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不少评价是“莫名其妙”、“颠疯了”、“毫无逻辑”。
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首先,撇开养眼的光影和画面美学,前半段的恐怖悬疑氛围真的很到位。
几次让我吓到想快进,甚至特地去搜了导演的名字。
发现他执导过超级有名的《咒怨》系列,我瞬间就明白了——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在蓄积的这种不安的情绪。
至于后半段大家口中突然的“疯癫”、“莫名其妙”的部分,我倒觉得这正是影片最真实也最扎心的地方。
因为这样去人格化的荒诞,或许正是我们的现实。
特别是那些毫无逻辑的恶意和仇恨,不正是我们生活中的现实的某些场景吗?
尤其是在网络上——“线上道德弹性”让人们可以对陌生人展现深刻的仇恨和真实伤害,看上去是荒诞的,实则是可怕和稀松平常。
电影中中专前辈、工厂上司、网络上素不相识的人一起集结去讨伐男主的时候,真的很具象了:没有必要明确动机,没有心思彼此了解,但充满伤害。
不需要理由或了解全貌,就轻易站队、投射恶意。
而我们并非不知这种恶意的存在,但却常常选择忽略,直到它直接威胁到自身。
然后助手这个角色也让我深有感触,导演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他的动机,他的帮助像是另一个方向表现了“站队文化”的具象化,有仇恨方就会有对立方,动机不必要。
我认为这就是「云」的恐怖之处:它没有隐喻,而是直接把这种日常的荒谬搬上了银幕。
你以为是在“云里雾里”过家家,其实它展现的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恶意的随意性和群体心理的盲目。
我从影片中感受到一种平静的激烈,一种荒诞的熟悉感。
《CLOUD》 是我们在京都观赏的五部电影里最惊喜,最享受,最痛快的。
作为一部电影,它极致发挥了电影的魔幻特性,让人看完直呼“这才是电影啊”!
菅田将晖突破原本干净的青年气,热血的少年气,演绎了一个似乎平庸又难以想象的恶人。
黑泽清作为国际知名的日本电影导演,在惊悚和恐怖的电影类型上,将文艺和艺术电影的主题融入其中,走出了一条作者之路。
在“拍摄一部娱乐化的电影”的冲动下,黑泽清完成了《CLOUD》,但万万没想到,这部娱乐电影,全员恶人,黑暗到底,结局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74a9a7a0ed328720a65419d
■ 主播杨老师实验性的人生·■ Cover art 中作品CLOUD 电影海报·■ Song ListAlexandros - Boy Fearless·■ 延伸内容cloud电影官网https://cloud-movie.com/cloud 豆瓣页面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6772767/·■ sns感谢你的收听!
关于节目和主播的动态,欢迎关注我们的社交号:「一画一话」微博「一画一话」豆瓣杨老师微博另一位主播微博Instagram上也可以找到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你常用的平台留下好评,将节目分享给你的朋友。
·■ 进入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tvtproject·■ 付费订阅patreon 订阅爱发电 订阅·■ say hiinfo(at)theviewtalk.com
左:菅田将晖/演员 右:黑泽清/导演 摄影:MASASHI URA第一篇:菅田将晖 X 黑泽清 电影《云》描绘了 “普通人被推向边缘的现代社会”原文链接:https://www.wwdjapan.com/articles/1925568文・ 村尾泰郎編集・ 高山敦今年,导演黑泽清推出了包括《蛇之道》和《钟声》在内的系列新片。
新上映的《云》是一部惊悚片,讲述了近年来成为社会问题的倒卖者的故事。
倒卖者吉井在工厂打工,靠倒卖货物赚钱,并无意中在网络上播下了仇恨的种子,越积越多,最终对他造成了打击。
吉井由菅田将晖饰演,这是他首次参演黑泽清的电影。
菅田将晖的演技得到了黑泽清的高度评价。
两人向我们介绍了这部描写现代社会中“普通人”所造就的恐怖的影片。
——《云》的主人公吉井沉迷于通过倒卖货物来赚钱,哪怕因此伤害到别人也无所谓。
但他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只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吉井这个角色是如何产生的呢?
黑泽清:我碰巧认识一个倒卖商人,他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在倒卖方面非常努力。
他做倒卖的原因是,他曾经在一家公司工作过,但一直不顺利,所以他辞掉了那份工作,开始倒卖,靠自己的力量生存。
他从早到晚兢兢业业地包装和发货,尽管他知道倒卖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某种程度上,这让人觉得既可悲又可笑。
这让我想到,“人啊,就是这样,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会顽强地活下去”。
在现代社会,倒卖是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
这些事情让我觉得很有趣,所以我在构思吉井这个角色的时候参考了我这个朋友的情况。
——菅田将晖先生,您对吉井这个角色的哪些方面感兴趣?
菅田将晖:首先,我对他那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性格很感兴趣。
我并没有深入研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读了剧本之后,我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的性格。
我觉得如果我按剧本的要求去演的话,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我认为,我必须要通过说话的语气、呼吸的节奏以及看对方的眼神,巧妙地让对方觉得 “这家伙真让人讨厌”。
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
《云》(2024)剧照——由洼田正孝饰演的吉井的前辈告诉吉井:“别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但吉井却总在无意识间发出一些刺激别人的话。
菅田将晖:是的,没错。
但这并不是说他对对方的事不感兴趣。
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倾听他人,他只是在注意力上偏向了别的地方。
对于如何表现出这种微妙的感觉,我想还是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然后让导演来判断比较好。
黑泽清:我现在想起来了。
当吉井被告知不要装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的时候,以及当吉井在游戏中打败了他的前辈时,菅田先生的反应做得非常好。
菅田将晖:啊啊,这部分很有趣。
黑泽清:吉井知道如果自己赢了的话,前辈会很尴尬,但他还是无意中赢了。
“啊,这可怎么办才好!
