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欣蔓主演: 余男 于谦 乌吉穆这部中国低成本电影在影院几乎引不起任何人的重视,唯一的亮点倒是客串出演的于谦在主演名单中引起观众没来由的遐想,相声演员在剧场中的号召力显然大大的强于在影院中,大概就算于谦友情客串也不会有太多观众为此买票观看本片。
其实领衔主演的余男按理说也应该有几分的号召力,毕竟在《敢死队2》中扎过一角也算是国际影星了,却奈何一部主打男人肌肉的影片余男也没能给观众带来什么记忆犹新的表现。
影星是一部电影最好的宣传工具,毕竟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能做到这样已经实属不易了,导演又是新人没有显赫的履历和让观众熟知的作品,再加上一般文艺片惯用的影展套路对于本片也不适用,可以说这样一部“无明星、无名导、无名奖”的“三无”电影落的默默无闻的下场并不令人奇怪。
在豪华大片拥挤之下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容不下这样的小片生存的,怀着同情弱小的心态,本片也并非一无是处,或许花上几十块钱的确有些不值,但花上十块钱买张碟或者下载来看看也可以品味一下我们自己的文艺片。
这部电影走着所有文艺电影走的一条路,企图倾尽全力将情感塑造到纠结的登峰造极之感,但首先本片并没能把亲情的困惑在时过境迁之后深沉表现到位,虽然可以说其中几代人的纠结已经足够复杂,可并非复杂便能引发观众的兴趣,现实中令人糟心的事儿多了,电影里缺乏起码的判断,一股脑的将全部问题全抛给了观众,可谁又真有这闲心管别人家的闲事儿啊,再说其实看起来又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至少在外人看来这事儿并不能触动谁。
从这点便显出导演在叙事这个故事时的火候不够,尤其在影片开始进入主题后,剧情发展实在太慢,后边一个小时几乎可以说的停滞不前,作为观众甚至都没有兴趣知道结尾究竟会怎样,导演在表述时没有倾向也没有重点,亲情其实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这份亲情来自先天还是来自后天的讨论也应该是本片的核心焦点,这部电影并非言之无物,只是说来说去都在顾左右而言他,没说到正题上。
最后的二十分钟,导演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中难以自拔,自怨自艾自我欣赏的劲儿实在有点儿让人看不下去了,忍着说看到结尾来个大团圆的结局也就算了,结果导演还卖弄的来了一个开放式结尾,根本看不出实在考验观众还是在玩弄观众,最主要的是这样的故事本就不需要这样的结尾,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放在这样的电影中丝毫看不出任何的高明,不会为电影加任何的分,只有导演本人会自鸣得意的偷着笑。
我只能说看过而已,因为迷上“文艺女王”余男,近乎疯狂的看了她一系列电影,甚至打酱油的角色。
看过标题亲爱和女主封面我立刻联想到爱情片(我的逻辑一向循规蹈矩)点看简介,庆幸剧情没依照我那俗不可耐的逻辑构思,讲的是一段寻亲与认亲的故事,概括完毕,说实话这种所谓的亲情片对我没有半点触动,既然都点开了那就傻傻的瞪她一个多小时吧,片子的结局大团圆,太不真实,也许这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
上海,日企驻中国高管陆雪妮,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她漫延在无尽的思念中,这时,一个东北农村来的老太太突然出现,自称是她的生母,同时,周律师向雪妮公布了母亲的遗言,她确实是被日本母亲收养的。
她的母亲美智子是战后遗孤,雪妮童年时代和母亲在中国哈尔滨经历了文革,父亲(应是养父)惨死、生活困苦,受尽折磨,母亲在1984年带雪妮回到日本。
雪妮始终走不出童年的阴霾,东北那段浸着寒意的回忆驱之不散。
母亲去世、离异、独自带着儿子、本就孤寂的生活又加入了更辛辣的调料:生母空降。
从怨恨和不能原谅的情愫中,雪妮慢慢接受了生母,尤其儿子不不,更喜欢这个东北外婆,工作将要调回日本,雪妮打算带着生母一起回去,却意外发现老太太并不是她生母,她和雪妮生母同名,也曾将亲生女儿送人,因此被调查公司误认。
老太太默默转回东北,雪妮护送,踏上了不快的回忆之地。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在空洞的镜头之下,时而心酸,时而温暖。
扮演雪妮的余男本就是一张寒光四射的脸,加上电影中的日式元素和机器人般的作风,这么一个狗血的故事注定被刻画出冷冷的格调。
“雪缘不代表爱” 是核心。
冰天雪地养不活女儿、无耐将她送人的母亲难道就没有爱吗?
