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两部戏有些不一样,我指的是在大雨夜车里那段,她里,是女方压在男方身上,并主动猜出了他跟别人睡了,他里,是男方在上,并主动承认出轨。
我先看的她,当时女主走进酒吧,女酒保的神情以及和男主擦身而过的戏,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看了他,印证了我的想法。
很喜欢他们热恋时的那几段,甜甜蜜蜜。
她里,让我深刻的还有她爸那句“这是我最好和最坏的时刻”。
总之,双方的家人、朋友真的都好棒。
(劇透) 《離開他以後》(Her)和《她消失以後》(Him)的製作者真是勇氣可嘉,連這些療癒系文藝小品都膽敢分拆上市。
在香港同期上映的不是上、下集,而是同一個故事(原名是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分別從男、女主角兩個角度敍述(分為Him和Her兩版本)。
一對夫妻分手以後有不同的遭遇和心路歷程,但最堪玩味的則是兩者的共同回憶和經歷處處隱伏著細微差異。
說這戲是「一雞兩味」並不準確,因為除了Him和Her兩個版本以外,還有第三齣Them。
兩齣《…以後》的取材跟比利時電影《破碎之家》很相似,都是有關夫妻二人在孩子逝世以後,因哀悼的步伐和形式不同而走上生命的分歧路。
在兩齣電影中,丈夫皆比妻子更急於讓日常生活回復原狀,而妻子卻久久不能走出那悲傷的幽谷。
《破》的原名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已提示了這故事並非療癒類型,而是一傷再傷,悲劇到底。
因為孩子的死把夫妻雙方對「世上有沒有神」、「有沒有另一個可能世界」等等在信念上的深層分歧殘酷地翻出來,對失去孩子的母親而言,盼望須在一些「不科學」的信念裡尋找,丈夫卻不斷阻撓。
《破》和《…以後》的妻子都曾嘗試離開丈夫,同樣抑鬱到自殺。
前者最終被丈夫逼上了絕路,後者則自殺不遂而慢慢重新上路。
若果「距離」是人面對哀傷的關鍵(最少對戲中的女性而言),那麼《…以後》的創作者Ned Benson便把兩齣電影之間的距離恩賜予其女主角Eleanor--那幾乎是兩個世界的距離。
原戲名暗示了女主角的重要性更甚於男主角。
若你先看Him,大概會感到納悶而就此打住;若你先看Her,或會想看另一版本,藉以充份地了解整個故事。
《她消失以後》(Him)比較悶是因為太現實:如何找回妻子和繼續工作都是現實問題,眼淚須先收起來才能走下去。
男主角把孩子的遺物全塞進儲物室裡,其哀傷只是被壓抑、推延(影像卻把角色的內在情感形之於外,保持著低沉的藍色調子),工作成了他給自己的藉口,直至他生意失敗之後才不得不面對。
最後他搬家之時,幾番躊躇才有勇氣打開密室之門,觸碰亡兒舊物。
敍事上,Him也是把「孩子死了」這事壓抑到後段,使觀眾一直不知到夫妻情變的原因,只能透過蛛絲馬跡去猜測。
Her比較好看,故事開揚而不壓抑。
雖然Eleanor一度難過得要自毁,她也一直很努力「回到正常生活」,只是丈夫成了其中最大阻礙,必須離開才不至於走上絕路。
她離家實是回家--回到娘家,父母仍把她年少時的房間保存如昔。
Her比Him豐富,因為後者雖然不斷有行動卻只是在一個框框裡打轉,前者則透過與其他人不斷的對話,以及對往事的再三回溯,讓新的可能性浮現。
這樣的療傷過程迂迴但綿密,也是繼續成長的契機。
《破碎之家》涉及宗教信念與哀悼的關係,當中男主角只容許一個絕對的「現實世界」,扼殺了妻子在其他「可能世界」中尋找出路的盼望,終至徹底破碎。
《…以後》分成兩齣戲,讓同一事件有兩種差異的情況並存,正表示了分成兩齣戲的策略,並不只是Ned Benson用剪接技巧來達成商業目的,因為Him和Her並非同一個故事世界的不同部份以兩種方式來組合,而是兩個「可能世界」並置對照。
