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完后发现其实是把原来耶稣的故事搬到了现代。
耶稣当年也演过这样的套路。
被当成神经病或异教徒,受到当时信奉旧约的“世界”。
2020年,觉醒的元年。
在电影里表现的一切其实都是证明了耶稣在圣经里说过的一些传导在了电影里,只是很隐喻。
大部分人估计会把这部剧看作是超人剧。
或者是阴谋论剧。
整个第一季贯穿下来其实最后还是只是为了表现一个问题。
就是救赎和原罪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宗教的文字带给人的是什么?
个人崇拜?
信仰丧失?
从失去到拥有在到失去,信仰一次次冲刷着自己,而你最后是否找到了那真正的核心。
还是又沉迷在无限重复的人生故事里来来回回?
面对那些你不敢面对的人生课题。
面对那些让你恐惧的一切。
地球是个游乐场,一切都是为了提醒,学习。
拯救的不是肉体,而是你的灵魂。
弥赛亚是道路,是垫脚石,是信息,是管道。
而迷失的心灵需要救赎和面对自己的内在才能找到通往“上帝”的那扇门。
楚门的世界里,我们是迷途的羔羊,而别人和世界都是你内心的一面镜子。
一面镜子一面镜子而已。
而你可以在任何的“当下”从新的选择。
面对你的痛苦,直面你内在的空虚。
问自己一句?
我?
到底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
还是?
你根本从来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而是一直觉得你想要什么?
却没发现你从未失去任何。
看了三集 写了一点圣经对应的地方 发不出来 只好先发图片了
【新约: 马太福音 Matthew 第16章】 16:4 邪恶和淫乱的世代要寻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之外,不会有什么神迹给它了。
”耶稣就离开他们走了。
16:4 A wicked and adulterous generation looks for a miraculous sign, but none will be given it except the sign of Jonah." Jesus then left them and went away. (The Yeast of the Pharisees and Sadducees )
第二集解读这一集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钟,情节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想表达的内容是个很大的命题。
取打火机
约伯记男主下定决心要一把火烧掉教堂,起风了,把桌上的书翻到了《圣经》约伯记,而约伯记开头讲的是耶和华最正直的仆人约伯,在一场针对信仰的考验中,被剥夺了一切财产并降下了满身毒疮痛苦不堪之后的反应,他开始咒骂自己的出生,并开始抱怨神的不公。
点出了人间的一大疑惑: 正直的人为什么会遭受不幸?
如果世间没有神所应允的善恶有报,那么到底有没有神存在?
阿维想告诉吉卜利: 神不存在阿维信仰崩塌的背后有一个故事,第一集已经被点出了。
痛苦的女主女主Eva经受的痛苦,丧母,丧夫,身患绝症,依旧坚持正义和真理。
可以说正是信仰(中情局的圣职),支撑着她,(真理)安慰着她。
启示录第一章而牧师寻求的是安慰,是自我价值感,注定与真理无缘。
男主通过约旦安曼飞到墨西哥,从墨西哥边境进入毗邻的德克萨斯州。
看到龙卷风席卷过后的土地,说,这里空了,是否是一语双关?
BuzzFeed
超级推送 buzzfeed当新闻出现在这种平台,女主知道,删推特封号已经没用了,神迹这事儿,能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暴风眼中的男主
预知梦很显然女主做了预知梦。
男主是通过什么手段拣选了一个会做预知梦、会在龙卷风来临时离家出走的女孩?
他是怎么面对龙卷风的?
为什么教堂没有倒塌?
