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 如果电视剧讲述的是你喜爱的历史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感情,他或她不是你们演的这样的;但如果只是吃瓜群众,自然是怎么八卦怎么来,怎么狗血怎么好咯。
所以传记类型的电视剧,往往会收到不同的评价。
就剧谈剧的分割线 剧集剧本由《女王》(The Queen)的编剧彼得-摩根(Peter Morgan)创作,由《时时刻刻》导演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执导,主要讲述伊丽莎白二世与丘吉尔在二战后,重塑英伦的故事。
克莱尔-福伊出演伊丽莎白二世,马特-史密斯和约翰-利斯高分别饰演菲利普亲王和丘吉尔。
该剧有可能会续订至六季,因为有传言称Netflix已将计划预算设置为1亿美金。
美国的网络电视网拍摄英国王室的故事,确实很有趣。
华丽的布景,精美的服饰,把观众带回到二战结束后的雾都伦敦,第一王位继承人伊丽莎白公主即将出嫁,民众对盛大的王室婚礼翘首以待,期望与年轻的公主一起扫除战后的阴霾开始新的生活篇章。
王宫中,公主在门外徘徊,等待着未婚夫宣誓放弃那些有名无实的外籍头衔,真正成为大不列颠的一员。
房间里国王正在授勋,正式接纳一个原本的外国人成为家族的一员。
她最爱的两个男人正在完成庄严的仪式,而她却忐忑着。
他会愿意吗,此后一生他是否会后悔今天的选择,他的爱是否和她一样坚贞?
她装作不在意地说,他还有24小时可以反悔;宽慰他此时的放弃或许可以获取的更高的奖赏,可傲娇的未婚夫回答“这正是他们想的”,她的心几乎就要坠地。
可他接着送上一个甜蜜的偷吻,“我也是这么想的”,公主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
这就是她的未婚夫,总是知道怎么让她心烦意乱,总是知道怎么让她的脸上染上红晕。
婚礼上,他们相互盟誓:我们从今以后,无论富贵或贫穷,无论疾病或健康,都将彼此相爱、珍惜、服从,直至被死亡分离。
她紧张时,她不安时,总是望向他,他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小声提醒,让她放松下来。
“服从”或许不是王储该有的誓词,却是此刻她心中的箴言。
他们的蜜月旅行,他们爱的结晶,他们新的家,一切如童话般完美。
他们是一对人人羡慕的一对佳偶,迷人海军军官和他高贵优雅的贵族夫人。
海滩上的嬉戏,赛艇比赛时的亢奋,party上的热闹喧嚣,还有一双如天使般可爱的儿女,几乎让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头衔和使命。
是啊,国王正值盛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生活,陪伴孩子们长大,等到他们自己也足够成熟稳重,等到父亲慢慢老去,再去思考如何接下重担。
爱曾经让她小心翼翼,而现在爱让他们有恃无恐。
可惜,现实中的童话总是不会圆满。
来自伦敦的紧急电话,把他们召唤回伦敦。
公主紧张父亲的病情,得知手术成功终于松了一口气。
可身为这个家庭的外来者,菲利普敏锐地察觉到了医生心虚的表情,独自走进手术室,看到还在麻醉中的国王和被切除的肺部,他意识到了,岳父的病情绝不像公布的那样简单。
他开始默默关注着国王,时刻担心他会突然倒下,他知道他的妻子和这个家庭都承受不了这个打击。
爱让他变得小心翼翼。
而伊丽莎白对这却毫不知情,和母亲一起筹备圣诞行程,关心妹妹的感情生活,向父亲抱怨丈夫对装修的挑剔。
她还幻想着等父亲完全康复后,可以和丈夫孩子回到原本的家中,继续做她的军官夫人。
面对父亲突然交给的出访重任,她当然有点不知所措,不过也有点跃跃欲试。
她是父母眼中听话的好孩子,履行公主的职责,替父亲分忧这是她该做的事。
至于说服丈夫的工作很轻松,出访几个月的时间总会给他找的事做,孩子们还小不会在意他们的离开,等他回到海军,一切都会变好的。
忽视了父亲不断恶化的健康,纵容着妹妹可能成为丑闻的爱情,也未能读懂丈夫眼中的担忧,爱让她蒙上双眼,继续有恃无恐。
公主与王子的爱情故事演绎千遍万遍,一样有捧场的观众,而《王冠》的第一集没有描绘公主与王子如何相识相恋,而直接从婚礼开场。
我很中意剧中这对王室夫妻的描述,几句对白,一个深吻,还有运用蒙太奇展示的婚后生活,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循规蹈矩的大公主遇到了潇洒不羁的落魄王子,尽管不被人看好,尽管有那样这样的问题,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婚后离开了王室的纷繁,回归最简单的夫妻生活,他们拥有了一段梦想的人生。
这是童话的尾声,也是现实生活的开端,之前的生活有多少欢乐,此后的生活就有多少的一言难尽。
传记片就是这样,观众是历史的知情人,而剧中的芸芸众生则是历史经历者。
对我们而言是一段故事,于他们来说是整个人生。
如果说对公主夫妻的描述只是一个精彩的开场,对乔治六世国王的描绘则是一段华美的篇章。
他是一个深爱家庭的男人,即便身体出现不适,仍然坚持出席女儿的婚礼,牵着她的手交给另一个男人,精心为她挑选新婚礼物。
获知自己不久于人世时,他小心翼翼的瞒着所有的人,不让妻子难过,不让母亲伤心,不让女儿担心。
他默默地为继承人规划着未来,与帝国最老道的老狐狸斗智斗勇,为她争取时间和经验。
他被病痛折磨着早起,却恶作剧般地叫醒裸睡的女婿,一起去沼泽地打猎。
他记得答应过女儿,陪她的丈夫出去散心,他希望她有一个能陪伴她走过这段艰难旅程的人,一个将爱她,保护她视为毕生职责的伴侣,因为他已不能再陪伴她了。
他是一位与疾病抗争的国王,他收拾好了哥哥退位后留下的烂摊子,和人民一起打赢了世界大战,甚至用讲黄段子的方法克服了口吃和坏脾气。
可是“癌症”,不是他能克服的。
当从医生口中听到实情后,他问了两个问题,有谁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及自己还有多长时间。
医生的回答让他心酸又难受,原来首相早就获知自己的病情,之前的悉心装扮,甚至打上的腮红,不但没有遮掩病容,反而将自己的软肋暴露在对手面前,而自己珍爱的家人却无人知晓自己的状况。
他艰难地维系着一个国王最后的尊严,掩饰着身体的痛楚与对人世的不舍。
他深知王冠之重,哪怕不能与家人享受最后的人伦之乐,也要把王冠平稳地传递下去。
他只祈求上苍再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再多做点准备,为继承人再多铺一段路。
作为知情人我们知道,上帝留给乔治六世的时间并不多, 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让他小心翼翼走过了最后的时光。
而他的女儿即将加冕为王,此后一生她都将承受王冠的重量,也用一生的勤勉去兑现对父亲的承诺与爱,他离去之后她再也无法有恃无恐。
--谈谈真实人物-自我记事起,英国女王就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而她的丈夫则是比她高出很多的秃顶老头。
前段时间看了英国为庆贺女王90岁生日拍摄的纪录片(ps:看看人家怎么拍马屁的),看到了女王夫妇年轻时的模样。
