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慢慢地下到水池,还没有排净的积水没过了她的脚踝。
她四处走动,开始掏出电话,她抬头看了看天。
我们疑惑她是在接受讯号,给女儿打电话。
之前,女儿的电话就一直打不通。
也许,泳池那边信号会强一些,没准就成功了。
但很快,这个假设就该抛弃了。
她没费多少力气接通电话,向女儿祝晚安,告诉她自己为她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并将自己想在所在的位置告诉女儿。
让电话传递她在泳池里戏水的声音。
钢琴声从踏进泳池起就一直铺陈着,这时开始慢慢地积聚起情绪。
我想,本年度的所有电影里,不会再有更感人的一幕了。
当初,正是这位母亲死活告诫女儿不可踏进泳池,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社会等级绝不能逾越,而此刻,是她自己在公然“践踏”了。
以此来证明她对女儿的爱。
而这一行为之所以顺理成章,则是因为女儿的超高成绩证明了社会等级偏下的孩子并不比等级偏上的孩子差。
对于女儿来说,她看不见母亲站在水中的情形,她只听见水声。
但对于观众来说,这一幕却是以一个全景和一个正面的近景展示出来的。
可以说,这是一次导演直接向观众的悉心展示,观众起初还反应不过来,待到知悉事情原委,恐怕都像我一样感动落泪了。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里,包含了一个母亲十几年来对于女儿的愧疚、无奈,还有深深的爱。
真是一处妙笔:将用意深深隐藏,却在不经意间击中观众的内心。
虽然影片按照父女间的矛盾安排,但导演并没有采用惯常的“和解”来收束全片,这也是另一高明之处。
不用“矛盾-和解”这种剧烈的冲突,效果就与泳池戏水戏码一样,不要太去指引观众(动作-影像机制),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动。
导演也没有在泳池段落的情绪高潮后,立即结束全片,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升华方式:让母亲在打扫房间时,发现了夹在课本里的一张婴儿照,从而抖露出了女儿怀孕生子的往事。
这直接导致了母亲的辞职,搬来与女儿同住。
同样也点出了全片的主题:当她指责女儿为何不把这么重大的事情告诉她的时候,女儿直白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没有交流,我怎么告诉你。
这是一位母亲的失职?
而她心里想的可能是自己苦苦在外地打工,供你上学供你长大,你却指责我不爱你。
她抛出了那句留在无数母亲嘴边的话:总有一天,你会理解你妈妈。
影片不是以杰西卡的“理解”结束的,这也许是更高明的地方。
这“理解”只能发生在电影时空的未来,也许等到婴孩长大,杰西卡自己当了一位真正母亲之后。
但观众恐怕都已经“理解”了,我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小时候唠叨父母话多,长大后才发现父母亲的用心。
这需要设身处地,难道不是吗?
(片名“第二个妈妈”指的便是养育的母亲,而不是生母(第一个)。
在影片里既可以指法比诺心中的保姆,也可以指杰西卡心中带她长大的养母。
大家都发现第二个妈妈要比第一个妈妈亲。
女儿进入新家庭,扰乱了原先稳固的关系。
对于法比诺而言,他更愿意与瓦尔亲近,而不是母亲;杰西卡更愿意与家乡的养母交流,而不是与瓦尔。
)这是一个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的故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父母进城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人照顾。
将这个故事移植到中国,我想不会有太多问题。
这也说明了电影所探讨主题的普遍意义。
对于一部处女作,值得赞赏的地方太多。
如果在镜头的使用上,能更注入疏离的质感,更为突出镜头语言的张力,会增彩很多。
但考虑到导演的身份/年纪,我们便不必苛求太多。
再加上那个赞绝的泳池段落,我毫不犹豫地愿意给“五星”。
去年的奥斯卡过去不久,来自墨西哥的《罗马》可谓是吸了一大波粉,既入选了最佳影片,又同时入选最佳外语片(不会不公平么?
)一个在有钱人家做保姆的社会底层女人的爱恨情仇终于被搬上大荧幕,同时还映射了一番墨西哥革命时期混乱的社会。
前几天无意点开一部电影,突然就被惊艳了,原来《罗马》并不是近几年描写拉丁女佣的唯一一部电影,更不是最动人的一部。
《第二个妈妈》,这是一部2015年来自巴西的电影。
类似的主角人物,本片虽比《罗马》少了大场面,但写实的亲情和对社会的映射却一点也不少。
要我说,这部电影,比《罗马》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发生在巴西圣保罗一个有钱人的家里做女佣,帮他们清扫,做饭,照顾小少爷。
转眼十年过去,小少爷已经高中毕业,瓦尔继续任劳任怨地照顾这个家,看起来一家人都对她不错。
只是偶尔和一同工作的女佣聊起孩子,瓦尔还会暗自神伤。
这天她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竟然是多年未联系的女儿打来。
瓦尔请求女主人在自己找到房子之前让来申请大学的女儿和她在这里住几天。
女主人爽快的同意了。
多年未见,女儿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瓦尔简直乐开了花。
杰西卡成长在现代社会中,认为人人都该平等。
来到家里,杰西卡对母亲挤在别人的豪宅地下室一间小小的屋子里生活很不满意,硬是占了主人家的客房。
母亲认为她很没教养,她却不以为然。
与此同时,男主人不断对杰西卡献殷情,并表现的越来越过分,而女主人对佣人的女儿睡在自家客房的不满情绪也日渐增长。
瓦尔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差,入学考试的前一晚,吵架后女儿冒雨离开。
第二天得知小少爷考试没有通过,瓦尔的女儿却拿到很高的分数。
激动之余,瓦尔终于向女主人辞职决定和女儿团聚。
-故事看似简单,却将几个人的关系和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开头,十年前的瓦尔和女儿打着电话。