”的心情通过吉井的手部动作表现了出来。
我没有给菅田任何指示,但从他的手部动作可以让人产生“吉井就是这种人”的感觉。
“我想和你一直保持这样的距离,既不靠近也不疏远。
”他是这么想的。
——吉井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很敏感,他觉得靠近别人或者被别人靠近都是一种负担,所以人际关系才会变得僵硬吧。
黑泽清:是的,没错。
菅田将晖:要是他说“哟!
前辈,我赢了哦”,那该多有趣啊(笑)。
《云》(2024)剧照——荒川良良先生饰演的公司上司来吉井的公寓拜访时,吉井慌忙假装不在家的那场戏,悬疑氛围拉满,让人深刻感受到吉井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
菅田将晖:在去现场之前,我没想到那场戏会如此惊心动魄。
在现场,黑泽先生给我指导动作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可不简单。
我演得比想象中还要投入。
——通过这些情节,吉井的平凡之处被展现出来,这一点非常有趣。
菅田将晖:吉井淡淡地做着坏事的样子,有时看起来很傻,有时又像是个头脑聪明的罪犯,有时又像是个普通的青年。
他只是一本正经地做坏事,但环境却不断变化,故事也不断推进。
1.吉井的変化——吉井和其他角色一样,也是被境遇所摆布的吧。
一开始,吉井并不太表露自己的情感,但随着电影后半部分的推进,他被逼入绝境,开始展现出人性的情感。
吉井在电影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是本片的看点之一。
黑泽清:虽然我们不是按顺序拍摄的,但菅田先生的演技真是精妙绝伦。
就像你说的,随着故事的推进,吉井因为恐惧而逐渐显露出情感,最终甚至超越了这种恐惧。
这是一个情感波动极大的角色,但菅田先生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他不仅展现了吉井剧烈波动的情感,还表现了那些情感尚未爆发时的微妙状态。
正因如此,观众才能够跟随吉井的脚步,一直看到最后。
菅田将晖 :我有意识地决定在哪些地方要真实地做出反应,在哪些地方则不要。
比如,当第一次亲眼目睹有人被杀时,我会真实地感到害怕和恐慌。
但是,当这样的事情结束后,我又会立刻想到“我挂到网上的商品卖得怎么样了?
”这种从容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从来不是由单一情感所驱动的。
——菅田先生这次是首次出演黑泽导演的作品,您觉得导演的执导如何?
菅田将晖 :真的非常开心。
虽然每个拍摄现场的流程都差不多,但当黑泽导演说“ 好,我们来拍这个场景 ”并给演员讲解和安排动作时,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宝箱被逐一打开,让我不断感叹“啊,原来这里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黑泽导演每次提出的想法都让我觉得很有趣,仿佛能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2.追求逼真的表演——电影的展开真是出乎意料。
一开始是悬疑氛围,但中途故事的气氛突然转变,展开了激烈的动作戏。
黑泽清:这次电影的出发点是,我想讲述一个生活在现代日本的普通人,最终陷入杀与被杀的惨烈关系中的故事。
什么是普通人呢?
这很难定义,但基本上是指那些反应模糊的人。
他们在本该明确做出决定的时候,内心纠结,无法迅速下决断。
我想,这大概是普通人常有的状态。
这部电影中的角色都一直生活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中,直到最后被迫面对无法再保持糊涂的境地。
《云》(2024)剧照——最后演变成了不可思议的状况。
在很多日本电影中,一旦出现枪支,就会显得很不真实,但在这部作品中,枪支就像美国电影一样自然地融入了画面中。
黑泽清:我们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费了不少劲。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是看不到枪支的。
所以,我们想象第一次看到枪、握住枪、开枪的人会是什么感觉。
我们重新观看了美国的电影和纪录片,想把这一切描绘成在日本也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美国电影中,当角色拔枪时,镜头会聚焦在演员的脸上,而不是枪上。
即使开枪,也不会过分强调枪支,因为枪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存在的,所以拔枪是理所当然的。
我觉得这很棒,在这次拍摄中也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为了让枪战看起来更真实,照明、道具、音响团队都齐心协力,演员们也努力演绎了开枪时的后坐力等细节。
菅田将晖 :在这部电影中,枪击场景并不是那种“我要开枪了!
