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以葬礼来展示此片,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恐怖的心理世界,接着以不能提的那个东西,再次让整个村庄笼罩着神秘恐怖有几个疑问:第一次聚餐,傻子,听到森林里传来的恐怖声音,傻子有点像笑又有点害怕,这时候,傻子诺亚,是知道了长老们的秘密,还是不知道?
那大家都在聚餐,那远处传来的恐怖的声音是谁弄出来的?
傻子好几次穿行森林,他不怕,他是早知道长老的秘密吗?
如果早知道,为什么不说出来?
傻子诺亚,最后关在门里发现了长老的秘密,那他是傻子,知道这是他们的秘密吗?
那后面他穿着衣服是为了去阻止女主角出去还是去追寻她?
中间出现了好几次神秘人,是谁在扮演?
警察为什么愿意去帮女主角拿药?
为什么不跟进去看一下?
那些小动物哪里来的?
把皮全弄掉,最后,女主角知道这个村的秘密吗?
他爸爸已经告诉她了,但最后又出现了诺亚扮演怪物?
是不是让她又会相信确实有怪物?
诺亚的父母知道诺亚死了,很难过,但最后女主有的父亲说恰好因为诺亚的死,又可以圆这个谎言,诺亚的父母顿时不再感到难过,脸上的表情好转,说明:这些顽固派为了保守这样的秘密,已经麻木了,男主角差一点离开,长老们为了打消他这样的念头,又扮演怪物出来吓人,恰好有一次男主角去森林里摘花,恐怖的东西出现,第二天整个村门上画了红色的标记,是为了吓唬男主角不要再生出去的念头,故事从男主角和女主角开始表白之后,产生一个高潮,傻子把整个故事带入另一个高潮,因为爱,生狠,
(短评超字数又不想删,开个长评吧。
)其实已经经历过或看见过很多个类似神秘村当中的拟造恶魔得控人心的事情,比如之前我天朝对于资本主义的描述,比如今天美国对于恐怖组织的描述,甚至今天我们对于日本的血海敌意。
这背后都是为满足很多脱离事情本身的另外的意义和目的,被不同程度的暗中操控着。
导演想说这件事很不错,我想听,但感觉最后他什么都没说。
我希望再深刻,再深刻,毕竟这是个能让人脑子嗡嗡响着走出电影院的主题。
刚刚接触豆瓣,虽然看过这部片子已有大半年了,还是忍不住想为这部片子写点什么。
这段时间疯狂的迷上了惊悚片,几乎将楼下小店的惊悚片子借了个遍,《电剧惊魂》《心慌方》这些自然不必说,看到这部《灵异村》的封皮上打着“惊悚”的旗号,立即租回家来。
看了半个小时之后,才发现上当了。
哪里是什么惊悚片嘛!
中世纪宁静的田园风光,舒缓的音乐,不紧不慢的剧情,几乎要让我在沙发上睡着了。
可导演又不厌其烦的在说:“我们有可怕的怪物哦!
”“这个怪物绝对是很恐怖的!
”于是就在强忍瞌睡中等待怪物出来怪物没出来,渐渐的,我却被紧张的音乐,大块的色彩给折服了。
美丽的女主角,在瘦弱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如此澎湃的力量。
好了不说了,这部片的剧情透露出来就一点意思也没了不过在观看之前一定要睡足觉,以免在观看的前半过程中睡着哦!
