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是失望,多少人是因为老友记情节,但整部影片看起来如....如....如....,还不如之前看过的6个人的访谈更有意思。
各种烂大街的花絮,6人之间若有若无的“革命友谊”,多个配角露个脸一两句话over,抱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中途却有想赶紧快进的想法,情怀还能被消费殆尽到什么时候,还是把老友记留在心里吧,那样才是对这部剧最大的尊重。
为了看reunion,5月夜以继日疯狂赶进度把老友记剩下的看了(还剩一两季,但老早知道了结局,以后留着慢慢看)虽然才一个月都不到,但真的有种跟着这6人一起度过了10年的感觉,明明是好好笑的台词但是我一直在哭😭😭😭Jennifer与David,Rachel与Ross,现实与剧情重叠,但又往往会有遗憾,当 Jennifer说“我们会结婚吗?
”David那一怔,让人意难平;还有荧幕上曾经意气风发的万人迷Chandler,现实中因为嗑药眼神失去光彩寥寥几语的垂暮Matthew;当岁月爬上了他们每个人的脸颊,突然意识到再过几十年他们就会离开人世...我之前一直对演员有所误解,以为只需要演技好就可以把一个角色演出来,但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也会与一个角色息息相关。
每个人角色的一部分都是他们自己,所以可以说,这几个人把最好自己、最好的的青春都给了老友记。
有个问题是“你最喜欢哪一场戏”,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first kisses on tv(咖啡店打烊之吻),印象太深刻了,Jennifer仅仅用眼神就把情欲演得极好,笑点又恰到好处。
当然还有Monica求婚那一幕,我就是为了这一幕才看老友记的,我在前天终于看到了😭从中学时代至今,我看了非常多非常多的电视剧,远远比我看的电影多,回想起过去20年看的所有电视剧,我可以说老友记是:Best comedy ever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可以让人如此怀旧,我笃定,过了10年、20年我还是会很喜欢这部剧。
这六个角色让人最舒服的就在于,他们有各自的闪光点,也有令人不适的地方,还有各自的怪癖,但他们都能与自己的不完美坦然相处并彼此接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又因为彼此变得更加完整。
你可以在这部剧中看到特别多特别多的接纳,对自己的接纳、对朋友的接纳、对不同群体的接纳...在这种接纳中你会觉得一切都是正常的、理所应当的,一切看似“不合理“都变得合理,特别舒适。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剧情是异性恋出柜那一幕,思想太前卫了!
)今天(昨天)过了特别糟糕的一天,可以说是这个月最糟糕的一天,但看完之后整个人都被治愈到了,那些无论是难过、烦恼都统统被踢掉。
当我一整天都在对自己说:“你简直糟糕透顶,你不值得一切美好”的时候,想到每一个角色,特别是Phoebe和Rachel,就会稍微接纳自己一点点。
当Cortney说出“最后一次“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到:哇竟然结束了,end of era。
你希望永远都不要结束,但它停留在了恰到好处的位置,至于以后的故事,生活仍在继续。
*仅以本文祭奠我的学生时代*chapter1 闭塞的信息尽管小学六年都没有学过英语,但通过六年级的暑假,母亲每日监督我从字母写起,用她仅有的英语知识教我如何看音标,如何发音。
我还是逐渐窥得了英语读写的快乐。
正是这超前学习的暑假,让我在那个闭塞的中学,拥有了英语很好的成就感,我对于英语的喜爱随着分数的上升逐日增加。
但那时,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在学习,并没有接触到其他使用英语的方式。
高中的时候,某位刚从大学毕业回来当老师的大学生向我们推荐了《新概念英语》,但是对于一般考试英语都在135分左右的我来说,新概念英语的魅力远不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周国平的《妞妞》大。
就这样,初中,高中,尽管我的英语水平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但也仅仅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而已。
就这样,带着傲慢,我进入了大学,拥有了手机,拥有了更多接触英语的环境。
英语课上,老师带我们看《Friends》,初见时,并不觉得魅力,因为老师只是根据她的喜爱度,给我们看节选,毫无剧情逻辑。
然后,讽刺的是,在毛概课上,终于激起了我看美剧的热情,那是一个在人民大学读完博士的老师,刚到山科教书,高高瘦瘦的她,黑色的齐耳发,浑身都散发着文艺女青年的气息,对于当时土到掉渣的小镇女孩来说,她的气质令人神往。
就在某堂课上,她跟我们分享了她的老友记全集,说,这是她在博士期间反复看的一部美剧,想要拷贝的课间可以过来拷贝。
2015年,那还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的年代。
网络费用依旧略高,因此下课后,我就冲了过去,拷贝了《Friends》全集,还幸运的发现了《The big theory》的前几季。
拷贝之后的那些个夏夜,在没有空调的宿舍,从晚上九点多,到熄灯的十点半,我光着膀子,吹着呼呼作响的风扇送来的阵阵热风,随着剧情哈哈大笑。
有时候,舍友会凑过来看一会,之后就会摇摇头说,完全get不到笑点。
其实,没有告诉他们的是,有时候我也get不到笑点,可还是觉得好笑。
那时,内心不仅仅是充满了想要成为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向往,更是和世界接轨的一种欣喜。
之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从《Friends》到《The big bang theory》到《破产姐妹》、《Modern family》、《行尸走肉》。
15-18年,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年代,也是我打开闭塞的信息大门,接触世界的时代。
那个时候,知道了国内互联网和国外互联网的区别,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使用谷歌。
作为一个女生,当时也没有科研压力,其实是没有太大动力去打开互联网大门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好奇的下午,在舍友床上和舍友聊天的过程中,我想到了网上流传的草榴社区,于是两个人,偷偷摸摸的,直白的,使用谷歌搜索了起来,在网站跳出来的那一刻,在视频打开的那一刻,我和舍友的表情充满了慌张与好奇。