对生母是失而复得,对雪妮却像移花接木一样难受。
没有雪缘也可以相亲相爱,外婆给不不讲的手影故事中的狼和狗折射的是这个道理,雪妮和日本母亲也是这个道理,不不和东北外婆难舍难分也是这个道理。
任何亲情都是在时间和爱的土壤中培养的,否则就是一种客观存续的关系。
全片以日本母亲第一人称自述雪妮的成长作为旁白,配上雪妮和东北生母的陌生与点滴相处,温馨中透着无耐。
雪妮绝对是那种外强中干的女人,感情细腻,内心柔软,尤其当生母不想同她回日本时,她递了辞呈决定留在上海。
她生活中终于再次出现了一缕阳光,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电影的另一条线就是雪妮作为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在职场打拼,作为一个高管,一个日企在华高管,一个在日本成长、在中国有着不愉快回忆的女高管,现实中,风格也就是这种深沉刻板的路线,亲情带来的温暖使她在职场上心态的变化不温不火,我喜欢导演的这种处理,要是太阳光灿烂就显得突兀和虚假。
种种细节之处透露的温暖渐渐弥补那些失落的脸孔、灰色的回忆和长长的空镜头带来的空荡。
大城市上海、高档国际社区、抽水马桶、精致生活、游戏机、美容、西餐和东北乡村、矗立在冰雪中的小房子、扭秧歌、拔罐、旱烟袋,这些对比和融合,总在触动些什么。
远远超越了一段误会所带来的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的交集。
看这个电影,纯粹冲着余男,我喜欢她那张永远“冷暖自知”的脸,可是真心的讲,她所有表演都超越不了《图雅的婚事》,但她真的是那种“凭着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就可以有故事”的演员,意外是,配乐不错,也可能是影片的风格,故意把跌宕的故事压着讲,偶尔有点配乐,把人更深的拽进去。
东北老太太的角色,还是和真正的东北风格有些出入,虽然处处都符合实情,但就是有些不对头,这也是电影高于生活的常理,毕竟不是每个文艺片导演都追求那种偏纪录片的真实风格。
另外一个“惊喜”就是于谦,周律师的扮演者,何时何地我看到他想起的都是六个字“喝酒、烫头、抽烟”,别怪我轻屑他的演技不厚道,是这六个大字就写在他脑门上,火星人都知道。
这个故事在东北还是很容易找到原形的。
当时有很多日本人以开拓民的身份来到中国,战败后留下来的孩子不是被中国人收养,就是和中国人结婚。
我有个朋友的大伯娶的就是日本遗孤,也是在八几年的时候回到日本,她选择带着几个孩子回去,因为那时的日本各种环境都好于中国,因此朋友后来常常收到日本哥哥姐姐们寄来的钱和诸如SONY一类的电子产品。
这是生活中真实的版本,虽然和《亲爱》的故事没有雷同之处。
我之所以想起,是联想到人在迫于亲情的选择时,总是无耐的,而在没有情亲而有了相互取暖的爱时,心是脆弱和曲折的。
结尾是:雪妮几翻辗转,没舍得丢下老太太,又将她带回上海一起生活。
一个忧心的故事,终于在最后一秒展现出无死角的温暖,孩子的笑,就说明,亲情不亲情,也
《亲爱》:泪点超越《唐山大地震》内地电影市场在青春记忆碎片化蓬勃的年份,大片主导的格局被打乱了,以亲情为主题的泪点文艺片有了生存的机会。
《桃姐》是一种特殊的亲情泪点电影,《钢的琴》让人重新见识到了父爱的伟大,并且两部片子都拿下了良好的口碑,唯一不足的是《钢的琴》票房未曾让人满意。
不过不管怎样,这些成功都已经成为历史,即将上映的文艺片《亲爱》又以一种意外成功制造泪点,并且泪点之高超越《唐山大地震》。
这是李欣蔓对人性的一次深层次思考,在诸多的戏剧矛盾下每个观众都将会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度对话,并能在对话结束时有所感悟。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让主人公雪妮对于来自东北农村的妈妈有所介意,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冲突导致雪妮对于日本母亲的心结有所同情,职场女性与妈妈的角色让雪妮更趋于一种极端的状态,其内心更看重亲情,反而会在亲情的事情上较真,往往错失很多亲情,等到明白时为时已晚。