仅这一幕就将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完整的交代出来,女佣对女儿说“我爱你“,小少爷听到有些吃醋。
而这家的女主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儿子,于是女佣对小少爷来说更像是个母亲。
女主人似乎对佣人客客气气,但永远摆着高人一等的姿态,她生气儿子对佣人比对自己亲近,厌恶女佣人送的便宜礼物,更是厌恶佣人的女儿比自己的儿子优秀。
甚至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受伤后没人搭理的气全都撒在杰西卡身上,杰西卡和儿子在泳池玩耍之后她说在泳池看到老鼠,让人把水抽干。
男主人继承父辈的财产,住着大房子,有花不完的钱。
闲来无事作作画,生活可谓是优哉游哉。
但生性懦弱,老婆为了钱嫁给他,对财产的渴望超过了对他的在乎。
而年轻漂亮的女孩杰西卡到来,又让他对爱情产生了渴望。
让她住客房,带她去参观建筑,把儿子的冰激凌也给她吃,甚至向她求婚。
杰西卡算是个乖巧的孩子,但因为年纪轻轻就怀孕生了孩子而和父亲吵架决裂,搬到母亲工作的大城市去申请大学,孩子留在了父亲那里。
对母亲多年没照顾过自己怀着不少埋怨,但她因为自己也将年幼的儿子留在老家而心怀愧疚,所以多少理解母亲。
她对自己母亲多年的失望通过对她生活现状的不满发泄出来。
她不明白母亲为何能忍受这些娇生惯养的有钱人,希望她能搬出去住,不要再在别人的家里受气。
两人也一次次为此争吵,当然这些争吵的最后还是落在对多年未得到母爱的失望。
我们的主角瓦尔从十几年前和丈夫离婚后就到这家来工作,她对女儿的爱是无疑的,但因为前夫的过分要求,她无法去看望女儿,只好努力工作,把挣的钱寄回去给女儿生活用。
她的母爱也都放在了和女儿同龄的小少爷身上。
女儿突然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她激动得不知所措,但错过了女儿的成长,她并不了解眼前这个漂亮自信的女孩。
也不理解女儿所说的平等。
女儿无法理解她在这个房子里生活了多年居然连他们的游泳池都没进去过。
在女儿生气离开后,瓦尔终于意识到自己放错了重心,她决心去试着理解女儿,终于辞职离开。
也在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大方的花钱,她让女儿乘飞机去把小孙子接来,开支自己包了。
十年的苦让她明白,终于有机会和女儿共度时光,这一次她不会再搞砸了。
片中几个元素贯穿了整个故事。
泳池。
影片的一开始,瓦尔就在泳池旁,看着小少爷游泳,给女儿打着电话。
后来因为杰西卡在泳池玩耍,女主人抽干了水。
而杰西卡打电话回老家询问年幼的儿子时也坐在泳池边,和瓦尔当年打电话给她的情景一样。
只是这次,泳池的水被抽干,情况也终于有了好转。
瓦尔在决定辞职去陪女儿时,终于第一次站在了泳池中。
这里的泳池就是她们打破隔阂的象征,泳池水满时,她们之间仿佛隔着海洋,而当水被抽干时,他们也终于理解了彼此。
瓦尔终于站在泳池中央开心的笑着同时也是她为了亲情最终打破权威的象征。
杯具(杯具非悲剧)。
这幅杯具是瓦尔送给女主人的生日礼物,她问了店家,据说是很摩登的东西,她也搞不懂,按照图上的样子白色杯子摆在黑色杯垫上,黑色摆在白色上,所有东西都是相反的。
而女主人表面接受了她的礼物,实际却瞧不起她买来的便宜货。
等到离开的时候,她偷偷把这一套杯具又带了出来。
摆在自己家的桌上,她说这套杯子就像女儿一样,个性又漂亮。
而两个人喝咖啡时,黑色杯子方在了黑色杯垫上,白色杯子放在白色杯垫上。
这也是她对自己曾经的认知的打破。
影片结束,一直为别人端盘子的她,第一次自己拿起杯子,微笑着喝着咖啡。
整部影片没有花哨的镜头炫技,更没有奇异特效。
导演很聪明的让故事全部发生在有限的几个场景中来节省成本。
但就是这种朴实的拍摄手法,让这对母女朴实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同身受,导演也有更多对镜头角度发挥的余地。
比如男女主人在吃饭时,镜头总是摆在厨房,从门缝里窥探他们的生活,这正是瓦尔的视角。
在场景上的欠缺全都用在了故事对细节的设置上,不管是泳池,是杯子,还是从大巴公交到飞机的交通工具的转变,整个故事在细节上很是用心。
这些细节即使普通观众没有注意到,也会因为与剧情的相关能够感受得到。
大片虽然炫酷,但感人至深的永远是真正用心的故事。
本片我给9分,从故事到拍摄,再到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是近些年少有的细致影片。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我们下次继续聊。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红帽聊电影)
瓦儿在芭芭拉家干了13年的保姆,与一手带大的主家的儿子法比诺俩人感情很好,自己的聪明漂亮女儿因为高考要与母亲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女儿缺少教养和基本的礼貌,与母亲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影片刻画的很是细腻,就是平常家庭的冲突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主仆关系很是和谐,但是几次明显的冲突之后彻底的爆发了,最后瓦尔也跳出自己的墙和思维的桎梏之后,辞职后与女儿、孙子生活在一起。
主家表面上确实很是欢迎瓦尔女儿的到来,女儿不顾父母的反对跳进游泳池之后,第二天芭芭拉夫人以看见游泳池中一只老鼠就要把游泳池水放掉,女儿偷吃法比诺的冰淇淋之后被芭芭拉夫人要求再也不能踏进厨房一步,女儿确实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使用人家的东西确实缺乏基本的礼貌。
整个电影拍摄的可能更多的是暗喻,以及画面的展示的对比,好多东西需要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寓意,需要观众去思考。
对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好评价的,主要想吐槽一下这个价值观…其实我觉得做不做女佣只是个人的工作和选择,雇主并没有欠她们的,雇主已经付你工资了,为什么还要供你吃穿用度?
