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妈是全剧“最聪明的傻子”。
她事事认真计较,“家里有多少饺子,我妈全有数”,复邦说。
硬逼得两个儿子一个婚姻不幸,一个疯了,还逼得自己遭了天谴,患病而死。
正是陶爸粗暴,陶妈精明,才养成复邦的傻气冲动,复华的胆小局促。
与此对照的是孙家。
孙爸是多么好的男人啊!
是他撑起了最高远儒雅的一片天,让孙家一家幸福美满,即使照顾上阿公的不幸,都化险为夷,成为云淡风轻的芬芳,更不用说给了许毅源一个真正的家。
孙爸是全剧最有智慧而隐忍的人,正是他懂得欣赏、感谢孙妈的傻气、奉献、正义感,深深爱着孙妈妈。
因此,许毅源找到了知音人和指路人,是孙爸,也由衷地深爱着得了孙妈真传的一美。
剧中的陶妈、茜茜、朱夫人、妮妮都是聪明女子,却都得不到快乐。
所以孙一美说,“我比你傻,可是我比你快乐啊。
”聪明不等于智慧。
冯妈、一美、孙妈都获得了天意的幸福。
刚刚开始的时候,我知道《光阴的故事》,是因为凤凰中文台上许毅元强吻孙一美。
我看见一美用手拼命搽嘴,茜茜在不远处看。
我以为,这又是俗套的三角恋吧。
那时候我忙着高考,我的世界天翻地覆。
我看着电视上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剧情,我只是傻傻又幸福地觉得,这个强吻别人的流氓好帅好帅,女主角要是和他在一起就好了啦。
后来,高考来了。
在高考前我老在说,高考完了要看世界杯啊,要看看那个温馨的18时30分开始的电视剧,里面的椰子头女孩到底有没有和流氓在一起啊。
高考完了的那天傍晚,下了大雨,我想我要赶快回家回家。
回家奔到那个连色彩都充满了温情的世界。
是啊,光阴的故事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怀旧一个充满了温情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
你知道,任何寄名于怀旧的东西,总是披着一层旧色彩。
那层旧色彩,就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却的,最简单最纯朴的心。
之后,我去逛街去玩去看书都要及时赶回家,看光阴的故事。
我已经很久很就没有追一部电视剧。
还没等到结局,我踏上了意外的旅程。
于是,回来的时候,只能在PPS上补完这部剧。
本来啊,我没有被感动。
我不过是怀旧,我不过是难以释怀,一切像剧中的时光来得匆匆去得猝不及防的青春。
可是,我从第一集看到了最后几集,我看见一美的阿公花了很多钱买了那个红色的头花去哄一美。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不是这样,小时候,女孩子们都爱这样的头饰,我们管那叫头花。
一美真是一个幸福的小孩,拥有那么多的疼爱。
即使又笨又傻,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呀。
苯苯的多可爱啊。
她带着小黄帽背着红书包,还有被孙妈讲坏了说要丑一年的蘑菇头,真的真的很像小丸子。
生日蛋糕啊,弹珠啊,点穴解穴啊(我小时候时叫这举手不动,那时候还有跳房子咧),都是小时候的真实印记。
原来,大家都在过一样的童年,那个又傻又甜的童年。
我还像一美一样,老想着和隔壁的孩子王有一个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一美的头缝了针那么痛,可听到要吃冰棒要马上咧开嘴笑。
长大了烦恼的事多了,心也变得复杂。
人小心也小,一点点甜就开心得什么“痛苦"都忘了。
我爱剧中的很多人。
那个送了全村孩子手枪的麻花叔,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现在的世界真的不会有,他仅仅属于那个单纯的时代。
看到他孤独地离开,我的眼泪就大颗大颗地流下来。
看见一元一美经历重重阻碍在一起,看见一元流泪,看见复邦茜茜重归于好,我都没有哭得这么厉害。
不是有说吗,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剧中的好女孩傻一美真的上了天堂,傻得一直很幸福。
她的世界永远又单纯又真诚。
而走四方的,是茜茜。
她不坏,只是太好强。
连那么傻的一美都说她:”不要再跟自己打仗了好不好?
”可是,这个圆了所有孩子小小梦想的麻花叔怎么就没有上天堂,而是走四方了呢?