老实说这个剧的选角真心有问题,主角的颜值和气质与真实人物差距太大,反而配角到还原得不错。
青年时代的女王,优雅大方,充满朝气。
如果说女王的颜值不输给女明星,那么亲王的颜值是直逼当红巨星。
那时的亲王高大英俊,一头金发,标准的西方美男子,既有贵族气质又兼具迷人魅力,难怪女王在少女时代会对他一见钟情。
乖乖女爱上坏小子,老套的剧情总是重复上演。
婚后,他们曾拥有一段如普通人般的生活,他是驻外的海军军官,她是当地社交圈最受欢迎的女主人。
男主外,女主内,其实某种程度上与他们本身的性格相符。
可惜,注定得她走在前面,他跟在后面。
纪录片里王子、公主们纷纷出镜,他们描述女王时,总是站在王室成员的角度,讲述女王的智慧、辛勤与付出;而谈到亲王时,则是在讲一位父亲,一位祖父的故事,甚至有位年轻的公主因为外界对祖父的不公评价激动地落泪。
亲王是王室的外来人,如今则是王室另外的某种象征。
他的风流韵事,他的保守思想还有口不择言,都让王室公关们头疼不已,可他依然我行我素。
女王的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但转过来想,这样的男人也许正是女王想要的。
一个能对自己直言不讳的人,一个能替自己讲“不合时宜”笑话的人,一个能和儿孙正常交往的人。
他们的故事绝不像鸡汤文中描述那么美好,也不会像反鸡汤文中描绘得那么不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爱或许曾经有恃无恐,但现实教会爱小心翼翼,最后悠长的时光让爱变做陪伴。
(有剧透)“爱美人不爱江山”,这样的标签,常给我们一个多情逍遥的形象。
谁曾想过,他们也背负哀愁与痛苦。
也许有人放弃得潇洒,爱得热烈,但至少不是《王冠》镜头下的英王室爱德华八世。
《王冠》( The Crown )是 Netflix 出的一部良心历史剧,主要讲的是待机时间超长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和之前写的《黑镜》S3E6《全民公敌》一幕高潮强过一幕的叙事节奏不同,《王冠》叙事较缓,有点像剪辑中的“问答模式”,抛出一个冲突,解决一个,又抛出下一个。
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相较于《全民公敌》极少的人物刻画,《王冠》的人物塑造相当细腻。
因此,若你心中有坑,想找一部剧填补空虚,或平息郁闷,你也许会觉得它无聊。
但若你心绪宁静,这画面极美,布景华丽,台词优雅,演技一流的王室故事绝对上瘾。
爱德华八世(1894-1972)是当今女王的伯伯,即女王父亲乔治六世的哥哥。
爱德华八世即位后,与辛普森夫人相爱。
辛普森夫人离过婚,前夫尚在世。
英国国教教义中是不允许和这样的人结婚的。
在王室、内阁、教会的压力下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并和辛普森夫人结婚。
他们在法国结婚,王室中无一人参加他们的婚礼。
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定居法国。
人物今天要介绍的是第一季第5集。
这一集的主线是年轻女王加冕,副线是对爱德华八世的刻画。
(开始剧透了...)这这位王叔的出场是他在巴黎的家中接受采访。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他有一个房间保留了在英国和在王室中的记忆。
他有思乡时吹的风笛,这是一个伏笔。
通过记者唐突的问题,我们还知道他在位时并没有“加冕”过。
从这些场景可以感受到他并不像想象中的“不爱江山”,他内心还是对王权贪恋。
接着,他被告知母亲病重,让他回去探望,不能带妻子。
他的母亲玛丽王后(Queen Mary ) 对他比较刻薄,也反对他娶辛普森夫人。
因此,怀着不情愿,他还是去了。
但是尽管嘴上恶毒,他还是温情地陪伴母亲。
接着他被告知,他的妻子不能过来参加女王的加冕仪式。
女王的首席秘书、教会的大主教等过来告知他。
注意这个画面的构图。
人物都放在画面的右边,中心人物在画面正中。
在空旷且层高的室内,人物拍得渺小,显得疏离。
一个很长的斜线(桌子)分割了人物,增加了疏离和不舒服感。
这一幕会谈他是没想到的,他本以为可以来参加加冕,看的出来他也很想参加,他试图劝说其他人。
遭到拒绝后,他又开启了尖酸吐槽模式。
欣赏一下王室说话的艺术。
不能去现场,王叔就邀请了一帮人,在巴黎家中看电视直播。
拜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所赐,这也是王室加冕的第一次电视直播。
在直播时又是开启了活弹幕模式。
吐槽女王的马车:
然后有一个细节真是见足了编剧和导演的功力。
如果让你拍一个内心尚留恋王权,被迫退位的国王,面对想亲临却被拒只能观看直播的加冕仪式,你会怎么写怎么拍呢?
你一定想过他在直播时或直播后的表现,可你想过他在直播前会怎样吗?
也许是这辈子最后一次可以感受它了,这个曾经想象过无数遍的神圣时刻。
这么多年过去了,原以为可以放下了,他们的不谅解,我的帝王心。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我只想,坐在殿堂里,让前尘往事淹没在这煌煌盛事中。
然而,现在只有一个电视屏幕....通过演员一个表情(注意上图拍摄角度),通过妻子迟迟催促才下楼的一个场景,完美展现了这些...
女王加冕使用了暖色调,和王叔家中的直播形成了鲜明的冷暖色调对比。
在最神圣的受膏时刻(开头有交代,指主教在新王身上抹圣油,这代表了王彻底转变,与神相连),直播切掉了这个画面。
现场有人不解,王叔说
王之落寞啊!
我又要提编剧圣经《故事》了。
它说,好的人物描写需要给到层层压力,揭示人物内心的欲望。
对王叔的刻画里,从保留王室盒子的贪恋,到被告知不能参加加冕时,表面的不屑和傲骨,到观看直播的尖酸刻薄,到王之落寞。
人物压力层层推进,笔力精到。
镜头《王冠》的镜头有个特色是它用到比较多的运动镜头。
不像《黑镜》,描述的是一个结构简单的事件,有强烈的事件线索。
《王冠》的一集就记叙了许多的历史事件,事件间的时空线索没有《黑镜》那么连贯。
因而导演运用运动镜头来进行事件(场景)间的转场,使时空的衔接更自然些。
例如菲利普亲王对女王的加冕计划演讲镜头转到直播 idea 的展现。
原本对他就是一个微微仰拍,然后再一个自上而下的摇镜转场。
【豆瓣放不了动图,可以去我公号看,下同><...】
再如从女王和亲王看剧转到王叔家中的采访,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摇镜。
除了转场,还用来表现人物。
第7集里表现女王生气,是一个面向女王的推轨镜头,且通过摄影机速度快于女王来呈现。
(注意推轨速度先慢后快)
以及在这一集的最后的一个相当有表现力的画面。
在直播结束后,是王叔背对着镜头在吹风笛。
镜头后退,同时上升,这同时从距离和高度上远离了人物,显得那么疏离。
但镜头拉到最后,给了一个正面大特写,是泪流满面又使劲吹风笛的他。
一个强烈的对比。
等不来的谅解,回不去的盛世。
我心羁绊,而无人顾盼。
像王维诗里写的,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王权早逝,乡关何处?