每一次冲突都是泪点的高潮,因为每一次冲突都有一个被忽略的主体,而这些被忽略的主体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我们会想到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和所失去的亲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进而有些搞笑的桥段你会情不自禁的陷入一种莫名的悲凉。
这种共鸣和悲凉恰是李欣蔓的电影布局高超之处,给你一个完美的场景,然后大幅度的破坏它,让你觉得画面极其不和谐,从而陷入导演的圈套,你会下意思的进入这种场景比照自身,然后毫无防备的留下眼泪,例如片中东北大妈的搞笑显然是刻意制造的破坏和谐招数,你大笑之后就会陷入思考,尤其老太太的离家出走,会让你有种埋怨雪妮刻薄的感觉,在某一刻你就会留下辛酸的泪水。
故事本身的架构固然是泪点的源泉,不过镜头的综合运用以及色彩、语言、手法等都是文艺故事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亲爱》这部导演的处女作品里展现无疑,其作品品质远胜于《致青春》,泪点的巧妙也超越平平常常的亲情爱之作《唐山大地震》,当然演员的表现也功不可没,除了东北老太等配角出彩外,主角余男对于人物的内心也诠释的十分到位,将导演意图表现的一览无余,而原本会以为是与这部片子主旋律不和谐的于谦,演技水平也值得称赞。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是值得去回味多次的,属于一部上乘的文艺泪点之作。
看到亲爱海报,我有一刹那恍惚,想起和妈妈一起看饮食男女的时候。
我也有这样的外婆。
看到片中的老人时我脑海里不断翻显出家中外婆和已故外公的影像。
两老在我表弟出生时就被舅舅接到家中一同居住,一方面赡养老人一方面也能很好的照顾表弟。
表弟在上小学的时候健在的外公一直每天接送,那时表弟骑着单车外公就跟在后面,待到校门口外公给表弟买上一份豆浆油条目送他进入学校后,外公便推着表弟的单车一路回家,路上地上若有塑料袋和水瓶都会捡起揣在手上,塑料袋会放在家中做垃圾袋水瓶则放在小区垃圾箱外给拾荒者带走。
每天反复。
表弟初中毕业那一年外公走了,那一夜他并没有哭。
往后的日子家里人偶有提起外公都会感伤流泪,外公一生勤俭从不舍得在外吃一餐甚至几元的早点,但儿女们有金钱需要的时候都是几万拿出。
妈妈说她一直很佩服外公,他将对儿女的爱公允的分成了五份,让每一个做子女的都能从中感受的到。
外婆今年年初刚从新马泰旅游回来给孙子辈的我们一人一份巧克力。
她总爱出去旅游,台湾,香港,澳门......每次去也都是和她的老年朋友未曾和家里人去过一次。
家人放心,她也乐意。
她和我说最想去日本泡温泉。
妈妈说你外婆连月球都想去。
她老回你们出钱我就去。
和外公不同的是外婆最爱出去外面各种大吃,我妈这点像我外公对此颇有微言。
外公走了后她开始喜欢翻他们年轻时的照片,同我们说她年轻时的各种丰功伟绩,乐此不彼,那些事我也真的停下去上百遍,因为她开始会说独话。
外婆一直负责照顾表弟,每天六点多得先起然后叫醒表弟,接着是一日三餐。
表弟学校有供餐但他总说学校的吃不下去,其实外婆的饭菜也吃不下去,他更多时候愿意吃泡面。
每天晚自习回到家要么戴上耳麦听歌要么电视声音开到很大,外婆依旧乐此不彼重复她的陈年往事要么就是日常的乱谷子,对于表弟而言是每天复读机重复的一个故事上百遍,我想那或许比他听单词还枯燥。
妈妈说挺好,外婆每天陪着小弟,小弟每天陪着外婆。
我知道舅舅与舅母有多爱表弟,我也能理解他们只有周末甚至偶尔的周末有时间能全陪表弟。
我也能理解表弟对舅舅,舅母的言骂,暴躁,偶尔的冷漠。
舅舅书房中有本书《为什么爷爷奶奶带不好小孩》。
虽然我没看过,但我也懂。
外婆对破旧的任何东西都舍不得扔弃,时间一长堆得小屋的破箱瓶罐,每次舅去清理完都会责骂几句,外婆这时的耳朵格外不好听不见。
