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知道谁是敌人,谁能信任,也许那就是我非常爱护动物的原因。
看着它们的眼睛,你就能看到它们的心里,它们和人不一样……” ■当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动物是我们唯一的挡箭牌。
■无情的杀戮将犹太人置于黑暗的地狱,但安东尼娜和简就是黑暗中摇曳的烛光,为他们披上庇护的羽毛。
■战争中紧张的气氛使人无法喘息,也许铁栅栏的一边是希望,一边即地狱。
■士兵们被枪声和指令麻痹心灵,安东尼娜用行动感化人心,她所做的不只是拯救,还有一个民族的希望。
■孩子们用彩笔在水泥壁上图画的,是他们眼里的悲惨世界。
其他都还好,就是最后一段不怎么看得明白....人家德国鬼子根本就懒得理你这一家子,你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求人办事,感觉是要去送菜的。
结果要进入的时候,你又拿毒话去怼人家,搞得不欢而散。
事没办成不算,还差点害死一大群犹太人。
你这不是多余搞出来的事吗.....上豆瓣看到片子是个女导演导的才有点想明白,这些女人的想法是:我可以撩拨你,但是来不来真的我说了算,你随时养好精神候着吧...
毫无疑问,电影是美好的。
很多情节都是美好的。
最后一家人的团聚。
藏起来的犹太人的成功出逃......当看到这个电影的名字,动物园长的夫人。
内心的猜测可能是一个女人与动物们之间的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发现描述的是战争来袭后动物园长的夫人所做的一切。
我们可以看到温柔善良的夫人,我们也可以看到勇敢有责任心的园长,他们藏匿起了很多很多犹太人,明知道被发现的后果却义无反顾,我突然想起了电影《偷书贼》,当时只是觉得藏匿一个人已经很危险了,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他们不仅帮助他们的朋友,还帮助了很多很多陌生的犹太人。
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虽然处在极度危险的地步但是也在为自己的城市努力的人。
还有那些黑暗中前行的被欺压者。
在我看来故事有三大块:主人公之间的三角恋。
拯救犹太人。
动物园的动物。
每一个都想描述的很好,但是每一个描述的都差那么一点感觉。
如果说电影主要想描述战争的残忍,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好像是有那么一些多。
如果说电影主要想描述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关于战争的悲惨却又更牵动我的心弦。
有关动物园的动物描述的实在是像一个背景。
电影开篇女主费尽心思救活的幼象在纳粹袭来之后和其他动物一起被枪杀。
一些珍贵稀有的动物被送去了其他地方,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活着又或者是被人做成了标本。
但别无他法。
除了相信鲁特兹,他们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电影中很多地方也是很悲惨的,两个士兵拉着小姑娘去无人处肆意妄为。
灭绝犹太人的通告,枪击动物园里的动物.......我不由得跑题的想到,很多人他们总是想要帮助别人去原谅别人。
可是你没有感同身受没有体会过别人的痛苦时,你是没有资格去代替他原谅的。
(原谅我的天马行空,原谅我的跑题)有关于电影的结尾,我想很多人都会很感动。
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各种各样的提心吊胆,迎接我们的是团圆,虽然美好的不真实,但是却是每个人的心中所向。
冲着动物园去的,但是没怎么看到动物,演的是动物园的女园长。
偏偏这个角色还没有设计的很好。
我理解主创应该是想揭示男女主身处二战,作为犹太相关者在对抗法西斯时候的表现(要不也没必要说二战)。
影片中的男主的确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极富谋略,面对纳粹不卑不亢,而且还在集中营活了下来,他和女主战后重逢让人非常感动。
男主主导的对纳粹的非暴力不合作的软对抗,是本片当中最提气,最温馨,最有力量的剧情。
但是当男主被抓走之后,剧情的力量却急转直下。
女主作为影片的剧情支柱,显然没有起到立起剧情的重要意义。
女主在面对纳粹侵袭和无理要求的时候,显示的却是手足无措和无所适从,这使得本片的下半部分完全崩塌掉。
一没有专业知识,二没有支撑的力量,这显然与我所知的女主原型有着很大的出入。
2017-7-7 14:50《动物园长的夫人》(2017)。
误会这么温馨的片名了,实际上是动物园版的辛德勒名单。
战争爆发,波兰的华沙动物园也惨遭洗劫,园长一家申请养猪为德军提供肉食而得以安全生活。
夫妇二人先后秘密拯救300名犹太人藏匿于家中,有的几年,有的仅停留几个晚上,其中只有一对母女被杀害,其他人全部熬过战争。
二十年后,夫妇二人被以色列屠杀纪念馆授予国际义人勋章,并重建了动物园。
该片改编自二战时期华沙动物园真人真事的同名小说。
作者从事件原型本人的日记译本和其他历史资料取材,并前往华沙动物园访问园长夫妇的儿子及当地居民,还原出这段真实故事。
不知是导演还是演员的问题,电影整体略平淡,动物着墨不多。
片尾一家重逢令人宽慰,字幕震撼。
就当了解历史了,看的心情很是沉重。
很好的角度:human zoo. 以动物写人性,写兽性,写神性。
战争对人的扭曲,关系的扭曲。
颠簸流离后安土重迁,在人中不知所终于是归于其它物种。
壁画上兽头的人,现实中人头的兽。
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被不断放大,人回归自我挖掘性善的力量便被缩小,对自己的物种没有怜悯,对自己无法认知的人,才会对他人妄自菲薄,无知的人才无敬畏,不把自己当人也无法给予他人及其它物种生的尊严。
关于结局:我本想是理想化了,后来意识到是真实事件改编,那么欣慰他们获得了这样好的结果。
关于真实:我正在疑惑情感戏的俗套,才知道是有真实事件、真实日记以及整理改编的原著。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要过度改编消费原型?
