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快乐结局

Happy End,快乐终结(港),完美结局(台)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马修·卡索维茨,芳汀·阿杜安,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劳拉·薇琳顿,奥拉利亚·佩蒂特,托比·琼斯,希尔·佩尔,哈萨姆·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奥地利,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快乐结局》剧照

快乐结局 剧照 NO.1快乐结局 剧照 NO.2快乐结局 剧照 NO.3快乐结局 剧照 NO.4快乐结局 剧照 NO.5快乐结局 剧照 NO.6快乐结局 剧照 NO.13快乐结局 剧照 NO.14快乐结局 剧照 NO.15快乐结局 剧照 NO.16快乐结局 剧照 NO.17快乐结局 剧照 NO.18快乐结局 剧照 NO.19快乐结局 剧照 NO.20

《快乐结局》剧情介绍

快乐结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洛朗(Laurent)家是一个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80多岁的老人乔治·洛朗(George Laurent)逐渐陷入老年痴呆。他和两个已婚的儿女托马斯(Thomas)和安妮(Anne)一起,正不自在地分享他在加莱(Calais)富丽堂皇的庄园。离异而冷漠的安妮,不得不承受因儿子皮埃尔(Pierre)的失职而导致的灾难性工作场所事故的影响。与此同时,托马斯的前妻因一场神秘的中毒而被紧急送进医院,导致他13岁的郁郁寡欢的女儿艾芙(Ève)与父亲和他的新婚妻子安娜伊思(Anais)生活在一起。毫无疑问,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随着洛朗家的命运与持续而不光彩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一种特殊而又令人不安的联盟就会形成。但最终,有些更大的秘密即将揭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珠星纪谎言之城神探修尔之洛桐的神秘力量世界奇妙物语2012年春之特別篇邮件门爱宠幸福摩天轮正午显影一帮坏家伙对手魔法先生涅吉!OVA春荣光的在仁未知边缘第一季妈妈圈的流言蜚语阿碧的恩典玩具总动员3人在星途被告护士不是钱的事特殊嫌疑犯晚上好,我们是朝山家。紫宅战疫之疯狂的口罩立体小奇兵一元背后育婴室某科学的超电磁炮S超人前传第三季黑夜天使鹦鹉螺号

《快乐结局》长篇影评

 1 ) 对这个世界,冷眼以待

不久前,我看了《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专题片。

摄制组邀请全球四十位电影导演,限定他们用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像机按照规则完成一部短片。

哈内克在其中。

他被问及为什么拍电影,他说,不要问蜈蚣为什么行走,否则它会失足。

再被问及,电影是否会消亡时,他反问: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哈内克,就是这样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的说话方式,银色须发,面部表情,几乎就是他的电影风格。

冷静克制,刻薄残忍。

在他的新作《快乐结局》里,哈老师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在电影语言上也不乏革新。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并从中剥离出人物背后所隐藏着的罪与恶的电影。

1.哈内克的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彼此之间冷漠无情,哈内克对自己的人物也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戏内戏外的双关,构成了哈内克电影独特的观影体验。

不同于东方的家庭题材电影是生活碎片,人世冷暖,哈内克的家庭题材是为了一层一层地剥开道德,冷冰冰地给我们看那些残忍的东西。

不同于美国典型的讲中产阶级家庭的电影(以《美国丽人》为例),哈内克的电影不需要戏剧性,不需要如梦如幻的超现实设计,不需要撕心裂肺的戏码,不需要愤怒和毁灭。

哈内克讲中产阶级,不是失望,抨击,谴责,而是呈现,然后置之不理。

他构建一个家族五个主要人物,却几乎不刻意去刻画他们。

散点叙事的模式,在他们之间来回穿插视点。

涣散的注意力让你忍不住想睡觉,却在结局的时候打你一巴掌,让你恍然醒悟。

诚如开头老爷子对小女孩说了一句,“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这个看似富有,多元,包容的大家庭,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内心世界。

