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怒呛人生第一季

Beef Season 1,怀恨在心,牢骚,𬺈龁人生

主演:史蒂文·元,黄阿丽,约瑟夫·李,扬·马齐诺,雷米·霍尔特,崔大卫,佩蒂·安武,阿什利·朴,玛丽亚·贝罗,贾斯汀·闵,安德鲁·桑提诺,米娅·塞拉菲诺,雷克斯蒂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3

《怒呛人生第一季》剧照

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怒呛人生第一季》剧情介绍

怒呛人生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凡无奇的一天,两个路怒症的邂逅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失意的承包商丹尼·周(史蒂文·元 Steven Yeun 饰)不仅被白色奔驰车挡住去路,还遭到车主的无情鄙视。怒火中烧的他驾驶红色皮卡一路追逐,最终却以失败告终。随后不久,他通过车牌号找到奔驰的主人,谁知对方竟是一名女子。女人名叫爱美·刘(黄阿丽 Ali Wong 饰),她独立创业,有着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丈夫有意无意的忽视却总让她充满愤懑和不满。丹尼的出现让两个路怒症心底的怒火都得到宣泄的出口。他们想方设法调查对方,攻讦彼此,与此同时又把身边的人卷了进来。 这场争斗看似无休无止,没有尽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父子大变身盲杀津门烟云老爸快跑市政厅超级食人鱼海市蜃城阿斯特拉罕致命少女姬权少的贴身翻译官千铳士代号021间之楔杀手一班魔镜杀007:无暇赴死王屋山下的传说虎鹤妖师录鹿鼎记聊斋变异醉玲珑番外之玲珑醉梦爱之情照桌子梅林传奇第四季阴阳师极地重生雨夜奇案简单易懂的现代魔法梦游夏威夷超次元学院2

《怒呛人生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每集的选曲出处

Episode 101O-Town “Liquid Dreams”(2001)Hoobastank “The Reason” (2004)Episode 102Collective Soul “Shine”(1993)P-Lo “Same Squad” (2018)Tori Amos “Cornflake Girl” (1994)Episode 103Steven Yeun and cast “O Come to the Altar”(originally by Elevation Worship, 2015)Incubus “Drive” (2000)Episode 104Sugar Ray “Fly” (1997)Limp Bizkit “Nookie” (1999)Morphine “Cure for Pain” (1993)The Offspring “Self Esteem” (1994)Episode 105Shearwater “Natural One” (2013)System of a Down “Lonely Day” (2006)Episode 106Steven Yeun and cast “Raise a Hallelujah”(originally by Bethel Music, 2019)Paula Cole “I Don’t Want to Wait” (1997)Christina Aguilera “Genie in a Bottle”(1999)Bush “Machinehead” (1996)Episode 107Steven Yeun and cast “Amazing Grace” (lyrics by John Newton, circa 1779)Keane “Somewhere Only We Know” (2004)Episode 108Grant Lee Buffalo “Mockingbirds” (1994)Episode 109Tad “Jinx” (1990)Björk “All Is Full of Love” (1999)Episode 110The Smashing Pumpkins “Mayonaise” (1993)

 2 ) 但凡是一个在外挣钱的,妈宝也要养小三的

花了三天时间才看完,越看到后面越觉得,男主真是一颗毒瘤!

同样是亚人同样面对一些东亚问题,为什么他就能把一切都怪罪到别人身上!

连他以为他弟挂了他也要说是女主的错,我真的服了,除了怪别人,陷害别人以外没做什么好事。

最多只能说同样也有东亚人那种看重家庭的心思,对爹妈要好,要想尽办法给爹妈买房把爹妈接过来,对女主女儿也很贴心,我甚至觉得这种贴心当中也掺杂着植根于他自己身上那种对家庭的渴望。

昨天晚上看到第七集实在太晚就睡了,今天下午把最后三集补完,真是太明智的决定,最后三集太精华了。

其实我觉得男女主的背景甚至根本不需要去介绍,很少有东亚男女不会面临类似的情境,小时候家中有人出轨但绝口不提,长大后终于有提的资格了父母却已经回到了和谐状态,但过去所造成的创伤会一直延续。

小时候听见的无数紧闭的门背后的争吵,因为孩子和金钱的争执,从小就对孩子有所求的生活。

我们老中人实在太懂了,可能外国人不太理解吧,他们的生活体系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结尾男女主讨论人类生孩子就是为了将自己过去的创伤传递给下一代,但不知道到底最初是谁先这样做的。

女主说曾经以为生个孩子就圆满了,希望从小孩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但她忘了小孩恰恰是最需要无条件爱的,而不是那个付出的人。

所以如果不教她如何给出无条件的爱,她只会因本能而索取。

似乎进入一种死循环,就像女主说的一样,我们都是食尾蛇。

如果亚人代表一种底层,那亚女就是底层的底层。

拼搏奋斗,说了无数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做了无数不眠不休的工作,最后为自己买了房子,也有了小有名气的公司,但甚至不敢跟老公说他水平太差,还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听对方说,说出来,没事的,我可以理解你。

事实上是,说出来不仅得不到理解还要被指责。

因为与父亲糟糕的关系所以不常回家,结果回家爹说的第一件事是你也应该给我们买个房子。

想和妈妈聊自己内心的创伤妈妈只想逃避。

结尾男女主对话的时候他们讨论为什么我们不能开心。

和我前段时间的状态太像了,因为各种事情堆杂在一起,但只能自己一件件去解决,那种焦虑烦燥的状态持续太久,让人难以放松难以开心。

但旁人不能接受你这样不快乐的状态,别人就认为你应该快乐,不应该抱怨,不应该愤怒。

还有一点我特别共情的是女主说,当你感觉无处为家的时候,你就自闭了。

前面她跟婚姻咨询师对话的时候她没办法说出自己的秘密,其实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她相信老公结果老公跟Mia柏拉图,相信老公但老公非要报警,把事情推向更严重的地步。

