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下,有些事,在某些時空,相當美好,在另一些時空,卻成了人生的錯位。
美麗頓時成了醜陋。
電影以冷風格打造了平靜底下潛藏的暴力。
日常平凡生活中那種山雨欲來的暴力,有時讓人透不過氣來。
每次看国内此类型艺术片,已然形成一种习惯性反应。
首先总觉得没啥新东西,叙事到影像无外乎就那一套。
其次感慨此类影片其实真的还是匮缺的,特别能真正去影院看到的。
如果以看大师的眼光去审视,当然这部影片只算及格,如果放到当下国内大环境,陈卓的这部处女作还算不俗的。
叙事从故事性、条理性、逻辑性都还是做足了的,而整体对时代的捕捉、环境以及物品的投射也非一般化的无病呻吟。
今天下午看了两部影片《杨梅洲》和《光棍儿》 两者截然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真实性太强 并且导演都用了非专业的演员来演出 他们真是块璞玉 还好我有幸得之欣赏 还有就是两部影片的导演也都非专业 郝杰是河北大学毕业 他只是单纯地想要拍拍自己的家乡 所以他的影片纪实性更浓 陈卓是央美的教授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影片艺术性更强《杨梅洲》是部令人瞠目的电影 电影表达的主题和方式太过沉重 也不是我所喜欢的 可我却耐心的看完了 也没有稍许不适 电影刚开始 导演平行叙述两个女孩 一个沉默寂静一个堕混乱落 对比鲜明强烈 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 穿起了两个女孩 一个是情人一个是女儿(这跟《光棍儿》截然相反)这样一穿使故事变得太过残酷了 残酷到我不想相信甚至不想称之为生活 导演又残忍的揭了一个伏笔 小静是聋哑人 这就注定了她和周遭是有隔阂的 这种隔阂未免太过残忍 小静生活在渔村 她喜欢鱼渴望水 小梅生活在一个糜烂的家庭中 她不能停止抽烟 她们两个都缺失父爱对生活无趣无望 这就注定了她们开始寻找她们的寄托 随着小梅寻找到了她所爱的男人 小静也被迫离开了她的寄托-舅舅 开始和爸爸生活 导演将物件线做得十分巧妙 一个离不开烟一个离不开水 他们都被生活困、捆着 都渴望自由却又不知道什么是自由 他们很痛苦又逢他们的寄托合一 小静电死鱼后又在水箱上用小梅的指甲油画满了鱼 这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这也是最为残酷的情节 一个舍弃旧生活一个幻想新生活 可矛盾与冲突也随之而来 这时导演的精明再次爆点 导演竟没让这种冲突继续反之化解了冲突 用“爸爸捡肥皂”来了个峰回路转 不仅升华了之前的矛盾 同时也更突出了之前的残忍 也重击了观众的心灵 观众开始为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而感动 但是导演又调皮了一下 这样的美好又是转瞬即逝 小梅无私的退出了 观众被惊得没了方向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着父亲的暴乱 观众更没了头向 就在这时 手铐的出现缓解了观众的神经 这是好事故事还是向好方向发展的 这手铐铐住了父女之情 但我们又大意了 导演并没有至此方休 一个梦境又是引出了一个更大的波澜 小静有了孩子 毫无疑问是舅舅的 从前那个小静的寄托 两种寄托再次冲突起来 导演又极为聪明的过渡了一下 舅舅因愧疚自杀了 生活再次平静 甚至这次导演不吝地给予了希望 小梅也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可这次观众反倒聪明了 故事会不会再起波澜呢 小梅与小静的生活能至此平静吗 导演还是技高一筹 影片恰时结束了 好在导演给出了希望 观众这才长舒一口气导演是美院的老师所以整部影片的构图很美 这却更反衬出剧情的残酷 这部影片的艺术性和导演的功力太庞大 加之导演想表达的有点多 家人间关爱的缺失 社会伦理的昏乱 一时让观众摸不清头脑 但导演的艺术修养是足够的 导演是去放大了现象 而非教理 提供了思索 而非意义(摘)所以这部影片显得格外真实 让人不得不拜服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吧 你不知道它的模样 也猜不透它的表情 你能做的就是在绝望里寻觅希望 当你不再想去猜测生活了 那些希望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看到片名时就标记了,看名字选择电影应该是类似外协一般的存在吧,总之让我联想到了《观音山》和《浮城谜事》。
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很喜欢,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很台湾,因为画面实在太清新了,但基调很不一样,它不像台湾片里那种,甜腻的,肉麻的,带点矫情的,会让人联想到青春之类的词,反而是一股湿冷,冷静,不造作。
(更何况湖南普通话能和台湾普通话有联系?