这些匿藏的秘密,才是生活的本质,是这个阶级,这个当代社会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2.每个人都是恶人半身瘫痪的老人,曾经杀死自己的妻子。

看似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曾经毒害自己的同学,并毒害自己的妈妈。

已经二婚的爸爸,却还欲求不满,计划和网恋的对象私奔。

经营着建筑公司的母子俩,因为一起工程事故与工人闹得不可开交。

一些影评人会指出,这种结构,会显得过于直白,有一种堆砌各种典型问题的生硬。

但是哈内克在处理上,并不是那么地直接铺叙开来。

他抽去了很多承接的场景来解释说明。

而是以对话场景为单位,在看似散漫,平常化的对话中,藏着各种各样相连的信息。

由此达到一种碎片化的叙事,这样的处理更符合我们生活的认知,因为哈内克在某种程度上去除了一个全知视角,我们所知的并不比电影里的角色多太多。

但是观众很容易丢失很多信息,以至于认为情节并不十分连贯。

有几个对话场景是残忍而有趣的。

一个是老爷子和理发师的对话。

他想让理发师帮自己完成自杀。

他的对待死亡的冷漠,和理发师的笨拙的反应,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

另外一场对话,是老头子和小女孩交换秘密,就是在在这场戏里,我明白,所有人都是恶人,都是对弱者施害的凶手。

当儿子把一群黑人难民,带进了母亲的再婚的订婚婚礼的时候。

婚礼上的各种角色对这一举动惊慌失措,既觉得不体面,而却又不得不为他们安排座位。

这里面有歧视,有心虚,有虚伪。

这场宴会,难免让人联想到整个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无非如此。

3.手机镜头才是真正的冷眼电影里那些缓慢转动的摇镜头,人物在摇镜里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

而镜头却在原地不动,就那样死死地盯着人物,注视着他们来回走动。

笔直的横移,紧紧跟着人物运动,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手机直播画面的唐突插入,又快速抽离,回到一潭死水的生活,回到哈内克冷酷的影像中。

电影一开头,哈内克就连用了几段手机竖屏录制的直播镜头。

(然后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片场)画面里的女人,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画面上录制直播的女儿,发出来冷冰冰的解说与评论。

这段直播镜头的应用,直接构成了与结局的呼应,以及成为解开这个小女孩的秘密的关键信息。

哈内克还借用了视频监控的画面,以及进行了加速,倒放,跳切,的尝试。

哈内克最早期的作品,正是以速度和倒放上的实验闻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电视新闻镜头,网络视频,社交网络网页界面,这些当代语境下的影像的运用与解构,是非常有力的窥视生活,解剖生活的尝试。

故事接近尾声,老人试图自杀,海水淹没了一半的身体。

老人盯着海水,小女孩盯着老人,突然掏出手机打开了录像,暗合了片头那几段悄无声息的手机视频画面。

寥寥几笔,却无限苍凉与绝望。

众人一哄而上,去救老爷子。

眼看着是救回来了,这也只是多次自杀中的一次。

所以”快乐结局“就不仅仅是一句反话,而是根本就不存在也无法实现的幻想。

 2 ) 并不快乐的结局

大导演到后期喜欢删繁就简,哈内裤也开始了融入当下,直播竖屏用起来,蔡明亮就更不用说了,越拍越简洁,不要台词,不要运动,就拿着普通机器架着拍,也许就像戈达尔想的那样,再见语言。

哈内克没有完全再见,只是看着比较不太在意镜头的方式,冷漠无解的一家,够分裂够丧,如一场事故,西方家庭观念痛苦和东方不太一样,他们是个体和个体间的漠视,东方更多的是曲解,以及互虐。