我反而觉得这是雇主一家人的友善。
其实女主人除了礼物的事情对她们都很友善,礼物没有记住是谁送的的确是她带人不真诚,但你没有过这种情况吗?
收到不合适的礼物根本没法拿出手,就好比你朋友用的都是名牌但是你非要让他们跟你一样用塑料袋当钱包一样。
只是圈子的问题,有的时候个人品味和社交需要让人无法“凑合”。
反观主人一家,对女孩子其实挺好的,尤其还准备了花送给她,女孩子进门的时候也是全家人起立欢迎的。
在我看来真的是女孩子不识相…想吃冰激凌拜托用自己的钱买好吗?
别人的东西非请勿动好吗?
男主人也并没有对女孩子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行为,虽然那个拥抱太过了,但是他道歉并且在之后没有逾矩的行为。
女孩子say no,他就没有再进一步了。
总之特别能理解女主人的心情,我的慷慨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所求无度。
要我是她,女孩子第一天来的时候就会让她滚远点。
在巴西生活过一些年头,从充斥德国意大利后裔的南部小镇到满是印第安人的亚马逊雨林,基本都走了一遍。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
比起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罗马》,这部电影显然更能反映拉美阶层分化的情况。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阿隆索·卡隆出身显贵,无法超越自身的阶层去正确看待家中女佣。
导演对于儿时家中女佣的理解是:她真好,她对我真好,她生活还可怜的。
到此为止,再无更深刻的讨论。
而对于墨西哥上世纪的社会动荡,导演的观点是:社会动荡真讨厌,害苦了我也害苦了穷人。
殊不知动荡的根源就在于拉美长期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大,这些都被公子哥导演忽视了,只留下一个动乱的表面。
我不知道是导演姿势水平太低,还是为了阶层利益刻意回避这些,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我们来看看巴西女导演是怎么做的。
首先,完全不回避贫富差距的问题。
男主人很平静地对女佣女儿说:“我父亲挣了大笔钱,我虽然不工作,但继承了他的遗产。
”残忍吧?
每天辛苦工作的女佣,只能在贫民窟里给女儿租一间房子;而不工作的男主人却可以靠老子的遗产享受精致的生活:让老婆用奢侈品、把儿子送出国读书。
但导演并没有强化这种矛盾,幸好没有,不然就变成我们熟悉的阶级斗争电影了。
导演描述了一种风平浪静的和谐生活:女佣和主人家相互信任。
只是这种和谐偶尔会有那么一点不舒服,比如女主人把女佣的咖啡杯换掉的时候。
然后女佣的女儿出现了,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形象,她不顾及规则,觉得客房舒服就请求睡在客房,喜欢主人儿子的冰淇淋就偷偷吃掉。
这样的举动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家里太令人耳目一新了,怪不得男主人喜欢她,男主人的儿子也喜欢跟她做朋友。
当观众眼睁睁地看着女佣女儿和女主人的矛盾快溢出屏幕时,导演安排了出口:女佣女儿搬出主人家、考上大学、女佣开始理解女儿、辞职、和女儿及孙子过上独立自主的新生活。
《罗马》只完成了第一步工作:表现了社会不公和社会动荡。
而且完成得并不出色。
而本片完成了:1. 正视社会不公;2. 揭露社会不公的原因,但并不激化社会矛盾;3. 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努力奋斗直至独立自主。
虽然我个人对第三点的可行性有所质疑,但导演能在较短篇幅内把以上三点表述完整,已经尽力了。
就好比同样山中起火,有的人路过发现,立刻拨打报警电话,并找到火源,用身上的矿泉水努力把它扑灭,虽然我们都知道成功率很低。
但与此同时,有的人路过拍了几张照片,发了朋友圈,配上文字:着火啦!
火好大喔关于电影情节的几个问题:1. 为什么安排男主人爱上女佣女儿的桥段?
女佣女儿在电影里象征自由和公平,她给死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一丝新鲜的空气。
男主人爱上她一方面是表现男主人的逆反性,另一方面代表部分是可以接受社会改革的。
拉美素有左翼传统,即使在富人阶层,对穷人也有很大的悲悯心,这是当地的政治正确。
2. 为什么女佣的女儿这么早就有了孩子?
