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A Stranger in Shanghai

主演:松田龙平,冈部敬史,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任洛敏,邱必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剧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7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8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9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0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长篇影评

 1 ) 上海的苍茫万古

当夜,在唐家花园的露台上和西村并着藤椅时,我很猛烈地痛骂现代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有什么?

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是如数堕落着吗?

尤其是艺术,从嘉庆道光以来,有一可以自豪的作品吗?

而国民却不问老幼,只是唱着太平曲!

——《中国游记》 勋贵名流和弄堂小民一起跟着上海迈向了西方华丽世界,灿烂缤纷的灯光照在古老巷弄的青石板砖上。

早年间必是寻不到这般光景的,那时少不得有好奇之徒,为了一探西洋的究竟,便去翻看夫子的藏书,追问茶馆的闲人。

旧的制度如同一位长须老者,缓缓走向新的生活,一眼望去,你并不觉他羸弱,只一瞬,你便认出了他过往人生的坚毅磅礴,又看到眼前的沉沉暮气。

于是你开始想象那无由漫长的人生,又一瞬,心中便生出这苍茫万古之意来。

埋身在马路的尘土之中的人力车夫,伴着欢快乐曲声声叫卖的卖花阿婆,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摩登女郎,名利场上欢笑有礼社会贤达。

日复一日,他们早已习惯冷眼看待自己所处的这个老大帝国中每时每刻发生的腐朽与新生,他们与这片土地的关系变得单薄,所谓的血脉与荣光已然在名利温饱中溺亡。

政治的腐朽干涸了学问、艺术的枝干,学英不成学美又不成,当政治的威力影响到你我的生计时,政治便成了显学。

从庙堂到市井,好像人人都有了谈论政治的兴趣,卖布的谈着多卖一尺布的政治,开茶馆的谈着多卖一盏茶的政治,他们的政治总是在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城头变幻大王旗,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在刺激着这个老大帝国脆弱的神经,或陷入绝望,或步入麻木。

不知是时人有意安排,或是时代使然。

北洋名流,前清遗老,荧荧星火一经拼凑便是条接近完全的苦寻之路。

出将入相,水袖长髯,弦声不息,台上来往的身影裹挟着台下人的情绪,平静之后久久的失落又将片刻的欢愉碾成细碎的粉末。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何其浪漫。

幸从何来?

刀丛觅诗,血荐轩辕,再无痴怨。

露露却是极浪漫的形象,家道中落,委身风尘。

该是读过书,识得字,晓得家国的。

可命运的落笔总是荒唐难寻,到一国一人上皆是如此。

脂粉乡的妩媚洗去了眉眼间的执拗。

他们成了名利场上的酒杯、饰物,似乎总是低人一等的器物,人间事的局外人。

执拗是少年们行事的支撑中易得的一种。

岁与时驰,人情交错又常常困于事理,或许一时莽撞,却再不敢执拗下去。

执拗不在,却仍然能做出事理人情所不容的事,就该是了然自己生活真相的人了。

纵是愚昧迷惘如斯的时代,也总有舍生化为炬火的人,于陈旧、剥削、麻木的长夜中独行,向粉饰的太平施以绞刑,于新生、平等、 自由的新世界相聚。

“路蒙蒙,寂寞大地有人行,烟波去去秋冷;天已明,几人醉卧几人醒,几人一梦惊风雨。

”今夜偶然看到,便增补于此。

漫漫长夜有人明灯,有人挥戈,也有人沉沉睡去,更有人接剑奋起。

唐宫汉瓦,古殿残砖,而古老的物件却躲藏在沙粒中冷眼看着长夜的风云变幻,看着灵魂奔走,看着死物长存。

 2 ) 暗戳戳的高手

本子结构表达都好,特别想要谈的是里面的戏曲选段,也是细心斟酌过的。

从一瞬而过奋击外寇的穆桂英,到身陷囹圄不知前路将如何的苏三起解,到最后大江东去无奈何的霸王别姬,映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的困境。

而局子里偶尔飘过的一两句唱词,恰如芥川(或者是那个时代好些日本人)对中国的情感:本该相亲相爱结果相杀相恨的汾河湾(我儿此去多欢欣,不枉我抚养他十七春)、以为是血肉相连实际上却无法融入的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当年曾以一生相付,十八年后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武家坡(八月十五月光明)。