大导演开始致敬自己的作品都是无话可说的表现,前有江湖儿女贾科长,后有快乐结局哈内裤,并不快乐

 3 ) 并不快乐的结局

安娜·洛朗,大女儿,还有她的儿子皮埃,他在工地工作,她希望儿子以后能继承她的公司,最近工地出现塌方问题,所有人都停工了,一名工人受伤不治身亡。

托马·洛朗,小儿子和他的再婚妻子阿娜伊丝,他在里尔一家医院任外科主管,前妻因严重的药物中毒进了医院,现在他们的女儿伊芙暂时和他一起住,疑似有婚外情对象克莱尔。

老洛朗将近85岁,他去年曾经想去苏黎世安乐死,现在他半夜开车出去,撞上一棵树,断了几根骨头,只能坐轮椅行动。

每个人看起来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对现状不满,对家人冷漠,洛朗家族关系冷淡。

 4 ) 快乐结局

洛家是一个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

80多岁的老人乔治·洛朗渐陷入老年痴呆。

他和两个已婚的儿女托马和安妮一起,正不自在地分享他在加莱富丽堂皇的庄园。

离异而冷漠的安妮,不得不承受因儿子皮埃尔的失职而导致的灾难性工作场所事故的影响。

与此同时,托马斯的前妻因一场神秘的中毒而被紧急送进医院,导致他13岁的郁郁寡欢的女儿艾芙与父亲和他的新婚妻子安娜伊思生活在一起。

毫无疑问,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随着洛朗家的命运与持续而不光彩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一种特殊而又令人不安的联盟就会形成。

但最终,有些更大的秘密即将揭晓……

 5 ) 这部电影绝对是个标题党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杨德昌的“三倍人生”论像是需求理论中的顶端,需求者相对较少,可能仅限于影迷圈。

普通观众他需要的是直接的感受 (当然,“感受”是个大范围,涵盖着“三倍人生”)。

这包括喜怒哀乐等全方面的感受,甚至还有触感,通过皮肤、毛发的特写传递触感,浓郁、鲜明的色彩表达美感,或者3D制作带来的近距离感。

如果看电影得不到感受,那绝对如同嚼蜡。

▲杨德昌套路的商业片往往添加很足的配乐,恨不得让你的耳朵一刻都不得休息。

动作片duangduangduang地加大量特效,动作明星不受几次伤,那都不叫敬业;煽情片小提琴拉起来,特写再大点,再大点,把眼泪都给我拍清楚;喜剧片,动作、台词全部夸张起来,要蠢、要傻。

但也有的影片,它不,反而需要你静下心来去努力贴近它,尝试感受角色所受。

去年提名戛纳金棕榈的《快乐结局》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它和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不刻意告诉你它的故事背景,它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人物的动机是什么。

让你慢慢在日常行为对话中,一点一点地get信息,使故事清晰、明朗起来。

▲《快乐结局》请注意海报上的录制按钮这就好像我们的生活。

很多出生离异家庭的人都经历过的:在和同学朋友的聊天过程当中,对方无意提到你的父母,为父母不住一起而感到诧异时,他会很礼貌地say sorry。

你会笑笑表示不介意,他们都离婚很久了,习惯了。

对方也这样按字面意思理解了,只有你,只有你感到扎心。

就是一根针扎的疼痛程度,说不疼也疼,说疼又显得矫情。

影片中,当因母亲住院,导致小女孩伊芙(伊芙特别有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中小女主饰演者桥本爱的味道)住进父亲的新家,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家。

爷爷这么问她:你不会一直住在这里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翻译不同此时,没有配乐,倒是有父亲出面缓解尴尬。

但话说了就是说了,无可否认的,伊芙现在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存在。

而这个状态早在他们离异的时候就开始了。

伊芙呆在父亲的家,完全是个多余的人,面对后妈阿娜伊斯,也是满屏的尴尬。

▲佩姨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阿娜伊斯之子半夜醒来,阿娜伊斯接过孩子即使是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在爷爷的生日会上,伊芙向爷爷道贺。

爷爷却说:“谢谢,可是你是谁呀?