首先,女佣和女儿来自巴西东北,这是巴西的“大凉山”:经济落后且缺少资源。
越贫穷的地方,女子初次生育年龄越低。
到了巴西东北,你甚至会发现很多未成年妈妈,所以巴西东南部的发达地区也经常以此嘲笑东北。
其次,这和女佣的身世呼应,因为女佣也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怀上孩子,但因种种原因无法亲自抚养。
《第二个妈妈》是一部巴西影片,讲述了平民母亲瓦尔远离家乡远离女儿,来到圣保罗州的富人家里做保姆后的故事。
故事很平实,表面上无非呈现了贫富差异、阶层差异、亲子矛盾的问题,但人物的心里活动,表现得特别好,能将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慢慢呈现。
所以这部影片的表达是有层次的,含有各种明暗对比、各种高低对比。
我喜欢这种明暗交织的绮丽,喜欢这种高低错落的差异。
喜欢这种看完影片后,还能有余味的感觉。
影片开端将各种明亮铺陈开来:巴西特别明媚耀眼的阳光、轻快的音乐、保姆瓦尔忙碌却充实的生活、主人芭芭拉一家富足而优越的现状。
圣保罗州提供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该有的财富、地位、声望,先为这个故事注入了明亮的生机。
随着瓦尔十年未见的女儿杰西卡的到来,在这个家庭光影下的暗斑才慢慢浮现。
保姆瓦尔是杰西卡的生母,却没有陪伴杰西卡的成长。
因为婚姻破裂,也因为谋生,她与杰西卡分别了十年,错过了她成长的重要时期。
杰西卡是在亲戚家长大的,对杰西卡而言,瓦尔只是名义上的一个妈妈,也即“第二个妈妈”。
亲情的疏离,造成相处的尴尬,彼此在观念上不可调和的差异,又造成了矛盾的爆发。
这十年来,瓦尔在保姆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她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几乎可以成为芭芭拉一家的密不可分的一份子,遵循传统的主尊仆卑的规条,尽心工作,以此获得主家的善待。
而在母亲的角色上,她却感到了生疏笨拙。
尽管在心里,她对女儿的爱很深沉,但联结两个人的爱的通道已经不再畅通,所以同处一室时,常常表现出掩盖不住的落寞和手足无措。
对于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的描述,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瓦尔与女儿分别十年后,在机场的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久别重逢时,瓦尔表露出的激动、惊喜与杰西卡表露出的不适、尴尬是那么的不相称。
芭芭拉是法比诺的生母,尽管经济条件宽裕,但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及精彩的生活,从小把法比诺交给保姆瓦尔照顾,所以真正陪伴儿子长大的是保姆。
对于法比诺而言,芭芭拉也只是名义上的一个妈妈,保姆才是关心爱护他的“第一个妈妈”。
他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对保姆袒露,所有软弱都可以在保姆的怀抱里安放,与自己的妈妈相处却充满防御与抵抗,俨然,母亲只是“第二个妈妈”。
芭芭拉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她意外受伤时儿子表现出的满不在乎时,她心底的无奈伤感,在影片低沉下来的配乐里,表露无遗。
但错过的时光不会回来,疏离的感情也难以再修复。
另外,表面上风光稳定的婚姻,内里其实摇摇欲坠,她的铁娘子作风,与学者型丈夫难以达到深度的契合,所以丈夫在遇到杰西卡这种愿意倾听与仰视他的学生时,情感上开始游移。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芭芭拉接受媒体的采访,内容是关于个人风格的定义,她笃定地回答:“风格无法定义,我相信风格就是做自己。
”事业的成功,令她得到自信与肯定,她被杂志社誉为引领大众的女性,时尚潮人。
显然,作为一位职业女性,芭芭拉是成功的。
但作为一位母亲和妻子,在强硬的表象下只剩下虚弱的空壳。
影片在尾声还带出另外一位母亲:杰西卡。
这位来圣保罗州投奔妈妈的女孩,只是一位高中生,是来准备参加高考的。
她聪明倔强又善良率性,对母亲固守的阶级观念表达了不满,作为一个新生代女性,她身上有突破常规的勇气和信念。
然而,从母亲瓦尔发现一张小男孩的照片开始,引出她是一位未婚妈妈的事实。
故事点到为止,对此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导演在这一段的留白,让我们无从知晓她经历过什么,也无从知晓,在那段寄人篱下的十年时间里,是如何度过童年和少年期的。
只知道,在她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一直是缺席的。
幸好,她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反而力求进取,为进入一流大学积极努力备考。
她应该很清楚,她必须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即使日后,为此,她也要与儿子分离。
其实,剧中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有其浮于面上的明亮,也有其沉于心底的暗影。
通过将这几位母亲彼此对照,彼此对比,会发现影片试图从女性的角度,去提出一个问题:一部分女性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路上,如果要以失去亲子陪伴的时间作为代价,那么,这种实现还剩下多少价值?
而更多的女性,仅仅是为了谋生,不得不与下一代分离,那份遗失了的爱,又该如何弥补?
不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这种令人遗憾的代价,即使意识到,也未必有信心去弥补。
芭芭拉虽然意识到儿子与保姆的关系比与她的关系更亲密,但她没有选择去修复,而是凭借固有的自信,送儿子出国学习。
她自信的是,金钱能创造一切机会去成功,似乎也包括母子的亲密关系。
还好,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在巴西阳光明媚的午后,瓦尔终于辞掉了住家保姆的工作,搬来与女儿同住,还向女儿提出要把外孙接过来照顾,除了要弥补女儿缺失的母爱,也努力让这种母子分离的创伤不再重演,由此,两人之间的坚冰开始融化。
当她们重新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一位愿意(可以)陪伴的母亲,一位受到爱护、理解的孩子,爱的能量重新美妙地流动。
一切都那么自然宁静,生机勃勃。
巴西——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曲、绿茵场上的挥汗如雨、奔放不羁的南美风情。
我们透过《中央车站》得以窥见一个温情脉脉的巴西,《上帝之城》则袒露出一个愤世嫉俗的巴西。
这个神奇的国度,时而活力四射时而温暖内敛,文化的多样性让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越发焕发出它勃勃的生机。
“我的妈妈在哪儿?
