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太苦啊!
一句台词,两个匪徒,三种身份,四人恋情……匪是匪吗?
不是!
匪是侠,是(农)民!
官是官吗?
不是!
官才是匪!
民是民吗?
是的!
民就是民,那种愚昧的,背负着国家律令,想反抗却又无力反抗的民!
还有诗人呢?
诗人也就是诗人,卖诗为生。
“卖身太苦!
”“不是卖身,是卖诗为生!
”可是?
世间谁不是在卖身呢?
或许全片最不需要掩饰自己的,只有那个去长安卖《静夜思》的诗人了。
故事应该有爱情吧?
爱情?
那必须有!
鹦哥喜欢十三吗?
喜欢!
罗娘喜欢陈六吗?
未必!
那罗娘喜欢十三?
也许吧!
那为什么罗娘跟了陈六,因为十三死了?
或许十三没死,她也会跟了陈六。
自从《太阳照常升起》之后,中国大陆的电影已经没有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了。
也许几个月前还有一部让我小激动的《麦田》,可惜在《唐朝》面前它完全无招架之力,瞬间溃败……色彩很好,暗黄色的镜头让整部影片显得非常真实。
夜间一轮夸张的巨大的明月悬挂天边,凄美中带着一丝无奈。
演员很好,我认为姜文姜武兄弟比起国内某些所谓的一线演员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对于人物的塑造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洗澡》中的傻子,《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
此次姜武出演的陈六是一个满身痞气气息的强盗,这对于本身就以痞气闻名的(姜文的痞气比姜武更甚)他来说,可谓是驾轻就熟。
相比之下,胡军饰演的十三却依旧没有摆脱大侠风范,整体而言过于正派,使得后期帮村名杀官兵时人物身份的反差变小了。
不得不称赞的是老戏骨李立群以及那帮村民,他们把作为村民所具备的懦弱、纯朴、愚昧展现到了极致,或许这部电影能成为我心中认可的好电影,有一半的功劳要归结于饰演村民的甲乙丙丁们。
故事很好,匪来了,劫了民;官也来了,意图强暴民女,于是匪杀了官;村民绑了匪报了官,官说民勾结匪,屠村,匪和民一起把官杀了。
最后匪死了一个,官和民几乎死绝,另一个匪走了。
40年后回来了,给他死去的兄弟扫墓。
村里又再度人丁兴旺,早已忘了旧事。
细节很好,从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导演是用心在拍这部电影的。
两匪徒手中的刀,是陌刀和朴刀,并非每每看到武侠片中武士用的大片刀,而几乎是按照唐刀的模型做的。
夜间的时候,林间飞舞的萤火虫从来没有消失过,它们不管人世间生死,它们只是就这样安静地飞舞着。
诸多悬念,罗娘到底爱谁?
在我看来,罗娘是爱十三的,和陈六在一起的时候,她始终一副臭脸,而和十三在一起,她笑了。
陈六拿到财宝了吗?
其实他拿到了,之前的他和十三埋财宝的时候,包裹上有个铃铛,而后在长寿那见到了那个铃铛。
那是谁告诉他财宝在哪的呢?
其实十三死的时候想说,可惜陈六没让他说,但罗娘知道财宝在哪,十三偷换藏宝地的时候,罗娘在树林里看见了……这部片子,很是过瘾。
暴力与血腥,其实都只是点缀。
影片寓意的东西从一开始就出现了:生命、浪漫、爱情、手足之情。
看片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你应该是在笑的,搞笑的对白和演员到位的诠释有一种黑色有幽默的基调,无奈看到最后,心中是有一些抑郁的。
你会开始思考,人性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
生存又是什么?
40年前的血雨腥风苦竹林的人们都忘却了,如今依旧是轻风、绿田、微笑的姑娘。
那?
死去的人呢?
一场争斗谁赢了?
很多人觉得民赢了!
我觉得都输了,输给了命运……卖身太苦啊!
人活着,哪个不是卖身,不同的是怎么卖以及卖多少钱罢了……
昨天晚上看完了这部心心念念的电影,在中国能看到这么先锋的电影也是一种不容易啊!