再来的是,美元恋很闪很闪。
黄腾浩你真棒,你把一元演得这么好。
我好喜欢许毅源,我也好喜欢孙一美。
我好喜欢这样简简单单的幸福。
许毅源说:“你是大学生了,而我只是一个修摩托车的。
”孙一美说:“我就是喜欢修摩托车的。
”这样的爱,真的没有办法不被感动。
我身边有很多对恋人。
我在他们其中,当一个观众。
这是一个故事,我想要把它写出来。
我发现,现在的故事,多了动感,多了速度,多了其它的颜色。
单纯的幸福,在十八九岁的世界中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已经近乎绝迹。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我没有被同龄人的故事感动,即便是,我们拥有同样的时代心率。
反而在一个离我好远的时光回望的过程中,被他们的故事感动落泪。
最后,我一定要提一提罗大佑的片头曲。
听这首歌,我的思路从童年一直延展到高中毕业。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不断变换着青涩的脸。
一些故事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我被人暗恋,也暗恋别人。
我和那个喜欢的男孩子前后桌,我们一天一天地写情书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年少的信,褪色的压在箱底的圣诞卡我和小伙伴们傻傻地把它们交换我跟你说过的话写过的词词句句,我想你早已忘了吧我的书签上刻划的诗,关于青春关于友谊关于你终究是一阵烟我和那些青春的朋友,要踏上各自的征程不知道我们再相聚的那一天啊是否还有旧日一起把酒言欢时说起的梦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我不再当初那个跟你一起看窗外落落野花的小女孩你也不再是故事里那一个说想和我一起去看名古屋雪景的少年以前我想要回去后来我知道回不去现在啊我想回不去才是对的,只有这样,这些故事才会变成永垂不朽,不会改变,不会老,在我们,都渐渐老去的时候。
用孙一美的眼睛看着周围。
时代变化下家人、朋友之间的变迁,直到最后,孙一美成为编剧,写下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光阴的故事》。
长大的好友们在各自的家中守在电视旁看着自己的故事,至今都记得一个还吐槽“哎,孙一美,你不要找一个长得很丑的演员演我哎”。
全剧伴随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徐徐展开,又在光阴的故事中结尾,人到中年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看了《请回答1988》、《一把青》,然后看这部剧,刚开始真的感觉这啥画质,制作怎么这么粗糙,但是后面看着看着就停不下来了,就像导演说的那种,真正的喜剧是 笑中带泪,泪中带笑,还富有道理。
本来以为08年的剧,都过了12年了,各种笑点泪点应该见怪不怪了很难打动人,而且场景这么简单画面这么粗糙,一般情况台剧感觉都是小成本,毕竟宝岛就那么点人艺人又多电视剧又多,单一电视剧受众不大,但这部剧剧本真的很扎实,真的做到了让人又哭又笑,非常感动,如果非要让我在这部剧和1988里二选一的话,我肯定选光阴的故事,推荐理由如下:一、更贴近生活 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一个村里邻里守望相助,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死去活来,只有平凡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鸡毛蒜皮,连残酷的战争都只有当事人的只言片语,仿佛一切都云淡风轻,但这就是平凡人的生活。
为了生计摆面摊卖面的陶家(4人)、鸡婆的孙家以及在老婆被骗后下班开出租车补贴家用的老孙(算上阿公6人)、冯家(疯了的冯妈以及活宝的冯拍雄,3人)、重组的张家(改嫁的素英带着4个孩子和张家重组了一家,10人)、精明的郝家(2人)、不幸的许家(3人)、当官的朱家(4人)、以及出镜不是特别多的麻花叔、妮妮一家、孙一美的亲生母亲阿芬、孙一美的2个舅舅、何湘颖、 刘敏蕙,主要人物都是眷村的普通人,甚至连官太太朱夫人也就是个丈夫在外面养小老婆 爱子心切爱显摆毒嘴但心肠并不坏的人。
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些人,开面馆的夫妇、开超市的夫妇、卖菜的老爷爷老婆婆、菜摊边杀价的阿姨、骑车上下学的学生、篮球场上的少年、公园里伛偻相携散步的老夫妻……二、人物刻画更细腻 主要的陶、孙、冯、张、郝、许、朱,7家人,除了汪和张的4个孩子,7家的25个人都刻画的很详细,每个人个性迥然不同,只要看过一遍,之后单用听的就知道讲话的是谁,个性很鲜明,人物演的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很多搞笑点和燃泪点,如果表演不到位,分分钟出戏会让人感觉做,完全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反而东施效颦,都2020年了,很多剧都要1.5倍速看,甚至是1988,但这部剧让我放慢了速度,因为每一帧都有情绪在里面,比如说出镜不多客串的阿芬,在临别回日本之际给陈秀好打电话,短短几一通电话几句话,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离愁别绪不舍万般愁绪就在那么短的画面里演绎的很精彩,把那种想宣泄又要内敛的心绪表现的很动容,类似的场景好多好多,如果倍速就会走马观花错过了对白之外的情绪,好难得好精彩。