如此一年反复几次。
每月都会鸡毛蒜皮的事和我舅妈小吵,一年一两次大吵,然后离家出走回老家小住,最终舅妈端茶递水方可回家。
一年反复几次。
表弟高一的时候身体开始发胖,最后医院检查出有三高,舅舅开始让外婆控制小弟三餐饮食,外婆炒菜经常油重,并且用高脂肪的食材,每次都会被舅舅责说。
一年反复几次。
外婆喜欢家里人给她买的手势项链,经常佩戴。
外婆也喜欢商场里漂亮的衣服经常会自己挑一些太太服。
外婆喜欢做spa,喜欢和女儿一起做面膜,喜欢去洗桑拿,喜欢按脚。
外婆说的话也会伤人。
今年年初舅舅给外婆在老家买的新房已精装完成,表弟六月高考结束后不能陪外婆了。
怎样让外婆安度晚年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本难念的经。
我就像不不一样,小的时候特粘外婆,初中的时候会腻歪外婆,高中的时候觉得外婆真的是老人了,大学的时候抽出仅有的时间陪她散步,看电视,听她说话。
雪妮的妈妈是世上最爱雪妮的人,也是最了解她的人,这样的妈妈似乎真的是在天堂,因为她美的不那么真实。
她会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撑起这个家,会对雪妮说哭不是因为你被欺负了,而是不知道怎么做让你开心。
她在雪妮对生理期迷茫时会用自己最温柔最坦诚的态度去告诉雪妮,在雪妮最美的年龄陪雪妮一起绽放美丽。
在她走前,她一定知道自己走后雪妮的生活中将无一个可依靠倾诉的亲人,她无私的告诉了雪妮自己和她无血缘,并将雪妮亲妈送到她身边,去继承那一份母爱。
雪妮无疑是孤独的,她的孩子顶撞她,她的同事也在隔阂她,她的工作也出现了劲敌,她的前夫也不愿付出一点时间照顾孩子,她只能说这是我最后一给你打电话。
即便住在国际小区的别墅里,即便身上光坏四射,站在上海的任何一个地方她都不属于这个城市,而这个城市未必给了她什么。
中国人觉得她是日本人,日本人觉得她是中国人。
阿婆以雪妮生母出现时,雪妮只有默然接受。
国人终究是讲根的。
谁也不能埋怨父母,因为他们生你养你。
生你,生是恩。
养你,养是恩。
阿婆每晚都会去触碰雪妮的身体,因为那是失散多年从未谋面的女儿。
雪妮给阿婆买衣服,美容,西餐,因为那是一个疼她的母亲。
但当她们有所察觉时,都有停顿,都有放弃,爱已然不同。
其实在雪妮将阿婆送上客车,自己转身离去时,故事应该停止。
她应该去找她的根,那个真正的母亲,阿婆的到来让她有所悟,有所觉这已经够了,因为生活本该如是。
余男有三段爆发。
在质问阿婆是否当过妈妈,是否知道怎么教孩子。
在质问律师你是否会因为穷,而丢下你的孩子在质问侦探员 这不是钱的问题。
故事中大黄狗养育狼的故事尤为重要,但阿婆并未有哺育她,而她已反哺阿婆太多。
只能怪阿婆没有那么好的命,生过这个女儿。
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一观影者通话如下看的,亲爱的首映。
一般,不好看。
恩,五月上映,到时候有至青春,钢铁侠,票房肯定很惨。
其实拍这样温情商业气不是那么浓郁的电影,导演肯定预料到这一点了。
看片实际是一种缘分,或许是和导演的缘分,或许是和演员的缘分,或许是时间的缘分。
如果不是时光的这次活动,如果不是余男首映会出现,我会错过与亲,爱的缘分。
影片或许不尽如意,但的确是导演的诚意之作。
即1.导演直至影片放映结束一直在等观影人一一而出,其诚意可见一斑。
2.影片镜头多次晃到金茂大厦塔尖让我汗颜了。
3.母亲的独白似乎一直跟我说我身具文艺气息,但其透露的信息和镜头让我倍感吃力。
且让我有无病呻吟之感,并让我觉得这个声音不该是从那样美丽的妈妈口中说出。
4.梦中文化大革命的镜头实在是太唐突和莫名其妙了。
这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感人至深的影片。
最初是由它的宣传语所吸引—亲可见,爱有心,“亲爱”原来可以做这般解释。
养母的自述带“我”回忆着,不仅仅解开“我”的故事,她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带“我”解开爱的谜底。