影片开头的方式也算是特别,是伊芙的手机拍摄离异母亲日常的画面。

她能提前一秒说出母亲下一个动作,说明她经常观察母亲的行为。

她渴望得到关爱,所以她关注。

但是关注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换来母爱。

她知道母亲患抑郁症,她们缺乏沟通,即使尝试也是失败。

母亲整天的唉声叹气和抱怨让她付出行动:将抑郁药喂给宠物仓鼠,把疟疾药给了母亲。

但在这种情况下,你甚至不能批评伊芙所作所为。

孩子(其实不只孩子,每个人都是)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涂什么颜色,他就成为什么颜色的作品。

同时,母亲极端的网恋行为使伊芙崩溃,尝试自杀。

她试图探寻父亲的口风:“如果你和阿娜伊斯分开,你会带我走吗?

”父亲这样回答:

不幸的,不只小女孩。

阿姨(父亲的姐妹,于佩尔 饰)的工厂出了事故,紧接着其儿子被打;爷爷因意外导致之后只能坐轮椅上过活,他无法接受这样无用的自己,自杀的念头在他心中久绕不去。

但腿脚不便使死亡都成为一件难事,他找理发师帮忙,甚至找小女孩帮忙。

片尾未能告知结局,但是死了,对他反而是种解脱。

正如同平静的湖面下流动着暗涌,在这一切的苦难上,导演没有给放大的情绪镜头。

完全平铺直叙,唯一(我没记错的话)的配乐是情景中的收音机播放的歌曲。

歌词就是片中人们的心声,为影片辅助叙事。

或许你不爱文艺片,但如果你有相同的经历,就会很容易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情感。

如果你没有,也不妨看一看别人的生活。

 6 ) 影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floyd999999(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227351/我的作品总有多种解读方式,因为我希望观众自己去解读。

这是我刺激观众的方式,用较为开放的模式讲述故事,从而迫使观众自己去思考、解读电影。

——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法国电影《Happy End》(快乐结局) 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ean-Louis Trintignant(饰演85岁的父亲Georges)、Isabelle Huppert(饰演女儿Anne)、Mathieu Kassovitz(饰演儿子Thomas)、Fantine Harduin(饰演Thomas的女儿Eve)...故事概述:讲述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族内部的人情冷暖上映时间:2017年10月4日在法国上映时隔近三年,又一次在大银幕上遇见了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真是又惊又喜。

“惊”在“不知这一次,Michael又会为观众带来何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影片”,“喜”在“无论哪一次,Michael的作品从未让期待许久的影迷失望。

”接着,让我们满怀期待,进入剧情,赏析佳作。

(看点不少,一一列举)I,知名导演Michael Haneke屡获殊荣(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声名远播的老牌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携新作(自编自导)回归,熟悉的叙事风格、深邃的剧情内涵、简洁的故事脉络,这就是Michael执导作品的特质,从始至终都未曾偏离过,此作亦是如此,简单、慵懒、深刻。

II,豪华演员阵容Isabelle Huppert+Mathieu Kassovitz+Jean-Louis TrintignantIsabelle:这位不用过多介绍了,几乎包揽过欧洲各大电影节女主角金像奖的超级实力派。

此次再度联手导演Michael,合作默契,将家族的主心骨、女强人Anne的性格、特点拿捏十分细腻。

Mathieu:这个名字看似有些陌生,但如果看过2000年的那部《暗流》(法国两大男神主演,让·雷诺+文森特·卡索)的话,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是的!

Mathieu就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有才华、有颜值。

本剧中,他出演“花心大萝卜”Thomas(见一个、爱一个,毫无责任心可言),完全不懂得“真爱”为何物。

Jean-Louis:又一名法国本土的老牌演员,片中饰演家族的大家长Georges,一位步入老年,看淡一切,心灰意冷的老者。

三人朴实无华的演绎,加上小演员Fantine Harduin的纯天然表演,将这个“无爱”家族彻底演活了。

III,作品的内在深意影片名为《Happy End》,中文直译“快乐结局”,在下感觉这个解读方式不太精确,因为本作中没有丝毫值得“快乐”的因子存在,所以个人斗胆为其做出如下解读——Happy,End。

何意?

快乐,终结。

换句话说,本作传递的不是“快乐”,而是“被终结的快乐”(即:忧伤)。

如何理解这句话?