我对日本人这种暗戳戳的功力也是佩服。

看到人家这么好地应用我们文化里的东西,再想起延禧攻略里高贵妃唱的不符合史实也不入流品的贵妃醉酒,再想想入清后朝鲜人把朝天录改名叫燕行录,莫怪人家看不起我们。

那天读周振鹤的文集,刚好讲到近代日本的社会架构和上层思想架构的分离:经济基础接近欧洲,上层结构却醉心于旧中国的思想文化。

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和甲午战争的惊雷不过是把最后一点对中国文化的迷醉也驱除掉,令日本可彻底欧化。

如此说来,现在一万日元纸钞上的造像要换人了,又代表日本在新世纪什么样的转向呢?

 3 ) “东方主义”或“支那趣味”的凝视:民国上海的异乡人

(其实是《面纱》的影评作业,没有深挖但两边都写了,也更喜欢这一部,就放在这里好了)对所谓1920年代有着近似思乡的怀旧之情并阅过相当多“黄金时代”背景影片的笔者来说,《面纱》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带有西方凝视的电影。

观影变成一种“主客颠倒”,一直以来作为旁观客体和看客、突然变成被观察的主体,感觉到外来者的目光如同体内的异物,时刻引起刺痛。

恰好,一前一后地看了《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也涉猎一些中日近代文坛的往来,一衣带水的邻国的视角和大洋彼岸西方的视角,正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互文。

下文就浅尝辄止地分析从上述两部影篇中窥见的1920年代“东方主义”或“支那趣味”——其缘起、表现和异同。

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爵士时代”或者“喧闹的二十年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代表的喧闹的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方式——复杂的生活,包括烈性酒、香烟、昂贵的汽车、爱情、新舞蹈、新爵士乐,以放射状、几何图形和线条感为主要特征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大行其道。

新风尚之外,渴望获得新生活的年轻人开始不满足对古老文明的想象,用棕榈叶、土耳其挂毯、和服和屏风去创造一种“异国风情”、“东方风情”,或亲自去游历几个世纪笼罩在迷雾中的神秘帝国,而交通工具的革新无疑为这些探险家提供了便利。

毛姆曾经在1919年游历上海、北京、香港和奉天,期间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几乎强制性而事无巨细的西化后,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也在经历东西冲突的缓慢蜕变。

与易于模仿的洋服、机车和牛肉不同,思想层面的大正人还在以中国的文字和语法作为正式的语言载体,精通汉学、汉诗可以说是文人的基本素养。

日本近代文坛作家如佐藤春夫、谷崎润一郎都多次游历中国,结交文人,创作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幻想小说,魔都一词就是出自村松梢风1923年的同名中国游记。

毛姆的上海抑或芥川的上海中,京剧名角一样的凤冠霞帔,江南水乡一样的恬静悠远,属于上流社会的舞厅灯火辉煌,街头游行的工人们横尸在场……无论是身患疾病却愚昧迷信的湄潭府人,还是说着“只有奇迹才能拯救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都表现出无法自救的绝望和脆弱,需要他人、外界的力量来扶持……这就是古老而腐坏的庞大帝国在面纱下的影子。

但毛姆的笔下更多的是傲慢自大,芥川则在他机警的幽默下展现出悲悯、担忧和绝望,这固然和二人性格有关,但东西方的立场和视角也是面纱的一部分。

毛姆文中出现的角色:细菌学家瓦尔特不顾艰难险阻,为解决霍乱尽心尽力,封闭感染源、指导百姓掩埋尸体而不是放置家中守灵、破坏“风水”去开凿洁净水源,最后却死于这种疾病。

修道院长,法国女人,收留了贫民的孩子,修道院成为风雨中的小小庇护所。

女主凯蒂的“高光时刻”是她在修道院为孩子们奏响的钢琴乐音……而中国人的形象,是愚昧迷信而患病死去的老百姓,是清楚女主人偷情而麻木沉默的仆人,是蠢笨而肥胖的军阀,是围堵外国妇女的愤青……一些相对正面的形象都是男女主身边的人。

“理性”、“科学”、“善良”的西方人来拯救“非理性”、“迷信”、“堕落”的中国人,这种悲悯之中,是否含有西方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

