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过一个无聊的问题:如果不幸流落到荒岛上,只准带一部书,那么你会带……?
据说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红楼梦》,我不反对,那是一部写尽人间百态的书,只不过太过悲凉,不能打破荒岛的冷寂气氛。
若问题改成“只准带一部音乐剧电影版”(假设荒岛上存在电源、DVD机、遥控器……这还是荒岛么),那么,该选什么呢?
好弱智啊,题目明明说了RENT,这没错了。
但选择RENT,意味着我对其它我所爱的剧是不公平的。
CATS是铺张华美的世间百态写意,NDP是浓墨重彩的1482年油画,STARMANIA是冷漠与绝望的抽象主义作品……相较而言,我所爱的RENT,以及它叙述的“纽约爱情故事”,似乎过于……贴近生活。
没有遥远的传奇,没有童话的环境,没有虚拟的时空。
仿佛这些人,这些事,就活在我们身边,波西米亚的另类作风并没有洗脱生活的真实色彩。
但看似“真实平淡”的RENT,却向我们——不论是否置身于荒岛——提出了一个真实又残酷的问题:如果你被命运逼到绝境,甚至,知道你的生命很快将要结束,你将如何面对生活?
“当世界背叛了你,你也背叛世界”,不错,这是一条路,可惜不免有些自欺欺人,我们个人毕竟不能脱离社会生存!
另一条路是被悲惨的命运彻底打倒,跳楼上吊抹脖子开枪,不一而足。
面对疑问,Jonathan Larsen淡淡一笑,用他的音乐回答了问题:生活在此处,不在别处!
说到命运的打击,最沉重的莫过于拿到一纸HIV阳性诊断书,间接地被剥夺了生的权利。
在这迷茫无助的时刻,人人都会唱出这样迷茫无助的声音:Will I lose my dignity?Will someone care?Will I wake tomorrow From this nightmare?Life Support的成员们手挽着手,站起身来。
遥远而优美的和声,层层叠叠,如同溪水渐渐汇成海洋,声音轻柔却是悲怆有力的叩问。
命运,这便是命运!
这样的场景使人震撼,也使人无力。
既然今天如此,明天呢?
我能从昨夜的噩梦中醒来吗?
我能逃脱既定的命运吗?
我能忘记过去,重新开始生活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一线希望,从名叫Gordon的年轻成员之口流露出来。
尽管面对绝境,“但我要超越自我,面向未知的世界。
因为理性告诉我,我本应在三年前死去。
”此时此刻,我还活着,这岂不是命运的恩赐?
一味地埋怨命运是无用的,不应只想到今后的不幸,而忽略了眼前鲜活的现实。
我不知道怎样给RENT归类,但就我个人的观点,它不是悲剧。
尽管它的确拥有一个悲剧的结局(死去的是最惹人爱的Angel哇……想不赚眼泪都难),但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超越任何一部喜剧的。
什么是波西米亚人?
骨子里的坚强、高傲和乐观,使他们没有向虚无的命运低头。
热爱生活,这样一件事不必等到明天来做,而是此时,此地,此刻!
这样强悍的,压倒一切的生活信念,出于身染绝症的十九岁少女Mimi之口:There is no futureThere is no pastI live this moment as my lastThere’s only usThere’s only this Forget regretOr life is yours to missNo other roadNo other wayNo day but today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评选“最短至理名言”,非No day but today莫属。
假如我们一定要从这部剧中找到某种“核心精神”的话(波西米亚是一种精神么?
有人并不以为然),也是这四个单词而已。
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信条吗?
活在当下,别无他日,惟有今天。
我爱这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如Angel淡淡地说“Times are shitty, but I'm pretty sure they can't get worse.”又如那位可爱的配角Gordon同志所说:“I’m a New Yorker! Fear’s my life!”在笑声中体味命运凄凉,细细琢磨时,便发现这种价值观的可取之处:即使看透了人生的悲哀,生命的渺小与短暂,依然要乐观地去爱,去生活。
尽管卡夫卡说“有无限的希望,只不过不属于我们”,有希望总比没有好。
由此观之,Jonathan Larsen有着普遍神经脆弱的美国人少见的旷达坚强。
老美们热爱大团圆的结局,迪斯尼动画果然也部部是喜剧(连《巴黎圣母院》都改成喜剧),说悲剧会打击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云云。
百老汇的剧不同于英国剧、法语剧,自然也是轻松愉快,喜剧居多。
无怪乎Larsen生前从未相信该剧能如此卖座——一部讲述非主流生活的悲剧题材音乐剧,拿下普立兹奖和四项托尼奖,除去音乐本身的魅力,应该还有别的原因吧?