)正和Song of Silence的意思一样,片子对白少,意象性大于故事性,水、鱼、矿泉水瓶、火、床、噩梦等等等等的隐喻其实很直接不晦涩,形散神不散。
也许单从欣赏的角度来看片子会错过片子真正要表达的,毕竟不是描绘湘江美景的纪录片,如果用心感受会觉得很悲伤:哑巴小静与舅舅,两个年轻人相亲相惜,乱伦后的结果小静怀孕流产,舅舅在二人曾经一起电鱼的地方再次用电鱼的这种方式自杀。
重男轻女的局长父亲包养了驻唱歌手小梅,小静与小梅无法相处,后来却因为有着相同的处境而变得惺惺相惜。
三人其乐融融的时光却让小梅重新认识了自己,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明白小静想要什么,于是打掉了自己的孩子。
最后小梅回到了自己父母身边。
小静与父亲一起坐在江边。
这样的结尾让人遐想,让人伤心之余但不绝望。
很多话真的是只能想说而不能说。
他们都是敢爱不敢恨的人。
所以其实没有人是只敢恨的,谁心中没有对美好的追求?
可是,毕竟血浓于水。
感觉就是,是你认识的一个好朋友,他脑子里有很多想法,然后用自己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连贯起来,形成了一个故事。
总之是平平静静地向你展示了一幅幅画,但是饱含痛苦,也饱含了希望。
PS,画面实在太美太文艺。
我还记得我看《Babel》的那个下午,阳光温暖又刺眼,躺在沙发上的那个身体突然觉得想哭哭不出,想喊不能喊,真的难受极了。
后来我又看见了《杨梅洲》里,一样赤裸单薄又脆弱的身体,就像她喜欢的鱼一样。
song of silence,我们都是那些鱼。
小梅和小静是鱼,你和我也是。
沉默的呐喊,听见的人,震耳欲聋;听不见的人,无非也只是水里漂浮的气泡罢了。
小梅一把把小静从梦境的海里拉出来,拼命的奔跑,她指给她看,远处河面上燃烧的船。
小静终于大声的吼叫,声嘶力竭,陈卓说,这是想表达崩塌和绝望,我觉得,所有的毁灭,才是一切的开始。
沟通能突破语言的桎梏,情感也能挣脱身体的捆绑吗?
