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完至今,差不多一个月。
刚看完大脑一片空白,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刚好那时也有隐约类似被爱情抛弃的预感。
优秀的女性电影看了不少,只是这一部,至今仍在脑海闪回片段,是因为其自然真实得让很多人恍如看见了自己。
起点不错,为爱请抛洒热血,自以为开拓了一方不错的天地,可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才发现,不快乐是需要隐藏起来的常态;高不成低不就,就连为之放逐自我的爱情也一地鸡毛。
就像女主一样,为了重获体面,做了很多不体面的事,撒谎,口不择言,颜面扫地.......却又在自我安慰和说服。
这样的故事几乎在每一个曾迷失自我的时候女性身上上演,电影最后给出了答案,你需认清并善待的,第一位要是自己,然后才能不那么狼狈地迎接满世界的冲撞。
至少,表面上。
电影情节很简单,有点像法国版的《成长的教育》。
电影的画面很有质感,对人物关系的安排非常细腻,其中多数都是两个人的场景,在日常摄影中也是很有借鉴意义。
和保安第一次交谈,两个人被框在同一个空间内,但彼此又拉开一段距离。
为两个人之后的关系做了铺垫。
宝拉带着孩子来到商场吃棉花糖,两个人坐在墙角,像两个躲开大人偷偷做坏事的小孩。
左侧电梯的侧面强挡住视线,把画面封闭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强调了这个情节的私密性。
终于和母亲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天。
龟背竹肆意横行的墙面,还有阳光透过窗户照上去的光影。
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也暗示了母女关系的和解。
整个背景亮度拉到最低,用线性排列的光点做引导。
桌面用纯白色,反光打到人物面部显得很柔和。
非常干净利落的画面。
再来一张和教授的同框。
茶具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导演拿来丰富构图了。
人像摄影也一样,要想显得不刻意,得让主角拿点东西。
左侧镜面反射非常有趣,在动态影像中显得格外有节奏感。
背景墙又出现了生长旺盛的龟背竹。
也许这也很巴黎。
还有一些宝拉单独出现的镜头,布景和她的服饰颜色有些很和谐的呼应和对比。
宝拉独自一人在街头流浪,她站在街道上的斜线的夹角处,与一条斜线平行驶过一辆公交。
虽然都是线条,却没有明确的指向。
宝拉此时还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姜黄色,深蓝,还有宝拉身上的赭红色。
和谐的秘诀就在于,所有的颜色都是差不多的饱和度和明度,有一种油画颜料般的质感。
宝拉的蓝色毛衣和柜子颜色相近,身后还有一盏差不多一样颜色的台灯,窗帘带着红色条纹,打破了蓝色调的宁静。
宝拉坐在阁楼,蓝色调为主题的房间里,整整齐齐叠着姜黄色和橘色的被褥。
宝拉应聘时说自己有整理癖,这点她没有撒谎。
特别出片的阶梯俯拍视角,宝拉把外套放在身边,差不多又是一个人的占位大小。
让人物不至于显得太过落寞。
最后一张,茶茶出镜,宝拉始终不离不弃的小猫猫。
躺那里拍照都是盛世美颜。
这个故事不是太法国,可能是太有教育意义?