对黑暗的蔑视,对生命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剧中无处无在的生命激情——这是RENT的灵魂。
这种可贵的生命激情,在听过La Vie Boheme后感受尤为强烈。
这是全剧的高潮,波西米亚的年轻人们一进餐厅就发现了Benny及其岳父等中产人士,后面的表演自然也是围绕着一个目的:赶走他们。
剥去资产阶级的虚伪,繁复而无味的食物,衣冠楚楚的装饰,矫揉造作的品性,抛弃这一切!
留下自我的张扬,率真,音乐,食物,性,电影,时装秀,摇滚,政治,想象,创造。
即使面对贫穷和疾病,未来的绝望,也要大声喊出“Actual Reality—Act up—Fight AIDS”这般强硬的口号。
即使抛开电影版的精彩表演,La Vie Boheme的音乐也给人以过耳不忘的强烈震撼,你能感受到那喊出来的爆发的激情,感受到年轻艺术家们的抗争,爱情与眼泪。
贫困,疾病,被人误解的创痛,都不能成为不热爱生命的理由。
爱在此刻,生活亦在此刻。
情节在展开,但无论Angel的逝去,或是Mimi的苏醒,都不是大喜大悲的故事。
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喜悦。
“我爱故我在”或许是波西米亚人的信仰,让他们永远淡定执著地面对生活。
结尾的Final把Without you和No Day But Today两种旋律融为一体,男声的旷达坚定,女声的柔情似水,久久地回荡、交织在一起,用共同的力度和决心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每当听到末尾,我的思绪总是游荡到电影版的全剧开端,八个人站在明亮的聚光灯下,笑着,打着拍子,高声唱那首著名的Seasons of Love: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oments so dear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How do you measure - measure a year?太短暂的生命,太多的疑问,生命又有太多的美好。
用什么丈量你的生命?
答案如此简单,而又有力:用爱丈量。
用爱丈量生命。
我想,这才是Jonathan Larsen用他36岁的短暂生命和他7年创作出的RENT,告诉我们的一切吧。
光明在我们每个人脚下;生活在此处,不在别处。
《Rent》常见的中文译名是《吉屋出租》。
这名字也太无厘头了一点。
所以我没有用她作这篇blog的标题。
《Rent》本来是百老汇的名剧,去年被翻拍成电影,歌舞片。
《吉屋出租》这个译名给人的感觉比较喜剧,让人想起这两天正在大陆公映的电影《双层公寓》。
不过实际上《Rent》根本就不是喜剧片,也和出租房子没有什么关系。
Rent这个词在电影中直接出现是在开始的时候,两个男主角的一首歌,抱怨所有的东西包括生活都是租来的,而他们没有钱去支付租金。
《Rent》一片关注的是一群社会的边缘人士,他们从事各种艺术创作,他们拒绝西装革履追逐名利的主流生活,他们嘲笑穿着西装三件套的商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
他们每个人都一贫如洗,他们中有好几个人都是艾滋病患者,但是他们非常真诚地爱着大家,恋人、同性恋人还有朋友。
他们业有彼此痛恨的时候,也有为朋友去世而痛苦的时候,也有被毒品所困难以自拔的时候。
然而无论何时,他们都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
不过,作为一部电影来说,《Rent》的剧情过于简单,缺乏冲突和高潮。
但是全片中的大量音乐却非常精彩,风格也是非常多样,从爵士到摇滚,或者蓝调或者灵歌都非常好听。
而表现整部电影宗旨的主题曲Seasons Of Love更是流传极广。
In diapers - report cards In spoke wheels - in speeding tickets In contracts - dollars In funerals - in births In -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How do you figure A last year on earth? Figure in love IMDB得分7.1(7942人投票),我打6分。
http://spaces.msn.com/likeyesterday/
(本来在写短评,写着写着字数就超了哈哈哈)这部舞台剧讲述了纽约几个住在一间出租屋里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身无分文,吸毒,患有艾滋…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却也有着真挚而简单的情感,有善良而温暖的心~他们都有着不同的难处,每天被生活困扰,却从未放弃希望…“虽然不知道有没有明天,但我们仍畅想未来”
Roger和Mini(官配主线cp)全片搞笑而又泛着浅浅的温情和淡淡的辛酸,还是挺感人的(尤其是看到Angel死的时候呜呜呜)(“人间太苦了,小天使要回天堂啦”)我最喜欢的可能就是Collins&Angel了吧~全程两人甜甜腻腻的,尤其那首「I’ll Cover You」齁死啦!
