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第一次看,昨晚又看了一遍。
虽然从海报到宣传都明确的告诉观众这是一部讲述同性之爱的电影,但看后我发现两位女主之间爱情的描写并不多。
禁忌之恋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电影实际要讲述一个通过自我认同去完成与自己更好相处,与周围人更融洽相处的故事。
允熙的孤独。
通过影片最后允熙给淳的回信我们知道,当年允熙与淳的爱情经历了来自父母和社会近乎疯狂的打压(允熙曾被送去精神治疗),上大学的机会也让给了哥哥。
可以想象,十几岁的少女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她很难不自我怀疑,产生自卑心理。
于是允熙表面接纳社会安排给她的一切“应该做的”,内心却无比痛苦挣扎,但同时她又缺乏反抗精神,因为她找不到自己在这社会、在家庭、甚至是在自己心里的位置。
淳的来信打破了这一切,新春发现了妈妈孤独的原因(秘密)。
新春总觉得妈妈孤独,年幼时的她以为留在妈妈身边就可以抵消她的孤独,长大以后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看到了妈妈日本“朋友”淳的来信,她才明白原来妈妈的孤独并不是有自己陪伴就可以缓解的。
于是,善良可爱的新春邀请妈妈一起旅行,她想帮助妈妈正视自己的感情,接纳自己的内心。
这趟小樽之旅,其实更多的笔墨用在了母亲和儿女之间。
允熙感受到女儿对自己的爱和理解,尤其是女儿对她和淳之间感情的理解给了允熙巨大的鼓励,让她终于不再自卑,不再自我怀疑,勇敢的正视自己。
女儿也感受到允熙对她的爱与关注,一直沉默又孤独的妈妈原来知道自己抽烟,也知道自己有男朋友,只是在等自己主动告诉她。
淳的孤独。
通过俩人来信我们知道,对待和允熙的感情,当年淳是勇敢的那一方。
所以淳的自我认同困境不在同性之爱,而是维系亲密关系能力的缺失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自信(淳从未向任何人提起母亲是韩国人)。
淳对父亲的死并没有过多的悲伤,和一直在韩国的母亲也没有联系,和生活在一起二十多年的姑姑连拥抱也是尴尬又奢侈的事情。
所以,淳对允熙的爱其实停留在了二十多年前那刻。
淳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因为那时的她比起现在更勇敢、更坚定、更有爱的能力。
给允熙写信是淳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信里的她温柔、诚实、对爱充满渴望,仿佛是二十多年前的自己。
现实中她更多的是用冷漠包裹自己。
允熙的女儿和淳的姑姑都是天使般的存在。
她们接纳亲人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质,她们包容亲人孤独又落寞的气息,她们一个悄悄寄出“不打算被寄出的信”,一个勇敢谋划“不期而遇”的相遇。
电影的玄妙之处在于,我以为结尾处允熙的回信是与淳见面之后,其实是发生在小樽见面之前。
就像谜底被揭开一样,我突然明白了允熙为什么会买了好看的新衣服,为什么即使辞职也要去小樽,因为她知道女儿早自己一步看了信(回信时还不知道),当女儿邀自己一起去小樽时,允熙就明白了她的意图。
允熙是带着找寻自己的期待踏上去小樽的旅途的。
讲真,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或者非传统意义上的),这是一部关于寻在自我的电影。
你爱谁不那么重要,因为爱她,你得到的感受才重要。
可能是孤独的,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没落的,可能是激情的。
就像我爱全度妍一样,那份爱算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一份精神的体验。
如果想她比和她在一起更快乐,那也未尝不可。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致允熙》是一部比冬天还要冬天的电影。
其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意象:信、雪、月、烟、猫、香,加深了影片清冷、孤独又疏离的氛围,承载着两个女人跨越20年的绵绵思念,同时这种思念又是极隐忍克制的,不轻易显露出来。
加上导演诗一样唯美的镜头语言、演员的细腻演技,将意象与情感紧密融合在一起,使《致允熙》拥有了一种特殊香气。
故事讲述女主角允熙,和女儿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某天女儿拆开了一封从日本小樽寄给妈妈的“情书”。
女儿提议一起去小樽当做毕业旅行,在这趟旅行中,允熙终于见到了给她写信的淳······
信是贯穿全片的第一个重要意象,一封致允熙,一封是允熙的回信。
信的内容以旁白形式穿插在允熙和淳的日常生活中。
淳在独白时她正在参加葬礼,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表情,此时旁白的语调,起到了弥补视觉画面所缺少的音乐性情绪的作用。
另外,寄信这件事本身有着怀旧、缓慢、疏离的特质。
在通讯便利的时代,手写信已很少见,一封平信漂洋过海需要很多时间。
更何况信不是淳寄的,而是姑姑随手寄出的,淳写信只是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已,并不期望对方真的收到。
两封信都是单方面的,一封是无意中被寄出,允熙的回信则根本没有寄出。
缺乏勇气寄出的信,象征着两人的感情,比起需要对方的回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寄托更加重要。
有一个小细节是女儿看到了那封信后,把信放在脸上深深地闻了一下,那封信会有什么味道呢?