记得宝拉说过,她讨厌巴黎。
那时候她刚被男友扫地出门,在哪里都碰壁,没有朋友。
但是摄影镜头下的巴黎生活却实实在在地为观众展现着这座城市的魅力。
在结尾时她说:
也许这时候,她才真正打开了巴黎。
电影的名字叫年轻女子。
在主创眼里,31的女子还是年轻人。
她还在犯错,也还对未知充满探索欲,这就是年轻人才会有的特质呀。
利蒂希亚·多施是一个追求意义和幸福的女人。
重塑自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你第一次“发明”了自己吗?谁要为你必须重新拼凑起来的支离破碎的身份负责?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容易承担这项任务?在戛纳金奖得主、风趣、时髦又微妙的《年轻女子》中,这些问题都是隐含的,而不是问出来的。
这是法国的蕾欧诺·瑟哈伊的第一部作品。
主演利蒂西亚·多施饰演的30岁的宝拉非常出色,她在与一位艺术家摄影师有了10年的恋情后,追求生活、意义和幸福(或两者兼而有之)。
她从未有过安定的生活,也从未寻求过安定的生活。
“一嗅到不稳定的气息”,她就兴奋地离开了家和童年。
现在,她是一条存在主义的变色龙,额头上有一道伤口——因为她曾试图砸开前情人的门——她的智慧和意志随着每一个新角色而改变:保姆、店员、久违的熟人,还有一个女孩错误地把她当作老朋友来拥抱和交谈。
在这部关于人类生活中信念和身份的虚幻本质的观念喜剧中,电视上播放的一个场景是《春风秋雨》,这并非偶然。
虽然到最后,我们怀疑自由自在、多变的宝拉比我们大多数人更了解生活,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它。
By:Nigel Andrews
时至今日,渴望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女性越来越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却并不如微博上宣扬的口号那么简单。
不是转发一句”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我不需要男人,我是个不婚主义者,我可以做任何事”等宣扬,就拥有了独立自主自由精神。
我处在一个矛盾的境地中,一方面反抗社会对单身未婚女性的歧视,一方面却以男权社会的既定审美打造自己;一方面渴望和男人发生爱情,一方面却因为女性多惨遭背叛的事实而不信任男人和爱情。
一方面想要尽情享受城市的夜晚,一方面却担心被潜藏在树丛中的变态拉到阴影处强j。
一方面用薄弱的工资维持生活,在自救之外也希冀被救。
一方面想要无视路上男性投射的冒犯眼光,一方面却暗自窃喜自己作为女性的魅力。
想要成为独立的年轻女子并不容易,精神也会分裂,这会偶尔让我精神恍惚,甚至倾向于自我毁灭,想要在最刺激的事情中寻找什么却总是不得。
我处在连我自己都没想明白的矛盾状态,一直盘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答案。
想要成为独立的年轻女子,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要准备随时提起重物,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以及承受孤独的能力,即使在被窝里哭完也要把脸洗了牙刷了的魄力,还需要学会存钱,以及找到可以依托的事,不只是投注到工作这么简单,独身女性拥有的就是自由和时间,需要有意志力把精力投入到能让自己感到精神澎湃和自我满足的事情上。
虽然我从来都是缺乏意志力,以及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也许多年以后终会和另一个男人组成家庭,却并不打算放弃独立的那部分我,我想这部分才是独立自主的女性让人着迷也让人害怕的地方。
大部分人并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所以我们才会盲目地跳入婚姻中,或者处在群体狂欢中。
我们最大的课题即是无法自己待着哪怕思考十分钟,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女性?
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年轻女子》也被译成《没人爱小姐》,相比起来,我更喜欢后者带有惨兮兮画面感的名字。
想象那个蜷缩在繁华街道角落抽着劣质烟,妆容暗淡两眼无光的女子,她的脸上也许还有还未干的泪痕,她裹紧胡萝卜色的大衣,试图在人来人往的城市消失。
年轻其实并不等于没人爱。
可是女主宝拉确实是一个没有人爱的年轻女子,我们有父母和朋友的爱,可是她却因为在大学期间和一个年长教授的爱情导致于父母的关系破裂,也因为她和这个把她隔绝起来的男人相依为命十年,以至于她除了他什么都没有,直到他像抛弃一条狗一般抛弃她,对于他来说年满30的她已经无法在镜头面前带给他灵感,于是狠心地把她丢在巴黎雨夜中任由她自生自灭。
影片开头的她因为无法接受被爱人丢弃而精神崩溃,在警察局里撒泼哭泣,整整几分钟的控诉让她面目可憎,对她也没有丝毫同情,男女两性的成长很多都来自于爱带来的伤害,她哭着说自己被随意丢弃,无家可归。
额头上裂缝渗出的血就像是她身体上被爱灼伤的口子。
她不得不活下去,放下尊严,用可憎的谎言,或者装可怜,用她能想到的各种方式自救。
即使跌倒谷底,她也不会碎裂,她的骨子里可是巴黎女子啊!