像做错事情的孩子,下一秒就关掉了所有网页。
面面相觑,相约永不再提,然后我默默从她的床上爬了下来。
啊,那个时候稚嫩的我们。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那时知乎回答的质量很高,公众号刚开始兴起,大家都很认真的书写自己的思考。
那个时候,我就像一个干瘪的海绵一样,疯狂的吸收不同的人发表的不同的言论。
甚至,还和同学一起讨论知乎上的某些答案。
当然,那时的我,只懂得将那些看过的词拿来振臂高呼,喊出各种口号。
毕竟,内心充满了自卑,尽管那时对于外貌的苛责还不如现在严重,但是,对于美的追求自古有之。
肥胖丑陋的我,能力平平的我,把自己藏进知乎的答案和公众号的文章里,在跟朋友交流的某个时刻,将那些狂妄自大的话语,吐出来。
一如既往,我当时做个很多计划,对自己有过很多要求,大部分都没有达到。
这个时候,总是对自己说,没关系,下一个总会达到的。
其实啊,只是一个认命的过程罢了,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真的很难啊。
很多美好的品质,没有拥有。
17岁就进入大学的我,将自己那脆弱的自尊心保护的很好,避免了很多竞争,避免了很多交往,因此,也没有多少成就。
这种微妙的失落感也促使我在私下里发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的狂妄言语。
可是,时间的洪流,推着我,逼着我,不管是逃避,还是保护,都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终究,还是踏入了研究生生涯。
chapter2 信息的茧房进入研究生的我,最初,是极其失落的。
冷漠的师兄,艰难的课题,无趣的同学。
大学时的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似乎被一瞬间蒸发到毫无痕迹,不知道原因的我,将其怪罪到圈子的垃圾上。
殊不知,这些人和我一样,都只是普通的小镇做题家,极少有别的娱乐活动,没有能歌善舞的歌喉,没有夸夸其谈的口才。
更甚,内敛,沉默,是这个群体的共性。
是的,我觉得,我堕落了,我怎么从一个花花世界堕落到了一潭死水,我为自己感到羞耻。
但,这种屈辱感,并不耽误我寻找快乐,脱离了那些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人,我的自信开始回来,我开始尝试组织活动,我开始进行表达。
研一的我,科研毫无进步,但玩的很快乐,貌似找回了丢失的骄傲,再次成为了群体的主宰。
那的确是非常快乐的一年,那一年,我的审美开始觉醒,衣服的购置率提高,甚至体重下降到了略显美妙的数字,然后是,旅游,成都、重庆、上海、广州。
去了很多地方,玩的都很快乐。
那时,一切向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戛然而止,科研的压力在安静了许久之后突如其来,逐渐开始焦虑,之前的逃避似乎也到了还债的时候,自信心被拉拽着,再次沉入谷底,在专属的课题疆域里横冲直撞,找不到头绪,吃饭的时候对老师说过自己的妄想,“读博”,老师下一秒中,就表示了对我的“期望”,“你能毕业工作就行了”。
失落,满满的失落。
不被承认的失落,能力不能达到要求的失落,不知如何去做的失落。
是很难熬的日子,每周的汇报充满了痛苦,老师多次狠厉的说出了“做不出来就只能退学”,跟父母多次沟通,跟姐姐诉苦,甚至想过要花几万块买论文。
虽然觉得自己能力可能不够,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像现在这样,好像被洪流抛下。
不管是英语的优势,还是表达的优势,在此时看来,都是那么的一无是处。
一无是处,是那时最大的感受。
时间,不管不顾地流淌着,疫情,突然来了,重压下偷得一丝喘息,可依旧逃不掉汇报,没有得到的实验结果,没有发出的论文,一切的未完成想要将我吞噬。
趁着疫情,开始找实习,想要快速逃离科研的漩涡,可能是知道,这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了吧,像发了疯的一样,每日开始自主学习前端,毕竟,高光时刻也就只有高考完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个瞬间了,内心的骄傲,还是想重新站立。
经过了一两个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开始面试,一而衰,再而竭。
在接近放弃的时刻,拿到了京东的offer,只能感谢面试官的知遇之恩。
于是,开始实习。
接下来的时间,犹如流水,一晃,就到了毕业的时候。
上学早,到底有好处吗?
可能也和上学年龄无关,和个人性格有关。
我的天真和无知,被父母保护的太好,在和社会一次次接触之后,反复咀嚼,疗伤,才窥得一些社会的法则。
认为研究生的自己,堕落到了一个更差的圈子。
其实不然。
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明确的目标,让你百花齐放,只要有勇气,就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出众,都会得到他人追捧。
现在,回看那些大学时出众的众人,也不过泯然众人,大多还是在家乡做起了油腻的大人,那些青春的光芒早已褪去。
研究生,是有明确目标的。
在其他方面出众的人,已经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了,只有在发表论文的那部分人才能获得大家歆羡的目光。
那么,其他方面的能力,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再说,所谓的圈子,其实跟个人发展并无多大关系,自身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己的野心,认为圈子不好而导致自己发展不顺利,只是一种自我逃避的说法,推脱责任,不敢面对自己的不堪罢了。
社会,其实就是这样,他的每一个群体,都是有比较明确的目标的。
比如我实习的时候,交朋友不是目的,学东西是你自己的目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
作为一名螺丝钉,最重要的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很现实,也很干脆。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
写到这里,就可以应个景了,明白了社会的规则,才能明白,monica对Rachel说的那句“Welcome to life,it sucks,but you will love it!