她为什么留下这样的遗嘱,为什么要悄悄把生母带到“我”的面前。
正如律师所说“她这么做一定有她的道理”。
“我”不明白,“我”也理解不了她,为什么要告诉“我”她其实是一个陌生人,而且把另外一个陌生人带到“我”的身边来。
母亲深深的担心,“我”失去了爱的能力。
影片中的雪妮始终是一个把自己包裹起来,回避痛苦和爱的人。
回避成长的苦难,回避故乡,回避出身。
影片没有用写实的手段也没有用大量篇幅去描述“我”和母亲所受的苦难遭遇,只是通过梦里闪回的方式一笔带过,但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特殊的年代她们曾经历过怎样的苦难。
我想它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的是,那些日子的爱已经超越了苦难。
我们不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不管它是多么“丑陋”,多么不堪,也不管它会给我们带来多少磨难。
我们的成长在生命里留下了无数的痕迹,而这样无数的痕迹成就了现在的我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拼命向前跑,和它拉开距离,想把它抛却,却忘了那不好的其实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剥离开自己的同时也失去了最可贵的东西。
和同事的僵硬关系,和儿子的“对立”以及和这位亲生母亲的疏远怨恨让“我”倍感孤独。
母亲以她的方式爱着“我”,爱着不不,融化了我们,甚至赢得了外国邻居的喜爱。
她给我们衲着鞋垫,她带着邻居们一起扭着大秧歌,她亲切地捏着“我”的脸蛋,她会拉着我的手,让“我”在噩梦中惊醒时不再害怕。
而我也变了,“我”对同事露出了微笑,“我”给她买了衣服,带她去餐馆吃饭,“我”甚至辞了工作,放弃回日本而选择和“我”的亲人,和爱相守。
可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啊,这个生母原来于“我”又是一个陌生人。
当小男孩和外婆一起合作用英语把小野狼和大黄狗的故事讲给了外国朋友们听,大家都唏嘘不已。
小野狼认黄狗做妈妈,黄狗妈妈像保护自己的孩子那样保护养育她,即使被人们所离弃。
是啊,我们应以宽博的姿态,接纳来到我们身边的人,接纳自己,并让爱在其中生长,延续。
“我”把“生母”送回老家的时候,终于来到了我一直躲避的故乡。
在雪中,“我”仿佛看到的那个接纳“我”,养育“我”,爱“我”的妈妈。
她就是那个站在树下的女子,小女孩拉着她的裙角并叫了她一声“妈妈”,她转过身来,小女孩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影片末尾,我们看到一辆出租车开到楼下,站在阳台的小男孩也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我们猜到,那个亲爱的人一定又回到了那个家。
血缘原没有那么重要,苦难原没有那么苦,因为爱,是可以超越的。
我也突然警醒,为什么给那个孩子叫“不不”,原来是拒绝排斥的意思。
而雪妮,原来就是雪中的你。
《最爱》、《亲密》、《亲爱》……单看片名,你完全想不出这是怎样一部电影,只默以为又讲了如何凄美曲折的爱情故事。
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里有亲亦有爱,唯独没有爱情。
影片是女性导演李欣蔓通过三位女性即母亲的经历,对战乱后寻根与无血缘关系母爱的摸索,经过很长时间的迷茫冲突之后,最终实现女主角自我成长与救赎。
驾轻就熟总是好的。
创作者的处女作多围绕自己的个人经历展开,李欣蔓亦不例外。
1945年日本战败,住在黑龙江的日本开拓团的村民忙乱逃难。
缺少军队保护的开拓团难民逃亡途中死伤惨重,在中国遗留了大量的“残留妇女”与“残留儿童”。
这些人就生活在哈尔滨长大的李欣蔓周围。