走不出的他乡里,回首,只有凉薄迷烟。
剧会说话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集 1.国王驾崩,全国上下的悲痛之情,让人感受到在英国国王女王的重要性和威望地位,更让人感受到身为国王的庄严感。
2.女王上任,伊丽莎白年仅二十多岁便委以重任。
在她父亲刚刚去世的悲痛之中,她就要剥离情绪,去承载她作为女王的巨大使命。
3.两个非常深刻的感受:(1)欲戴王冠,必承其重(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国王女王职位本身的庄严威严重大第三集1.前国王返回英国,他欲榨取王室财富,同时给自己的女人加名声。
让我看到王室家庭内部负责的复杂关系与利益相争。
2.前国王与首相之间有党派勾结,利益互补互相利用,让我见识到了党派之间的勾结对立状态。
3.首相与女王之间的商议,并不完全单纯为了国家利益,首相的提议中也包含个人利益和党派斗争。
女王非常明晰果断,懂得划清界限。
4.菲利普亲王由于是女王的丈夫,他被剥夺了自己的姓氏、事业、想要的家庭生活。
女王也因为王冠,被剥夺自己身为一个女性、妻子、母亲应该得到的普通快乐。
第四集1.这一集讲的是伦敦的超级大雾事件,没有想到这个气象灾害背后,曾经还隐藏着那么大的政治危机。
2.内阁不同党派的官员,为了推翻丘吉尔,利用这次雾霾危机,勾结谋划,隐藏信件、向女王进谏等等。
3.女王作为统治者,被太后教导,作为统治者,就应该不表态不表明任何看法,“中立看似是最轻松的事情,其实是最难的事情,因为中立是最没有人性的。
”女王不禁再次质疑,自己作为一个自由个体的自由。
4.丘吉尔如何将自己从“下台危机”中解救出来,也充满了政治家的机警与谋略呀!
佩服。
第五集《女王的加冕礼》1.涂圣油的环节,再次让人感受到庄严肃穆与神圣。
即使其他环节可以直播,这个部分是权威而神秘的。
2.我至今有点无法理解前国王温莎这个角色的含义,他为何不能兼得爱情与王位?
他主动放弃王冠,为了心爱的女人。
在爱的方面,这是伟大的;但在王冠方面,他是懦弱的。
第六集《玛格丽特殿下的丑闻爱情》1.玛格丽特殿下与离异空军少校的爱情与婚姻,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甚至威胁到王室在人们心中的信誉。
这让我意识到了为何前几年搜到一些关于英国王室的新闻,如果王室成员生活奢靡淫乱,会遭受多大的王室信用危机。
2.伊丽莎白既是一国之君,又是姐姐,她在期望妹妹幸福与保卫王室信誉之间进退两难,最终不得舍弃私人情感,为大局皇室利益为重。
第七集《知识就是力量》1.女王从小只接受过宪法方面的知识教育、从未接受过通识教育,这让她很苦恼苦恼于自己每次和政客打交道时十分被动。
她觉得作为一个女王,自己不应该学识粗浅,不知道这些。
因此,她现在开始聘请教授,接受普通的教育。
2.首相和外交大臣隐瞒女王他们的病情,女王在教授的鼓励下,给他们进行训诫——女王得到了她理应得到的尊重,且是女王自己争取来的。
第八集《Pride and Joy》1.原来女王的姐妹之间也会产生日常姐妹之间会有的隔阂,那就是妹妹羡慕姐姐的优秀与受到的关注,姐姐羡慕妹妹的自由与快乐。
正如女王羡慕玛格丽特享有的自由与个性,没有王权的束缚;玛格丽特则深感自己活在女王姐姐的阴影之下,自己总是被忽视的那一个。
正如玛格丽特所说:“原来我们都在羡慕对方的生活。
”同时,也通过这一集女王姐妹之间的矛盾,让我更理解了温莎公爵与前国王之间的兄弟之矛盾。
2.这一集通过玛格丽特殿下代表女王的几个片段,向我们表示了王权不能个性,个性就有推翻王朝的危险。
更让人感受到王冠之重,王冠表示威严、沉默,没有个性,不能有个性。
第九集《刺客》1.原来女王也有绯闻,她和菲利普亲王的婚姻也会出现问题。
女王和马厩者之间产生了一些特别的情愫,而她与菲利普之间的联结减少了。
这也引发了他们最后的争吵。
2.丘吉尔首相在艺术家给他画做的画以后,首先是气愤艺术家将自己画的如此衰老和松弛,但在和艺术家的争执中他逐渐接受自己变老的事实。
于是,他主动向女王退位。
3.无论丘吉尔首相在为期间犯了多少错误,他本身性格的缺点,但终掩盖不住他对英国的伟大贡献与成就!
这在晚宴中女王对他的评价与致辞中便可以看见。
第十集《荣光女王》1.这一集看得好沉重啊,感觉女王还有王室的每一个人都身担沉重的压力。
女王因为整个国家的指责无法守卫自己作为姐姐、妻子、母亲的责任,玛格丽特殿下无法选择自己爱谁的自由,菲利普亲王一直生活在女王的印象之下没有个人的自由。
2.在其中我看到了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强烈冲突。
由于女王代表、象征、维护集体利益,她无法选择个人的自由。
这也是悲剧呀。
3.多少人曾向往王室的财富权利不识人间苦难,但他们的枷锁与牢笼又是多少凡人可以领会的呢?
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Donald Trump赢得了这场权力的游戏,坐上了总统宝座。
消息一出,美帝人民立即陷入了“冰火两重天”。
Trump的支美帝人民在请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执政美国“史上第一个女总统”的梦想破灭,那就请英国女王执政喽这部剧就是一部关于伊丽莎白二世的“纪录片”。
结果,我无法自拔,一口气看完了10集。
一. 良好的制作Netflix在这部剧上可谓下了血本:光第一季就花了1亿多美金,平均到每一集,手笔已经超过《权力的游戏》。
二.演技不必多说演员阵容好到爆炸Clair Foy:她在剧中扮演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看这英伦范的红唇第十一任《神秘博士》Matt Smith:剧中扮演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Jared Harries:扮演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John Lithgow丘吉尔的大智慧完全被表现出来历史的细节都被重新摆出来我们看到的每一幕都是历史三. 独到选材伊丽莎白这个看起来和蔼的小老太太真的就坐的这么安稳?
她难道就没有经过一些世事?
她真的就如同电视里的得体?