”就像我,经历了痛苦了研一研二,被老师言语羞辱过,无数个夜晚哭泣过,当着别人的哭过,崩溃过,可是一切都挺过来了,最终坦然的,在答辩现场,流利的讲完自己的工作,骄傲的说出,自己发表的文章。
很快乐。
就像《第十一回》最后,“等我们老了以后,想起这些,是值得的。
”。
小学六年,初高中六年,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19年的学生生涯,就此要画上句号了。
我依旧是那个,不太有毅力,不太勇敢,不太有自信的人,也没有准备好迎接社会生活,但是,他就这么来了。
我只能对自己也说一句,“Welcome to life,it sucks,but I hope you will love it!
”
看之前就知道,不论这个重聚特辑拍成什么样,我都一定会给5星,为了10多年前在618寝室无数黑夜中追剧憋笑的自己。
Friends就是我的美剧启蒙,全部10季236集我几乎都至少看了2-3遍,而那些经典场景,比如第二季RR的咖啡厅初吻我更是看了不下20遍。
非常欣慰重聚特辑的制作水准在线,以采访为主轴,穿插了当年的经典片段、花絮、制作人访谈、主创重读剧本等多个环节,而惊喜现身的大牌嘉宾更是数不胜数,Lady Gaga, Cara Delevingne, Justin Bieber, Gisele Bündchen, Reese Witherspoon, 扮演Janice/Richard/Gunther/Geller夫妻的演员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位女主的三个片段。
首先,当之无愧的当然是令所有RR党都非常惊喜又惊吓的消息,Jennifer和David首次谈及当年情!
原来俩人在第一季的片场产生过对彼此的major crush,但最终发乎情止乎礼。
那一句“it’s going to be such a bummer if the first time you and I actually kiss is gonna be on national television”真是令我心都化了,我完全能relate那种frustrated的心情和女孩心性。
如Courtney所说,RR的初吻dynamite又palpable,那种魔幻般的戏剧张力果然部分来自现实的chemistry。
某种程度上说,Courtney也是对的,我们应该为这段无疾而终的cruah感到庆幸,如果俩人真的在一起了,却没有最终work out,对彼此或者这部剧都是一个灾难吧。
其次,编剧提到Monica和Chandler之间关系的走向其实与观众第一次看到俩人在床上后的热烈反应密不可分。
现场观众不仅用笑声与在场的演员互动,更是通过他们的反应参与了这部经典剧的“编写”。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幕后花絮,Courtney在床上的那一句“ok your turn”之后的娇羞一笑以及着急向观众解释这是Matthew的恶作剧的神情直击我心。
在那一瞬间,我只回忆起了Monica的可爱。
最后要说的片段则是Lisa和Lady Gaga的合作。
对于唱smelly cat,我更喜欢Lisa与Taylor Swift的演唱会合体,Lisa当时现场演绎了Phoebe的神经质,不断纠正Taylor,告诉她正确诠释smelly cat。
这次本以为就是烂俗的大合唱,而最后一幕当Lady Gaga说完“Thank you so much for being the person for all of us on Friends that...is the different one or the one that was really herself”后Lisa的回复“Thank you and thanks for carrying it along”我真的瞬间泪奔。
我们需要有人创造概念,也要有人在不同的年代和人群中传承和发展概念。
很显然,Lady Gaga在新世代对于鼓励年轻人展现保持自我功不可没。
转眼10多年,我也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从Ross变成了Phoebe,而更没想到的是,我由衷地开心自己居然成为了Phoebe。
一个令人动情的重聚特辑,我很感激所有的主创和主演都抱着对剧集和人物的最大尊重,没有以消费猎奇的方式exploit我心中最好的Friends。
不管未来是否还有再次重聚,I will be there for you。
献给所有主创,也献给所有与我度过看Friends美好时光的朋友们。
这代人受美国影视文化影响很深,学习英语已为后来的接收打下基础。
早先经过筛选的合家欢,忘不了第一次看到“侏罗纪公园”的颅内高潮,到后来盗版泛滥,为提升听说水平接触到更多元的美剧范畴,猎奇作祟难以自拔。
诞生于2000年前后的“老友记”乘着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东风,拉开了中美同步看剧时代的序幕,那时其还处在一超多强的相对国力巅峰期,数量质量双高,不需要像今天得用暴力腥膻的噱头撑起半边天。
我们对现代都市生活内容和其语言文化的理解大部分来自类似的美剧。
中国人是太严肃了,这种除了黄色笑话几乎全部符合中美政治正确公约数的流水线产品,满足了建国后拼搏的中国父母灌输下一代的对富足生活的全部想象,瞬间在部分年轻人的精神生活中攻池略地。
美剧大行其道时期,也包括现在,老友记式的大批风趣无忧的美式生活代言人俘获了相当一部分互联网使用者,被当做奋斗目标。
室内情景喜剧国内也流行过,就像美式快餐文化,遑论价值,你花在上面的时光总归是幸福的。
很少看这种几十年后的回忆杀似的特辑,因为真的不喜欢用访谈的形式混淆电影或剧里的角色与扮演他/她的演员,我们爱的是那部电影、那个故事、那个角色,这和爱那个演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可能也是我从不是迷或粉的原因,但这个特辑还是看了。
虽然整体上还是落了乏善可陈的窠臼,该有的煽情一点也没落下,但胜在《老友记》的经典段落俯拾皆是,任选其一,播放在二十多年后的大屏幕上,屏幕前坐着这些剧外已然白发苍苍或大腹便便的他们和我们,提醒着所有人时间的平等、公平和恐怖、无情,只这一点,足矣!