”然后扣动扳机,对方倒下的套路。
有时候是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被击中,或者是在被击中的人身边移动。
所以,我尽量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和枪声做出真实的反应。
——普通人被逼入绝境,开始互相残杀。
这样的情境似乎也反映了封闭的现代社会的现状。
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在互联网上传播恶意和憎恨,而无需面对面,这也很有现代感。
黑泽清:确实如此,但这部电影并没有把“互联网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作为主题,而是把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事物来利用。
虽然互联网的触发是一个因素,但最核心的问题是,那些一直过着普通生活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处于“杀与被杀”的边缘。
我觉得,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
虽然这并不是我们原本的主题,但最终这部电影事实上成为了描绘现代社会的一部作品。
——确实,如今的社会,无论是贫困还是人际关系,都让很多“普通人”在精神上感到被逼入绝境。
黑泽清:因为不知道原因,所以他们更加被逼得走投无路。
如果知道原因,或许还能与之保持距离,但很多人都是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就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
——吉井一边在工厂工作一边做倒卖,这种生活也充满了紧迫感。
而作为“普通人”之一的吉井,在极限状态下被迫做出了重大决定。
菅田将晖 :吉井从一开始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到了最后,他经历了某种转变,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已经走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
我想,在枪战之前,吉井还有机会回头。
但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人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
这种对处于极限状态的人的描绘,也是这部电影的特点之一。
黑泽清:经历了这些特殊经历的吉井,或许获得了某种力量。
也许在这之后,他会做出一些颠覆世界的事情,我希望观众能够这样去想象。
这虽然说不上是一种希望,但我暗自期待,通过这样的感受,观众能在这部电影中体验到与普通动作电影完全不同的爽快感。
完。
第二篇:“匿名的恶意汇聚,演变成‘集体疯狂’。
”——黑泽清导演访谈原文链接:https://tvbros.jp/movie/2024/09/27/77610/文/柳下毅一郎“这部电影的重点在于,能让普通人之间互相杀戮,并且真实地展现出来。
”——黑泽先生,您今年连续有三部电影上映呢。
黑泽清:啊,我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就是碰巧罢了。
《钟声》是突然决定拍的,这次的《云》和之前在法国拍摄的《蛇之道》都是很久以前就打算拍的,但因为新冠疫情等原因一直没能拍成,结果突然就都定下来了。
——这部电影里我最在意的是主人公的塑造。
菅田先生饰演的吉井,某种意义上说是个让人不爽的人物,是那种看着就让人来气的类型。
他对谁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哪怕被枪指着也说:“你最好住手,现在住手的话我就不会报警,你就没事了。
”包括他做的倒卖工作,是个让人不太容易产生共鸣的角色。
黑泽清:我并不是故意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让人无法共鸣的人。
像这种娱乐电影的主人公,通常情感更加鲜明或者有强烈的特征,这样更容易让人理解。
但这次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攻击他的一方,我都想展现出普通人那种模棱两可、暧昧不清的感觉。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能共鸣。
就是那种一边说好,一边又让人摸不清头脑,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的感觉。
——故事并不是以主人公为主导来推进的,感觉是被逐渐包围他的人所推动的。
我觉得这剧本写得很妙,总之所有人的动机都不清楚。
周围的人,包括他的恋人秋子,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在想什么。
他们做一些类似恶作剧的事情,让人分不清是恶作剧还是仅仅因为粗心,这让人感到很有压力。
而因为这种压力,主人公变得焦躁不安,周围的人也变得具有攻击性。
剧本就是这样构建的,通过周围人物看不见的恶意来推动故事发展。
黑泽清:嗯,我就是想这样拍。
这种电影在70年代挺多的,就是尽管有那些不怎么靠谱的警察或者让人无法共鸣的刑警之类的设定,结果还是被拍成了电影。
因此我并没有觉得我这次拍的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只不过也许这种设定在日本电影里还是比较少见的。
真的很感谢菅田将晖先生能接这个角色。
虽然菅田先生好像有点困惑,但拍了几天后,他似乎找到了感觉。
他说:“我明白了。
”就像你说的,主人公有些模棱两可,甚至有让人来气的地方,如果换个演技不好的演员,可能会让观众觉得一直看着这样的人很烦。
但因为是菅田先生来演,所以无论如何都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我就是靠这个,想着怎么也得让观众坚持看到最后。
我觉得选择菅田先生真的太对了。
《稻草狗》(1971)剧照——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稻草狗》(1971)。
当然,后半部分的展开是不一样的,但当他被追到狩猎小屋时,我就在想,他是不是也要被逼到绝境然后反击呢?
黑泽清:比如,通过突然用猎枪射击所展开的殊死搏斗之类的地方,对吧?
确实如你所说,而且我那时候想,高潮场景的对话该怎么办呢。
我突然想到《稻草狗》里,戴维德·华纳说:“我找不到回去的路”,然后达斯汀·霍夫曼笑着说:“我也不知道”。
我想引用这段话,但又觉得太刻意了,所以就没用。
虽然这部电影和《稻草狗》并不完全一样,但《稻草狗》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您说过,70年代的动作电影是您的一个参考对象,对吧?
黑泽清:是的,但我并没有特别限定在70年代。
我最想做的是让那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去互相杀戮。
在日本,通常都是黑帮、警察或者专业人士之间的故事里面才有这种战斗状态,但这次我想让完全不同的人群来演。
真实展现这一点是我最大的目标。
《相残》(2013)剧照——您是从青山真治导演的《相残》(2013)开始关注菅田先生的吗?
黑泽:从《相残》的时候我就很欣赏他了,他确实很独特,不是吗?
当然,他现在是人气帅哥啦。
但我觉得他有一种独特的不平衡感,他那种有点犀利、尖锐的脸庞和非常低沉、柔软的声音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应该相当忙吧,果然最终还是因为是黑泽导演的电影,所以他才腾出时间来的吧!