像允熙说的,靠近就会有香香的味道吗?
电影中对香味的描写出现过两次,除了允熙说的香味,还有淳的姑姑讲述她过去的男朋友太爱看电影,身上总有一股电影院厕所芳香剂的味道。
即使岁月流逝、容貌也改变了,但是记得那个人身上特有香味的话,就能在一瞬间认出彼此——“是允熙吗?
”淳和允熙重逢的画面构图很唯美,尤其是画面三分之一处呈波浪弧度的一排灯,连接着两个人,就像绵绵不绝的思念,温柔而多情,在黑暗中相连。
这里也是在小樽拍摄的场景中,为数不多的暖色调,虽然是夜晚,远处的暖黄灯光使画面看上去很温馨。
而大部分在小樽的画面,都是冷色调的,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无人街道、独自行走的人,原本的色彩都被雪吞掉了大半。
就像淳在信中描绘的那样:“小樽的冬天只有雪与月,夜晚与宁静。
”
雪本身就会给人冷寂、孤独的感受,一直下个没完的雪,像孤独感不断延续、累积,在电影中姑姑说了好几次:“这雪什么时候会停啊?
”
明明在小樽生活了多年,冬天应该见怪不怪,却还是问。
而淳开始不以为然,以为姑姑是嫌铲雪太累了,说着自己一个人很快也能铲完。
雪和月的意象在这部电影里有相近之处,都象征孤独、冷清。
不同的是,月亮还有思念的含义。
当淳与允熙见面只说了一句话“好久不见”,随后是十秒左右的黑屏,当荧幕再度亮起来,只有一轮圆月,在这之前都是月牙,圆月是第一次出现。
与姑姑走在回家的路上,换淳说:“这雪什么时候会停啊?
”
只有感觉到孤独的人,才会问这句话,只有看过满月,才会更加怅然若失吧?
习惯了大雪、弯月,也习惯了孤独的淳,在见过允熙之后,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希望雪停下来、月亮圆一些,无论什么都好,希望有一些改变。
雪什么时候会停?
当新春来临时。
允熙的女儿名字就叫新春,她是允熙来小樽旅行的契机,又促成了淳与允熙时隔20年再次相遇的机会。
新春总是拿着允熙的旧相机拍各种东西,唯独不拍人像,她说只想拍美好的事物。
无论是景、物件、或是动物,它们展现出的就是最真实的样子,而人却不一定,新春一直看不透允熙在想什么。
为什么离婚、为什么装睡不回答、为什么要这么活着······在小樽之旅,新春才开始慢慢了解、解开心结,终于拍下了第一张人像,一张允熙吸烟的照片,是正在表达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的模样。
因为真实,所以是美好的。
片中几次出现烟的意象也值得一提,除了照片上这次,允熙和淳分别有过吸烟的场景,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允熙特意打扮过,还去买了新耳环,结果并没有约会,而是自己来到酒吧。
酒保说一个人来的客人大多都会吸烟,允熙自顾自地用韩语说已经见过了老朋友,一起吃了美食、还散了步。
实际上却是在淳家门口听到动静就藏起来了,紧闭着眼睛大气也不敢出,生怕被发现,甚至在逃跑的出租车上偷偷地哭。
也许在点燃一根烟的时候,才能短暂地说出自己内心一直压抑着的愿望,要是真的见了面、一起吃饭、一起散步,该有多好。
允熙在酒吧独酌诗,另一边淳正在跟凉子见面,她边吸烟,边说出了自己真心话:就隐藏着自己活着吧。
也是淳对自己做的,她一直隐藏着自己、压抑地活着,20年前她没有允熙勇敢,选择了逃离。
20年之间,曾经勇敢的允熙被生活打败了,被关精神病院、被迫结婚、工作也很艰难;相比,隐藏自己活着的淳过着还算不错的日子。
从很现实的角度说明了这个世界不能包容她们,隐藏是最有利的。
虽然没有挑明,但一直在暗示淳和凉子的相同属性,凉子的猫叫“月儿”,淳的猫叫“小鲸”,两人的猫真的很像,甚至连坐着的姿势都有些相近。
猫咪在姑姑拥抱淳、淳写信时都在一旁溜达,或安静地陪伴着她,不亲昵也不远离。
也许,内心孤独,又想和这个世界保持疏离的人,都会养一只猫吧?