她虽然相信老公,但不是全然相信的,她老公承受不了太多事实。

我们女的能不顾及男人的面子吗,男人如果丢了面子可什么都做得出来。

但她不能失去家庭,就算这个温暖的家庭只是一种假象,她也难以放弃。

她老公之所以出轨未遂不过是因为他是一个太过妈宝胆子太小的家庭妇男而已,什么都承担不了。

但凡是一个在外挣钱的,妈宝也要养小三的。

收购女主公司那个女的作为一个白女完全理解不了为什么眼前这个如此成功的亚女这么不能放松自己,对家庭如此看重。

她说平常说的那些屁话都只是为了讨好别人,平常穿的都是平凡的二等货不过是不想太露富以免受到别人的嫉妒。

她说一切都会过去,女主也是这么想,但一个想的是及时行乐,一个想的是一切都会结束,什么都会失去。

悲凉的底色可能真的印刻在我们每个亚女心中吧。

女主如果真的学会了她的生活哲学一定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可惜我们亚女最想要的两件事,爱和钱缺一不可,所以大概率人财两空。

亚男一般都是先挣钱后谈爱,所以他们大概率还能得到钱,等得到钱以后对爱就没那么渴望了,甚至会贬低爱的存在,因为世界不是从得到爱的角度来评价人的。

说实话,虽然最后男女主理解了对方谅解了彼此,但作为一个上帝视角的看客,我实在很难谅解男主,真的是一颗毒瘤,为了自己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又担心惹麻烦所以也不敢做太过分,一个怂蛋,还不如Isaac,垃圾得很。

但我们女的无论如何也比男的有勇气,总是率先一步鼓足勇气面对真相,真好啊,大步向前吧,相信自己,为自己加油,一切会好的。

 3 ) 我好累,为什么还要看这么累的剧

亚裔不分性别、年龄、阶级,都能让自己活得很疲惫,可能也是种本事。

这种普遍性的压抑究竟哪儿来的?

始终觉得这跟父权文化有关:个体得不到尊重,情感也无法舒展,只好追求外部成就和权威肯定(external validation) 来获得价值感——得不到容易钻牛角尖,得到了还得面对无尽的空虚。

艾米就是这样一位凡是能让自己累着的元素一个不拉下的女主:心思细腻又争强好胜,事业家庭看起来都维护得有模有样,搞完装修还有精力搞外遇……能不累么?

其中有多少是她真心想要的,有多少是为了别人的目光?

她的 “香草” 配偶乔治,含着金汤匙出生,高大帅气还顾家,表面看是个不错的伴侣,但艾米是因为相爱而和他在一起,还是因为对方符合各项条件呢?

按说拼命努力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心里会充盈着幸福(至少也是平静),但她却显得苦大仇深。

在“路怒事件” 发生后回到家,满腹怒气和疲惫的艾米,尝试对乔治泄洪,结果还没说几句就被对方“来,深呼吸” 打住了。

乔治养尊处优,习惯了有人替他操劳,根本无法理解艾米的焦虑和痛苦,艾米不可能才知道他是这种人 —— 但怎么办呢,嫁给他是自己的决定,只能继续表演亲密,自欺欺人久了也许就真信了。

亲密根本不需要假模假式的仪式和样板戏的话术。

乔治说,“要感恩” —— 他非但无视艾米的情绪,甚至言语中带着训斥。

安慰人不是这样的。

爱是在对方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提供安全感,在对方不开心的时候想办法让对方开心,而不是教导对方 “要有安全感” “ 要开心乐观” ——这不但否定了对方的努力,还侮辱了人家的智商。

男主丹尼:多处情节暗示了这是个不靠谱、但不自知的人。

干活马虎(sloppy),明明没资质,偏要拦下修剪树枝的活,差点从树上摔下来。

就算为了养家不择手段 ,但接单后,为了安全起见,总该钻研一下吧?

并没有,大摇大摆地裸考。

也许他骨子里就是觉得自己很厉害?

这种自信谁给的?

父母呗。

长子从出生那刻起,就被口头赋予了能力、才干、权威……不需要时间和心血去挣。

长大后发现自己居然很普通,就通过打压别人,来艰难地维护自我价值,做出偷偷扔掉弟弟的大学申请书这种极端恶劣的事。

本质上根本没有将弟弟当成主体,而是衬托自己有责任感的客体,其实他一没能力、二没胸怀去担负家庭责任。

失败的人生表面上看是被家人拖了后腿,实际没那么简单。

丹尼的父母 :典型的亚裔长辈—— 觉得儿子应该给他们提供大房子住,发现愿望落空马上表现出失望的心情。

而他们的孩子一旦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就会被全盘否定,并没被当成努力的个人获得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难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丹尼,会有恰当的、稳定的 “自我价值感” 。

表哥埃塞克:处处表现出“男子气概”,成天把家人挂嘴上,搞非法勾当导致丹尼一家失去了家庭旅馆和收入来源,再通过借钱等避重就轻的方式“补偿”对方,而自始至终丹尼都没有拒绝。

亚裔家庭里个人责任(personal accountability) 和群体责任和稀泥的现象,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边界,责任很难落实到个人身上,更容易导致找借口和承担无能,间接巩固了家长制。

父权文化特别强调责任感:权力高位者爱表现得愿意为他人付出、承担责任,但其实连为自己负责都做不到。

全剧只有乔治最会心安理得地舒展和放松,目睹勤奋上进的配偶被焦虑和绝望折磨,丝毫不为所动。

能做到这点也不需要出生多优渥,只要冷漠就已足够。

太让人窒息了,为什么我要看这个!

 4 ) 东亚人为啥不开心

平时有耐心看剧的的时候比较少,但五月看完了两部剧,都是口碑发酵得高分剧,一部是国产的《漫长的季节》、一部是NETFLEXT的《Beef》(怒呛人生)。

虽然两部剧的故事完全不一样,但是都是用喜剧演员演绎的致郁剧情片。

关于《漫长的季节》说的人已经太多,90年代的一个深秋,遥远的一个响指,是几个家庭的破碎,几个人生的终结。

看过的人心有戚戚焉,勾起了关于那个年代的灰色记忆,幸好人都是健忘的,时间可以让一切都不那么痛苦。

今年东北文艺复兴的好剧还有另一部《平原上的摩西》用几乎是纪录片的方式白描了一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看上去是那么的平常甚至有些无聊,但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人生的重大变故可能就是暗藏在一个个看似太普通的日常之中,虽然哭不出来,但是悲伤是那么的巨大。