两个强盗,一个叫薛十三,另一个叫陈六,到苦竹林村打劫,这是个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了。
而这个两个强盗的故事虽然小,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还清晰地记得这么一段。
当苦竹林的里正被十三揍傻后,真的,大家都傻了。
村民们好像没有了主心骨。
没有里正的日子里,百姓的生活真的是可以用不能自理来形容。
人们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从来都是里正安排的生活没有了支撑。
以至于后来,当里正出卖了全村人的时候,长期被奴役惯得村民 们居然还被蒙在鼓里。
还有一段,当两个强盗在这个看似安宁却又不安宁的村里生活时,村里来了个诗人。
可笑的是,接待他的依然是刚刚开始接待马四。
可能真的是压抑的日子过惯了,连接待个过客也不敢自己来。
到了晚上,十三问李白:“先生, 你们这些诗人靠什么活着的呀,你们也不种地,也不经商,也不当兵,也不打劫。
”李白:“我们卖诗为生。
”六:“卖身太辛苦了”唐朝的百姓们,或者说封建时代的百姓们,你们除了经商,除了种地,除了打劫,除了当兵,真的是什么也不能做了吗?
虽然说现在是现代社会,但是人治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
看过蜗居的很多年轻人都明白,现在除了找关系,除了做小三,除了潜规则,我们还有什么出路。
我们就是电影中的诗人,当知识不在能改变命运,我们需要吗?
当我们每天研究这研究那的,到头来 你还不是和住在这个城市里市井小民一样,一样要为柴米油盐斤斤计较,一样要为水费电费煤气费而烦恼!
而我们学到的知识,多少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
所以我们与其做个清高的,苦于卖诗的诗人,还不如去种田,去当兵,去经商,去打劫!
我们肯定会比现在混的好!
最让我感慨的是,村长里正的震惊一戳!
到了最后,里正还是那么的忠于官军,说好只是去抓那两个军官们,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是大开杀戒。
自知是被军官们放了鸽子的里正,只能是有苦说不出!
他没有把气发在了军官身上,在烧的只剩下残木的屋子里,我们看不到里正多官军的抱怨,看不到里正的体恤自己的百姓,更是看不到对保护村民的十三和六的感谢,相反的是,是他断送了那十三的性命。
到死他都认为是他们两个强盗给了这个村不幸!
是他们剥夺了他在这个村里的威严,悲哀!
我的唐朝兄弟,我的末路前程,迷茫。。
十三:你们这些诗人靠什么活着啊?
又不种地,又不经商,又不当兵,又不打劫。
诗人:我们,卖诗为生。
六:卖身太辛苦啊。
诗人:不是卖身,是卖诗为生。
你看啊,我刚才写的那首诗,我把它叫做——静夜思,我把它拿到长安城,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看到了,很是喜欢,他们就会把金银财宝给我,让我多写这样的诗歌。
看电影的名字我以为是个穿越电影,看完之后才知道这名字取的不好,让人误会跟《隋朝来客》一样。
故事讲的是俩强盗的兄弟情,别想歪了啊。
很是黑泽明,有点照虎画猫的感觉,没错,是照虎画猫,大师的作品被奉为经典,大师特点的调调随便组合就挺让人惊喜的,所以也可以说是目前看到的国产影片中黑泽明化比较好的一部小作品。
说他小,是因为立足小社会,小范围,小人物,小故事。
因为小,也颇有些管中窥豹的意思,官军与强盗,村民与官军,村民与强盗,每个组合都是充满矛盾且不可调和,这些矛盾集中在一部电影中,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危难时相互利用,太平时又相互排挤的中国人特质。
最高权力无法直接伸手就摸到的地方,就用公事公办的法治来约束。
当地总有一个家望很高的野老,封一个不轻不重的里长,也就是随口的事儿,但在地方上,别拿里长不当干部。
当权力或者武力可以直接触及并控制的时候,就撕下法律伪善的面纱,换上一副刽子手的黑铠甲,人人都可能是与强盗勾结的共犯,即使仅仅是莫须有,也都要杀,这叫为帝国的根基稳固斩草除根。
一开篇看见那俩强盗华丽丽的唐刀,我的口水一下子就止不住了。
十三的障刀跟六的陌刀,复古简朴又不失作为中国冷兵器最高水准唐刀的华彩。