让我慢慢解答。

忧伤1——无情这个大家族有没有爱?

没有!

大姐是工作狂,弟弟是花花公子,大姐的儿子是不成器的富二代,弟弟的女儿极致冷漠,老爷子看透人生...这个家族的爱在何处?!

忧伤2——虚伪代表人物——Thomas。

亲情之间,如此虚伪,现在的年代,还真不少见!

片中的Thomas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他爱自己现在的妻子?

他爱自己女儿?

“No”。

忙于跟新恋人网上调情的他,哪有时间顾及他人,被“情欲”所挟制的Thomas,不正是许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忧伤3——堕落人性的堕落!

a,当年仅13岁的Eve说出自己曾经在夏令营时毒害过同学;b,当她若无其事的拿出手机拍下老爷子被困水中、企图自杀的画面。

这两处场景,不禁让人内心唏嘘。

为什么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行出这种事?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堕落?!

这难道不是人心的扭曲?!

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

忧伤4——冷漠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从62分钟30秒开始,到65分钟45秒结束),老迈的Georges坐在轮椅上,一路前行。

这一路中,画面中出现了两类人——法国本土居民与非洲裔青年;出现了两种现象——“非洲裔青年主动上前询问老爷子”与“本土人冷漠的擦肩而过”。

这组画面的含义,想必无需多言了。

IV,笔者的些许牢骚1,叙事架构,略显松散。

由于作品涉及的人物较多,均摊每个人的戏份,间接导致了剧中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叙事结构不够严谨。

2,过于隐忍,寓意过浅。

无论是角色对白,还是故事发展,都相当简单、含蓄,有种法国电影的特有意境,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过于“隐忍”,或许说得更透彻一些,更为迷人。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下次见了。

导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演员★★★★☆(三个大腕+一个小女孩,绝配了)剧情★★★☆☆(意义深刻,可惜叙事稍显松散,失误了)视效★★★★☆(冷峻、干净,与作品主题吻合)音效 不做点评(配乐极少(大提琴那段绝赞),不注意听,几乎难以察觉,貌似导演有意弱化其存在感,故此,不做点评)推荐度★★★☆☆(与Michael的最佳作品稍有差距,由于是名导,所以评分要严苛一些)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7 ) un-happy un-end

托马和女大提琴手的网络性爱,寻求刺激的已婚男人,对婚姻的忠贞仅仅体现在嘴上说着的“我爱她,我不会和她离婚”,但是却在脑子里操着别的女人。

伊芙说托马不爱克莱尔。

这是对的么?

托马也不爱伊芙她自己,她说托马不爱任何人。

到了片子的结尾,我也没能明白伊芙自杀的原因,然而如果导演把回答这个问题的自由交到观众手中,恐怕什么有意思的回应都不会得到。

伊芙自杀因为她抑郁了,她为什么抑郁,因为她认为没有人爱她,然后呢?

整个家庭都是fucked up的,然而没有任何人能够成为安妮,能像她一样活着。

操持着整个家族企业,谈着恋爱和一个律师订婚,把发脾气的儿子的手折断,一切对她了如指掌。

如果说非要挑出一个人,最近接近理想生活的那个人,我想迈克尔会选择乔治,用双手结束了妻子的生命之后再将自己推向大海。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显然,乔治看到妻子在受苦,于是结束了她的生命;关于他自己,他大概也觉得生活的痛苦大过了快乐。

我们可以认为乔治老了,生活没有什么盼头,但是小伊芙呢,她为什么要给同学投药,把仓鼠杀死,杀了她的妈妈,之后把自己杀死。

电影没有给我什么线索,像是一个空洞般,把一个扁平的角色摆放出来。

接近十个扁平的角色被放在了一栋房子里,谁也饶不过谁。

很看出迈克尔哈内克想要说的,看起来没有快感。

(伊芙的衣服上面写着的是I Love Japan)