最令人敬佩的是在整个自救过程中她所呈现出来的幽默感,真是让人着迷啊,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虚妄和苦痛的,欢乐的时刻总是少之又少,她可怜兮兮地抓住每一个发笑的机会,瞬间她的形象变得如此可爱和高大。
她把头发缠在额头上假扮成艾米怀恩豪斯跳起舞来;可以在接近一无所有的时刻溜进朋友举行的聚会尽情跳舞,裸体对着旅馆老板讲把猫炖了做成果酱的笑话,说自己31岁几乎就可以退休了;听到小朋友从没吃过棉花糖立马买给她,在下班后独自去蹦迪,沉迷于自由的舞蹈中;虽然她没人爱,年过三十,可是她此刻是自由的啊,她重新活过来了,自由的代价不就是独身一人吗?
她慢慢找到工作,连蒙带骗地做起了内衣售货员和保姆,终于有了凋敝的可御寒的房间,认识了另外一个在巴黎打拼的温暖男人,房间里有一只等待着她回家的猫,她从内在的空空荡荡成为了有实体的人。
我不知道在这个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她会不会厌恶曾经的她,无知又愚蠢;现在的她,即使穿着难看的粉红色制服她也满脸自信和欣喜,我觉得她终于发现了自我,而且知道她的故事已经开始了,且不会随意被他人按下停止键。
影片最令人激动的片段之一是当她情人祈求她回到他身边,并且再次想要用“武力”控制住她的肉体时,她用独身一人时得到的精神领悟让从男人的牢笼中挣脱了出来,即使会费一些劲儿,即使因为反抗导致衣衫褴褛,可她此刻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独立,自由的年轻女性,有没有男人的爱根本不重要了啊!
每个大城市,巴黎,东京,伦敦,纽约,北京都有这样一群迷茫又坚定的年轻女子,她们大多单身,偶尔会想要谈个恋爱,年纪并不能束缚她们,除了工作也有其他事情可做,她们打算不婚或者不育,她们争取自己的权利,她们有很好的女性友谊,并且不错过每一次狂欢的机会。
正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比以往的前辈们更多地发现了自我的潜能和多种可能性。
无论是落魄的还是光鲜亮丽的女子都有璀璨的故事。
我觉得女主是一个很好的人,虽然年轻的时候因无知而犯错,被现实狠狠的扇了一巴掌,但依然能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即使当自己身处绝境,也依然能保持住底线。
过惯了十年衣食无忧的生活,转过身来也可以吃苦耐劳,住的起破房子,过的起艰苦的生活。
女主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的态度实在有打动到我,因为她经历过残酷,方才深知自力更生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而且凭借女主在影片中的那种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她完全可以自力更生,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影片最后女主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教授,和自己熟悉与舒适的过去十年说再见,而踏上一片全新未知的土地,证明女主从心底里还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坚决心态的勇士。
现在书本里网络上一直在宣导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这不是一句口号,要真正的实现它是需要有所付出的。
最后祝愿每一位女性都能独立,自由,自主的生活,爱与不爱都能由自己做主,更加潇洒,同时明艳动人。
渣男什么的,通通退散!
我西装的尺码尚可变,但是你眼睛不同色这件事,不会变了。
「萨拉公主是你么?
」[年轻女子]中,宝拉一脸懵逼地望着眼前这个朝着自己哼歌的女人。
相处十年的男友抛弃她,妹妹和母亲唾弃她,她不记得自己还有什么朋友,如果有也不必流落街头了。
「你忘记了吗?
我们一起上小学。
你不是莎拉·格雷马德?
我没做梦呀!