“一向不关心政治”的芥川来中国,不为拯救,只来采风。

对于日本文学家来说,东方主题永远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更是通向根源美学的路径。

他带着怀古之情和拜师之心虔诚地拜访……遗憾的是,中国让他失望了:鸦片蚕食年轻人的灵肉,肮脏的街头乞丐腐坏致死(他同时称赞乞丐身后端庄的方块字),当局严酷镇压罢工者和底层人民,政治家却退居一隅、期待一个虚无的奇迹、或英雄降临……终于,他向留日青年李人杰发出了质问。

“不只是政治,还有学问、经济、艺术,全部在走向堕落,人民放弃了学习和思考……巨大的混沌状态。

应该如何应对?

““种子就在手中。

”对方说。

他和革命党人的妻子香兰、街头游行横死的年轻人一起,那些反抗的星火和希望,被芥川事无巨细地写入游记里。

作为“人间观察者”的他,自然也没有试图改变人间,短暂地游历了中国后不久自杀,这就是后话了。

西方对东方的想象——马可波罗的黄金之城、伏尔泰的“哲人王”——被马戛尔尼矫枉过正后,神话被摧毁,华美而羸弱的中国,神秘古老的处女地,投射出他们建立在优越感上的欲望和猎奇趣味,是把西方人从颓废的世纪病中捞出来的回春药。

日本对中国的想象亦是如此,文人自幼熟知的典籍诗行中的伟大国度和无限智慧的师尊,却变得衰败得反向日本学习了——政治、经济上如此,但文化还是一衣带水、藕断丝连的,用袖子拭去手上油渍翻开《新青年》的芥川的心情,想必是不能被瓦尔特们所了解的。

而坐于银幕前却成为凝视客体的中国观众们,重游一百年前的国土,想必自心底升腾的是眷恋,以及切肤之痛……

 4 ) 于心死之人,无处不是异乡

很久没有一部作品让我有写长评的欲望了。

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无论真实与否,总是让我觉得很有趣。

比如太宰治为鲁迅而写的作品《惜别》,“打算描写仅仅作为一位清国留学生的「周先生」”,书中描写到鲁迅人在异乡的敏感自卑,甚至唱歌跑调,这些都是我无从知晓的。

与从小接受的严肃悲愤的斗士鲁迅的伟光正形象完全不同,却格外鲜活。

英雄也不必是神,英雄也可以有弱点。

这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与其说是单元剧,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

以芥川龙之介的原作《中国游记》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温情的改编。

记录了日本大正十年时芥川龙之介先生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特派员,在中国生活四个月的历程。

电影的细节做得很到位,下船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驻足校对了自己的怀表时间。

由钟表细微的齿轮推出了本片的主旨。

“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

大抵是说,用细微神经去体察周遭的一切,而努力不去批判和干涉吧。

芥川龙之介之所以愿意在混乱时局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熟读西游水浒三国等名著,向往过去的中国,对于混乱无序民国时期充满观察欲望。

第二重目的竟然是为了摆脱纠缠不断的女人。

看到这里我露出了“不愧是你”的笑容。

题外话:松田龙平饰演这种肾虚角色合适极了而讽刺的是,他到中国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居然是“不要”。

在西餐厅,看到买花老妪的玫瑰花被美国大兵打翻倾洒一地时,起了恻隐之心,遂买了一枝。

谁知后面竟被老妪死死纠缠,定要他买下所有花朵。

善意被消费被践踏,导致芥川龙之介不禁感慨,对于这样贪心的老婆婆卖出去的玫瑰,感到有些可怜。

比起人性的丑陋与可悲,我更在意玫瑰。

(这里实在是太美了忍不住放一张截图)会见章炳麟的部分,关于要不要生炉子的讨论也非常有趣。

芥川先生自己觉得很冷,却不好意思直言,想让翻译用中文再问一遍自己冷不冷,给章炳麟听,作为暗示。

而翻译问要不要生炉子时,芥川先生又拒绝了。

文人骨子里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分国界。

我边笑边叫绝。

接下来就到了我最喜欢的南国美人篇。

芥川在阐明了自己对于女性耳朵的性癖之后,本片我最喜欢的角色露露(乐乐)登场了。

露露是一名“相公”,也就是男娼。

又聋又哑,却知书达理,写得一手好字。

初次见面便配合众人,装神弄鬼着实吓唬了芥川先生一番,作为赔罪,跑腿帮芥川买烟。

芥川给的钱不够,露露娇羞地讨要更多钱时,着实可爱到我了。

而露露拿了钱之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同僚说想必是骗钱跑了,而芥川坚持认为是露露是单纯的好少年,一定是出了什么意外状况,导致露露未能复命。