虽说我国已经没有唐刀实物文物,属于唐刀遗脉的藏刀跟苗刀也各自进化,但本片中既没将作为唐刀改良传承的日本刀完全复制,也没完全仿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刀文物,朴素到没什么装饰的刀更符合强盗的身份,直身(貌似略有反曲)、切刃造则足以说明制作方是有备而来。
要说这俩强盗手中的唐刀在当时都是装备唐军的武器,民间不准私铸,且造价高昂,看来这俩强盗也非凡人。
不过片中对他们的来源没有做更深的交待,所以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一向认为服装道具只是丰富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必须手段,虽然穿着随意、吊儿郎当、破衣烂衫,但绝不影响演员施展自己的演技。
片中每一个人物都很有生气,俩男主角就不说了,姜武算是个演技派了。
胡军演技一贯如此,这一次还本色演出也能跟上大家的脚步。
李立群算是台湾老一代中罕见的还活跃在大荧幕上的戏骨,多年舞台剧的基本功也不是盖的。
饰演小字辈的俩年轻演员也各有特点,幸亏没有搞成华丽古装,要不然真的很难看出年轻演员的演技。
甚至可以说连饰演村民的群众演员都被主角化,人设性格各异,又都特贴合小人物本性,观看故事的同时又让人忍不住想看关于他们的剧外番,如果能像皮克斯出的动画长篇一样,再做精短的外番,倒也会觉得有趣。
不能不说的是在片中客串诗人的导演本人,演技不行,穿插突兀的异常,让人感觉像是临时改本子来的,目的是给书童一个睡觉的镜头,书童演的真好,完全是睡着的。
开始后不久,人物台词就提到了法大还是情大,我想这恐怕是立即就触到了所有法律人的敏感带。
有人说法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有人说情大,人是感情动物,受人点滴当涌泉相报;还是中国乡土界还是有人才的,要说怎么智慧来源于生活呢,那(发内音)个站第一排的猥琐大叔灵机一动说,还不是您说了算。
什么憋半天不出一个响屁,什么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有眼力价的只需这么一句,您说了算。
有时候在法庭上陈述诸多业界先进理论,列举各种超前判例,法官一句“干扰办案”“别说了,庭下提交”就把业界精英给顶了回去。
法治不是中国特色,人治也不是中国特色。
以中国的特色该这么说,您说了算。
他坐在大堂上,虽没手持水火棍的差役在旁边伺候,但还是大爷。
你再牛逼能给法官普法吗?
案件在与时俱进的翻新变异,而我们的大爷依然以不变应万变,果然深得春秋决狱的真传。
卖身太辛苦啊。
说着说着就歪到别处去了。
转回电影上。
在“以什么为生”的话题中诗人最后说:不是卖身,是卖诗为生。
你看啊,我刚才写的那首诗,我把它叫做——静夜思,我把它拿到长安城,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看到了,很是喜欢,他们就会把金银财宝给我,让我多写这样的诗歌。
说到底还是卖身,不同的卖身,出卖能生花的妙笔,跟出卖青春的肉体有什么区别呢?
只有写达官贵人喜欢的才能得到金银财宝,至于写了些什么,奉合应制高歌而已,说到底还是达官贵人的玩物。
电影拍的好看不好看,市场说话,市场买你的账,一切皆有可能,然后就是续集、前传……这冷饭可以一直炒到第一批粉丝都有了孙子,只要还有人看。
市场不买账,那就是传说中的“一片”天王。
新手适应观众需求,大师培养观众需求。
电影市场永远都有两个完全迥异的风格——商业片、文艺片。
商业片像是快餐,轻松简单,满足大众观影需求,但往往萝卜快了不洗泥。
文艺片则容易陷入导演等创作者自身的意淫跟胡思乱想,让人不知所云,陷入小众的泥沼中难以脱身。
随着观影者自身电影观感的囤积,新人作品越来越难入“大家”的法眼了,一个抄字下封杀多少属于年轻人的才华,所以在电影界青黄不接的今天,想要故事讲的有深度,叫好又卖座,才是电影难题。
就很多地方来说此片故事是不完美的,表达是有瑕疵的,人物遭遇又是让人扼腕叹息的。
但它不是用长篇大论来给我们灌输某种固化思维,而是轻巧的留白,这就很有意境了。
就像中国画,寥寥落下几笔也需胸中有河山,要知道,话不是说的越多越明白就越好,都说白了,又反而没劲了,自己心知肚明,那种偷着乐又有点心酸的感觉才真是不可言传。
它又像一个发人深省的小品,郭达跟蔡明每次都很用心,用心到郭达脑袋都秃了,蔡明眼袋都出了,但就是拿不到奖。
为什么呢?
叫兽来回答,因为大家被惯得只爱看美好大团圆了。
为什么大家只爱看美好大团圆呢?