座位待机时间最长的女王她经历的比我们想象的多的多她经常穿着不同颜色的得体的套装经常没事就给人们颁发奖章偶尔人们会想起她的大名鼎鼎的儿媳戴安娜王妃所以我们就根本不了解这个小老太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句话总在伊丽莎白上再合适不过王冠值得一看
《王冠》S1E8
在父亲乔治五世眼中,Elisabeth代表pride,但Margret代表joy。
“谁是父母的最爱”似乎是多孩家庭中永恒的问题,也是永远的刺,尤其对一对年纪相仿的姐妹花,尤其对一对活在君主立宪下、拥有继承顺位的姐妹花。
E虽然身为The Queen,但羡慕M的鲜活与个性,M拥有E奢望的自由,但嫉妒E拥有的王权。
因为性格本就不同,且继承顺位不同,两人的个性与命运更是宿命般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好像只有与对方足够不同,自己才可以安身立命,自己才是父亲的最爱,自己才是自己。
M瞧不起E没有个性,她在deputize E的时候故意彰显魅力与幽默,认为那可以带来character and excitement,但实则已经逾越制度与宪法带给她的权限。
她认为E characterless,实则,E拥有太多她没有看见、且不认为是优点的特质:知道何时闭嘴。
克制背后是分寸,分寸背后是判断力。
E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她请教授再度接受更广泛的通识教育,她有着不怕危险的勇气,使命必达的责任心,她赢得了丘吉尔的尊重。
这些都是M看不到、也不愿付出的努力。
在姐妹双生花以外,我们也看到了她们母亲的挣扎:丈夫去世、自己失权、母职不再被需要,她也急切回归自我:去遥远的海边花100英镑买下一栋亟待修复的旧城堡,过上远离世俗的僻静生活。
在谈判过程中,她刻意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因为她希望be taken as who she is。
然后,最终临危授命,这个念想毅然决然打消——没有人的humanity可以在君主制前完好无损、不受妥协。
这部剧命名“王冠”,它是君主制的符号,对E而言,接受它就意味着接受一个伴随一生的dehumanization的过程,所以一集一集里我们看到的是作为human的她 vs. 作为君主的她的挣扎,以及在这个挣扎里受波及的人的反应(她的母亲、妹妹、丈夫等等)。
这也是该剧的牛逼之处,它在宏大叙事里,给了足够的颗粒度显微镜般看到了个中的人性纠葛,字斟句酌、充满尊严的台词嵌套在严丝合缝、处心积虑的框架里,作为观众既能感受到一种严谨,也能感受到一种non-judgemental的人性观点:在这个institutionalized dehumanization的体系里,对谁过分苛责都是没有必要的,叙述者的责任是叙述。
这部历史剧,充满了恻隐之心。
E1我以为我在看龙之家族。
亲王是同一人,都有寿命将尽忧心忡忡想要交班的国王,只不过国王和国王之手的关系融洽。
国家有这么糟糕吗,至于吗,皇室对国家有这么上心吗,打野鸭都心系朝政,国之大幸。
国王连交班都那么小心翼翼,害怕女儿承受不住。
e2至少皇上驾崩前一晚很快乐,终末期又打野鸭又打猎的。
女王刚登基里就感受到王冠的沉重。
高分剧情片通常都不太差,品质上乘,而高分科幻片动作片却常常是坑,与观众有关。
e3e4实习期的女王干得挺好,体现了很好的家教。
八十岁的丘吉尔仍然机敏老练,体制优势。
四天雾霾就差点把战争英雄丘吉尔拉下来了,三年()却只换来了他歇斯底里地把电视机砸了。
温莎公爵是个刻薄英国人,爱给人起绰号,秀兰邓波儿、小厨子。
他的通信应是泄露了吧,不然哪来这么多他的刻薄言论。
e5菲利普亲王是个好丈夫,配得上女王的好家教。
国王加冕前与女儿讲话结巴了,恍惚了一下还以为是科林费尔斯,难不成英国也有特型演员,皇上专业户。
e6当年的电话行业有意思。
通讯不保密。
本剧有点像我读过的蒋经国传记,too good to be true 。
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的人?
e7丘吉尔在不保密的通讯网络上与他的外交部长说情话。
每一集都拍得精致,既反映当时的重要事件,也反映君主制在其中的重要方面。
e8拍出了君主制的沉重,成为君主更需要克制,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把班子成员都换成自己的小兄弟。
实习女王在风起云涌的殖民地独立浪潮中掌好舵,维持江山永固不容易。
片名是具像化的王冠,内容是抽象化的王权。
e9有深厚珉煮传统的英帝国,丘吉尔在他的八十岁,都能如此盲目、自大,别的我都不敢想。
一张油画就把他劝下来了,我们()都没能做到。
e10年轻人能把责任放在情感前面是极为困难的。
一整季都在讲王冠有多沉重,还是做随时能砸电视机还不用为此承担责任的()好。
创下投资之最的《王冠》,是女王成长记,也是职场新手速成指南。
1一部优质、好看、有营养的剧趁春节假期,看了最新的英剧《王冠/The Crown》第一季。
制作精良,编剧、表演、台词、摄影、音乐、剪辑、布景,等等,堪称全方位的优质。
尤其,它在史实与编剧自主创作之间体现出的分寸感,堪称历史剧典范。
毕竟,它的男女主角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仍然在世。
这部投资达1亿英镑、创下投资之最的电视剧集,也的确成为好评收割机:包括金球奖最佳电视剧集、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在内的大小若干奖项;豆瓣9.2分,IMDB评分8.9分,烂番茄8.69分。
它的制片人、编剧Peter Morgan,有多部口碑甚好的作品,不乏描写英国王室题材的佳作,比如2013年的舞台剧《女王召见》、2008年电影《另一个波林家的女孩》(斯佳丽.约翰逊、娜塔莉.波特曼主演),2006年的电影《女王》(获奥斯卡和威尼斯最佳女演员奖)等。
看过后两部,都挺喜欢。
但在我心里得分最高,还是《王冠》。
得益于电视剧所能允许的从容篇幅,《王冠》得以细陈伊丽莎白之由女孩自女王的成长之径,她之“为人”与“为王”,以及她夹在这两种角色之间的纠结与挣扎。
它,既满足了我等吃瓜观众对英国王室内幕的八卦心——比如尊贵如女王,是如何面对频繁酒醉夜归、绯闻满身的丈夫;它又“寓教于乐”间让你更深地理解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精神,了解英国王权、教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它还“顺便”帮你温习了英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历史关键词与重要场景。
这样一部有营养的电视剧,当然值得安利。