我好像经常关注一些别人不太会关注的东西,比如,当穿的大红大绿的Gaga拎着吉他用她标志性的高亢嗓音唱着《Smelly Cat》时,我竟觉得这是这个特辑最大的惊喜。
而其后,Gaga对Phoebe说的那段话,更是证明了这个惊喜:我们爱《老友记》,爱的其实并不是那些笑话、那些整蛊、那些啼笑皆非的段落,爱的是那里面真实的人,爱的是它给予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剧中的Phoebe,现实的Gaga,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问题和争议,但你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成为了自己,成为了那个虽然缺点一把,但绝不雷同、绝不面目模糊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才是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展示、表达、启迪、改变。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被那个另类的时装秀给整high了。
打扮成瑞秋样的卡拉.迪瓦伊,穿着Ross“脱不下来的皮裤”的辛迪.克劳馥,还有那主持人也不知道咋发现“还是很帅”的土豆版贾斯汀.比伯……用特辑里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这一定是他们模特或明星生涯里最高光的时刻。
最后,还是要提马修。
看着明显魂在别处的马修礼节性地笑、应和,我在想如果我是2021年看的这个特辑该多好啊。
如果是那样,我可能只会觉得钱钱变得沉默了,只会猜想可能他其后的工作生活不是很顺利,只会希望他可以重拾快乐和阳光,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在斯人已逝的现在,看着曾经郁郁寡欢的他,在他的每句话、每个动作中找寻预兆、找寻答案。
最不正经的那个人才是最深情的,这是我送给钱钱的评价,而马修在结束时说的那个宴会结束的话也证实了这个总是在最不适宜的场合说着最不适宜的笑话的大男孩真的就是我当初一眼看出来的那个易碎的人。
再见,马修,这是我最后一次与你告别。
“这不是一部电视剧的结束,这是一段为期十年的感情的结束。
”不要为这个结束安排任何人为的仪式,结束,就让它结束。
说实话看完这个特辑心里的感受非常复杂,甚至这种心情在得知特辑上映之前就一直存在。
一方面,很希望能在荧幕前看到这六个人重新相聚。
这种期待,源自于反复观看老友记,以至于早已经把这六个人当成是自己的……不,更准确的说,是早就把自己当成剧中第七人的感受。
所以我想看到他们再次同框,这种快乐的心情就跟要和一群久未谋面的朋友再次相逢是一样的。
但另一方面,我又非常不希望再次看到他们,甚至更进一步,我还非常反感媒体大肆宣传的这场“Reunion”。
因为我很清楚,这是一场show,甚至我心中希望看到他们的那一半心情,我也知道,自己是在消费这六个人,这是一种强迫,甚至是一种绑架。
我在短评里写到,作为演员和创作者,恐怕最害怕的就是:自己一辈子就跟一部戏,或者一个角色绑死了。
这是一种褒奖,也更是一种诅咒。
想想看,如果丹尼尔无论演什么别人都说这是哈利波特,宋丹丹演什么你都说这是小雪他妈,德普演什么都是杰克船长,王刚演什么你都觉得这是和珅……那这个演员的演艺生涯就到头了,结束了。
这种压力和悲哀,恐怕也是这个特辑里David说的,他们只能跟同样成为“角色囚徒”的另外5个人分享,而其他没有任何人能理解,甚至亲人也不行。
所以,我觉得我没有这个权力,也不应该17年后再次提醒他/她:这么多年了,你猜怎么着,在我这儿我还是只认你这个角色,你就等于这个角色……不,我觉得这太残忍了。
我期望的是,他们能尽早脱离老友记的影响,拥有自己的生活,有更广阔的事业,贡献更好的作品。
我希望他们是他们自己,而不是Rachal, Ross, Monica, Chandler, Joey, Phoebe。
否则我大可以多刷几遍老友记,而不必非要在剧外重新把他们再次绑在17年前的角色上,回来给自己演一出大show,满足自己心里那点微不足道的意犹未尽之情。
君不闻Lisa所言:这部剧已经完美结束了,不需要任何续集。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友记》重聚节目正式上线,掐指一算,此时距离1994年9月《老友记》第一季的播出,已经过去了足足27年。
如今,剧中的六位主演都已跨过知天命的年岁,即将步入中老年的行列,而当年为《老友记》疯狂的剧迷们,也都青春不再。
27年的时间里,美剧的制作、拍摄、主题、演员,更新了一茬又一茬;另一方面,得益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普及,中国观众们能够看到的外国剧集,不止来源遍及各个大陆,题材也是层出不穷,但即便如此,《老友记》在众多中国观众的眼中,仍是一部无法比拟、难以超越的电视剧。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27年之后,仍对《老友记》念念不忘?