因为,卖身太辛苦啊。
唐朝天宝年间,两个强盗薛十三和陈六在打劫时敛得大量财宝,他们将财宝埋藏后,途经苦竹林村,先抢劫少女罗娘的家人,后为救少女罗娘,他们杀了几名官兵。
村民怕事,将他二人抓获,但两人趁夜逃跑,村人利用陷阱再度将二人抓获,送交官军,岂料女屠夫鹦哥帮忙,二人再度脱险,并大开杀戒。
两人留在村中,陈六强奸了罗娘,却爱上了她,一门心思要留下做女婿,他和薛十三的友谊遇到挑战。
里正引来了官兵,没想到官兵要屠尽全村。
强盗奋起,带领村人和官兵对抗,激战后,村民几乎被杀光。
薛十三被杀,陈六逃走。
两人的财宝却被薛十三一人重新藏匿而不知下落。
多年后,陈六带妻罗娘、长寿重回苦竹林村。
故事讲完后,在明媚阳光下,陈六安详死去。
从影片技巧上看,画面美丽,但是颜色并不艳丽;声音真是而不做作。
从演员表演上,胡军放弃了硬派好男人的形象,演绎薛十三这个坏坏的山贼;姜武则进一步发挥他在《洗澡》里装傻充愣的本事。
虽然全片在武打效果上只能用笨拙来形容,但是二人在该出手相救的时刻却丝毫不含糊。
两个草莽与一群村民共同演绎这段简单而又深邃的友谊、爱情、包容、狂野与奔放。
影片彻底颠覆了华语武侠片的传统模式,巧妙地将幽默、暴力与哲思融为一体。
里面没有出手不凡的大侠、英雄,没有明辨是非的百姓;里面有的只是亦正亦邪的“强盗”,固守大唐律法的自以为维护正义的里正,以及一大帮糊涂到每天不知道做什么的村民。
本片看似情节简单、荒诞不羁,却于简洁中却镌刻着关于人性临界点的哲思;它又是一部喜剧电影,然而笑声背后却又隐藏着绵延不绝的淡淡忧伤。
这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作品,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中藏匿着痛入骨髓的爱恨纠缠,嬉笑怒骂间悄然飘落无法抹去的浓重痕迹,轻声喟叹却余蕴悠长。
镜头繁仄,节奏断裂,主题暧昧,年轻导演能犯的错本片几乎一样都没落下。
但其中如野草一般随意而顽强的生命爆发力对当下讲究公正的电影创作犹如一记重拳,它出格、张扬、有冲劲儿,天生反骨,绝非善类。
剪辑上全盘现代化,多中景和特写,根本没有长镜头。
快速变焦提升紧张感,基本上颠覆了观众印象中那个肥硕雍容的唐朝。
竹叶 桃花 萤火虫等简陋特效,更加强了影片的荒诞感。
从一个个唐代小民身上,看到了命运到来时人的矛盾,将人被“选择”二字拖累的境地刻画的十分充分。
在癫狂的外表下,具有合理的情绪线索。
前几天看了南周推荐的《我的唐朝兄弟》,此后的每天我都会临睡前趴在电脑前看一会儿这部电影,这样才踏实。
难以说明其中原因,仿佛是有瘾,某种期许的存在。
言归正传,里正爷是这部影片中的二等角色。
所谓“二等”也就是字幕上主演之外的“联合主演”。
我和里正没有任何的关系,甚至演员的名字我也只是第一次听说,当然这与个人知识缺失有关——我在娱乐圈的各个人物、各种关系以及各类八卦的信息上处于盲区。
里正爷第一次出场场面可称够身份够面子。
在村民一声吆喝“里正爷来了”,村里人霎时闪开一条路,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比其他村民穿戴更加整洁的规整的人低头、抄手、快步走过来,在镜头前猛一抬头,抛出四个字“大唐律法”。
他的着装、拿捏的派头、吐字运气以及每一小步的动作不无让我加深这一个印象——年轻至今一直迂腐的书生,识几个字就得以担当村长。
就剧中的情节发展来说,里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性情决定了苦竹林和其他村民的命运。
他性格骨子里是犹豫的,妥协却不甘心于现实的境遇,但也无可奈何。
他在审讯二位强盗之时,常被薛十三问得无法回答,因为他内心也未必搞得清楚“大唐律法”是什么,那么他的坚持就没有意义。
一大把年纪了,还咬牙切齿堆砌辞藻,面对着不识丁的村民他算是鹤立鸡群,可惜在强人面前他的老脸已无处可置,只好装病不上朝。
里正虽不欺软但却怕硬,面对伙长爷、面对指挥爷时本来的那份自足瞬时不见了踪影,甚至在官兵抢淫掳掠的现实面前他又无法做出任何有力量的行为。
这与我等在无人处叫嚣在强大的气场前歇菜如出一辙,里正似乎就担负着揭露芸芸众生丑恶心理的重任。
他以为“大唐律法”包治百病不但可以擒拿强人还可以约束官兵,他以为“有理走遍天下”伙长爷会给赵子龙面子,他以为只要将这俩强盗押送官府就一切万事休。
其实,里正的理解错了。
在官兵要带罗娘走的时候,四郎的爷们表现直接被里正爷这位律法的捍卫者踹回了现实,“你疯了,你不要命了,你拿啥拼啊!