还有疯子冯妈,因为有时候像个小孩,有时候出口成章帮人指点迷津把人看的透彻一语成谶,有时候疯言疯语,这么多重对立矛盾的特质统一到一人身上,没有出戏的感觉反而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冯妈。
三、背景设定更宏大 战争带来的骨肉分离有家不能回以及对个人以及对他人心理的创伤、海峡两岸隔离到探亲,比如说人高马大很man的陶爸因为睡着了战友帮自己挡枪悔恨在打雷闪电的天气,竟然怕的像个婴儿。
比如说乖巧不让人操心的妮妮因为男朋友出岛出任务被地雷炸死,此后郁郁寡欢,为了追逐那个曾经的他,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就毅然决然的跟完全不合适的陶复邦在一起,2人在婚姻里都不开心失去了自己。
比如去打酱油而被抓壮丁的孙爸,时刻想着母亲让自己打酱油时为自己蒸在蒸笼的包子,探亲时手上拎2瓶酱油,尤其是随身行李转错了地方转到了安徽,独身回河南老家手里只有2瓶酱油,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在。
冯妈因为想妈回不了家,天天在海边等船,曾经的复旦高材生而变成了的疯子。
因为时代的悲剧,所以才更珍惜眼前人珍惜邻里,虽然物资匮乏,但邻里守望,一家有难多家支援,贫困时兜里有100愿意拿出90帮人的感情分外感人。
四、青春 虽然是2008年的剧,但这部剧的青春、懵懂、初恋、失恋、恋爱,陶复邦和茜茜2人的感情以及为了家的责任为了孝而舍了自己的幸福而迷失了自己,让人心疼,索性有这群鸡婆的小伙伴,这是属于眷村人的回忆也是那些年多少人的青春年少也是多少人曾经的光阴。
顺带提一嘴这里面的音乐,听了二十多年音乐渐渐对现在的音乐麻木了,没想到会再次找到新大陆,《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浮生千山路》、《河堤上的傻瓜》、《忘了我是谁》、《为何梦见他》、《小茉莉》等都好喜欢PS: 光阴的故事 电视原声带(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D4y1U7J7?p=2)
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是往前的更大动力,所以我们决定为您叙述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开始之前,请容我提醒你:不管此刻你的心里是混乱,慌张,失落还是其他,总之,先把心掏空吧。
这样才能装下那些被我们不经意留在曾经里的家财万贯,再次上路。
眷村这是光阴里所有的故事交织的关键背景,也是大时代下命运给我们开的一个辛酸的玩笑。
隔着一弯不深不浅的海峡,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的名族迁移,数以百万计的同胞啊,一个眷村一个眷村的相互依融入一个一个新的家,记录着这一群人,从游子成为居民的历程。
编织着家之所在的自我慰藉,编织着另一个我们的教育中从未被提起过的中华。
故事很重人生很轻。
就像若隐若现的光阴总提醒年轻的我们,尽管总希望这世界黑白澄明,光明磊落,可是所有一切都在诉说,黑与白的中间总夹杂的深深浅浅的灰。
而这深深浅浅的灰,才是连接着天与地与人心的重要存在。
慢慢的长大,视线从仰角变到了水平,看到的一切曾经伟大曾经敬仰的东西也淡淡的变成了你眼前的这些。
于是有人开始抱怨有些人开始谩骂开始愤世嫉俗,也有些人,急切的需要有人来告诉他这样的灰度存在的意义告诉他不要放弃希望。
就像我。
然后我就开始追不知道是54集还是107集,你哥你妹综合症和极端的做人并存的台湾大型青春偶像情景连续剧。
《光阴的故事》说回眷村,军人背景的的确确给了这个村子这群孩子这些故事天马行空狗血的合理性,所以无论是善良简单的孙一美,正直勇敢的陶复邦,还是骄傲敏感的汪茜茜,这些退伍军人,哦不,这些在编军人的孩子们受到的道德底线的教育显然的高于善于占小便宜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牛逼的我们。
[没有一个国家的军人是干一辈子的,除了民国,军人的尊严在与保家卫国而不是拿老百姓当炮灰。
岔题了抱歉。
]我的脑中总忘不了这样的场景。
在用来纳凉的巷口榕树下,女人们边摇着扇子边说着怎么来的台湾边流泪,风吹干他们颠簸的汗,也吹干了他们辛酸的泪。
只有没有经历过这一切的孙妈,一个人在悲戚地大声不知向谁申述。
只要陶妈还有一天能抱着打雷天就孩子一样卷成一团的陶伯,那些在眼前出现的战友的亡灵和扬言要打过来的“他们”就不会对陶伯怎么样的,这也是家,这也是家。
孙伯拎着两瓶酱油就走出了关口,在接电话的时候激动流泪得只能勉强挤出几个毫不相关的词,孙妈只是点头微笑提醒他记得吃药。
冯妈等了一辈子的船,安慰着村里每个受伤的人,带大了不愿长大的小拍雄。
这个别人眼里的疯子,才华横溢的复旦女,终究还是等了一辈子的船。
可是这又能怎么样呢。
一群善良的人在一个善良的地方上生活了五十年,结果不是一一死去就一定是这个地方会成为他们另一个离不开的家。
眷村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于是,语言不通又会怎么样呢。
孙爸(河南话)和啊公(台语)鸡同鸭讲的对话中不知道折射了多少人生的哲理呀。
隔墙离瓦又能怎么样呢。
串门吃饭的小孩,絮叨鸡婆的邻居,为村争光的心情,排队献血的积极,哪家有事,不是全村出动。
物质贫乏又能怎么样呢。
比热汤更能在失落的雨天温暖人心的东西你见过吗。
它是一个拥抱,一张大手,一句话语,一个眼神。
它在光阴的故事里。
你能不能感受又能怎么样呢?