藉著兩個差異世界的距離,Eleanor才得以從喪子的悲傷草原拐回來。
原載於「730視角」2014年09月22-23日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哦不,两部。
《他和他的孤独情事:他》和《他和她的孤独情事:她》,感觉好像绕口令😂……说有意思是因为这两部有着相同的导演和演员,讲述的是一对夫妇的感情矛盾——一部从丈夫Conor的角度拍摄,一部以妻子Eleanor的视角叙事。
所以我把两部连在一起看。
Conor和Eleanor曾经是一对很有激情的情侣,两人约定好逃单被酒吧老板狂追;漫无目的的公路旅行和车震;在Conor的父亲对Conor、Eleanor的妹妹对Eleanor说出同样的“你看起来很落魄”这句话时,二人的反应也是一样的“thank you”。
没错,俩人都是奇葩。
可是结婚、生子、到儿子夭折,两人的感情也随之破裂。
然后就分出了两条人物线——Him&Her。
两部电影有一小部分的剧情是重合的,例如大学课堂上递纸条,酒吧里的聊天,暴风雨车内的激情,家中回忆死去的儿子,家中地板上拥抱着说I love you,重逢。
但你仔细看,这部分重合的剧情,又不是照搬。
Eleanor到Conor的酒吧喝酒,Conor说酒吧要倒闭了,在Him中E的为C难过的表现更强烈;而在Her中E表现更淡然。
暴风雨中汽车雨刷坏掉停在路边,两人在车内谈话这段,聊到燃起激情时,C出轨这件事是从二人不同的口中说出,Him中是C自己坦白,没有任何借口;Her中是E猜测出来,并且男主的借口是“you told me to”。
他们在家中回忆死去儿子的长相时,Him中C说孩子有着E的下巴、嘴唇和鼻子,唯独眼睛像自己,这是他最爱的地方;Her中C说孩子长得完全像E。
最最明显的表明导演意图的是,家中地板上两人啪啪啪之后,Him中E说I love you,C回答I know;Her中C说I love you,E回答I know。
这10%交叉但细节却各不相同的剧情,把两部电影连在了一起,你大可以在大脑中把它们合成一部。
也解答了单独看一部时产生的疑问,Conor在收拾房间时谁打的电话?
Conor在最后从父亲的饭店走出去的时候,是谁走在后面?
虽说夫妻俩人都是跟踪狂,但这段更像是走着走着遇见的,BGM也表示了——“忽然遇见你”。
此时已过去一年,Eleanor盘起了长长(zhang chang)的头发。
自此,我明白虽然可以从时间线上将两部电影连在一起,去揣摩更完整的剧情。
但本质上这仍是两部电影,从C和E的不同视角展开,面对同一件事情,当事人的侧重点不一样、感受不一样、表达也不一样。
就好像现实中的情侣夫妻遇到矛盾一样,各自觉得自己有道理对方有错,鸡同鸭讲,不理解对方想说的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与以往的单独一部电影比起来,更容易产生联想、推测、分析,说白了就像是一个四维版大家一起来找茬,找到茬了又想为啥这里不一样呢,什么目的呢?
对于演员来说,同一个场景拍出不一样的两条,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体验吧。
火车上看完这部电影。
bilibili周末放映推荐片。
从头看到尾,没有快进。
相当喜欢节奏和结尾。
电影像音乐,场景、心情不同,感觉自然不同。
连续十多天疲惫出差,万念俱灰的寂寞归途上,这部片子很应景。
不断失去,不断徘徊,困在雾蒙蒙的城中。
人生常态是失落,悲伤枯寂转角在。
很喜欢这片中传递的真实节奏。
如果你将两部电影都看过,你会发现有一段特别有意思。
那便是一美和劳模姐租车出去遇到暴雨那段。
当两个开始亲热的时候,他们的体位和对话完全不一样。
在Him中,康纳主动说了自己与其他女生上床了,而在Her中,伊兰诺自己发现了康纳出轨。
在这两部里面,明显有点穿帮啊!
可惜并不是!
