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剧中对于某些世界观妖魔化的叙述,毕竟我没有历实中去考证,是否真的迫害如此严重。
单就电影自身内容而言,是一部传教士式的电影,先说说主人公的背景,一个在集中营成长的孩子。
他通过身边人的话语去了解世界,以身边人说讲述的世界观去看待这个世界。
他是一张有了底色纸,而那颜色是蒙蒙的灰暗。
一段送信之旅,与其说是逃亡或冒险,不如说是对主人公心灵的淬炼。
起初的猜忌、恐惧在伪善、利用、漠视、戏谑中挣扎,在亲情、友情、怜爱、仁慈中成长,终以善融化坚冰,让他回到他的天堂,他母亲的怀抱。
他的旅程是人生的苦旅,正如教士们的苦修,他们寻找的不也是天堂吗?
在镜头上,我喜欢他对于自然美好事物的描绘,如果拿任何的风光篇比较这部电影都不落下风。
所以抛开一些东西,这部影片值得一看,不要去讨论它的内涵是否深刻,它就是它,一个孩子的精神苦旅。
片子很早以前看了,记得是深夜。
整体感觉很舒服,剪辑也很棒。
被小男孩的勇敢与坚强深深打动。
记得他的眼睛,不相信任何,却又渴望得到关怀,不愿别人看的更深。
在想如果是我经历着一切,有没有勇气与他做同样的事情逃出控制逃脱摆布,奔向自己美好的人生。
一切看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美好,有些事情还是不敢去做去追求,真是可悲。
这一次,从集中营里逃亡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
他的逃亡路线,竟然是从保加利亚前往丹麦。
一路逃亡,一路成长。
学会信任,学会微笑。
沿途诗画般的风景,却始终无法安抚一颗充满阴霾的心灵。
能够挽救人心的,终究还是人心。
这是一个充满救赎意义的童话。
海报上的大卫正像索菲亚说的:如此严肃的眼睛,如此严肃的脸。
他有着难以向任何人开启的心扉,他一路孤独地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从保加利亚到丹麦……这是根据安妮·霍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英文名字就是I AM DAVID,这是他从飞机上走向他失散多年的母亲说的第一句话。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尽管一路艰辛,不过我相信他最终还是能够接受这个美好但是还残存着残酷的世界。
他从小就被关押在集中营里,对于这个世界他充满着疑问,而更多的是恐惧,因为他的身边人间惨剧一幕接一幕,而他最亲近的一个叔叔为了一块他偷的香皂当着他的面被士兵枪杀。
他想着更多的问题,而其中最让他向往的就是自由,他相信“自由会改变一些事情的”。
一个集中营的军官成全了他的自由梦想,并且交给了他一封信,给他指引了一个方向,经过漫长的跋涉,他需要到一个叫做丹麦的遥远国度,把信交到当地的政府,而这位军官也正是杀死那位帮他承担罪名的叔叔的凶手。
在把信交给他的同时,军官告诉他:“集中营外的世界也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别相信任何人”;而被杀的叔叔在临死前的一个晚上曾经对他说过,一个人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他的回忆停留在看着父母被抓走的时刻,他根本无从辩识这两种方法的正确与否。
而当他亡命逃跑的时候,他必须学会甄别……还有学会微笑。
尽管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的现实,可是当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望着蔚蓝的大海和美丽的乡村,看着陌生平和生活着的人群,他的双眼充满着疑惑却看不到一丝冷酷,甚至他冒着生命危险闯进了燃烧着的茅屋救了玛利亚一命。
他靠着助人为乐一次次地度过了难关,而给以他小费和礼物以及报答的陌生的人们给了他更多微笑的理由。
他甚至相信手里捧着面包,头上有着光环的伊丽莎白的图片会给他带来好运,而就是这样一张图片,他还把它送给了玛利亚,并且企求能够保佑善良的玛利亚一家。
我不由得想起《美丽人生》的幸存的孩子,当他开始面对第一辆冲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苏联军队的坦克后,以后他的人生中该还保留着对于生活和梦想的希望吧。
人性本善,即使战争需要残酷的杀戮,即使为了拯救需要牺牲,可是保留在人心底的良知总会保佑人类的美好得以延续。
他幸运地遇到了索非亚,是索非亚要求他敞开心扉,认识他自己。
在瑞士这个美丽友好的国度,在一片赞歌声中,他面对着上帝,身边站着一个佩枪的军人。
这是在离开集中营后他再一次如此近的接近枪口。
当他怯懦地说出“你好”的时候,这个军人露出的笑脸让他终于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本质是善良的,正如索非亚说的。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好的,尽管也存在少数人的残酷血腥,可是就如他见到的遍地美丽的景色是一样的,集中营的悲凉冷酷的人间地狱他再也无从见到,尽管他还遇到一次游行示威所发生的冲突。
他终于微笑了,真实而快乐地笑……电影最后终于给了这封信圆满的结局,原来是集中营的军官爱着大卫的母亲,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她伪造了假的身份让她逃出了集中营。
而她一直以为她的丈夫和孩子已经在集中营中被杀害了,在来到丹麦后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小说。
军官又为大卫做了一样的事情,把大卫的身份证明放在信里让他带到丹麦去就是为了让他找到他的母亲。
电影最后,大卫走下飞机,迎向魂牵梦萦的母亲,说的唯一句话就是:I AM DAVID。
千历尽艰辛送信的过程,就是寻找母亲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找自我,寻找人生,寻找社会真相的过程……最后,强烈推荐片尾曲,由Damien Rice演唱的《Cold Water》將此歌用得聖潔“ lord.. can you hear me?or am i lost?”