暂且搁置这些疑问,回到约伯记,约伯记的最后,神嘉奖了约伯,因为他并没有因为倒霉而承认自己有罪,虽然他的朋友都在跟他强调因果报应。
这也就是在说: 人类的命运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受难并不能证明你怎么样,过的好也不能证明你怎么样,你以为当下一切是你积德或作恶的结果,其实并不是。
有的网友说,可以引申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补充一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需要在有一口气的时候,拥有一种不放弃的韧性。
虽然我们不能决定命运,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
细读约伯记的时候,发现约伯确实是这样做的。
第四集解读
剧透警告剧透警告剧透警告
这是导演的一次进步,James McTeigue是本片的导演,这没什么稀奇,同时,他也是是大名鼎鼎的《V for Vendetta》的导演。
当然,一部剧集的好坏无法从导演是谁去判定。
这并不是一部宗教片,虽然套着宗教外壳---弥赛亚,水面行走,感化妓女,感化有耳者。
正如高赞评论所说:《现代弥赛亚》涉及的宗教知识相当庞杂,但却和信仰的关系最少。
随着剧情推进,每当弥赛亚展露其神性,紧接着就会给出足够平衡的证据将其拉下神坛,剧集刻意的制造一种“摇摆”,而这种摇摆直指一个目的,也是本剧最核心凝练的概括。
"所有人都有所敬奉,我们唯一选择的是敬奉的对象,有些人臣服于金钱,有些人屈服于权力,才智。
这个社会由 充满了贪婪的金钱 和 权力 所驱动。
唯一的回击方式是创造有益的疑惑,这会引起质疑的需求,疑惑引起恐惧,这会让我们为了寻求领悟而质疑一切。
"本剧集同时为上面这段话献上其最有趣的自嘲,使其出自《文化恐怖分子》,再先进的思想也难以掩盖的事实是相当多极端左派组织最后发展成了恐怖组织,制造苦难,试图以鲜血吸引其他文化的视线。
人类的“自我”太过根深蒂固,透过“我”这个着了色的望远镜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而撬动它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有益的疑惑”。
与许多“左派”“右派”剧集不同的是。
《现代弥赛亚》并不说教,剧集更像是在罗列证据,不带情感,不预设立场,观众随着剧情推进,选择相信,或是推翻之前的立场。
而其所相信的受到一遍又一遍的拷问。
毕竟单单是证据的“选择性罗列”已经可以构成欺诈。
这应该足够算作导演的一次进步,在十余年前的v字仇杀队里,“人们不应该害怕他们的政府。
” v在尽情掀动一场黑群(black bloc)运动,当够了群氓的牧者之后,将新世界的钥匙——起爆器 交于新人类手中,是复仇还是抱着一颗哀矜的心,执行杀戮时,是“公正的报复”,还是为生命作辩护。
新世界的样貌应该交由新人类去创造。
“一个畸形的社会创造的怪物成为牧者”——煽动。
这也是《v》显得“格局偏小”的原因。
于是在十余年后:“创造有益的疑惑”疑惑引起恐惧,恐惧带来怀疑。
怀疑不会带来更多东西。
怀疑不会带来理解。
人们无法理解。
直到人们开始接受。
接受不同的声音。
“当你追寻真理,你或许可以寻得安慰。
”
《现在弥赛亚》探讨的是信仰,但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宗教信仰,这位被称为弥赛亚的人,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父母生下的孩子,在伊朗长大,到美国求学。
他在叙利亚、以色列和美国行“神迹”,被现代网络媒体疯狂报道,引发了世界关注。
他的“神迹”暗含了基督耶稣、穆罕默德的故事,让相关的信众相信他就是现代弥赛亚。
但是到了现代,人们就不容易全然相信他。
所以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不信的人有的认为他代表的是某种政治阴谋,有的人质疑但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有的人则只是看热闹……于是这些人,就在剧情里轮番上演,时而让观众觉得他就是弥赛亚,时而觉得他是骗子,时而觉得他就是地缘政治活动的代理人……围绕这些故事,关于什么是信仰、改如何遵从你的信仰而行动的探索就此展开。
最后,很遗憾,没有答案。
他是不是弥赛亚,看完你不能确定。
但有意思的是,你该如何遵从信仰而行动,却清晰了。
因为它会把你引向一个极为朴实的哲学思考:你是谁?
从何而来?
将往何去?
我在这里分享一个不成熟的理解。
但必须强调的是,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同时也相信必有一个第一因推动宇宙活动者,只是不知道是什么。
一个宗教,必须有自己的leader,有TA必然是leader的故事传说;然后要有一套理论,为什么你们得信我,为什么我让你们遵从的观点是正确的,以及你们该如何遵从我的具体指定的行为;最后是宣传的开展和信徒的实践活动。
通过What、Why和How三步骤就能成为真正的信仰者。
但实际上,很多人就像未能真正认识自己一样,未能通过三步骤的思考,却已开始做人和做信徒。
所以矛盾就产生了。
到底我是谁?
到底我信仰什么?
承认这个问题存在有点难,也挺痛苦的,却极为重要,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的追求是什么就不能真的走到你想要到的终点。
又一个遗憾,这个问题,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
祝愿你早日找到它!
这部《现代弥赛亚》会不会有第二季?
会不会带来更多的思考线索呢?
好期待呀!