最后也真的很感人哇(BE了…难受,小天使怎么能死…)Angel的演员真的要夸夸!
任何一版都是!!!
男扮女装,穿着高跟鞋跳舞,尖着嗓子唱歌,还要演出那个妖娆的神态!!!
绝了!
(好吧实话实说是从北舞09年毕业大戏翻制版来的,我就是在夸嘎子)(当然每一版的小天使我都很爱但是嘎子身材最好!
(不容反驳))看过这个的姐妹考虑看下北舞演的吗~虽然是有差距但是已经很棒啦!
(况且云次方这么好磕)总之「吉屋出租」每一版我都很爱~原版当然更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I'll Cover You (Reprise)暂无评分Brandon Victor Dixon Company of Rent Live / 2019
Collins和Angel!!!
他们的哭与笑,我们能看到!!!
前两年的片子了……但一直是我喜欢的片子之一……忍不住还是评论一下吧……冬夜,寒……不像其他的美国大片,眼前出现的人虽是主角,却不是英雄。
作为音乐剧的改编,一开头便是那熟悉轻快的旋律:SEASON OF LOVE。
可是谁又知道,这份轻快的背后,正片描述的却是那些人的挣扎,那些人辛酸的生活。
我不是喜欢看这种有点黑暗的影片的人,但我却深深爱上了这部RENT,不仅是因为作为音乐剧它的耳熟能详,不仅是其中摇滚却深情的音乐感染了我,而是因为“爱”的主题的感动。
这是一批可以说是社会底层的人:吸毒者、艾滋病患者、夜总会女郎、同性恋和贫穷的人。
然而他们的生活虽然在我们眼里是艰辛的,却在影片中每个人都透着乐观与豁达。
COLLINS和JOANNE作为这些人中仅有的两个拥有稳定正当职业的人,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了维持这个“家庭”的责任,尽管在ANGEL的葬礼上COLLINS泪流满面,吟唱着曾经欢快的I WILL COVER YOU,尽管JOANNE与MAUREEN分分合合。
于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ROGER的吉他、MARK的摄影机、MIMI的爱情、ANGEL的鼓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愉快,直到欢快的ANGEL离开。
影片在处理ANGEL离开之前用一种淡出的手段交代了艾滋病CLUB里面其他成员的消逝……生命凋零就在一瞬间,看着那些笑容淡出在你面前,你又如何能够控制自己的泪水。
ROGER的幡然省悟并不能改变MIMI失踪的现实,当他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离开这个自己所爱的人的城市,无法离开爱人的时候,他选择了回来。
WHAT YOU OWN是本片中笔者最喜欢的歌曲,摇滚的曲风坚定而富有希望感,掷地有声的歌词和节奏显示出的是活在当下的魄力和决心。
然而此时,在爱人的歌声中沉沉睡去的MIMI居然又醒了过来。
引出了RENT最后的主题:NO DAY BUT TODAY。
如果是喜欢看悲剧的人,或许会觉得MIMI的起死回生有些牵强,毕竟对于作品的整体,悲剧的结果更适合这种有些灰色的风格。
然而这个结局却是音乐剧原作者的另一个结局,MIMI的回归是一种平衡剧情的手段……让爱飞扬,才是本片的最终目的。
此刻,我在这里,回顾着两年前观看时的兴奋和感动,留下这些文字。
即使你不愿意看这部作品,也希望你能找到爱的存在。
====================================PS 跟我以前的作品风格是不是很不一样啊其实我自己也有点酸的说……纯粹尝试新文风啦原作写于2008-07-13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顾城RENT讲述的是”社会边缘群体”的故事。
变装皇后,无政府主义者,脱衣舞娘,落魄音乐人,还有为“自己的记录”而挣扎的纪录片导演……他们桀骜恣情,离经叛道,他们属于宿醉和高歌,大声嘲弄着”波希米亚已死”,他们爆发着璀璨得惊人的生命力,像是砸碎在大楼门口的香槟酒,在一簇突如其来的火焰中炸裂出新生。
“如何计量一年?