我的理解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人都会以自己为中心,总是向着自己相信的方面扩大。
而这两部电影更像自己的回忆录,有些记忆在双方眼里是各执己见的,就比如是妈妈追的爸爸,还是爸爸追的妈妈这样的问题,在他们心中都是,分别都是自己相信的。
所以,男生会主动包揽责任,女生会认为自己有第六感。
而当你站在双方的各自角度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
如故事所述,人只有到了一定阶段才会去分辨对错,而到了能看懂的这一天,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我本身很喜欢这种not spacy的文艺片,所以说好莱坞把一美当Matinee idol的用法完全错误(他那明显就不是多不愿意啊,只是有些小骄傲而已),而且对他特别relentless好演员是能够穿透表象的,有詹老师演小教授真是幸运,一个会telepath的人跟你下棋是会有什么的,是很特别的回忆,他当然非常清楚这是什么。
听NPR的节目还有观众因为too hot跟法鲨表白笑成神经,我觉得詹巨巨是不能界定为抖M什么,受众不分男女,像演他对手的全是一线女演员,但就是幸运啊。
爱如星光不熄。
以前最虐的还是法鲨逼诺顿做那个rolly明显是给一美看,何况教授那么美,鲨又看过他所有片子。
一美很明显了,就是太喜欢假装不在乎。
沙丘之子是相当decisive的角色,和之后的角色很不一样,演法也完全不一样。
Everyone has his or her own way to deal with the grief, sometimes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sometimes two eventually split away. 当时很难过一个人经历了胖的离开,感觉熟悉的人没法理解个中情绪,也不想经历因为别人关心问起一遍又一遍重复叙述的假设,我选择退出了所有vx群关闭pyq,至此和朋友聊天再也没有用过表情包,长久以往也就这么习惯下来了。
不是跟男主一样选择彻底得避而不谈,可能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每次想起就会哭,小胖几乎没有在我的梦里出现过,所以我想它还是会重新回来找我。
电影的最后,男主一个人走在回家路上,在河边看了会夜景继续往前走,女主出现在画面里,跟着他走回家。
可能是有了一个新生命?
人生还有那么多个七年,兜兜转转,我还是爱着你的。
Two are better than one.
这个电影如果不是分开了两个版本,或许也就是个中庸的爱情/家庭/文艺片。
和蓝色情人节、革命之路其实说的是一个类似的故事:原本相爱的一对夫妻在中产阶级的生活中变得同床异梦,追求不同的东西。
男的对妻子小孩算是认真尽责,只是胸无大志安稳于每天的日子。
女的则是想要诗和远方。
最后结局是无可避免的分离。
当然不同的是,The Disappearance中的夫妻分歧是源于他们早夭的婴儿。
男主move on的方式是回到之前已复一日的生活,继续让生活推着他走。
而女主则无法从悲伤里走出来,最后决定必须消失一阵子。
女主的妈妈和男主的一席话戳中要害:perhaps people grieve differently. 我的心理医生告诉过我男女处理感情上的极大不同,也告诉过我一个类似病例:失掉一个孩子之后丈夫很快可以继续上班像什么都没发生,妻子却不能。
The Disappearance的故事如果放到我身边,我会立马建议他们去参加couple therapy。
我不是故意要打破这个电影为其贴上的文艺爱情的标签,但现实点来说,这不是个关于爱情的问题,这是个典型的PTSD(post trauma stress disorder)以及夫妻如何来coup with it的心理问题。
这点说清楚了之后,来说说电影本身吧。
我先看了Her,打了三星。
之所以能够耐着性子认真看完Her,是因为我太理解想要消失一阵子的那种感觉,太理解在我想消失的时候被人找到是多少恼怒的一件事。
但总体不是很喜欢Her。
几点原因是,第一觉得整个电影有点矫情,劳模姐也有点矫情。
她剪了短发(必须承认短发很美)、画了黑眼影、跑去某大学上些可有可无的课,俨然一副叛逆文艺女青年的样子。
还和妹妹跑去clubbing,差点和个陌生人滚床单。
这种自我放纵式的疗伤方式,我是再熟悉不过的。
我自己一度也是这样。
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不久前失去孩子的女人(她至少应该有30岁吧),我有点难以共情。
另外就是她对一美的态度,不给对方认真谈话的机会 - 或许她已经失望过很多次所以不想再纠缠,这我也非常可以理解,但是电影本身没有交代清楚 - 而在自己兴致好的时候又任性地走进他的酒吧,要drive aimlessly somewhere。
我没感觉到她对一美的感情。
反而在Him里面,一美对她的感情是更明确的表达出来的。
另外不喜欢Her的就是,劳模姐去上课的那个学校 - Cooper Union - 我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当年在纽约交换的时候经常在那里出没,建筑课期中考试的题目就是Cooper Union那栋奇特的楼(不是个好的回忆)。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电影的设定选择放在了纽约,我想如果换个城市会不会效果更好些?