但而在同僚说露露是男娼时,芥川立刻下意识认为被露露骗了钱。

翌日,芥川与露露重逢,露露给了他买好的烟以及找零。

并且用纸笔和芥川解释道,是因为附近的店没有这种烟,而他买完回去后,发现大家已经走了。

事已至此,芥川十分羞愧,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因为身份对露露有了偏见。

连忙道歉。

后续更知道了露露的身世,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因为流离失所,又聋哑,最终只能卖身活命。

太美了。

众人在旁边觥筹交错之时,芥川与露露二人在房间角落,跨越言语与生理,以纸笔交流。

芥川问露露是否喜欢读书,劝露露勿吸鸦片,希望露露进步,这段让我感受到了芥川骨子里的傲慢,或者深入男人骨髓中的救风尘情节。

而这一举动,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露露丧命于工人劳动运动之中。

觉醒,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终,所有人沉默地服下浸染了露露鲜血的饼干。

至于京剧观赏的部分。

初时,芥川龙之介全然没有好评,无论台下怎样叫好,他只觉得台上乐器吵闹,台后脏臭如百鬼夜行。

但还是出于文人的风雅,向美丽至极的绿牡丹献上了精心准备了一支白玫瑰,一段时日后,芥川突然理解了这份喧闹对于全身鲜血的中国的抚慰意义。

欣喜激动购买了大量的鲜花,深深为绿牡丹的美丽动容。

但也非常芥川的忠实记录下了绿牡丹形象全无的擤鼻涕时刻。

华丽衣袍下,虱子横行。

一如当时的上海。

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是一部展示了芥川式浪漫的作品。

染血饼干的部分,拍得极具美感。

不知道是事实,还是芥川的幻想,把心爱之人的鲜血一口口服下,与自己融为一体,永远记住。

对于流浪者的幻想也颇为有趣。

在中国的小说中,神仙时常会化身为乞丐,之所以文学作品中会有此形象,我认为多半是因为贫苦人民的幻想,神仙若居于深宅大院,又怎么会帮到自己呢。

芥川认为这很浪漫。

这也是不知饥寒的文人独有的浪漫视线吧。

芥川自杀时,穿的正是使用中国布料制成的浴衣。

很难说这次中国之行与他的离去没有干系。

把中国当成理想家园,来之后才发现满目疮痍,全线崩塌。

爱之深,恨之切,最终的一程,也是这般潦草糟糕。

对于心死之人,无处不是异乡。

 5 ) 感觉NHK替我们拍了部爱国教育片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NHK在12月30日上映的影片。

我今天在人人发现归类在“日剧”中,不过第一集就长达1小时多,怀疑是不是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芥川的《中国游记》中上海游记改编,我一向对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上海符号”很感兴趣。

画面上来说,真的很唯美,色调、构图上把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拍的很纸醉金迷。

剧情的展开在芥川拜访的几个人物间游走,又以男娼“露露”做暗线,寓意中国当时政坛的暗潮。

对日本人而言,“大正时代”是一个浪漫又短暂的时代,大正10年正好和上海1920年左右暗合。

在日本方面,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沉浸在膨胀中,蒸汽时代、西洋化及民主主义,让当时的日本一片祥和。

在国内,1920年左右,对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年份。

这一年,杜月笙公馆建成、上海交易所成立、张爱玲诞生、梅兰芳时值鼎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日本小说家村松橚风的“魔都”记录的就是当时光怪陆离、妖艳多姿的上海。

搞笑的是,魔都现在成了上海的代名词,而“申城”叫的人越来越少😑影片中的老字号招牌、红头印度阿三、松田龙平吃着油条看《新青年》的镜头太赞了!