sure跟我说,沟通不畅是万恶之源,后来我就老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可我总是太忙,没有几次把这话挂在心上。
我想要的是,我不说你也会懂,你和我说,你不说,我怎么懂。
后来我们就都不再说话,隔着玻璃,看着水里的鱼。
最为一部文艺片,吸引我去看它的原因首先是GALA,其次它足够文艺,迷茫女青年和心灵缺陷少女与中年坎坷的警局科长在一起快凑成了一部戏,整部片子的色调偏冷,给人的就是一种HIGH不起来的感觉,但是两个女人用口红画画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要画个房子,表达想有个家之类的意思,结果画爸爸捡肥皂 ,诙谐,也可能是我阅片不足看过的文艺片并没有这样子搞笑的。
这片子有些细节都做的挺有意思的,还有那段小静的梦,值得琢磨琢磨。
总之我看完挺满意的,顺带问一句,湖南原产的芙蓉王好抽吗有没有当地友人寄一条给我我感觉我这买的都是假的。
昨晚观看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温情得让我略微有些不习惯,而今天的《杨梅洲》则回到了我熟悉的独立电影气质和风格上来,加上映后交流环节几位观众的提问和导演的回答都很有质量,使得我一整个下午都沉浸在对这部电影的回味之中。
电影的中英文名字很好地概括了影片的主旨,中文名字采取类似娄烨《颐和园》式的地名命名方式。
娄烨之所以用颐和园来命名电影,是因为全片中余虹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大学时代跟周伟在颐和园里荡舟的时光;与此类似,陈卓的电影用杨梅洲来命名,应该也是指女主角小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杨梅洲公园里跟舅舅荡舟湖上的场景。
在舅舅翩翩起舞,小静含笑注视的镜头中,选用的背景音乐是歌剧《茶花女》中的歌曲,而这首歌讲述的则是恋人的分别,这样的音乐暗示着小静的欢乐只是昙花一现。
而就在这次荡舟时,小静如同之前在画室里那样,褪去了衣服,向舅舅展露了自己少女的胴体。
随后两人违背伦理的偷食禁果,给片尾小静的流产埋下了伏笔。
影片的英文名字叫做“Song of Silence ”,而根据影片里的内容来看,似乎叫做“Song and Silence ”更为贴切。
无论是小静的沉默,还是小梅的歌唱,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而内底里却是彻骨的孤独感。
小梅每每用酒吧卖唱的微薄收入给母亲还赌债,却很难感受到母亲的关爱;小静因父母离异,长期跟外公和舅舅生活在一起,受尽白眼和脸色。
这样两位女性的内心都非常孤独,而由于长期的孤独也变得非常的敏感,而当她们把摆脱孤独的希望寄托在同一个人——张昊阳身上时,两人之间的冲突变得不可避免。
在描绘两人冲突的过程中,导演使用了极具象征意义的金鱼和小纸船作为道具。
金鱼既是群居的小动物,与小静的孤单形成对立,又可以是小静本身随波逐流的象征。
小静将水池里的金鱼一一电死,然后再在水池上画出金鱼再试图擦去,既可以看作是对群居有伴的小动物的嫉妒,又可以是一种生活无望下自我毁灭的象征。
而在另一边,小梅的反击策略同样诉诸于自我毁灭,将自己的象征物——木吉他愤怒砸碎。
在看到两人之间孤独和自我毁灭的相似之处后,小静与小梅非常自然地拉近了距离。
然而这种心理距离的靠近却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关系:当小梅看到自己的情人张昊阳与女人小静欢笑一片,隔阂减轻的时候,深有局外人之感的她选择了打掉孩子,默默离开。
故事的终结是,张昊阳的子、孙两个孩子的生命都悄然消逝。
在整场压抑的气氛刚刚得到一点缓解,希望黯然滋生的时候,导演又将这一丝希望扼杀,这样一种曲折性的安排使得影片的张力更强,悲剧色彩也更加浓烈。
全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刻画上,在关系的微妙转变的描述上都非常合情合理。
作为一位年轻导演,其处女长片作品就能有这样的水准和功力,实在让人赞叹。
当然不得不说,影片还是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比如镜头衔接不够自然;有限容量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以至于影片零碎感比较强烈;音乐的使用有过多之嫌,多少让人有些审美疲劳,对剧情自然推进也有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相信会在导演以后的作品里得到更好的修正和改进。
虽然是一部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但是片尾关于小静梦境的超现实主义镜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极具想象力的场景,配上蒙太奇的切换效果,成为了影片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
随着小纸船一声轰响,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小静的青春梦破碎了,而我们这些台下的观众被勾起的孤寂和伤感却仍然难以抑止,久久无法平歇……
文|乐一狸当梦想在细雨中飘零,你还羡慕这样的青春吗?