属于时代的记忆国内第一批接触《老友记》的观众,多是在大学期间看到这部剧。
与今天英语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不同,千禧年之后,学好英语、尤其是提高口语水平的热潮在全国各大高校里如火如荼。
那时候,在新东方、韦博英语这样的培训机构中,除了外教努力教授大家美式发音与英式发音的区别之外,《老友记》作为一部能够同时练习听力与口语的剧集,受英语培训机构推崇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之音”(VOA)的广播。
相比严肃的新闻广播,能够寓教于乐的情景喜剧《老友记》当然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我记得,当时支撑我在暑假期间,每天顶着三十八度的高温去上口语课的唯一动力,就是外教会在课堂上放几集《老友记》。
严格来说,《老友记》并不是学习英语口语的最佳选择,因为情景喜剧重在插科打诨,个中的英语表达相对简单,不管是用词的丰富程度,还是语法的复杂程度,其实都并不能支撑托福、雅思考试中对高分口语表达的要求,但这并不妨碍《老友记》以学习英语为契机,在众多高校中风靡一时。
后来,其他并不打算以提高英语水平为目的的学生也渐渐成为《老友记》的拥趸。
那时,许多高校的局域网影视库中,也都能看到《老友记》。
《老友记》就这样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电视剧还能这样拍《老友记》留给一代中国观众最大的印象,大概是电视剧还能这样拍。
其实在《老友记》之前,国内也有收视率颇高的情景喜剧,比如《编辑部的故事》(1992),《我爱我家》(1993),但同国内情景喜剧侧重大家庭或工作场景不同,《老友记》聚焦都市青年男女的日常生活,而且是六个单身的青年男女。
从这个维度看,《老友记》在当年发挥的远不止是娱乐作用,而是向中国观众生动描绘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相信许多人了解西方的“约会文化”就是从《老友记》开始的。
那种不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友,最为当年的年轻人们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我们在《老友记》中看到的单身青年们要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还信用卡、找合租、点外卖、跳槽,再到后来的结婚、买房、生子,甚至离婚,也都无一例外地从《老友记》中上演到自己身上。
《老友记》之前,中国观众鲜少有机会看到单身青年们“小确幸”与“小确丧”齐飞的日常,即便是以每几分钟就要大笑一场的情景喜剧方式。
《老友记》中反映出的真实,唤起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更加珍惜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是人物,不是人设与当今国内荧屏上流行的各类人设文化不同,《老友记》中没有人设,只有人物。
六个主角中,虽然既有傻白甜富家女、又有贫民窟大女主,既有卡萨诺瓦式的情场浪子,又有木讷的书呆子,但每个角色都没有陷入一种既定的范式,他们就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一样,有着让人着迷,惹人喜爱的一面,又有令人抓狂、不断带来麻烦的另一面。
这样有血有肉,最接近真实的角色,才能让人多年后像回想老朋友一样惦念。
如果按照国内网文或者影视剧的套路,瑞秋只能是个傻白甜绿茶,在逃婚和之后与罗斯分分合合的纠葛中,估计要被骂上热搜;乔伊必须是个提上裤子就不认账的海王渣男,活该当了十年的龙套演员;事业有成的钱德勒,需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个霸道总裁,可以壁咚、强吻,就是不可以随便瞎开不合时宜的玩笑,更不可以有詹妮斯这样“OMG,走天下”的奇葩前女友;而控制欲一百分的莫妮卡,则注定要当个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孤独终老。
可《老友记》不是这样的,它让每个角色都有成为他们自己的原因,同时也给了每个角色突破自我、与身边人共同成长的机会。
在《老友记》里,离过三次婚还喜欢炫耀的书呆子,可以为贫民窟长大不会骑自行车的女孩,买一辆粉色的自行车,却不是因为爱情;撩天撩地的情场高手,可以是个穿上孕妇裤只为吃完一整只火鸡的大胃王;成年女人们可以揪着耳朵打架,成年男人们可以养猴子、养鸡;可以有人因为童年阴影打死都不过感恩节,也可以有人拿起吉他却永远只唱一首歌。
《老友记》中无时无刻不在爆的梗,与其说是来自编剧丰富的想象力,倒不如说是来自六个鲜活的人物。
因为这种能让我们共情却不会评头论足的鲜活,《老友记》得以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存至今。
友情的温度《老友记》前后,聚焦于友情的剧集也有不少,比如《欲望都市》、《绝望主妇》、《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硅谷》等等,但似乎很难再找出一部能同时把同性之间与异性之间的友谊平衡的如此之好的剧集。
《老友记》中的六个主角,三男三女,却没有简单地因为性别而抱团。
同样,虽然他们中有兄妹,有多年好友,有室友变基友,有多年不曾联系的老同学,但六个角色之间,亦从来没有因为角色固有的亲疏关系而形成小团体。
这一点,即便是后来莫妮卡与钱德勒结为夫妇,瑞秋与罗斯几分几合,都不曾改变。
《老友记》始终讲的是“老友”的故事。
无论是爱吃的乔伊为了怀孕中想吃肉的菲比开始食素,还是罗斯为乔伊的吻戏试镜而亲吻他,无论是莫妮卡与瑞秋为钱德勒的约会支招,还是大家争抢着在菲比的婚礼上扮演各种角色。
六个主角中的任何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无时无刻不都上演着相互陪伴与支持的真挚友情。
正是这种无关乎性别与固有亲疏关系的友谊,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温暖了无数的观众。
《老友记》让我们相信,在亲情与爱情之外,友情这种最宽容的亲密关系,一样能够让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拥有爱与被爱的理由。
个人公众号:郭大侠的江湖
为人35年,看了很多电影,追了很多剧集,听了很多音乐有三大作品给口袋君一种不枉此生的价值感a.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b.周杰伦的老歌c.经典美剧《老友记》昨天,万众期待的《老友记重聚特辑》在HBO MAX正式上线。
豆瓣评分9.50.0%的一星评价。
作为超级老友记迷,口袋君的兴奋之情只能用Monica的名场面台词来形容:77777777777777777!
刚一开头,看到Ross为首的六人组,时隔17年后,重回熟悉的《老友记》片场后,口袋君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哗哗流了下来。
整个104分钟的节目,每一个梗全部GET到,边哭边笑,实在太激动太开心了!
准备周末再二刷!
对于很多没看过《老友记》的中国人来说,的确很难理解:剧迷这种百感交集、五味杂陈的激动心情。
《老友记》究竟讲的是什么?
为什么剧集终结17年后,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对这部经典美剧念念不忘?
