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途中的第一个想法是,严守一,这名字真讽刺。
但回到《手机》这部作品本身,手机在其中充当了线索的作用,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还没有手机的只能靠电话和广播问丈夫回不回家的年代,到有手机了可以从手机中得到丈夫出轨的消息。
故事的很多冲突都是依靠手机推进的。
一通电话告诉我们,严守一出轨武月;一则短信之后,严守一和于文娟离婚;一通电话,于文娟生小孩,费墨和李燕离婚,一则彩信,严守一和沈雪离婚,最后也是一通电话,奶奶离世。
但手机毕竟只是一个工具,哪怕是03年,也只是一个新奇的工具。
严守一在故事最后烧了手机,费墨也多次抱怨手机,但很显然怪不得工具,手机只是把人性的恶以及欲望给放大并且显现出来了,没有办法像以前书生一出门就是失联几年,回来之后说啥是啥。
此外,因为是从2023年看2003年的作品,很难不发现这部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其实比较片面刻板不友好,并且美化了某些中年男子的形象,就像我在豆瓣看到一个08年的高赞评论说,里面最惨的就是严守一,被这样几个女人害死,家庭不得安宁还丢了工作,我只想说,惨个屁。
03年,《手机》上映。
那个时候,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东边有个康纳酒吧,被改造成了影吧。
有一个个的小隔间,里面是DVD和沙发,多是情侣在那带着耳机看电影,一小时一块钱。
尤其在冬天,很是受欢迎。
现在已经没了,那里成了报销医药费的地方。
《手机》是不适合当贺岁片看的,更不适合一对情侣或夫妻看。
看完第一遍时,感觉有点沉重,还有点恐怖。
里面的情节太真实了,真实到熟悉。
估计不少人在看后都会联想到身边的点点滴滴,然后对号入座。
有了手机,恐怕没有几个人没对着手机撒过慌。
只不过有的慌小,有的慌大,有的只是为了一个糖块,有的却是丢了原则。
最常见的就是接到应酬电话,“啊?
真不巧,我在外地出差呢。
下次一定一定,我坐庄。
”不用面对面,不用担心脸红,说句假话会变得如此容易。
既然每个人都不是那么坦荡,太过接近现实的讽刺幽默就会让人不知所措。
这不同于《大腕》,在那里大家是旁观者,看别人笑话,在这里大家是参与者,有可能看到自己的笑话。
说谎的原因形色万千,但说谎的方法却大同小异。
冯导在《手机》里做了一个公开展示,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
你会发现昨晚和同事出去喝酒,席间接到老婆电话时敷衍,竟然和严守一的台词如此相似。
不同的是严守一犯了原则性错误,而你只是图一时的嘴馋...作为未婚一族,还没有太多感触,看网上曾有这样的讨论:敢带老婆去看《手机》么?
就像前面的例子,虽然你没犯大错,虽然你只是背着老婆和几个哥们喝了顿小酒,但你还是说谎了。
谎言一旦被揭穿,那说谎的原因就会被充分放大,并插上想象的翅膀。
若在十多个喝酒的哥们中,还有一个女同事,哪怕你不认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会立马成型。
而且,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往往说谎者的解释都是苍白的、无力的、自杀式的。
冯导又在《手机》里告诉老婆们,证人的作用是该忽略的...不管看不看《手机》,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做人要对得起良心。
用费老的话说,做人要厚道。
但,一旦双方有了误解和不信任,一旦开始打个电话去试探,那就出裂痕了。
套用著名思想家鲁迅先生的话,本就没有事,想得多了,就有了事。
扯远了。
个人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如果不是打着贺岁片旗号的话,那就更好了。
至于商业味太浓,那个本是无所谓的事,也是很正常的事,拍电影挣钱很应当,国家的四万亿注资里又没有补贴导演的。
况且,这是让导演在乎观众想法,在乎观众是否接受的最好方法。
本就该这样。
开场那个小调,找到了冯导的影子。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
博:http://xiaogs.org/2009/01/04/320.html
因为最近小崔的抨击,才好奇来看这个片子。
本来觉得小崔大惊小怪了,文艺创作本来就取材于生活,塑造的角色道德上有瑕疵,也不等于被借鉴经历者为人也是如此,退一步说即使是有意恶意影射,只要你没做过,让它影射去,观众又不傻。
看完了才发现,这片子的确恶心,也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的确恶俗,恶俗也就罢了,还装出了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嘴脸。
客观呈现社会现实不等于没有态度中年男人偷情,任何人都已经见怪不怪,特别是一些有点成就的中年男人,不偷情似乎都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民间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如此,特别是人到中年,一身的疲惫,偷情这种只是私德上败坏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谁还没个人性上的弱点?
