是其中之一。
这批嬉皮士就算最后人模狗样的做了领导,并不代表他们否定自己的青年时代,相反,他们从这些经历中绝对获益良多。
现在人更加需要解放,解放精神和肉体,so,最好天时地利人和,再来一次嬉皮士运动,再来一场woodstock。
“你们去看了音乐节了吗?
”嬉皮男女回答到:“我们去了山顶,看着人海,看着舞台上的小人儿发出很小的电子声。
”“就像蚂蚁制造雷鸣,很好。
”整个影片最点睛的部分,人在天上看,人类很奇怪,但这毕竟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蚂蚁制造的雷鸣,人类推进的浪潮,很好。
当夜幕降临时,是否神总会在卫生间边漱口边看看地球上这些小人儿们在搞怎样的狂欢呢?
在livehouse,在party,在音乐节,在操场,在广场,在战场。
如同一次盛大的变革,当你加入其中,他会变得很强大;当你突然跳到天上,他只能成为你自己强大内心世界的一个妈的小灯儿逼。
先要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下对里李安新作的激动之情。
今年戛纳,看到第六部电影,终于第一次感觉,时间愉快的过去了。
然后澄清关于此片的几个说法:1.这不是一部讲述音乐节本身的影片,全片甚至没有一支完整意义的乐队登台。
2.这不是李安的第三部同志片,主角的小艳遇的确表明了他的取向,但同性感情不是故事的主线。
3.这不是一部严肃、深刻的影片,至少不是一部貌似严肃、深刻的影片,它颠覆了李安之前作品的压抑和沉闷,故事流畅而情绪飞扬。
李安的这部小片,也许不具金棕榈像,很多人也许会失望,而对我来说,则是惊喜。
1.诚如李安自己所言,在拍完《断背山》和《色戒》之后,《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他用来放松的一个小品。
影片拍得情绪飞扬,满足了人们对那格神奇年代的向往,充满了伊甸园式的虚幻的美好,电影对音乐演唱会的唯一正面描述,是elliott和一对流浪的男女分享大麻,然后再山顶远远看了音乐节的全景,其中用华丽的彩色和魔幻的镜头表现了人物沉沦飞扬的状态。
虽然再盛大的聚会最后都是一场虚空,垮掉除了能让我们躺倒,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没有沉沦,哪来坚定,没有放浪,哪来自由?
在好莱坞拍了这么久之后,李安终于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解构和yy美国人的经典记忆,想必他也是认同这句话:能垮掉是幸福的。
2.《制造伍德斯托克》以音乐节创办人Elliot筹办音乐会为故事主线:他于1969年的夏天无意中在报纸上发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原来的主办场地被撤销了,于是打电话给组织者并找到了新的场地,牵扯进这场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节当中,而更重要过的是,在参与这个伟大事件的过程中,elliott本人和父母也重新梳理了家庭和个人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这部电影主题会是记录一个伟大的事件和一个伟大的年代,而事实上,这部电影却把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当作一个个体人成长的注脚,举重若轻,这不正是李安所擅长的把戏么?