两封信、下个不停的雪、时缺时盈的月、一个人的烟、两只相似的猫,以及独特的香,正是这些反复出现的特殊意象,让这部影片回荡着的冷清、疏离之感、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能够细腻地传达出来。
结局,允熙的回信还是没能寄出,但她已经不再惩罚自己,不再觉得自己有错,决心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即使没有和淳在一起,允熙也会继续带着思念好好地生活下去,信的最后一句写着“以及,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大概是那个寒冷的冬日里,最暖的一句话。
霧風誌,欢迎关注
打三颗星是因为不太爱这种淡淡哀伤的格调。
年少的时候喜欢过一阵。
现在心已经死了,但我的手还活着,还能打分和评论,可怕的很。
突然想到了一部纪录片女警和她的小女朋友。
她们为了让女警的抚恤金留给小女孩,一部分人团结起来而做抗争。
那部片子电影和纪录片我都看了,记录片更好看,写实而且两位主角之间性张力强。
电影是被拒人生,电影的画面精致美好,但是两位主角之间没有性吸引力啊。。。
我更爱那样的故事。
我不爱这隐忍痛苦,不被看到尊重,要隐藏自己,被轻视伤害无视质疑的,无法坦荡,无法直言,无法公开的,无法热烈的。
我受够了不被偏爱。
我受够了现实这种氛围。
我宁可单身下去一直。
不过也有优点。
电影很细腻,很真实 。
被现实阻隔的真爱。
天涯两端的思念。
跨越时空的共梦恍若隔世的过去。
麻木痛苦的现实 。
我的启发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当初没有和父母出柜, 如果允熙能上大学,就不会有糟糕的婚姻和离婚 ,需要独自抚养孩子.也许她们能早很多相遇而不是磋磨快二十年。
只是她没得选 。
唉 一声叹息。
谨慎出柜,谨慎谈恋爱尤其经济不独立,人格不成熟的时候 ,仰仗父母的时候。
这非常危险,很可能失去人身自由,容错性太小,代价太大 ,成功的概率也小。
徐徐图之,克制的爱。
保持单身也没关系,学一门技能,润出乡镇,润到大城市。
走得越远越好,离开的越远离幸福越近 。
耽误半生才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太沉重。
唉 太多的时候,不做也许更好,年少一见误终身,也许晚些相遇的她们,会少很多遗憾,恋爱这件事情,也许三十出头的时候做比二十出头更好,二十多比十几岁时更好。
年少时延迟满足几年,也许好过二十年。
因为要去北海道,所以看了这部片。
要不是提前看过简介,我想我可能要到最后,才会发现这是一部隐晦的同性电影。
如此沉默的隐忍的表达,和洪尚秀有得一拼。
虽然我不是很能共情两个女人之间的这种情感。
可是跨越20年的爱恋和思念,还有隐忍和克制,光是这么想一想,都觉得心里很痛。
结尾的两封书信,真的可以叫做《情书》了。
可是,有时候想想,或许也正是因为有了时间和地点的距离,才可以让这份真挚的情感,永不变质。
“冬天的小樽只有雪和月亮,夜晚和宁静。
有时候会想,这个地方也很适合你”。
“二十年后,终于,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
徘徊在你房子周围,却始终没有勇气走进去,还是让你停留在梦里吧”。
电影里小樽的雪,真是美啊。
《致允熙》Moonlit Winter这部电影又名满月。
电影讲述了读高中的女儿新春在某一天偷看了一封来自远方寄给母亲允熙的信,于是女儿对母亲的过往产生了好奇,并和男友一起策划了带母亲去寄信的地方旅游,寄信人其实是母亲的初恋淳,在那里通过新春的撮合两个离别了二十多年的女人再次见面,也揭开了这段被隐藏了多年的恋情...... 拥抱 电影中几乎每一次的拥抱都是一次关系的改良和升华,这是导演传递出来的柔情和温暖。
允熙和女儿新春的拥抱、淳和姑姑的拥抱、新春和景秀的拥抱、还有允熙和前夫的拥抱。
最感动的还是允熙和前夫的拥抱,在得知前夫即将再婚后,允熙眼泪夺眶而出,这么多年的来压抑、痛苦、愧疚、自责可能都交织在了一起,这段错误的绑架了彼此多年的婚姻,终于在前夫找到自己真正幸福的时候得到了解脱,发自内心的祝他幸福,两人含泪相拥,这一对曾经同床共枕多年的离异夫妻,各自内心复杂交织的情绪,在那一刻得到了全部释放....