分秒,喜悲,日出日落,午夜与咖啡,咫尺或远途,还是……爱?
”《seasons of love》,爱是他们的选择。
贴满了非主流标签的他们被抛掷在举世所弃的角落,或者说,他们将所谓主流社会驱逐出境,在自己的国度为每分每秒赋予爱和自由之名。
曾有人说人性就是兽性和神性的结合,所谓人性的光辉或许就是爱。
原始的欲望和高贵的悲悯相碰撞,是怒放的天性也是虔诚的修行,留下属于这尘水相合的凡躯所特有的辉彩。
爱的触动太过真切,让某些“主流”声音强加给属性的贬义显得充满讽刺。
在这种力量面前,歧视崩塌成破碎的哈哈镜,每个碎片都在嘲讽那些草率定论的扭曲。
就像剧中形容Angel的一句台词,“他是你无法成为的男人,她是你无法得到的女人。
”看Angel,不知不觉地就穿过了任何标签。
真善美的优先级永远高于任何标签。
请穿过男或女、小众或大众、认可或歧视、赞美或唾骂,请穿过标签,穿过世俗,穿过加尔各答也穿过波希米亚,穿过熙熙攘攘也穿过遗世独立,穿过一切定义中的界碑,穿过坟墓——去审视,以绝对的平等和自由起誓。
“敬一切性恋,敬人类,敬禁忌,敬美好,敬我们成为我们而非他们。
”其中最动人的片段,应该就是《La Vie Boheme》,波希米亚生活。
百度百科给出的波希米亚的意义很简单——一种艺术家气质,一种时尚潮流,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模式,自然不羁,轻度的颓废和流浪色彩,个性的显露。
在西装革履、道貌岸然的三位“先生”面前,“波希米亚早已经死了”的嘲讽点燃了这场叛逆的狂欢。
流光溢彩的荒唐,将虚伪做作的一切自我束缚打得粉碎,只留下酣畅淋漓的自由。
这种震撼不同于叛逆本身的刺激,更源于宣誓般的呐喊,源于对自由和平等的尊重。
这份尊重使世界变得明亮而鲜活,生命力和创造力在颠覆中腾空,绽放,夺目如烟花。
就像殿堂上高悬的水晶灯,在坠地破碎的刹那让人想起的不是满地狼藉,而是叮当脆响,是无数闪烁的水晶在各个角落反射着光。
那绝不是颓废堕落的美,而是蓬勃得耀眼的希望,就在此时此刻。
这耀眼的希望和颓废搭不上边儿,即使在一个成熟完善的理智社会中,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酒与疯狂。
波希米亚在“反传统”。
无数早就被时光定义过时代里也总有人在“反传统”。
《La Vie Boheme》对束缚充满讥诮的、张扬盛放的态度,让人想起了魏晋。
我与我周旋久,穷途恸哭而返,礼不为我设,当醉当哭当放肆,当向万众呐喊吾辈情之所钟——天地混沌,时局叵测,入世既难,此身愈沉,高蹈的灵魂愈格格不入,他们在“不谐”中挣扎,或沉沦,或呐喊,一声长啸,玉碎昆山。
他们求的,也许是自我。
世间给的自由太稀薄,就向自我求一个自由。
这样的呐喊太过痛楚,像是与杰出的“月亮上的灵魂”相伴生的诅咒。
既然如此,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以冷静为习惯的泱泱世人,为什么还会被他们的呐喊唤醒,被他们的痛苦灼伤?
魏晋一声强音成了悠悠千年间的念念不忘,《Rent》这部本以为只属于“外百老汇”的作品成了百老汇最经典的剧目之一,斩获奖项若干,包括业内最富盛名的普利兹戏剧奖。
为什么?
这或许成为一个问题,或许并不,或许有人好奇真正的原因,或许那个原因太过简单,只是以理智为盔甲的人们太不习惯于承认,不过都不重要了。
那么,不如举杯——酒或茶或白开水都没关系了。
“敬狂喜,敬自由,敬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
”敬爱,敬自由,敬所有仰望月亮的生命。
抛去通俗,歌曲质量明显高过妈妈咪呀。
凄凉christmas里 无论“sister”还是“brother”都很high是凭吊身无分文的理想?