湘江北上,途经北纬27.5°丘陵隆起处,绕水积潭。
江岸边的小城便叫做湘潭。
激流被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抽打着,在河道东掏西堆,于江湾西北角冲击成岛。
岛上常年绿荫成片,银沙连滩,雁栖四季,自古得名:杨梅洲。
故事就发生在这江中岛——杨梅洲上。
世居江滨的哑女小静,父母离异,常年跟随猎鱼的外祖父母和舅舅生活。
因为亲子交流和家庭关爱的缺失,步入青春期的小静,性情阴鸷,远离人群,拥有许多秘密。
告别1990年代的旅游热,杨梅洲上一半是失控疯长的荒林野草,一半是招牌离落的钢筋废墟。
在岛上一间隐蔽的画室中,一幅小静的人体画,勾连出她与青年美术男老师的暧昧。
平日里无所事事的舅舅,因为长期跟小静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在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种下了对异性好奇的花种。
这个花季哑女的生命轨迹,逐渐滑向道德的边缘……
湘江西岸,同样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小梅,母亲嗜赌,常年欠债,使她早熟又叛逆。
为逃离家庭,摆脱母亲债台高筑的赌资黑洞,将将成年的小梅躲进湘江边的酒吧街驻唱。
在音乐和烟酒的麻痹中,小梅得以短暂逃离家庭和现实纷扰。
杨梅洲上,被语言障碍压制了情绪出口的小静,行为日渐出格:她用尖刻的暴力毁坏一切物品,反抗命运的不公和外界异样的眼光,拒绝任何形式的疏导和帮助。
年迈的外祖父母,眼看半熟少女喜怒无常、行径怪异,只好请回小静的生母,把孩子接到特殊学校管理,却遭拒收。
另一边,小梅驻唱的收入十有八九被母亲兑换成赌资。
一次,母女大吵后,小梅彻底离家。
夜里驻唱,小梅结识了中年警官张昊阳,仗着这层关系,小梅逐渐变成江边街道的“大姐大:帮附近各色社会青年“斡旋调停”。
东家债,西家偿,“歌厅一姐”渐渐变身为“了难一姐”。
音乐梦想还未实现,小梅发现自己有了身孕。
生活原本煎熬反复,她无处寻找栖身之所,去躲避世俗的烦扰和梦想的失落,遂搬进男友张昊阳家养胎。
此时小梅才发现,张昊阳有个和她岁数相近的女儿,因为转学手续出了问题,正赋闲在家,这个女孩便是小静。
三人挤在小小的两居室,生活开始出现擦撞。
因怀孕导致心气不顺的小梅,遇到无法正常沟通的小静,误解堆叠。
家中平添二女,又将添丁,原本一身清廉的张昊阳,夹在恋人和女儿之间里外难付,只好减少居家时间,频频出差。
青春期的小静,叛逆无声,反抗外界的方式,是用加倍的行为无常,昭示愤怒。
她用舅舅在江中电鱼的手法,电死了客厅鱼缸所有的金鱼。
为进一步宣誓主权,小静还把电死的金鱼,集体挂在衣架上。
这个看似冷血至极的“毁三观”行为,把孕中的小梅吓得花容失色。
小梅驻唱化妆用的高级口红,也被小静当成随意涂鸦的蜡笔。
男人出差后,小梅无处诉苦,只能日夜与小静煎熬相对。
家中的气氛,只剩下爆发,冷静,再爆发,如此循环。
压抑的情绪,如鼓胀的气球猛然炸裂,小梅彻底崩溃,在小静面前砸毁了伴她多年的吉他。
追逐音乐的梦想,化作满地狼藉的碎片。
两个身世相近的女孩,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伤痕和局限,在逼仄的空间里,短兵相接。
情绪彻底宣泄后,小梅试着拿起歪断的口红,透过玻璃门做简笔画,跟小静正面破冰。
两个心里掩藏着情感黑洞的单亲女孩,隔着玻璃上的简笔画和文字,逐渐和睦了起来。
当生活的硝烟逐渐散去,真相却浮出水面。
小静突然的腹痛,搅动少女早孕的真相,急救没能保住胎儿,却暴露了生父的身份——小静的舅舅,当晚为这难以启齿的“家丑”连通了渔船上的电线,他带着电线一同跳入暗夜的江水中。
女儿的“失足”也让张昊阳产生心理阴影,他迫切地希望小梅能为他生个儿子。
男友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小梅投射出诸多不安:如果腹中胎儿仍是女婴,其命运将和姐姐小静或者小梅自己一样,被冷遇、被轻视、被放弃,甚至,被践踏。
于是小梅在一个无人知晓的阴天,拿掉腹中胎儿,毅然出走,走向一个陌生广阔且形状未明的远方。
电影《杨梅洲》全程在湖南省湘潭市取景摄制。
片中出现了多处代表性的湘潭建筑和景观,记录下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望衡亭、唐兴寺;在新中国崛起的湘江大桥、湘钢厂;正在变迁的九汇、窑湾、沿江路野生码头;以及将来可能再也见不到的十八总青石板羊肠小道。
望衡亭
九汇作为土生土长的湘潭人,在影片中见到熟悉的景物,被剪辑成凌乱的画面背景,还是不免生出错位感:并不是人人都留恋故土,也不是每个人记忆中的故乡,都可堪回赏面目可爱。
故乡是一道墙,阻挡没能长高的花草眺望远方。
那些远走的目光,看不到故乡墙角兀自腐烂的花草。
电影的结尾,是梅雨季节行将结束,长江迎来旷日持久的高温和无雨天。