Elliott决定筹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原本是为了吸引客源,解决父母经营的motel的财务问题,但影片最后却探讨了elliott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Elliott的父亲是一位保守、沉默、平淡的小镇居民,压抑的激情却在音乐节中得到了释放,而elliott的母亲则是一个顽固的守财奴,“她只相信现金,对于支票都缺乏安全感”,她对火爆的音乐节充满着复杂的感情。
全片的高潮,是在elliott父母误食含有大麻的蛋糕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癫狂,完全解除了生活平时的压抑。
而34岁的Elliott也开始正式思考离开家庭,正如他自己在台词中和父母强调的一样,他也许是34万来朝圣的嬉皮士中最单纯和干净的一个,可是对未来的迷茫却是一样的.3.对美国人来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仅仅是一个音乐节那么简单,3天45万嬉皮士的聚合,几乎零死亡的摇滚聚会,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神话般的Icon,它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记忆中最美好而纯洁的一部分。
因此当李安选择这个题材的时候,就好象他当年去挑战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属于闯进了美国民族的精神私属领域。
但是,任何故事,李安来拍,都是他的电影。
《制造伍德斯托克》此前在美国试映的时候,并没有取得一边倒的叫好,即使在戛纳放映之后,欧美的记者也给出了比较保守的评价。
对西方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是一个更具时代意义的象征,应该像去年索德伯格拍《切格瓦拉》那样拍得沉静而宏大,即使镜头沉闷无聊那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像李安这样用个体和家庭这样一个小的切口去表现,恐怕是他们不愿意看到和认可的,也许他们会觉得太轻浮。
此外,电影对于音乐的表现的确太过吝啬,这当然跟李安电影角度选取有关,也可能和李安无法准确把握那个时代音乐精髓,刻意回避有关。
还是不能两全的遗憾了。
4.在《喜宴》和《断背山》之后,李安显然被定为“背背大师”了,因此《制造伍德斯托克》在此前的媒体关注过程中,同志题材一直是一个焦点。
但从剧情看,尽管影片中也有一个异装的粗壮男人,但他和elliott只是友谊,而且表现的是对自由的追求:“我知道我是什么,别人是否知道我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根据音乐节创世人elliott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在原著中的确有很多他个人取向的内容:正是因为音乐节崇尚自由的感召,一直没有出柜的他才向父母袒露实情。
应该说这部分内容是很贴合李安要表现的主题,但从电影成片来看,李安似乎刻意淡化了这部分的内容,家庭故事在爱情故事之上,至于这样取舍的原因,还是发布会上去问问他本人了。
安导(递上话筒),请问你在生命中错过了谁吗?
啊啊,不要想用腼腆的笑蒙混过去啊,我很肯定你是错过了很重要的人吧,你知道电影是不会骗人。
不过我不认为安导一定错过的就是男人啦(虽然以他最近拍片的迹象来看……),只不过相比于男女间的关系来说,同性之间的感情多少是超越于社会责任之外的。
我从来没有听说哪一对男男,或者女女是为了“年纪到了,家里开始催到了,差不多要结婚生子”而交往的,所以这种感情可以说更加生物性,也可以说更加纯粹,至少可以首先保证是“看对了眼”才开始的。
安导说“人人心里有一座断背山”,那不是指“禁忌之恋”,而是单纯的指“没有未来,没有理由,就是单纯的死心眼的爱上一个也许并不值得的人”。
人一生多少会有那么一个人——啊,等等,我好像串去王家卫的台词了。
我对安导的感情也许比王家卫还深一点,一来《喜宴》跟《东邪西毒》一样是在我青春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的电影,二来也是当年作为极少数读过“前-新武侠小说”时代的作品人,在那段为了《卧虎藏龙》跟人口水大战不休的年代里,培养出了一种“同仇敌忾”的阶级感情。
三来,安导是极少数在摄影机后不设定预先立场的导演,可以看得出他为自己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设身处地地想过,考虑过他们的背景,他们的难处,他们的决定,给每一个角色留出余地,他理解也同情着每一个人,我喜欢。
但是套用Forman对13说的话(见美剧House),一个人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其自身,所以如果一个人极力反对“贴标签”的行为,就说明其自身是个“很难分类”的人。
同理,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去表达过于强烈的个人意见和情感,就说明其自身存在着某种伊还不懂得或者无法正视或者无法决断的情感/意见。
就好比说,很多人觉得我对各式各样的怪人怪事都能很心安理得地给伊拉找理由并最后发表诸如“我理解”或者“干旁人P事”之类的意见,其本质原因,是在于我本身就是个怪人。
安导和嘻皮士——说真的,我看不出这当中的联系。
倒是我的某些行为被人说有几分当嘻皮士的态度——比方说只把家当成“睡觉的地方”,不在乎房子多大,装修多好,所以一直也没有“存钱买房”的概念;不会预先几个月做准备,把旅行当成冒险,常常背上了背包就出发,没有旅馆的时候就无所谓地睡在车站,公园的长椅,或者被陌生人捡回家;如果在路上遇到下大雨,就索性脱了鞋子顶风而行;对于裸露相当随兴(某同学:我某日看到你露点耶。
某只:哦。
某同学:汗!