时间它像是河流,慢慢地轻轻推送。
民国38年,日据时期留下的房子和在台政府敲敲打打赶工出来的粗糙平房按着军种和军阶分了住宿,组成了一代人住了50多年的眷村。
民国68年,台湾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人均收入过千美元电影院入座率场场爆满,然而所谓的社会进步,就眷村而言,就好像停留在某个阶段,没有跟着台湾一起成长。
作为闽南文化的一支,相信很多潮汕人在看光阴的故事的时候和我一样的倍感亲切。
从混乱的宗教信仰到偏颇的生活习惯,一句句的俗语一道道的小吃,甚至村里的小孩们玩的游戏都能勾起我们本以为埋藏着的珍贵回忆。
八九十年代的潮汕地区,经济滞后物质贫乏民风淳朴,天空能看到猫头鹰飞过村子里的猪经常在窄隘的巷子里乱窜,提上的小河还是可以游泳累了顺便大口的喝,村口的杂货店还是月结,做错事还是绑在楼梯角落接受铁的教育,去买酱油和去隔壁小小喜欢着的女孩家借葱仍是我们课余生活的全部。
一切和眷村一样,只有那份多文化融合下的故事土壤,才是眷村厚重氛围与年轻历史的求同存异,才是眷村之于我们不可比拟的存在。
幸福。
幸福是什么?
或者说那你想到什么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笑起来呢。
这个问题很傻,这不是苏格拉底的自知不是柏拉图的普遍理性不是任何清醒但是毫无力量的哲学。
就像上心理学的时候,刘建新突然停下嬉皮笑脸这样说道,这个世界有很多概念,可关于人生的重要概念不多,比如爱。
但是对其的理解却足以影响你的一生。
虽然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嬉皮笑脸说那大家来解释解释心理学吧。
但这仍让人难以平静。
所以幸福是什么。
让我们在开始的时候立下这样的设定,这样方便我们用最简单的逻辑在每个人的故事里找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的梦。
而这才是任何一个故事存在的意义。
从美元恋说起吧。
这无疑是整部剧里最对的起它的类别的部分了,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咬着抱枕或者忍住笑或者忍住哭过来的。
孙一美和许毅源的爱情,平淡得就像在村口纳凉的那些三五成群的妇女讨论了一辈子的话题,晚上吃什么,哪家的菜又涨了多少钱,充满争议性和鸡零狗碎的繁琐。
可是一想到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和幸福的源泉,却又感慨于这种简单的诉求得到回应所能给爱情带来的轰轰烈烈和这样轰轰烈烈的爱情所能给人带来的改变。
许毅源是一个流氓。
5岁被自己的亲生父亲赶去当小偷,偷不到钱便要关狗笼,也曾经被丢进过河里差点淹死,只因为他爸要骗取保险金去赌钱。
这样的孩子太辛酸,却始终用骨子里的流氓气质执拗地保护着自己的母亲,经历的越多,越是温柔。
在拿着武士刀砍杀自己的父亲未遂之后,陶伯倒着酒对着泪流满面的他说,你是要把你的不幸,当成一个你这么多经历后的果,还是一个你以后能更温柔待人的因。
似懂非懂的许毅源选择把自己灌得烂醉,瘫倒在他自己逃避里。
可是自卑就像巴别塔上掉落的种子,很久很久之前就在他敏感倔强的心中蔓延。
有些事情知道不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做不到是另一回事。
于是和茜茜的相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难堪的结局,就像许毅源自己说的,(第一次看见就像看见了自己,一个比我优秀比我帅的自己,我好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过这也好,让我永远追不上你,这样我就可以一直追一直追,也许这样,我就不会迷路了。