其实片中的所谓“恐怖分子”,所透露出来的,只是一个所谓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强权的人士,而真正杀人灭口的,是白宫高层,这何尝不是恐怖分子。
在真理信仰面前,认知的僵固,思维的奴隶才是最大的问题。
故事非常大胆,影片结构很完整,节奏也不错,很下饭,唯一缺陷就是救世主讲的道比较虚,不够立体和深入。
但是剧本身的深度已经做足,引人思考,后劲很大,是一部佳作。
如果没有跨过对西方(以色列,阿拉伯,美国)宗教信仰和历史的基本认知门槛,可能看起来会很懵逼。
这部剧讲的是弥赛亚再临时,关于救赎的故事。
首先,电影没有明确给出麦哈西是否是弥赛亚。
但从剧情的种种证据看,都指向麦哈西确实是弥赛亚。
比较可靠的几个证据有:飓风过后,只有教堂没有被摧毁。
他并没有指示牧师往哪里去,但是牧师带他去了他想要去的华盛顿。
他在华盛顿现场表演了在水上行走。
他预测了飞机的坠毁,在飞机坠毁后死而复活并拯救了以色列特工。
他在和人对话时清楚每个人各自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些都是难以用魔术或者阴谋计划来解释的。
在此基础之上,我想讲讲我所理解的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是一部以信仰为核心的电影,里面的人物都代表了对信仰不同的态度。
阿维是一名以色列特工,他内心的秘密是他在一次行动中,找到了杀害他母亲的凶手的儿子,他选择了私自行刑,将这个小孩杀死。
这类似于中国武侠,A杀了B,B的小孩就要找A报仇,然后A的小孩又要找B的小孩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种选择虽然符合人们内心的朴素正义,但并不符合上帝的心意。
按照我对圣经的理解,上帝并不希望人成为审判者,人们应该相信上帝会亲自去惩罚恶者。
自己要去复仇的做法,本质上应该是不相信全能公正的上帝的存在,或者对无所作为的上帝的失望。
因此麦哈西指出,经历过那次事件之后的阿维彻底失去了信仰。
但在最后一集飞机上,麦哈西一直劝哈维要诚实的面对自己的选择,并表示只要忏悔就可以得救。
哈维最终在飞机快要坠毁时选择了忏悔,并最终在坠机后得到了麦哈西的拯救。
其实纵观全剧,哈维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特工,但其实他的内心仍然存有善良。
他非常关心他的女儿,即便他的妻子背叛了他。
他在德州的帐篷外有机会拿着枪直接杀死麦哈西,但他犹豫了很久,最终没有下手。
他选择将杀死小孩的事情掩盖到内心的最深处,但他仍然不时的会为这件事感到煎熬。
正是因为他内心的那一丝善良,他得到了上帝的拯救,就如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维在飞机上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弥赛亚说,每一刻都有选择的机会,在善念或者恶念之间进行选择,每一刻我们都有机会重新创造自己,这是上帝伟大的祝福。
阿维回答的一个引申问题是:如果罪人无论犯了什么罪,只要他忏悔,选择善良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原谅和拯救,那先前的这些罪岂不是都不用受到惩罚?
佛教相信善恶终有报。
我并不知道,在公义的上帝那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牧师则相当于阿维的另一面。
表面上非常虔诚,礼拜日总站在教堂门口和颜悦色的欢迎大家,在台上讲的头头是道。
但他其实并不关心自己的女儿。
他和妻子对女儿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女儿因心情不好在外面逛了很久回家,妻子的反应是关心她女儿去哪里了,而他的第一反应是想知道女儿有没有偷钱。
女儿在布道会上晕倒醒来之后,妻子的反应是关心她女儿身体是否有恙,而他关心的是一直追问给他带来无数关注的弥赛亚去哪里了。
女儿堕胎的事情妻子都不敢告诉他,因为告诉他之后他必然会为了维护他牧师的名声逼他女儿把小孩生下来。
而妻子从她女儿的角度出发,认为她女儿并没有准备好在德州做一个单身母亲,支持女儿去堕胎。
(题外话:堕胎在美国是机具争议的话题,一大部分基督徒认为按照经义要禁止堕胎,这也成为总统竞选中拉拢基督徒的一个工具。
不管川普说出多反智的话,只要他答应会任命保守派的大法官,很多基督徒就会把票投给川普。
其实我认为这本身根本不应该成为一个政治话题。
这是个道德问题,并不是法律的问题。
如果你认为堕胎是不可以的那你就别堕胎,但不能拿自己的道德观去强迫他人。
就像我认为捐钱给山区儿童是好的,但我不能要求其他人也必须遵守这个行为。
养育一个小孩是需要花时间和成本的,很多人在怀孕时并没有准备好成为合格的父母。
强迫这些人生下小孩,谁又来负责这些小孩的成长环境呢?
