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律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简介: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通过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犹有故国梦的的讲述和大量生活环境的空镜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乡愁和孤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又散落韩国各地,他们各自有梦,生活在不一样的风景之内或之外详细 >
梦见遥远未来是孩子们的专利,乡愁与寂寞才是全球化时代下梦的永恒主题。
张律拍完《豆满江》(2012)说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但一年后他就交出了《风景》。他把镜头对准数名在韩外籍劳工,用大量空镜展示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嘈杂的车间、大棚),请他们谈他们在异国的梦。有人梦到自己中了乐透,带家人朋友去首尔玩、看演唱会;很多人都会梦回故乡;被烧伤的工人在梦里被戴镣铐的鬼魂缠身又遭遇纵火;有人一晚五次梦到自己辞职。《风景》里没有张律热爱的唐诗。
@2019-03-18 20:05:09
入境后机场高速的模糊风景,收尾时主观镜头的奔跑停留仰天,是迷茫寻找也是逃避欣慰。同样外来人身份的张律导演采访了亚洲周边国家来韩国的打工者讲述自己的梦,基本上都是故乡亲戚或者有些苦难的故事,而最喜感的到是那家照相馆的本地老板。串场的画面和剪接有想法和挺灵的,朗园林象词语展映。
移民打工者的外在风景和梦的内心风景。令人惊讶的是梦的内容如此相似。
持重个体体验并非社会/历史因素的纪录片,我还没能完全概括张律一直以来的侧重
FFF08.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闷骚记录片,讲述了在韩国打工的十几个国家的人的日常生活。记录片依旧如张律之前拍摄的电影一样闷,能看下去的人估计还是能看下去,看不下去的人估计还是看不下去。
风景在工地里在工厂地在屠宰场里,乡愁在风里在雾里在梦里。
留白的空镜,好久没发这么长的呆;异国他乡的梦,原来也不那么异国,不过我倒是很久没做异梦了
梦的抚慰与无助
借标,公共空间的探讨,穿插民间采风,监狱里的独白。你只能经过,不能停留,因为现在正在OC。走出隧道就是光明了吗?不如出走,不如出走…
关注边缘群体的立意是好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把没一个人物拎出来,介绍一下采访一下,这样实在不足以称为好的纪录片。以梦作为出发点,是对外来底层记录最美好的话题,但映照出来的现实反差真的过大。韩国,一个表面光鲜的国家,都是由这群每天忙碌的各国务工者撑起来的。
一种表面的生活景观,言说是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桥梁。关注到在韩务工的特殊群体,但并不做深入。没有事件,也不试图捕捉动人的瞬间,把情绪压抑在零度,当然也杜绝了猎奇的眼光。环境似乎是另一个在做陈述的对象,而不只是过场的空镜。其实,电影院无非是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他们站在银幕里看风景,看风景的观众在电影院里看他们。最后摄影机突然开始狂奔(这似乎是看过的几部张律电影的一种可辨识的机位特色:全片静止->结尾运动),并在晃动中颓然倒地望天。这一个动作霎时间让所谓的旁观姿态荡然无存,拍摄双方坚决地站到了同一立场。观感直接升一星。
是非常非常平淡的叙述,但是有些人在讲述梦境的时候是闪光的
补标
映后听张律导演讲 才知道此片拍摄时有多大阻碍 太多话隐而不发
听了导演的解读之后才觉得有些开朗,原来是这样异乡劳工的风景,一切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细致考量,空间和那些显于空间里的故事,时间和回忆的混乱与模糊,融为一体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梦见遥远未来是孩子们的专利,乡愁与寂寞才是全球化时代下梦的永恒主题。
张律拍完《豆满江》(2012)说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但一年后他就交出了《风景》。他把镜头对准数名在韩外籍劳工,用大量空镜展示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嘈杂的车间、大棚),请他们谈他们在异国的梦。有人梦到自己中了乐透,带家人朋友去首尔玩、看演唱会;很多人都会梦回故乡;被烧伤的工人在梦里被戴镣铐的鬼魂缠身又遭遇纵火;有人一晚五次梦到自己辞职。《风景》里没有张律热爱的唐诗。
@2019-03-18 20:05:09
入境后机场高速的模糊风景,收尾时主观镜头的奔跑停留仰天,是迷茫寻找也是逃避欣慰。同样外来人身份的张律导演采访了亚洲周边国家来韩国的打工者讲述自己的梦,基本上都是故乡亲戚或者有些苦难的故事,而最喜感的到是那家照相馆的本地老板。串场的画面和剪接有想法和挺灵的,朗园林象词语展映。
移民打工者的外在风景和梦的内心风景。令人惊讶的是梦的内容如此相似。
持重个体体验并非社会/历史因素的纪录片,我还没能完全概括张律一直以来的侧重
FFF08.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闷骚记录片,讲述了在韩国打工的十几个国家的人的日常生活。记录片依旧如张律之前拍摄的电影一样闷,能看下去的人估计还是能看下去,看不下去的人估计还是看不下去。
风景在工地里在工厂地在屠宰场里,乡愁在风里在雾里在梦里。
留白的空镜,好久没发这么长的呆;异国他乡的梦,原来也不那么异国,不过我倒是很久没做异梦了
梦的抚慰与无助
借标,公共空间的探讨,穿插民间采风,监狱里的独白。你只能经过,不能停留,因为现在正在OC。走出隧道就是光明了吗?不如出走,不如出走…
关注边缘群体的立意是好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把没一个人物拎出来,介绍一下采访一下,这样实在不足以称为好的纪录片。以梦作为出发点,是对外来底层记录最美好的话题,但映照出来的现实反差真的过大。韩国,一个表面光鲜的国家,都是由这群每天忙碌的各国务工者撑起来的。
一种表面的生活景观,言说是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桥梁。关注到在韩务工的特殊群体,但并不做深入。没有事件,也不试图捕捉动人的瞬间,把情绪压抑在零度,当然也杜绝了猎奇的眼光。环境似乎是另一个在做陈述的对象,而不只是过场的空镜。其实,电影院无非是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他们站在银幕里看风景,看风景的观众在电影院里看他们。最后摄影机突然开始狂奔(这似乎是看过的几部张律电影的一种可辨识的机位特色:全片静止->结尾运动),并在晃动中颓然倒地望天。这一个动作霎时间让所谓的旁观姿态荡然无存,拍摄双方坚决地站到了同一立场。观感直接升一星。
是非常非常平淡的叙述,但是有些人在讲述梦境的时候是闪光的
补标
映后听张律导演讲 才知道此片拍摄时有多大阻碍 太多话隐而不发
听了导演的解读之后才觉得有些开朗,原来是这样异乡劳工的风景,一切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细致考量,空间和那些显于空间里的故事,时间和回忆的混乱与模糊,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