沙马兰的神秘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97美国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村民永不出村。
原因是,第一,他们认为城镇是邪恶的人住的邪恶地方,村民去了会不再纯洁。
第二,森林里有怪物,去城镇需要跨越森林,但一旦进入怪物领地就等于打破契约,怪物就会杀人。
然而真相却是,给年轻人宣扬这些不能出村想法的长老们,是有过社会伤痛,被社会侮辱和损害的21世纪人。
他们为逃离现实,创造这样一个乌托邦,建立了契约永不回城。
他们在没有人迹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村落,并假扮怪物来打消后代的回城欲望。
我看完后觉得本片想讨论的两个最大的矛盾是:第一,长老们应不应该创造这个村子(远离现代与现实的乌托邦、桃花源),第二,在村子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大家应不应该走出去。
创造乌托邦我认为导演沙马兰对神秘村的态度是批判性的。
我们能观察到这个乌托邦村的具体情形:村庄安逸宁静淳朴,生活平静;有权威的是长者(长老),他们以民主方式主持村内的各项活动;村里没有货币,大家都是一同劳作,吃相同的食物,用相同的东西。
这是一个近乌托邦的社会。
然而在这个乌托邦社会下,大家还各自隐藏自己的秘密:长老们隐藏自己的真实经历,给下一代的年轻人营造村庄即是现实世界的幻象;年轻人们,如卢瑟斯和薇拉,深爱对方却隐藏着自己的情感。
但由于长老们创造的是19世纪末的乌托邦村庄,医疗条件很差,一旦生病就无法医治,片头病逝的长老的儿子、眼盲的薇拉和弱智的诺亚,都是没有及时就医的牺牲品。
长老们也很清楚,想要桃花源和乌托邦,就必须得有牺牲。
真正的乌托邦不可能存在,因为有牺牲的乌托邦不能成为乌托邦,那并不能让所有人真正的幸福。
所以,长老们只是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幻影。
影片的结尾,长老说,我们可以继续下去,如果这还是我们衷心希望的话。
影片的结局已经预示了这个幻影必将灭亡。
走出乌托邦片中一共有两个人想走出村庄:一是男主卢瑟斯,一是女主薇拉。
但最想走出去的卢瑟斯最终因病重在床没有走出去,身为盲人、被逼无奈的薇拉却是第一个走出村庄、来到21世纪现实世界的人。
她看不见这个世界和她的世界有什么区别,她只能听出城镇里的人的声音怀着善意,并不像她村里长老所言是邪恶的。
当她爬出那一堵墙横亘在现实与幻影间的墙时,她仍然是盲目的。
这是否暗示了,即使我们终于离开了我们的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也仍然是盲目的呢?
人物男主卢瑟斯盲女薇拉一直说,卢瑟斯有一种颜色,是她在黑暗中能辨认出的颜色。
我想他一定是某种光明的颜色。
卢瑟斯一直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不一样,他对外界充满好奇,对所谓的怪物充满质疑,并想出去探索。
他的感情很少外露,深爱着薇拉却秘密隐藏。
他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光明,挣扎着与命运斗争,是与逃避现实的长老们截然相反的。
女主薇拉当薇拉得知男主请求前往往城镇收集药品时,她对他说:我认为你的行为很高贵,但并不正确。
卢瑟斯问她:你不生气自己因没去城镇就医而失去了视力么?
薇拉说,我能看清世界,只是不像你那样用眼睛看。
薇拉是一个真正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人。
这也体现了薇拉的信仰观。
她对命运坦然接受,而不是像卢瑟斯一样愿意探索和抗争。
傻子诺亚傻子诺亚是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他起着推动整个情节发展的作用。
因为他偷入森林采摘禁忌之果毫发未损,才坚定了卢瑟斯穿越森林的想法;因为他捅伤了卢瑟斯导致其伤口感染无法抑制,才有了女主薇拉前往城市求医的情节。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所有村民里只有诺亚对怪物毫无畏惧之心。
据此我推测,他曾经看到过他的父亲,也就是长老之一,穿戴过那套古怪的怪物服装。
但由于他的智力缺陷,他没有将此说出,且视其正常。
怪物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他的亲人。
每当他听到他父亲模仿怪物的叫声时,他都会开心地开怀大笑;当怪物来临,村民仓皇逃窜时,只有他会开心地手舞足蹈。