黑泽清:我也不太清楚这其中的具体细节,这个剧本是几年前就写好的。
从一开始我就说:“理想的情况是能让菅田将晖来演,不过大概不可能吧。
”因为有日程安排上的问题,而且内容也完全不是一部积极的电影。
我想如果是菅田将晖就好了,但觉得大概没可能。
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新冠的事情,我都快忘了这件事了,突然制作人跟我说:“菅田将晖同意出演了!
”我惊讶地说:“诶!
”然后就这么匆匆忙忙地决定了接下来的事。
菅田君一直以来都在演很受欢迎的角色,到了30岁,也许他想尝试一些以前没演过的角色吧。
正好这个时候,这个剧本送到了他手上,跟其他那些容易理解、温和的剧本比起来,这个可能显得有点奇怪,所以他想:“要不我试试看吧。
”——我听说他很想演《相残》这样的角色,是吗?
黑泽清:是的,《相残》里的角色绝对不是那种帅气的帅哥角色,而是一个性格扭曲、有点奇怪的年轻人。
可能他本来就有这样的志向吧,他不想只是单纯地演一个帅气的角色,而是想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
——青山导演的电影让菅田将晖了解了真正的电影拍摄现场,然后黑泽导演您作为青山导演的师父接手……这么一想,还挺让人感慨的。
黑泽清:哎,其实青山一直很想让菅田来演,但是呢,菅田总是以更快的速度出现在了各种各样的作品中,青山好像都跟不上他的速度了。
完。
"他人即地狱"是心理操纵大师黑泽清的最新惊悚片《云》的最好总结。
这次依旧极具风格且稳定得施展了光影魔法,讲一个莫名其妙的网络黄牛被围猎的故事。
导演的视听技巧实在成熟,在打光的色温稍稍变化间,在机器隆隆的白噪音被微微放大时,在镜头缓慢平摇的标志性运镜中,已不动声色地拿捏了惊悚效果。
像多年前的佳作《X圣治》那样,"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
然而本次剧本并非《X圣治》那种邪教故事,这个普通网络小倒爷变成一场网络围猎的目标这个设定,显得过于狗血和不现实了。
这也是豆瓣评分低的原因吧。
不过,个人认为故事是否具有现实可能性,从来都不应该做为艺术评判的标准。
就像大家现在都理解,画得像不像真的肯定不是当代绘画水准的评判标准一样。
作品的内容,形式和主旨能否自洽,成功得完成统一的具有美感的表达,才是那个标准。
当然,受众的感受也是个人性的。
每个人看到的内容形式,以及理解的主旨都不同,这种批评体系的去中心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题外话。
在这个声称容纳多元道德灰度的现代社会,实际上却因为网络而散布着异常紧张的道德批判和压力。
无来由的戾气,张嘴就贴标签,站队从来双标,热点永远三秒。
你我亲身经历过的一次次匪夷所思,谁又能否认,现实从来比剧本更荒诞呢?
用荒诞的故事,恰恰表达了现实的真实。
本片给观众带来的是现代人真实的惊悚和虚无感。
因此,基于内容,形式和立意的自洽,我愿意认为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创作。
不仅是导演作者风格的成功演绎,更是对当代语境的一次生动的感性剖析。
菅田将晖在本片的表演同样出色,沉着而不呆板,脱去日片常有的漫画中二模式,和本片的荒诞现实主义很搭。
我宿舍附近有一家艺术影院,每周会放映三至四部电影,在一周之内循环播放。
虽说影院与我住处相距甚近,但由于片单选择余地较小,平日我鲜少光顾。
前几日偶然路过,恰逢黑泽清电影专题的尾声,影院连续展映了他近期的《钟声》《云》和《蛇之道》三部影片,于是我观看了其中的《云》。
此片在豆瓣上评分仅为5.8,口碑可谓平平,但我观影后却觉得它并未如网络评价所言的不堪,仍然有不少值得细致品味之处。
整体而言,《云》可被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半段围绕男主角吉井(菅田将晖饰)展开,他通过类似Amazon的网络购物平台倒卖商品牟取暴利,导致大量用户受骗。
为躲避未知的威胁,他搬入远离城市的森林别墅继续经营这项工作,但全程并未采用直接的暴力,受害者的形象也是未知的。
影片后半段则急剧转向,转为受骗者与吉井身边的人际圈联合起来持枪对他展开报复围攻,逐渐演变为带有砍杀片色彩的类型叙事。
影片前半段最值得关注的是黑泽清对于角色关系的微妙刻画。
他的镜头语言细致入微,尤其是人物之间隐而未显的情绪涌动,往往通过光影、构图与镜头运动隐喻性地呈现出来。
例如,荒川良良饰演的老板在得知吉井拒绝提拔时,黑泽清并未依靠演员夸张的表演表现心理变化,而是巧妙地使用正反打镜头,使他身后的白板在光影的变化之中,形成对内心具像化的乌云,表达了人物深层次的失落与不安。
又如吉井与村冈学长之间因创业投资问题产生隔阂,导演巧妙使用分割线和越轴镜头,清晰地表现出两人之间无法调和的心理距离。
此外,在公交车站的场景中,倾斜镜头制造出视角的不平衡感,宛如一个摇摆的跷跷板,暗示着人物关系的不对等状态。
影片在对眼神的处理上也极具特色。
演员的目光常常呈现出呆滞状态,但这种看似木然的眼神中却总有微弱的光泽闪动。