印象最深的是David和Mrs. Sophie坐车回Sophie家时,把手伸出窗外学飞机飞越山脉。
当时真的很感动,历经磨难的他是多么向往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多么希望有一天能翻越眼前无穷的障碍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生活。
正如某些评论说的,导演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是以一种陌生的视角(也就是大卫的视角)来感受着周遭的种种,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大卫的已知范畴,敦促着警醒,唤醒着好奇,从而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最终弥散开来,旅程正是充满一种未知的魅力,才会激起我们的不倦向往……极力推荐这部温情电影。
最初,是被那个在探照灯下不停躲藏的小男孩惊恐的样子吸引。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个仅仅12岁的孩子四处逃窜?影片的开头就有介绍,二战后的中东因为有很多人和他们的新政府发生抵触,被送往了保加利亚劳工集中营,许多家庭被迫分散,大卫也因此和母亲分开。
集中营的生活艰苦,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鞭打,凶杀,各种残暴的事情发生在大卫眼中,人们变得麻木,这种阴影笼罩着他,因此对自由的渴望越发强烈,他的朋友也告诉他:“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但如果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于是,大卫决定出逃。
我不知道,是一股什么样的信念和勇气让这个12岁的小男孩穿过严密的电网,和躲过戒备森严哨兵。
或许,是对自由的渴望吧!
影片中,始终会出现一位年轻男人的声音,帮助大卫进行逃跑计划,他说:“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去做,将信件送去丹麦,途中不要拆开信封来看,也不要相信任何人,一直向北走。
” 一直,一直向北走,一路向北。
有人说,这是关于信任的一次较量;也有人在影评中这样说道:成长就是一次逃亡。
大卫的这场经历就像我喜欢那本书《小王子》里面的主角,他们共同有一段长远的旅程,只不过,小王子总是带着智慧的眼睛看世界,而大卫的眼中闪烁的是,沉重。
逃亡路上,大卫脑海里总是回旋着朋友对他说的那件话:“不要相信任何人。
”恰恰相反的是,如若不是途中所遇之人的帮助,大卫几乎很难去哥本哈根的吧!
就像画家老太太的说的,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
在轮船的仓库里被发现的时候,他给了那个船员一个指甲剪,我想这并不算是多贵重的东西,总之在船员的帮助下他抵达了意大利。
那里是四十年意大利的乡间田野风光,好像一下子之前的阴暗消失殆尽,安静祥和的风土,令人无比很温暖惬意。
面包店的老板答应,只有他能帮忙工作,可以给他一些吃的,告诉他遇到苦难伊丽莎白可以帮助他,可是当他看到店外的和老板交谈警员时,他逃走了,这一刻,他似乎有些坚信,嗯,不要相信任何人了。
此时,他的指南针摔坏了。
从面包房出来到辗转流浪至农场的小屋旁就下了大火中的玛丽安,他一直用怀疑,不信任,警惕的眼神看周围的人。
当玛丽安告诉他,她身边的人都是有着完整的家庭,她也很喜欢自己的家庭时,大卫告诉他,他有讨厌的人。
我看得心有些微微的疼,这个孩子的眼里已经没有爱了吗?
和玛丽安的优雅的谈吐博览群书的气质相比,大卫似乎显得有些无知,有些和世界脱节了,这与他多年的引种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吧!