张昊阳和小静照例来到湘江看当地传统的龙舟比赛,父女俩坐在小小的木舟上,远眺江心的赛舟。
一条条精美宏大的龙舟,一队队披红穿金的阵列,一声声响彻水波两岸的鼓点,是江边男儿最雄壮的呼号,是时代的主音,气势嘹阔。
而漂浮在江岸边沿的小木舟,是小人物的命运,轻薄浮荡。
无论停留在此岸的张昊阳、小静,还是杳无影踪的小梅、舅舅,片中人物的命运,莫不如片尾雨雾朦胧的江面,水汽凝重,鸭群聒噪,渐渐成为深不见底的谜团。
而生活在这座小城中的人,偶然与杨梅洲飘零的废弃渔船同频,始终在动荡中寻找,静静在无人堤岸燃烧,各自挣扎于无可挽回也不可追的水波渺渺。
《杨梅洲》曾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海参崴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NETPAC奖、河内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奖项,并在多个世界影展获得高度评价。
它用写实的视角剖开被隐藏在大江中游的中国小城,城中人物的沙漏般的困境积累成无言的日常挣扎,呈现了一种关注和一种真实。
✉如果离开家乡,你会时常怀念它吗?
-文章下方评论区见-
This quietly moving family drama provides a welcome narrative change from ChinaBy Elizabeth KerrIt is the rare mainland film these days that dose not pivot on a provincial or disenfranchised youth overwhelmed by the rapidly changing country. And so, ChenZhuo’s Song of Silence, a naturalistic and semi-autobiographical drama about the uneasy bonds of family and rediscovering personal humanity, is a welcome breath of fresh air. Asian-focused festivals looking for something vaguely fresh from China should be drawn to the film, though any theatrical audience will be limited to the art house crowd, predominantly in Asia-Pacific.Teenaged Xiao Jing (Yin Yaning) Lives in a tucked away town in Hunan Province, isolated by both geography and her deafness. Her only real emotional connection is with her uncle, an artist that she occasionally poses for. That slightly awkward hobby gives rise to a minor scandal involving the uncle, which results in Jing being packed off to the city to live with her resentful father, cop Haoyang (Li Qiang). Rounding out the makeshift family is Haoyang’s pregnant girlfriend Xiao Mei (Wu Bingbin), an aspiring rock star. Though the couple is far from welcoming, the fragile family slowly gels, with Jing and Mei proves something of a peer for Jing, and Jing proves not to be a brat. But it’s a Chinese drama, which means there’s an inevitable tragedy to deal with that repositions the minor scandal with the uncle as a much bigger one, but also forces Haoyang to finally display a semblance of fatherly behavior.Director and co-writer Chen has a relatively delicate touch, and