这部剧由于拍摄手法的原因,评价好像比较两极化,但是我很喜欢,是一种很少有的观影体验,用镜头来说话,没有多余的对话。

扯远了,重点是想说一下《BEEF》的。

好莱坞近年来开始喜欢拍亚裔的故事了,电影有《瞬息全宇宙》、动画片有《青春变形记》,还有这部《怒呛人生》。

看过后两部,不能说不好看,但是总有种说不出来的别扭。

好莱坞的固定亚裔模式:控制狂父母,想要干涉子女方方面面,讨好型人格子女,压抑自我迎合父母,大家都是为了对方好,最后都很憋屈。

《BEEF》里面的男女主两个亚裔,一个是底层打工人Danny,拼命工作想要给父母买房子;一个是事业有成的女性Amy,赚钱养家还要讨好婆婆,忍受无能的丈夫。

两个人虽然不同阶层,但是生活都很努力,靠自己赚钱,混的也不算差,但两人都充满了怒气,一副压抑住自己不发疯的状态。

看剧的时候,我不理解,这份怨气到底是因为什么?

是对现状的不满么?

好像也不是,是无法改变么?

好像也能做出了改变。

那么这份憋屈到底是在哪?

这两天忽然悟了,亚裔(这里主要指东亚)的压抑,大概是来自于过分的责任心,以及自我满足的牺牲感。

男主Danny, 韩国裔,打各种工想方设法的赚钱,肩负起买房让父母过好生活的责任,还得为好吃懒做时不时惹事的弟弟“擦屁股”。

女主Amy,华+越南裔,靠自己努力创业买了大HOUSE,供养不懂事的丈夫,艺术家自居的婆婆,明明是为家付出最多的人,但因为忙工作被女儿疏远。

两人都是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把一切压力都一肩挑起,但最后却也得不到一句感谢,甚至可能还会来一句“你怎么这都做不好/谁让你做的”, 总之吃力不讨好......但是确实啊,谁让你做的?

自己的付出到底是为了别人好,还是一种自我的满足?

最后一边被责怪为控制狂,另一边委屈的发疯。

说到底,付出本来就不应该追求对等的回报,最能自洽的付出还是应该为满足自己为出发点。

Amy回到自己父母家,对父母说,她所希望得到的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

讨好型人格往往认为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够优秀够努力付出够多才能获得爱。

但也许现实是,哪怕你足够优秀付出的够多,仍然得不到爱。

爱,非常的主观,不是等价交换,越是靠索取越得不到。

要得到爱,其实首先是对方是个有爱的人,他本生就有爱。

西方拍的影视中,总喜欢把亚裔家庭的亲子关系拍的很拧巴,控制狂父母,渴爱的子女。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身处在东亚文化中,子女也是明白父母的爱,这种爱不像西方父母喜欢挂在嘴边,而是身体力行的付出,实打实的付出精力体力,付出存款的支持。

虽然有养儿防老这句话看似是一种有条件的付出,但是实际上有几个父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都是想帮子女减轻负担。

比起轻飘飘的一句love, 亚裔的爱好像会比较沉重,但这份沉重感可能还是来源于社会条件。

亚洲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人均稀缺的资源。

从古至今都是高度内卷之地。

最近查了一下,东亚三卷国,日本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和德国面积差不多,哪怕是几十年的少子化也有1.2亿人口,比德国多了3000万。

而出生率垫底的韩国,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有5000万,比日本更加拥挤。

从人均资源来看,人口还有很大的下行空间。

那么,亚裔的压抑感大概来源于对资源匮乏的恐惧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内卷的社会容错率极低且机会成本极高,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主要还是担心子女走了弯路而陷入绝境,是对风险的提前预防。

而比起其他地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亚人有着更大的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改变命运的渴望,同时对享乐以及不负责任带有天生的愧疚感。

就像剧中的Danny,生为家中的长子,随时紧绷着,认定要想方设法赚钱要帮破产的父母,罩着不靠谱的弟弟的,把一切控制在手里。

而女主,虽然已经阶级提升,但小时候父母因为她读书学费问题而吵架的那一幕仍一直埋在她脑海里。

那么,为什么亚裔很难开心?

还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匮乏;为什么要有牺牲?

因为不得不做出牺牲......而这种匮乏感因为牺牲而造成的愧疚感,哪怕在长大后成功之后,恐惧却仍在。

比较来看,剧中另一个亚裔,Amy的老公,一个吃软饭的日裔男反而显得比他们俩都松弛坦诚许多,大概原因是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曾经富裕的家庭,哪怕自己不赚钱,他仍活得自我。

所以,不是亚裔开心难,而是亚裔经济发展起步晚,一代人要紧绷着努力摆脱贫困,为了是下一代能没心没肺开心的生活。

经济环境的变化,可以让一切的观念都改变,比如曾经最热衷家庭生育的东亚,谁能想到如今最不婚不育的地区。

 5 ) 难得好剧,不是爽剧

A24新剧《怒呛人生》正延续着人们对《瞬息全宇宙》的热情,上线才几日,在豆瓣从8.0涨到8.9,不得不说,复仇情节,仍是无聊生活的解药。

《怒呛人生》里的艾米·刘和丹尼·周是一对冤家cp,多少有点《杀死伊芙》的感觉。

他们身上的诸多标签里,「失控」是最核心的一个,缺陷再度成为可被角色发挥的超能力。

每当主角失控,我们就知道好戏将至,有人要遭殃,观众都在期盼邪恶事件发生。

艾米和丹尼并没有反社会人格,他们只是身处于不被察觉的深度抑郁之中,无论是谁暗示起这样的「消极」,都会被他们激烈否定。

但不可消化的情绪是需要发泄的,人们带着火药桶上路,就等着被糟糕的路况或其他火药桶引爆。

《怒呛人生》的故事正始于类似的路怒事件,本来是偶然引爆的冲突,但两个人的互不退让暴露了当下的无助和绝望。

为什么他们会痛恨一个陌生人?