没关系,无论如何都还是要活下去。
唯有毒品和AIDS能阻碍生命的延续。
当candle照亮mimi她看见angle,咽下的气又吐了出来。
她的消失和复活都戏剧化与假惺惺。
除此以外,结尾大家继续过着惨兮兮小日子。
不错可以剖析成名为《底层人民的幸福小日子》外加名为《毒品害惨了他们》的公益片。
挺好。
今天看了《Rent》,真的被剧传递的人性光辉感动到了。
这位艺术家对于边缘人物的关注让人动容。
这部音乐剧在国内可能有好市场,因为国内对于这类边缘患艾滋病的群体从来都是同情大于理解。
大家都知道对于艾滋病人不要歧视,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
但是很少会有人想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也不会有人问是怎么染病的,更不会去理解他,很多人会觉得因为性行为传播的艾滋病人都是滥交导致的。
就算是想去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也是带有一种怜悯的态度,悲天悯人,这样现在高处永远不会真正给人带来温暖。
现在关于艾滋病作品的素材人物从来都是以形象正直并且拿的出台面的人,从来没有边缘人被当做素材。
难道站在光处的人才有向上生长的能力吗?
不是的,那些黑暗中的人们他们也渴望有朝一日能站在太阳下被认可,或者不求认可只求接受。
他们是我们眼中的边角料,在我们眼中他们黑暗愤世,但是他们心中也有自己的光芒。
百老汇每年圣诞都有必演的节目而我想 之后每年12月31日我都有必看的小片了525,600minutes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去年年末在北展看了Karen Mo的现场版Rent坐的太后 字幕太快 人太兴奋 期间又和一鬼佬有些许龃龉所以听得不甚畅快就只觉得歌好听以及 Karen的屁股果然是“十四个街区最棒的”至于这部让我醍醐灌顶充分了解剧情的歌舞片不能不力荐还是歌好 词也畅快No other road No other wayforget regretNo day but today那些关于glory, dignity, ego的歌词确是让我的小心脏 兴奋得跳呀跳 另外 让我心跳的还有电影版里的Mimi乍看像“大河之恋” 里 布赖特·皮特带着的印第安女孩有那么一瞬间 我觉得 黄碧云写的叶细细也应该是她那个有一半黑人血统 随时呕吐的女子个人觉得 电影版里的Maureen要比现场版的好很多看现场的时候 我好像用她单口秀的时间去了趟卫生间可见那一版里的这个角色不是一般的无趣 总之 现场版里的其他角色似乎都在Karen光环之下而电影版中分量要平均很多当然 也要好看很多
提到“波西米亚”,我脑海里率先显现的是雨果笔下恣意随性的艾丝美拉达和比才曲中至情至性的卡门。
浪漫美丽的女人身上洋溢的鲜活与不羁,寄寓着沉闷的教条社会里人们对于自由和美好的渴望。
倘若,有人要把这个穿越几百年历史尘埃、镌刻着鲜明欧洲元素的题材搬到一洋之隔的纽约城,还要以前所未有的摇滚风格重新锻造成一部作品,恐怕很多人根本无法想象出它的样子,甚至会担心它会成为“四不像”的尴尬怪胎。
但一个29岁的美国作曲家,硬是把这般匪夷所思的想法成就了一部美国音乐剧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一部今天听来依旧燃到爆炸的热血经典《RENT》。
Jonathan Larson,一个只有36年如流星般短暂的生命,仿佛就是为了这部传奇的诞生路过这个世界。
他在《RENT》公演前一晚隐遁人间,选择在天堂见证这出人间悲喜。
Will I Lose My Dignity?圣诞节前夜,主人公Mark的简易摄影机对准了NYC一片寒冷僻静、马上将被拆毁重建的街区。
这里是他租住的旧公寓,也是境况相似的清贫艺术工作者聚集的“非主流”地带。
商业区万家灯火的辉煌映照待拆迁街区四壁漏风的破败,四处洋溢的节日气氛衬托圣诞夜被催租的窘迫,作者用最直接的对比渲染出看似温馨表层下社会的冷漠和逐利。
被吝于给予尊严的潦倒之人,偏偏遇上最狼狈的境遇。
然而作者还嫌“不够味”,这群可怜人的一大部分还被赋予了另一个标签:HIV携带者。
腰间别着醒目的AZT(艾滋病抑制药物)提醒器,只能在冷清的小剧场组织“Life Support”互相给与慰藉。
承平喜乐的表象下,一群人正游走在孤独和崩溃的边缘。
团建活动里一个男人吟唱着:Will I wake tomorrow from this nightmare? 何为噩梦?