他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微笑,直至在米兰遇到了画家老太太。
她给他画像,带他去她家做客。
看着面前那张柔和的脸,摸着猫咪柔软的毛,他想起来和自己分离的母亲,那一刻,他的眼里氤氲着细小的水汽。
老太太给他讲自己死去的儿子,告诉他如何去信任,如何微笑。
在这个安宁的小镇,大卫抱这老太太哭了,他太累了。
那是他睡得最安稳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他踏步在碎石铺着的地步上,看在长凳上和休息的老人,在书店看到他记忆中很熟悉的书,听画家老太太讲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和儿子分离,军官帮助母亲逃离灾难。
他终于放下一切武装与包袱,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他把信件中的证件交给警局,从而结束了一切困难。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也大大松了口气,结束了,他终于回到了哥本哈根,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影片最后,大卫下飞机场对母亲说:“我叫大卫。
”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我叫大卫。
穿过淙淙溪水,茂密森林,大卫遇到了可爱的玛丽安,善良慈祥的老太太,还有给过途中遇见的那些人,他找到了哥本哈根,得到了成长,也学会了信任和微笑。
我反而觉得这不算是一次逃亡了,虽然途中有委屈,伤心,绝望。
但是也有温暖的人,大片热烈盛开的金色向日葵,风轻轻拂过脸庞的感动。
亲爱的朋友们,请相信,在这个所谓的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世界里,只要勇敢,你就会到达你的哥本哈根。
“活着能改变事情,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于是, 为了活下去,大卫带着挚友约翰给予的信念开始了颠沛流离、浪漫写意的逃亡生活。
从克罗地亚到丹麦,东欧至北欧的跨界旅行。
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却在一个孩子深浅、蹒跚、迷惘、坚定的脚步中,仿佛通向世界尽头般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
本是为了生命的逃亡,却在一幅幅的诗情画意中,将一种名为浪漫的情愫烙印在了大卫的心里。
于是,我们同大卫一同忘却了深夜平原的黑暗孤寂;一同翻越了高高栅栏对自由的隔离;一同摒弃了苍茫大海的随波逐行;一同尘封了过往不堪回首的记忆。
再回首,童真的大卫在水池里嬉戏的怦然心动(私认为这是本片最唯美的一个镜头 呵呵);阳光下灿烂的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田;比天使还要美丽善良的少女玛莉亚;以及懂得用乐观填补疮痍的老者苏菲。
一切的一切,只要微笑,不再悲伤。
由地图的此端至彼端,大卫在流浪、在寻找、在旅行、在成长。
挚友约翰让他学会相信自己;水手罗伯特让他明白处世与沟通;老妇人和年轻夫妇使他懂得等价交换;少女玛莉亚让他初尝暧昧的心跳及家庭的美好;老者苏菲则是教会了他相互信任、保持微笑。
地图上的旅行,生命之途的旅行。
旅行的策划者,劳改营里的军官。
因为命令,拆散青梅竹马的一家。
因为救赎,绘出了一张地图,安排了一次旅行。
大卫目的地的到达,也是他对自身沾满罪恶的灵魂的一次涤洗。
总是在梦中见到,那张熟悉却又陌生,靠近却又远离的脸。
每次触碰,将梦惊醒得支离破碎。
一本《旅行的哀愁》,大卫赫然发现,自己同作者一样,同在这个惨败的世界踽踽独行。
作者的容颜,脑海中若隐若现。
闪电般的复苏,那已被压迫至枯萎的记忆。
于是,旅行的目的地:彼端的丹麦。
即是,早已淡忘却永恒隽永的温暖的港湾。
“船上偷来的那张印满番茄的意大利地图还皱巴巴的躺在口袋里;被解雇的罗伯特会不会用我交换给他的珍珠柄小刀重新开创一番事业呢;美丽的玛莉亚,你是否感受得到我留下的温暖???