我一直蛮喜欢“海女”中的松田~有种吊炸天的气场。

看完这集,立马在豆瓣入了《中国游记》🤣

 6 ) 上海,日本人,中国人

非常了不起的好电影,不仅是艺术上的杰作,而且是中日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

生活在这两个国家的人甚至曾经可以一起阅读同一种文字,而现在却在仇恨和警醒下,渐行渐远。

与充斥着主旋律的主旋律的革命电影不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异乡人游历民国的上海,穿梭在华灯和喧闹的街头,散步在烟雨中的江南小巷,去拜访各色的革命家 诗人 ,也探寻烟花柳巷,窥探市井和烟火。

被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阴霾和革命的暗流所笼罩的中国上海,通过一个日本旅人的眼睛,去揭开社会的面纱。

电影的美术精致,镜头大气,上海味道匠气,让人感觉不像是日本大河的历史剧。

但在细微之中,随着故事的铺垫,那种随着温柔的对白而缓缓升起的情绪才让人惶然:原来自己看的仍是一部情感细腻的日本电影!

在芥川先生拜访了各路"伟人" 之后他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国家在动乱的危机之中,经济 政治 艺术 都濒临崩溃,老一代革命人都去等待奇迹,你们要怎么办?

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也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拼死去做的事情。

而芥川先生坐在市井中央,啃着油条,手里碰着一本 新青年 的时候,我便心里默想:那一代人中总有人始终没有放弃。

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这部电影是现实和艺术交融的典范,日后再细细来看。

 7 ) 上海游記 芥川龍之介

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879/files/51215_56381.html-目次-+一 海上+二 第一瞥(上)+三 第一瞥(中)+四 第一瞥(下)+五 病院+六 城内(上)+七 城内(中)+八 城内(下)+九 戯台(上)+十 戯台(下)+十一 章炳麟氏+十二 西洋+十三 鄭孝胥氏+十四 罪悪+十五 南国の美人(上)+十六 南国の美人(中)+十七 南国の美人(下)+十八 李人傑氏+十九 日本人+二十 徐家匯+二十一 最後の一瞥

 8 ) 异乡人

看完了目前出的一集,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态点开的,可能是“松田龙平”和“上海”这两个关键词勾起了我想看的欲望吧。

果然,无论是横看竖看,中国近代史都很屈辱啊!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番泪目,吾辈当自强。

虽然是日剧,但对中国人来说很有爱国教育意义。

看得出此次的制作片方也是很花心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在中国取的景,画面很有厚重感,处处可见用心。

“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第一个泪点。

 9 ) 芥川龙之介和蓝印花布

房间角落里的穿衣镜一清二楚地映照出旅馆二楼的一部分,这是上海特有的那种西洋式房子……我不知道写的是否就是这幢大楼。

一次参加虹口区举办的论坛时得知,20世纪20年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上海时曾住在长治路、闵行路口一家叫万岁馆的旅馆,后来又在峨眉路108号的里见医院就医。

我妻子殷慧芬的老家就在峨眉路129号,附近的峨眉路114弄内有一幢楼房还是我儿子上过的托儿所。

原来,芥川龙之介曾经离我们生活的地方那么近,近在咫尺。

参加那次论坛前不久,知道殷慧芬的老家将被拆迁时,我们还曾专门回去在周边寻找年轻时的记忆。

那时,我对这位日本文豪与虹口的关系居然还一无所知,实在是羞愧。

我知道芥川龙之介是因为他的小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版界已打开大门,世界各国的名著重新与广大读者见面。

我书柜里有一本文洁若翻译的《芥川龙之介小说选》就是在那个时代购买的。

再后来,因为看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小说改编并导演的电影《罗生门》,我加深了对芥川龙之介的了解。

芥川龙之介喜欢《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小说,他为了解诞生这些经典小说的国家,于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的身份来到上海,后来又去杭州、苏州、南京等多地游览。

他回国后发表的《上海游记》和《江南游记》,多多少少流露出对当时上海和中国的失望。

20世纪90年代,我和殷慧芬去上海长乐路上由日本老太太久保麻纱创办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琳琅满目的陈列物品中有一件睡衣,蓝底白花,很漂亮。

据说那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买下布料,回国后请日本裁缝制作的。

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时,穿的也是一件蓝印花布睡衣,纹饰是麒麟和仙鹤。

可见,他的中国蓝印花布衣衫不止一件。

他对中国蓝印花布的喜爱之情也由此可知。

我很好奇,他的这些蓝印花布是在哪里买的?