”三句话句句中的,都赤裸裸展示了里正爷内心的慌张和无助,以及书生的气短。
“手无缚鸡之力”说的就是书生,还好,里正爷夸赞的是常山赵子龙之后,以填补武艺缺乏的大坑,看来他也有一个武侠的梦。
百无一用的书生却也有让人钦佩的坚持的一面,而这份可以称之为执拗的能力爆发之后改变了苦竹林村民的命运。
里正爷是一个知道典型的知道分子,不然他亦可以考取功名了;他知道一点律法,却浅尝辄止;他知道竹林内苍茫深深陷阱密布两个强盗一准掉进去了;他知道关键时刻还是要用笔来战斗,用布告欺骗了薛十三和陈六,引来官兵。
知道而不精深就容易出来卖弄,得到一些看得见的表扬,又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或者称之为没有适应优越生活的暴发户。
阿诚说,知道而不显出,是一种修养。
里正显然没有领悟,不然不会在官兵面前大呼小叫“我乃三国时常山赵子龙……”里正爷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每天吃饱,而是精神的寄托,两个强盗进了村子,里正爷受到挑战。
他无法承受这样的现实,一定要处之而心安,所以几次三番与十三、六做斗争,但是都败下阵来。
我们能在剧中看到里正内心的纠结,“可是,大唐律法……”他还是没有转过弯来,终于向十三下了毒手。
十三死去成全了自己的精神苛求,也成全了自己的死亡,这让我想到王国维清亡后入水溺亡。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何尝不是时刻维护着自己身份的尊严,当我们的大学生活受到挑战的时候不也一样手足无措吗?
里正爷在今天一定是一个穷困的教授,必定不肯为了自己的些许错误向学子低下高贵的头颅,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信任他不为了几千块钱的补贴和项目经费与系主任争得头破血流。
我与里正爷不一样,完全的不一样,不过就像当初看《武林外传》时吕秀才的一言一行深深触动着我,或许里正爷也正以某种身份出现,然后在某个舞台上振臂一挥,吸引了我等同僚。
罢了,里正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情怀终究在现实中搁浅,我也只好将目光放在房子车子女子身上了,可是,可是,也只能yy,如同里正意识里的大唐律法。
世界如此之大,总要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区间的,只是我们也能有如此的相似。
1、作者究竟懂不懂什么是府兵制,尤其什么是唐朝府兵制。
府兵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招募地方良家子,在军府就近屯田,而且要自备轻武器和干粮以及驮马,闲时屯田战时出征,而且要前往长安值戍。
而府兵仅在盛唐时期大兴,到了玄宗中期,因为财政压力过大、军田被侵占殆尽,不得已改了募兵制。
那么来说说,府兵在唐朝意味着什么,简单一句话,国家正规军。
军纪严格,战斗力极强,盛唐灭国无数的战绩都是府兵打下来的。
既然府兵作为正军,调动也有严格要求。
中书省、门下省掌控调发府兵的权利。
若要调动十人以上的府兵,便须用铜鱼符与敕书。
据《唐律》第十六卷《擅兴律》的疏议所载,“执兵之司,得左符,皆用右符勘合,始从发兵之事”。
“左者在内,右者付外”,即左符由门下省内的符宝郎保存,右符交与折冲府保存。
所以,导演先是把唐朝府兵污蔑为肆意打家劫舍的兵匪,又搞出为了抓强盗前后三波府兵出击的奇葩情节……唐朝负责地方治安的根本不是府兵好么!
因为府兵需要后备兵源,在各个州县(看清楚,是州县,有地方官员治理的地区!
)设置团结兵、州郡兵作为地方防御力量以及府兵预备役人员,更不用说州县本身就有抓捕贼盗的力量——衙役。
2、那么既然前面说过,地方州县本身就有军事力量和治安人员,抓捕强盗根本不可能上府兵。
那么我们做极端假设,真的有府兵肆意屠村,地方州县会是什么反应?
答案是县令绝对要死命上告!
科举制从隋朝时期就正式建立了,唐朝继续沿用并作出改革,唐朝在隋朝科举制基础上更进一步,规定参加科考不需要推荐资格,所有人都可以参加。
而地方县令这一职务,就是只有科举会试成功后进士出身的人才可以直接授予,为古代官场百仞阶梯之始。
进士是什么人,唐朝全国360个州,1577个县,每届最终从全国十几万考生中最终脱颖而出的进士人数平均不超过25人。
走到这一步意味着你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接受儒学教育,熟读九经(唐代在五经基础上扩增,比如春秋被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娴熟策问、精通诗赋。
这就是唐朝地方县令的基本素质,而这样一个经受儒家熏陶的饱学之士,会坐视府兵屠村么?