所以,当他打破地板发现那套怪物服装时,他不假思索地穿上,也不足为奇了。
在他的世界观里,怪物不是邪恶的,不是伤人的,反而扮作怪物像是一种游戏,如同他孩童时代他的父亲做鬼脸逗他玩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他才会扮作怪物追逐女主。
我们也可以看到导演沙马兰对这个角色的态度。
他死的时候,斜躺在泥沟里,身上还穿着那套怪物服装。
服装鲜红的披风向我们暗示了血的献祭;服装背上长长的尖刺和羽毛支零破碎;他脸上的血、泪和泥混在一起,在猩红的呼应下触目惊心。
这幅构图宛如油画上一个堕落在阴沟里的天使,他又纯洁又罪恶,他牺牲了,以血赎罪,来净化长老们所隐藏的秘密造成的各种死亡和苦难。
沙马兰同情这个角色,因为他是大家逃离现实,因果报应的牺牲品。
神秘村中的几个颜色运用和其宗教含义1.与血有关的意象:本片中,村里一直禁忌鲜红色的野莓,见之必灭之或埋之,因为这种颜色会吸引森林中的怪物。
野莓即是血的颜色,被视为禁忌。
这也象征了村里人不可犯罪的教条。
村中的傻子诺拉在用刀伤害卢瑟斯之后,对着自己满是鲜血的双手歇斯底里地大笑,说,这是禁忌的颜色啊。
这是在用卢瑟斯的血赎罪,一个无辜的人的血可以洗刷罪恶。
希伯来书9:22说,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也就是说,罪需要血来代替遮盖,世人都是犯了罪的,而耶稣基督的血可以遮盖人的罪恶,这血就要受到人的敬畏和尊重。
这同时暗示了,即使长老们创造了这个纯洁、宁静的乌托邦,罪恶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第一宗,明面上的伤人见血之过,居然发生在一个最天真无邪的弱智儿诺亚身上,让人更感讽刺。
盲女薇拉在森林中逃命时,站在一片圆形的如火一般燃烧的红莓丛中,诡异的音乐响起,给人一种不祥的暗示。
紧接着怪物就出现在了她的身后。
2.保护色黄色:村里传说为了避免怪物侵袭,在树干和家家户户的门槛上都刷上黄漆。
这个举动本身就有一种宗教仪式感。
这有没有让我们想起出埃及记中,耶和华要击杀长子,所有以色列人在门框上涂上羊血就能幸免于难的故事?
不同的是,圣经中是羊血,神秘村中是黄漆。
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黄色是种种凶兆和不祥的象征。
所以把黄色涂在门上,不免让人想到这可能是对城市现实世界的诅咒与憎恶。
怪物的传说是长老们创造的,然而什么是他们心中的怪物呢?
当然是来自城市的黑暗与罪恶。
沙马兰的神秘主义虽然影片中长老们说怪物都是自己假扮的,但我重看时,确信了我的想法:那就是森林里的怪物其实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虽然长老们制定各种祭祀仪式,放出各种传说,来威胁年轻人不要走出去村庄,但他们不可能每天剥动物的皮来吓唬村民。
第二,薇拉的姐姐的婚礼上,怪物降临了,在家家门口悬挂死猪死羊,长老是不会为了恐吓人们而随意破坏自己女儿的婚礼的。
第三,每次发现牲畜尸体的人都说,这些怪物留下的记号,似乎是不想让我们留在村庄了。
它想让我们走出村庄。
这不可能是长老们的目的。
第四,长老也承认,这座森林里在传说中也是有怪物的。
所以,也许有一部分怪物是长老们假扮的,但是剩下的,也许是真正的怪物。
东西方的差异除去怪物和捕鱼人,神秘村非常像《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
盲女薇拉离开村庄的时候,她的父亲反复告诫她千万不要暴露村子的位置,这时我的脑海中立马飘过“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同的是,东西方理想中都各自有这样一个理想的地方,可以逃避现实;不同的是,东方的桃花源体现了道家隐世的安然;然而西方人却在乌托邦中挣扎。
他们想要乌托邦,却也想逃离乌托邦;他们想逃离现实,却又感觉现实在时时刻刻威胁着自己,如同森林中连绵不断的怪物的嚎叫声,不断提醒自己:你其实不属于这里。
这是我的文学赏析课的期末论文,还是学生缺乏历练,认识浅薄,写评论自娱自乐,愿诸位轻拍!
断断续续的,终于把美籍阿三M. Night Shyamalan的The Village看完了,之前看了半小时不到就搁在一旁,实在是受不了他一贯的写实风格,有的时候细节是太写实了。
当把自己的大脑当作多线程的上网冲浪时分,是没有多余线程来处理节奏偏慢的电影。
这印度导演的电影我看过两部,一部就是横空出世的《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可惜我没看出什么味道来,因为我被人无耻的剧透了!!!