再来说说Him。
我打了四星,因为觉得情节以及角色设定更合情理。
一美虽有抱负在现实中事业平平,和富有的老爸有矛盾不愿给老爸打工,爱老婆也对老婆很好,自以为自己在关键时刻step up了,但其实孩子夭折后老婆心里失望难过他都不了解,归根结底一美就是个智商还行情商偏低的普通中产阶级男人。
有几个细节很感动:他和他老爸一起去港口把死掉的那条小鱼扔回海里,看到一对年轻情侣试图逃账之后拼了命的追赶,还有最后在公园里看着昔日那个草坪的眼神。
在两个电影有几个有意思的平行。
女主问他爸爸,do I look like a different person? 然后在Him里男主也问了他的岳母同样的话。
女主和妹妹扭打一团倒在地上,男主和好基友在餐厅厨房扭打倒在地上满地菜叶子。
说说演员。
给了劳模姐太多特写,觉得有点烦。
觉得劳模姐演的有点太过用力。
一美的表演中规中矩,比较正常。
Viola Davis的演出还算可圈可点,只是不知道对推动剧情有何帮助。
最后不得不说Isabelle Huppert的角色很失败。
把她刻画的太stereotypical - 因为是法国人也不必让她整天拿着一杯红酒在手上看上去无所事事吧。
摄影很棒,很多镜头慢慢模糊的感觉和背景音乐好像一起融化。
看完两部之后发现不只是不同的剪辑,而是好几个同样的场景是分开来拍的,角度不同连台词也稍许有点不同。
两条线分开前进,然后交汇,再分开前进,再交汇。
当你先看完一部,再看第二部的时候,这种好像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其实却不确定真的会发生什么的感觉实在很奇妙。
我想这或许也是导演试图追求的效果之一吧。
配乐非常好。
今天在Spotify上听了Original Music From And Inspired By: The Disappearance by Eleanor Rigby - 大概是值得打五颗星的作品。
强烈推荐。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按照放映顺序,先说him再说her。
一美演的是个普通餐馆的老板,结果画面一转,原来是深藏不露的富二代。
家里有个米其林餐厅(并不是……),却以“为了朋友”的名义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开着自己的酒吧。
从朋友和家人的对话能感受到,男主角的性格其实并不是特别好。
跟了父亲的不够主动,让朋友受不了的自说自话,导致老婆跑掉的反应平淡。
即使不去看her部分的很多前因,光是从him部分的后果都让人觉得,这么随随便便懒懒散散活该老婆跑掉。
对酒吧的经营完全是过家家式,有野心又不用心。
父亲工作如此辛苦,他有他的难处,做儿子的却永远不想听。
不但鸡同鸭讲,而且不断为了母亲被抛弃的事情再怨恨父亲。
正如her当中不高兴老师的那句话:我从来都不想生孩子,他们让你感觉忽冷忽略,情绪大起大落,突然想吃酸黄瓜。
生完一辈子肥成猪,没日没夜辛苦操劳。
说话也听不懂,从来不肯按你意思来,只是偶尔突然绽放一笑,那就美得没边——只是29年后他们后突然扔出你根本不记得的20年前的一件事、一句话指责你毁了他/她一生。
太特么同意这句话了,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小孩啊!
(笑不论是谁来看,这两个人的条件简直是没资格可以抱怨的富二代。
男方爸爸的餐馆有滚石这样的老客人(记不清是哪个乐队),妈妈家有钱到刚结婚就能砸钱让女婿开餐馆;女方爸爸是牛逼高校心理学教授,妈妈是法国人,乐团第二小提琴手。
明明生活无可挑剔,却还是诸多不满,对现在不爽对未来迷茫。
孩子的事情怎么看都只是导火索而已,只是终于让潜伏已久的对自我的不确定爆发出来。
这里不得不再次引用不高兴老师吐槽El的话:你们选择太多的一代人,父母都牛逼哄哄到让人咋舌,可是却还不满足。
不想承担责任,利用读研不断拖延走上社会成为独立人的时间。
是啊,这么做是很幼稚很不负责任,可是,你让这些根本除了自己根本没有责任要负担的人,除了一再对自身挖掘钻研,上哪里再找一个这样自己主动挂心也没有别人能帮到的对象呢?
him部分的剧情说真的,不如her更让人觉得完整又有方向。
可能因为本身就只是一半而已啦,只有看完him&her才能说看完了这部电影。
那些不完整的,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的,那些缺了前因差了后果的,不正是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辈子在苦苦寻找真相的半圆人,亟需有一个共同作用使生活前进的Ta,却又永远没法真的理解和感受对方。
只能靠磨合和忍耐。
很奇怪的是,明明him部分几乎每秒都在舔舔舔,回想却不如her部分喜欢的画面多。
下半部喜欢的情节真的是一抓一大把的,可是第一部真的触动到的只是最后渐渐走远的西装背影。
鱼很冷,也很萌。
好喜欢每个人都和它打招呼,用一条生物去代替了不能言说的孩子。
配音非常好,和情节配合食用,意境立刻大幅提升。
连老师讲课的部分都是有指向的,以后一定会把那一段再好好看一遍。
不能更认同听到烂歌会抓狂的男主角,我也是受不了就会想掐死收音机的那种。
不过是错觉么,男生这边的回忆就少很多?