你看严守一,偷情是偷情,对前妻和孩子还是很负责任,满嘴跑火车,但是对奶奶也是真的有孝心,很现实的人设了。
然后呢?
冯小刚想反映什么呢?
中年成功男人迷失了自己?
科技的发展离间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
看起来好像是,但其实并没有。
冯小刚立场非常模糊(就像他后来拍《芳华》一样),他对偷情的主角非常同情,对费墨偷情也很同情,你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现在只是因为科技发达了才容易暴露,这是在说妈的都是手机的错,如果不是手机,老婆也不会离开我,孩子我也有了。
但是这种价值观怎么能大声说出来呢!
当然不行。
所以,片子最后,冯小刚让严守一没赶上见奶奶的最后一面,还在奶奶的葬礼上把手机烧了,看起来是在悔过自己忘了初心。
最后,侄女拿来的新款手机拍到严守一惊恐的表情,非常像是批判科技(手机)对人的异化。
但是这么解读,逻辑上是不通的。
拿武月上位来举例子,武月是因为录到严守一与自己偷情的音频而上位的,严守一被迫辞职,手机在这里扮演了一个要挟的工具,这哪里是手机对人的异化?
手机明明成了纠偏的工具。
手机轻易地让一些人龌龊的念头大白天下,增加了这些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成本,有助于人自省自律,是人类的好朋友才对。
冯导的态度并非立意批判而在于媚俗冯小刚态度暧昧其实很好理解。
他骨子里就是个拍娱乐片赚钱的导演,他的眼界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他的趣味,都在说明这一点,他的电影总是在追求社会热点,总是在讨好市场讨好观众,按说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没什么,但他又想表达对社会对历史的看法,这种表达由于他思想的浅薄、才华的限制以及害怕市场的不接受,而显得隔靴搔痒。
他电影里的长得像批判的东西,都是扭曲真实自我表达、媚俗的结果。
所以冯小刚的很多电影显得很矛盾。
比如这部《手机》,看起来像是批判人被手机控制了,实际上是在为偷情的人开脱,如果你真是从人性弱点和社会环境出发,要客观展示偷情者偷情的原因,要客观展示人为什么随时撒谎的原因,那就彻底一点、坦荡一点,把这些人的纠结拍出来,即使三观不正,会冒犯观众,那也算是坚持自我。
话说回来,一个导演选择什么题材,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了该导演的趣味,骨子里是流氓,再怎么伪装也还是有流氓气息。
因为崔永元,看了这部电影。
不怪小崔愤怒。
《手机》讲了中年男性的情感纠葛,故事并不新鲜。
当时看,事业有成的男性出轨,已然常见。
现在看,时代进步,技术发展,类似的欲望、情感、伦理的冲突,早有了更丰富更开放的表现形式。
有人批判,有人接受,有人态度暧昧。
在崔永元那里,定性应该是很恶劣。
1996年,《实话实说》开播,崔永元成为最火的主持人之一。
他的事业,当然与其口才和幽默密不可分,但“实话实说”四个字或许是更为重要的根基。
他曾经说,自己一颗平常心一根签字笔,走遍大江南北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又在采访中调侃,当时许多人想嫁给他,虽是玩笑,距离现实应该不远。
但《手机》中的严守一,完全不是一个是实话实说的人。
开会的时候,因为众人手机响起,领导费墨没办法好好开会。
张涵予扮演的角色挂了电话,葛优饰演的严守一模仿了一段流传颇广的通话过程。
“开会呢吧?
对。
说法不方便吧?