与其在强制所有人不能堕胎上努力,不如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如何改善那些出身在穷苦人家的小孩的成长环境上。
)我一直认为,自认为自己很虔诚,拿着经义和教条来指责其他人违背了这一条,违背了那一条,并不是上帝的本意。
首先,圣经说过在上帝的标准来看,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圣经中耶稣在面对一个行淫的妇人时,告诉大家谁没有罪,就可以拿石头打她。
按照律法,这个妇人应该被石头打死。
但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去打她。
其次,律法只是工具,上帝爱的是人,不是律法。
不允许堕胎看上去是维护了为出身小孩的权利,但被逼生出小孩的那些父母们所受到的伤害又为何要被忽略呢?
就像牧师为了追求宗教律法强迫她女儿把孩子生下来,但她女儿本身并没有得到她的关心。
其实在剧中,他女儿仍然得到了弥赛亚的拯救。
这部剧传达了堕胎本身,正如其他种种律法,并不是上帝关注的重点的观点。
飓风来临前,牧师打算一把火烧掉这座教堂,在那时他已经彻底放弃了他的信仰。
即便他亲身经历了各种神迹,比如教堂在飓风中的保留,水上行走等等,当牧师发现自己并不是弥赛亚来的目的,他女儿才是时,他仍感到不解和愤懑。
那一刻,他想到的只有他自己。
他去质疑弥赛亚的行为,为了赚钱去私自安排弥赛亚上他岳父的节目,甚至给弥赛亚安排衣服鞋子,大有一副我才是整个事件总指挥的架势。
这种种的行为显示他其实并不虔诚,也不谦卑。
在事情没有按照他的安排进行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忏悔,而是选择去烧掉了教堂,陷入了彻底的迷失。
他和犹大的故事很像,即便亲历耶稣的神迹,位列使徒,听了许多耶稣的讲道,却仍然选择出卖耶稣。
同样作为对比的,是萨默尔和吉卜力的选择。
两个人是好朋友,都作为难民跟随弥赛亚来到了以色列边境抗议。
在恶劣的环境下,吉卜力仍然保持着非常坚定的信念,最后在神的启示下和平带领难民进入以色列。
而萨默尔在苦难之中则开始怀疑弥赛亚的真实性,最后被带到了极端组织,被要求带着炸弹去炸清真寺。
原教旨主义者的逻辑是作为信徒要为主牺牲,对于他们看不惯的人是可以去杀掉他们的。
为什么宗教容易滋生极端思想?
因为他们在本质上非常相似。
都强调要无我,愿意牺牲自己,听从上帝给我们的使命,反对上帝的人是魔鬼,而我们永远不应该站在魔鬼的那一边。
圣战是比较有道德感召力的。
我认为能把好的宗教和极端的宗教区分开来的,是有没有人道主义。
无论我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还是应该关心每个人,无论他是好人还是罪人。
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特别是生命的权利,无论他们的想法有多愚昧,错误,甚至离经叛道。
这和前面提到的阿维要自己去报仇的选择一样,上帝并不希望人们审判并去施以刑罚。
而吉卜力在劝萨默尔不要燃爆炸弹时喊出的那句话是:“神更伟大”。
另一组对比是国防部长和总统。
部长属于非常典型的为了利益可以使出各种肮脏手段的政客,比如出钱让妓女去诱惑麦哈西,假装和以色列达成协议但炸毁运送麦哈西的飞机。
在部长眼里,所有人基本上都是工具,可以利用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总统则相对来说保有信仰。
比较有意思的是,麦哈西见总统的目的是让美国从全球撤军。
这表达了作者的一个理想。
认为美国在全球部署美军其实加剧了世界的冲突,从上帝的角度看,不希望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到处干涉。
我的理解是,虽然总是带着民主和自由的口号,美军派军事力量干涉他国主要还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用经济学家的术语,当收益高于成本时,美国才会出兵干涉他国;一旦成本高于收益,美国就不会选择去干涉。
比如最近从伊拉克的全面撤军。
如果说军事占领的目的是为了占领资源,这的确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伤害。
至于说推翻和不推翻萨达姆对伊拉克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并不是专家,也许只有伊拉克人民和上帝知道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干涉他国内政本身是原罪。
对于一些受独裁者或者暴君压迫或者在各种冲突中受难的人民,我认为国际社会出于人道主义的干预是有必要的。
最后一个人物:Eva。
我其实并没有很理解这个人物。
弥赛亚对她的评价是她让工作占据了的人生。
她在工作中雷厉风行,从不退让,但内心其实非常脆弱。
她一直不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麦哈西只是一名阴谋家,但她流产了好几次都无法生育,其实她内心才是最需要信仰的力量。
她代表的或许是那种投入全部身心在工作中,无暇顾及信仰,家人,甚至自己的人们?