呜呜呜~~。
第二部是《天兆》Signs,前面拍的都很不错,悬疑,惊悚气氛调节得很到位,可最后的反派外星人一出场,顿时整部片子就沦为三流闹剧。
这次也是如此,在隔了数月重新拾起来看这部片子,前一小时感受同前,让我不由自主的会想起《天兆》来。
在这个宁静安详看似世外桃源的神秘小村中,总是有种大难随时来临的感觉,村外有着一种不能提到名字的怪物,导演拍得越是平淡,越让人觉得时时刻刻提着心吊着胆有种恐怖突然来袭的危机感。
怪物在前半露了一面,让人觉得小许失望,并不是很残忍的那种。
但这整个故事呢,其实不是说一个人和怪物相搏斗类似于《天兆》的情节。
导演的号召力应该不错,第六感是布鲁斯威利斯,天兆是梅尔吉布森,这部片女主角我不熟,男角可是一个赛一个的有名,1号是Joaquin Phoenix,演过角斗士里的坏王子,2号Adrien Brody,钢琴师和金刚,连Michael Pitt,都在这电影里露了一小脸。
总结陈词,这部片比《天兆》要好,比市面上一般的恐怖片,惊悚片,悬疑片都要好,因为看了它,你还会想一下,回味一下,但是要收拾出不被打搅的两个小时来慢慢看完,会让你觉的不虚此看。
评价: 一颗星*
悲伤,是贯穿影片的猎猎寒风,一刻未曾止息。
在葬礼,在婚礼,在山间,在草地。
这本就是一个因为悲伤才建起的村子。
一群痛失亲友的人躲在这里,他们以为悲伤是外界造成的,所以编造灵异故事,阻止后代与外界接触。
可悲伤就像狗一样,能闻到每个人的味道,不会让任何人逃离追捕。
哪怕没有外力的摧残,也有疾病,有未遂的爱情,有生命的终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长者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竭尽所能的,给子孙们自以为最好的保护。
Noah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杀掉情敌,再假扮怪物拦截独自出走的心上人。
Lucius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一夜夜坐在Ivy家的门廊前,默默守护。
连Ivy都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延续父亲的谎言,忍着恐惧一路摸索。
一切都是为了逃避悲伤, 一切都是以善意为起点, 然而却总是或多或少的,掺杂着残忍和牺牲。
叙事也是悲伤的,不震撼,不剧烈,不夺人眼球。
浪漫,没有公主抱举高高,没有夕阳下激情拥吻。
只有Ivy伸出去的颤抖的手,被Lucius握住以后舞蹈般的慢动作。
还有瞬间安静下来的世界,和骤然推起的弦乐。
仇恨,没有血肉横飞的痛快,甚至没有刀子刺入的画面。
只有Lucius微微的挑眉,Noah悲愤的红眼眶。
还有一把缓缓拔出的小刀,刀身被鲜血全部染红,刀尖粘连着长长的血丝。
没有界限分明的好坏,没有明显对立的爱恨。
缺乏爽感的惊悚片,像喝到了没有气泡的雪碧。
作为类型片,确实,有点没劲。
可就是这种钝感的、缓慢的情绪,才是更加真实的状态,才会让人与电影共情。
才能说好一个,悲伤的故事。
1999年,凭借一部《第六感》,印度导演M•奈特•沙马兰当年火爆一时,成为恐怖片领域新星,甚至被一度认为可能成为一代恐怖惊悚电影大师。
但是,哪里想到,高潮持续时间如此短暂,之后,沙马兰基本走的是条稳定向下的路线,哪怕今年小小的转型试把《最后的气宗》也还是无甚重现荣光迹象。
实际上,在《第六感》后,沙马兰的电影一直带着一种并不血流成河,但是装神弄鬼的神秘主义气息,氛围营造是他的特长,但是一旦拿捏不当,剧情孱弱就可能让其作品成为平淡乃至蹩脚之作。
在其作品中,《第六感》是拿捏的最好的作品,氛围营造出色得当,没有对观众制造理解障碍,最后的反转有力,关于平常人生死的故事又赋予感人的代入感。
而《神秘村》则是一个典型的尴尬案例,在其作品中,这部质量应该说上乘,但是立意过于宏大深刻,表现上氛围营造又过于故弄玄虚,所以,结果就是成为一部大众期待的小众电影,造成了它尴尬的位置。
影片开场就营造了一派神秘而又宁静的田园风光,但是又隐隐透着不安,村庄的秩序透着乡绅维持的味道,一批德高望重的当地人士组成长老会式的组织,决断村中事务。
而村中流传的传说和禁忌延续了沙马兰的氛围控特征,传说林中有神秘怪兽出没,人类与其达成共识,留在村庄附近活动,绝不走出村庄,走入这股神秘力量的领地。
而在村民中,性格显得孤僻羞涩的鲁休斯却一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当村中的弱智诺亚走入禁地,带回红色花束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尝试走入禁地,并带来一阵怪兽入侵的恐怖氛围。
到这里,沙马兰营造气氛还是很成功的,他成功的让我相信这是个发生于19世纪甚至更早时代的故事,而那隐隐闪现的出没的怪兽,他们留下的如被剥皮的狗这样的战利品,无一不证明着影片接下来就有一场人兽间的冲突。