甚至为此复仇,疑心有刁民想害朕?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痛恨当下的生活,却将爪牙对准更偶然和无辜的人,而不是真正伤害他们的一切。

这是一种可以互相传染的人格分裂,越向上爬,灵魂越跌落深渊。

《怒呛人生》显然是推了艾米和丹尼一把,原本生活逻辑是规避风险,可剧中的路怒症男女竟然还要去做一些危险的事,在旮旯处搞砸一切。

首先,编剧很擅长用低级误会引爆复仇行为,平时精明又稳重的人会一秒变成绿巨人,把所擅长的谋生手段变成谋杀手段,于是剧情在多数时候具备了荒诞属性,也因此抖了不少包袱。

这也正是本剧的高明之处,家庭剧情能够瞬移到类型片,人物又能稳住重心,总是在耍完美的漂移,看得又爽又扎心。

艾米的角色最初被设想为一个中年白人,也就是演员斯坦利·图齐那样的类型,但因为主创对「种族话题」没有太大的表达欲,才选择了一个亚裔女性精英。

如今看来,这决定了剧情走向,也用对了黄阿丽。

可能直到最后一集,观众才能恍然大悟,艾米和丹尼并非两个在性别、阶级对立的角色,而是在童年经历创伤,长期被控制和压抑的连体婴。

艾米和丹尼来自完全不同的阶级背景,前者是成绩优异的洛杉矶植物设计师,后者是绝望的建筑承包商。

他们住着不一样的房子,开着不同档次的车,被同样的虚无吞噬。

艾米有让丹尼艳羡的事业,并准备将其出售给一家公司,她希望靠这笔交易保障未来的生活,让自己喘口气。

讽刺的是,多年来她努力赚钱养家,最终拥有家庭幸福的反倒是自己的丈夫,连女儿也和她也不那么亲近。

艾米并非天生的牺牲者,她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就标好了价格,连女儿也不会给她无私的爱。

反观丹尼,银行、家庭、思想的局限性使他无法获得想象中的成功。

他是一个倒霉的承包商,父母失去了在洛杉矶的汽车旅馆,搬回韩国等着儿子有了能耐把他们接回去。

可是他创业失败,资产归零,靠爆吃汉堡王和在教堂里痛哭流涕填补空虚。

比起艾米,他是真正的loser,其失败绝非因被美国社会边缘化,他是被大男子主义支配的受害者,妒忌,自大,又无比脆弱,在被否定时会诞生暴力倾向,做最错误的决定。

唯一让他获得价值感的就是所谓的「长兄」身份,对弟弟的控制和想要成功的迫切心理让他把自己包装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

艾米是更现实的,也是更灵活的,她尊重脚下的梯子,知道怎么做才会让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让家庭也由此获益,更厉害的是,她也知道自己要从家庭和婚姻里索取些什么。

和艺术家二代的婚姻,一个能言会道的婆婆,还有那把价值不菲的椅子都是交易的一部分,都是她拓宽资源的垫脚石。

为了谈成生意,她微笑面对玛丽亚·贝罗饰演的女巨富,和绞尽脑汁揭发自己的小人相安无事,甘愿为乱花钱的婆婆买单,既能在豪宅里自我推销,也能在暗地里拿钱息事宁人。

艾米有成为家庭女主人的顶级天赋,善于伪装贤妻良母,精打细算着过日子,里里外外体面得要命。

艾米的丈夫也是某种典型男性,艾米肯定了他的人品和性格,他便安身于此,对金钱和工作毫不关心。

他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也得到母亲、妻子和女儿的三重肯定,但他同样在婚姻中伪装单纯,隐瞒欲望。

作为妻子,艾米自然无法在这样的丈夫面前生气,但他的慢节奏在家庭内部有绝对的统治权,他做一个好父亲,艾米就不能做一个坏母亲。

无论遇到什么,他只会告诉艾米慢下来,深呼吸,却又不负责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当然,家庭之外还有美国社会对亚裔整体的刻板印象,比如温顺、努力、服从。

为了融入社交圈,艾米甚至有意培养这种能力,但《怒呛人生》却告诉观众,这些人到底有多么失控和绝望。

李成真笔下人物的暴力和愤怒背后均有动机,每一个不快乐的人都有不快乐的原因,但他们会假装快乐,并为自己的不愉悦编造毫无关联的原因。

这些深层次的痛苦会磨灭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感,只见一代又一代都在追求并不想要的东西,逼迫自己和亲人牺牲。

艾米和丹尼在很小的时候就get到了这些。

他们是被这样毁掉的,也在继续毁掉身边的人。

丹尼对待弟弟的方式非常残忍,表面上是想让两兄弟永远捆绑在一起,其实断送了弟弟的前程。

弟弟终日沉迷于游戏,找不到自我,成了和丹尼一样的无能狂怒者,他对艾米从迷恋到仇视,这股愤怒后来酿造了更大的悲剧。

事实上,他们都错误地认为自己无法向任何人展示真实的自我。

这些内容我们也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感受到,可除了这些症结,艾米和丹尼还有难得的同理心。

无论阶级如何,他们总能在彼此身上看到相似的痛苦,感受到一样破碎和凌乱,也因此卸下防备,抛却仇恨。

《怒呛人生》数度反转正诞生于主人公波动的情绪和良心发现。

无论如何,愤怒都是比隐忍更加健康的情绪,《怒呛人生》肯定了愤怒,就是肯定了伤口,为和解提供了可能。

毫无疑问,A24已经掌握新的叙事潮流。

 6 ) 这部爽剧,值得每个东亚人发疯五分钟

大家好,我们是弯弯字幕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热门剧集是《怒呛人生》当你最后一个闹铃醒了,你睡眼朦胧的赶紧收拾起床,然后匆匆的开上车就赶去公司。

但道路上总有那不守规则的司机随意插队,并线给本来有些困意的你,吓出来一身冷汗。

偶然一次可能你只是车里嘀(祝)咕(福)他一声,可是几乎每天都会遇见各种不守规则的司机,你的路怒症早已经不允许你和善了,有机会必定摇下车窗,送上一句问候。

《怒呛人生》就是讲述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路怒事件。

丹尼·周(史蒂文·元饰)是一个失败的承包商,心中愤愤不平,与艾米·刘(黄艾丽饰)正面交锋;艾米·刘(黄艾丽饰)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有着独特的生活。

面对着这次路上的争端,看似简单,其实事实上是面对生活中一直紧绷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可以疏解的口子。