我后来在一部题为《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的传记电影中,看到他在一个布摊前与摊主讨价还价的镜头。

我推测,蓝印花布的发源地在上海嘉定安亭,而芥川龙之介在上海居住的时间比在中国其他地方都久,因此他很有可能是在上海或上海周边地区购得蓝印花布。

在那次论坛上,主办方向与会者赠送了由虹口区档案局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虹口》一书。

回家后,我一页一页地翻阅这本书,书中的许多信息让我兴奋不已。

其中就有与芥川龙之介相关的内容,比如他1921年来上海时入住万岁馆的旧照。

万岁馆是一家由来沪日本人开建的旅馆,初建于1904年,那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红砖建筑保留至今。

《虹口》一书中还有一张20世纪20年代位于中虹桥堍处的染坊的照片。

与我在江南各地行走时所见染坊不同的是,这家染坊晾布用的架子是安置在屋顶上的。

中虹桥就是现在的东长治路桥,与芥川龙之介居住的万岁馆仅几步之遥。

看着照片中屋顶晾架上迎风飘动的印花布,我不禁猜测,芥川龙之介的蓝印花布是否就购于此地?

我读着虹口的历史,有一种愧疚之意。

我的大半人生在浦东和嘉定度过,此外去得最多的就是虹口。

我是虹口的女婿,年轻时与殷慧芬恋爱,“荡马路”最多的地方也是在虹口,但书中提到的虹口过去的太多内容,我居然都不知道。

为了弥补自己对虹口的知之不多,我打定主意择日再去,按照书中的内容实地寻觅旧迹。

一个月后,有朋友邀请我们参加一场于外白渡桥附近举办的婚礼。

我们去得早一些,终于有时间重访峨眉路等地。

与前一次去时相比,峨眉路整条街几乎人去楼空。

上次,我们看到等待动迁的居民坐在弄堂口,看到搬场公司的卡车停在马路边,还看到收旧货的贩子在弄堂里进进出出。

这一次,所有弄堂口几乎都被封了,门牌号也都没有了。

峨眉路108号,芥川龙之介曾经住过的里见医院也是如此。

在长治路、闵行路口昔日的万岁馆面前,我们站立了很久,徘徊着想找到与芥川龙之介相关的信息。

我记得《芥川龙之介小说选》中有一篇1921年9月写的题为《母》的小说,一开头就写道:房间角落里的穿衣镜一清二楚地映照出旅馆二楼的一部分,这是上海特有的那种西洋式房子……我不知道写的是否就是这幢大楼。

从昔日的万岁馆沿长治路往北走一小段路,就到东长治路桥。

桥上车来车往,早已看不到那张老照片上挑着担子、拉着人力车来去的人,周边的老建筑也已被现代高楼所取代。

我站在桥堍四周张望,民居似乎还有一些,但屋顶上支撑着晾布木架的场景已无印迹。

距离老照片上的岁月差不多有一个世纪了,这一百年里变化太大,位于上海闹市区的长治路也早已旧貌换新颜。

我在这里寻找旧时染坊,也只是释放一下情怀而已。

已经流逝的时光不会倒转,已经消失的街景也同样回不来。

生活的轮子继续向前。

我无法在虹口实地寻找芥川龙之介的关于蓝印花布的轨迹。

知道他写过《上海游记》和《江南游记》,我将继续在他的文字中寻觅线索。

本文为转载,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jv53woQfORF565jbaAZ6w

 10 ) 明亮清澈的眼睛看这荒唐旧上海。

公众号:木沃青年节奏缓慢但富有张力,总能从一个镜头中捕捉到很多凄美的光影和轮廓;色调旧旧的,孤寂又落寞。

我从非专业的角度看到了这部七十分钟电影的美学,舒服且难过,被生命和温柔拥抱住,半疼半喜。

我没有读过芥川先生的书。

却试图透过这部影片进入他深邃的思想和温和的人格。

他含情脉脉地看着悲惨的世界。

开头是十九世纪末的上海码头。

当时的中国已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却不自知仍自居天朝上国,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自诩亚洲领导者抱持优越感。