啊。
那我说你听。
行。
……”费墨不耐烦,起身要走,被严守一拦了下来。
但他还是忍不住牢骚,对严守一说道:“手机连着你的嘴,嘴巴连着你的心,你拿起手机来就言不由衷啊!
”拿起手机的严守一,要对妻子说话,跟情人聊天。
不能语音通话,就发秘密短信。
发了就删。
他的节目先讨论“结婚几年是个坎”,之后讨论“人该不该撒谎”。
选题显然有明确的社会意义,但主持节目的人,显然是表里不一的虚伪之徒。
“像您这样的公众人物就不一样了,您一撒谎影响可就大了”。
公众人物与一般人不同。
他们承受外界广泛的关注,赞誉与批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
而作为一档讨论现实议题节目的主持人,其影响更具社会意义。
有人说小崔反应过激。
电影不过是刻画了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怎么就总觉得是说你呢?
如果有这样想法,可能没看过实话实说,或者是没留意电影中的一些细节。
《有一说一》的节目形式,严守一诙谐的主持风格,名嘴们接受台词培训时,坐在严守一周围客串的著名主持人们,这些合拢起来,要找一个现实对应的主持人,最贴近的只能是崔永元。
而据崔永元透露,这部电影还有他的贡献。
在崔永元因为生病不做主持人后不久,冯小刚曾请崔去做客,徐帆包了饺子。
吃饱喝足谈起了电影,冯想以崔或者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为原型,让崔出主意。
于是崔讲了他们工作的整个流程,还把遇到误会之类很多好玩的事情抖搂出来。
崔认为这些做出一个很棒的东西,而上映之前,冯说一定给崔一个惊喜。
但崔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惊喜”。
非要说是一个玩笑,一个误会的话,那也该有个尺度,分下场合。
朋友间私下里说的话,弄到公共空间里广泛宣传,性质便不同。
两个人之间的玩笑,如果有第三者知道,被开玩笑的那位都可能会觉得受伤害。
如果弄到人尽皆知,可以想象会有多大的压力。
而且,承受压力的不仅是当事人自己,还有他的妻子孩子和同事。
《手机》的故事,除了行为不正的严守一外,还有借特殊关系上位的接班人。
严守一如果对应到崔永元,接班的武月也就难免被对应到现实中的女主持上。
然而八卦秘闻受欢迎,被八卦的人未必开心。
因为转基因,崔永元惹来太多争议。
但一码归一码,在《手机》风波上,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去维权是正当的。
特别爱惜羽毛的人,受不得一点点污迹。
在意朋友的人,也容不得别人污蔑朋友。
扯远了。
回到影片本身,它似乎在讨论手机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为手机的存在,严守一才有了与两人妻子的隔阂,并最终导致他没能见上奶奶的最后一面。
但,手机毕竟只是工具,而工具不能为人的错误开脱。
单是把手机扔进火里,解决不掉严守一的问题。
《有一说一》讨论“人该不该撒谎”,是通过武月看电视过度来的。
严守一抖的包袱逗得武月发笑,可紧接着,当一位大姐指出公众人物撒谎与普通人不同时,他又抖机灵说出一句“咱俩一块儿出去,你骗我可以,不能骗你”,躺床上的武月闭着眼睛流出了泪。
严守一骗了两任妻子,也骗了武月。
朋友发给我一串奇怪的代码,说是在Google里搜索,可以看到全球各地的监控镜头。
据朋友说,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泳装美女。
我很是心动,赶紧依法而行,不过我的运气显然并不太好,没有看到比基尼少女,只看到几个在韩国小店里吃饭的大老爷们,还有在瑞士一个仓库旁撒尿的小狗。
但是这已经足够让我兴奋的了,在别人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偷窥他们的生活,这种快感真是无可言喻。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
所以偷窥的历史可谓悠久。
从“东邻之女窥于墙”的年代开始,从林中猎人偷窥出浴的阿尔忒弥斯开始,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有偷窥的现象发生。
在中国,偷窥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
譬如我一直怀疑,“凿壁偷光”很可能偷的是春光,当然,这已经无法考证。
有据可循的是,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便因偷看到薛宝钗雪白丰腴的“膀子”,欣喜不已,浮想翩翩。
辽国大臣耶律乙辛偷窥到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老婆萧观音与伶人赵惟一勾搭成奸,害得皇后最终被赐死。