 8 ) 大师的一部自我总结作品

年过七旬的老人想必喜欢怀旧,也喜欢记忆起风光年代里的美好。

好比哈内克大师的这部新作,无论是在影像风格与探讨主题都像跟十多年前的《隐藏摄影机》有极大相似之处(中产阶级、难民话题),再加上情节中对他自己经典作《爱》的戏仿与影射,俨然是一部自我总结之作。

最闪光之处仍然是采用媒介(手机视频)作为切入点去揭开中产阶级家庭光鲜外表下的龌蹉秘密,开头与结尾的视频录像片段最狠准,低像素画面的质感无疑拉近了剧中虚构人物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视频录像者的视点令人浮想联翩,好比是《隐藏摄影机》里的匿名录像带的神秘拍摄者。

然而,这个故事则没见太多新鲜感,中产阶级的虚伪与阴暗面大家估计看太多了。

又或许是家庭群像的关系,情节显得较为琐碎,并没有一条明显贯穿的主线。

每条人物线都没能充分展开,人物形象塑造较为仓促,或者说是有概念先行的设定,令可信度与共鸣感双双大打折扣。

类似主题先行的情形也出现在某几场哈内克标签式的长镜头调度里,表现形式与叙事陷于彼此孤立与割裂的状态。

比如儿子前往受害者家门口挨揍的一幕,冷冰冰的暴力展示跟之后的情节关联不大,只让人怀疑导演仅为了风格展示而已。

而在另一场离家出走的老人坐着轮椅在街上偶遇黑人的段落,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抹去彼此对话的内容,冷眼旁观的形式没任何具体的指向意义,尽管这群黑人在最后高潮部分再次现身。

尽管电影大师对时下社会热点问题仍然抱着深切关注的心态,也在尝试透过新的手法开拓影像的表现力,然而在情节拼凑的叙事法则里,难以突出呈现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与真正的社会问题永远像是两条平行线,貌似偶尔汇聚一起,却最终却发现并非如此。

 9 ) 快乐结局

影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被导演放大加工过的,但也确实提炼自生活。

人们大多都活在自己设计好的皮囊下面,皮囊之下早都千疮百孔了,却还能衣着光鲜地面对外人。

这也并不只是欧洲中产阶级的特征,而是现代文明进程下的普遍现象:冷漠与虚伪。

欧洲电影人最喜欢聊的问题之一就是冰冷发达城市中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对人生迷茫了,你能通过这部电影找到活着的希望。

如果你正奋斗在人生前线,你也能靠着这部电影审视自己。

就是这么神奇,信不信由你。

 10 ) 要不怎么说死比活可难多了呢

提起法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他早期的《钢琴教师》以及在2012年获过无数大奖的《爱》。

《钢琴教师》时期的哈内克还是相当凛冽直接的,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钢琴女老师看着沉默寡言,自残的时候可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

到了《爱》这个时期,哈内克就变成了内敛的凶狠,先用幸福平淡的剧情麻痹你,再在结尾闷死老伴儿。

闷死的这个行为,可能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想过,只不过现实中少有人能那么做罢了。

《快乐结局》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又获得了金棕榈奖提名,很开心在今年的北影节片单中发现了它。

先不说别的,光看片名你就会想了:哈内克啊,结局真能快乐吗?

首先要提醒大家,不要相信豆瓣条目关于这部影片的剧情简介,简单粗暴且文不对题。

不过影片的主角们确实是来自法国的一个中产大家庭。

于阿姨饰演的女主角是位女强人,从父亲手中接过家族产业后一直兢兢业业,成熟冷酷,做事从不拖泥带水。

在《爱》中饰演闷死老伴儿的爷爷在这部影片中依然饰演爷爷,他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多年前为了照顾瘫痪的妻子将家族产业交给了大女儿(上图的女士),年近90并开始健忘,而且还总想自杀。

马修·卡索维茨饰演女主角的弟弟、老爷子的儿子,是个温文尔雅的外科医生。

因为前妻服药自杀后女儿没人照顾,他不得不将女儿接来和自己、现任妻子同住。

马修·卡索维茨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他还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哦医生和前妻生的女儿聪明漂亮,但性格孤僻又冷漠,多半是因为父母早年离婚、妈妈又服药自杀的缘故。