黑泽清惯用的正反打镜头甚至让人物的目光直视银幕之外,穿透观众的观看空间,使人产生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虑。
这种眼神的处理方式可以联系劳拉·穆尔维所提出的凝视理论,通过银幕与观众之间的相互凝视,打破观影时的舒适距离,迫使观众审视自身的心理状态。
电影在声音设计方面表现突出,全片几乎摒弃背景音乐,更多地让现实音效占据主导地位。
每一次的脚步声、喘息与摩擦都被刻意放大,极具张力,尤其是贯穿影片的电脑运作音效,更以一种冷酷的机械质感,令人联想到科幻片中常见的计算机冰冷运算代码。
这种处理背后所传达的,正是人与人之间逐渐异化的关系与冷漠感。
这种音效上的设计使影片后半段的枪击声显得尤为突兀而鲜明,前半段吉井轻点鼠标进行网络交易的声响与后半段扳机扣动的枪响形成一种回环对应。
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却在深层的叙事逻辑上达成统一,即从虚拟世界的暴力过渡到现实世界的暴力,均是通过“选择”这一动作体现的暴力隐喻。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云》在展现网络问题上颇具批判色彩。
根据黑泽清自己采访时的说法也是如此,网络本身已成为一种时代暴力的载体,人们每句言语或微小举动,都可能会辐射般扩散开来,酝酿出巨大的怨恨与冲突。
吉井所进行的倒卖行为实质上与人肉搜索相类似,都是借助互联网所产生的新型暴力形式。
然而,影片对于施暴者的心理动机却处理得不够清晰。
尽管影片试图通过不同角色的符号化动机,如女友古川琴音为了金钱,荒川良良因热心遭拒,村冈学长则因嫉妒,来解释他们的复仇行为,但这些动机仍显得牵强而表面。
尤其令人费解的是片中助手这一角色。
他展现出对吉井无条件的忠诚,似乎源自吉井曾给予他一份工作的缘故,但其忠诚背后的深层原因却始终模糊不清。
助手的角色近乎神秘,他一直在推动吉井从虚拟的暴力走向真实暴力。
这种固执与执迷本身也带有反人性倾向,使角色更加难以被清晰地诠释。
此外,影片中森林围剿的场景传递出一种对于大自然的原始恐惧,形成与东京都市空间的强烈对比。
吉井每次运货时,都刻意前往东京进行交易,凸显了他对乡村空间的不信任,以及对原始自然失控状态的恐惧。
片中工厂枪战的场景则令人联想到2024年国产电影《老枪》中所呈现的锈带叙事,每一个施暴者都是社会边缘人,他们的迷茫与颓废如同锈蚀的金属,散发出末日般的悲凉感。
这种锈带叙事的视觉意象,使《云》在叙事风格上拥有了更丰富的文本交织与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云》虽未在叙事上达到黑泽清以往作品的水准,但仍旧凭借自身擅长的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代社会图景。
对人性与社会的病态所进行的冷静而精准的描绘,再次将观众带回到他特有的电影世界之中。
个人评分:3.5/5🌟🌟🌟🌟
每个人多少都会把自己的失败、挫折、痛苦、悔恨投射于他人,也会把之看作积压已久的雨云,“无差别”地降落,去合理化这种情绪;影片中有句点题的对白:“我这边可就我自己一个人啦,不过嘛…我可不会比你先走一步的,要死我也拉着你一起死啊。
”在这个时代选择此题材,能理解黑泽清的意思,但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拍出来;这种事情说穿了,又有什么意义?
更喜欢堤幸彦《十二个想死的孩子》所表达的“善意”,虽主题不同,也辜勿论优劣,后者有很明确的语境——在第三者角度审视自己的决定;而前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抽象。
全员恶人➕疯批…这电影比起导演的《钟声》会更好懂一点,故事性也强一些。
前半段惊悚部分很黑泽清,公车上一人在背后窥视男主手机的桥段,主管在楼下窥视直至上门的整个过程,入住新屋后黑暗中男主探查异样,寂静中开门关门放心一叹,下一秒二楼玻璃被砸的音效突兀响起,简直挑战我脆弱的神经,让人想崩溃尖叫…黑泽清太懂抓让人恐惧的点了!
后半段复仇恶人帮与男主及助手的互相逃杀就比较一般,能理解导演借这个故事表达现代社会下每个人都压抑生活,敏感偏执,在对人对事中产生的不顺、觉察到的不尊重所引发的仇恨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疯狂滋长,然后丧失理智病态化,最终导致了后半段局面的产生,把现实荒诞化地呈现出来。
恶如云般聚拢,男主在直面各种友人,昔日上司甚至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的恶意并亲手了结后,又直面女友的不带爱意只有利益的枪口,在助手一枪了结女友后终于崩溃痛哭… 结尾处他与助手坐在车内,外面黑云滚滚压顶,助手让他今后不必考虑其他只需考虑如何赚钱时,男主意识到了他堕入了极致的黑暗,如果说以往他是游走在灰色地带为今后的美好生活赚钱的话,那么日后他就只是为赚钱而赚钱没有任何期待与爱的行尸走肉!