而这些内容无非为沙马兰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反转――做一个铺垫,相信《第六感》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也是反转出人生死真相的一刻。
而本片由鲁休斯和村长的女儿伊芙相爱开始,又到诺亚狂乱中刀刺鲁休斯,进而引出了伊芙勇敢的为了爱人,走入禁地,要去“镇上”寻求药物的情节,接着,反转到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现代文明包裹的村庄,时代一下子回到现代,制造了如同时空穿越般的效果,应该说,这样的反转还是颇为令人意外的。
纵观整个故事,你可以做出多重解读,可以从桃花源般田园诗的角度,解读一个不畏恐惧的爱情故事。
但是,换个角度,则又更像微弱的反乌托邦的沉重故事,片中的长老们为了维持村中单纯平和的秩序,不惜制造敌人,制造恐惧,用以威胁后来的人们,将他们禁锢于这个虚无的桃花源中。
有些乌托邦般的世界是阶段性的,是自然条件和巧合所致,如香格里拉一般因为到达的艰难,曾经与世隔绝,进而与世无争,但是随着交通条件和知名度的变化,这样的情况被自然打破,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发展过程。
而本片呈现的则是一种一个集团为了他们所谓的真善美价值观,剥夺他人选择权的虚幻的桃花源,说白了,他们就是自私的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提到利益,我们总是想到金钱之类的现实利益,实际上,那些看似高尚的价值观,或者良好的动机,也是其利益的一部分,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利益。
我们看到这些长老如同“我是为你好”的家长对待孩子般,没完没了的说着狼来了的故事,甚至亲自上阵,制造恐惧。
而村长让女儿走入禁忌之地时,还让人感到奇怪他怎么舍得,甚至以为这是一份悲壮,看了结尾才可以体会到,实际上,那是因为他明白,所谓的怪兽都不存在,而换个角度看,这些剥夺年轻人选择生活方式的老人们才是真正的怪兽,他们制造了一个典型的伪高尚的威权社会。
鲁休斯、诺亚、伊芙在我看来代表着这种被恐惧封闭的社会的三种打破束缚的希望,鲁休斯是一个怀疑论着,充满着好奇,属于主动性的去探知,去质疑。
而诺亚是个弱智,正如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一般,他呆笨中带着人的本性与纯真,也是容易被利益集团忽视的角色,进而容易成为无意中指出真相的人物。
而伊芙是个盲人,她本无强烈的质疑现实的动机,却有追求爱情的勇敢,因为是个盲人,恐惧统治在她身上的映射效果减弱,她更有勇气勇往直前,同时也反讽着双目正常的人们,看清的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
以这部影片,沙马兰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很丰富的社会解读的题材,但是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立意到了表现恐惧本质和社会结构的高度,节奏表现又过于缓慢,氛围营造上仪式感到了做作的程度。
所以,深刻的故事内涵和颇具艺术美感的镜头都让这部影片对一些观众充满吸引力,但是节奏上却可能让更多观众感到莫名其妙和故弄玄虚。
因为《第六感》这样一个立意巧妙又让个体观众可以普遍感到温情的影片,沙马兰实际上常常被以一个商业导演去冀望,结果却是票房的一再失败和口碑的两极化尴尬,这部《神秘村》就是其中的典型,它本身有着不俗的质量,却因为尴尬的定位让很多观众感到评价的尴尬,正如沙马兰如今在好莱坞的尴尬地位。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c8c0023ae755d4093580763.html
·本文是对诺亚一系列行为背后原因的猜测,存在剧透首先对影片中诺亚的事迹做一个梳理诺亚有暴力倾向,在片中有过用树枝打同龄人的片段,然后被艾薇拉到禁闭室去,二者的对话说明这种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诺亚似乎对于红色(血色)很兴奋,片中多次描述诺亚对禁忌颜色表现出兴奋的状态;诺亚企图杀路西斯,并且在捅了路西斯第一刀后,犹豫纠结了一阵后又补了一刀;诺亚假扮成怪物去森林找艾薇从上一点可以反推出诺亚应该很早就发现了怪物的服装,多次进入森林,并且多次假扮成怪物,影片前面将一些小动物拧头杀死并剥皮的怪物也是诺亚假扮的这些行为背后存在着很多疑问。
诺亚为什么会心智不全?