)等等,不过我把这种归结于“随遇而安”的天性(这一点有点像片中的Micheal Lang,我也是那种再大的事都一副死样地擅自决定“反正总有办法解决的”态度),还有就是我曾经在农村住过三年,除了学会采茶,插秧,捉蚱蜢,还有如何跑得比邻居家的大黑狗快之外,就是能够跟野地(甚至乱坟岗)都和谐相处。
而Hippies,据某个父母是Hippies的美国人说,是以“love and peace”为座右铭(嗯,请问,你们是跟哈达王子一个星球来的吗?
),将一切行为都“自然化”的奇特种族,那位美国同学称当时为“美国最为文明的时代”,把我乐得半死。
大致特点就是热爱音乐,热爱野营,热爱大麻,热爱天体运动,热爱随处做爱,之类的……换句话说,是在追寻着人类天性中能与大自然产生 “美”的共鸣的声响而生活的方式,所以那位同学从小长在大篷车里,受的是“家庭教育”,有印第安名字很难想像一个始终在讲述东方式伦理和感情观念的导演突然采用这个题材。
如果不是开头大打出Ang Lee的名字,我会以为这是部新进导演拍低成本影片(成本应该就是很低吧),当然如果不是海报上有这个名字,电影厅里可能也不会坐那么多人,毕竟这部电影相当的“流水账”,几乎没有故事,只有“事件”,所以无所谓什么开端发展高潮之类的,主干由各色人物,各个片段,另加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拼成的,相当像电影中的嬉皮士穿的花花衬衣的“非主流”电影。
虽然法国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但嬉皮文化在这里没什么共鸣,欧洲似乎没有出现过这种大规模的文化族群兴替现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越战时期,法国正是“咖啡馆文/哲学”蓬勃的时候,不太一样——啊,不,应该说太不一样。
至于中国么,咳咳,应该说中国人就没怎么自然过,而且自从我懂事以来基本上受到的环境熏陶就是“一切向钱看”,因此以我的成长背景似乎没有办法来评断说本片是否有正确地反映出Hippie精神和当时的Hippie文化。
不过我还蛮欣赏安导在影片开头切入影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背景的方式——坏脾气的老妈看当时代的电视新闻,旁边摆着全家福的照片。
安导拍风景,点细节和安排音乐一向是强项。
整个“音乐祭”,从一开始死气沉沉,几乎感到无路可去,无可无不可被抛弃的一个决定,到时来运转渐渐的激发出Eillot和Billy内心的叛逆青春,到最后在兴奋剂的幻觉下腾升为某种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感觉终于不受控制激荡而出的华美。
终于选择离去的Eillot,跟他那个用20年存了近10万美金,却每天吃着无味的食物,过着单调的生活,天天不见笑脸,只是在吸食了大麻之后才抱着它们睡过去的怪脾气妈妈,是两种生活方式代表。
不能说安导赞同了某一位,否认了某一位,毕竟最感人的台词我认为是当Eillot问他父亲说“你怎么能忍受跟她生活40 年”,爸爸桑只是简单的回答“我爱她”,这个“爱”字当胜过无数浪漫爱情剧的表白了,无法责怪的,甚至连我这种一直觉得不可能在婚姻关系中完整存活下来的人也觉得的温暖,最为平凡也最为深沉的话,我想,即使我对婚姻制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怀疑,但是仍有很多白发携手在十指交扣间传达着这样的情感(是的,我是单亲家庭的小孩,但不代表我不相信人世间存在这种“无论贫穷疾病困苦,即使见过你最难堪的一面,我仍然不离不弃”的感情,事实上,我信的,所以朋友结婚的时候,每个祝福都是真心的)。
那些音乐祭中遇到的困难,是我们青春中所受到的约束,而音乐祭则是人生的“机遇”,用Micheal Lang同学的话说,在这样的时候,来到这样的地方,恰恰好,“这是命运”。