那是我对圣玛莉亚的祈祷;安闲的苏菲奶奶,我和画像上的自己已经不太像了,欢迎么,我一定会回来看你。。。。。。
”影片的另一个译名加《送信到哥本哈根》。
信,即是生命的寄语;哥本哈根,则是地图尽头的幸福彼方;而大卫,就是那传递光明的天使。
传递着最后的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从克罗地亚到丹麦,从生命的低谷走向转折,一生一次,一次一生———永不停滞的地图上的旅行。
虽然只有一只指南针,一个肥皂,一把小刀,一块面包,但大卫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他人友好的帮助成功地把信送至了哥本哈根。
脱离集中营的自由和随之而来的各种麻烦的出现让他在一路向北的路上获得了许多的成长,也逐渐打开了心扉。
最初心中的那份不信任也不复存在,甚至在最后获得了新生,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在这部电影中,最先触动我的是他对自由和生的渴望,“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但如果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这也是他开始逃亡之旅的心灵起点,之后从保加利亚到丹麦的哥本哈根他放下的心中的枷锁,开始了相信并信任世界是有爱的存在,也迎来了生活的曙光。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正如大卫一样,在某些时候就像刺猬,直接打开内心世界,让其他人发现自己的心灵深处。
或许这也是我们即将上改变之课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彼此更加信任,发现生活中爱的所在,活得更加精彩纷呈。
{自由是个飘渺却又让人无限憧憬的疑似泡沫却有石头般厚重的东西}看影片时总有错觉,仿若自己就是大卫,一个倾其一生寻找自己认识世界的孩子有着反复受伤却坚定追求的执拗,那么请允许我以你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
我12岁,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压迫和丑陋下,每天能见到血腥的场面,他们用皮鞭不停的抽打,他们凶神恶煞的眼神里总是透露出一股股杀气。
而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父母在何方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在自己,于是我认为这就是整个世界,是的,我害怕惶恐,我想逃,可是几乎没有人能够活着出去?
但是约翰告诉过我,要勇敢的活着,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只知道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我不如死掉,一次偶然我无意偷了一块肥皂约翰因为替我顶罪被手枪当场枪毙了。
我只记得,他倒下的样子,并且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于是我开始了一个人的逃亡之路,我只有一个坚持下去的目标,就是把警官交给我的信送到哥本哈根,我对内容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我与哥本哈根的距离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地球没有独自一人踏出过这个监狱。
我从布满带电铁闸的外围逃走,我爬不上去只有不停的用手刨洞,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小手哪里来的力气竟然在巡逻员发现之前顺利从地洞中逃走,我回头看了一眼他们焦虑并疑惑的眼神,并由此带来身体的扭曲和夸大淡淡地笑了,这第一次是意味着我终于解放了吗?
我靠自己逃脱了那些凶神恶煞的人的魔抓,于是我拼命的跑啊跑,我没办法像谁倾诉这种快感只有不停地跑。
路上碰到的人都问我: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为什么我一个人没有人担心我吗? 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叫大卫,大卫是不是就可以解释我是谁了呢?
只是想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妈妈温暖的笑着轻柔地抚摸着我叫我大卫的景象,我对其他一无所知,如果不是有这封信的任务我也不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我不属于这个世界任何地方不是吗?
我更不愿意提起那个布满蜘蛛网没有温柔的监狱。
那里的人都不会笑,我没有朋友除了约翰,但最后他也被杀死了。
直到在一次大火中我救了一个女孩,我的世界开始有了一点点改变,她会牵着我的手对我灿烂的笑她和我讲起莎士比亚说很多美好的事情她给我看地球仪告诉我哥本哈根在哪里,她们全家都待我礼貌客气,用丰盛的晚餐欢迎我。
他们一直说感谢我的伟大和无私。
我不懂什么是伟大我只是知道生命如此可贵,我会拼尽全力去拯救任何人。
我僵硬的脸本没有一丝表情只有面对着她的时候我终于懂得了嘴角上扬是因为接收到心里发出的幸福讯号。
这就是约翰告诉我的“世界的美好”吗?