」在女人的再三追问下,宝拉怯怯地点头,说我是。
©[年轻女子],宝拉在地铁上遇到误认为她是小学同学的陌生女人Yuki陌生女人Yuki一开心,便把她带回了自己家。
后来发现宝拉不是莎拉,气得要死,还打了她一巴掌。
©Yuki发现自己一直被骗,打了宝拉一巴掌,宝拉当即也还她一巴掌若不是看到纸单上宝拉的签名,她还不会相信自己认错了人。
因为宝拉和她认识的莎拉一样,都是双瞳异色,一只蓝绿,一只浅棕。
©Yuki把宝拉带回家的当晚,两人坐在沙发上聊天人类中,拥有异色双眼的人不到1%。
Yuki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世间罕见的眼睛,她一生竟会遇到两双。
还是一样的。
两只眼睛不同色的人,十有八九是虹膜异色症。
医学百科中对这种病症的定义是:虹膜异色症,是同一个人拥有不同颜色的眼睛。
这种症状在人类中并不常见。
然而它在狗(例如斑点狗、澳大利亚绵羊犬)、猫和马中很常见。
©双眼异色的哈士奇,此品种的犬类容易患双眼异色症我们的眼球(有颜色的眼中心区域)是由瞳孔、角膜和虹膜组成的,角膜无色透明,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黑色圆洞。
所以,虹膜的颜色决定着眼睛的颜色。
而虹膜的颜色又由黑色素来操控。
黑色素越多,眼睛的颜色越暗。
©眼球结构图如同东方人虹膜黑色素多,颜色深,呈棕、黑;西方人虹膜黑色素少,颜色浅,呈蓝、绿是一个道理。
患有虹膜异色症的人,深色眼黑色素多,浅色眼黑色素少。
而人的视力与黑色素无关,虹膜的颜色会变,眼睛看到事物的颜色与形态却不会变。
但患有虹膜异色症的人,并不都像宝拉那样,是完全异色症。
如果黑色素在虹膜中的存在量较少,就会出现中心异色症与部分异色症的情况。
©左图是由橙色到蓝色的中心虹膜异色,右图是蓝色中带有橙色的部分虹膜异色比如说《暗影猎人》男主的扮演者多米尼克·谢尔伍德,一只眼睛是蓝色,一只眼睛半蓝半棕,就是部分色异症的代表。
©男演员多米尼克·谢尔伍德,曾出演泰勒·斯威夫特《Style》MV的男主包括多米尼克在内,大概有1%的人,其虹膜异色症是天生的。
来自他们父母的一方或双方,带有异色症的染色体基因,并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显性遗传。
©先天性异色症,显性基因遗传方式图表美剧《越狱》男主演温特沃思·米勒,拥有多国血统。
父亲是有美国、牙买加、德国犹太血统的黑人,母亲是有法国、荷兰、叙利亚、黎巴嫩血统的白人。
在多血统的基因中,绿色与褐色胜出,分别显现于米勒的右眼和左眼。
©温特沃思·米勒,左眼褐色,右眼绿色,是完全虹膜异色症。
但他似乎更喜欢同色的眼睛,经常戴美瞳来遮盖乍看上去,这双眼睛真是有种不同于凡人的个性与美好,常人想要还求不来。
但是患有此症状的人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它往往伴随着其他疾病的发生。
先天遗传疾病中,虹膜错构瘤、眼黑变病、眼皮肤黑素细胞增多症、色素播散综合症等,会导致眼睛变深。
图案状白皮病、瓦登伯革氏症候群、色素失调症、先天性巨结肠等,会使得眼睛颜色变浅。
©瓦登伯格式症候群II型患者,由于这种病症会使眼睛变蓝,俗称为「蓝眼宝宝」后天引发虹膜异色症的疾病里,有使眼睛颜色变浅的慢性虹膜炎、白血病……令眼睛颜色变深的肺铁末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当然,也有像大卫·鲍伊这样打架打变色的。
14岁的时候,鲍伊与好友乔治·安德伍德为喜欢的女孩子大打出手,导致他左眼约肌损坏,对光无反应。
他的左眼的瞳孔永远处于扩张状态,使原本浅绿的眼睛变成了浅褐色。
©大卫·鲍伊尤其当他站在闪光灯下时,左眼扩张的瞳孔,放进眼睛更多的光线,照片中左「红眼」积极明显。
这也使他像天赐的艺术品般,更加妖娆。
在民间,虹膜异色症还被叫做「阴阳眼」。