新春 特别想谈谈这孩子,她是这部安静克制的电影里面唯一比较有灵气和生机的角色,让这部电影有了活力,也觉得这也可能是允熙在那段被强迫的婚姻里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吧。
新春对母亲非常的细致关爱,她说:”你和爸爸离婚的时候,你猜我为什么会选择和你在一起。
因为我觉得妈妈看着比爸爸更孤单,觉得你一个人不能好好生活下去....”一向不拍人像的她,却总是偷偷拍的母亲;在促成母亲和淳的相见后她偷偷在后面张望开心的一笑;还有最后悄悄跟在母亲后面为母亲的新面试加油打气,真是贴心的小棉袄啊,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新春来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相见 冬日的小樽银装素裹,显得格外的静谧,仿佛我们可以听到雪花落地的声音,在这样安静的氛围中,导演安排了一场因世俗原因而分开了二十几年的恋人见面,按理前面积累的情绪在这里即将迸发,但是对于最后的相见,导演却没用过多的篇幅描述,而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和几句台词“两人擦肩而过,叫住停下,缓缓转身,眼泪扑簌而下,河边散步以及短短六个字的台词“好久不见”“是啊”...然后屏幕慢慢转黑,之后是长达15秒钟的黑屏,继而看到天空出现了一轮满月...非常的简单克制但却后劲十足,回味无穷,旧人相见,宛如隔世,沉默胜似万语千言,允熙被淳叫住停下后缓缓转身的那一瞬间,两人已是泪流满面,相隔那么多年的恋人内心澎湃的情绪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啊” 这句话在电影开头姑姑发现淳写给允熙的信后偷偷帮忙寄出时说过,此刻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担忧和顾虑。
而在电影结尾,淳和允熙相见后,淳和姑姑并肩走着时也说了这句话,首尾相扣,但是此时意义却不一样了,这里更多展现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一对把对方深藏心底二十多年的恋人最终在此相见,一段雪藏了二十多年的情感最终有了交代,虽然导演给了我们开放式结局,但这是终点也是起点,每个人都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信件 电影以用淳写给允熙的信作为开始,用允熙回复淳的信作为结束。
电影中,有很多这种前后照应的情节。
信件、拥抱以及台词中新春和允熙、淳和姑姑的聊天中都谈及的恋人身上的味道和淳向姑姑讲述自己在父母离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父亲,和新春讲述为什么在父母离婚的时候选择了母亲...这些前后相照应的片段,让这部电影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厚。
而这两封信作为这部电影的灵魂撑起了这部电影的构架,也缓缓道出了一段深藏心底,娓娓动人的爱情故事。
致允熙: 过得还好吗?
想这样问你好久了。
你可能已经记不清我了,毕竟都过去20年了。
就是突然想让你知道我的消息,人活着不是总有这样的时候嘛,忍受到无法再忍耐的时候。
还记得我的父母吗?
常常吵架的他们在我二十岁的时候终究还是离婚了。
妈妈留在了韩国,而我跟着爸爸一起来到了日本。
来到日本后爸爸让我住在我姑姑家,偶尔也会和爸爸通电话,但现在这也变成不可能的事了,因为前不久他去世了。
不可笑吗?
平常我不管爸爸发生什么都会觉得无所谓,但这次多亏了爸爸,才能这样写信给你。
还记得我的姑姑吗?
就是我常和你提的姑姑雅子。
我现在和姑姑一起住在小樽。
姑姑和我很像,讨厌大声说话的人,讨厌喧闹的地方,甚至连喜欢万物沉睡的夜晚这一点都像。
姑姑很适合小樽的冬天,因为小樽的冬天只有雪与月,夜晚与宁静。
有时会有这样的想法——这里也很适合你的想法。
你肯定也会像我和雅子姑姑一样,非常喜欢这里。
有很长一段时间你都没有出现在我梦里,很奇怪吧,昨天我却梦到你了。
在偶尔梦见你的那一天,我都会给你写信,但是我没办法把这些信寄给已经结婚成家的你,所以想对你说的话渐渐积少成多。
每次都会像这样,仿佛这是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
就这样踌躇不安,日复一日。
曾经的我很胆怯,从你身边逃跑了,现在也依然如此逃跑着。
不过没多久我又该像第一次一样,又重新给你写信了吧。
像不像傻瓜一样?
或许我还不够成熟,可能也许是这样没错。
不过无论怎样都好,我不再为写这封信的自己感到羞愧了。
允熙,你曾经是我憧憬的对象。
遇到你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
有时候我也会想念韩国,想去我们一起住过的小区看看,也想去我们一起上学的学校看看。
想知道在韩国的妈妈过得好不好,也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淳: 过得好吗?