艾米拥有着外界人所羡慕的生活,老公体贴顾家,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有着成功的事业,住着大house,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而艾米真实的生活,其实是老公废柴且无法让我满足,女儿有情绪问题,怎么做也无法让婆婆满足。

工作的压力让人时刻紧绷。

在遇到丹尼这次事件,遇到这个陌生人,艾米可以在他面前毫无伪装的展露,因为他无从得知她的修养,她的体面,也无需再在他面前伪装成一个成功的女人。

艾米可以在他面前极端表露她的真实感受,俗称发疯。

这是一部围绕亚裔生活的片子,展示了东亚人一辈子都活在规训下,就算受到委屈,也只能想到去仇人家里撒炮尿以解心头之恨。

我们的快乐只有所谓的体面,来自虚荣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

面对真实的世界,我们无法单纯地享受sex,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这一切都要加上意义与理由,才能获得享受的价值。

这就是咱们东亚人,一辈子拧巴矛盾,一辈子晦涩难懂。

我们痛苦来源于此,却又在这种隐晦的爱中寻找真理,获得像揭晓谜底一样的快乐。

如果你在生活中,为了体面,不断的奔波忙碌,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不断的怀疑纠结自己这一生单程旅行中到底怎么活才有意义时,可以看看这部剧,找寻一些答案。

感兴趣的朋友请查看评论区~

 7 ) 《怒呛人生》:每个东亚人都值得发疯5分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 文/知庸东亚裔创作者,近年来在好莱坞声望见涨。

一系列由他们主导,讲述美国东亚裔移民生存境遇的影视剧,开始走上前台。

韩裔移民题材的《米纳里》《弹子球游戏》《过往人生》等影视剧,被奉为年度佳作,也在奖项上收获颇丰。

关于华裔移民的《瞬息全宇宙》,票房不俗,还成了奥斯卡大赢家。

亚裔移民们,终于不再只是好莱坞的路人背景板,不再被西方刻板印象所困,他们的故事,开始被更多人看到和喜爱。

《瞬息全宇宙》的出品方A24,就又推出了一部几乎由全东亚裔阵容打造的美剧《怒呛人生》。

延续这一题材的势头,剧集在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获得100%新鲜度的顶级评价,媒体评分同样高达85分,成为今年最佳剧集的有力候选。

在国内,豆瓣8.9分的表现同样惊艳,如网友所说,这是一个“每个东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剧集的两位主角,一个是韩裔,一个是中国、越南混血,男二号则是日裔。

他们的故事,牵引出东亚各国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图鉴。

尽管几位主角都已是移民二代,但东亚文化中的自我规训与自我压抑,依然流淌在他们血脉当中。

无可排解的负面情绪,最终让这两个东亚人,决定发点大疯。

01 东亚人的黑色喜剧《怒呛人生》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路怒”事件,心情极度压抑的男主角丹尼周,开车偶遇了极度焦虑的女主角艾米刘。

两个陌生人因一起小小摩擦,瞬间发疯互怼,就此结下梁子,用尽种种离谱手段破坏对方生活,成了两人痛苦人生中的最大乐趣。

两人互害与自毁的疯狂能量,也成了剧集故事的最大推动力。

与近年来亚裔移民题材影视剧大多相对严肃的风格不同,《怒呛人生》在两个主角的种种疯批行径中,成了不折不扣的黑色喜剧。

但高度类型化的外壳,并未影响剧集的社会表达,角色们东亚式的行事逻辑,始终是驱动故事的核心。

在东亚文化的影响下,两位主角都并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只会要么在熟人面前一味压制痛楚,要么瞬间发飙,把积压已久的愤怒,无来由地倾泻到陌生人的生活中。

对彼此发疯,成了他们获得愉悦与平静,维系表面正常面目的唯一方法。

两人在强颜欢笑与疯癫暴怒之间反复横跳,高度不稳定的精神状态,诠释了什么叫“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让剧集始终保持如过山车般,情节从一个极端无缝冲向另一个极端的极强节奏,保证了极高的可看度。

类型强度与怒火一同不断升级,最终酿成两人生活中无可挽回的灾难后果,让剧集黑色喜剧类型的“黑色”,彻底成了东亚人难以自控的情绪底色。

在黑色喜剧的“喜剧”上,剧集依然贯彻着极其东亚味的表达。

密集台词中暗藏的笑点,往往是聪明且机锋的“地狱笑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频频出现的种族梗、性别梗让角色们一秒破防,而他们越是冒犯别人或被别人冒犯,越暴露出他们作为东亚人,无法自洽的脆弱内心。

“地狱笑话”成为这群东亚裔角色们在表面和谐下互相伤害的双刃剑,被冒犯者瞬间狂怒脱离假面,被从未消解的创伤所席卷,冒犯者则通过抢先一步向他人捅刀,假装自己对创伤满不在乎,但其实只有同为创伤受害者的他们,才知道哪把刀伤人最深。

一切笑点皆是痛点,这就是属于东亚人的黑色幽默。

更多笑点则源于两位主角不稳定精神状态下,时刻爆发的狰狞与狼狈。

他们有时被对方气到如野兽般嚎叫,有时又不得不露出标准假笑,两种反差状态的随时切换,在夸张表演中被呈现得无比荒谬爆笑。

观众被两人的疯批逗乐,但这却是两人最痛苦的时刻。

活在东亚人生标准下的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

02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好莱坞既往对东亚文化的呈现,往往流于功夫、茶道等种种刻板元素的简单拼贴,极少有真正深入的描绘。

但或许得益于一众东亚裔主创的人间观察,《怒呛人生》对东亚文化的分析深入肌理,甚至比大多数东亚本土剧集还要深刻、全面。

作为移民二代,丹尼和艾米两个主角,其实并没有在东亚真的待过几天。

但从父母一辈相传的,压抑情绪、鼓励牺牲的东亚价值观,依然顺着血脉,对他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东亚身份还让他们在美国社会饱受歧视,这种歧视有时表现为直接的暴力欺凌,有时是旁人不经意间一句基于种族刻板印象的调侃。