manages to keep what could be lurid elements from informing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tory. It’s a credit to Li, Yin and Wu’s performances, particularly Li as a man stuck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 as his girlfriend and daughter from a bond he’s not privy to; it would be easy to give in to the temptation to take Haoyang into despicable monster-father territory. Instead he’s an average man with divergent wants and desires that makes Jing an obstacle in his eyes. Mei is a character that is traditionally a shrieking caricature whose self-interest often comes across as grating petulance (ambitious women are still punished for that in Asian cinema). Instead, she remains empathetic as an understandably motivated woman terrified of getting trapped in a Podunk town. Blessedly there are no teenaged histrionics from Jing, and her understated melancholy is always palpable but never forced. Song of Silence has a muted tone and pace that suggests domesitc disquiet beneath the surface, which is helped alone by cinematographer Shi Yue’s unfussy camera work. Shi and Chen allow the story to unfold organically, with Haoyang and Mei at the center of a personal journey to reconnecting with their humanity. In some ways Jing is simply a foil, the catalyst that compels both to stop and prioritize that which they’d recently. There’s nothing particularly cutting-edge about Chen’s use of space or startlingly novel imagery, but Song of Silence is ultimately a strong debut that explores an aspec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fe the speaks to audience outside the country’s borders.
杨梅洲小静 梅 张昊阳 妈妈 舅舅 爷爷影片开头两条线聋哑小静在无声的世界里制造出普通世界里的噪声 用矿泉水瓶刮着墙边发出刺耳的声音 学校里裸体油画和一旁叼着烟惊愕的舅舅 在这个偏僻的渔民之家小静只与舅舅有着沟通 渔船上褪衣裸体相对 除了惊愕还有冲动以及深不见底的沉默酒吧驻唱梅🎸清澈的弹唱 与警官张昊阳的散场后的四目相对 宵夜 酒精 宾馆 母女在麻将馆的争执 推搡 小混混们遇事缺钱第一个想到的梅姐两线交集小静被已经离婚的爸爸妈妈带着到长沙特殊学校 过渡期里小静住进了鲜少亲近的爸爸张昊阳家也就是梅的情人 此时梅已经怀了张昊阳的孩子 也住进了张昊阳家 梅的年龄应该大小静几岁 两人在情感上都十分渴望亲情而不得 个性倔强而暴戾 同样的在张昊阳这寄放了情感依托而并不是自然神往 这是残酷的现实留给她们的唯一选择 两人不存在沟通的渠道和动力 机枪大炮一点即燃 出差后的张昊阳家中只剩下对峙的两只全身是刺的刺猬 然而却神奇般打闹到一起 隔阂瞬间消散 两只相依 进而有了影片经典笑点两人隔着玻璃门用口红画下"爸爸捡肥皂"这一幕 两个小伙伴一起逛街一起夜店嬉闹敞开来笑 回来的张昊阳与小静和梅似乎有了种家人才有的热闹一同吃饭一起游戏最后梅的孩子被打掉她也许觉得这样是对的 