菅田将晖一直很会选片,在经常中二尴尬的近期日本电影中总是可以找准剧组演出感觉,看到外省警察敌意明显的用查抄假货来威胁并敷衍主角时,感觉是开始了对恶意的讲述,而看到完结,意识到的是他们想表达的只是无力,除了自己无一人愿意信任,无一人可以信任,甚至想假装信任的女人也求而不得,被原子化了的你我,皆是地狱。
追求,梦想,不存在的,也被消解了所有意义。
如同无间道开头的佛经,这无间地狱中的男主比起那些枪战中立毙的死人,不知道谁更可悲,这不是孤独,因为孤独来自选择,这只是无力,因为选择已经异化虚无。
女主可能没有那么接得住收放有化境之潜力的菅田将晖,但头套男在中枪后没有后跌,只因肌肉反应在跌倒时狠狠的前额抢地那一下,是可以代表本剧组的真诚态度的。
近三十年日本性格的独特也体现在了本片,外族难能理解的机械降神秘组织与枪战,如同异族看到现代俄罗斯片中一些抽象妈妈给抽象开门的情节。
从燕尾蝶结局的特工暗杀,到恋爱写真结局的突兀枪击,枪械与神秘的非黑道组织就这样突然插进来,尸山血海好像都可以在都市化的今日日本被海大富轻易解决,导致在最后那明显灿烂的云景下,近乎期待一声枪响,毕竟都是开戒之人,也都在无间地狱,留个开放的猜想给观众,我们已经不会意外。
写在前面我忍了黑泽清很久了,但在他今年井喷了三部粪作之后,我有点忍不了了。
我决定写点什么,来忘记黑泽清。
一马克思把资本的所有秘密总结在商业资本的总公式中:G—W—G'。
简单来说,货币将自己转化为商品的价值,又借由商品的价值转化为更多的货币。
资本,就是”生出货币的货币“,而资本的意志就是增殖,即”为了贵卖而买“。
但是,这一切只有通过商品流通才能实现。
在流通中,买与卖、货币与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深渊才能被弥合。
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规范化的商品流通被广泛制度化。
商品流通之所以需要”规范化“,是因为资本主义并不满足于挣快钱;正相反,资本主义需要被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持续投身商品流通。
很显然,如果社会上的商人都是不讲信用的坏种,资本主义的流通体系将被不可持续。
资本主义建立在”信用“之上。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中,资本主义的规范化达到了思想中的顶点:流通=交往=爱。
哈贝马斯相信,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人会吃亏。
二黑泽清的创作巅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而当时的日本正值泡沫经济过后的阵痛期。
所谓的泡沫经济,就是市场对某类商品的信心超出了这一商品本该承担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某一类商品——房地产——在流通的过程中总能实现G—W—G'这一资本增殖的过程,却丝毫没有注意到过度投资所带来的危机。
资本主义的宗教性体现在,信用能够带来市场繁荣,但信用的崩塌也会随即戳破繁荣的泡沫。
商品的价格仅仅是观念的货币,而执行支付手段的才是现实的货币,商品如果不能在市场上通过交换流通把自己兑现为现实的货币,那观念的货币将永远不能得到现实化。
马克思早早地把资本主义的信用危机描述为了商品买卖行为这一”危险的跳跃“,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商品持有者粉身碎骨。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泽清从不相信有什么规范化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因为作为资本主义命脉的信用体系在日本已经崩塌了。
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沦落为了废墟,这一末日的隐喻最终在电影中具象化为了废弃工厂的意象。
三如果说资本主义意味着永不止息的生之欲,那么黑泽清镜头下的日本意在宣告在欲望之外,只有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
肉身已经腐烂,但意识还没有反应过来;社会秩序照常运作,但其内在纹理已经斑驳不堪。
这就是黑泽清早期将视线投向”日常生活“的原因,因为资本主义的日常具有一种悲剧般的滞后性,它总是不能对危机做出即时的反应,却往往已经承载了危机的全部症状。
在这里,黑泽清关注的是”异化“的问题,但他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对马克思来说,所谓异化就是人在资本逻辑下以商品的一般形式被还原为了劳动力。
人不仅不被理解为现实世界中的实践自由,还作为一种彻底工具理性化的物的形式与自己的生命对立。
因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是对资本运作中人变成奴隶这一事实的逻辑推演。
但黑泽清的“异化”却是一个存在主义范畴,他更倾向于成为本雅明意义上的体验派。
对黑泽清来说,“异化”就是对已死的社会关系的维系。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当人被以一种黑格尔的方式“法权化”,那么对人的理解就只能被局限在资本主义的视野中,就好像人必须通过所有权、通过职业身份才能实现自身,这先天就成为了对人的异化。
但黑泽清认为,如果日子过得舒舒服服,谁会在意这么多呢?