”为芭芭拉夫人家里做保姆的中年妇人瓦尔面对他照看的年幼的法比诺提出的问题,善意的遮掩着:“你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
”如镜面般光滑的泳池边,瓦尔陪伴着法比诺一天天成长。
镜头一转,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
作为芭芭拉夫人家的保姆,瓦尔恪尽职守,勤勤恳恳,每天她都为主人家准备好一日三餐,按时叫他们起床,仔细的照顾法比诺,总而言之,她尽到了一个家政人员应尽的本分。
芭芭拉夫人的儿子法比诺此时已经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瓦尔的亲生女儿杰西卡要来了。
这对瓦尔无疑是一个惊喜,母女俩十多年都没有见过面了。
在机场,瓦尔差点没有认出女儿,而是女儿先跟她打了招呼,母女俩在回去的途中,因为要不要先去瓦尔的雇主那里而产生了分歧,这似乎预示着女儿的到来会引发一系列的困扰。
母女俩先是因为住哪个家而发生争执:瓦尔坚持让女儿跟她睡一个屋,可是率真的杰西卡看上了芭芭拉夫人家豪华客房的厚实床垫,硬是要睡在客房,芭芭拉的丈夫倒很是开明,芭芭拉夫人也默许了;早晨起来,瓦尔看到自己的女儿坐在她的雇主的餐桌上若无其事的吃饭,瓦尔无奈的教育杰西卡,杰西卡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瓦尔又因为杰西卡偷吃法比诺的冰淇淋而训斥杰西卡,瓦尔说:“他们让我们吃他们的食物的时候,只是出于礼貌。
”随后,给了杰西卡另外一盒冰淇淋;杰西卡对芭芭拉夫人家的泳池感兴趣,然而瓦尔却对她说:“这泳池不是为我们准备的。
”之后杰西卡却被法比诺强行拖下水,瓦尔觉得这简直荒唐透顶,硬是将没穿泳衣的杰西卡拖上了岸......诸多的令人尴尬的生活困扰,其实是瓦尔隐藏在巨大的阶层对立背后勉为其难捍卫到底的自尊——作为一位远离自己的亲生女儿十多年的母亲,她对女儿心有愧疚;可作为芭芭拉夫人家的保姆,她将自己对于女儿的爱都寄存在了法比诺身上。
镜头里,法比诺睡不着钻进瓦尔的被窝,已经是大小伙子的法比诺依然是那么依恋着瓦尔,这里导演用了一个俯拍的镜头,对准了瓦尔和法比诺侧躺的身躯,瓦尔用手抚摸着法比诺的头发,法比诺回身抱着瓦尔,俩人就这样相拥着(第二天瓦尔起晚了)。
芭芭拉夫人借口自己的姐姐要来,暗示瓦尔让她的女儿搬出客房。
女儿杰西卡被迫搬进了母亲自己的“斗室”。
躺在床垫上的杰西卡又一次和母亲争执起来:“我是桑德拉养大的。
”母亲反驳:“桑德拉养你的钱都是我寄过去的。
”母亲瓦尔不知道,自己缺席杰西卡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母亲直到最后才得知女儿杰西卡已经未婚生子了);杰西卡不知道,母亲为了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
我们没有理由责备瓦尔的不称职,面对法比诺,她显然做的比法比诺亲生的母亲芭芭拉夫人还要称职:没有考上大学的法比诺沮丧的倒在瓦尔的怀里而不是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寻求安慰,法比诺的解释是:“因为瓦尔觉得我聪明,而你觉得我蠢。
”《第二个妈妈》中的这种尴尬的“母亲困境”正是这部影片的精彩和戏剧的张力之处。
芭芭拉夫人的儿子法比诺显然已经将瓦尔当作了自己的另一个母亲,而瓦尔的亲生女儿杰西卡似乎却没能享受到被母爱包围着的温暖。
在芭芭拉夫人家寄住的几天里,瓦尔时刻将自己所属阶层的自尊意识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在瓦尔的眼中,什么都没有尊严重要,什么都比不过恪守自己阶层的本分重要——这是瓦尔做人的底线。
其实,母女二人的争执恰在可以预见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因为母女二人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女儿甚至都无法认同自己的母亲是如此的寄人篱下,过着与仆人无异的生活。
在杰西卡看来,世界才刚刚展现在她眼前(杰西卡此行是要考圣保罗的一所建筑学院),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她无法像母亲那样,用忍耐和坚韧面对生活中的不公,换句话说,对于杰西卡这样的新兴的大学生,潜意识里被灌输的都是西方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她对于母亲这样谨小慎微,这样恪尽职守的遵守各种教条,心里的不服可想而知。
用杰西卡的话来说:“我只是不想让人觉得我比他们差。
”杰西卡也是在用自己的理念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她明明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母爱与阶层、尊严与认同在这部影片里被细腻的糅合在一起。
表面平淡的生活内部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命题:我们该如何面对陷于身份困境的母亲的无能为力?
又如何弥合两代人的心灵裂隙?