民族与融合,亲情与血缘,爱与大爱,她自然想到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
中国人觉得我像日本人,日本人觉得我像中国人。
这句话是对影片寻根主题最直白的表述,动荡的不得安生的如汪洋中的浮萍般。
中国人陆雪妮面对日本母亲的离去痛不欲生,她虽然身居日本企业驻上海高管,甚至将养父的骨灰从东北移到上海决心再不回那个地方,却依旧无法摆脱死亡、贫穷、流离、被嘲笑的童年阴影。
外表的强硬以及工作的强势,都是她的保护衣,为了掩藏她对弱小的恐惧。
日本母亲理解她的痛苦,明白她尚未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于是临终之前安排了侦探公司找寻陆雪妮的亲身母亲。
对于陆雪妮甚至日本母亲来讲,在东北、在日本、在上海,无论贫穷还是富足,从未有过自己的家。
流浪辗转的人生仿佛是这对母女的宿命,风雨飘摇无立足之地。
所以工作调遣需要回日本时,陆雪妮直爽地答应了。
可是找寻来的“亲生母亲”却不愿远走他乡。
“亲生母亲”在影片中是一个稳定的有故土的形象设定,性格也被赋予相对完满的特征,与日本母亲和陆雪妮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所谓文艺人多愁善感,命运多舛;普通人一生质朴,顺应天命。
“亲生母亲”有根基有传统,她会跳二人转,会耍手影,会捺鞋底……虽然年轻时死了丈夫,因为贫穷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却并未有中国观念里因为亏欠女儿,无比强烈的自责。
她极好地顺应了周围大都市的环境,为与失而复得的女儿和外孙和睦共处积极努力。
而当一切趋于平静,导演又为影片增加了新的矛盾冲突,“亲生母亲”非亲生。
如何抉择又成为陆雪妮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里影片又展现出物质财富的重要意义,小时候母亲会因为穷而忍痛抛弃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女儿是否会因为某种原因抛弃自己贫穷的母亲。
决定权永远倾斜于富足强势的一方。
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话,抛弃情有可原,不抛弃皆大欢喜。
导演对结局的处理果断又保有余地,非常犀利。
文|苏筱兀。
其实这部李欣蔓的处女作确实在故事叙事的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本人感觉总体上还有那么一点遗憾,前半部分看得我有点云里雾里,想抓住什么却使不上劲。
有关电影的太专业的东西我并不清楚,但是除了说不出的遗憾,所有的一切,都感人至深。
导演并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赤裸裸地掰开给你看,它明显不是《老男孩》那一类那么刺激、重口味的片子,这完全是另外一种类型。
这个应该不算高深的文艺片吧,只要静下心,跟着导演的思路走,你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水到渠成。
中间部分有时让你忧心让你不安,有时却又让你情不自禁地跟着影片中的人物一起笑了。
这部片子没有让你感到无聊晦涩,反而一直牢牢地抓住了你的神经。
或许有人会说余男的表情太单一了,但是我反而觉得她的表现方式很适合这部文艺味道的影片,所有的感情表达看似平淡,实际上淋漓尽致。
这部片子在平静地叙事中暗藏波涛汹涌的情感冲突。
后半部分的配乐相当好,随着影片的深入,原来朦胧的情感主旨在结尾部分彰显出来,情感表达也到达了一个顶峰。
不愧是女性导演创作的片子,那么细腻明静,不着急用剧情的冲突吸引你的眼球,可静水之下暗藏激流,一直抓着你的心,让你尽情感受着,酝酿着,最后,迸发出来。
这是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片子之一,眼泪流出了好几次,它并没有让我觉得哪里是故意的一个泪点,它在很平静地讲,我随着它的叙述眼泪很自然地就涌了出来。