人物的部分美化添加为视觉效果可以理解,但是情节选择上是不是有偏颇?
期待看看原著。
而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这个春天,和以往没什么不同,该开的花开了,该流的泪也流了。
一个人在小城的日子,我重读红楼梦,在里面沉沉,不愿醒来。
我依然日复一日的容易感伤,一个故事,一句话,一首歌,一部电影轻易就能让我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小马哥常说我的骨子里有善思抑郁的气质 小马哥在客厅看诗词鉴赏类节目,我窝在书房想起这部电影,泪点有几: 1、被德军强奸的女孩,在被救出后PTSD一直不说话。
安东尼娜用耐心,以小动物和粉笔画(相当于今天的艺术治疗领域的绘画治疗)为媒介一点一点让她走出阴影,融入到动物园的生活当中。
2、年轻的犹太医生担心安东尼娜夫妇救了他并收留他给其带来麻烦,等他到达动物园时,发现里面有一群被夫妇救助收留的人。
3、犹太籍校长一直陪着所有学生,本有机会离开却没有,他把机会留给了孩子,未救出的孩子在惨遭屠杀前他还一直编织故事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4、动物园的午夜音乐会——安东尼娜端坐在钢琴前演奏,她儿子用小小身躯,不太娴熟地动作端出咖啡让一群苦难的人在危险的境地以艺术和彼此有尊严的陪伴当慰藉。
5、杨每次以去拉猪饲料的由头可以救出一些人,但他救不了所有人,深感无力。
6、每以为杨已死后的安东尼娜夫妇重逢。
今天是小马哥妈妈的生日,伊人已逝,马叔叔、小马哥和我还是以她生日的名义去滇草香聚了餐。
上周收了一笔款,提前跟小马哥讲好今天我请客。
吃完饭我想吃冰淇淋,我们仨又移驾来到哈根达斯。
我去柜台点了一个覆盆子单球,刚落座,马叔叔去上洗手间,小马哥又厚脸皮地在微信在转帐给我,还威胁我说发了一个吉利数字,如果不收,就没办法发财了。
善良的他总是这样,一边照顾我的面子,一边呵护我的钱包。
谈笑间,透过落地玻璃窗,我看到外面有一乞丐老者坐在角落一张一张认真清点面额不大的钱,然后缓缓拿着一个面包在没有水的情况独自噎下,心酸也无助。
那瞬间,我竟莫名有些惭愧......在战争年代,苦难有源头,你尚知敌人是谁,斗争对像是谁,去恨谁.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苦难,却不知去怪谁。
我只有每天流着藉藉无名的泪,既无法减轻世人苦难,也无法减轻内心的负担。
原来,最可恨的事情是我谁也不恨!