而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则主要想借伊丽莎白二世的“女王成长记”——我们未尝不可以将“女王/the Queen”看作为英国职位最高的“职场女性”伊丽莎白.温莎的“一份工”,当然,这也许是世界上“职场关系”最复杂、最具挑战的工作之一——通过这位“职场新人”如何于重重危机中历练成长,得出一些诸如我等普通职场女性,在工作与生活中可以借鉴的一些经验。
2一个未准备好的女王1952年,伊丽莎白继位时,仅25岁。
彼时,她刚刚结婚4年,与菲利普亲王育有一子一女,即查尔斯王子与安妮公主。
公主沉浸在初为人妻、为人母的简单幸福中,不曾想,父王乔治六世的突然亡故,将毫无准备的她仓促间推到了历史前台。
按照剧中演绎,她此前完全不知晓56岁的父亲得了肺癌,整个英王室除去乔治六世本人,都被“隐瞒”了病情。
甚至,主治医生也是在“不得不”的情形下,在国王亲自追问那刻,方才告知实情。
隐瞒的理由很“崇高”,“希望国王在没有额外压力的情况下履行好王的职责。
”可见,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文化里,无论是王室,还是民间,都有一种共识,THE CROWN/王位,更意味着duty/责任,而非王权。
一旦戴上这顶王冠,固然成了英国教会的首领、被人民敬仰爱戴的王,但也就此被绑上了无法卸载的responsibility。
而原本,伊丽莎白公主,其实只想做一个普通的英国农妇,做一个有着幸福婚姻的女人、妻子、母亲,而不必活在万众瞩目、也同时严苛的审视之下。
这也曾是她父亲的“小盘算”,可历史的轨迹,从来自有天意,不乏戏剧性的转折。
1936年底,伊丽莎白的伯父、也就是著名的“为美人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因坚持要娶离异两次的妇人华莱士为妻,引发严重的宪政危机,遭到英国教会、王室与内阁的一致反对。
最终,以爱德华八世退位、远走海外,伊丽莎白的父亲约克公爵继承王位而告终。
就是《国王的演讲》中那位口吃的国王——在二战与王族危难之际继位、成功克服口吃、并带领英国最终赢得战争胜利。
乔治六世的英雄形象,备受王室、教会、政府、人民的颂扬。
其母、著名的玛丽王太后盛赞他的无私与奉献,“他心里有所有人,却唯独没有想过他自己。
”有这样一个完美ROLE MODEL的父亲、前任,年轻的伊丽莎白被寄予厚望:“这个国家,有盛产杰出女王的传统,您也不会是个例外。
”
虽然,自父亲继承王位后,伊丽莎白便被作为未来的女王在培养,跟随当时伊顿公学的校长沿习英国宪法多年,但她并未预料到自己会在25岁那年就不得不脱离父荫,独挑大梁。
她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时,尚与菲利普亲王在肯尼亚出访,沉浸于非洲的异域风情、难得的快乐二人世界中——哦,彼时的年轻公主,还会抓起相机,悄悄拍下正在裸睡的丈夫,全然一副幸福娇妻的模样。
成为一国之王,她无论在能力、智识、经验,还是在心理上,都未准备好。
可这世界上,有些“职位”,是因你的能力被后天赋予;而有些“岗位”,却只由出身决定。
比如王位。
君权神授,是血统,是上帝的旨意。
前有伯父爱德华八世的弃位阴影,后有父亲作为英雄国王的榜样,伊丽莎白没有临阵退缩的空间与余地。
3.由人到王,从小我中生出大我人的成长,都无法逃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女王也不例外。
任何成长,都没有真正的捷径可走。
只是悟性不同,脚力有快慢而已。
女王初继位,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自己与孩子,随父姓,还是随夫姓——这意味着,是延续温莎王朝还是开启一个新的蒙巴顿王朝,这可事关大体。
她深爱的丈夫菲利普.蒙巴顿以及蒙巴顿家族,自然是强烈要求她随夫姓,所谓遵循英国当时“妻随夫姓”的社会习俗,幻想英国历史上从此留下“蒙巴顿王朝”一笔。
此外,菲利普还要求她去提议,继续留住在新装修的温馨家中,不搬去冷、硬的白金汉宫,只将那儿做为官方行政办公处所。
当时的女王,尚未学会用“王”的思维权衡大局,“人”的思维明显占据上风。
她惦记自己卧房内的安定,甚至不惜与当时的首相丘吉尔谈起利益交换。
“我是女王,但我同时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
我渴望有一个成功幸福的婚姻。
我不得不辩驳,这个小家的稳定,也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
伊丽莎白二世有多看重菲利普呢?
按照剧中呈现,菲利普亲王是女王此生最爱。
13岁那年,她初遇他便一见钟情,此后鸿雁往来八年,终于在21岁那年如愿与之结为夫妇。
据该剧编剧Peter Morgan考证,这对新婚夫妇婚后最初几年甚为恩爱,经常享受夫妻共浴的罗曼蒂克。
所以,在剧中出现了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语带“威胁”地要求德高望重的丘吉尔,你不是去与内阁“商议discuss”,而要将她的诉求作为最后的决定“告知inform”内阁。
从“王”的高度去看这种“人”的行为,当然不妥当、不合适;可站在“人”的立场去换位思考,伊丽莎白的想法又能被理解与同情。
甚至,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首先允许自己是个人,承认自己有人的欲求甚至是弱点,但最终又能站得更高,克服掉袖笼里的“小”,这就了不起,也更是健康、合理、自然的成长。
谁,生来即为圣为王呢?
最终,在伯父温莎伯爵(爱德华八世退位后被授予“温莎伯爵”的称号)的建议下,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在“王”与“人”之间,选择牺牲“人”的利益与乐趣,担负起“王”的责任与承担,选择了国家稳定,而不是保全小家太平。
所谓,识大体、顾大局。
此后几十年,伊丽莎白二世也不得不时常面对人性与王性、私情与制度之间的冲突。
在第一季中,最典型的一例便是她要处理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棘手婚姻。
年轻漂亮又任性骄纵的玛格丽特,在少女时期便爱上了父亲乔治六世最信赖的侍卫官PETER TOWNSEND。
他不仅大她16岁,还已婚。
之后,侍卫官妻子有外遇,与他离婚,公主一心要正式嫁给心上人,并来寻求女王姐姐的支持。
然而,英国教会不允许王室成员与离婚且离异配偶仍在人世的人员结婚,女王陷入两难之境。
一边想信守对父亲的承诺,爱护、成全自己唯一的亲妹妹,另一边却是冷硬不可变通的rule,是来自教会、来自内阁的强烈反对。
两难之境,温莎伯爵建言伊丽莎白:“作为君王,你将终身饱受为人、为王之间的挣扎与痛楚。
但是作为君主,你必须保护你的kingdom。
”
女王再一次选择以大局为重,站在了王冠与制度那一边。
事实上,女王继位后,基本就没再滑过边儿,做过什么脱离轨道的事儿。
她谨遵玛丽王太后对她的教诲:个人私利面前,The Crown must win, it must always win.