这是他让我寻找的东西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心开始相信美好。
我没有停留继续一个人上路了,因为我不属于任何地方我只是出狱来完成送信的任务。
途中一个满头白发的奶奶坐在一整片的湖边,没忍住好奇走过去看了看,我不懂什么是美因为我记忆里只有冰冷的铁闸。
奶奶执意要给我画像,她说我严肃且执着她好奇为什么12岁我的眼神里就流露出许多无奈和伤痛。
我一如既往的沉默我不能告诉任何人我曾呆过的地方,我要时刻牢记约翰告诉我的原则:不要相信任何人。
她住在哥本哈根附近的小城,我坐她的车避过了检查护照的程序顺利出境。
晚上奶奶留下我在她家住,第一次感觉到被拥抱的温度我靠在奶奶身上眼泪吧嗒吧嗒流,这是我第一次将这些天一个人在外面的情绪爆发出来,是的我相信了奶奶并且把信给她看了,她竟然帮我联系到了信寄去的地址而且亲自把我送上了去哥本哈根的飞机。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到哥本哈根下飞机见到脑海中妈妈那张带着温柔的笑脸向我迎来,我忘记了那个冰冷的监狱和约翰被枪打死的痛苦,并且开始相信这个世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根据世界经典儿童励志小说《送信到哥本哈根》改编的电影《I Am David》重新解释了这句中文经典成语。
谋事在人,论心不论智,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只有突然勇敢的心。
成事在天,天不助人,天只负责看,看地上有没有肯爱你的陌生人。
12岁的小男孩David,能够逃出集中营,跨越4个国家,行程万里,找到自己失散10年母亲。
替他设计逃跑路线的人,是个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无论在小说原著中,还是电影里,都没有名字。
他突然勇敢了,他悲悯这个孩子,还没有尝过自由的滋味,就要死了。
他,很不负责地,指了一条向北的路,告诉David:北方自由。
12岁的小男孩David敢于越狱。
勇气来自另一个陌生人的死亡。
为一块肥皂,被一枪爆头。
那个叫John的狱友,是自愿替他死的。
David不明白为什么?
就想,也许,这就是天意。
那就,向着北方,向着自由,跑吧。
12岁的小男孩David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母亲,重逢的那一刻,他还是不敢叫:妈妈。
他生怕这一切,都是善良的谎言。
他只敢轻轻地说:I am David。
等待命运的仲裁。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部揭露美苏对抗、全球冷战、政治恐怖的丹麦小说,在中国,变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少年版。
给儿童励志了。
难下到的片看的时候都觉得好看一点
真的比小说差远了,整部电影显得很仓促
成长是一场逃亡?宗教隐喻还是比较明显的 还是有点太过用力的感觉 没想到的是它会出现cold water
John??? Seriously!!!??? 不得不想起Finch说That’s the name you prefer, isn’t it? I know you have several. 难道这是小乔的恶趣味吗? BTW 海报是骗人的 又名少年大卫的奇幻之旅
他不需要物质 需要的是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抚慰
记得反映前苏联阵营强迫劳动营的片子有看过《旋风中央》,大清洗期间1800万人被送去西伯利亚劳改营,500万人再也没回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亦是如此,强迫劳动营在保加利亚各地的许多地方运作。这些营地建在建设中的水坝、煤矿和某些农业区附近,与纳粹的集中营同样恐怖,也在大卫的童年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与创伤。大卫一路逃亡,所见所遇无不冲击着大卫的世界观。他的内心有着对劳改营的恐惧,也有着只身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向往,对约翰因自己而死的愧疚,对放他一条生路的狱警的感激,对帮助他的卡洛一家的惊慌失措……他不知道人究竟是好是坏。直到大卫遇到苏菲,一个失去儿子的慈爱妇人,告诉大卫这个世界应有的模样,并在苏菲的帮助下回到丹麦,与母亲相拥。约翰和苏菲是片中非常出挑的配角,在情感升华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男主一看就是个衣食无忧甚至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演的太做作了
最感人的应该是约翰那段……
很轻的叙事和表达,最后小男孩踏上飞机,伴随着背景乐响起,我还是几欲泪奔
优酷上叫《送信到哥本哈根》
童眼看世界,颇似 太阳帝国 的基调,更为纯洁。电影原音很棒...
沉默平静中的勇气,唉,trust no one,怎样的伤害与恐惧
都是为了自由~~一路上找回理应得到的美好。结局太美好了点,配乐很棒
叙事节奏有点差,面包师,送啤酒,送汽油,富豪以及游行队伍甚至卡车司机的情节似乎对故事都没啥推动作用,旁白也特别烦,用回忆来表现不好么。故事是不错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绝望,要相信有人会分担你的痛苦,会帮你解决困难。不过结局太童话了,与二战的故事背景太矛盾了。
如果死了,啥都没了
such serious eyes,serious face,but that's as far as i can see, because he doesn't want to let the world to see him any further.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everything, i just want you to know you are safe here.然后他终于可以放下防御。
题材很好不过一路的艰辛成长被弱化了好多 变成一生一死的唯美
英汉同传最后一节课,陈亦峰老师在课上放的。他说,本来想放《真爱至上》,但太多人都看过了,故放此片。片中的David坚强而敏感,在一路的游历中,终于放下心结,看到美好。可参看王怡的影评《成长就是一场逃亡》。
不知是不是改编自小说的缘故,从文字意象到影像的转换并不流畅,这种情绪可能文字表达才更热烈深刻。
知道damien rice就是因为这部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