开过光,通视阴阳两界,可见鬼神。
许是日本很喜爱这样的民间传说,常在动漫中将异色的双瞳,作为特殊能力的外显。
《火影忍者》中异色瞳是一种高级空间忍术。
总是带着口罩的旗木卡卡西,左眼蒙上眼罩,整张脸只露出一只眼睛,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当他摘下眼罩时,左眼是一颗朋友宇智波带土赠给他的红色写轮眼,右眼是正常的黑色。
©《火影忍者》,摘掉左眼眼罩的旗木卡卡西宇智波一族的写轮眼是异于常人的红色,具有扭曲空间,将一切物质转移到异空间的特殊能力。
甚至可以转移走高速飞行的跟踪导弹。
《家庭教师》中沢田纲吉的雾之守护者六道骸,也是双瞳异色。
左眼是深蓝本色,在家族的人体实验中与轮回之眼成功配型后,右眼被植入红色的轮回之眼。
©《家庭教师》,双瞳异色的六道骸与《火影忍者》中宇智波一族的写轮眼相似,两者都与六道轮回的佛教观念有所关联。
六道骸的轮回之眼同样具有特殊的能力,比如拥有前世的记忆与能力。
同时可能由于这种眼睛与通视阴阳,来自地狱有关,日本动漫中,轮回眼皆是红色。
或者说,偏红偏紫的眼睛都带有邪恶、威严的象征意味。
就如《黑执事》中夏尔·凡多姆海威的紫色右眼,是与恶魔的契约印记。
©《黑执事》中的夏尔·凡多姆海威而到了《黑子的篮球》中,赤司征十郎原本的异色瞳又成了双重人格的体现。
他原本双眼都是红色,因为对胜利的执念,激发出双重人格,唤醒天帝之眼,左眼变为金色,能看清对手的一切。
©《黑子的篮球》,赤司征十郎所以说,日本动漫中的双瞳异色时常出现,它们赋予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宿命,以及特殊能力。
但像[年轻女子]这样的法国电影中,双瞳异色的人物形象倒不常见。
宝拉的扮演者利蒂希亚·多施本身也不是虹膜异色症患者。
她曾坦言:“我很抱歉,那是假的。
”她为宝拉带上了有颜色的镜片。
由此,也才有了片中Yuki认错人的桥段。
©[年轻女子],片尾宝拉望向窗外,双瞳异色尤为明显但更重要的是,她异色的眼睛也如日本动漫中一样,是有所象征的。
宝拉第一次在阳台上遇到Ousmane时,她说他的西装尺码不合身。
Ousmane说:我西装的尺码尚可变,但是你眼睛不同色这件事,不会变了。
她能用清浅的左眼看到爱与美好,也能用深邃的右眼目睹现实的绝望与残酷。
异色的双瞳就像是人类的两面,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是种美妙的不匹配。
它有着异于常人的不完美,却也与常人的眼睛没什么两样,都是要用它去看、去体验这个世界。
像宝拉一样,收起垃圾,望向窗外,面对未知的生活。
-作者/小两岁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年轻女子》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不论是工作还是亲密关系,不仅需要实现当前的需要(可以是金钱 陪伴 或者是其他的个人需要~嘿嘿),还需要有成长自我实现,不能将自己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其实双方都不会舒服,最终结果只能是双输,这部电影很真实,没有什么很意外的情节,真实得如果你按照这种方式去活,十有八九的处境就是如此。
So 早一些意识到,不论什么时候,维持一个独立的自我。
换位思考对方,其实也未必想要一个黏糊糊的对象粘在自己的生活中。
另外,女主最终回到了母亲身边,不要伤害你的家人,父母的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最糟糕情况下的底线。
📺年轻女子『剧情片』(利蒂希亚·多施、Souleymane Seye Ndiaye、Grégoire Monsaingeon、Marie Rémond)该片讲述的是30岁的宝拉因被交往十年的男友抛弃而崩溃住院,从医院逃出来的她带着自己的猫开启寻找自我的旅行,最终欣然面对新的人生的故事。