)他们是多么像,一样的孤傲,爱逞强,外表坚强却不够勇敢,一样脆弱,没有安全感,把任何事都埋在心里默默承受。
毅源和茜茜说过他从来没有放弃寻找过这样一片闪闪发亮的沙滩,那里有触手可及的美好。
那是属于许毅源的幸福。
我在这想也是茜茜的同样渴望吧,相像让这两个不对的人心曾经靠得那么近,也给之后孙一美走进许毅源的世界埋下了这样一句话的筹码。
“祝福也是一种爱”“祝福也是一种爱”这是呆头孙一美的幸福。
彼时孙一美暗恋了8年的陶复邦和许毅源唯一想带回家给妈妈看的汪茜茜在一起了。
倔强的毅源自然没有那么容易妥协那貌似玩弄他于鼓掌之间的命运,可是不断的坚持也终于被呆头孙一美这“祝福也是一种爱”的狗屁理论打败。
可是谁知道呢,孙一美又跌倒在无人的学校跑道上哭了多久。
陶复邦对开始打一美主意的许毅源说,她是我妹妹,她是我们全村子的小妹妹,你是和12个人接过吻的接吻狂魔,你要是乱来兄弟都没得做的。
可是许毅源只是呆呆地望着门里面热闹的孙家。
一个有孙一美的家应该不赖吧,这样想着。
谁叫孙一美玩游戏永远是被点穴的那一个,谁叫孙一美那么难过还掩护复邦茜茜谈恋爱,谁叫孙一美要擦去陷于丧父之痛中的他的泪水,谁叫孙一美要白痴地拉住他的机车说朋友的事我就要管,谁叫孙一美要向流着一半流氓父亲的血的他求婚,谁叫孙一美,就是孙一美呢。
有时候在想,如果孙一美不是那么的善良单纯鸡婆勇敢要多呆头有多呆头的话[原谅我已经分不清这是褒义还是贬义了],一切会不会不一样呢。
可惜没有这样的如果,也只有她,才能把许毅源内心仿佛冷冻了千年的冰块融化,顺利的把他拐进了本以为这一辈子也没有资格触及的爱情的坟墓。
一个要给别人幸福的人,注定是要幸福的。
许妈给依旧不够勇敢的许毅源的这句话,更是给孙一美的。
但是我心中希望能真正懂得这句话的两个人,却一直在错过。
陶复邦是一个正直的人。
那次和吴郭鱼老师冲突被抓到训导室,这个倔强的孩子流着眼泪坚定大声的回答教官,“他可以侮辱我!
但他凭什么侮辱我爸妈!
我不是没有家教,我爸妈一个饺子一个饺子的卖,从来没有放弃把我培养成一个堂 堂 正 正的人!
”可是到后来复华吸强力胶,陶妈癌症,这一切都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不是对台剧一直以来的个人偏见在作祟,也不是因为我情商低,•••好吧也许是。
只是我对复邦和茜茜的幸福载倒在如此又现实又不切实际的剧情安排中还是无法释怀。
许毅源从南部回来的时候有和复邦这样说,“我喜欢一个人,是想尽办法拥有她,让她以我为中心,因为我哭因为我笑,你是用付出,铺天盖地不顾一切的付出,我输了,我没你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汪茜茜归陶复邦保护”傻大个,迟疑的稍稍松手。
就被这一条逆流的鱼挣脱开了。
曾几何时,保护汪茜茜是陶复邦的幸福。
“错过了,是为了遇见对的”好像是为了验证自己话语的真理性,茜茜一直在错过。
错过了自己的父亲,错过了童年该有的大家庭的温馨,错过许毅源,错过张叔,错过大学,错过命运•••错过,陶复邦。
这样一次次的错过,也多亏了她是无敌铁金刚汪茜茜。
那被命运锻炼也可以说是摧残得一塌糊涂的坚强,说不上是帮助,可是也陪着她在适当的总结中把伤痛隐忍,拾起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勇气继续前进。
这要是一美,不知道得崩溃多少次的三次方咯。
孙一美对茜茜说:“茜,不要和自己打战了好不好,我好心疼。
”冯妈对茜茜说:“傻孩子,看看那些逆流的鱼,那一条不是遍体鳞伤。
命运要怎么拼啊,只有顺着它流,才能找到上岸的力量。
”张叔对茜茜说:“别怕,别后悔•••永远要记得,不想后悔,就要勇敢求救。
一个人的个性,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知道吗?
”陶复邦隔着一道窄窄玻璃的反光,对茜茜说。
“这次,对了吗?