好在影片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漆黑的夜色中,母亲双脚浸在即将抽空的泳池内,抱着电话对女儿说:“你是我的骄傲。
”(杰西卡考上了建筑学院)母亲也接纳了女儿未婚生子的局面,还说要将小孙子借来一起住。
略显苦涩心酸的电影质地最后也焕发出了一种鲜亮的色彩。
这不是象征性的妥协,而是母爱的浪漫与伟大。
母亲要隐藏多少无奈才会和孩子分离?母亲要有多少内疚因为和孩子的分离?这部剧让我想到一首唐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瓦尔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只能守着主人的儿子法埃尔长大,却和女儿十年不见,这份母爱的压抑与内疚有多么纠缠这个善亮勤劳老实的女人,影片自始自终表现的很克制。
除了机场接机那段,女儿出来了,她却没认出来,见到了懵了,继而拥抱狂吻,女儿僵硬的反应看出母女多年不见的那份疏离。
前90分钟琐碎冗长,对剧情剧没有兴趣的人恐怕很难坚持到最后,瓦尔辞职后的高潮部分。
一个有一个琐碎的生活细节,不疼不痒,却又刺挠你的心——法埃尔的冰淇淋,女儿和女主人芭芭拉太太的早餐,女儿和男主人的午餐,女儿和男孩的泳池嬉戏,女儿和瓦尔不安宁的睡觉...一场又一场吃喝拉撒睡的戏,让你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心理,一点点刺痛你的神经,有意无意酝酿你的情绪,就这样波澜不惊到最后——泳池是伤心之地也是涅槃之地,瓦尔收到女儿考上大学的消息,第一次尽情的在主人的泳池里踩踏水花,瓦尔扬眉吐气的那一瞬,你也深深舒了一口气,不然太压抑,90分钟的小心翼翼,你的心早在不自觉中提高到半空中。
乔治的出现是瓦尔这么多年与女儿分离,无法陪伴女儿成长最大的伤疤!刚刚扬眉吐气,又一声棒喝推至谷底——这是母亲丢下孩子最大的代价,母女俩该如何面对?辞职!连女主人都不相信,老实的瓦尔会做这样一个天马行空的决定?工作辞了,生活费哪里来?她的理由只要一个——和女儿在一起。
她已经错过了她的成长,不能再错过和她一起面对生活考验的现在。
孩子和母亲不能分开——她错过了,不能再让女儿错过!把乔治接来,坐飞机,我出票钱!这是瓦尔整个影片最豪气的一句话,她不再是唯唯诺诺的女佣瓦尔,她是杰西卡勇气爆棚的妈妈瓦尔!
有时候会很困惑,我怎么还没红?
如果红了,看完一部喜欢的电影,只用写两个字,好看,底下就会有一大票人争先恐后地表示有品位、打动人心、年度最佳、不看不是中国人、错过它就错过了全世界。
啧啧,要真那样,是不是得赶上Val(本片女主)承包女儿外孙机票时的爽?
哇哇哇,让我先冷静一会儿。
可惜现实还只是一个阅读不过百的小公(号)主,托腮意淫过后继续老实写吧。
还拿Val来比的话,这会儿的我还是芭芭拉夫人卡洛斯博士家里可怜的一点也不漂亮的屁股肥大香水庸俗的不起眼女佣。
拿杯水来。
好的夫人。
收下桌子。
好的博士。
我睡不着。
来吧少爷。
好吧也许我说的不完全是事实,他们会在这些命令的末尾加上please,当我把水递过去盘子撤下来时也会说thank you。
但我心里清楚他们从没把我当一个“人”来看。
不然为什么芭芭拉夫人从不问我出去做什么只关心派做好了没?
更别说十几年了她都不知道我女儿的名字(杰西卡三个字有多难!
),只要我喷香水她就会在我背后连扇鼻子(别以为我后背没长眼睛)。
卡洛斯博士看上去倒是无害,但,我不知道,我总觉得他有点吓人,你不觉得吗。
幸好还有Fabinho少爷。
噢,Fabinho!
他可真是个天使!
一转眼他都这么大了,已经开始陷入“我不会到死都是处男吧”这种毫无意义的纠结了。
记得我刚来那会儿,他还只有我小腿肚子高?
时间可过得真快。
不过说到底,芭芭拉夫人难搞卡洛斯博士鬼祟他们指派给我住的房间热得像个集装箱家务活每天都多到爆炸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他们给我的薪水还不错,女儿吃饭穿衣上学看病的钱我都寄得起,除此之外还能每个月小攒一点。
更何况还有天使Fabinho少爷,我知足啦。
说到女儿,噢我可怜的杰西卡,听说她最近跟她爸爸都不说话了,那就只有桑德拉阿姨一个称得上的亲人了。
好想见见她,摸摸她的脸,她现在都得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吧?
我有多久没见她了,十年?
时间可过得真快!
日子本来会这么无风无浪平平静静地过下去,可是不知道哪个倒霉鬼说了句,Life has to have cracks in it so that the sun can shine through. 只是那会儿我不知道是不是shine,唯一确定的是crack毫无疑问已经有了。
不信你看,芭芭拉夫人貌似仁慈地一口答应让来考大学的杰西卡跟我一起小住一段,但我确定我听见她转身嘀咕了什么。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担心(除了在机场看到杰西卡那会儿,我的杰西卡真是太漂亮了!
我怎么摸也摸不够,胸啊胳膊啊屁股啊怎么都生得那么好!
),上帝保佑千万不要出什么大乱子。
芭芭拉居然还准备了一小束花迎接杰西卡,我们一进屋大家甚至全都站起来了,嗨我在瞎担心什么呢,大家多么善良啊我太小人之心了。
哎不对等等,杰西卡听到卡洛斯博士要喝水怎么还楞着不动难道不应该抢着帮我去倒吗,啊杰西卡你怎么可以说出要住客房这句话!
那可是给主人的客人准备的你只是我这个女佣的女儿!
噢卡洛斯博士居然还同意了,这世界怎么了?