更不用说唐朝对官员的考绩中,对于“人口增加”这一考核标准的重视了。
以前看书看到过一个唐朝地方县令,因为捣毁地方巫蛊淫祀,造成十余户村民逃离,在岁末考核时直接因为人口下降被评为中下等,仕途因此大受影响。
3、导演这片子,十足十是在模仿黑泽明,电影构图远远无法与之相比就算了,连黑泽明电影精髓的人性挖掘方面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黑泽明的《七武士》,除了描绘贫苦农民的懦弱愚昧狡诈,还揭露了时代的残酷,阶级的鸿沟以及武士文化的忠勇义(?
)。
而这部片子,除了成功描述村民的愚昧,也就只剩死亡、性、搞笑这些噱头了
刚刚看了这个片子。
突然有种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于是上来注册,然后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来不打算给推荐的,看片子的时候,脑子就在想,这个片子,我要打多少分呢。
6.5分吧。
但是上来之后,想了想,还是给个推荐吧。
片子的风格不用说了,看过的差不多都知道是借鉴于黑泽明的七武士的东西很多。
有着明显的黑泽明印记。
诚然,现代的社会,是很难出现黑泽明那样的导演了。
实话实说,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娱乐至死。
老黑的七武士,既是商业片,也是一部充满个人印记风格的伟大的悲悯类型片。
武士的无奈,农民的劣根性等等。
老黑不是批判那些卑劣的农民,而是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去注视他们。
而唐朝兄弟没有这些。
真要有这些,那就不会打着贺岁片的旗号了。
但是没有这些,唐朝兄弟依然好看,但是……看着片中的府军们的嘴脸,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当代的某些城管和强拆队的形象,百年老村付诸一炬的镜头,更是让我想起了那位以火自燃抗争的妇女。
当里正纠结于情大还是法大的时候,也颇让人无奈。
忽然理解了疑似李白的出现,导演拍一部片子,让达官贵人高兴,于是才能有投资拍摄部片子。
导演的境遇并不比千年前的李白更好,于是相信导演是借助李白的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是一个聪明人横行的时代,我们不抵抗,放弃抵抗,不像第五代那样执拗的去讨个说法,连第五代的执牛耳者都打响了妥协的三枪,更何况他人呢。
那些传说中们的大师,死一个少一个了。
不做大师,你也做不成大师。
可惜,导演还是有些想法,至少这部片子不是那种只让你娱乐,至少它可以让你联想到现实。
这已经挺难得的了。
我个人很喜欢胡军,即使他的演技不能算是上等,但是他的形象实在是不错,更何况这种喜剧化的人物,刻画起来挺有难度的。
而姜武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
当他扛着大刀出现的时候,立刻让我想起了七武士里的三船敏郎,那个曾经做过关东军伙夫的日本大腕。
也算是姜武的致敬吧。
李立群过去是个好演员,现在还是个好演员。
至于片中中国村民的形象,只能说很到位。
对于这点,鬼子来了,可谓是登峰造极之作。
就先写到这儿吧。
首先说明本人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士,只是随便瞎得瑟两句。
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的画面和音乐很赞,我当然很赞成。
清新典雅的山村景致,用颗粒感饱满的画面去表现的确很新鲜。
这部电影的有些画面,让我想起了修饰过的《东邪西毒》。
大部分电影的画面漂亮,无非是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变成风景片放进了电影里面,虽然好看但却觉得生硬。
此片却不太一样,风景都在人物的背后。
人物很草根,风景也很草根。
与官军在稻田里厮杀的戏很有意思。
泥泞的稻田给主角增加一丝悲凉的英雄气概,但更多的是喜剧色彩。
在不大的小村中,和官府村民玩游击战。
打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给人家打跑了就追,追到了不仅要杀,还要摆摆POSS。
而且杀人的手法并不高明,谈不上好看,却很是实用。
倘若有一天你被一群人追杀,倘若心中有此片,保你多能活两天。
呵呵,有《东邪西毒》那样的电影是没有办法多活的,呵呵,扯远了。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充满实用主义美感的电影。
也有人说此片和《麦田》有点像。
即便是像,我觉得《兄弟》要更胜于《麦田》不止一两分。
可以说《麦田》可看的只有麦田。
而《兄弟》可看的便全是兄弟。
一个是单调的景,一个是丰富的情。
胜负不言自明。
比起《麦田》当中范冰冰刻意的性感,《兄弟》中女主角们的性感却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纵然挤出来的沟有点刻意的感觉,但是在那么一个自然纯真的村庄。
我想着不穿内裤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部电影同样也都有血腥的场面,比起《麦田》没打就开始摆姿势。
《兄弟》却又着独特的暴力笑美学。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从成龙电影中,提取并升华的一点。
即让观众笑着看血。
听上去有些怪,但看起来却觉得爽。
音乐做得也很到位。
选择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有点犹豫。
觉得来电影院就应该看一些声光特像特备到位的电影。
像这种剧情片来电影院看有点不值当。
但是真坐在电影院之中,听着耳后潺潺的水声,听见主角男人般的嘶吼。
感觉着实过瘾,仿佛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
服装方面也不错,虽然大家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却显得并不那么难看。
虽然主角的衣服有点日本风格,但是想想那时是唐朝,日本学的不久是中国的唐朝吗?