是从天而降的绝症还是周遭冷漠嫌弃的鄙夷?
人拥有太强大的惯性能力:对待他人的痛苦不幸,充眼不见、充耳不闻,只愿粉饰太平、勿煞风景。
糖果色的霓虹灯里,循环播放着甜腻的《Jingle Bells》,陪伴这群不幸之人的,却只有Mark那架掉漆的摄影机。
1994年,Tom Hanks和Denzel Washington主演的《Philadelphia》将艾滋病人形象重磅推入公众视野,引起关于尊严与正义的浩大讨论。
两年后“霓虹灯疗法”的横空出世,临床上为艾滋病患者带来空前福音。
相比于之前的扭捏遮掩,美国社会确实在不断努力,用各异的方式为艾滋病人提供发声渠道,营造更为理解包容的环境。
《RENT》中对艾滋群体的设定,勇敢且极具魄力。
主角团齐声吼出的“Fight AIDS!
”让我禁不住拍案叫好。
Is Anyone in the Mainstream?环境再令人失望,人总归要找到自己制造能量的方式,去获得快乐、实现价值。
《RENT》里这群主人公身份各异:独立摄影师、摇滚歌手、钢管舞女郎、变装皇后、先锋说唱人,他们用略显癫狂的夸张手法,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生命激情。
在咖啡厅里,面对衣冠楚楚的上层阶级,主角团奉上了帅翻天际的合唱《La Vie Boheme》。
天马行空的想象糅合毫无禁忌的措辞,生生把西装革履的好先生们逼到结账走人。
Mark跳上餐桌,问出一句:Is anyone in the mainstream? 也许所谓“主流”只是一个人为想象的条框,之内是主流,之外称异端。
可这决定“内外主异”的标准是什么呢?
职业、财富、种族、取向,皆可以成为划归阵营的尺规,而同时满足所有既定规则的人恐怕太为罕见。
“主流”,从某种角度看,只是盲目趋众、欺骗自己的伪装。
主流不应该成为偏见的掩护,而是去试着引导人性中基于真实的珍贵品质与美好追求。
当Mark毅然从电视台辞职,Roger赎回自己的吉他,决定真实面对自己所珍视的生活而在天台惊喜相拥的时候,我为他们那句“You are not alone”激动得热泪盈眶。
此时此刻,那道在他们之间默默形成的联结才是彼此最稳固的能量源泉。
Measure Your Life in Love乍一听来,联结和自由仿佛是彼此冲突的。
自由,理所当然是突破阻力、跳脱障碍,向着星辰大海独自进发的昂首阔步。
然而人们是否想过,真当到达了一处陌生的彼岸,四面没有任何熟悉或可依赖的事物,人该用什么来抵抗无边的虚无?
理性的效用终归有边界,好比通过苦苦探索终于得见周遭世界的真实模样:我们在象牙塔里幻想的瑰丽不过终结于现实的黑暗。
可是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感叹黑暗的无垠,而是要在其中辨识到光的方向。
这道光来自同质的联结感,它是默契、是体谅、是孤独的劲敌、是对抗混沌的利刃,人们把这种联结叫做“爱”。
三对情侣,代表了三种爱的不同特质:Roger和Mimi,大雪纷飞里唱出的是敢于接纳的勇气;Joanne与Maureen,分分合合、嬉笑怒骂间觅得的是倾心托付的信任;Collins和“人气王”Angel,一次次拉手在街上飞奔,酝酿的是最平实和温暖的守护。
相比于世间的一切名利和浮华,爱才是最难觅得的珍贵宝藏。
一年后的旧公寓中,还是在圣诞夜,几位老友坐在一起,抱着劫后余生的Mimi、思念着逝去的Angel、欣赏着Mark拍摄的、记录他们整一年点滴苦乐的电影。
没人知道他们是否会永远相伴彼此,是否可以经受住疾病的考验,也许,分离与死亡就在前方随时准备降临。
而这时,我看着他们闪烁的眼睛,在轻声哼唱的主旋律中,自有更加坚定的生命能量。
有人说,《RENT》是史上最具摇滚精神的音乐剧。
解读起来,“摇滚”这个文化图腾,不该只限于形式上电声的编曲和吉他的和弦,而是当人在最狼狈冷酷的境遇里,所需要坚持与信仰的东西:爱与自由。
人类好可怜,能够把握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而人类又好幸运,可以将短暂的一生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匆匆一世,不过天地蜉蝣,无论命运呈现何种样貌,都请相信爱的力量,尽情地燃烧、认真地生活。
The show must go on cause no day but today.