她相信真相,相信不是黑就是白,并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真相。
但在费劲心思寻求之后,有没有可能事实却很简单?
这部剧花了大量篇幅描述她的忧郁,总感觉她一直很疲惫,忧心忡忡,我想不到她在剧中那个地方笑过。
或许她代表的是花了很大精力,想要寻求世界的真相,但因为没有对上帝的信仰,无法得到满足和幸福的思想家。
剧中还有一个细节,也是对宗教意义的探讨。
一只狗奄奄一息,麦哈西并没有拯救它,而是像那个小孩父亲要做的一样,一枪结束了狗的生命。
带患有绝症的小女孩的母亲前来花了很多功夫拜访麦哈西,但剧并没有交代最后小女孩有没有好转,按照结尾处小女孩的样子,似乎并没有好转。
这代表很多人寻求宗教的目的,狭隘点说,是为了治病;宽点说,是为了摆脱苦难。
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动机。
为什么上帝没有拯救狗,没有马上拯救小女孩?
我们需要他们被拯救,只是因为“我们”需要。
我们希望我们的亲戚不要生病,我们自己不要生病,也是“我们”需要。
然而,我们需要不一定是上帝的需要。
我们谁也不知道上帝本就希望一个人继续活着,还是本就希望一个人死去。
祈祷真的可以改变上帝的意志吗?
也许会。
但人之常情总会祈求上帝医治疾病,但上帝不是说了,人死亡还有天堂呢。
真正的信徒,又何惧死亡和肉身的分别呢?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帝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苦难和令人难过的经历消失,它的存在或许只是为了给一切经历一个意义,无论它是好是坏,无论它是生是死。
C.S. Lewis说得好:“寻求真理,你或许可以找到安慰;寻求安慰,你既得不到真理也得不到安慰”。
”If you look for truth, you may find comfort in the end; if you look for comfort you will not get either comfort or truth only soft soap and wishful thinking to begin, and in the end, despair.”作为总结,我认为这部剧的重点讲的是救赎。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到最后一刻,我们才在阿维和牧师身上,看到神会拯救哪些人,不会拯救哪些人。
无论你经历过什么,选择过什么,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都要保持内心的那一丝丝善良,这是我们和上帝连接的最后的通道。
令人悲伤的是,在看这部剧的同时,西安因为疫情发生了一些悲剧。
在封城之后,一些急需治疗的孕妇和心脏病患者,因为种种原因被多所医院拒诊,最终导致流产和去世。
当那些认真“执行规定”的保安或者医生,看到为了得到救治而苦苦哀求的病人时,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内心中是否还存在那一丝丝的善良,在某些时刻告诉他们该如何选择。
故事编得不错,引人入胜。
有点美版射雕英雄传的意思,还有轻功水上漂。
背后依然是美国主旋律。
不过拍得很高明。
情节、台词、服装、道具都很用心,小细节也考虑的很细致,让人觉得很真实。
耐克做了插入式广告。
现代、福特、通用也不少。
演德州牧师女儿的女主角的自由泳不错。
演CIA的女主是个左撇子,不知道现实中是不是,对女主的刻画丰富而立体,她的事业、她的生活、她的希望、她的苦难、她的矛盾,最后追根溯源,因为她的父亲、她的原生家庭的问题,部分导致了她的现在。
里面的人,各有各的欲望、各有各的的困难、各有各的诉求,围绕着弥赛亚徐徐展开。
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精挑细选、精雕细刻,演什么像什么,难能可贵。
恐怖分子构建的也很真实,在培训人弹自爆的时候,还留了遥控起爆的一手。
大背景也设置的不错,从中东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到墨西哥美国德州,伊朗、俄罗斯也作为幕后黑手间接出境。
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也得到了展示,两国男女特工的从一开始的互不对付,逐渐在工作中发展出了革命友谊,最终睡到了一起,出现了广大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场面。
中东、美国两条线交叉并行、不时切换,展示了编剧对作品的强大驾驭能力。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其实挺难的。
没有展示美帝强大的监控和大数据分析能力。
把美国总统塑造的傻白甜,如果塑造成撒旦代言人就播不出来了。
在任何美剧和美国电影中,美国总统都是正面人物。
顺便不忘黑一把俄罗斯。
同时,吓一下欧洲,如果美国从东欧全面撤军,你们咋办?