更多是对事业的茫然和对父亲的反抗,俄狄浦斯情节要处理好哦(下部的心理学内容层出不穷,让人惊喜不断)本来就那么像他爹,坐吧台写账本真是一个模子出来,为什么非要推拒呢?
你看只要事业走上正轨,妹子果然回来了吧其他想不起什么了,嗯……一美大大胸好大,有B了吧?
腿没男神长,脸没男神美就算了,身材不如专业人士也很正常,只是连胸都不如男神大。
简直没法活_(:з」∠)_===============以下废话碎碎念====================这世界好奇怪的,所谓草蛇灰线,很多事当初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之举,当事后回头看,却觉得意味深长。
就好比去年标记想看的时候,这部片还是只有中分头撞车照的不知什么鬼。
因为一时兴起把所有一美的片子都一溜标记下来,后来也完全没有留意过,甚至连预告片都没完整看过。
而回去看,纯粹因为某个群里面的妹子的一句话才晓得在香港有点映,买票也正好开始。
完全不懂怎么买票的自己,根本没找对地方,却靠微薄找到了很有方向感的元老级腐女带队。
一切加在一起,只能说是太巧。
电影对现在的我来说很难看他没那么吸引人我没那么能专注也没有喜欢的演员来吸引我的注意力天呐来来回回感觉看了三四天才看完这两部电影太折磨了相比来说我更喜欢她从跳河到学会化妆正是我需要走的石子路他整篇电影抑郁消沉whatlike男的好像真的会那样会吗?
本来想说会的话给我一个但想了想他他…好纠结一方面他肯定是个nice的伴侣另一方面他遇到问题又真的好消极救命 他家庭不和谐是万千原生家庭毁灭一部分的小孩之一俺心疼了 心疼一下同盟她真的很多人在帮他他真的几乎是一个人苟延残喘好可怜😭狠狠落泪了与其说是恋人分开后的不同视角不如说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如何一些大彻大悟的时刻了属于是不知道为什么把影片名记成他和她的浪漫情事是否情事必须浪漫
睡了N次,无趣。
细节处理得好精致啊导演必定是有故事的人
2014.10.19//兩套電影的節奏十分鬆散,故事劇情不足以令一套電影一分為二再分開上映,只能說拖著又一套戲,分寫二人角度,其實一套電影的時間已經足夠。
我真的看一美好不爽啊
There is only a heart in my body .Have mercy on it.太骚气的情话了(★ ω ★)
七年也许是夫妻之间一个永远无法忽略的点,只不过剧本略显无力,绞尽脑汁想要造出金句的时候,也许忽略了所谓爱情的创伤究竟是什么?
某些设定让人感觉非常疏远,这到底是一个可引起人类感情共性的痛苦故事还是一个喋喋不休呻吟不止的中产阶级浑噩日常,滤镜少一点渲染,台词配乐少一些做作,至少让人看完电影后的心情不必与主人公的感情一样被莫明地消耗殆尽……
身体完整,不为温饱所困,原生家庭健康,无人干预,彼此相爱的两个人也无法好好在一起,人类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
你知道,有些人只是存在着,就可以毁掉他人的生活。然而,这些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一切都只不过是记忆的美化与过往的执着。
难道关键字居然不是哀伤而是爱情嘛!#明明是一部伴侣关系治疗教育片#
看完Them&Her之后, Him基本上没法看了. 一个很平庸的片拆三个版本出来简直是犯罪, Her的观感是三个里面最好的. 【我果然是Her粉
We are younng. Heartache after heartache we stand, no promises no demands. Love is a battlefield.It's funny how a person just by living can damage another person beyond repair.
帅。
开头还行,但看着看着就觉得无趣了。这么好的一个想法,没处理好,可惜了。没看完就放弃本片了。
三个版本里,最喜欢的是《他》。《他》和《她》一定要合起来看,这个故事才有它应该有的样子。被韦恩斯坦逼着剪出来的《他们》就是一个天大的bug。
James McAvoy真好。看着他,心都暖了。
哭成了傻逼。
him的爹和餐馆比her一大家子好看多了。。。
Get了一美的演技,抑或是本色出演,直男本色,一头懵逼,两头跳。但是整部电影就有些没意思,剧情撑不起一部电影,更撑不起现实男女婚姻话题。看完了他和她,听说还有他们,懒得看了。
有点沉闷,画面很美,一美依旧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