首先,给大家看一个惊人的数据。
根据北美财经网站报道:自从《老友记》2004年剧终后,至今每年的重播仍能为华纳兄弟带来10亿美金的巨额收入。
由于6位主演当年签订的合约中包括了2%的收入分红。
即使他们每人每年什么都不做,也能获得2000万美金的分红。
根据这次《老友记重聚特辑》透露,该剧集的全球正版访问量已经突破1000亿次。
这,就是传世经典的力量。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10季236集《老友记》从1994年开播,一直到2004年终结。
正是美国公共电视台的黄金时代,也是互联网大爆发的前夜。
不同于如今流媒体巨头Netflix开创的一下将所有剧集放出的暴看模式,作为NBC的王牌Top1美剧,《老友记》每周四一集,准时呈现这三男三女的爆笑日常:剧中人单身,你也单身。
剧中人失业,你也失业。
剧中人结婚,你也结婚。
剧中人生娃,你也生娃。
剧中人离婚,你也离婚。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抖音短视频的纯真年代,连续10年,陪伴一代美国人成长,步入中年。
可以想象,美国人对于《老友记》肯定是一种浓到化不开的深厚感情。
前两年,甚至还爆出一个很搞笑的新闻: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的前助理蔡斯·罗宾森被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600万美元。
除了挪用公款这项罪名外,她在上班期间被查出严重摸鱼四天时间连续观看了55集《老友记》
受制于引进渠道,普通中国人真正接触到《老友记》要到千禧年后,也就是临近剧集终结。
一开始是盗版碟,后来是互联网下载。
《老友记》能在中国变得妇孺皆知,有一类人居功至伟:英语老师。
由于发音清晰,台词简练,情节上脑,很多中国英语老师都极力推荐《老友记》。
该剧曾被誉为美式英语的学习圣经。
因此,《老友记》在中国的风靡,与学英语息息相关。
口袋君是在2006年看《老友记》的,也就是剧集终结2年后开始看的。
当时,正在读大二的口袋君在外学习中级口译课堂上,英语老师极力安利此神剧。
一开启后,彻底上脑,停不下来。
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口袋君将236集《老友记》从头到底跟读一遍,做了详细笔记,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从此,看美剧几乎不用字幕,预告片听译信手拈来,去美国旅行毫无障碍。
为2009年开始做《北美票房报告》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是通过《老友记》学美式英语的热潮,加上2005年起,中国宽带提速大发展,催生了网络字幕组这一雷锋组织。
作为亲历者,口袋君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参与《越狱》翻译的字幕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老友记》的铁粉。
为什么《老友记》能在全球范围内如此受欢迎。
过了17年后,大家依旧对其念念不忘?
首先,当然是01六大卡司的个人魅力+无比团结一心Rachel一开场就是违背父母之命的逃婚新娘。
她努力摆脱千金大小姐的标签,从咖啡店服务员,一路做到拉夫劳伦的品牌高管。
新时代自强女性的典范。
痴情的Ross三次结婚三次离婚。
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妻子卡罗竟是女同性恋,不得不离婚。
第二次,在教堂中,竟把自己英国新娘Emily的名字叫成了Rachel。
第三次,在拉斯维加斯与瑞秋大醉后,闯进教堂,在极不清醒的的状态下结了婚。
清醒后,迫于瑞秋的压力,不得不离婚。
最后一集,谈了10年恋爱的Ross终于和Rachel在一起。
给这条贯穿《老友记》10季的爱情主线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龟毛洁癖、竞争欲十足的Monica从被人嫌弃的胖女孩成长为一名大主厨风趣幽默的 Chandler,就是当年《老友记》的吐槽王。
几乎所有的爆笑包袱几乎都是由他负责甩出。
Monica和Chandler两人从伦敦一夜情,发展到地下情,再到感人的女方求婚是整部《老友记》最令人惊喜的爱情线。
命运多舛、精灵古怪、神神叨叨的 Phoebe永远对生活保持乐观最终也嫁给了好男人Mike(“蚁人”保罗·路德饰)
钟爱美女和美食的 Joey 从未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尽管未能找到真爱,但那句经典搭讪台词How U Doin‘尽显Joey可爱种马的人设。
毋庸置疑,《老友记》是非常罕见的无先后番位,六人均是主角的神剧。
六人身上独特的个性,恰到好处地对应剧中的六个角色。
每个角色身上的标签都能给观众深入的代入感。
再加上两两捉对厮杀的对手戏,三男VS三女的男女大战、六人组合在一起的故事和关系网之丰富,经过十年历史的积累,化学效应实在太惊人!