”原来,保护汪茜茜一直是也永远都会是陶复邦的幸福。
原来,错过了错的陶复邦,是为了遇见对的陶复邦。
遇见对的,这是汪茜茜的幸福。
是的,这是我见到的故事的一部分,这是成千上万个孙一美和陶复邦的故事,这是光阴的故事,这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除去好多好多的欲言又止,除去好多好多不善表达,那镜头与镜头间流曳出来的人文和博爱是文字永远不能触及的真实感动。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日子,填充在我们记忆的明灭的缝隙,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把它遗落了,可是又总会在那恰到好处的时刻猛然惊觉,原来在我们的成长中从来没有过忘记,只是没有被想起罢了。
所以啊,人生或是命运,等待或是寻觅,这只是铺洒在每一个人前方的隐形轨迹,这只是每个人心底最不愿承认的倾诉低语。
成长我以前总觉得成长史一个很突然的过程,就比如你喜欢你女生告诉你她不适合谈恋爱,你一顿伤心过后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
可是当我在那个“汪茜茜归陶复邦保护”的固执少年和沉稳庄重的飞机师之间找不到明显转折点的时候,才发现成长啊,其实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掉了我们多少单纯的快乐,简单的念想,让我们被动适应这个纷乱世界的同时也把属于我们的家财万贯丢在了曾经里,麻木而貌似坚定的走着。
可是长大就是长大啊,身体会告诉你,命运也会告诉你。
不够成熟要长大,不够勇敢也要长大。
慢慢的长大,视线从仰角变到了水平,看到的一切曾经伟大曾经敬仰的东西也淡淡的变成了你眼前的这些然后就有了和我一样困惑的人,像宫崎骏电影里的小魔女,一些一直坚持着的东西突然就找不到了继续的理由。
比如寻找幸福,比如我这样不知所谓的絮叨。
其实望着孙一美那让人皱不起眉的笑容,我就什么都说不了了。
在这条叫做人生的道路上,幸福有多远。
就像一美问许毅源那片闪闪发亮额沙滩究竟在哪里。
请你和我一起相信,只要心里怀着希望,我们就在抵达的路上。
(完)后记:断断续续的写了好多。
从刚开始的考虑逻辑斟酌语气重点提纲,到最后也变成了一堆堆不成体系的赘言。
才发现光阴的故事要表达的东西不是我一个毛头小孩能转述的,比如那两岸隐晦的历史和情感,那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深深关切,那成长过程中的缅怀和激励,在我这里只能是注定的得不到适当总结。
最后,和我说过的一样,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能不能感受,还是请你停下来吧,把心暂时掏空,看看这《光阴的故事》,也看看你自己光阴的故事,相信你会找回属于你的家财万贯的。
谨以此文,记念我闲得蛋疼的寒假时光。
光阴的故事每回看 请回答1988 脑袋里总是会飘过这部十几年前看的台剧,在我脑海里不完整却印象深刻现在重刷,就觉得是部很可爱很温暖的剧。
虽然制作粗糙,剧情过于拖沓。
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部剧里面诠释出来的生活,平凡朴素,心酸苦楚,一天可能很长,一生也很短。
喜欢小地方人们之间的温情与牵绊,喜欢啊公总是喊孙一美大水,还有现在看依然很帅的一元。
意外地发现冯妈这个精神有问题的人物竟也是个让人又心疼又羡慕又十分有魅力的角色,在跳舞时候,在无意说出许多真理的时候,在偶尔清醒谈论过往的时候,仿佛看到当年复旦大学里那个闪闪发光的学霸美女小君。
人其实很渺小,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微乎其微。
那时候岛上只分外省人和本地人,但大家都是中国人。
那其中有很多回不了家,可能到死都没等到团圆的游子。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隔着一片大海,你过不来我过不去。
而现在的两岸有新的悲剧但我仍然认为这是时代遗留下来的悲剧,但…是两种悲剧大不相同。