这个大家庭生活很富足,大house里有管家还有厨师,但每个人都是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怎么讲,就是欧洲中产家庭常见的状态吧,对外能够展现出足够的礼节和良好的社交能力,但在家里就死气沉沉的,再漂亮的家和再多的仆人也无法掩盖家庭内部的不幸与矛盾。

导演在影片中穿插了很多手机拍摄的镜头,像是在幕后监视的观察者。

这是后期哈内克导演的特点之一:与他的角色保持距离。

确实,不管是《白丝带》还是《爱》,哈内克的电影越拍越内敛。

乍看上去讲得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可细一琢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女主角看上去是最辛苦的,她奔波于家庭和公司之间,不仅要解决公司的各种糟心事儿、保证公司正常运转,还要应付自己不成熟的儿子和整天想自杀的老爸。

可当她面对儿子不懂事儿的行为且劝说无效时,她竟一下子掰断了儿子的小手指。

小女孩儿被爸爸接到新家后一直很乖巧,直到她也效仿妈妈服药自杀。

被抢救回来以后她爸爸问她为何这么做,小姑娘平淡地语气让人难以置信:“我只是不想去收容所,我觉得你并不爱我,不爱妈妈,不爱你现在的妻子,你不爱任何人。

”影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被导演放大加工过的,但也确实提炼自生活。

人们大多都活在自己设计好的皮囊下面,皮囊之下早都千疮百孔了,却还能衣着光鲜地面对外人。

这也并不只是欧洲中产阶级的特征,而是现代文明进程下的普遍现象:冷漠与虚伪。

欧洲电影人最喜欢聊的问题之一就是冰冷发达城市中的人际关系。

除了这部《快乐结局》,2017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自由广场》(The Square)也在揭露所谓“上层”阶级的荒诞生活,但我觉得不如《快乐结局》直截了当,哈内克的表达显然更高级些。

比如老爷子和小女孩儿谈心那场戏,没有繁琐的对话,台词非常精炼,三言两语就让观众发现这个家族那股“自我毁灭”的劲儿是祖传的。

也正是这场戏再一次端正了老爷子一家之主的地位,这个家只有他还残存着一点“人性”,只有他是清醒的。

虽然看上去他衰老无力还坐着轮椅。

很显然,哈内克的“快乐结局”不会是快乐的,也不会是光鲜亮丽的。

但如果这里的幸福不同于常规意义的“幸福”?

快乐不是得到或者拥有,而是放弃或者死去呢?

结尾的点睛之笔就是海水即将埋没老爷子和他的轮椅时,女主角和弟弟边喊着“爸爸”边冲向海边去救他。

本来酝酿好的悲伤一下子泄了气,我甚至还笑出了声。

惨不惨吧你就说,我自己的命我不要了还不行,还得硬活。

要不怎么说死比活可难多了呢。

如果你对人生迷茫了,你能通过这部电影找到活着的希望。

如果你正奋斗在人生前线,你也能靠着这部电影审视自己。

就是这么神奇,信不信由你。

祝大家观影愉快。

哦对了,《自由广场》北影节也有场次,但票可能早被抢光了吧...

《快乐结局》短评

冷漠无情。家庭令人想死。

2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于佩尔最后的回头也太好笑了吧

4分钟前
  • 阳光辣着背了
  • 较差

我们所有的善良和漠不关心

6分钟前
  • 竹傻傻
  • 推荐

这部看的时候来有事中段,没get到点在哪

9分钟前
  • 荒淫少女朴赞郁
  • 还行

特别奇怪 特别处女作的那种

11分钟前
  • Lethe
  • 较差

4.5

12分钟前
  • 文刀大土申
  • 力荐

少年人求爱而不得,老年人求死而不能。中年人虚伪又自私,小心维系的体面,一戳即破。这是一个无爱的家庭,也是冷漠社会的缩影。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当别人都还在玩自拍的梗的时候,哈内克早已经开始玩直播了,而且如果说别人只是凑数拼接一下流行元素的话,哈内克的直播可真是以最佳最简洁的方式引出了故事。仔细看,每个视点每个细节都几乎是最优选择。