此处,口袋君不得不赞叹ROSS的扮演者大卫·修蒙同行是盟友的高风亮节,以及六人的极度团结。
1996年,《老友记》前两季在NBC完成播放,收视率大火越来越有成为经典爆款的趋势。
在第3季片酬谈判开启前,Ross是6位演员中片酬最高的。
但他却剑走偏锋地向制片公司坚持自降片酬这样一来,6位主演的片酬就完全一样了。
Ross的高风亮节,让其他五位颇为感动。
六人迅速达成一致:从第3季起,六人的片酬必须保持一致。
之后每一季的片酬,他们不会以单人的名义去谈判,而是六人的收益打包成一个整体并要求制片公司支付每个人相同的片酬共享《老友记》的成功。
正是这个关键决策,保证了此后7年,六人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将《老友记》拍到最好。
让NBC无法通过片酬高低来制衡六人,内讧、勾心斗角绝对不会发生在《老友记》剧组。
果然,六人的片酬一路飙升。
从第3季每集每人7.5万美元,到第6季涨到了12.5万美元。
2004年最终季涨到了不可思议的天价片酬:每人每集100万美元。
第10季一共拍了18集,也就说NBC光是支付给六人的单季总片酬就高达1.08亿美元。
再加上17年以来,每年每人2000万美元的重播分成。
即使扣掉重税,《老友记》的六位主演,每人从这部剧的收益妥妥地破1亿美金。
其次02天才编剧的精心策划+真心宠爱剧迷由于将《老友记》当成学英语材料20分钟一集,口袋君通常要花3小时看完。
当放慢到这样的速率时,你就会发现:《老友记》的本质是一出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
所有角色的站位、出场顺序、肢体语言的节奏,说出台词的速度,甩出笑点包袱的时间点,都经过反复排练和精心策划。
不过,再天才的编剧也会有个痛点,那就是:纸上谈兵。
脑中精心构思的画面和台词,真到了片场,从演员口中说出来时,很多时候会觉得很尬,笑不出来。
为了精益求精,《老友记》剧组决定摒弃过去情景喜剧自欺欺人地用罐头笑声来引观众发笑的粗糙做法而是真的每次邀请上百名《老友记》死忠粉,来到录制现场他们的笑声和欢呼声将作为同期声被录进剧集中。
这样实打实的拍法也给Chandler的扮演者马修·派瑞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这次的《老友记重聚特辑》中,他坦言:每个录制夜自己都非常焦虑。
作为整个剧集的吐槽王,Chandler承接最多的爆笑包袱一旦出现死忠粉都笑不出来的情况,编剧要现场马上改台词,再让他演一遍如果还笑不出来,那就反复修改。
直到现场观众哄堂大笑为止。
不得不说,《老友记》的编剧实在太宠剧迷了。
英国伦敦宿醉夜过后,Monica从Chandler的被窝里钻出来时全场观众尖叫声之疯狂让他们意识到:这对CP绝对不能止于伦敦一夜情,而是应该成为共度一生的伴侣。
真心聆听观众的呼声宠溺他们的真实需求见好就收绝不烂尾让《老友记》坐稳全球最受欢迎美剧的头把交椅。
最后03人戏不分的演员+入戏太深的观众在这次的《老友记重聚特辑》中,JOEY谈到了一件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他说根本无法看自己在《老友记》里的表演觉得尴尬、别扭,甚至有点恶心。
而看其他五人的表演,非常带劲,真心觉得演得太好了。
不得不说,这牵涉到一个相当哲学的问题:戏里的JOEY到底是角色还是演员自己。
事实上,绝大多数演技很好的演员都相当反感看自己的表演周星驰:不看,除非忘记戏里有自己出演,实在太尴尬。
张柏芝:不看,为什么自己会演得那么差。
吴孟达:从来不看,连回放的时候我也不看。
梁朝伟:我从来不看自己演的电影,只要看了一点,就会觉得好难看刘德华:只看《瘦身男女》觉得这个胖子不是刘德华,其他我都不敢看。
张颂文:《隐秘的角落》太火了,很多同行来找我探讨。
我不得不看,看到第4集,就看不下去,我怎么演得那么差。
显然,这样统一的否定回答,绝对不是这些演员为自谦而撒谎。
这恰恰说明:在摄影机前,他们已经化身角色本身。
在那一刻,演员MATT的灵魂已经出窍,他就是角色JOEY本体。
果然,在《老友记重聚特辑》中,放出一个大瓜:Rachel和Ross一开始拍《老友记》时,互相非常有好感。
很多亲热戏,就算导演喊CUT了,两人还要紧紧相拥好长时间,简直是在用灵魂演戏,彻底疯魔到人戏不分。
幸好,Rachel和Ross没像《生活大爆炸》中的Penny和Leonard那样跨越那根薄薄的界限始终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谈恋爱。
事实上,到《生活大爆炸》后面几季,Penny和Leonard的对手戏再没有前几季的默契,总感觉尬尬的。
现实中的分手一定会非常微妙地影响戏里的情愫。
演员人戏不分,观众自然也入戏太深。
连看236集的《老友记》,口袋君已经对这六个人之间爱恨情仇的历史了如指掌。
不断地代入这六人的各种处境,也让我入戏太深。
真心会产生错觉:就算《老友记》终结了但里面的所有角色一定还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生活。
当时隔17年后,看到这些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六张面孔,重回Central Perk咖啡厅这样的标志性符号场景时,眼泪止不住地哗哗地往下流。
当Mr Heckles再度穿着睡袍上来找他们麻烦
当Janice再度亮相说出那句OH MY GOD!
当Phoebe再度弹唱起那首悲伤而又喜感的《Smelly Cat》
当Joey再度穿上Chandler的所有衣服做弓步
《老友记》的死忠粉们,我们的泪腺堤岸还能扛的住吗?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几年,口袋君老是想起《老友记》的第2季第5集主题是《老友们的收入差距》Phoebe、Joey和Rachel是六人中较穷的三位而Chandler、Ross和Monica则荷包殷实。
一次,六个人刚刚搓完一顿晚饭,较穷的三位抱怨每次聚会都花费不菲,Phoebe说“自己只吃了一份黄瓜色拉,居然AA要付30多美元”。
不得不说,这样尴尬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实中,从此以后,这六个人就散了。
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友谊,实在太像塑料花。
会随着朋友间的地域、阶层、境遇,最终走向无疾而终....两个人的友谊都难维持,别说让六个人维持10年了。
光是大家能凑到一个时间点吃饭,都很难。
本质上而言,《老友记》其实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现实中极少发生的友谊乌托邦。
这是一个无比美妙的泡泡,完美到没有一个人想要戳破她。
所以,口袋君相当赞同这次《老友记重聚特辑》的拍法!