为什么会有暴力倾向?
为什么多次假扮怪物并残害动物?
为什么试图杀了路西斯?
最后去森林找艾薇的目的是什么?
诺亚的上述行为用正常人的逻辑应该都很难解释。
我认为 诺亚黑化 是用谎言封闭村子被揭穿后带来的产物。
片中没有明确提到诺亚心智不全的原因,有可能是天生的,片中貌似有人说过诺亚是在进了森林后出来才变成这样的。
我猜测诺亚心智不全应该是在第一次发现怪物服装的时候受到的惊吓过大导致的,而暴力倾向以及假扮怪物等行为,也是因此产生的。
可以发现,在村子里土生土长的村民们都很天真善良,这可能是封闭村子带来的好处,孩子们并没有接触到社会上那些险恶。
然而这种封闭都是建立在一个 怪物 的谎言上,所有人(包括诺亚)对此都深信不疑。
已经成年的艾薇在失明的状况下用手触摸到假怪物时都表现得那么惊慌,即使在父亲告知真相后进入森林时都得不断说服自己怪物是假的 ;而诺亚在更早得时候独自一人发现这个真相后受到的震惊就无法衡量了。
他无法接受这是个谎言,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观,他选择了假扮成怪物,让这个谎言成真。
而暴力倾向也可能是假扮怪物的过程中形成的当你对一个事情相信得有多深,在发现它是谎言的时候,你受到的冲击就会有多大。
(我经历过,所以我能理解 这种冲击甚至有可能会重塑你的价值观)村子里的怪物分别是谁?
村子里怪物出现的迹象一共有4次1.开头村子里的小孩发现了被剥皮的动物尸体(诺亚做的);2.怪物第一次真正出现在村子里,路西斯牵着艾薇进地下室那次(长老会做的,理由是警告村民不要出去)3.怪物第二次真正出现在村子里。
这次发生在婚礼上,二诺亚并没有在婚礼上出现。
怪物是2个小孩发现的,他们看到 “怪物走进森林里”,并且村里再次出现被剥皮的动物尸体。
后面路西斯妈和村长对话中可以得知,为庆典准备的羽毛都不见了,并且怪物做的标记位置很高,不是狼所为,其实都暗示了是诺亚做的4.艾薇穿越森林时遇到的怪物,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诺亚。
其实长老会创造出这个怪物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村民走进森林,这并不需要用被拧头剥皮的动物尸体来恐吓,所以只有第一次才是长老会所为,在那之后举行了个祭祀也说明长老会是知情的。
而这次怪物出现的原因是 路西斯申请到镇上买药,长老会对此其实是拒绝的
我想还是值得一看吧.本人的记忆不太好,看了之前的评论,星星点点地想起了剧情.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IVY出镇去买药的那条大道,很长很荒,翻过围墙,出现的画面让我震撼.一堵墙,隔绝的不只是小镇与外界的联系,更是两种生活方式!两个世界!谈片中的爱情可能俗了一点,但这段台词还是不错的:I love you,like the day is long.I love you more than the sun and the moon together.And if you feel the same way,then we should not hide it any longer.It's a gift,love is.We should be thankful.We should bellow it out with all the breath in our lungs.爱要勇敢!You wonder how I recognized you?Some people-just handful,mind you-give off the tiniest color.It's faint,like a haze.It's the only thing I ever see in the darkness.片中的IVY太棒了!
1.配乐绝了2.剧本有瑕疵,比如村民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伏笔导致突转过于突兀给人“就这”的感觉。
3.影片cult味十足,抛出了许多有趣问题。
村老们的恐怖之处在哪?
在于他们建构了一个微缩的极权社会。
没有人应当成为神,凌驾于所有其他人之上,剥夺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
而极权的出发点往往都是极道德的。
难道我们就没生活在小镇中吗?