或许是因为珍藏我童年的老家就在北方,冬天也是影片里漫山遍野的枯黄与寒风。
余男回去寻找救赎,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冻得鼻子失去知觉了仍然舍不得离开的荒凉的原野。
这种对家乡的感情与影片的情感恰好契合了吧,所以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才哭得稀里哗啦。
不管怎么样,很喜欢导演的这种叙事态度,支持这种沉静的叙述风格。
这个影片看起来很自然。
主人公内心的活动很多。
姥姥的表演很朴实。
电影是往事和现实穿插进行的,不认真看的话会看不太明白哦。
姥姥和不不的相处场景很温情。
那个小狼崽和大黄狗的故事与本片有很大的关联。
雪妮的日本母亲也是给中国妈妈收养的。
当我听到撤退时,母亲和孩子们一起选择自杀的时候我哭了。
整片的音乐效果也很不错。
片子中有很多白描和结尾处不不的笑脸都很让人回味。
看了某评价,说是影片结尾处不知道是怎样导演的。
我倒觉得妈妈给女儿饭团的那段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再次复苏。
我觉得那段处理得非常的棒。
比较让我惊奇的是,不不学会了姥姥讲的那个故事而且用英文讲给他的朋友们听。
4.26在传奇时代影城参加了女导演李欣蔓处女作的首映见面活动(票是隔壁网站送的,影评交作业,搬运到这里)好久不打字了,说得好不好也不太清楚,就写一下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吧。
说实话起初想参加这次活动是想看一下于谦老师的表演,对这个影片并不是太了解,但看了简介和海报就明白了于谦基本上就是个友情客串,那就看一下余男吧,影后国际影星,国内女演员中有些另类的实力派。
第一次在影院大银幕中看余男的影片,感觉她确实是个很有气质,很有想法的演员,以前多是农村和改革前的扮相,最近影片现代的打扮也很惊艳,看到本人后更是感觉如此,应该以后发展的戏路比较宽,但无缘由的迟到并无解释使放映时间拖延(高贵冷艳的气质也许是特点)但对于影迷来说给人的印象就是极不好的了。
反观于谦老师一贯谦虚亲切的表现,在场的观众应该都能感受得到吧。
剧情别的影迷写的很清楚我就不多谈了,我就挑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说说吧。
其实故事是个挺有意思的会有些发挥的事情,优点是选角应该说也比较成功,就是扮相比较好与角色很贴,画面不错,但是跟剧情一搭一路看下来并不会让人感觉到舒服,我觉得可能刻意、做作、突兀、夸张的地方太多。
小孩老太太一上来给人的印象不太好,当然这是为了表现短暂的接触后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造成的融合。
后面又是互相接纳,依依不舍。
但改变的有些太快,前后反差有些大,好多的细节都是为了这样的改变而来、而演,讨好观众剧情的地方痕迹明显。
老太太刚进家时的土和无奈;小孩的没礼貌,小皇帝样;余男的冷漠矛盾等等,这一上来的人物框架其实非常好,表现的点看到的是现在的中产阶级物质生活的极为丰富和对道德感上的一些缺失,刚以为要从这儿入手展示一下亲、爱对我国社会现在这种普遍现象的改变时,可剧情看下来又说的不是这个。
具体的改变是靠老太太像变戏法似的一会儿掏出一个把戏来服务剧情、吸引家人邻居和逗笑观众时我就觉得太牵强和肤浅了,浪费了影片开头的铺垫,原来先开始的展现是富人阶级赤裸裸的显摆,最后得到大家的接受是像小丑一样的得到认可。
何况影片的重点在后来还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避重就轻了。
这就是我的理解,可能稍有偏颇。
但拿这部影片像惊悚片的配乐,那不知什么调调的旁白来说,都是造成种种不舒服的原因吧。
最诡异的、的、是结尾,跟影片完全脱离的一段,文艺片就要这样吗?