第一季最后一集中,美国还是跟以色列做了交易,搞了一架飞机让以色列特工把弥赛亚带走,但美国人还是黑了自己的队友,在飞机发动机上装了定时炸弹。
飞机发动机在中东上空爆炸,观众们以为弥赛亚和特工都完蛋了。
但影片还是留了个伏笔,飞机迫降在一片罂粟田中,红色的罂粟花灿烂如火。
弥赛亚毫发无伤还救了两名特工。
第一季到此结束,弥赛亚毕竟不能领饭盒走人,那样就没法拍续集了。
后续怎么拍,主题还是弥赛亚不断展示神迹,同时又有证据出现不断否定神迹,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和矛盾冲突中推进剧情。
但无论如何,最后的大结局不大好拍,弥赛亚是真是假都不好拍,应该还是弄个开放式结局,让观众们自己去想象吧。
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上帝,那个人究竟是不是弥赛亚。
编剧也很高明,采取了心诚则灵的方式。
你可以说,上帝始终与我们同在,他指引着人们前行,一次次把人类从黑暗中拯救,从迷途中引回。
从现世的角度说,思想控制是比较有效的控制。
觉得有首歌作这部片子的主题曲很应景: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编剧的意图很明显,本剧首尾呼应讲解真像的“灰色地带”,剧中弥赛亚每一次神迹貌似都可以解释,但又好像解释的有些牵强,起码有两个神迹是无法解释的。
第一个是小镇龙卷风。
目前人类无法诱发有破坏能力的龙卷风,更别提毁灭整个小镇只留下教堂。
而龙卷风的发生与地震一样,只能提前几秒几分钟预警,一个魔术师是绝无可能碰到这种展现自己“神力”的机缘的。
第二个是华盛顿反省池中水面行走。
水面行走魔术有很多方法,但都需要事先布下机关,绝无可能在一个每天都被游客围满下无人察觉下布置,和被警察围满下无人察觉拆除。
所以编剧倾向于弥赛亚是真的,只不过男主女主不愿意相信而已。
弥赛亚符合预言吗?
BIBLE启示录中描写世界末日时会有战争、瘟疫、自然灾害,但这个世界末日时间很长,并不是突然发生突然结束的。
在这些苦难之中,会有假弥赛亚出现,那我们如何分辨真假呢?
启示录中有说,这个假弥赛亚会一直说“亵渎的话”,也就是说这个假弥赛亚是“反上帝的”。
把这段经文放在现在可以发现,假弥赛亚并不是撒旦教,也不是其它宗教,而是借着现代科学的名义反上帝的存在,比如说过度解读《进化论》的那群人。
所以剧中的弥赛亚没有说过亵渎的话,那他就是无法证伪的,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弥赛亚再临如果不是以天使环拥超自然的方式下凡,确实很难让所有人相信,但BIBLE的记载不可能完全正确,这也有可能是弥赛亚给大家进入千年之国最后机缘,信则生,不信则剪除。
最有意思的地方本剧致敬了1959年《宾虚》的一个设定,就是犹大宾虚在沙漠上被耶稣喂水后,罗马士兵打算鞭打耶稣,却没下去手。
男主在德州小教堂那里想枪毙弥赛亚时,做出了一个同样非常迷惑的表情,然后男主并不是忏悔了,而是给自己不远万里以假身份非法入境美国,没有动手灭口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一股被洗脑了的感觉。
弥赛亚从头到尾是没有吃过一口饭,喝过一口水的,甚至都没有真正的睡过觉。
因为再临的弥赛亚是神,确实是不需要吃喝休息的。
但为什么他一直不称自己是弥赛亚呢?