有些人选择敌视,有些人选择接受,有些人选择离去,有些人选择留下。
无法评述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只希望每一个选择都是发自真心,而不是出自“无奈的责任”。
我被人说有“魔音穿脑”神功,大概是说我鬼话连篇,偏偏在说的时候老神在在,论据十足,仿佛对自己说的每句话都十分有把握的样子,因此影响了一些人的决定,从而也不知道是好是坏的影响了别人的人生(范围从学习选择专业,到决定别人性向,到提点别人“喂,你实际上喜欢xxx”,无论入错行还是嫁错郎,都有一笔烂账背在身上,后来翻然悔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适合 “给意见”的人),安导的电影也有这种功能,或者可能只是我们的频率能对上吧。
实际上在这些年的行程中,我做过无数吓掉别人眼镜而在我看来根本无惊地险不需要在意的事情,只有一桩,每次出行的时候都觉得“是时候做了”,每次却临阵退缩的——就是在旅程中找个帅哥或者美女“站一夜”。
我自认还无法承受“长期的一对一”这样的关系,是个性太糟糕了,而且在没有爱到的状况下,真的一点都妥协不来,但在旅程中就无所谓,两个陌生人,名字都可以是假的,没有什么后续,只存一段回忆,应该是蛮好玩的。
很妙的是,安导这部电影居然给了我“下次一定要站”的勇气,神奇。
从《断背山》到《色·戒》到Woodstock,安导,错过的人和事是无法再重来的(过来人语气),再回首已然百年身,一切都变了。
但是只要火山还没有死绝,你也听过那个渔翁和作家的故事吧,得到了一切却错失了自己,绝对是遗憾啊,所以人生中至少一次,请恣意。
PS:Liev Schreiber演的Vilma我觉得还蛮性感的耶,有打动到我(是的,我是说“那方面”)。
他比较适合扮女装,别有一番风情,比男装性感(众:你的口味有没有太重了一点啊啊啊啊啊啊!
某只:我就不相信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想!
哼)
“去吧!
看看宇宙的中心是什么样子…….”那是一个生活涣散,精神颠沛,灵魂流离的年代,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只有通过聚集,交流,碰撞,才可以看到自己灵魂的核到底在哪里?
看完影片,我很深刻的理解李安为什么要拍它。
当一个千年的牢笼,遇见一个无垠的出口,怎么会不沸腾?
怎么可能不血脉喷张?
故事的最初,Elliot一个艺术爱好者,充满热情,渴望世界的认同,但是他不得不呆在一个叫“白湖”的小镇里,因为这里有他的父母,他父母需要他,家庭小旅馆需要他,他把金钱、力气、生命都投入进这个家庭小旅馆。
尽管被银行追在屁股后面要钱,他仍旧在坚持,一定有解决的办法,作为小镇商会的会长,他提议在小镇举办音乐文化周,一来希望丰富小镇人民的生活,二来,也希望吸引外地游客,让自己家里生意好一点。
Elli抓住了一次机遇,与伍德斯托克公司达成了合作,将举办一季大型的摇滚音乐节,他没有预料到,他发起的这样一次活动,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甚至是创造了那一代人永生难忘的回忆!
某些时刻,不自觉的,你就已经站在“宇宙的中心”。
伍德斯托克,是整个60年代在寻找认同感的旅程!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备受战争、灾难、饥寒的父母辈与叛逆、迷茫、放纵的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的源头!
已知的磨难与未知的勇气间的搏斗!
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愉悦而愉悦,为了放纵而放纵。
看起来一切都很刻意,但是一切也都很纯粹!
他们的笑容的真的,他们的荒淫是真的,他们对自由的向往是真的,他们对未来的恐惧也是真实得赤裸裸!
我要走出去,anywhere!