18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极其后悔花时间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毫无疑问哈内克失手了,为老导演感到惋惜,电影内容浮于表面,群像人物片面,故事零碎枯燥,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处理粗糙的让人难以下咽,人性的刨析也是重复自己的老生常谈,毫无意义,令人失望

20分钟前
  • Voiello
  • 较差

分心:伊莎貝雨蓓穿那件暖橘色襯衫煞是迷人。沒驚奇也好,寫實也罷,老人家真的別再和哈內克合作了,您敢演,我看得心塞.....

23分钟前
  • spondee
  • 还行

冷酷到麻木,哈内克呈现更大残忍。直播、手机、监控、电视、聊天软件,从现代生活各个窗口看比肉眼直观更真实不遮掩的人性。全片所有沟通都带着可感知的生硬与情感阻隔,即爸爸跟女儿所说clumsy——除了爷爷孙女的书房对话,从而造就结尾冲击力。巧妙的难民话题处理。吊灯响起时他跳得像没有明天。7/10

2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3.5】由于主题繁杂,叙述一度过于散漫,以至于标志性的力量显得薄弱,但还是那个哈内克。对于各色形式的影像材料的整合与运用非常具有新意,怎能用“重复”一以概之。

29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

挺喜欢的一部,只是今天看到的最难得的一幕并不在这其中——倘若你也亲眼见到陀螺在保安和记者的闪光灯面前吃桃。(不要再私信照片了!!!)

32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推荐

2.5,最后的结局拉上来了。其实一直都挺喜欢哈内克克制的拍法但这部确实比较无聊也感觉失水准……看得出来用了很多“年轻人”的手法什么手机拍摄社交媒体之类的,看起来很努力追上时代脚步但……

36分钟前
  • 阿特拉斯抠抠脚
  • 还行

临时回悉尼,赶上两天电影节,匆匆买了票,进到state theatre才知道是山顶。手机直播啊聊天软件啊电邮啊的字幕啥都看不见……还是很喜欢。冷酷的人和人生。

37分钟前
  • Anna喃喃
  • 推荐

5.5# 过于复杂

40分钟前
  • 林晔
  • 较差

放在去年戛纳依然碾压。情境还原的能力无人能敌,极简练的镜头组织依然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相较此前线性叙事积蓄出如闪电般的颤栗感,此次散点爆破的故事结构,虽力量有所削弱,却拓展出更具普适性的无差别绝望。

4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哈内克电影中常见的失调中产家庭故事元素在片中被通过多种形式的镜头呈现出来,不论是手机与监控摄像头还是电脑屏幕,这些来自生活的镜头与摄影机镜头并列,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间离着观众与被记录主体的联系,而这也正是影片呈现出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哈内克通过破坏结构而传达主题的作者印记依然强烈

44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cannes2017 把可以升级为drama的情节拍得淡如水,克制到似乎是生活以下。角色间冷静的视角转换创造出欲言又止的内心挣扎。哈内克可以谈哈内克,我可以谈谈手机视频。

49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较差

美丽却不想要动人,因承《第七大陆》和《爱》,自杀家族的总汇。小女孩毒死妈,老头闷死老太婆,还活着的都是幽灵:有女儿前妻现在的妻子新生儿子情人却不爱任何人的医生父亲,唯利是图以及为面子掰断儿子手指忙着二婚的女老板姑姑,“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家庭。”上层社会的众人在临海白房子里优雅的聚会带故事进入高潮,突兀而至的几个黑人移民和整个色调格格不入,唯一能彼此理解的这对寻死的爷孙悄悄离开,当他被小女孩推入蓝色的大海,这个结局才算真正“快乐”了起来。藏在镜头背后,是哈内克最佳的位置。

51分钟前
  • ss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