也许他真的可能是弥赛亚再临前的某个先知,我觉得作为信徒也没必要主动为其冠名,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Messiah第五、六集解读
IT CAME TO PASS AS IS WAS SPOKEN 所说即所见
上一集男主在林肯纪念堂前进行了水上行走,电视里立刻有人表示这是一场魔术师的幻术;通过NBC news, 迅速交代了弥赛亚事件的发展:美国首都华盛顿和临近的巴尔的摩爆发了骚乱 (和最近美国的画面如出一辙......)
吉卜力在以色列在以色列,吉卜力带领难民穿过边境,此举让巴勒斯坦方面大为振奋,这场运动有了正式定名:弥赛亚复兴。
画面背景的是巴勒斯坦国旗。
美国白岩松这位女主持看来是CNN首席记者。
她的新闻总是最前沿,最具权威性,具有巨大影响力的。
拉马拉 即拉姆安拉拉马拉,又译为拉姆安拉,是巴勒斯坦现在的政府所在地,但是实际上地处约旦河西岸,在以色列的军事控制之下。
原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就葬在拉马拉,当时有很多巴勒斯坦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国家和个人命运中载浮载沉。
所以一场牵系巴勒斯坦人的运动,首先在拉马拉云集而响应就是肯定的了。
吉卜力
萨默尔吉卜力在小轿车里,被当作英雄迎接;他的朋友萨默尔在颠沛的卡车中被送去恐怖主义阵营。
这两个好朋友,其实穆斯林世界分歧的缩影。
萨默尔不信吉卜力笃信的麦西哈、萨默尔加入了反叛军(武力抵抗)而吉卜力选择了人肉堵枪眼(非暴力抵抗),这些都是这两个小兄弟之间的分歧,同时谁都无法否认,他们两个其实感情很好、亲密无间,他们两个人最后被命运推向两端,便象征了无数因派别、历史原因造成隔阂甚至内斗的穆斯林兄弟。
约旦沙漠里典型的雅丹地貌。
双线交相呈现两个小兄弟截然不同的命运路途,一个在轿车里周围是喧闹的人群,一个在卡车里一路寂静,但是两个人都惴惴不安。
这个长者把难民中的一部分男孩送到了他的同学家中,这个老同学现在已经是酋长了,片中能够听到他说的是阿拉伯语“Shaykh Zaide”, 第一个词音译谢赫,是伊斯兰教中的一种教职称呼,在中国回族里称为筛海,其实都是阿拉伯语 Shaykh 这个词。
老同学的不同人生当扎伊德见到老同学的时候,说你把胡子剪了?
白头巾长者说是啊,也许我们都变了。
其实如果有第二季的话,我觉得应该会讲到两个人年轻的时候,而且大概率两个人是经学院的同学,曾经他们都留着大胡子。
穆斯林男孩儿在十几岁的时候,在传统上,都会到经学院学习古兰经,而现在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
酋长扎伊德送走长者的时候,长者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讲经说道的场景很像经学院影片中这句“假弥赛亚”其实是很容易听出来,是“麦西哈旦扎里”,在伊斯兰教语境下“麦西哈旦扎里”这个名词就意味着伪神、骗子、假先知,对应到基督教语境下,对应的是“敌基督”(单数)这个概念。
而吉卜力这边,也见到了自己的谢赫,二人互道Salām,也就是中文音译的“色俩目”,不得不感叹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结合之深,甚至连发音都不变。
记者会再来看美国这边,牧师召开了自己第一个咸鱼翻身的记者招待会,一下成为了焦点,在座的有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人士,镜头扫过的地方能看到犹太教的拉比,穿着白色硬领的牧师,东正教的牧首。
东正教人士左边是东正教人士,高级别的叫牧首,右边戴基帕(小圆帽)的犹太教人士,高级别的叫拉比。
牧师已经开始飘了,牧师的妻子却一步步走向成熟:从拒绝酒店房间里的烈酒开始。
这一集讲的太多了。
分两次解读吧。。。。
TBC接下来讲其他支线先是黑人大学生
古兰经英译本结合本集剧情,我们知道了这个黑人小伙儿的身份是CIA女主导师的侄子,以及他的叔叔已经因公殉职,并且留给了这个大学生一笔精神遗产——信仰——伊斯兰教。
在大学里他选修的“伊斯兰史”,老师让学生谈谈对于当下弥赛亚事件的看法,有的学生持不信弥赛亚,有的学生担心宗教预言是真的,而这位小伙的心理是:自己的信仰受到挑战。
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出,在信仰不同的人心里,世界的规则、未来会发生的事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对于历史、对于当下、未来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期许是不同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在现实中会有那么多分歧。