而芥川先生理想中的盛世繁华并未出现,铺展在他眼前的是——似是而非的现代化高楼,尴尬的呆坐在川流不息的肮脏街道。

他更像一个不沾染半分市井气的清秀书生,用看似不谙世事实则极具洞察力的眼光观察着秩序井然,热闹风光尽显的上海街头。

却一转头就能看到正倚着木柱舔舐自己腐烂流血的膝头。

而他面前,是绿色的带着恶臭的水沟上漂着泛白的肮脏。

你可以用三五块买到一个婴儿,你也可以进入梦一样不真实的声色犬马和奢靡优雅。

于是他写:人生就是一条撒满了玫瑰花瓣的道路。

旧上海的沉沦和腐烂是藏不住的。

胭脂气和欲望的妓院,喝彩声和热闹的戏楼,鸦片味和扑朔迷离的暗巷。

不分昼夜的堕落与迷失。

他给男妓写: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

但汝等可重振此国。

男妓露露,是在是让人意难平的属于时代的悲哀。

他幼时贵户,精通书墨,穿得华服;少年惶恐,家道中落,失语无聆;青年性温烈,口虽不能言,耳虽不得听,羸弱却自有硬朗处,自有其心胸。

他身下的被桃酥蘸着分走的血泊。

还没待完成属于他的理想。

他递给芥川烟盒时干净、修剪得很好的指甲,他执着笔,为乞丐写着一生惨淡经历时,难以描摹的表情,他为买烟赴约奔波一夜。

躲在深深庭院里满腔遗恨的士大夫,只是懒懒的等待着英雄的到来;自称改与清贫的遗臣作用三层楼房和园林美景。

随后他写:“现代的中国,已不像诗文里的中国,而是像在猥亵、残酷、贪欲的小说中所张扬的那种中国。

”想必诗歌里的中国是烟柳画桥逢连翠幕,是万里繁华十万人家,而现在却如此颓唐难堪的卖花老人、暗巷大烟和朱门前落拓的乞丐。

他说想必湖南民众都性烈如火。

玉兰拿着人血桃酥,一口一口嚼着,意为让深爱之人的鲜血回流己身。

错愕和沉默。

他安静的坐在喧闹街头的饭馆,捧着一本新青年吃着油条,他把油擦到衣袖上。

这是读书人的尊重。

冰冷的手似乎因为这本启蒙的书慢慢升温。

他说他实在爱不起来中国了。

曾经觉得那么吵闹喧哗的戏台的声音,此时也让他甚为心安。

台上那美若天仙不沾半分荒唐的伶人,台下却是不顾颜面的用袖子甩鼻涕的粗鄙之人。

鸦片窟烟雾缭绕,几盏煤油灯如鬼火般可怖;而城隍庙中悠哉悠哉冲着池塘小便的中国人,彻底击碎了他心中的幻想。

被疾病折磨的文人漂洋过海,失望地看到满目疮痍的土地和似睡非醒的人们。

所有美好的、诗意的、明亮的事物被抹杀和践踏。

如梦如幻的荒唐里面藏了几分清醒,声色犬马的背后也有革命者的眼光。

路过并停留在风雨飘摇的旧上海里不肯撑伞的异乡人。

“一瞬之后,我拾起了那朵枯萎的白兰花,我嗅了嗅那朵白兰花,却已经连香味都荡然无存了,花瓣变成了褐色。

‘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卖声曾几何时也成了追忆而已。

凝望这花儿在南国美人的胸前飘溢芳香,如今也恍若梦境……”——摘自芥川龙之介《上海游记》结尾他坐在桥头一言不发。

看不出表情。

他远远地凝望着。

他低头若有所思着。

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短评

典型的日式小格局娓娓道来,一代文豪芥川原来也曾叼着油条读新青年。

5分钟前
  • Fujihime Arashi
  • 还行

于原著而言两星,单独看影片四星。乞丐绝命诗,人血桃酥,名角甩鼻涕,“这个国家的人民不喜欢走极端,只要有这个特性革命想必是不可能成功的。”

10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3.5/5 还是有时间把原著找来看看吧我...