2024.9.17法语要说的话一多语速就很急,这电影告诉我们女人永远不能只依靠男人,女主二十岁和教授在一起十年,十年里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做,变成了教授的床上伴侣和摄影模特,女主就像菟丝花一样攀附着男人,随时都可能被抛弃,十年了教授抛弃了她,她一无所有,什么也不会,与社会脱节,被抛弃了还想着回去找男人,最终被迫自己生活,重新去适应这个社会,渐渐地她有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自己喜欢的男人,他不在需要教授了,教授却这个时候回过头来想挽回女主,还好女主拒绝了。
不管什么情况女人永远都不能只依赖男人,都得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要经济独立,要做到即便分手了自己也能正常生活。
原文链接:个人公众号【影/《年轻女子》:三十一岁的延迟生长】很难说自己不喜欢法国电影。
相比于一些一眼尽头的圆满故事,法国电影常显得扑朔迷离。
那种水中月、镜中花的法式节奏很容易让人欲罢不能。
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时候,这种电影也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年轻女子》(Jeune femme)基本算是这样一部电影。
光看名字,就知道又是一部人物塑像式的片子,而且是个女性小人物。
法国电影向来不缺乏类似题材,比如《刺猬的优雅》《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但与那些历经沧桑、参透人生的女主所自然流露的“沉稳”与“豁然”不同,这部电影的女主则是“上窜下跳”的人见人烦。
也难怪台湾将其译为《没人爱小姐》。
一个三十一岁的女人,姿色一般、毫无特长、没有工作,甚至从来不曾工作过。
某一天被同居十年的老男友(自己的大学教授)彻底“扫地出门”,怒火中烧,每天的任务就是去男友的楼下谩骂、砸门。
然而,狠心的男友始终不曾对她做出任何让步。
走投无路、心灰意冷的她,从心理医生那里得不到安慰,从妹妹那里得不到同情,从妈妈那里也得不到温暖。
好不容易被一个陌生人误认为故友而收留了她,最后又因东窗事发而被驱逐。
这样一个倒霉透顶的女人,似乎是罪有应得。
其实在观影过程中,几度觉得自己脑子进了水,为什么非要看它。
故事情节繁琐无趣,而且实在是对女主喜欢不起来。
无论对待工作还是朋友,女主总是给人一副大大咧咧、神经兮兮的感觉。
可是,看着看着,也不知道从哪个镜头起,就再也放不下了。
你会慢慢发现,这个放荡不羁的姑娘,其实很阳光、很率真。
她可以一边傲娇地说着“我宁愿死也不愿在你的专柜工作”,一边又满心欢喜地接受这份被自己“嫌弃”的差事。
她谎称自己是大学生,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照顾小朋友的工作,却又冒着被辞退的风险,“勇敢”地违背家长对孩子的严苛要求,只为了让小朋友能够开开心心地尽情玩耍。
尽管拿着微薄的工资,而且随时都可能卷铺盖走人,但她从不因此郁郁寡欢或顾影自怜,而是尽情投入工作,并深深乐在其中。
当前男友终于“良心发现”,找到她,并让她辞掉这份“烂工作”时,已然成长的她,坚定地拒绝了前男友的回家邀请。
她说现在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感受,她想重回学校。
但这个念头遭到了前男友的嘲讽,他说,这十年你从来没看过一本书,何况你曾经在班上就是最不省心的一个。
女主没有回话,但已经和她成为朋友的观众会知道,此时此刻的她,内心充满了对这个曾经疯狂爱过的男人的鄙夷。
于是,当天晚上,她来到自己男同事的家。