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表面只能一笑置之,内心却伤痛郁结

这些过往,让两位主角陷入了极其矛盾的心理。

他们别无选择且不自知地,成为了东亚价值观的继承人,但在明里暗里的歧视影响下,内心却憎恨着自己的东亚身份,以至于把对自己的厌恶,借着匿名的假面,发泄到同族身上。

东亚文化中自卑又自尊的一面,非但没有因漂洋过海而消减,反倒在移民们身上愈演愈烈。

东亚标准对主角们的影响,还体现在事业、家庭的多重焦虑上。

在强调拼搏进取、力争上游的东亚社会,为了始终保持在前列,人们必须一直努力一直卷,生怕丝毫懈怠,就会把之前的一切成就毁于一旦。

尽管丹尼和艾米分属底层和中产两个不同阶级,却都被一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支配,光是维持现状,他们就不得不忍气吞声,拼尽全力,搞得身心俱疲。

对事业的高要求,源于东亚社会既定家庭分工的督促。

成家立业,是东亚社会对成年男性的统一标准。

正值壮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丹尼,因此必须扛起重担。

东亚女性,则承担着顾家育儿的重任。

作为职业女性的艾米,还不得不兼顾家庭与事业。

工作没有让她实现个人解放,反倒让她背上更沉重的负担。

两人所经历的事业、家庭焦虑,都是东亚式一元价值标准所造成的,极其典型的东亚焦虑。

但可悲的是,他们既是东亚焦虑的受害者,又将人生的一切建立在东亚标准之上,因此成了这种标准的最忠实拥护者。

丹尼口口声声强调着传统价值的重要性,艾米虽早已无力平衡家庭与事业,但在公开场合依然贩卖着自己作为“完美女性”样板的神话,催眠别人,也成功催眠了自己。

而当他们历经波折,真正实现梦想之后,内心却依然空虚。

世俗意义的成功,并不足以排解内心积压的苦痛,情绪处理模式的本质性失调,终归会让疯狂再度爆发。

在一次又一次难以抑制的发疯中,《怒呛人生》并没有止于浮夸笑闹,而是让这些疯狂指向东亚心态的深层矛盾性:人们既自尊,又自卑,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既追求成功,又不知为何追求。

两位主角的个体困境,映射出的是整个东亚价值体系的结构性困境,无处发泄的他们,只能最终走向不可理喻的疯狂。

03 直到大厦崩塌除了发疯,东亚人还有什么方式获得救赎?

对于这个问题,《怒呛人生》的回答是极为悲观的。

两位主角,一个曾求助宗教,但相对虚无缥缈的教义,不足以平复熊熊燃烧的怒火。

一个曾接受心理治疗,但偏向理性平和的疗法,不足以打开紧闭的心防,正如剧中一句名台词,“西方心理疗法对东方头脑没用,你就是最好的证据”。

家庭,也没能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在东亚社会结构下,家庭本就是对个体进行压迫的最小单元,因此他们希望在家庭中寻找“无缘无故的爱”来治愈自己的尝试,注定失败。

通过生育或照顾小辈,寄希望于让对方来解决自己人生中的问题,也只会让压迫代代遗传。

剧集对东亚家庭观念的态度,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否定,与其说家庭是避风港,不如说家庭和谐的表面假象,只是成员们内心躁动的一块遮羞布。

这样的表述相当大胆,也是令人一声叹息的真实。

宗教、心理治疗、家庭的防护网尽数失效,两位主角似乎只剩发疯一条路可走。

但剧集最终还是为他们,也为全体东亚人指出一条明路:只有不再一味压制情绪,将自己的痛苦坦率真诚地与他人沟通,才有可能走出受害与加害的轮回。

在黑色喜剧的强节奏中间,剧集不时留出气口,让主角与自己生活之外的陌生角色,产生意料外的共鸣,面对陌生人,他们才难得能敞开心扉。

剧终集更是彻底反类型、反高潮,一整集都是关于两位失去了一切的主角,在流落荒郊野外面临死亡之际,终于第一次交流了彼此的无力与空虚。

这让《怒呛人生》的结局,成为剧集疯批表象下极度悲观绝望的气氛中,留下的最后一点亮光。

两个在死亡面前被剥离一切家庭、阶级、种族身份的死对头,最终意识到他们其实面临着相同的困扰,甚至在幻觉中交换了身体,用对方的唇齿,讲出自己的苦痛。

他们安慰着自己身体里的对方,用彼此理解,实现了自我疗愈。

这个结局无比浪漫,因为它相信人与人的联结,依然足以让人从虚无中找回一点能量。

这个结局又无比失落,因为它认为只有当失去一切之时,人们才能重新建立联结。

它是对东亚人“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的悲凉预言,是对东亚价值观的刮骨疗毒,在彻底的崩坏中,才能寻到彻底的重生。

但这样的疗法,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显然代价太大。

在结构性困境难以避免的情况下,或许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感受的忠诚,是我们避免陷入“怒呛人生”的唯一出路。

最起码,每个东亚人,都值得在泰山压顶时,发疯5分钟。

 8 ) 亚裔的痛苦同源

惊艳到了。

压抑的亚洲人就算逃到另一个国家也逃不掉家庭的枷锁和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就算拥有了世俗上完美的人生也无法逃过内心的空虚。

两个本就不顺的人因为一次小意外却引起生活的大坍塌,paul和都是更America的思想但这又是一部亚裔的剧,所以两人观感都还挺奇妙的,类似于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所以有点讨厌。

Hate people saying that we’re family we love each other. Shut the fuck up, we don’t!我们亚洲家庭孩子是父母感情还在时一念之间的产物或者是责任的附带品,我们的人生建立在他们的牺牲之上,爱无法流动起来,评判我们的标准一定是成功,不仅婴儿不会love unconditionally,父母更不会love us unconditionally. 虽然有人说难道你要一辈子怨恨你的原生家庭并将自我的失败归结于此吗?

但是人生就这么短,如果陷入较为失败的人生很难从回忆的沼泽中将自己拔起,回忆是一把刻刀,越回忆越深刻。

说远了,剧情很不错,剧中人物各有个的怪,只不过没想到最早死的居然是Jordan,有钱又漂亮的年长女人可谓是女同最爱,死了好可惜(我的私心)。

BTW每集的结尾音乐都好熟悉,所以很能共情,看有评论说alternativerock是80.90的人生音乐这一点我很赞同。

不知道这种越冲突越刺激的画面配上柔和的音乐带出的反差感在电影制作手法上叫什么?