——ElliotElliot是向往自由的年轻人,爱艺术,热情,渴望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但是,他被牵绊着,被顽固的母亲禁锢在家,呆在安逸的小镇,照料自家的小旅馆,每日操心着如何应对银行的抵押催款,各种焦心与无奈。
但是,他并没有随着生活的重压沉溺到底,而且脑子里每时每刻在运转着如何拯救家庭,如何保证父母的生活。
担任着小镇商会会长的Elli,在小池塘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片中他仿佛就是代表着迷茫一代人的发展方向,清楚知道自己的作用和理想。
不同于“The Beat Generation”的惯常,Elli是有责任感的年轻人,知道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同时还肩负着对于社会的责任,他有着一股燃烧自己的渴望。
但是,在责任感的背后,他也藏着一颗叛逆的心,在他对着母亲大喊,我要走出去的时候,他终于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渴望,在看到了50万人涌向小镇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了,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他心中又充满对远方,对未来的渴望!
没有不竭的欲望,就没有不悔的青春!
想去anywhere ,是青春永恒的呐喊!
我的经历,值得我无止境的向生活索要赔偿!
——Elliot母亲Elliot母亲是俄罗斯移民,躲避了沙皇屠杀的灾难,经历长征般的移民,饱尝饥饿的摧残!
她见识过生活最可怕的摸样!
她无谓!
坚不可摧,被戏称可以抵过一个营的母亲,内心深处隐藏着黑洞般的不安感,这种不安,孝顺的儿子抚慰不了,顺从的丈夫抚慰不了,安全感,只有藏在衣橱里的一叠叠现钞能给!
影片末尾,前一夜,醒悟自己过度禁锢孩子的母亲,第二天清晨,居然躲在衣柜里数钞票数到睡着!
一副很可笑的画面,却带着无尽的酸楚,儿子不敢相信母亲居然瞒着大家私藏了如此大笔钱,在家庭最危难的时刻,也不拿出来,儿子失望,丈夫震惊。
母亲虽然感到羞愧,但也不想解释,默默走开!
母亲这代人的无奈,用道德和理性的尺度已经无法丈量是非。
我顺从,不是因为我怕,只是因为我爱!
——Elliot父亲从头到尾,父亲的发言不多,却有很多镜头特写,不配旁白,只捕捉表情、动作的细枝末节。
有时候男人的情感,只能像看默片一样,静静观看,细细体味其中!
被妻子呼来喝去,他没有反抗,儿子质问,你如何可以忍受她20多年?
他坚定的回答,因为我爱他。
对的,一个男人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好好爱他的母亲。
但是,在家庭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用尽全身力气保护家人,这时候小绵羊瞬间幻化成狮子王。
在妻子指挥下,活了40多年的父亲,即使不是傀儡,也多少失去了生活的主动。
但是在大量游客涌入小镇的半夜,父亲可以不眠不休的义务指挥交通,三天三夜不睡招待客人。
他不是没有活力,只是热情沉睡已久。
这场音乐节,让他找回了生活的热情,儿子的积极,让他发现生活的美好!
“Beacause of you I am alive”他的复苏让他明白了儿子的志向是对的,走向远方,在能走的时候,多看看世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顺从是爱,保护是爱,放走也是爱!
我们都在从事同一项事业——自由!
——伍德斯托克的人们迈克尔是伍德斯托克公司接触到小镇的第一个人,他是全片里最自由的代表,没有疑问挂在他脸上,没有担忧写在眉间,自由流淌在血液里人,注定是前行者!
女子说,人们的客观,总是把宇宙隔绝了,把爱也隔绝了!
她从心底里抵制这个世界的过于理性,渴望人们都能遵照自己的心和直觉。
那对站在远处山坡,望向人群的情侣,觉得舞台上的人们,像是蚂蚁在制造雷鸣!
他们不知道演奏的是谁,不认同别人的音乐,却愿意加入这热烈涌动的人群。
他们在潮流中用迷幻药享受自己世界里自由!