呵呵。
最想说的是演员方面。
此片在演员方面可以说是做的非常非常的用心。
除了两位主角以外,配角的挑选都是很到位的。
从初到小村时候的马七(马七大哥长的真的很充满喜感,自然的喜感不造作),再后来杀到小村的伙长(伙长长的真是没的说,一看就知道是坏人啦,坏道骨子里的坏,坏的很可爱,招笑。
虽然他演的角色很凶残。
),还有有点像雪村的李白(他一出来我真以为是雪村呢)。
一众绿叶不仅长相出色,演技也可以说是很到位的。
曾经一时认为村里没有正常人,全是疯子和懦夫。
后来才真正明白其实他们是朴实到了极点。
两位主角的演技可圈可点,不过胡军是男子气概有余而匪劲不足啊呵呵。
想着要是让姜文姜武一起来演,想是会更有意思吧。
中国电影照这样拍下去,还是挺有希望的嘛哈哈。
导演杨树鹏,你大可以低头狂奔,不用抬头看路啦!
我早就说过一句话:“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同时也是需要警惕的一个大大的绊脚石”。
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发展出了傲视全球的动作类型片美学,也贡献出了第一流的武指人才,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
可也正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拍不出《大杀阵》、《御用金》那样高度写实的古装动作场面,也拍不出《天国王朝》那样兼具凝重和狂放的古代战阵之美。
我们的古装动作场面,始终摆脱不了杂耍式的夸张风格,摆脱不了虚假的兵器系统,尤其到了拍战争场面,更是惨不忍睹,登峰造极的例子是《画皮》和《赤壁》。
都说西方人的打斗笨得象熊,好像就我们聪明,懂得上蹿下跳,可是你看看西班牙的《佣兵传奇》,人家右手佩剑,左手断剑器,一样打得又干脆又可信。
所以我说,要么是香港武指们换换脑筋,要么是中国导演们换换武指,否则中国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内地电影的武打体系发展得不如香港完善,所以有时候反而可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来,譬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
而香港的武侠体系走到尽头之后,其实也在返璞归真,例如《七剑》、《墨攻》和《投名状》。
现在的中国动作电影,就处在一个旧模式已经走到尽,新模式尚未清晰的境地,需要有新的人才,实施新的想法。
《苦竹林》(我还是喜欢这个名字)的好处,就在这里。
杨树鹏说他不想拍武侠片,这就对了!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完全尊重个人体能,尊重地心引力,尊重对手实力的古装动作电影,就凭这一点,就很难得!
杂耍需要功夫,其实拍不玩杂耍的动作场面更需要功夫。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片末的屠村之战里,出动了多少马匹。
我看不超过10匹,大多数的场面里,只有两匹马在跑动而已。
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千军万马在来回践踏,要把村庄夷为平地。
这就是剪辑和场面调度的功劳。
整个格斗场面有张有弛,节奏得当,最难得的,镜头并不追着两个强盗狂拍他们如何杀人,而是把一场战斗中各个主体的反应都展示了出来,推动了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
要我说,品质无非中等,可就这中等的动作场面,在国产电影里,也足以傲视群伦了!
要说不足,那很明显。
首先道具就有问题,片中十三腰间挎的日本刀,怕是于史无征吧?
唐刀的形制并不是那样的。
鹦哥手里拿的一把曲背小刀,似乎更像是西亚的产物,不过放在盛行胡风的大唐,倒还说得过去。
其次是演员佩戴和使用武器的法子也有问题,总的感觉就是其实演员并不知道怎么处理手中的武器,还出现了十三拿着刀鞘挖土这种很有想象力的场面。
慌里慌张的动作可以掩盖掉一些瑕疵,但是人与物之间的隔阂始终是个问题。
其实也不单是武戏了,整个片子的人与物之间都有这个问题。
导演抓住了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是要吃饭做爱骂娘的这些基本需要,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细节并未得到很好地展现。
当然这也不是《苦竹林》一个片子的问题,国产电影没文化,搞艺术的和搞学术的该各打五十大板。
第三个缺点属于苛责,那就是《苦竹林》并没有树立起一种特殊的动作美学来。
成熟的动作片体系都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美学特征。
例如功夫片里的好汉摆出南拳功架,观众自然就会运足目力坐等好戏,剑戟片里大杀阵爆发的先声总是一片从前到后掀起的“笠浪”——武士们甩掉斗笠,准备拔剑了!