她可能并不爱这个出身卑微的黑人,她可能只是为了证明,离开前男友,她依然有人爱,也依然可以投入别人的怀抱。
最后,在前男友的个人艺术展上(他是摄影师,女主是他的非专业模特),她与前男友彻底告别,潇洒地走向新生活。
仔细想来,这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
说白了就是一个曾经觉得离开了男人便不能活的女人,突然醒悟。
可是,评判一个故事的好坏,或者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不能只靠头尾有没有呼应,或者结尾有没有出乎意料。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人生某一阶段的开头和结尾,其实并没有本质不同。
两点之间,可以是毫无波澜的直线,也可以是曲折起伏的波浪。
关键在于,每个人具体经历了什么。
就女主宝拉而言,她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克服对前男友的依赖,并慢慢发现生活的新貌。
更重要的是,她敞开了怀抱去迎接所有的新事物。
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三十一岁,一个虽谈不上衰老,却也难说青春的年纪。
绝大多数的人都已成家立业,日复一日地奔波于琐碎而现实的生活。
可能谈不上幸运,但也点缀着不少人间烟火的生生气息。
“不幸”如女主,却像一件穿旧的衣服,被“主人”无情地投入垃圾桶,从此游荡在漂泊的世间。
一个被“使用”了十年的女人,一个几乎不曾接触社会的女人,猛然间被抛向现实的洪流,其间的恐惧与不安,可想而知。
这样看,又似乎可以理解,片头她为什么每天都要去“骚扰”避而不见的前男友。
但女主其实也是幸运的。
十年被“掩埋”的生活,终于在某一天重见天日,随处可见的新鲜事物,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好奇心,唤醒她沉睡已久的昂扬斗志。
假如这十年是痛苦的,可能她的一切好奇与斗志早就消失殆尽了吧。
这么看来,这个突然醒悟的“金屋”女人的故事,并不太适合被纳入“女权主义”的范畴(不少影评认为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的作品)。
她只是一个延迟“发育”的女生,而现在,是时候走向正常的轨道了。
欢迎个人公众号:非正式文艺杂记
“凡事不能打败你的,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你可能会感到孤独,但你是自由的女子。
”在影片[年轻女子]的开头,这句话让女主角宝拉,砸了镜子。
几天之后,她在巴黎落魄、游荡——还是靠这句话,站了起来。
一个世纪前,娜拉嚷着争取的女性自由,到了今天,可能还是奢侈品。
不过,影片女主角是幸运的。
她在巴黎街头只短短几天,就从温室一朵小花生长出了顽强的枝干。
影片结尾,宝拉收拾完东西,站在窗前,平静得像个大人。
成长,是巴黎送给她的礼物。
①三十而浪《东京女子图鉴》、《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都市小白打怪升级逆袭成大boss的励志剧情,渐成主流。
别说现代都市职场女性了, 延禧、如懿等清宫娘娘也照样是辛者库—小答应—嫔妃—皇后的晋级之路。
“我天生脾气爆,不好惹”在明晃晃的刀光剑影中,“愿得一心人”的花前月下,显得轻飘苍白。
那么多人脚踩恨天高、一脸“老娘不好惹”地觊觎着C位,可偏就有人,沉溺温柔乡,一晌贪欢。
宝拉,就是后者。
被男友“领养”十年,丧失生存能力,已是先天不足;对方一句“没感觉了”,“砰”一声把她关门外,那就致命了。
电影的开头,宝拉是崩溃的你从来都不是他的全部啊喂。
人家原话是,“你是个迷茫的女人,不过还算让人想睡”深陷痛苦时,本能地美化回忆?