最初会选择观看这个影片完全是被题目吸引来的,毕竟她是被贴上了二战标签的,在说到二战有关的影片时,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是《美丽的人生》那样,而与动物有关的真的很少。
事实上,这部影片也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像传统描述二战的影片一样,从影片一开始就漫步着阴沉灰暗的气息,反而是用灿烂的阳光,奔跑的动物,欢笑的孩童作为了影片的开头。
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过于俗套的剧情,当战争开始侵蚀华沙城的那一刻开始,后面的剧情在很大程度上观影者都了然于心,并且虽然以《动物园长的夫人》作为这部电影的题目,但是更多的就是像《辛德勒名单》一样,讲述的是这位他们在二战时期怎么救助犹太人,怎么帮助那些犹太人躲过了纷飞的战火,关于与“动物”这个主题的阐述明显很少,所以在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失望。
不过虽然在剧情上有一些小瑕疵,但是并不影响整个观影体验,毕竟在对于人性的真善美的受造上面这部影片还是很成功的!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了两次才看完。
所以,槽点有点多。
很多电影,要么直接就是大烂片,根本就不会打开看,或者是坚持五分钟都会异常困难的那种,反而是极其容易处置的。
丢弃它,心里不会有任何波澜。
然而,处于不好不坏位置的电影,总是容易让人心生遗憾。
吐槽也不能尽兴,因为它有自己的亮点,但是要说好吧,不过就在及格边缘。
所以要写這篇影评,还是蛮纠结的。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都集中在片头半小时内。
第一幕,片头几分钟,画面和画面所描述的生活都美到爆。
经营着一所动物园,里面有各种稀奇的动物品种。
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是完美的夫妻档。
每天早上,杨先起床,清理动物们的宿便。
安东尼娜会在床边静静的坐一会儿,注视着熟睡中的孩子和两只奶气的小豹子,发一会儿呆。
之后会起床帮杨一起清理,打扫园区卫生。
一切准备就绪,夫妻两人一左一右的站在大门边,欢迎新的一天入园观赏玩耍的大人和小孩。
如果生活星级评分最高是5颗星的话,我想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在这些场景如诗如画徐徐展开的时候怒刷个5颗星。
可惜,并不是酱紫。
意外平静的美好,总是在大战和杀戮突然爆发的那一刻形成极强的戏剧张力。
在情绪铺陈上,并没有什么错。
《珍珠港》、《战马》等战争题材的电影无外乎都是这样的操作手法。
惹人吐槽的是,编剧大大强行把一个记录性质的题材变成了一个玛丽苏画风的奇怪东西。
在原著(《动物园长的夫人》)与原型人物中,安东尼娜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并且在家庭关系中,札家占绝对权威主导地位的是杨。
杨是个科学家、自然学家、动物学家,经营一个动物园,他是完全专业的。
而在电影中,却把杨的戏份和角色都弱化掉了,扎家的顶梁柱变成了安东尼娜。
以至于全片两个多小时看完我都没确切搞明白杨的职业。
存在感弱的还不如被编剧拉来和安东尼娜组CP的罗茨。
刚出生的小象,差点窒息而死,在安东尼娜的抢救下和杨远远的观看下,这个电影的主角易位了。
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大肆屠杀犹太人,本来应该大放异彩的杨,会在枪林弹雨中揭开自己的另一重隐秘的身份——特工。
可是剧情的走向,却是狗血八点档。
作为动物研究专家的罗茨,摇身一变成了德国军队新宠,手握华沙犹太人生死。
安东尼娜以保护犹太人为名,委屈的半推半就的和罗茨搞起了暧昧,什么一前一后体式共同拉野牛啊,蹲在水盆边一起洗手哇,应急状况下还搂搂抱抱外送亲亲呐。
花样戏码,玩的那叫一个666。
一边是面对地下室藏着的百十来号犹太人,苦情又励志,彼此取暖鼓励;一边是在杨的醋味下表示无辜,在罗茨的步步紧逼下婉转拒绝。
所以,电影从前面半小时的美好场景到人物出场,到炮弹来袭,一片恐慌。
场景不同、桥段不同,解决方式基本都是围绕着安东尼娜和罗茨,一个小绵羊式的求救,一个实权大佬式的护佑。
扎家成为这场血洗屠杀中的幸存,且用微弱的力量拯救了两百多名犹太人。
就酱,平凡人用平凡的力量,在民族危难面前,拯救了自己的同胞。
虽然电影解读的异常让人愤慨,把一个女性的角色抬上了神圣的高位,忽略现实事件中的脉络,这样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让人无法接受。
但是因为这个电影,让很多人找来原著寻求真相,倒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杰西卡·查斯坦演技很棒,从发型到说话语气,分分钟的小雀斑即视感。
从《星际穿越》中库伯的女儿墨菲到《火星救援》中的梅丽莎,杰西卡一直扮演着线条硬朗在性别指向上偏中性的角色。
这次的动物园长夫人,虽然角色改编被诟病,但是她释放出了女人的柔美和坚毅。
p.s.有多少人是因为这个开场画面打开的,请默默举手
在飞机上看的,劳模姐真是美炸天。
其实剧情不是很符合片名,因为这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辛德勒的名单,但是因为主题是动物园,所以显得更加温情一点。
不得不佩服主人公一家,二战时期在自己家的动物园里藏了三百多个犹太人,天天冒着生命危险把犹太人从贫民窟里带出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得理想主义。
演反派的是我们可爱的泽莫大大,简直为演纳粹而生啊。
不明白为什么小主人公小时候那么可爱长大了那么胖,二战时期那么艰苦是吃什么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