收到信就给你写了回信。
我不像你那样有文采,但我在远方也会为你爸爸祈福的。
我不觉得你的信会成为我的负担,我也一直会想起你,也很想知道你的消息。
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我感觉到很幸福,那样充实的人生不再。
让人难以相信的,竟成了恍如隔世。
那时,和你说分手,是我的真心话。
父母认为说爱你的我,是得病了,我要被迫往来于精神病院之间。
最后,我还是和哥哥介绍的男人早早结了婚。
我不想借这封信诉说我悲惨的过去。
我只能说,这是那时候无可避免发生的事情。
我也像你一样逃跑了。
淳啊,我一直觉得我的余生就是对我的惩罚,所以在无形中我一直在惩罚我自己。
你说你没有什么可觉得羞愧的,我也希望我对自己没有羞愧。
是啊,我们没有做错。
最后,和你说说我的女儿,名字是新春,马上要成为一名大学生了。
我想让她做到学无止境,不想再学为止。
信上虽有你家的地址,但不知道能不能寄给你,如果我能有这个勇气该多好。
就说到这吧,我的女儿快到家了,什么时候我才能对我的女儿说说关于你的事情呢。
我想鼓起勇气,我也可以鼓起勇气的。
以及,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这是部很干净很克制的电影,一个安安静静的小镇,简简单单几个人,导演隐忍克制的展现符合我们亚文化的传统,但这平淡背后却又有股巨大的情感力量让你我内心掀起涟漪。
电影中还是比较淡化了LGBT群体和社会的冲突,描写的每对人物关系也都充满着爱,姑姑和淳,淳和允熙,允熙和新春,新春和景秀,甚至允熙和前夫...也让这大雪纷飞的冬日不是让人感到寒冷,而是有温暖、舒适和宁静。
最后想说,虽然这么多年,淳和允熙是孤独的,但她们却不孤单,因为她们梦中有彼此。
PS.电影配乐很好听啊。
这种汩汩流出的情感,太克制太隐忍。
这种娓娓道来的诉说,太窝心太迷人。
很喜欢。
无论是主角之间的心灵羁绊,
抑或是母女之间的逐渐走近,
再或是亲人之间的相互拥抱,
以及年轻情侣的可爱日常,
还有两方“僚机”的撮合试探,
甚至为人父母的最终告别,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线索是多么微妙啊。
时而隐隐绰绰、时而浓郁强烈。
一如小樽的冬天里,永远不停的雪与时隐时现的月。
最美的情话莫过于,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看这部片的时候,我想起了苍井优主演的《偶然》。
以一封信件的视角讲述的故事,虽说影片本身一般,但视角非常的特别。
而在这部影片中,信件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
几个人的人生,全都因为一封小小的信件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回到标题。
在影片中,纯的姑姑数次提到了“这大雪什么时候才会停啊。
”在一部影片里,会数次出现同样的台词本身就很奇怪,但我一开始一直以为她只是单纯的在抱怨天气,毕竟影片场景是设在冬季的北海道,雪是真的大。
直到允熙和纯两人重逢之后,纯和姑姑在黑夜里的路灯的照耀下慢慢前行时,姑姑又说了一次。
这时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这个“大雪”,指的是允熙和纯的爱情所遇到的障碍。
是指社会的污名化,是指制度的不认同,是指她们这本应是自然而纯粹的爱情之路上遇到的大量无谓的恶意。
再回想纯在咖啡馆问姑姑有没有看见自己桌子上的信时,姑姑明显也是犹豫了一下,然后故意岔开了话题。
而我们知道一开始信就是姑姑寄出去的,由此可以肯定,姑姑是知道她们俩的事的,也知道纯一直在给允熙写信,但一直没有寄出。
纯一直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又怕寄信出去会打扰到允熙,姑姑看着于心不忍,所以把信寄了出去,想要帮她们一把。
另一边,允熙在年轻时仅仅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就被自己的亲身父母断绝了学路,断绝了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的可能。
甚至还因为和纯的爱情被迫进入精神病院接受完全无谓的治疗(迫害),最后还嫁给了夺走自己的未来的哥哥介绍的男人。
虽然片中没有过多描写他们离婚之前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
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也让允熙不去阻拦自己女儿的感情路,也下定决心要让女儿一直读书读下去,直到她自己说不想上为止。
大雪什么时候会停没人知道,但是她决心还是要做自己能做到的事,起码不要让自己的悲剧再在女儿身上重演。
纯对凉子说,双方都有一些隐藏已久的秘密,但最好还是让秘密一直藏在心里为好。
这就是暗示她知道对方也是同性恋,,也知道对方的心意,但遗憾只能拒绝。
具体原因我们不知道是为什么,或许是她忘不了允熙,或许是窗外大雪纷飞,勉强在一起也不会有幸福。
PS:不是老戏骨的话怕真是驾驭不了这个剧情。
尤其是两人重逢的片段,虽然是远景,却以细微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瞬间抓住观众的心,真的是厉害。
PS2:夏目簌石的“今晚的月色真美=我爱你”闻名世界,全天下除了日本人都在用。
影片中数次出现的月亮特写无疑也是代表着爱情。
你的过去 现在怎么样了How is it going , Chun? I am coming to see you and just wanna see you.