25 years does not age a day the genius and empathy of Jonathan Larson. Like an angel, himself observant of the suffering and the underlying clarity attributed to mankind, prematurely taken from the world, only to leave generations of mortals, rattled by the forbidding “virus” of their time, reckoning over a simple question — suffering a lot or living a bitLife spiraling fast down there could be a tunnel leading into the uncharted darkness. But his lyrics would cut your way and put a whisper in the ear right through to the heart — you ain’t yet six feet under, not at all, you ‘ll get covered by someone, live another 525,600 minutes. So turn around, my dear Bohemian.
边缘群体用力过猛的艺术人生……开场的歌还行。
看了20周年巡演的音乐剧再来看电影版,竟然觉得电影版好很多...音乐剧剧情看得有点懵,而且看不清演员的表情,整场看下来很僵硬,没什么太大感触。电影版剧情更连贯,讲述手法更丰富,拍摄角度更有代入感。音乐剧的效果可能跟坐的位置远近、场地音效、演员现场唱功也有关系,也可能我就是没法好好欣赏音乐剧。但是如果以电影的标准来看这部电影,又会觉得剧情有些简单,人物刻画不够立体。
歌曲很好听 剧情有些乱 为歌曲加一星
涉及的问题太多而又没有什么独特深入的见解,我觉得音乐再好内容失败也是大失,歌剧魅影 相比就好太多了
音乐与电影的完美碰撞。
大愛~~錯過了百老匯,還好有電影。。。
结尾加分,让人想到了《带上手套擦眼泪》,温暖与悲凉交融,生活如此,继续向前。
这片的打光摄影很成问题,暗部暗得看不清,亮部太亮,对比度显得太高很影响画面。太一般了,这种唱法我不认同
夸张的艺术
欢快的听了两小时的歌……至于什么沉重的主题完全没看进去……
这么看就是改编得失败了
叙事太舞台剧了。贫民版老友记。
舞蹈编排挺不错,加上音乐剧的底子很好,每个角色的生命力都很旺盛。尤其是Angel,其光辉简直亮到刺眼。罗杰的摇滚嗓真的直击我心。虽然拥抱很动人,但看完有种,没有爱你就别活了的感觉……整体来说还是有股鸡汤味儿。只能是说,有些话说出来太空,唱出来就会好很多。而那首包容一切的波西米亚自由赞歌是好到可以让人包容一切的。
我爱这创意````````值得值得!
刚看了浙大学生演的音乐剧版,把电影版再翻出来看。立意、表演都无懈可击,剧情在音乐剧的领域里也属上乘了。idina唱功真棒!
歌好听,主题还行,呈现一般。音乐剧应该比较好看。
so very disappointed, 想起之前看到的某评论认为这就是赤裸裸的消费poverty和hippie culture的capitalism showmanship
这是一部三观超正的电影,演技也很ok,但是有点拖拉
四星敬情怀,敬Larson,敬波西米亚精神。但是并不是优秀改编,几乎就是照搬了音乐剧,简单地实景化了原本的舞台,老实说很多地方的场面调度没有必要,而且故事没有讲清楚,有些部分的蒙太奇用得很蹩脚。主演几乎全是96原卡,但这种情况下,Mimi的却给了Rosario Dawson,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剧粉吐槽。原卡还是都很会唱的,想到周末要去感受20周年巡演的卡,并且听闻有几位主演唱得差强人意,一时有些紧张。
我还真不怎么喜欢这种歌舞片,剧情被压缩的剩一小点儿,又实在不喜欢剧中演员,所以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