当信息被巨头垄断、被权力机构控制,你知道的只是他们想让你知道的,你也是被圈养的羊而已。
秩序之恶与自由之恶的两难,更难的是我们其实是同时在吞服两种恶。
4.非常有趣的是盲女的视角。
在墙内,她是唯一一个知道魔鬼是谎言的村民;在墙外,她是唯一一个知道森林里有什么秘密的人。
从这个视角看,她看到的难道不必任何其他人都多吗?
其他人难道不也是生来盲目、视所不见?
(以及巡查员视角完全可以写篇规则怪谈了,never get into a conversation)5.疯人的设置也颇为耐人寻味,他的存在意味着人的本性就有恶的部分,恰恰是因为他的纯粹,他的恶才显得具有悲剧性,预示着人类命运的某种必然,也体现出“无罪”是后天规训的结果,显示出村子的压抑。
反过来,他的死不仅在技术上justify了村子的存在,也在概念上justify了村子的存在。
不经规训的儿童会从心所欲地犯罪,不幸的是人确实需要监牢。
6.总结:差强人意的恐怖片,过于简单的艺术片。
A weird mixture。
悬疑惊悚你妹……
结局很有意思
本以为是惊悚片,没想到被深深的忽悠了。没有自由的世外桃源其实是监狱,两小时看这乌托邦故事真不值。
Favorite Shyamalan
4.5《神秘村》构建了一个没有犯罪、没有仇恨的乌托邦,更是一个被暴力伤害之人的疗伤所,但它的代价却是要靠谎言和恐惧来维持,在这个寓言故事中,从始至尾。人都是最恐怖的东西,老一辈(村庄的构建者和知道秘密的人)与年轻人(在传说中成长和被洗脑的人)他们之间更像是一种控制欲奴役,明知可以穿越森林找到治病之药,但为了维护秘密也只能放弃孩子的生命,年轻人却可以为了爱情去勇于面对魔鬼,一边是人性的弱点和逃避,一边是坚强和勇气,所以说最后哪种是更好的生活呢?在村子里发生的这起伤害事件是必然还是偶然呢?失明的设置也许有点太过于直白地表现这部电影的主题,但却延伸出最深刻的一点,那就是人类应该抛弃的是可见的利益与仇恨,内心的黑暗之后就能感受到灵魂的力量和色彩,红色不仅仅只是血与杀戮的象征,也是花朵与果实的颜色
無言以對的緩慢節奏~
这是其烂无比的爱情片
姑娘很美,布罗迪演技很赞,镜头叙事也很流畅,配乐更是扣人心弦。但是我真的不喜欢这个故事,曾经心碎神伤的人们啊,掩盖起一切制造一个乌托邦。也许我太像他们,一切埋葬在精神幻想世界中,才会如此厌恶这虚伪的臆想。
all in all it was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有点房龙的意思
作为悬疑片,一旦最具悬念的东西揭晓时让人觉得无聊了,就失败了…
以2020年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只能用“奇怪”来形容
桃花源惊悚+国外版
真把自个当成希胖了
作茧自缚
什么情况……
我看完發覺,原來我也在村莊裡,真幸福啊,我們的長老告訴我們外面的世界太亂的,都是嘎腰子,槍林彈雨,怪獸,不能去,不能看,我們要在內部建立全面小康社會
210322 【B】不攻自破的浅显明了,但并不破坏整体的美感,和当初看[不死劫]的感觉很相像。安宁日常中局部紧绷感的制造指向森林深处鬼祟的黑暗地带,外部力量入侵带来的危机感使社群与未知的外部世界的秘密形成对立,且社群内部的基本运作与表层叙事即在消除众人情感隔阂的前提下所展开,也是影片最为精准之处:从大环境分割出部分的语境,将无法被调和的各方意志临近冲突,却又使之融洽的达成情感层面的共识,真相与谎言的知晓者及欺骗者(对往事的逃避与对乌托邦的忧虑)和被蒙蔽者(对怪兽的恐惧心理)的集体意识在此得到统一,因而社群始终得到众人毫无质疑的维护与拥戴,作为逃避现实的乌托邦,亦或唯一的家园。最终,盲女的归来与疯癫之人的献祭重新稳固乌托邦的社群结构,回归由情感与恐惧构建的原始秩序。竟是丝毫不见血腥味的梦幻。
桃花源记藏人心,人心叵测妖乱起。
哪儿悬疑了?哪儿惊悚了?
整体神秘灰白色调愈发凸显代表禁忌的樱桃红与象征安全的咖喱黄之明艳……果然是印度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