全片1小时44分38秒,我从头看到尾。
片尾出演职表、放背景乐的时候,情绪一下就收不住了。
我眼眶红了,眼泪滴答滴答落在键盘上,嘴唇抿了又抿,崩了又崩。
说实话,不一定人人都能完全理解到允熙对纯的那场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爱恋。
每个人观后会有什么感触呢?
你的恋人?
你的过往?
你的遗憾?
你的懦弱?
你的伪装?
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
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 这样一段让人不可琢磨透、体会尽的爱,导演拍的细致入微,每一帧小细节都让人触动。
本片以女性的视角去描绘一场20年前故事的结尾。
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既不轰轰烈烈,也不平平淡淡。
那是一段苦涩、难言、怀念、后悔、懦弱、逃离、遗憾的爱情,是陈年往事,是心底想起还会触动、才会让自己感觉到活着的良方。
我们谁也没有做错,你并不够勇敢,我又些许懦弱,所以数年之后我与你相见,想说的话太多,最后却只吐出四个字:好久不见。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恹恹无语,不忍更寻思。
这部电影拍的很真实。
尤其是在亚文化圈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导演把它温柔的摆出来,艺术化的处理两人间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也在想象:允熙,你都经历了些什么?
纯,你又都经历了什么呢?
你们是不是经历了家人的盘问、亲戚朋友异样的眼光?
是不是争吵无数、扭打无数,在无数个夜晚暗自神伤?
是不是有过跌落谷底的绝望?
如果,没有暴力的反抗,你是否对自己家人感到抱歉?
母亲对自己失望,自责没有教育好你;父亲无声地、整宿地抽烟;婆婆奶奶耐心地教导,一一列举前路的不正确性、不确定性。
其实,没人天生愿意当逃兵。
可如果,如果外界给你的压力足够大时,我们就逃吧。
我去走一条公认的正确的路,你去到另一个国家,我们重新生活吧。
可是呢?
心里面总是空落落的。
总是会梦到你。
梦到我们在一起。
总是想起你。
想把好多话都讲给你听 但我们看了看手头的现实,我知道啊,我们已经不再年轻。
我们要成熟,要理智,不能老给家里人添堵,不能去打扰别人的生活,是不是?
甚至,如果不是那封信的意外来到,我们或许此生都不会再相见。
我们彼此都在对方的心里,却再也没有了往昔的甜蜜。
我将这苦果咽下,生涩入口,回忆忧伤,盔甲太重,我们都不完整的活着。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
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尾,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很多。
害怕与担忧、彷徨与渴望、理智与感性,都时时羁绊着。
它拍进人的心里,有可能拍进某人的未来,让某个人独自潸然泪下。
我们都曾与世俗做过反抗,或浑身淤青,或丢盔弃甲,或逃去远方,也会有人胜出,成为自己的模样 世事百态,炎凉难尽。
我爱的那个你依旧在那里,也只是在尘封的记忆里。
无论隔多少山海,当我望向你时,眼里仍是星河。
真诚的希望春天能早日到来。
深情又那么难以启齿;那是妈妈唯一爱过的人啊,是妈妈的秘密,妈妈唯一的笑容。
一切的故事,都起源于雅子姑姑寄给允熙的信。
我个人非常喜欢剧中的冷色调。
冬天,太阳已经落下,但天色仍然微亮,街道呈现出淡蓝,人和景融为一体,仿佛身处梵高的星空画作中,宁静又闲适。
故事发生在他乡日本的冬季,白雪皑皑,恬静宜人,仿佛遮掩不愿为人所知的故事。
像不像傻瓜一样?