和许多人一样,当初看这部剧是因为听闻了《请回答1988》抄袭本片的传闻,当时还有些小激动,因为华语片也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了而且还是十多年前,于是找来资源,将106集的电视剧一口气看完,也算得上是我目前看过的最长的电视剧了先来说一说 《请回答1988》 是否抄袭本片的问题,我认为谈不上抄袭,人设固然有些重合,但情节方面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只能说徐誉庭王伟忠和《请回答1988》的编剧想法差不多吧,或者说韩国人受了本片的启发。
《光阴的故事》编剧谈《请回答1988》再来谈一谈这部剧的本身,我认为106集每集45分钟的长度未免有些太长了,剧情难免有些水的成分,以至于孙一美生母来相认与陶复华犯精神病的情节占据的篇幅太长,但所幸随着近几年netflix进入台湾,台剧的篇幅开始向十余集的日剧看齐。
故事情节编排方面,本片真是一部大杂烩,有怀旧童年,有校园恋爱,有家庭伦理,有甜甜的美元恋,还有虐心的复邦与茜茜,不出意外的话,你总会找出你喜欢的情节
美元结婚照
一美、一元、复邦、茜茜和拍雄
童年打棒球时更能触动人心的是自强一村的邻居情谊,小小的眷村里居民成分还挺复杂,家家情况各不相同,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相同的,是这些人中的善心,当张叔出事时,当陶妈住院时,当冯爸出车祸时,总会看到这些居民们极尽所能的互帮互助,就连常常把“我一定要搬离这个烂地方”挂在嘴边的朱妈,也会在冯爸出事时慷慨解囊,也会帮助孙家严守一美身世的秘密,也会在脑子中风后从美国千里迢迢回到眷村来看一看老街坊。
朱夫人回家小小的自强一村,是30年台湾时代的缩影,是属于光阴的故事
陶妈妈说,第一次看到刨冰的时候哭了,因为想起了故乡的雪;孙爸爸在深夜看妈妈去世的来信;一直在等一艘回上海的船的冯妈妈……他们深藏在心,或者是曝露于阳光下的隐痛,他们的第二代,尚且能用台腔的国语唱:草鞋是船爸爸是帆……这船还可以行到黄河岸,可以夜泊青纱帐,随着他们的老去,他们的下一代的老去,再下下一代们现在还能明白乡愁的这枚邮票吗。
台湾绿营日益强壮,蓝营心怀鬼胎,真正想要统一,想要能重回母国的,只有那些眷村的孙爸爸们,陶妈妈们,冯妈妈们,他们不关心什么主义,甚至很多跟孙爸爸一样,只是出门买个酱油就被果党抓了壮丁,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他们在岛上认真生活,创造了眷村,创造了眷村的牛肉面,和当地人生下会讲客家话的下一代,但是他们没有话语权,甚至在慢慢老去、离去,他们已经等得太久,这样的伤痛,已经太久太久!
所以,所以!
解禁军歌!
《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_哔哩哔哩_bilibili坐上那动车去台湾,2035去台湾(童声版)_哔哩哔哩_bilibili坐上高铁去台北?
国台办:一定会实现!
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光阴的故事》这部台剧的主体故事非常温暖,最打动我的当属高大帅气又心思单纯的陶复邦。
从小时候开始,陶复邦就倾尽所能保护茜茜。
当其他同村不懂事的同伴们嘲笑茜茜是拖油瓶,当她在游戏中被点穴,当被朱妈妈冤枉,陶复邦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为汪茜茜解围。
就算遇见也很漂亮的妮妮,陶复邦依旧只把心留给茜茜。
在这部剧结尾他们终于复合了,这份凄美的爱情拥有了个童话故事般完美的结局。
爱一个人也许就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和算计,一心一意喜欢着她/他就好。
如果对方也正巧喜欢你,那就快快在一起,别犹豫。
人这一辈子短短数十载,烦心的事太多太多,只有爱能治愈悲伤,也只有爱用心就能感知到。
很喜欢周杰伦的那首《简单爱》:“我想带你回我的外婆家,一起看着日落,一直到我们都睡着;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像这样没担忧,我爱你,你爱我。
”爱也许就不需要过多考虑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一辈子都能牵着手,一起看日落到睡着就足够美好了。
*对了,陶复邦对孙一美和陶复华的哥哥式爱也很感人!
