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篇幅拉得很长有点忘记在讲什么
想法高于剧情
看到片长 看到导演 就做好了进入极慢的准备//想起之前LK问我为什么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终于阿巴斯 我说因为格里菲斯是将电影从现实中剥离出来 而阿巴斯是将电影放回现实中//虚实之下我们往往通过对话建立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也不只限于一种//就像站在烈日骄阳大桥上 眼泪狂奔滴落在我的脸庞
3.5 太长了
没有欢乐时光那么令人投入。毕竟后半部舞台剧实在需要点耐心。上部结束的聊天,下部结束的奔跑是真的很迷人。有机会重看
“与其说是练习说,不如说是练习听。”聚光灯下的运载想象力的言语,依靠着台下的观众的倾听。滨口的舞台就像是让语言的力量尽可能放大的倾听装置,语言既让亲密又让暴力成为可能,让彼此相逢又错道。感觉4小时真的太短了。
一整个是日本的微型社会,压抑,流于表面,亲密的面具下是一颗颗孤独的灵魂。关于“暴力与选择”那一段,感觉是东亚国家人们的常态吧,只是大多数人都感到麻木了,麻木到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选择”,不,根本就是没有“选择”的权利。其实意识到了也没用呐,个人力量太渺小,只有拖着躯体无奈的生存在这个体制之下。最后在电车里奔跑蛮浪漫,是个温暖的结局呐
爱是什么?想要待在一起的心情。“为什么光有爱还不够?”“是啊,为什么呢?”“明明连前进的方向都是一样的。”“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的错......”有一些极为动人的片刻,但整体还是过于依赖台词叙事,对观众而言仍是过大的考验。
3.5,又是一部超长片,龙姐宇宙体系建成,完全可以从《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里看到这一部的影子,这么多年他的关注重点其实一直是相当文学性和向内的:时间的流逝,用语言来触碰灵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男男女女的情感是游离、错位的,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细腻,情侣压马路从天黑聊到黎明,在两辆地铁里望向彼此的追逐。我最喜欢的还是男主情感迸发以后的说教片段,在镜头中立位里窥见并表达了自我。
一般
开头精彩,结尾惊艳,舞台剧里的女一号应该是欢乐时光四个主角之一吧。
下雨天看一场这么妙的电影是给搬砖人最好的慰籍,止疼片般的存在。(骆以军式哽咽
亲密在背道而驰后。Maison de la culture du Japon
现实层面与戏剧文本的联动与互渗,人物与角色之间主动或被动的改写与迫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勇气与恐惧、隐秘的弱项和欲念,在调整剧本的同时也在摸索着生活的方向——两段结尾都太棒,全片最高光,从暗夜走向破晓熹微的长镜,驶向不同方向的两列列车上有我们隔着两年的召唤,怎么能拍出这么又自然又浪漫的桥段!两段「映照」效果明显,前段中所提及落实于后段——北韩政治形势/征兵与暴力的呼应,两两问答练习正是舞台群戏结构的来源,关于恐惧的讲座是饱含感情倾诉的前声(每个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动人),言语是灵感驱动的火车,是触摸灵魂的手;舞台调度的设计极为匹配所谓「亲密」关系结构,直视观众的隔空交流,背对摄影机的角度,这个有限空间兼具了间离感与沉浸感。
太冗长了,好闷,实在是看不下去,跟他后面的几部电影没有办法比
长长地叹一口气,本子写得真好啊。
整体来讲略嫌杂糅,像某种“精神缝合怪”,滞重。但颇有些段落非常惊艳。
某些滨口元素的雏形,在这出戏剧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主体,掌控着时间的流动。黎明时段的行走,舞台剧的排演(缺失主角),暴力观念的冲撞以及平衡点,酷儿元素以及一点伦理尝试。其中戏剧元素,让演员与现实隔了一层,也让观众与演员隔了一层,遂产生了一种微妙、虚弱的感觉,以相视一笑而带过。而采访形式或者访谈样式的镜头似乎更能探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更能与观众共鸣,娓娓道来平时不曾设想会说出口的感受,亲历者与旁观者间加深了一层亲密的关系。隐约的阶级关系出现在通勤的列车上,却在结尾的轻盈上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交织成了世界的温柔,亮眼的美好!我掉入深夜,汲取不属于我的灵感,排列组合成新的言语。“言语是由灵感驱动的火车”。那些听众,你们坐得住嘛?是极其需要注意力与演员取得同感的长片。
看完第一part看到還有一半沒看好崩潰 不折磨自己了 也沒有那麼愛年輕的濱口龍介
我现在的体力条真的不足以应付四个小时以上的电影,舞台剧演到一半的时候都快魂飞魄散了,所以其实感觉miss挺多的。除此之外我并不信任字幕对诗歌的处理,因为真的太太太流水帐了,就算是很糟糕的诗歌也不该是这样……但最后可能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吧,又神清气爽了。总之……虽然差点死在放映现场但还是喜欢的啦。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篇幅拉得很长有点忘记在讲什么