我们普通人,自然不必经受此等烈火灼心般的严峻考验,但身为一个职场中人、社会中人,“小我”与“大我”的冲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却必然会遭遇。
如董明珠那样只认制度不认亲、始终能置公司利益于个人利益之前的,成就了格力这样的超级制造企业和中国企业家里最著名的女强人。
而普通如你我呢,通常情况下,更能考虑大局、有志于成就“大我”的女人,的确更容易活得有气象、有格局,见天地、见众生。
4王之路,是虚心向学、不偏听偏信允许自己是个人,承认自己有弱点,是对人性的正视,也是成长的必由之径。
先承认自己有弱点,才有虚心向学的意愿与动力,才有进步的可能与机会。
作为一名“职场新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一名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并且不偏听偏信的好同学。
这几点,对普通人而言,都不易,对君王,则尤其难。
居高位者易自得。
即便是靠个人努力而身居要职者,飘飘然、自命不凡的,都不鲜见,何况是诞于王室之家,贵为一国之君者。
而偏听偏信,几乎算是人的一种天然劣根性。
伊丽莎白女王,至少剧中表现的她,却不是。
每遇有难题,她便不耻下问。
她的老师、或者说参谋与顾问,包括她身边最亲的丈夫菲利普、母亲伊丽莎白王后(是的,女王的母亲也叫伊丽莎白)、祖母玛丽王太后、退位的叔叔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当时的首相丘吉尔,以及她的秘书,后来的私人教师,等等。
比如,她听从丈夫菲利普的建议:顺应时代,通过电视直播自己的加冕典礼,在王权与民众之间建立起更深的情感链接。
比如,她自觉学识浅陋,因自小未经过正式的学历教育,除了英国宪法、养马,似所知甚少,于是,不顾母亲反对,给自己请来一位私教,想学习哲学、历史、艺术等等。
为的是,在各种会面场合中,她能做到谈吐有物、应对自如,以更好地履行女王职责。
而在同一件事情上,她也不偏听偏信。
她听来自不同立场者的意见,权衡利弊,得出自己之结论。
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
并且,就事论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领导者所能具有的最核心的领导力之一。
丘吉尔是女王继位后经历的第一位首相,这位“英国之父”在二战之后再度入主唐宁街10号。
女王刚继位时,对他敬中有怯,第一次会面时,竟忘了行礼。
日后,在重多要事上,她都征询并听从了丘吉尔的建议,但是,当年迈的丘吉尔联手同僚,刻意对她隐瞒自己中风的病情时,她也能勇敢地搬出宪法,“教训”他“罔顾王权信任,置政府的执政效率于不顾”。
“作为王权的代表,我无权干涉政府,却有权确保政府有效行使职责。
”也正因此“一役”,年过八旬的丘吉尔,含泪哽咽,“女王陛下,我终于可以放心辞职。
您已就绪,不再需要我的辅佐。
”
虚心向学、谦虚求教、不偏听偏信、处事有礼有节、进退有据,女王自1952年继位到1955年丘吉尔辞职,仅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女王成长记”的第一部曲。
而这些通用之则,我们直接学来即可。
5王之体面,是情绪管理与克制女人普遍感性,也容易将私域内的事情与感情,不经意间就带到公域中,影响工作,影响他人。
不能在私域内妥善处理情绪,做不到公私、内外有别,是身为女人最容易有的一大bug。
可,如果你刚和丈夫吵完架,转头就要面对媒体、或者坐在首相府的辞职告别宴上发表致辞,你真的不太有“任性”的空间。
分分钟,都事关大体。
是王,你就得有异于常人的情绪克制与管理能力。
坊间一直流传菲利普亲王年轻时生性风流,绯闻甚多。
据称,他的绯闻名单上列着30多名女子,还和其中的一些有私生子。
但至今,这些传闻,并没有实锤。
严肃的电视剧,当然不会为了追求收视率,在没有实证的花边情事上无边铺陈。
补充一句,这部电视剧请了八个一等一的史学专家,把关史实的准确性。
而这部电视剧选择确实呈现的是,菲利普亲王的频繁外出、屡屡醉归,有着与身份不符的嚣张醉驾,甚至是放浪。
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几乎每周都与好友参加绅士俱乐部的聚会,剧中也颇有深意地“顺带”了一笔镜头,扫过菲利普对俱乐部中美丽女侍应的“打量眼神”——不节制的失礼男性看见漂亮女性,通常会有的那种眼神。
丈夫频繁夜归,且总带回一身放浪、酒气,纵是女王,也夜不能寐、寝卧难安。
她终于听到汽车回府的声音,静静站在窗前,冷冷注视着对方的玩世不恭、自我放纵——是的,该剧中的菲利普亲王神形之间都颇有点playboy。
顷刻,她转身上床、关灯,佯睡。
强压内心波涛汹涌。
难道,要全王宫的人,在深夜被女王夫妇的激烈争吵骇醒吗?
女王把爆发选择在了一个很“合适”的时机。
丈夫疑心她与马官、有世交之情的portchy之间有私情,甚至恶语惊人。
她说portchy于自己,是亲人般的朋友,就像家中的一件家具(part of the furniture)。
他回,只要你不会很快随时坐在它(他)身上(as long as you don’t sit on him anytime soon)。
最后,女王心碎、情真、也凛然地回他:我没有任何事情需要对你隐瞒。
portchy是朋友。
也确实,曾经有一些人希望她能嫁给他。
很可能,和他结婚,婚姻确实会容易得多,也甚至比我们现在的婚姻更幸福,但让所有人遗憾以及受挫的是,我此生唯一爱过的人,只有你。
而你,能够很诚实地看着我的眼睛,说出同样的话吗?
是女王的真情告白,也是一次硬碰硬的质疑,还是一次妻子对丈夫的warning。
这是一场戏剧冲突与情感张力十分强的戏,而紧接着下一刻的画面,她坐在丘吉尔的身边,起身就首相的辞职离任发表官方演讲。
强烈的情绪冲击之后,她得体、镇定发言。
并且,几次强调:“我和我的丈夫。
” 丈夫也在席间用口型对她说了“sorry”。
英国社会对的女王素有严谨、稳重,情绪不外露的评价。
是的,也许生动有趣不足,也许不够人情味,但身为王,身为君主立宪制政体下的女王,“克制”、“中立”却是一个女王应尽之责、也是毕生功课。
伊丽莎白登基后不久,玛丽王太后便告诫她谨记遵循英国宪法精神,始终保持王权对政府的中立,不干预、不表态、不妄评:“无为才是为王之道,也最难为!
因为保持中立并非人性之自然,人们总是期待你或微笑、或同意,或皱眉。
而在你这么做的那一刻,你也就宣告了你的立场、你的观点。
然而,这却是身为君主最不该做的事。
越无为、越少言、越少认同、越少微笑,越好。
”
我们普通人,当然不用这么极端,我们幸而可以追求率性、真实,但这不意味着因此就可以不问时间地点的放纵情绪,不加节制。
于公于私,都不利。
而女王作为一个女性,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尤值学习。
不是没情绪,没脾气,而是放得出去,也能收得回来。
人之体面,很重要一条,便是:不做情绪的奴隶,不失态。
作者非非马:媒体人、影评人、创业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非非马”( feifeima-uk):影视艺评,严肃时尚;理性文艺,心灵成长。
新浪微博:非非马UK
Elizabeth, once a young girl yearning for the freedom to embrace the roles of wife, mother and daughter, unburdened by constraints. Yet, destiny placed the weighty crown upon her, illuminating the paramountcy of duty above all. The brilliance of the TV series 'The Crown' lies in its splendid depiction, with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especially in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Churchill. I am unequivocally enthralled, cementing its position at the pinnacle of my cherished British drama collection.