他们令Elli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本地人的自豪,也让他卸下了理性的面纱,用心聆听音乐,直至泪流。
还有那些50万向“宇宙中心”移动的朝圣者,他们带着渴望的双眼,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他们有环保主义者,有反战者,有动物保护主义者,各类型的人,来到这里,只为了让世界可以看到自己,让世界可以听见自己的发声,不计结果,只想燃尽自己,找到与世界的接口!
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我有这么多感慨?
因为我希望,有一天,中国也有自己的woodstock,可以不喧嚣,可以不浮夸,但是一定要有力量,有改变的力量,有追寻的热情,永不泯灭的希望。
常规来说,一本伍德斯托克的回忆录,应该是包括以下内容:如何发起,如何举办,如何发展,如何结束,如何的历史地位等等。
每个人物都浓缩成历史进程中的小小符号。
读完之后仅能记住一串数字:1969年8月15日至17日;一个地点:纽约贝特尔镇白湖;一个历史意义:音乐创造爱与和平。
托史学发展的福,从个人角度来书写特定历史事件成为主流。
《制造伍德斯托克》的原著作者埃利奥特正是这样做的。
本来这个音乐节跟他没有多大关系,他既不是发起人,也不是资金支持者,甚至后来参与到音乐节组织中去,他所发挥的意义也不大。
埃利奥特一家在白湖区域经营一个长期亏损的汽车旅馆。
他看到报纸上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被上一个举办地点赶出来了,就想着把音乐节拉到自己家这边办。
这样一个大音乐节客流量可观,能从中赚点钱。
后来发展成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超大规模是当初谁都未曾想到的。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事儿,从一个旅馆老板的角度经历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但伍德斯托克的参与者有百万之众,有旅馆老板的书,也就有大学辍学生的、艺术家的、退伍军人的、政府巡视人员的、舞台搭建工人的,如此罗列下来,几乎所有美国的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伍德斯托克史。
区区一个旅馆老板的伍德斯托克史有什么好看的呢?
你又不是核心组织者,也不是思潮领袖,更不是在舞台上呼风唤雨的摇滚明星。
于是埃利奥特在书里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讲述其个人成长---一个同性恋男人的性爱发展史。
从小时候在电影院被男人亵玩到杜鲁门•卡波特给他口交,极尽八卦之能事。
又有噱头又赚眼球。
同时还把个人成长放到了二十世纪同性恋组织的人权诉求背景下,细致的描写了1969年6月的石墙酒馆同性恋暴乱及其历史意义。
这部分内容被李安大刀阔斧的删掉了。
只用了一段电话来交代,埃利奥特的朋友-石墙酒吧老板,打电话来说已从警察局里放出来了,以后还要继续组织同性恋派对,邀请埃利奥特来玩。
这种素材上的取舍肯定不会因为李导没兴趣,《断背山》还高耸着呢。
那么为啥李安要把这种既出彩又出位的桥段都删掉呢?
很简单,李安只想拍一部轻松单纯的童话电影。
事实上,伍德斯托克的意义也就是现代的成人童话。
原著里有两个角色在电影里被合并成一个:由列维•施瑞博尔扮演的异装癖大汉维尔玛男爵。
导演的意图在这个角色取舍的过程中跃然而出。
维尔玛男爵在书里也是壮汉异装癖,穿的是女式军装。
TA在大腿内侧的丝袜上端绑了手枪。
歹徒威胁埃利奥特一家让他们停止配合音乐节时,维尔玛持枪吓走了歹徒。
想象一位六英尺二的壮硕女子,为了掩盖胡茬,粉底打的比墙皮还厚,从丝袜里拔出手枪威胁歹徒。
这样精彩的桥段在电影里没有出现。
而电影出现里的维尔玛男爵则是一个简化版的吉儿。
原著里的吉儿是一位重达三百磅的女同性恋,她精通禅学和心理疗法。