唐明皇李隆基到儿子家串门,偷看到儿媳妇杨玉环洗澡,色心大起,进而演绎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连续剧,留下名垂千古的《长恨歌》之外,还留下了名胜古迹兼旅游圣地华清池。
“在天愿为比翼鸟”的爱情故事,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偷窥的故事。
历史上最得人心的偷窥者是一个叫“牛郎”的人,织女姐姐下凡洗澡,正巧被外出放牛的牛郎同学看到,织女姐姐被迫委身于他,进而演绎出一番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
由于动机单纯,结局悲凉,偷窥者牛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同情与肯定。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偷窥的兴趣依然未减,莎朗·斯通主演的电影《偷窥》轰动一时,在窗前放一个望远镜窥探他人私生活几乎成了时尚,美国电视剧《六人行》里,那几个都市男女就以偷窥临楼一个丑陋裸男的生活为乐。
木子美披露自己性生活细节的博客引发万人齐观的壮观景象,最后竟导致网站瘫痪。
最轰动的集体偷窥事件莫过于璩美凤被偷拍事件。
后来璩美凤出了一本书,广告词是“你已经看过了我的身体,请看我的心”,这本书的销售量可想而知不会太好,因为很明显,大众关心的不是她的心而是她的身体。
科技越来越昌明,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个四处泛滥窃听器、针孔摄像头及红外透视摄影机的时代,我们的隐私保护也越来越脆弱。
正如卞之琳那首叫《断章》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在我们津津有味地偷窥他人生活的时候,是否也有人在某个角落默默地注视着我们?
我们是否如《楚门的世界》里那个男子一样,全然不觉地生活在一个被窥探的世界里?
看看新闻:章子怡情挑霍启山,李冰冰酒店会情郎,刘嘉玲酒店遭偷拍……就连快要被人遗忘的“老艺术家”李金斗,也就这么一个不留神栽进了“针孔”摄像头的偷拍之下……我们在娱乐的同时,难道没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惊惶?
电影《手机》的结尾,严守一抱着手机蹲在马桶上,仿佛抱了一个手雷,脸上满是恐惧的表情——天大地大,他竟无所遁形。
而在这样一个隐私作古的年代,无所遁形的又岂止一个严守一?
【7】拍的好。
但还不够好,还可以更好。
对手机这一主题的内涵和深度是有了的。
这一深度是建立在人设与情感纽带的基础上的。
里面各个人物塑造的都比较立体。
特别是葛优的表演为这个人物赋予了灵魂。
以前不太能get到范冰冰的演技,在这部里面我算是能get到了。
真的把小三演得很好,那种神情,说话的调调都演绎的活灵活现。
不够好的地方是,借用手机这个主题探讨了出轨这一话题。
还有其他隐含的话题。
我觉得拍的还是不够深入,不够立体。
手机这个主题应该有很多切入点,但从出轨这一点切入的话,显然比较单薄,比较浮于表面,不那么有层次感。
当然电影毕竟是2003年的,在那个年代拍出这样一部探讨出轨的话题的电影算是比较大胆的了。
冯小刚还是会拍,也敢拍的,据说当时影响还蛮大的。
影片中的喜剧部分也是颇为搞笑,葛优的表演和语气又增加了些许笑点。
还是那股熟悉的冯小刚喜剧的味道。
在刘震云小说的基础上,改编成这样的电影我算觉得比较不错的。
希望我以后也能拍一部以手机为主题探讨教育话题的电影。
希望有那一天吧……
是手机,也是手雷。
里面装的不只有电路板,还有火药。
拔掉电池想隔绝与外界的联系,关掉手机欲疏解与家庭的亲密。
殊不知情欲如同空气无孔不入,怀疑好似衣物紧贴皮肤。
炸弹定下时辰,到点无情爆裂。
严守一的前妻于文娟断得干脆,一触破鞋果断离婚,在低声抽泣里捡起了自尊;新女友沈雪难舍难分,总持怀疑却不愿接受现实,在辗转反侧中留下了情分;而贯穿全程的情人武月才是最后的赢家,也许她曾想博得严守一的爱,但辣只能作调料不能当主食,于是她便将辣撒入严之嗓,踏着他的喉咙上位。
与严守一互照镜子的还有同事费墨,说话通透行为糊涂,归根到底都是花心错,希图封建制的父权,却已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严守一啥都想要,结果啥都没有,在爱情前输得体无完肤。
他本就是站在悬崖边的人,可他兜里还揣着手机,手机一炸,他也便坠崖了。
手机 (2003)7.4200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家庭 / 冯小刚 / 张国立 葛优
看电影,我总喜欢一次性看完,而《手机》不是,太累了!