最震惊的段落是伊丽莎白二世在被首相和家臣联合挤兑之后雇佣了一个家庭教师,人家一问,她才知道原来自己没接受过初中、高中、大学这种系统性的通学教育,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盲。
唯一系统学过的是宪法,唯一擅长的是赛马。
原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封建集权制的王朝进入20世纪之后衰落到仅仅只剩下一张华丽的虎皮。
稍微想一想也懂,乔治六世那么浅薄的教育自己的继承人,无非是向英国国会表明,温莎王室严格遵守君主立宪,从无野心复辟集权统治,既然无心复辟,名义上的统治者也就不需要学世界历史、政治、军事、自然科学这些东西,就怕有心之人要么怂恿君王复辟权力,要么挑唆大众彻底赶走王室,乔治六世他们其实也只是为了保住自己一家人目前的荣华富贵而已,仅仅就那么十几口子人吧,想想也挺可怜的,他们手无寸铁,也无武装,就靠小心翼翼的经营那张体面,体面在,家就在,体面不在,国会彻底废除王室,赶走他们,菲利普亲王少年时代有多惨,温莎王室就会有多惨。
伊丽莎白二世的演员演的很好,刻意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样子夸张的呈现在浅浅的景深下,紧抓前襟的手,急促呼吸的鼻翼。
也从一个侧面告诉现代人,内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老王薨逝,新王登基,少女伊丽莎白身边一个能打的没有,我相信菲利普非常能打,但不能用他,用他就是干政,国会绝不允许。
所以女王只能求助于资历尚浅的私人秘书,家庭教师,我想历史上的那些宠信宦官佞臣的国王也是如此,只有这些身边的微末小人物才会感激君王的赏识,君王也才敢信任这些没有任何根基的小人,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君王看来,无论是自己的叔叔,祖母,还是那些看起来风评一流的忠臣,不管真不真实,他们首先是太可怕了,直接侵入私人安全空间,而伊丽莎白二世一开始的表现,仅仅是想保住工作体面而已。
我觉得,伊丽莎白和菲利普是一对世间难得的夫妇,他们的婚姻比纯商业化的各种娱乐节目复杂多了,想想《康熙来了》才播了多少年,他们的婚姻维持了多少年,73年!
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是各自一意孤行,后来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自己的人生,不管这样过,还是那样过,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不会让你称心如意,而且就算你费尽心机一路追根究底到了月亮上,能得到什么,石头,沙尘,荒漠…… 他俩其实挺萌的,一开始真的是干茶烈火,女王加冕前娃都生了两个,加冕后的婚姻和世间千百万对夫妇的婚姻一样,逐渐走向无趣,但是他们不能离婚,如果结婚前他们还有各自无数可选择的未来,那么结婚后就没有了,离婚,两个人一无所有倒不至于,但会失去人生最大的幸运,他俩首先深刻认识到各自都不是天赋卓绝的人,菲利普成不了威灵顿,伊丽莎白也成不了维多利亚一世,他们也不孤芳自赏自视甚高,自身携带的资源单独拿出来都不足以让自己实现自我,但结婚,他们俩再适合不过,仅仅一场婚礼就奠定了成就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夫妻,最成功的男女的事业基础,几十年的经营砥砺奋进、步履不停,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来临再往回看,让其他人宣布他们的事业刚刚攀爬到了顶峰。
他们不是艺术家、不是演员、不是歌手,拿不出代表作,他们的著作就是儿孙满堂和对外展出的生活,最华丽最端庄也是最片面的皇室风范必须为他们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近导演,最佳男女主演,宇宙级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蜘蛛约影(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3642011/最近好多人跟美剧叔安利一部美剧,美剧叔看完第一集就和他们翻脸了——“能不能专业点?
”叙事像呼吸般平稳有力,史料和虚构如水乳交融,最重要的是,那股浓浓的英伦味道,装不了。
“这一看就是正宗BBC出品好吗?
”结果被打脸了。
Netflix剧集《王冠》,连乔治六世都是美国人演的。
网飞的老规矩,第一季十集,全部放出。
一口气看到第九集,不禁脱口而出一个字:爽!
好在,网飞继续土豪上身,投资1亿英镑, 后面还有5季。
据说,要换三个女演员,演出不同时代的女王。
这,才叫史诗大制作。
口碑已经爆裂,豆瓣评分9.2,高过一票美剧。
IMDb9.1分。
烂番茄的新鲜度91%。
整部剧集,就是一部讲述超长待机女王事迹的英伦王室正传。
有一定阅片量的人应该知道,这种为活人做传的剧集,简直是九死一生。
拍得太主旋律,观众受不了。
人为修改历史制造戏剧冲突,当事人受不了。
总之,几乎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王冠》完美完成了。
有一种历史剧,看的是历史,虐的是人心,因为——唯真实最打动人心。
《王冠》不是纪录片,里面有大量与史诗不符的细节变化,但正是这种修改,令剧集反倒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第一季的故事,就是以伊丽莎白二世为首的英国王室的真实生活。
伊丽莎白在代替父亲去非洲考察的途中,惊闻父亲去世,连王冠都不知道怎么戴才好,就这样成为了伊丽莎白二世。
历史,比任何虚构的剧情都更加惊心动魄,还原历史,主要基于其场景的逼真,以及顶级摄影、服装、道具带来的视听盛宴。
被完美还原的历史感、精美无比的王冠、令每个人焦灼无比的历史氛围……没有一处不靠谱,为了让历史靠谱,满眼都是钱。
但是,绚丽的场景只是为剧集本身服务,《王冠》的角色塑造,也几乎是一本影视剧教科书。
尽管它的选角,处处是争议:几乎所有观众都说,这是他见过最高的丘吉尔和最丑的菲利普亲王。
丘吉尔的扮演者约翰·利特高,身高1.93米,丘吉尔的真实身高1.6米。
历史上的菲利普亲王,是有名的美男子,他的扮演者马特·史密斯,因为出演第11任《神秘博士》被人熟知,颜值还算有,但是和顶级美男子,差距有点大。
公认塑造最好的角色,一代名相丘吉尔。
第一集公主结婚时,老谋深算,最后一个到场。
伴随着音乐、掌声和女王的注视,缓缓进入教堂,尽显身份的与众不同。
第九集,全剧评分最高集,那个骄傲的丘吉尔,却在一幅画像面前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衰老。
希特勒和纳粹都打不败的铁相,终于还是败给了时间,历史的沧桑感,尽在演员惊心动魄的演技里。
是的,惊心动魄!