法国电影向来能把生活的朴素细节,拍出花来,比如[年轻女子],在表现宝拉生活落魄时,一点儿没客气。
她不学无术,撒谎成性,跟人交往没边界感;走投无路,只能想到挽回男友,投靠闺蜜,甚至没出息到啃老……
但转了一圈儿才认清现实:无家可归了于是,变本加厉地姿态难看:扯着嗓子在楼下,大剌剌喊男友开门;被邻居骂完,转身就去派对热舞;住廉价旅馆,把老板怼地甩她一句:“你真恶心”。
②成长教育课她不恶心,她只是被自己不熟悉的残酷生活,恶心到了。
“凡事不能打败你的,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这话怎么听,都像是事后装逼的马后炮,真正让你在泥沼里翻身的,还就是一点儿本能的求生欲了。
于是,宝拉连蒙带骗地找到一份照顾孩子的工作,还成为一家内衣店的柜姐。
没想到,走出温室才发现,原来自力更生要有趣得多:
地铁偶遇的女孩告诉她:一个人住,也可以自得其乐
内衣店同事让她知道,什么是雪中送炭
她带小女孩儿吃棉花糖,拯救中产小女孩儿的不开心
她找到冷战多时的妈妈,用短短几天里生长出来的一点儿勇气,化解隔膜宝拉是幸运的。
在被艺术家男友“保护”十年之后,被推出温室, 还能踉踉跄跄站起来。
一堂“成长教育”课后,如梦初醒:原来,被保护的十年,自己错过了这么多。
隔海相望的英伦小岛,漂亮的女文青安妮,看得更透:在成熟大叔的权利春药作用下,她半推半就,终于决定用青春的身体换取眼界和资源后,才意外发现:对于无所不能的大叔来说,她不过是众多向往上流社会,容易攻破的玩物之一。
只几个月,起起落落,像经历了一辈子。
此刻,她是一朵开累了的花于是,重回正轨:老老实实求学,战战兢兢考试,上名校,进名企,嫁心爱的人。
格雷塔·葛韦格说,[弗兰西丝·哈]的女主角,有自己的影子。
身处十八线小城市,眼巴巴望向文青圣地——纽约。
于是,在加州小镇和纽约之间奔波虽风尘仆仆,却也终于拿出了自己导演的得意之作[伯德小姐]。
你看,或早或晚,你都得给自己买单。
③巴黎是主角[年轻女子]不是那种以戏剧冲突取胜的电影,生活流的影像风格加上天然去雕饰的表演,让影片呈现出真实、细碎的质感。
女主角不加修饰、略显下垂的脸,就那么大大方方占据着银幕再比如,手持摄影,跟拍女主角流浪在街头、地铁站,观察、捕捉人物的落拓、自弃;又在朋友不经意一句点拨中,若有所悟。
这是巴黎街头,女主彷徨的舞台影片还难能可贵地还原了浪漫之城——巴黎,并不浪漫的另一面。
内衣店同事或有经济学文凭,或在写博士论文,还有兼职做柜姐的设计师。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职业,站柜台,只是暂时的原来,在二十几岁的半流浪生活中,理想,有时候真的可以当饭吃。
无数个宝拉,在深夜回到出租屋,懒得脱衣服,一头栽床上,累到梦里都是订单号、KPI;可一翻身,依然憧憬着日常生活之外的无数种可能。
这可是巴黎啊。
电影展现的中产阶层,则实际多了。
艺术家男友,对宝拉的生命力感到疑惑:我以为你早就离开巴黎了。
宝拉的雇主——一位中产单身母亲,称不喜欢丈夫,独喜欢丈夫留下的房子。
这也是巴黎。
宝拉浑浑噩噩之时,曾问黑人同事:你为什么呆在巴黎?
“巴黎很美。
”那时候,她还不懂。
影片结束前,医生问宝拉,什么是爱?
“你深夜大醉,身边是个疯子或变态之类,但你却很高兴自己在那儿,这就是爱。
”我自作多情地想:她体验到的爱,当然不是富有的男友。
而来自于与巴黎各色人物的碰撞,来自于街角乞丐、地铁轰隆和偶遇知己、自我觉醒等共同发生的巴黎街头。
-文: 七瓣儿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