他对一美的对象说:“这是我妹,你不能欺负她,要不我饶不了你”(真的超man);复邦居然会愿意帮弟弟复华坐牢,太有牺牲精神了。
**也特别特别喜欢演一美小时候的演员傅珮慈,她长得也太可爱了吧!
***虽然这部剧某些情节价值观不太正确,有时候有些狗血剧情,但大体来说还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暖剧。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地方看到有人谈论这部电视剧,虽然我年纪不大,但是对这类怀旧剧目一支很有感觉,所以找来看。
在前20来集的时候,我对这部片子的感觉非常好,尤其是第一集,那个小一美给人的印象太深了。
在这20多集里,虽然一帮年轻人的生活给人一种青春爱情剧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说,非常的切合电视剧的主题,几家住在一个村子里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虽然简单而又清苦,但是大人乐观积极,孩子单纯善良,邻里河蟹互助,如果就这样下去,这帮孩子终将长大,走上社会去面对他们的生活,这中间会有波折,也有痛苦,但是应该大体上是平凡的。
但是到了张叔失踪以后,这个调子就变了,灾难开始大规模的降临到这个小小的村子,先是张家,然后是陶家,连剧中人都发出感叹,这个村子的风水是不是出问题了。
最后,当孙一美莫名其妙的冒出一个亲妈的时候,我觉得搞出这种狗血剧情的编剧一定是疯了。
就标题来讲,这部剧应该是一部生活纪录片,好比大陆的金婚。
事实上op的最后有个副标题,叫做--献给在物质贫乏岁月里互相扶持的人们,证明的上述的观点。
我很喜欢这个副标题,因为切入点很好(比金婚强),显然从50年代到80,90年代是台湾从重建到发展到腾飞的时期,片中的人物经历了物质的贫乏到丰富,他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相互扶持一路走来,这其中有苦有乐有波折,但是让人怀念,这就是为什么第一集开始老陶住在高层公寓里为找不到一个挂门牌的地方而闷闷不乐的原因,过去邻里相扶的日子回不来了。
但是到了片子的中期,在张叔失踪以后,情节变得异常沉重,苦难接踵而至,这让观众有一种怪异的感觉,这个村子到底怎么了。
苦难是一定的,但是家家哀恸就有点过分,毕竟这是光阴的故事,不是人间悲剧大合集。
到一美那个妈跑出来的时候,编剧就彻底疯了。
显然,虽然张陶两家的悲剧虽然突兀,但是是有隐患的,张叔是跑船的,想叫他出事,随时都行,更不要说复华了,花了将近5,6集来埋伏笔(都不叫伏笔了,整一明示),发疯只是众多可能之一而以。
但是,一美这个妈第一没有征兆,第二还推翻了过去的剧情,完全就是一个硬生生插进来的东西。
孙家一直是我认为的一个幸福家庭的典范,没有客观的隐患(比如张家),夫妻二人在生活上的态度好得没话说(相比而言陶家两夫妻是失败的,复华事件说明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陶妈和茜茜的约定更是看出了陶家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所以孙家搞出这种事情来让人觉得非常的奇怪和没有必要,当看到孙妈跟孙爸两个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我算是明白了,这编剧把挺好的一出生活纪录片搞成了催泪弹,而且是故意的。
当然,我无从得知台湾的电视观众是不是比较喜欢催泪弹,但是我觉得故意搞催泪弹,还搞得在这么生硬,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陆的电视剧比台湾的水品高不少。
把一个生活剧变成了催泪弹,编剧不是疯了就是换了
开头挺好看的,十几集后来开始觉得节奏不对,可能这部就不能急,得慢慢看,非常家长里短。眷村里的场景一看就是搭的,很假。。。我没有觉得一美元很好嗑耶。。里面的cp感觉没一个好嗑的,偏现实的家长里短。
真的是太狗血,啥都说抄袭,没看出来
这类型怀旧片本应非常真实细腻,奈何浮夸和狗血无处不在。前面还不错,配角老一辈的戏挺出彩。后面感情戏真的又臭又长,特别是陶汪作得不忍直视。大部分人都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说话,永远在欲言又止,人物行为也匪夷所思。最难以忍受的是,刻意而泛滥的煽情,标榜着善良的人做着自私的恶心事,却总能以身不由己为借口。感受不到真实的故事,只看到在演戏。
可以,可以,可以,我感觉哎呀,就是哎呀,就是哎呀。陶家的剧情太抓马了。然后美元恋挺萌的
是怎么做到这么高分的,眷村的故事线是蛮感人,但是真的过于狗血和冗长了,看了28集就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了一共100多啊…好像豆瓣对台剧都过分宽容吧
汪茜茜婊得无语,孙一美像个智障……
106集,绝了,最喜欢孙玉章这个角色。
看到中间很烦躁,其实可以不用拉这么长
很治愈
凤凰开播
虽然制作简陋,但是内核太深情了。极其现实,极其朴实,看的时候无数次想起在白先勇那看来的大陆遗民这个称呼。
今天看了《请回答1988》,顺便在豆瓣搜《光阴的故事》,却发现前者的观看人数20多万,后者5千多,也没人提两者的相似点,而我认为编剧看了光阴的故事。倒也不怨国人,毕竟有当时电视环境影响,但追韩剧的人啊,其实在国境之南,在一衣带水的岛上,有中国人的后代写的与我们更有认同感的剧情。
陈怡蓉这个时候居然快30 她演的一美很可爱哇 说实话和请回答系列的编剧风格还是完全不像的 气死我了 为什么这么对茜茜 好恶心
看了三十集 狗血到吐血
太长太长,但是看完之后,觉得怎么这么快呢!他们就像是我们生活的写照,都是一样的小时候一起玩耍,上学,放学,长大找工作,结婚,搬家。眷村故事就像是我们的故事。
抄袭剧,恶心,不建议有高分。
好喜欢一美和茜茜
孫一美。。
不明白什么叫“又臭又长”可以看这部剧
一美长大后的人设太无语了,没必要演成一个白痴一样的吧,家庭剧又臭又长,也就🐑的那几天打发时间看看。弃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