就像村上春树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一样,“那是一个不用做什么日子就会自然推进的年代”。
毋宁说,所谓“异化”就像是《X圣治》中贯穿全片的洗衣机底噪声,当日常秩序正常推进,底噪就是日常本身;但当一切秩序归于寂静,底噪就像噩梦一般令人抓狂。
这就是黑泽清的“幽灵学”——在他的电影中,幽灵从来都不是作为超自然事件从外界侵入主人公身处的现实世界的;幽灵的真正面目,是资本主义内在腐烂的主观表象。
四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增殖的欲望的体系化形式。
而黑泽清的日常性,就是把这个社会体系呈现为僵尸,一种活着的死物。
异化就是执着于扮演一种已死的社会关系。
虽然进路有所区别,但黑泽清和马克思都认为,对抗“异化”的手段是揭示“异化”的事实。
也就是说,对抗是一个启蒙的运动。
马克思对这种启蒙的活动是颇为乐观的,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普遍的阶级,自然能够成为革命的先锋队。
但是,黑泽清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近乎绝望——如果一个人拒绝适应社会,还试图把社会关系的无根性传递给其他人,那他如果不是一个非社会的幽灵,就是一个疯子。
疯子既是资本主义的他者,又是资本主义的真相,更是资本主义的毁灭本身。
这种毁灭般的疯狂(或者说,启蒙),集中体现在《X圣治》中的催眠师身上。
电影中,接受催眠的人意味着从所有社会关系中剥离,无论是职业身份、家庭身份、性别身份,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一种康德意义上被理解为“观念性的幻相”。
社会关系是已死的观念,那么剩下的东西就是“纯粹理性”。
但是,黑泽清为人的纯粹本质赋予了毁灭性色彩——他不仅要毁灭社会关系,还要将社会关系的他者一同毁灭。
也就是说,黑泽清所理解的启蒙,是一种对霍布斯的反向书写: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状态,是剥离掉死去的利维坦之后的东西,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要么异化要么毁灭,在黑泽清这里几乎不存在一种矛盾的辨证解决,而只有弥赛亚般的神启。
五《云》是黑泽清的电影序列中是奇怪一个的存在。
一方面,主人公不再挣扎在异化状态中,而是相反,菅田将晖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增殖之欲的化身。
黄牛,就是将”为了贵卖而买“ 作为天职的人,G—W—G'从一开始就是他的信条。
另一方面,疯子又不再具有象征意义。
他们追杀主人公,一是出于对黄牛的痛恨,二是发泄心中的恶念。
主人公的前上司更为奇怪,由于主人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他决定杀戮——这简直说不过去。
对我而言,唯一可行的解释,就是黑泽清决定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在这里,他做出了一种《资本论》式的尝试。
当然,我在这里没有把黑泽清抬高到与马克思一个水平的意思。
众所周知,阿尔都塞所解读的马克思,经历了一个“认识论断裂”时期,即从早期的人道主义转向后期的历史科学,而关键性的决裂就是《资本论》。
《资本论》不再从“异化”的体验出发,而是借助资本的内在运作逻辑演绎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矛盾性。
《云》就像是黑泽清的认识论断裂,他不再专注于异化的现代体验,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商品流通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一逻辑的人格化身上。
主人公象征了日本这一资本主义废墟上重新转动的资本齿轮,他是资本增殖的某种原始欲望。
除了G—W—G',他的生命不再关注其他东西;而作为原始欲望,他更不会在意商品流通的规范化,即“信用”。
就这样,在资本野蛮增殖的过程中,他既伤害了买家,也伤害了卖家。
在这里,疯子登场了,他们疯在竟然把杀死资本代理人当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正义手段。
如果商品在“惊险的一跃”中失败了,没能转化为更多的货币,那么不仅是商品拥有者,货币拥有者也将付出代价——这是九十年代教训。
资本的欲望甚至消解了亲密关系,让主人公的女友与他反目。
但是,主人公惟独俘获了一个人的心,那就是他的助手,因为主人公为他提供了被资本主义社会接纳的机会。
在这里,黑泽清在后一小时的电影中采取了极端的反讽:作为“维权者”的疯子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恶霸,而始作俑者的主人公和助手竟然被赋予了英雄光环。
这是建立G—W—G'这一参照体系之上的。
但是,除了杀死所有人之外,黑泽清究竟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
如果最终还是要走回霍布斯的老路,这一看上去的认识论断裂只是在以一种更为笨拙的方式讲一个无甚新意的老故事罢了。
我很难想象,一部2024年的电影,竟然将互联网“云”追杀当作卖点。
要知道,这是二十年前《回路》那个时代就已经玩出花来的东西了。
黑泽清并不需要辩证法,他只是想平等地创死每一个人,这是Cure。
我认为,是时候用三宅唱扬弃黑泽清了。
四星半。
竟然比预期中好看。
开头半分钟就被吸引了。
没想到后半段竟然是这么发展的,简直把我嗑高潮了。
但其实前半段要更好,那种生活流,还有惊悚元素,以及人物行动机制和社会议题,都能够面面俱到,且有不错的水准是很难的。
只是后半段更符合我个人的品味,虽然恐怖元素不住,但是扭曲的男男之爱更叫我惊喜。
虽然这种处理更多的意义是概念性的,很难说不是讨巧和偷懒。
其实佐野出场时我就想,有必要找这么帅的演员吗?
而且长这么帅,就算头脑不怎么灵活,也不至于在东京待不下去啊。
没想到后续竟然还有这样一段发展(其实找个丑点的演员从各方面考虑都是更合理的)。
后半段的契约之爱,把它看作男主死前的最终幻想反而更接近现实。
硬要把佐野的行为合理化的话,他可能就是单方面地在玩一种类似恶灵和主人的契约游戏,等他厌倦了,这位让他舍身追随的主人,最终也不过是一盘精心饲养的食物而已。
人畜无害的外表下,跳动着的是一颗扭曲阴暗的恶魔心脏。
黑泽清其实是非常钟爱甚至沉迷于这一偏中二式的人物设定,可追溯至《藏尸楼》里西岛秀俊的那一角色。
其实是毛骨悚然的精神续集
神作!!史诗级的观影体验!