特别在眼见小静和张昊阳恢复正常父女才有的互动之后 张昊阳多年求子不得 得知消息的醉酒癫狂 小静做了一个长长的梦 在夜店光影交会 无声与音乐之间切换 妈妈 爷爷 舅舅 白纸船 梅 奔跑 毁灭 醒来之后张昊阳被告知小静的流产 影片结尾 梅回到躲在巷子深处的家 雨中张家父女坐观激情昂扬的龙舟赛片中的大量隐喻以及社会主题 人情冷漠 乱伦 重男轻女思想 家庭教育 底层的小市民平凡生活 表现地一点不拖沓 除去有几段衔接的意外 将近两个小时我没有出戏 尤其是配乐和画面 较之国内大部分公映的电影都要出彩观影后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回想 其中大悲之处的不经意蹦出来的笑点 舅舅在屋顶找到小静的几步滑倒 渔船上舅舅随着收音机里茶花女插曲古典乐在窄窄的船头自信起舞 车祸现场墨镜男的谩骂 张昊阳黑猫警长的手机铃音 "爸爸捡肥皂"梅在拒接母亲电话时的痞笑铃声 源于导演精心设置 让人麻痹 让人在笑意里忘记伤痛 回味中却悲伤地不可自抑 而长沙方言让这一切就如同小区大妈口中反复闲话的街闻轶事 很真实 真实得让人害怕 喜悲 悲喜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悲喜交加 只不过大部分喜得缓过神好一会才能体会到
太闷.......导演不合潮流啊......感觉就是一部无声电影.......看到最后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 成长在她们生活里潮湿又阴郁。张昊阳,使两个姑娘宿命般相聚,又自然分开,克制的情绪未爆发,却更深长。她们之间以静默来抗拒、沟通、治愈和妥协,正如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 <Song of Silence>。」
近乡情怯。小渔船是哭点。其貌不扬的爱恋也是哭点。捡肥皂又笑得要死。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电影世界,我的确都很喜欢灰暗的风格。正常人也许一辈子也无法理解一个从小就没有听觉的孩子的世界是怎样的!比起那些光鲜的电影,这种风格让人感觉更贴近生活!3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拍的非常好!关于舅舅的那段感觉没有串好!小静演非常棒!不愧是年轻导演,能拍出这一代的故事!
乱伦的白羊女呵呵
用最少的对白讲述了两个非常饱满的故事!用有如绘画构图般的留白描述着关于青春的残酷……两个女孩,都是那个跳下去的人,往往那些跳下去的人会伤痕累累,但是不后悔…… PS:我爱“爸爸捡肥皂”
静与噪,内与外对照写实的视角很新鲜,可惜叙事与表现手法都不成熟。整体不够严谨认真。镜头感较差,画面处理干净却单调,特写滥用,情节取舍随意无章。影片问题如社会问题一样尖锐突出,嘈杂刺耳之音,人却浑然不知。
或许是大屏幕的原因,觉得片子很漂亮。不管是画面,讲故事的方式,选景及构图都是我喜欢的样子。后来一聊,发现导演果然是美术出身
穿着校服的少女叫人心动,脱掉校服的少女更叫人……卫生纸在哪呢……咳咳……好啦正经点……这种电影,剧情是次要的,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情绪的流转,冲突、爆发、谅解、治愈,人生大抵就这样。三星半,不能再多了。顺带一提,白雪透亮这歌真是太好听了,苏朵大神你在哪我想去听现场!
三星!另外一星给@脸侠 的长沙方言!把湖南的夏天拍得好凉爽啊。。女主角好黑好丑啊。
还不错
影片的符号用得很好,河流,鱼缸,木船,纸船,真鱼,塑料鱼,吉他,口红,剪辑不是太到位,前半段太平,叙事稍显混乱,后半段又稍微急了一些。喜欢两个女孩同居一室,慢慢沟通,互相信任,三个人搭积木这一段,很真切。
小女孩长得像莫小贝演的像《归途列车》女主一星,那微胖的姑娘一星,死去的鱼一星,还有一星给百老汇的文艺小清新。
情绪营造的很细致,但时而记录风时而文艺范儿的跳tone还是让人不明所以,以及湖南本土剧真的好不适合文艺,你能想象重庆森林里边的人都一口湖南话吗?
有些动人的东西,但还是洒狗血和用力的文艺让人不舒服
看到一半离场了。。。
爸爸捡肥皂
终于看到了片子,周三中午就去影城,结果被告知还没开卖,比我晚来一刻钟的人买到了票。想想不能被缘分这东西打倒,今天还是来看了。整体控制得不错,有些场次挺好也有想法,比如几处梦境部分。不过有点流水帐的感觉。关于审查的问题,哈,对,就是公关,别老扯着审查不放。停车费30多。。。。
该配《小白船》啊
通片都是情绪弥漫的片段堆砌,叙事乏力。小女儿与父亲女友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唐突且缺乏可信的支撑。人物立不住,视听也没什么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