或许我还不够成熟,可能也许是这样没错。
无人匹配的枕头从墓场返回家的路上,淳和雅子姑姑在后座神伤,亲戚龙介却一直尝试为淳介绍男朋友。
愤怒的淳开门而出,她在为龙介操心她的婚姻而生气,也在为自己去世的父亲、未竟的爱情而惋惜。
龙介关心她,但他并不理解她,她也不愿倾诉。
正如她对猫主人说的:“一旦有东西想隐瞒,就要一直隐瞒下去。
”龙介的行为,就像是结婚的人看单身的人,就像看一个没摆对位置的枕头,总想找个地方把它配上。
被抛弃的螺丝《好东西》想让单身女性扔掉悲惨的标签,重新以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于大众面前,角度新奇、诙谐,又带有反抗的意味。
但在《致允熙》,单身女性的困境不是靠几句口号所能解决。
王铁梅是有知识资本的记者,小叶是有唱功的歌手,而允熙是没有专业经验的食堂阿姨。
理想重重地落在现实坚硬的地板上粉碎。
王铁梅和小叶可以互相取暖和支持,但后者没有前者那般轻盈而温柔,允熙几乎被驯化。
当允熙向领导申请休假时,嘘寒问暖的领导立马翻脸拒绝,即使一再拜托,领导也仅以“我感觉我被背叛”、“我保不住你的职位”来反击、威胁,世态炎凉显露无疑。
她从未得到真正关心,而只是出于作为螺丝钉的她影响生产效率的担忧。
既然无用,即可抛弃。
能想见允熙的气愤。
所幸允熙挺直腰板离职收场。
韩国晴日当空,但允熙尝到人情冷漠;日本大雪飘扬,她却收获珍贵温暖。
你一定也会像我和雅子姑姑一样,非常喜欢这里。
时隔廿载,在从未忘记的淳的家门口,允熙驻足,但又没有勇气相见,急忙躲藏。
绵延二十年的情愫,害怕说出。
毕竟于自己而言重若万钧的话,一旦述说,倾听方又能否真正懂得那份情感的重量?
万一开口却未被感知、万一相见时难堪,莫不是更大的伤悲?淳曾担心她的来信会打乱允熙的生活,那么特意早起而寻找淳的允熙,是否也是怀着相似的担忧呢?
既想写信,又怕寄出;既想相见,又怕重逢。
相似的人总会相聚电影中至少有5处细节互相呼应:离异的选择、拥抱、打火机、香味。
西宝因为担心母亲允熙没有依靠而选择母亲,而淳因为父亲不会干涉自己而和父亲生活;同样是回答“上一个喜欢的人是什么样子”,允熙的回答是“淡淡的香味”,雅子姑姑则是“厕所芳香剂的味道”,不愿多说;雅子姑姑向淳、西宝向男友寻求怀抱;允熙没收女儿的打火机,西宝也偶然间没收男友的打火机;作为女儿的允熙因性别无法继续上大学,但允熙却支持她的女儿西宝完成大学梦…看似重复的情节,暗示着这两家人的契合。
在女儿的策划下,允熙和淳终于偶然相逢,相见无言,无语凝噎。
积蓄二十年的克制的爱,常于梦中相见。
在梦里、信里能和你说很多话,但当面相见,竟沉重婉转不可言。
如果艾克能遇见平行宇宙的爆爆,是不是也会是同样的举止?
杂人活着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吧,无论什么事情都承受不下去的时候。
为什么过得这么累,没必要这样过啊。
怎么说,你妈妈呢,是一个让人有点,寂寞的人。
妈妈,你们离婚的时候,知道为什么我会说想和妈妈一起生活吗,因为妈妈看起来比爸爸孤单,没办法一个人生活下去。
但是我想错了,我对妈妈来说,好像只是负担。
书信冬天的小樽,只有雪与月,夜晚与寂静。
我有时候会想,这里也很适合你。
看来一辈子是忘不了了。
最近总是梦到允熙,在梦里,只是在一起。
你的来信并没有对我造成负担,我也会偶尔想起你,好奇你的消息。
与你相识的日子里,我真得很幸福。
那样充满幸福的日子已经过去,令人无法相信,已经过去很久了。
润,我认为留给我的余生,是对我的惩罚,所以这段时间,好像一直惩罚自己的在活着。
你说你没有什么觉得可羞愧的,我也希望以后我能不再觉得羞愧了。
我想鼓起勇气,我也是可以鼓起勇气的。
另附,我的梦里也有你。
没太看懂这个情感 太隐忍了