我当然认定杰西卡是我女儿,但是她怎么那么不像我怎么那么没眼力见儿?
一进厨房就见她大喇喇坐在主人的早餐桌上,还跟卡洛斯博士一起上餐桌,还吃Fabinho少爷的冰激凌,看她那样子还想在主人家的泳池里畅快游上一番!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女儿?
还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担心,卡洛斯博士对杰西卡过分地好了。
他是不是有什么企图?
杰西卡才17岁,万一发生了什么,比如,怀上了他的孩子??
噢天呐,那可怜的杰西卡要怎么办?
拿上一笔卡洛斯博士随意签下的钱从此做个苦逼兮兮的单亲妈妈吗?
她可是要上大学学建筑系的呢我的上帝。
谢天谢地隔壁家的女佣帮忙找了个房子(在大城市里打工能靠得上的也就我们这些同病相怜的人了),终于可以把杰西卡送出去了。
只要她出去,一切就没问题。
啊天杀的这什么狗x房子?
啊天杀的这狗x房子已经被租掉了?
WTF??
好吧我一边安抚不愿回去的杰西卡一边还得去跟芭芭拉夫人申请再住一个礼拜,我这都造的什么孽啊。
找房子找房子,一定要尽快找到房子。
不过找个房子怎么这么难?
杰西卡回来那天好像有点勉强的样子但我看她分明很享受住豪宅嘛。
不信你看警告她多少次了她还是跳到泳池里去了!
芭芭拉夫人的脸当场就绿了,第二天就让人把泳池的水给换了,还说什么在池子里看到一只老鼠。
我的杰西卡是老鼠吗??
太侮辱人了,不过杰西卡有错在先,我也不好说什么。
再忍几天,找到房子就好了。
可是没想到上帝没听到我的祈祷,又出事了!
芭芭拉夫人亲自抓包杰西卡在厨房偷吃Fabinho少爷的冰激凌,禁止她踏足厨房。
这下我还能说什么呢,太丢人了。
后来的事我都懒得说了。
杰西卡不以偷吃为辱而以禁足为侮,当晚就收拾东西跑了出去,还下着暴雨呢我的上帝。
好在我们穷人的命还算硬,杰西卡没出什么事,没几天房子也找到了。
而更大的好消息是,杰西卡考上大学了!
68分!!
把这个消息告诉芭芭拉夫人的那刻真是太爽了,几十年的人生里我好像没这么爽过。
这种爽让我突然一下子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shine吗?
我的人生,其实可以过得更好吗?
筑立在我周围的墙,试着推推也会倒掉的是吗?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半夜我偷偷下了主人的泳池。
没被雷劈没被电击,只有这冰冰凉凉的水,怎么那么舒服呀,站在泳池里看天空,星星怎么那么美丽呀。
我突然感到自己开窍了。
有一股力量在我身体里膨胀。
我想我再也不是过去那个我了。
新的我理直气壮地跟芭芭拉夫人说我要辞职。
是因为我的问题吗?
不是。
要加工资吗?
不用。
芭芭拉夫人,我就是想辞职。
再见!
别说我鲁莽,其实我都想好了。
Fabinho少爷长大了,已经不需要我了,事实上他马上就要去澳大利亚半年我也看不到他了。
芭芭拉夫人享用了我这么多年的劳动和服务,看着吧,我走后她找得到第二个这么称心的女佣才有鬼。
而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下来我存到了足够多的钱(你们是不是管这叫Fuck you money?
),老娘我搞得起!
是时候过我自己的人生了。
我早知道杰西卡偷藏的小孩照片肯定是我外孙,把他接来我来带,到时候杰西卡上学,我带外孙,一家人和和美美,这才是我应该过的生活。
羡慕吗?
其实你也可以的。
如果你问我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受些委屈挨些磨难,我开不开心?
我当然不开心我又不蠢,但我问我介不介意我是不介意的。
委屈让我心智成长,磨难让我技能爬升,除了哭几鼻子外还真没什么坏处。
重要的是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长久以后的甜蜜生活,还是一时贪图的安奢稳逸?
想明白了这点,就无敌了。
还有一定要守规矩。
你问我什么是规矩?
好多啊主人问吃不吃冰激凌的时候得说不吃(那只是他们的礼貌知道我们一定会拒绝),主人问要下泳池凉快凉快吗得拒绝(不行噢我没有泳衣)。
诸如此类,一点都不难,稍微长点心就学会了。
好了不多说了,我要去接外孙了,他们今天的航班。
最后再送一句,可以说是很睿智的话,你们年轻人可要好好听着——如果只有自信,那最好不要表现出来,自信是低头赚来的,懂?
-人肉选书/片机微信公众号:shaosling私人微信号:shawsling/个人微博:邵司令呀
影片中来自于日常的细节之丰富令人乍舌。
处处显露着阶级的隔阂却也有着跨越阶级的情感。
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与儿子最亲近的是中年女佣,因为从小带到大,儿子会和女佣一起睡,难过时会与女佣拥抱寻求慰藉,眼神里满是浓于血的爱意。
而面对生母时则是冷淡态度,连拥抱都是勉强的,当女主人出车祸受伤后,儿子没有第一时间去母亲房间看望,而是和朋友以及女佣女儿在自家泳池里嬉戏玩闹,直到母亲把他叫到了身边才给了一句冷淡的问候,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批判景观。
而男主人与女佣女儿这个闯入者的关系与互动同样是批判性的,他看似豁达与包容的态度实则来自于对家庭生活的麻木和对年轻酮体的渴望,甚至突然又尴尬的向女佣女儿跪地求婚.......这场说来就来的求婚打了女儿和所有观众一个措手不及,而后在女儿的目瞪口呆中男主人表示“只是个玩笑”,尴尬离开。
这场求婚戏可谓是作为博士的精英阶层男主人在日常空洞与压抑的生活里寻求的一次“泄欲”,即使女佣女儿真答应了,相信也不过是一场“泄欲”。
在女主人与女佣女儿之间展开的对立倒是最纯粹的阶级矛盾,从女佣女儿“没眼力见”的要求睡硕大的客房开始,女主人与女佣女儿的角力便开始了。
当女主人看到女佣女儿和自己儿子在泳池里嬉闹后,她以泳池里有老鼠为由让女佣抽干泳池的水,而后当女佣女儿和女主人儿子在泳池边抽烟闲聊时,女佣女儿问女主人儿子“我看起来像老鼠吗?