11分钟前
  • arne
  • 还行

桃酥不错……其他的算是在横店水平上加了个还能看的滤镜

15分钟前
  • 爱与黑暗的J
  • 较差

从晚清到民国,日本人言之中国,大都有青木正儿似的“乡愁”,每每来去,未免大失所望。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中国”,却又是一个别样的世界:在文人的阔谈中,在相公的睫毛下,在妓女的耳朵上,在血浸透的饼干里,都不若优伶撸得一手好鼻涕爽快。延至今日,我喜欢一个纸上的中国,一个在想象中时而模糊时而明晰的中国,所以说龙平神色虽不似芥川,却自带一种疏离;眼睛虽小,却常以冷眼观之。但凡做人做事做文,即使有所爱憎,但不狂热,这感觉就对了。

18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前三分之二《松田龙平带你在上海逛窑子》搭后三分之一《建党伟业》……

22分钟前
  • 笨笨
  • 推荐

芥川对政治没兴趣,但也会劝人好好读书。有被感动到。

25分钟前
  • lets_syou
  • 力荐

拍的很美,演技都在线,为平老师而刷……剧情是认真的嘛…有点尬

27分钟前
  • 阿涅丝
  • 还行

芥川说:相比旅行时的见闻,我更喜欢观察人。

30分钟前
  • 假装在画画
  • 推荐

身处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异乡人,观看NHK的我们也是异乡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本片提前预定2020个人年度第一。

31分钟前
  • 人型小可少女心
  • 力荐

因为非常喜欢芥川龙之介 勉强一颗星送给词拍的啥啊 画面配音演技 全都不对味 大型mv现场这分谁打的????

36分钟前
  • 漫漫长夜慢慢
  • 很差

拍得细腻入微,看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有的只是吐槽和失望,这部剧把20世纪中国底层的满目疮痍体现出来了,阶级性从影像中表达出来,毫不掩饰。龙平演得很克制很好啊。

39分钟前
  • Elika
  • 力荐

金世佳的演技配不上他的“个性”,表演痕迹太重,戏里最格格不入的一个角色。吃血饼干根本是和风意淫,中国真没这习俗。摄影剪辑好评。

43分钟前
  • bionbionbion
  • 还行

美术和摄影太好了,为龙平加一分

45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光怪陆离的旧时上海,风月背后浸透人血的饼干。想看原著。

48分钟前
  • 风雨暗花
  • 推荐

日本人拍振兴中国的主题还蛮有意思。陆展博和尾野太出戏。演技浮夸,拍不出味道,给我感觉像是去contrived old construction观光,无趣无聊。还是看书更好。

49分钟前
  • 雾里的雪
  • 较差

仅仅参观了玄关,便立刻自我投射悲天悯人,若只是作为创作素材倒也无妨,poverty porn罢了起码有人得到廉价的满足感也算好事一桩。但大可不必就此大刀阔斧卖弄观点,抱歉你并未在厢房生活数十年,何不食肉糜并不能全方位展现大爱的人性关怀。当然,我的成见是我的有色眼镜,大家谁也比不更高贵,上目线的评价只是自我满足,这点上我们都一样

53分钟前
  • Alexander
  • 较差

太刻意了,与原著完全南辕北辙。芥川龙之介没有悲天悯人,他只有对中国的失望、鄙夷与批判。

57分钟前
  • 较差

看了一半觉得这是什么啦,电视电影的质感,装神弄鬼的,到最后居然觉得有点好看?有种说不清的愁绪…… 20年代的上海清朝覆灭到抗战爆发前的各种怪现状,这段故事好好打磨一下,应该不错的

1小时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主脉络是根据芥川大先生的《上海游记》,支线是《火神阿耆尼》和《湖南扇子》,辅以《中国游记》里长江 北京 杂信的一些段落。一边看原作一边看这部耗时是略长。然而、然而这剧根本就是另一个次元的芥川吧!原作里对中国脏乱差大部分不堪忍受的态度,剧里基本没有了;剧里深切的同情 唤醒民众之心(还看新青年),甚至露露这个人设,这么积极的态度,书里根本就不曾看到。在已知未来的现在,还加重gd甚至特地在上海插入湖南戏份……主创这些做法其实还挺少见的。当然这也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态度了。有些镜头的迷离或优美,比如最后一个场景(海报),很漂亮。另:芥川先生是怎么把馒头理解为饼干的,看着怪难吃的。

1小时前
  • 风华布衣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