绝对不能让这六位年近花甲的演员,重新拍一部新故事来毁经典。
所有人都会老,让观众永远只记得他们当年风华正茂的盛世美颜吧。
正如Monica所言:这是他们六人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以《老友记》的演员身份来谈论此剧。
这不是一个常规项目。
不会15年后,再来一次重聚。
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口袋君也坦言:这篇推文也是本号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谈论《老友记》口袋君对于《Friends》的感情之深,实在太私人太美好不能反复提及更不能每隔几年来消费一次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要好好藏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还没看过《老友记》的影迷,口袋君强烈安利:快去看吧!
这绝对是一部让你感觉不枉此生的传世经典。
It's the end of An ERA!谢谢你的陪伴,老友记!
剧季榜1 一 START2 六routine3 七 展望30岁4 二 有钱族反思5 九 乔伊的匆匆式演技6 十 乔伊电视答题7 五 钱德勒莫妮卡秘密8 三 六人成行记9 四 乔伊百科全书10 八 罗斯课堂瞬移--剧集榜1.6-10 罗斯莫妮卡routine舞2.7-14 众人30岁,罗斯红色跑车3.9-15 乔伊和对手的匆匆式演技4.10-11 乔伊参加电视答题,三女的脱衣舞男5.3-6 六人成行前6.1-15 乔伊罗斯dirty talk7.1-23 罗斯宝宝诞生8.6-5 乔伊拾到保时捷钥匙9.7-23 乔伊军官戏飚口水10.7-17罗斯乔伊为街对面女孩互相拆台,莫妮卡劫婚纱gogogo11.10-3 罗斯被重复喷为深深褐色12.5-7 罗斯搬入钱德勒乔伊家,又找到新房子13.6-6 钱德勒自创卡牌游戏,密助乔伊14.2-5 钱德勒乔伊的艳遇电话,三有钱族的反思15.2-12 罗斯狂热影迷,好友泼他三杯水16.2-22 三男为瑞秋生日打掩护17.5-14 瑞秋菲比与钱德勒莫妮卡上演你知道我不知道大戏18.5-16 瑞秋罗斯钱德勒扛沙发上楼梯19.6-17 乔伊为赏金,自制双胞胎20.10-9不习惯分享食物的乔伊,穿粉白女衣的罗斯21.7-12 乔伊罗斯被困天台,顺边梯撤退22.10-4 艾玛生日,乔伊护卫,玩具赛车23.9-19 乔伊罗斯客栈顺东西24.6-21 罗斯需要好话,瑞秋不经意总拆台25.5-15 罗斯入新居,菲比邻居party说好话26.2.13 钱德勒被困洗手间,和乔伊打暗号密语,和罗斯跨板相看27.4-3乔伊的百科全书28.4-10 乔伊配合莫妮卡厨房演戏29.4-11乔伊与罗斯的博物馆阶级午餐30.3-11 乔伊的魔术31.3-21 钱德勒山羊胡,圈养鸡鸭32.4-2 钱德勒乔伊坐独木舟33.2-15 乔伊钱德勒沉迷沙发与电视
节目结束时,屏幕上弹出了纪念几位制作人员的画面。我好想加上一句"In memory of a great era when our lives weren't ruined by phones and covid",世界和文化作品都变糟了,这几乎像主创们的年龄面容一样不可逆,令人喟叹。
一直在起鸡皮疙瘩(感动的那种
流媒体主导的短平快娱乐时代又一个心机爆款,当下看当然是哭是笑是激动是无脑五星,长期看,当“活久见”和“爷青结”成为日常,可能也需要抽离出来想一想,情怀这东西,到底还有几斤几两?
“人生的黄金时代,朋友就是你的家人”
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not a fan
另一个平行空间,Joey已如愿以偿在威尼斯海滩卖三明治
没啥特别感动的点,还不如重新看一遍
男人更易老~
就因为我们中国不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么不看 也罢 滚粗中国
最怀念这段时光的仍然是Matt,大家都从喷泉里出来他还在里面疯玩那段令人泪目;最不想拍续集的仍然是Lisa;Matthew性格变化好大,变得沉默寡言,那段自我剖析令人印象深刻;David神奇的没有变老;Jennifer仍然扮演着她美国甜心的角色;CC的脸变化最大,简直认不出是同一个人。那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的痕迹留在你们身上,也留在了我的身上
我是看完十季马上看的这个十七年后的重聚篇,说实在的有点接受不了,还是把没好放在剧中的他们吧。
无感。很无聊空乏。
就这?
各国观众发言时我真的是狂哭……太懂这种被救赎被点亮的心情
One sentence to pitch: we all had times when friends are family.
老友记是伟大的剧集没错,但肉眼可见的大家非常不熟。看六个演员尬聊reunion,不如让六个角色继续曾经的故事。
虽然这是我的青春,虽然在纽卡前半年住学校宿舍时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边吃iceland的速冻晚餐配上几集老友记,虽然最后终于知道了罗斯和瑞秋是有真的动过情。。。。不过,我tm真正期待的是你再来一集而不是讲一些过去的幕后故事啊,这种幕后故事可以放到花絮里面去放啊大哥!
无聊白人生活
拍成一个合家欢的访谈蛮好的,把剧中的爱又放大保鲜了。友谊和快乐能在镜头外还延续十几年,这个重聚像童话一样。
本来以为会是电影版,但是不是。幸好不是!就好像《老友记》主创人员们认为,这出剧的结局已经十分圆满,只有破坏这个圆满,才会有新的故事,但没有人希望这种圆满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