想法高于剧情
看到片长 看到导演 就做好了进入极慢的准备//想起之前LK问我为什么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终于阿巴斯 我说因为格里菲斯是将电影从现实中剥离出来 而阿巴斯是将电影放回现实中//虚实之下我们往往通过对话建立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也不只限于一种//就像站在烈日骄阳大桥上 眼泪狂奔滴落在我的脸庞
3.5 太长了
没有欢乐时光那么令人投入。毕竟后半部舞台剧实在需要点耐心。上部结束的聊天,下部结束的奔跑是真的很迷人。有机会重看
“与其说是练习说,不如说是练习听。”聚光灯下的运载想象力的言语,依靠着台下的观众的倾听。滨口的舞台就像是让语言的力量尽可能放大的倾听装置,语言既让亲密又让暴力成为可能,让彼此相逢又错道。感觉4小时真的太短了。
一整个是日本的微型社会,压抑,流于表面,亲密的面具下是一颗颗孤独的灵魂。关于“暴力与选择”那一段,感觉是东亚国家人们的常态吧,只是大多数人都感到麻木了,麻木到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选择”,不,根本就是没有“选择”的权利。其实意识到了也没用呐,个人力量太渺小,只有拖着躯体无奈的生存在这个体制之下。最后在电车里奔跑蛮浪漫,是个温暖的结局呐
爱是什么?想要待在一起的心情。“为什么光有爱还不够?”“是啊,为什么呢?”“明明连前进的方向都是一样的。”“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的错......”有一些极为动人的片刻,但整体还是过于依赖台词叙事,对观众而言仍是过大的考验。
3.5,又是一部超长片,龙姐宇宙体系建成,完全可以从《偶然与想象》和《驾驶我的车》里看到这一部的影子,这么多年他的关注重点其实一直是相当文学性和向内的:时间的流逝,用语言来触碰灵魂,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男男女女的情感是游离、错位的,又在细节处展现出一种细腻,情侣压马路从天黑聊到黎明,在两辆地铁里望向彼此的追逐。我最喜欢的还是男主情感迸发以后的说教片段,在镜头中立位里窥见并表达了自我。
一般
开头精彩,结尾惊艳,舞台剧里的女一号应该是欢乐时光四个主角之一吧。
下雨天看一场这么妙的电影是给搬砖人最好的慰籍,止疼片般的存在。(骆以军式哽咽
亲密在背道而驰后。Maison de la culture du Japon
现实层面与戏剧文本的联动与互渗,人物与角色之间主动或被动的改写与迫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勇气与恐惧、隐秘的弱项和欲念,在调整剧本的同时也在摸索着生活的方向——两段结尾都太棒,全片最高光,从暗夜走向破晓熹微的长镜,驶向不同方向的两列列车上有我们隔着两年的召唤,怎么能拍出这么又自然又浪漫的桥段!两段「映照」效果明显,前段中所提及落实于后段——北韩政治形势/征兵与暴力的呼应,两两问答练习正是舞台群戏结构的来源,关于恐惧的讲座是饱含感情倾诉的前声(每个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动人),言语是灵感驱动的火车,是触摸灵魂的手;舞台调度的设计极为匹配所谓「亲密」关系结构,直视观众的隔空交流,背对摄影机的角度,这个有限空间兼具了间离感与沉浸感。
太冗长了,好闷,实在是看不下去,跟他后面的几部电影没有办法比
长长地叹一口气,本子写得真好啊。
整体来讲略嫌杂糅,像某种“精神缝合怪”,滞重。但颇有些段落非常惊艳。
某些滨口元素的雏形,在这出戏剧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主体,掌控着时间的流动。黎明时段的行走,舞台剧的排演(缺失主角),暴力观念的冲撞以及平衡点,酷儿元素以及一点伦理尝试。其中戏剧元素,让演员与现实隔了一层,也让观众与演员隔了一层,遂产生了一种微妙、虚弱的感觉,以相视一笑而带过。而采访形式或者访谈样式的镜头似乎更能探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更能与观众共鸣,娓娓道来平时不曾设想会说出口的感受,亲历者与旁观者间加深了一层亲密的关系。隐约的阶级关系出现在通勤的列车上,却在结尾的轻盈上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交织成了世界的温柔,亮眼的美好!我掉入深夜,汲取不属于我的灵感,排列组合成新的言语。“言语是由灵感驱动的火车”。那些听众,你们坐得住嘛?是极其需要注意力与演员取得同感的长片。
看完第一part看到還有一半沒看好崩潰 不折磨自己了 也沒有那麼愛年輕的濱口龍介
我现在的体力条真的不足以应付四个小时以上的电影,舞台剧演到一半的时候都快魂飞魄散了,所以其实感觉miss挺多的。除此之外我并不信任字幕对诗歌的处理,因为真的太太太流水帐了,就算是很糟糕的诗歌也不该是这样……但最后可能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吧,又神清气爽了。总之……虽然差点死在放映现场但还是喜欢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