手机从来都没有错,犯错的是人。
影片开头的歌曲貌似没有关联,看到最后方才明白,“你还回来吗?
”是什么意思,它是一种等待,她们等待着丈夫的归来,而这之中有一些人,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让人空等一场。
为什么呢?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美好,为什么要去破坏呢?
人是复杂的,我想或许长大后,才能明白吧!
爱一个人为什么还会和别人在一起呢?
那个年代的爱情观,我不懂,现在一些人的世界我也不懂。
我只知道,如果我可以和那位高高瘦瘦的,长得很帅的学长谈恋爱,一定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爱情本是美好的,是人让它变味了。
真正爱一个人,是舍不得让他受伤的。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我这十几年里看过的最累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我想我宁愿去看那些骗取我眼泪的所谓风花雪月家国情仇无能为力,也不想看这部虽未让我哭,却心烦意乱、胸口发闷的电影。
费墨的谎言拆穿了,费墨的老婆歇斯底里地哭叫,扔东西,夺门而去。
费墨呆呆地坐着,这是个误会,他说。
开了房,思想斗争了老半天,最终还是没上去。
起了贼心,没贼胆儿。
还偏就让老婆拆穿了,冤,羊肉没吃惹了一身骚,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估计这会儿肠子都悔青了在那里。
我在屏幕下替他配画外音:真真是白担了虚名。
《手机》里严守一是惯犯,费墨是未遂犯。
惯犯判的刑是离婚,未遂判的是发配边疆。
真可怜。
照说未遂判的刑该轻些才是,毕竟没造成什么实际后果。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跨出了这道坎儿,成事实跟不成事实就没什么大区别了。
从费墨老婆的角度来理解,费墨到底进没进这房,一是解释不清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二是费墨心理上出了墙,罪名就已成立。
《手机》里的经典台词,除了葛优语重心长的做人要厚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费墨的审美疲劳。
“那么多年的夫妻,患难与共的,我不是。。。。。。
”费墨顿一顿,“我就是,有点审美疲劳。
” 堪比当年《一声叹息》的那句:我摸着你的手,就好像摸着自己的手一样没感觉,可是砍了你的手,我会痛。
更简练更一语中的。
不是不爱你。
只是审美疲劳。
太长久了,久的看见你好像看见我自己,每分每寸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接吻好像刷牙,做爱好像吃饭,十年如一日的例行公事。
如何面对,激情退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愿意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满头白发的时候一同携手看夕阳无限好,可是怎么办呢,现在他的心还挣扎着不肯老。
他不想离开你。
你是他的原配,一把锁最初的那把钥匙,合的丝丝入扣的。
可是他想偶尔出去走走。
世上大抵是没有这样的好事的。
鬼马狂想曲的三个愿望许到最后,魔法师说财富要拿健康去换。
要一样就得付出另一样,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
一个人的自由和寂寞。
两个人的安稳和责任。
森林中你只能选择一棵树,然后刻上你的名字,硬要剜去的时候,树会痛,你的名字会流泪,痕迹永生不灭。
可是怎么办呢,贪是人的本性。
要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也要新鲜热辣欢期暗忆。
是谁的贪是谁的怨,谁是谁的错生缘。
费墨老婆是聪明的,知道虚虚实实地套严守一的话揪出真相。
不过,若是没有那一问一答,费墨和她还是恩爱夫妻吧?