忽明忽暗的绚烂光影犹如飘忽不定的云时常挡住温暖的阳光
想想推的ip最近谷子发售时几波倒狗大打出手以致召来警察,似乎可以原谅后半部分极其脱离正轨的疯狂叙事(并不会,毕竟最后只有黄牛活下来了)。前后部分过于割裂,从心理惊悚到了离谱枪战,后半部分不会是为了省钱和蛇之道一起拍的吧……黑泽清精神状态还是太超前了。
刚在日本新片展看黑泽清《云》。电影讲述日本互联网倒爷吉井在工作即将步入正轨的时候,发现自己周围出现了很多可疑的事,渐渐倾入他的生活。原来,在他那里买到假货的顾客、被他压价的生产者、生意远不如他的同行登一系列被他伤害过的人在互联网上发现彼此,最终自发组织起一个线下的复仇者同好会,准备一起惩戒那个伤害他们的人,吉井……电影放映完毕,在厕所门口排队,掏出手机打算去微博上看一下军迷圈关于六代机有什么新消息。突然听到排我旁边的人跟他朋友说:“飞羽社发视频了,飞羽社!”。瞬间想起我爸我妈看《午夜凶铃》的经历。看完电影后那晚凌晨四点,家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爸妈都吓了一跳,我妈不敢接。我爸壮着胆子接了以后发现是烂酒鬼拨错电话[捂脸]。妈呀,这是什么会代际传播的超级元文本吗?
导演应该是很平静地疯了
以日常逻辑去看黑泽清只能说很遗憾了,他的绝大部分电影都是围绕一个人如何在环境里被逐渐异化、恶化,直至踏入地狱,有时是通过暴力的传递,有时是通过肉身和心灵的主动沉沦,来达成日常氛围溢出的鬼魅;本片的「云」是渐次漫上来的,从主观镜头的盯视到余光里的阴影,云慢慢笼过来,佐野很明显就是内心恶灵的投射和具象,“sold out”的画面滋养了一头忠诚守护(潜意识里自我辩驳)的恶魔,在拾起枪、打响第一枪起,他就为恶灵的形成献祭了自己,在地狱的入口释然。经典的黑泽清式废墟戏份,几乎可代入其大部分作品。
后半段幽默到我竟然觉得有点好看,越抽象越好看,无法免俗地喜欢这种平静的疯感。
这两天在威尼斯买错船票花的钱加一块也有大几百了,所以看到suda的钱也打水漂就会比较开心。没想到在熟悉的悬疑和墨西哥僵局以外,黑泽清还大玩了把幽默感。一场荒诞却深入的人性放逐试验,室内空间的调度与开掘仍旧惊艳,一直挺想知道他都是怎么看景的。古川琴音瞳孔太大了,像是只邪恶的小兔子
一群弱鸡,后半段简直莫名其妙…
【siff日本新电影展】影迷看来痛恨这种黄牛吧!云聚集,然而网络带来的是大众群体的非理性,盲目地跟随、疯狂杀戮。这片好像还带有处在同一阶层之间的嫉妒与仇恨,人类总是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主角靠着倒卖发的小财,被同事发现以至于追杀。在大银幕上欣赏黑泽清,声效绝佳!后面的枪战戏想起了黑帮片。
6th HIIFF,全力过家家,好奇所有主创怎么能对这样一个剧本和主题如此地信服?
建議組織黃牛們觀影。不太確定是不是在搞笑但人物動機和劇情轉折什麼的是會笑出聲的那種。老清頭廢棄工場的槍戰應該拍得很爽吧(為了拍個本格アクション醋包的餃子吧
黑泽清拍的【喜剧】果然谁看了都笑不出来(但是真的很有趣,难怪莲实重彦评价是「途方もなく面白い」倒是看到了不少《复仇》(1997)的影子(包括既非黑帮也非警察的存在)对“总集篇”《钟声》和《蛇之道》的翻拍并不是很满意(或者“满足”……☁️宣告着黑泽清的强势回归!期待大银幕ww菅田将晖演技见长~古川琴音超会演femme fatale诶!
观于厦门金鸡影展,终于大银幕解锁了黑泽清,集体癫狂的允许下,给自私的普通人一把枪,他便能获得毁灭世界的力量。黑泽清擅长把人们平时隐藏好的恶意,以0.5倍速尽情地袒露出来;尽管疯狂的枪战戏破坏了玄妙的惊悚氛围,不过废旧工厂大纱帘一出来,光影一摇曳,那就是稳了!
クソつまんなかった。いや、嘘です。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楽しかったです。
很奇妙的一次观影体验,可能是某种反类型片的拍摄方式或许。在片子的后半段完全充斥着无厘头和莫名其妙。其实能理解导演是想表现一种网络对现实冲突的加剧,后半段的枪战仿佛是在模仿网上莫名其妙的骂战。或许整个片子的后半段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解释,就是这场战是为何而战,他的助理又是为何如此坚挺地帮助男主。但是直至最后也没有给这个解释。这或许是这个片子很酷,也很具实验性的一点,他消解了很多动机和合理性的东西,所以后半段甚至会更像一个喜剧。但可能是太具实验性了,所以观众并不一定能很好接受。 2024-12-22看
难以想象拍出《x圣治》的人能拍出这种片子,我是犯什么病在大周六花八十块钱来遭这罪
云里雾里
3.0。1.当成商业类型片显然模糊掉黑泽清一以贯之的现代性-人的异化的表达。结尾的枪战戏其实是菅田将晖内心阴暗面的反扑,被导演拍成一出拙劣的枪战。2.前半段用配乐、打光、突如其来的声响制造完全源自日常生活的惊悚感,从最初的陌生化转变成最终的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