西式斗剑开始前,剑手总是一撩黑色斗篷,露出猩红的衬里和银色的剑柄。
《苦竹林》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什么野心,只停留在初步借鉴日本剑戟片的层面上。
说完武戏,对我而言就已经说完一大半了。
不过还是要评价一下全片的其他部分。
正如我在标题里说的,《苦竹林》此片“元气十足”!
与情节相似的《麦田》比较,矛盾更集中,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紧凑,人物也更有人味儿。
全片的线索分为一明一暗两条,明的那条营造冲突,悬念有财宝、女人和府军的威胁,但是都集中在一个小村里,而且经过多次反复和渲染,开掘得相对深入。
而且佐以各种笑料,比起《麦田》一本正经地勾兑出一碗白水来,更显游刃有余,更符合人性真实。
暗的一条线索通过竹林、阳光的空镜头,夜吟和插秧等场面一直在暗暗使劲,最后停留在女人和稻田的意像上,挑明全片其实是一首生命的礼赞。
这样,明线的生机勃勃和暗线的柔情涌动在片尾汇成一处,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
《苦竹林》里的这种活力,不同于《疯狂》类型喜剧里的那种神经抽搐,也不同于《麦田》那样的拧巴矫情,是回归到人与世界关系深处的那种和谐与美。
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
用动作片的视角来看,当然能看到动作之美,但全片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希望这样的电影以后会越来越多。
姜武好可爱,胡军好性感。对我来讲这部片是画面精致的B级片。
超牛逼超牛逼超牛逼!!!!!!!!!!!!!!!!!!!
李白:“我们卖诗为生”,陈六:“卖身很辛苦啊。”
難得不搞偽文藝,不商業賀歲國產片。導演在劇情安排上寓意深長,不失留白意境;兄弟義難相忘,笑中有淚。我哭得一塌糊塗,溜達去了趟唐朝,歌聲悠悠,麥子酒正醇。
如果叫《苦竹林》就再加一分
隋朝来客我看完了,唐朝兄弟其实我也看完了,一遍聊天一遍看的,所以无奈全不知所云,几个SB的故事,~~真TMD后悔看了这个片子~心情很不爽~~~呜呜~
硬伤太多,剪辑太烂,胡军大片演多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官和匪无区别,甚至官比匪更穷凶极恶。愚民是非不分浑浑噩噩,但只要选一个代言人就总有人会背叛阶层。几十年一切就已如尘埃,后人不知这片土地发生过什么。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历史。念诗的李白确实是谪仙,那一段飘渺如幻。不喜欢里面的颜色笑话和男凝镜头以及对女性的暴力描写。
一个古代的小小村庄就演尽了人生百态,导演手法有些生涩,但很看好!
胡军的死,看似突然,仔细想想,这也算是 因果循环,原也应该
1.1姜武的陈六演的太棒了,宽容的看这是一部搞笑电影。虽然李白那里没有出彩虽然情节上有跳空,虽然动作失真,但在烂片泛滥的09国产电影这是一部可以看看的。本里正
很man的电影,喜欢胡军和姜武。
稻子正好 可以酿美酒稻子正好 可以煮粥喝种稻子啊 忙着收获收获时节 定在七月七月流火 正是凉快我家小儿 长了一岁我家娘子 梳头抹脸脸上擦的 是鹅黄粉啊 ——片尾曲《时或有喜》。凭这首短歌,加一星。喜欢音乐甚于电影。官军的两个头目居然是日本人演的
棒!!牛逼 挺现实的 有黑泽明的意思 乍看真像7武士 灰常搞笑 结尾太有劲了 胡军快死了拼了命的想说 姜武说兄弟你别说话 结果藏宝地点就没说出来……
我真心的觉得这部片子很不错。比让子弹飞好看多了,又不装比 真好
稻田。夸张演技男,暴乳豪放女。黑泽青山苦竹林,不是人性,是大地的生命力……
敢问此片目的何在?
总觉得一直保持前半截神神叨叨的搞笑风格外加喜剧收尾会更好,在大部分时刻里,我都因萌爆了的肥肥小姜武+胡爷二人转保持了四颗星的心情。
唐朝古惑仔的故事\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更怕沒好社會—總結一下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很二很二你。ps這姜武喊得這賣力氣不比賣身容易到哪去
很不错,在北大看的首映,蛮有思想的一个导演,而且胡军和姜武演的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