让我怎么说呢,女性观众很喜欢吗?
还是推荐给那些在大城市混出个模样,老家还有亲人的成功人士看看吧,虽然只是不经意的露出,但我还是觉得这块儿再深入一下会是个好题材。
说了这么多也是期望国产片的好,有些怒其不争,就苛刻些吧。
处女作肯定不容易,看导演首映活动忙前忙后的,也挺辛苦,从影院出来就看见女导演站在门口那渴望肯定的眼神。
最后期望中国的影人再多些踏实,老老实实的讲故事才是真,其他的并不重要,就像我这篇处女作影评的标题一样、ps.我希望这部影片的评价等分出来更真实一些,因为看了先前其他人写的长评也都是搬运过来的,大多叫好,那我就打二星吧。
还有亲爱之间有个点是导演首映式特别强调的,说想了好久用这名了,我起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这些都没什么大用,国产片现在是烂片当道,走得都不正,能不能把精力都多放在片子里多一些呢?
迷影网那里有比较专业的影评人评分http://cinephilia.net/rating麻痹的绝对有人再刷#有用#,来这看的全是刷好评的吧,能他妈的打零星嘛,不好好的拍电影,在网站上雇枪稿友情稿刷评价,有意思吗?
垃圾!
不理評分 反正我覺得還不錯 好喜歡於男啊
还不错啊
亲。 爱。
很做作...开篇的西式葬礼、抚摸墓碑特意强调亡母的日文名、以及余男莫名其妙的露肉.以及后来种种真的不想多做赘述.如果有个深沉的主题、演技压抑内敛的女主,再加上各种空镜头晃动的镜头等堆叠就是文艺片的话.那拍艺术电影岂不是太容易了!
是一部很平淡且很清淡的讲述母性大爱的故事,有种爱是超越血缘,不是亲身骨肉确是相依为命的牵绊,片中对于已经去世日本母亲的描述,用回忆口白的形式略显单薄,没有像后面农村出身的母亲那样接地气的与豪华环境格格不入冲击的真实。除主演外的其他表演略显得散淡,看来导演的把控力有待加强
亲?爱。
嗯,其实这个主题还蛮值得谈一谈的,只不过没拍好,太浅了
很感人,余男演技陡现~
真的还不错,很细腻,温温的叙事,余男的演技真的木有话说,小孩子好可爱了,母亲这两个字真的太难了,包含了无尽无私的爱
虽然旁白和剧情总是对不起来,声音也不够渲染氛围,但总觉得在这样的母爱的映衬下女主角更多的是像个始终被注视着的孩子。
敢不给个4星么。
大学生电影节上看到的我。很文艺,很感动。
请不要把散文诗MV直接到院线当电影来放,还有你家养母把你儿子教育成一个熊孩子,瞒着你直接给你搞来一个亲娘,这得是和你有多大的仇啊?!
看了好几天,一般般
叙事特别弱,摄影好看也没用
没有血缘的亲·爱。。。
余男的长相太挑战我的审美了。真是丑的。。。。。。。。。。。。。。让人看不下去了。。。。。。
我承认我不够文艺,纯粹冲着余男来的。母亲的大爱,血缘关系与爱的交割,就是节奏太慢,充满了一些矫揉造作的成分
一個月零六天,我回來再看評分,還是很實打實。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回味~
于老师看着就觉得随时准备说点段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