二十年前那段克制而压抑的感情,终成为她们生命中永远走不出的荒寒凛冬。孤独的灵魂,隐秘的创口,无法言说和捡拾的爱,不敢寄出的信,逃不出的梦境,抵达不了的别处,疏离的现世关系,无以为继的婚姻,胶片中逐渐褪色的空镜头……都一一被各自放逐的生活所劫掠。再次相逢,恍若隔世,又宛如一场彼此的救赎。所有在她缺席的时光中独自跋涉的艰辛,都凝结成空气中漫漶的低沉音符,和两双泪眼迟滞又热切的相触。此时此刻,不再计较谁曾胆怯、谁仍逃离。感谢曾经相遇,让她认清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令生命的质地变得厚重。ps:开年看到的这两部LGBT都克制得恰到好处。如果说《致允熙》两人隔着的是世俗枷锁和道德捆绑,那么《菊石》剧终时定格的那个玻璃橱窗,是两人永远无法摧毁或穿透的阶层鸿沟。
貌似都看的很明白,很清楚呗,一个文艺电影究竟拍了个啥?情节基本没有,节奏拖沓的难受,这种片子究竟是get到谁的,
太过隐忍和克制,但也理解,三颗星全部给金喜爱的演技以及小樽的雪。
太克制了,但想想人生就是这么克制的
“我梦见你了。”“我也会梦见你”。一段克制隐忍的同性之情,感怀的是时隔二十年,两人仍能心系彼此,还能有一个看似明朗的结局。在墙角偷望对方的戏码和金喜爱的眼泪略戳人。好想去感受一下冬天只有大雪和月亮的小樽啊。
极度克制,影片全程没有展现允熙和纯在一起的过往画面,但只凭两封信件,与二人的表演,我们就能看出这其中浓烈的爱意与遗憾。女儿与姑姑两个角色也设计得很好,姑姑偷偷寄出的那封信,女儿悄悄替母亲约定下见面,是陪伴二人生命最多的人,也是最懂二人心思的人。小樽的雪一直在下,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而允熙与纯的爱也是。重逢,再向前,未来是否会在一起是未知的,但允熙从阴郁变得明媚,原生的痛在此刻都被治愈了。性向、代际、女性议题都有涉及,金喜爱好美,私心给到五星
小樽的雪与月。
自此 我们有了自己的《情书》
母女和小情侣的段落写的很好,拍的很好。演员都不错,说明导演执导的也不错,但摄影方面还挺差的。其实日方那位其实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换成一位男性,稍加修改的话,les感情实质上在剧本中并不是绝对必须。通过允最后的信展示了韩国男权的问题。结尾彰显了时至今日韩国lgbt仍然是无太多路可走........
这个…lgbt片在豆瓣都是高分的吗?
#致允熙 윤희에게 (2019)# 影片展现的人物情感太过克制,没有大悲大喜,寄不出去的信,还会出现的梦境,岁月把一切都渗透到了最细微平常的生活里,沉淀在眼神里,落在沉默里,人物寂寞到极致,一切像扫了又下,下了又扫,永远清不净的小樽的雪。“遇见你以后我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的一生里应该体会一下“真正的自己”的感觉,可遇不可求,但那是无比切实又轻快,自己清清楚楚的感觉,可能一辈子就只有那么短暂的片段,也许有人体会的更多或从没有过。人生很多时候像那扫不净的雪,一些东西没有了出口也再无出口,一些故事无法讲起也再无听众,一些故事无人记得连自己也遗忘,最后遗忘让真实过的片段连同年华也像梦一样模糊到溃散。这才是更多现实的模样吧。
Oh..no……
所以有勇气开始新生活,却还是没有勇气真正在一起。不过,当多年后见到初恋,都会那样吧。
视角选得不错,不过情感太刻意淡了有点干巴巴
不食人间烟火
到最后20分钟才发现是个同性影片,意识到后伤心地哭了。穿越20年克制的爱与思念,只有晚上的月亮,和梦里的你才知道。
跨越日韩,两位女性二十年的情愫,易碎的梦,无法寄出的信,从不拍人的镜头,都如同小樽冬天的雪一样苍白、沉重。“这雪什么时候停呢”,电影反复出现这句话。当姑姑瞒着纯寄出了那封信,新春的镜头对准了妈妈。时隔二十年的重逢仿佛一场救赎,小樽的雪还在下,冰封的心却在融化。ps:我好喜欢这小心翼翼,克制到极致的爱啊。还有小樽的冬天太美了。
韩国小镇从不下雪,让我无法祭奠爱情。日本小樽雪下不停,竟然困住你的人生。修补好的手套各留一只,横渡山海的圆月各挂一边。人生的何种情感都不想亏欠,冲洗的胶卷,父母的恩情,还有对你的依恋。倘若久别重逢,我们会一起散步,彼此相拥,互诉衷肠,还是在皎洁月下对视,轻唤一声,我也一直梦到你。
不好看,没看完