而男主弥赛亚想要消灭的也正是这种人类之间的分歧。
关于耶稣
当二位犹太帅哥美女在谈论神迹时,女主说,耶稣不过时一个代表平民的政治家号召人们对抗罗马帝国。
男主有点幽默的赞许,这像是真正犹太人会说的话。
这是因为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也不信耶稣。
女主的信仰女主的进一步解释CIA信仰,及其渊源——自己的导师——咖啡店伙计的叔叔——于土耳其牺牲的CIA官员。
在这一集里,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的信仰,女主相信“世界非恶即善,非黑即白”,吉卜力相信麦西哈,黑人小伙儿相信伊斯兰教是唯一真理,妓女相信正义,牧师相信自己的价值,等等,仅个人理解。
再看另一条支线
色诱失败
这张好美这段很多人都说像是隐喻抹大拉的玛丽亚与耶稣。
但实际上抹大拉的玛丽亚已经被官方辟谣不是妓女了,望周知。
弥赛亚说这段话的时候镜头一直给的是联邦探员(前天主教信徒的gay, 他在车里接的电话不是女的爱人,也不是孩子,而是男的爱人)。
而这段话为什么能打动他,在我看来,其实特别像说中了一个深柜中的男人的心声。
他一直在迎合主流,埋藏自己的秘密,骗别人的时候也在骗自己,骗自己说不在乎,然而内心备受煎熬。
最后他浑身打了个颤,摘下监听耳机,长吐一口气,如释重负。
男主的哥哥
男主和哥哥小时候出生在伊拉克,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基督教徒,所以男主会说希伯来语,但不属于犹太民族。
两伊战争(伊拉克、伊朗)之后,1990年爆发了海湾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两国边境问题、债务、石油问题、当时还是萨达姆执政伊拉克、美国也搅在其中,这一段历史,难以三言两语说清。
1991年,在战乱的伊拉克,一个不属于这个穆斯林世界的家庭,分崩离析,父母双亡,两个幼子跟随叔叔尤素福流亡伊朗。
也就是在伊朗长大,让男主拥有了伊朗口音。
挖坑季,后面不好拍了
一般人看不懂,这个当然可以理解。你们看看普通烂剧就可以了,思考不是你们的责任。
补标:论文期间看完的一部,起点高,立意深,可惜越拍越圆不回来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美剧,其实我们在电视剧里能够发现新约时代各个圣经人物的影子,百夫长,彼拉多,彼得等,其实也给我们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都有一个思考,当救世主再临的时候,我们准备好认识他了吗?还是说,我们仍然和当年的他们一样,根本认不出来呢?
有过瘾的地方,但女主太功能,牧师妻子/人肉炸弹小伙伴和另几个更边配的角色模棱两可、迷糊(复杂深入、清晰的反义词),几条线索铺得太散,大部分拿来下饭了。结局纯属坑人的为了拍下一季!
有点拖沓
Meh...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主角造型像Charles Manson么。。。
居然是个神棍片,标签应该是奇幻或是神幻
居然是现代神怪剧!恶非命中注定,是人的一种选择。
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看这部剧就想起宁浩的抱怨,看看国外都在都在拍什么,我们还在想着怎么讲故事,挺没劲儿的。
如果第二季或之后的剧情拍的更好,或许评分会涨。观众和剧中所有人的视角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包括弥赛亚自己。每个人都是宏伟存在天幕底下的盲人,所以相信什么,如何选择,就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些盲信和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追随神的人,注定会被自身的盲目所绊倒。龙卷风卷不走的教堂,到底还是人自己给烧了。
他太美了。
believe or not is what matters.
好吧,事实证明还是不能碰这种披着地缘政治、CIA外衣的宗教剧
科学是因为好奇,恐怖让人迷信宗教。如果没有文化,只剩宗教,然后洗脑、控制,被欺骗、被利用、被剥夺。
……
证伪的伏笔挺多的,是个深谙心理学的魔术师吧。
你永远可以相信网飞拍出的剧就是依托答辩:云里雾里,模糊不清,不知所云。 如果说主创组认为只有用这种暧昧的方式才能表现宗教题材的话,那我只能说你们别去拍电视剧了,去传教吧。
对信仰的探讨和表现挺有意思的,观众和大部分角色一样都在信与不信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