来到伍德斯托克后,在传道治疗之余,经常和埃利奥特的老爹聊天,治愈了老爹因长期生活窘迫造成的心灵伤痕---长年亏损经营对一位父亲的摧残是致命的。
最后老爹跟儿子和解,书里说道“老爸越来越老了。
但是随后有一天他对我笑,我就意识到他知道了我是同性恋,而他爱我,为我感到骄傲。
”但吉儿在电影里并没出现,她跟埃利奥特老爹谈心的桥段被加到了维尔玛男爵身上。
这两个角色和情节桥段的取舍可以看出李安导演对于纯粹童话的追求。
维尔玛男爵拔枪吓阻歹徒的桥段虽然精彩,但是过于严肃,过于实际,过于暴力。
童话里不是不可以出现暴力,只是出现的暴力必须是可调侃的可解构的,可以让父母讲给床头的孩子而又不担心小宝贝儿会做噩梦会留下心理阴影。
是以维尔玛的持枪戏在电影里不会出现。
原著里提到的另外一幕暴力冲突不同于维尔玛的那幕持枪戏,在电影里也得以保留。
地头蛇来旅馆收保护费,埃利奥特一家齐上阵,妈妈抱住小流氓,爸爸用棒球棍敲打小流氓膝盖内侧,埃利奥特将小流氓一脚踹出门厅。
这种典型的滑稽打斗场面放到童话故事里也是老幼皆宜的。
吉儿在原著里的身份是禅学和心理疗法导师,给予了埃利奥特勇气去正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终于敢于当着父母面出柜与男人接吻;也治愈了埃利奥特与老爹之间的情感传递障碍。
如果要描写这个角色就势必要表现六十年代的禅学思潮和嬉皮思潮,这些在六十年代基本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
一旦展开表现,势必落入沉重,不复童话。
李安成功的规避掉了这些沉重的社会包袱和历史意义包袱,使得轻松的田园氛围得以持续。
对于作者来说,《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书不仅是他对于伍德斯托克的回忆,更多的是他的半本自传。
埃利奥特作为一个在纽约的同性恋设计师和作为一个在白湖的多年亏损汽车旅馆的经营者的复合体,在哪边都受尽折磨,内心伤痕累累。
1969年之前同性恋者饱受歧视,无法得到作为康复和救赎的爱情。
作者将同性恋者的滥交归咎于社会歧视所导致的原罪:“做同性恋,意味着在你的存在的最深区域,在某些你承认是你最柔软最真实的自我的本质所在,你是一个罪犯,天生就有罪。
”而在白湖区域,由于埃利奥特父母的短视,更多是由于母亲的经营失误,他们一家经营的汽车旅馆亏损了十四年,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财务黑洞。
埃利奥特年复一年的用他当设计师赚来的钱补贴旅馆。
甚至他姐姐都劝告他别管愚笨的父母了,从那个财务沼泽中尽早脱身。
这样的人生放到谁身上都是暗无天日,可伍德斯托克改变了这一切。
近百万的参与者让旅馆大赚一笔,摆脱财务困境。
而各路嬉皮也改变了埃利奥特的想法,成功出柜还得到父亲的谅解,随即认识真爱,一起去了欧洲开始新的人生。
忽略掉埃利奥特母亲这个死硬顽固派,原著可以说是个超圆满大结局。
可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只体现了一种童话般的美感,缺失了现实层面的意义。
李安很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索性在电影里把所有丑恶的沉重的现实的都忽略掉,全身心投入打造一个成人童话。
参与伍德斯托克的人有百万之多,当时从中赚到钱的并没有多少,即使是组织者都是巨亏。
如果埃利奥特一家没有从伍德斯托克里得到经济利益,很明显,埃利奥特父母对于如此庞大的外来嬉皮群体会持有强烈的厌恶情绪。
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前一个举办地被赶出来也是因为原住民的抵制。
没有哪个小镇会欢迎自己的生活被百万外来者破坏,更别提这些外来者都是在他们看来动辄裸体吸毒群交的嬉皮士了。
所以埃利奥特的改变是建立在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上。