当丘吉尔画像最终在火焰中被燃尽,连火焰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
同样奉献出伟大表演的,还有乔治六世。
一直到死,他都在想着怎样履行英王的职责,想着怎样让女儿顺利接过王位,同时,幸福地活下去。
他对菲利普亲王说的那句“你的工作就是给她幸福”,所有的父亲,听到都会泪奔。
国王与父亲,王权与人性,身体孱弱与灵魂坚强,几场戏而已,演得比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更加清晰,也更加动人。
当然,还有第一季女王的主演克莱尔·芙伊。
长得一点不像女王,但是从无忧无虑的公主到身负重任的女王,她每一刻的表演都足够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历史中的伊丽莎白二世。
这样一群演员,就这样在历史和虚构的反复交错间,在安逸和危难的反复切换间,用强烈的真实感狠狠揪住了观众的心。
“王权必须胜利,必须永远胜利”这么厉害的剧集,编导团队怂不了。
编剧,是《女王》的编剧彼得·摩根,一部活的伊丽莎白二世及王室的字典。
第一二集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他的代表作你一定看过,《朗读者》、《时时刻刻》。
最打动人心的第9集,导演是《成为简·奥斯汀》的导演朱利安·杰拉德。
收官的第10集,导演是《霍金传》的导演菲利普·马丁。
这些导演风格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故事扎实、角色丰满、影像的历史感精准到毫厘。
在统一的艺术把握下,整部剧集,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如果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王冠》显然给了历史一副淑女的模样。
重要的不是场景 “真实到窒息”,而是角色、氛围和历史感“真实到窒息”。
剧集不是纪录片,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伊丽莎白二世。
可是在正史和野史,事实和虚构之间,编导却最大程度地接近了那段历史。
剧集不是为英伦王室歌功颂德,而是像刻刀一样,近乎残酷地表现出历史的无情,这样才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些传奇人物,到底失去的是什么?
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神话的高大上,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菲利普亲王内心的不甘,伊丽莎白女王面对妹妹爱上有妇之夫时在王权和亲情间的无奈,还有,丘吉尔离开唐宁街时的落寞与无奈。
无论史诗还是传奇,能够为后人所理解的,都在人性。
英伦王室真正的高贵,不是在历史中一尘不染,而是经历过人性的深渊和王权的冲突,依然保持着王室的尊严和王权的尊严。
全剧最动人的台词,来自看着三位国王走上王位的祖母,在给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的信中,她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在你悼念你父亲的同时,你也要悼念另一个人——伊丽莎白·蒙巴顿。
因为她现在已经被另一个人所代替,伊丽莎白女王。
这两个伊丽莎白会经常起冲突,事实是王权必须胜利,必须永远胜利。
当她面对新上任的女王,自己的孙女,完成对女王的跪礼,所有的观众都明白了这句台词的意义。
从历史真实中还原的人性,不回避人性与王权永恒的冲突,才让人了解了英伦王室何以在现代社会屹立不倒,这才是《王冠》最动人之处。
这部BBC范儿的美剧,豆瓣9.2都嫌低!
说它每一集都是一部《国王的演讲》,太夸张。
可是像第9集这样的品质,说它配不上奥斯卡,说不过去。
英女王的故事,还没讲完,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故事,比如戴安娜之死,还得等等。
后面的5季,按照网飞的习惯,应该有50集——一段大英帝国的历史,60集,讲完。
咱们的武则天撕逼传奇,96集。
你想看哪一种王冠,美剧叔不知道,但是对于我来说,《王冠》这么牛的剧集,再久,也值得等。
本文作者:美剧大叔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转载需联系微信公众号:蜘蛛网订阅号(spider201310)-THE END-
这季剧情平平,感觉就是全世界都在添堵。女王不好做啊
男主演员不行
了不起的 Netflix
没有人觉得拍得有点中二么… 例如姐妹争着比较父亲更爱谁啦,夫妻争吵是去巡游还是不去啦,安东尼让丘吉尔说他需要他啦… 感觉很刻意啊~ 当然很多画面是挺美的啦~
一切都很精良除了故事/历史本身,下一季如果再不“反叛”就不追了,一个被淹没在时代里看上去令人艳羡实则可悲的家族
剧集质量没话说,像是在看近年来那些奥斯卡英国皇室/政治片。但个人真的对家庭关系的切入点很难提起兴趣,何况很多对话杜撰的意味太浓。
21/8/17:演员选得真是不符合预期,剧情的深度也像架空剧。
剧作这门手艺,需精确计算观众的心理节奏,而Peter Morgan这一次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把人心和情感计算尽了,他的迂回、暗示、对照、放大,恰到好处地让观众无差别地精确接收其细微意图和情怀。一点多的余味也不写,一处闲笔也不添,没有斜逸横生的枝节,所有的戏都是有用的。这笔力与心计。
还是美国人拍英国历史的即视感,人物形象刻板,冲突也刻板。小杜丽真是演技派,亲王其实是Time lord吧,完全就是11博士啊。。。
是不是有重要情节我没怎么看懂?(的确有几个常出现的配角名字和脸我还对不起来,他们和主角的关系也不甚清楚)我只觉得女王的决定都挺无聊的,如果没有君主就不会有的问题。去年圣诞节听了真女王的演讲我挺有感触的。其实这个剧都没有探索这些问题。也没有探索历史事件。丘吉尔也挺caricature的。虽然演员都演得很好。。
看了两集,感觉没拍出英国历史剧的那种味道,英剧还得英国人自己来拍。剧情也没意思。
1.去搜了一下菲利普亲王本尊年轻时照片,完全是唐屯时期大表哥那一挂的美男,条超正der 2.虽然卖给了美帝不过仍旧是个纯纯的英剧,诙谐轻巧 3. 丘吉尔是一个骂骂咧咧的可爱老头 4.我应该永远没法体会王室对这个国家的国民意味着什么
珍珠项链才是心头好
看到了历史与王冠下活生生的人。
英国王室版《唐顿庄园》,除了菲利普亲王没有本人帅,其他都很完美。
殖民反动
没耐心╮(╯_╰)╭
Remember 你先是一位女王 然后你才是女儿 姐姐 妻子 母亲 朋友 新旧时代更替下 一位年轻的女子 在这个帝国摇摇欲坠之际登基 在皇室 家庭 政府之间博弈 见证着大英帝国的辉煌 去闪耀王冠背后的黑暗与空虚
整理了一下时间顺序:倾国之恋(大伯爱江山不爱美人)------ 国王的演讲(老爸克服口吃)-------- 王冠(父死女继,Elizabeth的成长)--------- 女王(儿媳戴妃之死给王室带来的舆论冲击)。
伊丽莎白的出场平凡的我以为是王室工作人员, 气质,穿着都看不出来像公主;菲利普一付轻浮的,纨绔子弟的样子,演员也没有气质,现实的phlip 帅气,国王居然需要黄色笑话才能平静下来,国王的母亲一付继母的样子,一脸仇恨,第一集没有一点体现了王室该有的高贵,虽然现实世界里他们也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高贵, 但电影应该至少表现出一点点,第二集不能忍受非洲的族长(还是什么领导)居然要亲吻伊丽莎白的脚,而伊丽莎白一点该有的礼节回应都没有,还有给到非洲人民的镜头,好像对这个女王多爱戴, 别侮辱非洲人民!演员没有选好,2星给侍从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