费墨与她,应该还是相爱的吧,那么多年的感情。
有点可惜。
有的时候,肯说谎,就还是看重这份感情。
到真的绝情,是不屑,也不耐烦说谎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刚烈,然世上哪有完美,都不过是碎片拼缀的完整幻象。
叶倾城的《原配》,问九信和叶青自少年起就开始的爱情,挡的过所有的艰辛挡不过婚姻的疲倦。
问九信的声音低沉恍惚:十七年的感情,可是我渐渐懒得回家,想起天长地久的那几样菜式,都觉得烦腻。。。。。。
爱仿佛永远是支离破碎千疮百孔。
到底是该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
《古惑仔》里小结巴死了,有人说真可惜。
也许死了也好。
死了就是永远了,爱在那一刻停格,陈浩南可以想念她一生一世,在爱还来不及疲倦的时候。
人们总是这样,仿佛能够永远的,只有怀念。
童话故事总是说到王子和公主的盛大婚礼为止,喜气洋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圆满了。
这一场盛宴,到底是序曲还是完结篇?
午饭的时候刷了冯小刚的电影《手机》,说起来还是范冰冰的影坛成名作,可惜冰冰现在已经凉凉了。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在家里电视CCTV-6里,我还是个小学生,对婚姻、感情完全没概念,对手机也不了解,当时只觉很迷惑,大城市的男人是不是都这么爱搞外遇。
十几年后二刷,才明白电影中的很多现实映射,真是细思极恐。
虽然现在看来,电影立意无非就是手机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添不必要的麻烦,给人际关系造成隔阂,引发误会,甚至会酿成家庭或感情的悲剧。
但是在2000年出头,手机刚普及不久,能提出这个主题,至少说明电影对社会现实有一定洞察,而且能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这个新事物的态度是谨慎和怀疑。
事到今天,同样的话题依然时常被人们所谈论。
以手机为首的各款智能电子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在扩宽所承载功能的极限,尽管一再被诟病,但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对于这个时代是利大于弊。
电影中葛优演的主人公严守一,在快结尾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生活很简单,是人把它搞复杂了。
严守一经历了两段感情的失败,最后悲痛丧母,他平静而绝望地把手机扔进燃烧的火坑,从此再也不用手机。
这个情节让我很有感触,也很费解,导演为什么这样拍,编剧为什么这样写,难道这一切都是手机的错吗?
手机作为我们生活的智能助手,本身只是简简单单的机器,而它越来越丰富强大的功能,一方面证明技术不断革新,一方面也说明人类的欲望不断蔓延。
其实机器也好,环境、科技也好,本身是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只是当里面的人不安分时,才会暴露出各种丑陋的现象。
人类,永远是所有灾难的始作俑者,而欲望恰恰就是人类最大的软肋。
所以这一切当然不会是手机的错,是人把它搞复杂了,情欲、金钱、名利,花花世界到处诱人。
严守一对两前任撒了无数个谎,隐瞒出轨的事实,他也清楚自己跟武月之间没有未来,可就是不愿意割舍这女人赤裸裸的欲望。
最后,严守一像是报应般地被玩弄了,武月用他出轨的证据威胁,成功坐上知名主持人的位置,而他则失去了一切。
男男女女都有自己的私欲,可惜生活喜欢兜圈子,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让你知道自己是玩弄别人还是被人玩弄。
手机是个好东西,别把它妖魔化了。
影片里严守一认为武月跟他之间的所有纠缠,都是为了实现“上位”这个终极目的,我感觉是有点不太合理。
如花似玉又有才能的武月,明明可以光明正大地争取自己的前途,何必这么处心积虑地祸害另一个人,不光浪费三年青春,甚至还为了给严守一前妻找工作牺牲自己。
或许她对严守一是有感情的,因为要面子吧,所以撒了个谎。
电影可能有更深刻的含义,只不过我的理解是如此╮(╯▽╰)╭有时候把以前没看懂的电影电视剧翻出来再看一遍,也挺好玩,会得到一种原来如此的畅快感受。
小时候那种稀疏的三观根本不懂得分析任何内涵,不管看书还是看电视都太囫囵吞枣,只当是过个眼瘾。
多年后的现在,电视上已经没什么能看了,这不就是给我们机会弥补那些年错过的经典。
真的是太下作了。就算不说借了崔的热度捧红自己,简直毁掉人家后半辈子,就说电影本身,恶臭得就像看到冯家两口子和刘震云那张脸一样。一想到中国就是这一批玩意儿站在高位上指指点点,就感到由衷可悲。
比起冯小刚之前的那些贺岁喜剧,该剧欢乐程度明显少了好多!-- “太近了,近的人都透不过气...”