汽车旅馆因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大发横财,全家数钱数到手抽筋,在这个基础上,埃利奥特的父母终于得以从长期的亏损黯淡情绪中走出来,对外来嬉皮士抱有亲密的态度,心理上不那么抵触。
于是才能有与父母的和解,于是才能有自信的重塑和崭新的生活。
多年蛰伏造就了李安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是以他知道伍德斯托克只能童话,不能历史。
埃利奥特在书里出于自我成长史需要写出的严肃和黑暗被李导大刀阔斧删掉,完美的打造了一个最纯粹的童话般的伍德斯托克。
说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本身。
四十年足以让很多人走下神坛,同时也能打造更多的童话,人们总得有些寄托。
免费,音乐,爱,和平,大麻,药物,醇酒,泥浆,青春,裸体。
这些元素成就了一个完美的音乐童话。
在这童话背后是高达200万美元的亏损。
69年的200万美元起码相当于今天的2000万美元。
现在要是拿出2000万美元来办个免费音乐节,不敢说一定超越伍德斯托克,起码在数量级上不会比它差。
但是再也没有像麦克•朗这样胆大妄为的天使般的组织者和约翰•罗伯茨这样财大气粗的冤大头。
然而历史最爱的是偶然。
偶然的事件由于谁都说不清起源和成因,其模糊的本质最利于后人加载意义任意诠释。
而令后世伪嬉皮士津津乐道的是伍德斯托克现场居然连大麻和药物都是免费的。
要知道,这些可从来不是由主办方提供的,而是由各地的花童嬉皮士们提前买好带过去与大家分享的。
可以这么说,所有童话般的事件背后自有人买单,总被传播者或观者主观忽略掉。
关于影片的内容和情节,网络上铺天盖地。
我想说的是,这部片子到底在表达什么?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俨然是摇滚乐的圣殿,嬉皮士的盛会,年轻人宇宙的终极意义。
勇敢和叛逆,反传统并且愤世嫉俗, 疯狂且遗忘,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对青春流逝的炽烈痛惜,不才是伍德斯托克要传达的信息吗?
影片节奏舒缓,四十五万年轻人在拥挤的人群里平静的赶往音乐节,虽然有年轻人在车顶合着吉他忘情的摆动身姿,啤酒和香烟弥漫的酒吧,大麻迷醉的幻觉,然而全然看不出这是场摇滚的盛会,甚至没有出现一分钟的音乐会现场画面。
永远都在背景里制造若即若离的癫狂。
在背景里制造谁也看不到的伍德斯托克。
也许就是因为李安,才制造出华人视角的伍德斯托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段美国文化,充斥着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渴望。
二战的爆发,上帝的死亡和人的异化,衍生出对内心自我的窥视。
年轻人作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追随摇滚乐珍爱属于自己的宇宙。
影评接近尾声男猪脚因为吸毒产生了幻觉,整个大地如暗夜里的深海般起伏,舞台中央冉冉升起水晶般的紫色星云,这团飘渺轻盈的宇宙,正是热爱摇滚乐的年轻人制造出的宇宙。
也只有在这里,我才看到伍德斯托克的意义。
男猪脚在影片最后勇敢的离开捆绑了自己的小村庄。
我想在这一点上,每个渴望自由的年轻人都会激动不安。
男猪脚在伍德斯托克到来之前,一直被以爱的名义束缚在家庭的驾驭里面。
有那么点小才华,又有点自己的独立思想,自然不甘溺毙在毫无生气的小村庄和有强迫症的母亲身边,跟面目呆滞的邻居大妈开会,在蹩脚的小酒吧吃惯常的必点披萨。
(Ps:我想说,这位顶着卷发球围着围裙,嗓门超大走路如风又贪图钱财的妈妈塑造的很可爱。
)然而,当他在幻觉里远远的望着那升起的璀璨宇宙,他已经决定离开。
去寻找自己的意义。
去追求自己的生命和价值。
话说回来,李安展现的摇滚音乐节带着中庸的味道,然而在这平淡和舒缓的节奏里,又流露出这场盛会带来的一切改变。
克制的激情和理性的思酌,我想,这是对以爱和理解为主题驾轻就熟的李安想要表达的东西。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