”这句问话轻描淡写,却也透着无奈与痛苦。
影片里还有不少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女主人儿子考试失败,女佣拥抱并安慰他,随后母亲安慰他时却得不到一个拥抱。
但当女佣告知他们自己女儿考过了时,嫉妒的母亲除了给出冷淡的祝贺,还不忘提醒有第二轮考试,不要高兴太早.......这盆冷水人性尽显。
“她的女儿没有别的出路,只能读书。
”这是女主人对儿子说出的话,也是她的自我发泄与安慰,其中也塞满了自卑与傲慢。
随后儿子靠在她的肩膀上寻求安慰,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渴望亲近儿子,而是甩手离开,并嘱咐儿子要努力读书。
女佣和女儿的矛盾同样来自于阶级,虽然她们处于同一阶级,但却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在她们的一次对话中可以充分展现。
女儿:“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学到的那些规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难道有个手册吗?
为什么?
谁教你的?
你到这的时候他们教给你的?
”母亲:“没有人给我讲这些,我们(这个阶级)生来就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感觉你就像个外星人。
”女儿:“谁出生就知道这些?
”这段对话里的矛盾与差异也在母女二人寄人篱下的生活里处处显现,比如她告诉女儿不应该睡客房,应该跟她一起睡女佣房间;她告诉女儿不应该坐在厨房餐桌吃饭,赶快离开;她告诉女儿不要跳入游泳池,那不是给她准备的;她告诉女儿要学会在男女主人面前拒绝,因为他们说客套话是建立在你会拒绝的基础之上。
一个个规章制度不断灌输给女儿,欣慰的是,女儿一个都没听进去,只想离开。
有意思的是,得知女儿大学入学考试合格的那个夜晚,女佣“忘乎所以”的走进了泳池这个“禁区”,这个隔离阶级的禁区被她亲自跨越,这是女儿优异成绩带给她的自信与力量。
虽说考入名牌大学并不一定能实现阶级的跨越,但至少此时此刻,可以狂妄一回。
女佣辞了职,回到女儿身边,同时渴望见到从没见过的孙子,这是她弥补亲情的时光,多年的女佣生活让她赚到了钱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女儿读书的天分算是对她最大的回报与宽慰。
节奏严重有问题,人物塑造非常欠缺,每个人都那么讨厌,看得尴尬得想关掉
没看懂
太过平淡了吧,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
等级依旧森严,代沟依然难以逾越。瓦尔最后的转变来得突兀而又梦幻,更多时候,生活告诉我们要忍耐。
Val/Fabinho,Jéssica/Carlos这两对非血缘的亲子关系,Val决定辞职照顾Jéssica和她儿子;故事从泳池边Val和年幼的Fabinho开始,假如在向女主人辞职的泳池边结束不是也很好吗?Regina Casé有几分像Frances McDormand呢。故事流畅表演舒服,亲子关系雇佣关系各种对照,开头结尾观众会思考同一个问题。
奇怪的价值观… 不在意阶级,为什么要在意冰激凌的好坏?
杰西卡戴上墨镜贼像蒋雯丽
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罗马》和这个比起来,就像一坨屎。Val是我认识的巴西大妈,Jessica是我认识的巴西女孩,所有情节都太真实太有感觉了。深入理解这部电影是需要点巴西文化门槛的,比如为什么Jess在主人家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为什么慈眉善目的Val最后要辞职和女儿在一起共同照顾孙子,为什么Carlos突然向Jess求婚。和巴西人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你会觉得上面完全都不是个事儿。
沒太看進去
不错,能把这么枯燥的题材变的有趣,女主功不可没!不靠颜值靠演技,像英国学习!不像我们的除了卖肉就拍马屁舔菊花!
看了半天,没有出现足球,差评!
不理解
挺特殊的母女情题材影片。为了女儿出外做女佣十多年的母亲,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而长大的女儿来到了她工作的城市和家庭,性格确实开放自我,无拘无束。碰撞总会有的。但,母女之情紧紧将她们缠绕。
多陪陪孩子,这五个字就是这部影片所要阐明的主旨。
我以为这是常识,临事才知不易。
It could happen anywhere.
故事的切入点很棒,但整个剧情走向太过平淡而且团圆结尾也完全在意料之中;主要是富人家庭的几个角色性格特征不明显太过脸谱化,若是可以深挖一两个角色整部电影的戏剧张力会更强
两代人、两个阶层的人的冲突的确让人看得很揪心,但总觉得母亲的转变的理由不够充分,男主人对杰西卡的爱也不了了之(表现两个阶层之间的屏障也可以消除?),让人看得有些糊涂,另外剧作方便也有些刻意。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啊看到了好多 喜欢结尾 喜欢妈妈
真实的很 演技都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