很喜欢,有一股抽离之外的悲伤。

最后,刚点开时没想到会这么好看,惊喜。

爱史蒂文元,爱黄阿丽。

 9 ) Make the darkness conscious

是时候推开几十年前的刻板印象及意识形态讨论,用当代语境来观察亚裔的处境了。

《Beef》是一个极成功的典范。

它避开了刻板化的陷阱,非常真诚地且极富技巧性地构筑了黑色犯罪喜剧冲突中的亚裔伤痛反思。

在稍带夸张癫狂的叙事下,是细腻的自省与真实的细节,赋予了故事充分的人性和情感深度。

我们亚裔可能是最易为被规训的一族。

被社会规训,道德规训,伦理规训,性别规训,价值规训…成为规训中的模范是潜意识的不二选择,于是我们往往会讨厌,隐藏,扼杀那与规训不相适配的真实自我。

这种与真实自我的深深割裂,是痛苦与愤怒的源头。

即使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无法满足这种割裂带来的虚无与痛苦。

本剧给我们一个深刻内省的视角,以一种极端黑色解构方式带我们反思这种隐性创伤可能带来的巨大伤害。

这种潜意识创伤,以父权社会,资本主义,美国梦,女权独立,有毒的男性气概,代际伤害等等结构化的现实压力加成汇总,成就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BEEF”。

这部剧赋予这个母题与语境以全面和细致的刻画。

给我们一个酣畅淋漓,又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剧中人频繁摇摆在两种状态之间,不是风平浪静后的虚无,就是爆发后的摇摇欲坠,这种不自洽与不满足也正如镜子一样反照着观剧者。

很喜欢剧中对荣格的引用“one does not become enlightened by imagining figures of light, but by making the darkness conscious”。

我们不能依靠想象光明来获得觉悟或者心灵启迪,相反,我们需要直面自己内在的阴暗面,将我们的恐惧、欲望和内心的冲突等带入意识中,才能真正成长和解放自己的灵魂。

只有先让内在的黑暗表面化,才能让内在的光明闪耀出来。

出路是什么? 剧中一再提到的“unconditional love“存在之可疑,我认为疑问根源在于我们能否对自己实行“unconditional love”。

能否对自我不设期待,不做判断,不立标准,全然接受?本剧是少有的,在最高工业标准类型片里能做到严肃表达的亚裔主题作品。

和爆款《鱿鱼游戏》一样,登上了NETFLIX top1宝座,也还是韩国人编剧主导。

 10 ) 东亚人晦涩的暧昧与难懂的崩溃

很久没有出现一部让我一口气追完又怅然若失决定写点什么的剧了。

好剧推荐,且尤其适合于目前处于焦躁困境的你我东亚人。

恕我直言,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目前的阅历下,我对未来自己的幻想就是剧中的艾米。

事业成功,嫁给日裔艺术家,生一个可爱女儿,只需生育而无养育,老公在我低谷失落的时候带我做心理咨询,能够承认精神出轨且只敢对着辣妹照片打飞机。

我住在有草坪的大house里,顾得起保姆,每个早晨有杯smoothie在我床头。

看似“I can have everything”,可这其实也是我们在社会注视与规训下,所理想化的生活。

我们老中人的快乐来自于体面,来自于虚荣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

在everything的背后,老公废柴且无法让我满足,女儿有情绪问题,怎么做也无法让婆婆满足。

可那又如何?

抛开这些隐忍和藏在聚光灯后的东西,我依旧成功。

而那些丑陋且无法伪装的面孔,我可以在一个完全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前展露。

因为他无从得知我的修养,我的体面,也无需再他面前伪装成一个成功的女人。

我可以在他面前极端表露我的真实感受,俗称发疯。

东亚人一辈子都活在规训下。

我们能想出来最解气最狠的报复方法也是去仇人家里撒一泡尿,且撒在厕所的地板上。

而面对天不知地不知的地下情人时,也依旧过不去心中道德那一关,仅敢和情人聊天跳舞,且发生在另一个城市。

如若这不是一部围绕亚裔生活的片子,那按照西方那套,应该是拿着枪直接上门爆头,然后开车狂奔数十里的狂野公路片or激情一触即发,还未进门就迫不及待脱去bra的年下爱情片。

其实很触动我的一点还有艾米和他弟聊天那段。

东亚女在面对比自己不止低一档的foolish男人的时候,依旧可以从那些低端情话中找到安慰自己的点。

即使深知对方是不可爱也无法爱的人,也依旧会陷入这种小情小爱中,渴望获取一种廉价却又纯真的情感。

而东亚男人也从不将真实目的写在脸上,而是在一番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将目的描述得伟大宏伟,欺骗自己是因为爱才讲出这些话。

最可笑的是,在面对这种大男子主义下的“百万宣言”,艾米认真回复“钱没有这么容易赚到”,他弟立刻恼羞成怒,用最带有贬低色彩的词语回击。

多么可怜呀!

那颗自大又脆弱的小心脏是多么不堪一击呀!

我们无法单纯地享受sex,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这一切都要加上意义与理由,才能获得享受的价值。

这就是咱们东亚人,一辈子拧巴矛盾,一辈子晦涩难懂。

我们痛苦来源于此,却又在这种隐晦的爱中寻找真理,获得像揭晓谜底一样的快乐。

《怒呛人生第一季》短评

还是得疯

6分钟前
  • 唐书钰
  • 还行

东亚人还没携手发疯是世界另一大奇迹

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8集弃,没意思

9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较差

女主这个人物还是过于脸谱化了。ps 最后几集的时间线对吗?