04年贺岁档。其实手机的功能和形式一直是固定的,无法窥探的是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人心,想来《完美陌生人》的主题内核与该片相较并无二致。抛开冯与崔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影片本身有着很强的讽刺和思考意味,戏剧张力十足文本层次丰富,结尾严守一烧掉手机就能轻松斩断一切俗世烦扰吗?不见得吧。
支持崔
那年手机刚刚兴起还没普及到我们学生当中,那年我看这闷片差点被憋死。
怎么说,大家都还是太要脸了,张国立和女大学生你情我愿搞搞学术顺便看看能不能搞点别的,被老婆拿着拖鞋骂破鞋,居然羞愧地跑爱沙尼亚教书去,葛优演的角按理说也不是个老实人,被拍了小视频还能把嗓子给气哑,搁在今天,这俩还是事吗,你看那个主持人那个教授出事了就是死皮赖脸的不走,大家气得牙痒痒,他还是一样过,哎,还记得很久以前我爸看这片子,边看边感叹,哇,太那个了吧,文化人之间也太不讲究、太能搞了,搁今天听谁出轨了也就笑笑:正常、正常。现在谁都离不开手机了,这片子要翻拍那主题情景也该变变了,不过互发短信依旧是很暧昧的事
一星给冯小刚这个low货
正经火了一阵子,全国性的大讨论啊。但是问题终归没法解决,片子真他么给劲,全国的人挨个扇一大嘴巴。
致敬葛优单元....三星半 跟老爸老妈看过几集连续剧版~|2012.12.22YRpps再看
看完电视,感觉还是电视略胜一筹,陈道明完爆张国立,葛优王志文打平,其他配角电视版完胜。
不喜欢,也不觉得是喜剧,只是觉得里面的所有人物都很悲哀。
这个当年去影院看的,全程一直保持着一个感觉:葛优,凭啥啊?范冰冰,图啥啊?!
科技改变了生活,也渐渐让人性堕落! 越是落后人其实越淳朴,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可以做到的事多了,人的欲望就渐渐没有止境了!
支持老崔!
中国主流电影怎么老给我一种价值观扭曲的感觉
20年前没觉得怎么好,那时候大部分人也还宽容,觉得就是调侃下小崔。谁也没当回事。再过些年互联网把信息精准投喂了,人就更紧张敏感而惊悚了。要拍续集,事就爆了。手机确实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但互联网之后才是彻底与过去慢生活的告别和撕裂。现在的手机铃声一响,大家都皱眉,谁呀,不打招呼就打电话,多冒犯的事。里根说,枪不杀人,人才杀人。手机就是一工具,人性崩坏是骨子的事。20年前的电影很有老派的文艺范,幽默也有化境,很多留白,故事也散,但人物都立得住。现在看严守一就是纯渣男,丝毫不值得同情,但当年看好像还隐隐有同情感。本质是男权当道的价值观油腻的片子。冯导讲故事的才华没得说。刘震云小说写的也好,费默好像是自我的代入。时代变了,人本性的龌龊从来都没变。慢生活也有慢生活的各种翻墙狗血。纸条变成手机微信。
利用友情近身取艺,得手后反踹人一脚,冯小人挺阴的,冲这破电影影射的人,给两星,两星还是为了给葛优和张国立还有张涵予。
很有意义,让很多人明白,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刘震云离不开“话”找不到“话”、说背叛想、嘴背叛心的主题。似道德偏执狂一般挑剔周围的世界的人,往往是意识不到人类的精神力量在大多数时候都屈从于肉体的需要,并且因此而造成精神上的痛苦。选材上明显强调严守一而牺牲了女性。 @2017-09-24 18:32:26
那时的电影还是很有感触的,那时的导演也是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