11分钟前
  • 4cats
  • 还行

天哪,充满了白人的审视与刻奇。很难想象女主角和父母发疯还是说一串英文

15分钟前
  • 川总
  • 较差

并没有那么深刻,还是以好莱坞思维下的东方,或者说是属于亚裔美国人的一种形态。但是剧本写得不错

19分钟前
  • CelanPaper
  • 较差

近期最佳剧集~《怒呛人生》第七集片尾用了Keane的Somewhere Only We Know, 第九集片尾用了Björk的All Is Full Of Love, 最后一集提到了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导演品味太可以了。话说回来,我们亚洲人的人生就是无法摆脱“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圈套的一生啊。

20分钟前
  • 烂梗
  • 推荐

亚裔中产挤进父性体系生产话语,一边过着领先99%地球人的物质生活,一边自怨自艾感叹许诺的幸福从未到来,一边迷信原生家庭心灵疗愈平等沟通自我优化,一边马不停蹄地为这个戕害自己的系统添砖加瓦。不是亚裔终于站起来了,而是有钱了就会有人拍剧来抚慰你的心灵,真鑫换真心。无论是其营销点,还是联合起来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群体,真是多看一眼就要爆炸了。

21分钟前
  • 花地
  • 很差

韩裔、日裔、越南裔。讲述了亚裔在美国生存环境下80后的压力,上有亿万富翁,怎么追都追不上,下有吸毒盗窃,把控不住随时滑落,一众80后的吵吵闹闹之后,最可爱的是90后的弟弟,心地善良淳朴,或许还没到压力给他的时候。也就值一个电影的长度,为什么注水这么多分数还这么高,豆瓣是一群疯子吗

26分钟前
  • 陶子冬
  • 较差

我没那么了解东亚人甚至没办法总结中国人,也没法看完一部抓马的电视剧就开始"反思"起东亚人所谓的割裂,豆瓣人真的很爱"自省"诶~我也不觉得这剧值得9分多,所以就从3星改成2星吧。

30分钟前
  • 就叫我温森吧
  • 较差

無法理解,這裡面的人就是單純的內心陰暗沒素質,為什麼都賴在童年經歷和父母身上啊!明明很小一件事,卻因為憤怒搞得一發不可收拾。網絡上那些任何事都能吵起來的噴子應該都是這種人吧。女主我還稍微能理解一下,畢竟丈夫和婆婆都是廢物,全家都要靠她養。男主和表哥完全就是自己無能狂怒,弟弟也夠好笑的,找女主借錢以為人家的成功是輕而易舉。

34分钟前
  • 教主
  • 很差

看了一集多,我确实不太能共情美国东亚人的“高压”生活,如果你有时间白天和老弟烤肉,游泳和健身,还有足够空旷的街道可以公然飙车乱撞,这种生活应该秒杀大部分中日韩大城市里的苦逼抗压人了。至于这种美式生活里所谓的压力,我只能说是自找的,在东亚的人逃不出这个大环境,但在这么多文化交融的地方还被困在这副躯壳里,有种无病呻吟的感觉。不知道这剧后来有没有讲东亚人和黑人白人的interaction,racism和stereotype怎样束缚本就拘谨和善于讨好别人的儒家人群,也许比拍俩东亚人发疯互殴有意义点。两星给史蒂文元在地板尿尿,挺搞的,但选这又矮又挫又黑的女主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为什么荧幕上的亚洲女性都长这样

38分钟前
  • 无敌大坏蛋
  • 较差

亚裔美国种族心理探索又往前了一步!如果说《瞬息全宇宙》用代际创伤和抑郁情绪做了一锅炒饭,《Beef》就是撒了点愤怒的辣椒。愤怒在将种族经验不断复杂化的过程中是如此重要,对压抑的亚裔、亚裔的压抑来说尤其,因为易燃性正是模范少数族裔的反面,是微笑、融入、「Zen Buddhist thing」的反面,从美国种族史的角度,愤怒对亚裔的意义或许与对其他种族都有所不同。 当 George 说「Anger is just a transitory state of consciousness.」时,他在内化美国的种族叙事从而抹杀 Amy 的种族体验。「Beef」这个双关也很有趣,它是冲突和情绪,但同时也是一种很「美国」的蛋白质来源,可以说主角用对彼此的复仇来填补美国的种族体验给他们带来的空虚,「吃」再次成为亚裔故事中的核心动作。

43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不是说拍一部神经病亚裔人聚会就能成为神剧的,故弄玄虚罢了。

45分钟前
  • Let It Go
  • 很差

嗯中年人的生活就是这么fucked up,有钱没钱都是;有人在意说没说“我爱你”,有人在意睡过没,then geez you got related;男女出轨代价当然完全不同;being me是世上最烂鸡汤,让你完全暴露弱点直到一无所有;原生家庭是所有的根源,东亚人的成长过程更是充满荆棘,但是然后呢?承认吧,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那个虚妄的missing piece好让自己完整起来,但不可能找到,生活要么让你忘记寻找而只能在洪流中变成追寻世俗目标带着面具的anybody,要么让你终于决定释放自我路怒一次却end up翻下悬崖。Still, FUCK YOU George, you innocent shallow too-well-protected useless piece of shit!

47分钟前
  • 程程解方程
  • 力荐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发疯来的有用

52分钟前
  • 孤島與橋
  • 力荐

就这?

55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较差

开头可以,中后实在难看,扯什么亚裔,亚洲人?跟亚洲人有什么关系,哪个东亚生活的群体会以在这类典型白人中产危机情境下以美国底层人的思维形态去解决问题?一黑黑俩?纯粹的电子榨菜

56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还行

《怒呛人生》最后一集的主题升华,真的封神了,编剧怎么这么会写,真的完美诠释了东亚人被困住的内心,固态的虚无。我们只是需要无条件的爱,我们不想被看见真实的自己,我们没办法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需要被爱,我们怯懦,我们讨好,我们渴望坦诚交流,可往往做的最多的是逃避,我们渴望与所爱之人的连接。两个最恨彼此的人,竟然完成了一次最坦诚的交流,彼此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彼此的渴望,他们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另一个自己,结尾病床上的拥抱,是心与心的照见。I see you.(我看见了你。)PS: 原来早在电影《燃烧》之时,我就爱上了斯蒂文元,这该死的演员塑造角色的实力,带来的魅力,他真的很会演!Ali Wong是我在B站看完她的脱口秀专场,我就深深折服于她的才华与创作力。我爱才华怪!

1小时前
  • 雾妄言·识蕴
  • 力荐

妈耶 简直就是海外亚裔的翻版。原来不管是二代还是我这样的0.5代,那种刻在骨子里的东亚的东西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不管男女)。怪不得我绝不找亚裔发展亲密关系。(食言了,和ABC要结婚了。他是00后华裔,并没有那些东亚人的问题,所以不是人的问题,橘生淮北就没事了)

1小时前
  • Serenit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